张仲景有什么著作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4收藏

张仲景有什么著作,第1张

张仲景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最为人所知的传世巨著为《伤寒杂病论》,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世界医学界的伟人地位。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流传至今,被后人整理编纂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流传至今。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

该书编成后不久亡失,后晋王叔和轶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刊,历代刻印数10次而流传至今,对中医学治疗急慢性传染病、流行病以及内科杂病等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曾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

《伤寒论》

《伤寒论》是晋代太医王叔和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的轶文整理而成。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宋代王洙、林亿、孙奇等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伤寒杂病论》残简,将关于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张仲景简介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集医方,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

拓展知识: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县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是张仲景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完成的,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中医对于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他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医疗理念,如“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以及“辨证施治”的诊疗原则,这些理念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此外,伤寒杂病论还对疾病的预防、护理和调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强调了饮食、起居、精神等方面的调理对于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张仲景的医学思想和实践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伤寒杂病论不仅是宝贵医学经典,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仲景的著作是《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为我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该书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张仲景写成该书后仍专心研究医学,直到与世长辞。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后的公元285年,张仲景的遗体才被后人运回故乡安葬,并在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和仲景墓。

图书影响

《伤寒杂病论》不仅成为我国历代医家必读之书,而且还广泛流传到海外,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特别在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直到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在日本一些著名的中药制药工厂中,伤寒方一般占到60%以上。

日本一些著名中药制药工厂如小太郎、内田、盛剂堂等制药公司出品的中成药(浸出剂)中,伤寒方一般也占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显是伤寒方的演化方)。可见《伤寒杂病论》在日本中医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 张仲景 >   张仲景(生卒年不详),汉末医学家。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钻研《内经》、《难经》、《胎肿 药录》等,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伤寒杂病论》。其书辗转流散,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分论外感热病与内科杂病。倡“六经 分证”和“辩证论治”原则,阐述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的辩证及汗、吐、下、温、清、和等治法,总结了汉以前的医疗经验,对中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张仲景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当时的读书人都想着如何当官,不关心民间疾苦,张仲景很瞧不起这类读书人。当时迷信盛行,人们有了病不去 求医而相信巫师作法可以治好病。张仲景从小立下志向,想当个医生,为乡亲们解除疾病。为此,他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学习治病救人的本事,几年后便在乡里 为人治病。汉灵帝时,张仲景被选 做官,一直做长沙太守。他为官清廉,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 东汉末年,由于战乱频繁,瘟疫大面 积流行,很多人得病去世。张仲景的家族,原有200多口人,不到十年时间,就病死了五六十人,其中十分之七的人是患伤寒这种流行病死的。那时候所说的伤寒 病,包括霍乱、肺炎、痢疾、流行性感冒一类的急性传染病。当时,大多数医生对这种流行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人们成千上万地被伤寒病夺去了生命。> >张仲景为了解救人们的疾苦,他下决心要找出一套治疗伤寒病的办法来。他总结自己给人治病的经验,对伤寒病的各种症状都做了详细记录,还细心地询问病人伤 寒病发病的原因和服药以后的各种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张仲景终于总结出了一套关于伤寒的诊断、治疗、用药的方法。他认为伤寒病从初起到病危,有一个 逐渐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对不同的病人,应当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有的病人需要让他出汗,有的病人则不能出汗;有的病人应当让他下泻,有的病人则绝对 不能下泻;有的病人可以用针灸,有的病人则千万灸不得。> > 张仲景说:“如果不应当发汗的病人服了发汗药,那就会使病人的津液枯竭,断送 性命;应该发汗的病人不让他服药把汗发出来,那就会使病人的毛孔闭塞,窒闷而死。不应当泻下的病人服了泻下药,会使病人开肠洞泄不止而死;应当泻下的病人 不服泻下药,就会使病入腹胀烦乱,浮肿而死。不当灸的病人一灸,就会使病人火邪入腹,加重其烦恼而死;当灸的病人不灸,会使病人经脉阻塞,无法消散而 死。”总之,给人治病必须弄清楚病人起病的原因,病症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曾经服过什么药,只有把这种种情况全都了解清楚了,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为了要弄清楚病人的全部情况,张仲景反对当时医生治病时墨守成规而又十分草率的做法。他说:“人命关天,治病救人必须谨慎。”张仲景给人看病,很好地运 用了早在时期就已经发明了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望是观察病人的气色,闻是细心听病人说话和呼吸的声音,同时询问病人的自我感觉和饮食大小便等 情况,切是由轻到重地按病人两手的脉搏。张仲景认为只有很好地运用四诊法,并且把通过四诊得到的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的结论,从而才能制订出正确的治疗方案,开出对症下药的方剂。> > 张仲景通过长期的行医生涯,仔细研究,已经能够根据四诊法分辨病人的症 状是阴症,还是阳症;病在浅表,还是已经深入脏腑;是虚症,还是实症;是寒症,还是热症。这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被称为中医诊断学的八纲。四诊八纲辩 证施治的理论原则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张仲景对这个理论原则的奠定,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 除了伤寒病以外,张仲景对其他疑难杂病也 下了很大功夫去探求治疗方法。杂病的范围很广泛,大致上以内科病为主,也包括妇科、儿科和外科等疾病。张仲景治病不一定都给病人用内服药,也经常采用针 灸、温熨、药摩、浸足、吹耳、喷鼻等等治疗方法。他认为对于一些疾病来说,这些治疗方法的效果也许会比内服药更好。> > 张仲景主张有病要及时治疗,无病要及早预防。他说,预防疾病的方法是饮食有节,劳逸适当。能做到这两条,基本上就能保持身体健康,远离疾病了。> >张仲景一边行医一边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记录下许多有效的方剂。他撰著了一部《伤寒杂病论》把医治伤寒病的方法告诉大家。后来,的名医王叔和,在仔 细钻研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后,把这部重要的医书分开改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伤寒论》专门分析伤寒病的病理,提出治疗方法,附有 治疗的药方。《金匮要略》则是治疗各种杂病的药方汇集,这两部医书都是中医的经典著作,张仲景以他自己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导语: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张仲景的著作,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仲景介绍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研究著作

