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中有哪些中国精神的人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2收藏

尚书中有哪些中国精神的人物,第1张

答案:在《尚书》的流传历史当中,有个重要的人物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伏生。伏生,生于周的末年,为秦朝博士。秦末楚汉战争,很多东西都被毁坏了,他也是流离失所,但在他逃命之前,他把一部《尚书》藏在自己家的墙壁之中,后来到了汉惠帝的时候,废除“挟书律”,他辗转回到家乡,打开墙壁,损失大半,只剩二十八篇,抄录整齐,在山东讲学。汉文帝时,遍求能讲《尚书》之人,听说伏生之名,就让他来朝廷讲学,可是伏生当时已经九十多岁了,没有办法从山东再到陕西了,于是皇帝派了太常掌故晁错去到山东,亲耳聆听伏生的教诲。如果没有伏生,就没有我们后来看到的《尚书》。后人评价伏生:

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

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

经过伏生的传书,《尚书》在汉朝的传播相当兴旺,汉文帝的孙子汉武帝末年的时候,人们在孔子故宅的墙壁里发现了一部《尚书》,但是是用先秦的文字写的,后世称为古文《尚书》。孔子的后人孔安国竭尽全力推广,使之广为流传。到了西晋“永嘉之乱”以后,官方所藏《尚书》版本失传。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献出了一部据说是孔子后人孔安国所传的古文《尚书》,计五十八篇。​斗转星移,王朝更迭,但是历朝历代都非常推崇《尚书》,多次把它刻成石经,历经战乱,大都成了断石残碑,直到唐文宗开成二年,人们用巨大的青石刻成了《开成石经》,这当中的《尚书》成为了当时以及后世的标准读本,后世对典籍的尊崇,存在于经典的字里行间。

在戏剧的伏生演绎里,有三处让人动容,一是当晁错带着皇帝的使命来到山东亲自听伏生讲书时,伏生低扶案边,喜而落泪,道:皇帝陛下知道《书》的好处,百姓的好日子有望了!

二是伏生讲述他的妻子和他的儿子为了保护《书》而命丧客乡之时,伏生伏在案边落泪而久久不能自抑。三是当伏生从2000年后的现代看到《书》的代代相传,然后走回他的年代时,步履蹒跚,你看到了一个读书人孤独却坚定的理想信念。

  首先人们讲述神话是为了保持社会习俗以及社会制度所具有的意义和合理性。

  第二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面临着自然界令人畏惧的种种现象每个人都必须把自己融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

  第三先民们在神秘而莫测的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积聚了相当多而强烈的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解释使人们在对世界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神话又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于是借助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它童年时代的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印。同样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从分类上看:

1、 创世神话盘古开天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这种看法在世界各地的原始初民中普遍存在。卵生是一种普遍的生命现象先民们由此设想宇宙也是破壳而生的。宇宙卵生神话对中国的阴阳太极观念有极重要的影响。同时宇宙生成的人格化、意志化过程也反映了先民对人类自身力量的坚定信念。盘古不仅分开了天和地同时也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缔造者。另一则神话说他死后呼吸变为风云声音变为雷霆两眼变为日月肢体变为山岳血液变为江河发髭变为星辰皮毛变为草木……。这种“垂死化身”的宇宙观暗喻了人和自然的相互对应关系。中国古代关于宇宙万物的神话还有多种表达形态如帝舜的妻子羲和生育了十个太阳帝俊的妻子常羲生育了十二个月亮等。《山海经》中所记录的烛龙之神他的生理行为就直接引发了昼夜、四季等自然现象。这些都表明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

2、 始祖神话女娲补天意蕴丰富它不但虚构了人类的产生同时也试图阐释人类为什么会有社会地位的差别。有关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女娲补天和造人的不朽功绩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以上神话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着奇异神通而又辛勤劳作的妇女形象她所做的一切都充满了对人类的慈爱之情。除了人类共同的始祖外各部族又有自己的始祖神话。商民族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燕卵而生周民族始祖后稷的诞生和经历更具传奇色彩。后稷神话记录在《诗经·大雅·生民》中姜嫄因踩到天帝的足拇指印而受孕顺利的产下稷姜嫄觉得不祥便把他丢弃在窄巷、树林、寒冰等处但稷分别得到牛羊、樵夫、鸟的奇迹般的救助成活下来并迅速表现出种植农作物的天赋最终成为周人的始祖。这类神话几乎各部族皆有而且不少在情节或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它们反映了部族成员对自己祖先的追念表现出民族自豪感。

3、 洪水神话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学术界对洪水神话的成因也提出了种种解释。曾经有过的洪水灾害是如此的惨烈在人类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一种集体表象伴随着神话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提醒人们对自然灾害保持戒惧的态度。大禹治水的最后弥漫天下、祸害人间的洪水终于被大禹制服了而一个不辞辛劳、为民除害而又充满智慧的英雄形象在中国文化史上树立起来。洪水神话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

4、 民族精神神话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它童年时代的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印。同样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中华民族发源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广阔地域。而在3000年前黄河流域除了不断出现洪水和旱灾以外还分布着很多密林、灌木丛和沼泽地其中繁衍着各种毒蛇猛兽从《山海经》中那些能带来灾异甚至能食人的半人半兽或半禽半兽的描述中我们能看到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警惧之情。为了顺利地生存和发展我们的先民们在满怀希望中必须切实地体验现实的艰难并作不懈的努力。比如在女娲、羿和禹的神话中无不以相当的份量描绘了人类的恶劣处境神性主人公们都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自然灾难。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这与奥林匹斯诸神的享乐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下》就反映了这种思想这与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西方神话有显著的不同。中国古代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境遇的同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前所说之女娲、后羿等。

此外还有一些神话形象如龙、凤等“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南山经》它们的出现给人带来了祥瑞和安慰。重生意识还包括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太平御览》卷七九引《管子》曰“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病。”再如南方之神炎帝《淮南子·修务训》记他采药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黄帝、炎帝对人类的生命可谓关怀备至甚至不惜以身试毒。此外《山海经》中“不死之国”、“不死 嫦娥奔月 民”、“不死之药”的传说也说明了中国神话对人类生命珍视。古代神话还表现了自然和人之间的亲和关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厚生意识。如主日月之神羲和不但要职掌日月的出入“以为晦明”郭璞注《山海经·大荒南经》引《归藏·启筮》语调和阴阳风雨还要“敬授人时”《尚书·尧典》以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再如春神句芒的到来“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礼记·月令》给人类带来了美好的希望。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在本质上是对保护和发展生命的希冀。 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命运的抗争由此而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反抗天帝的神话英雄。前者如精卫以顽强的生命力面对着难以征服的自然作顽强的拼搏。后者如《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所载的刑天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即使断首以死也要对着天帝大舞干戚这种顽强的抗争精神是何等的壮烈他所象征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性格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长河中的巨浪。

1、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_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改革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先授枢密副使,之后拜为参知政事,九月,范仲淹等人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_州、邓州、杭州、青州。皇_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2、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3、季羡林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4、钟南山

钟南山,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10月出生于江苏南京,福建厦门人,呼吸内科学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曾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会长。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2020年8月11日,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9月4日,钟南山入选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9月3日,入选世卫组织新冠肺炎疫情应对评估专家组名单;11月3日,钟南山被授予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5、李兰娟

李兰娟,女,出生于浙江绍兴,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

1、长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

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2、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3、南泥湾大生产

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了作为陕甘宁边区南大门的南泥湾,一边练兵,一边屯田垦荒。正是在开荒过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

三五九旅刚开进南泥湾的时候,南泥湾还是一个梢林满山,荆棘遍野,野兽出没,人烟稀少的地方。

战士们描绘那时的南泥湾是:“南泥湾啊烂泥湾,方圆百里山连山。雉鸡成伙满山噪,狼豹成群林里窜。猛兽当家百年多,一片荒凉没人烟。”

条件艰苦可想而知,但广大指战员说:“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才能干好革命。”广大指战员积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克服困难,创造辉煌。