 1、《张仲景》  2、《张仲景用方解析》  3、《张仲景医方精要金匮篇》  4、《张仲景医方精要伤寒篇》

 5、《张仲景方剂学》  6、《张仲景药物学》  7、《张仲景方剂现代临床应用》  8、《张仲景疾病学》

 9、《张仲景方剂实验研究》  10、《张仲景方方族》  11、《张仲景养生学》

 张仲景著作代表

 1、《伤寒杂病论》(已经失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

 2、《伤寒论》,晋代太医王叔和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的轶文整理而成。

 3、《金匮要略》,宋代王洙、林亿、孙奇等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伤寒杂病论》残简,将关于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人物生平·乱世立志

 东汉末年,我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临床医学家张仲景。他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了不少病人,而且写出了一部创造性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巨著的问世,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他也笃实好学,博览群书,并且酷爱医学。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侯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从此他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医学大师奠定了基础。

 当时社会,人心涣散,朝政不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兵祸绵延,到处都是战乱,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灾,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于非命,真是“生灵涂炭,横尸遍野”,惨不忍睹。而府衙自顾不暇,为争权夺势,发动战争。这使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怜悯百姓,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他10岁左右时,就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张伯祖当时是一位有名的医家,他性格沉稳,生活简朴,对医学刻苦钻研。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虑。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他很受百姓尊重。张仲景跟他学医非常用心,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从不怕苦不怕累。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他。

 比张仲景年长的一个同乡何颙对他颇为了解,曾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意思是说张仲景才思过人,善思好学,聪明稳重,但是没有做官的气质和风采,不宜做官。只要专心学医,将来一定能成为有名的医家。何颙的话更加坚定了张仲景学医的信心,从此他学习更加刻苦。他博览医书,广泛吸收各医家的经验用于临床诊断,进步很大,很快便成了一个有名气的医生,以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了他的`老师。当时的人称赞他“其识用精微过其师”。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

 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素问》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发展。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

 他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这部著作在公元210年左右写成而“大行于世”。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金匮要略》就是该书的杂病部分。

 撰写医书

 尽管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汉代从汉武帝开始实行举“孝廉”“良才”的选官制度,“举孝廉”,这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东汉末期多举世家子弟,仲景承袭家门,在灵帝时(约公元168~188年),被州郡举为孝廉,进入官场。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长沙郡:秦置,下辖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桂阳等9县,治所湘县今长沙市。长沙太守,类似今天湖南省省长)。

 为人医风

 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坚持学习。他在序文中说:“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张仲景引用孔子语录,在于说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学习来获得知识。他特别表明自己从青少年时期就热爱医学,请允许他扎扎实实地按照孔子的话去做,因为医学没有止境,必须终身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张仲景还为后人树立了淳朴无华、勤恳踏实的学风。《伤寒杂病论》著述风格朴实简练,毫无浮辞空论,对后世中医著作影响甚大。他诊病和学习时遇到一丝一毫的疑问,即“考校以求验”,绝不放过,一定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和老百姓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张仲景医学理论对现代医学研究有重大贡献。而且对东南亚各国的影响也很大。后人研究他的医理,敬仰他的医术和医德,称他为“医圣”。在河南省南阳市还为他修建了“医圣祠”。解放后,翻修了“医圣祠”,并修建了“张仲景纪念馆”,以纪念这位奠定中国中医治疗学基础的医学家。

 人物评价

 他为我国的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促进了我国医学的发展。他创作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也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张仲景的著作是《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

张仲景事迹

他的作品一直历代医学家的医治原方,甚至影响到了其他东南亚地区,张仲景与华佗、董奉并称建安三神医,在东汉时期,张仲景是活跃于河南南阳和长沙地区,而董奉是在福建一带,华佗是三人中名声最高的,活跃的地区也最广,但是只有张仲景是有著作留世的。

以前张仲景在长沙做官时,在处理完公务后,便在自己的后堂给前来看病的老百姓诊治,后来人越来越多,他就索性在大堂上为人诊治,他的举动被人传为佳话,后人为了纪念张仲景,所以将坐在药店里为人治病的医生成为“坐堂医生”。

张仲景有什么著作

张仲景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最为人所知的传世巨著为《伤寒杂病论》,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