没有房子住,战士们先是露营,在用树枝搭起的简陋帐篷里住,遇到雨天衣服被子被淋湿,就烧火取暖,后搭草棚、打窑洞,解决了住的问题。

粮食不够吃,就在饭里掺黑豆和榆树钱,旅团首长带头,冒着风雪严寒,到百里以外的延长等地去背粮;没有菜吃,战士们到山里挖野菜(如苦菜、地皮菜等),找榆树皮,收野鸡蛋,打猎(野猪、野鸡等),下河摸鱼。

没有烧的,战士们就打柴烧木炭;穿的很困难,每个战士一年只发一套军衣,平时就缝缝补补,夏天光着膀子开荒、种地、打场,长裤改短裤,短裤改裤衩,磨破裤衩的布条打成草鞋,绝不浪费。

没有生产工具,他们自己制造;没有耕牛,就用镢头;没有灯油,就用松树明子,或者把桦树皮卷成筒当灯点;缺少学习用具,就用桦树皮当纸,用炭当笔;没有擦枪油,就采集野杏仁榨油代替。

[2]部队在困难的时候,节衣缩食;在生产自给有余的时候,仍然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旅首长曾向全旅发出号召:“生产要多,消费要省。”

1942年以后,部队已经达到了粮食自给,还是将瓜菜、红薯、山药蛋等掺和在粮食里做“八宝饭”吃,而且每天仍然坚持吃两干一稀。

从1941年起,部队基本上没有向上级领过被子。战士们被子里的棉絮,早就滚成一团团的疙瘩了,可是发下新被子时,战士们谁也不肯要,说:“哪天不打败日本鬼子,哪天就不换被子。”

总之,在短短的三年内,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南泥湾由此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

4、修建红旗渠

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 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5、抗洪

1998年夏,我国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及北方局部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特大洪水。江西省九江市防洪墙九八年入汛以来经受四十多天高水位浸泡,后在城区以西四公里处发生基础漏水。

随之一段混凝土防洪墙突然陷塌决口,江水涌入郊区。在洪水即将吞噬九江城区的紧要关头,24万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以及我市广大抗洪干群。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指挥下,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终于成功将决口堵 住,创造了在世界第三大河流上、在超历史高洪水位情况下堵口成功的人间奇迹。

"中国精神”包括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义深远。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在每一个时代的精神体现。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改革创新成为当代中国的最强音。

“中国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厚精神资源,以一种具有凝聚力的精神力量。这种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精神力量,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

扩展资料:

中国***带领广大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和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精神”,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的发展:

1、井冈山精神是指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人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井冈山革命道路过程中所培育和发扬的革命精神。它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优良革命精神传统的源头。

2、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3、南泥湾精神:1941年前后,日本帝国主义的“扫荡”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包围及严重的自然灾害,使抗日根据地出现了极端困难的局面。中国***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4、延安精神是中国***在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中形成的。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延安精神。

5、抗战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救亡图存、民族解放为主题,以自强、团结、牺牲、坚韧为基本内涵的伟大抗战精神。

-中国精神

以人为本的精神

“人本”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它也是古代中国传统思想的之一,古代中国的思想家们提倡“敬天、事鬼、远神、重人”。

在这一传统思想的不断浸*下而形成的文化价值取向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

但先秦时代“民”的含义与我们现在的意义有所不同,在那时“民”普遍是指那些以从事体力劳动为生的被剥削阶级。

在史记这本书中所存在的“人本”思想并不只是“民本”这一先秦传统词汇的延续,而在史记中的“人”所指的范围远超于“民”。

其中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统治阶级、剥削阶级,还有着一般意义上的贫民。

故而梁启超先生在读完史记后就评论道:“最异于前史者一事,曰以人物为本位”,所以史记一书中所提倡的“人本”精神,在某一种程度上开创了中国史学界“以人为本”的传统。

司马迁撰写史记时所展露出的“人本”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先秦时代“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在先秦时代,思想家们就已初步意思到“人”这一物种在大自然的崇高地位。

《尚书·泰誓上》中有言:“唯人万物之灵”,《孝经·圣治》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天地之性,人为贵”。

这里提到的“人”与《史记》​的并无多少差异,都是超脱于阶级之外,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

同时,先秦思想家们在辨析民与君的关系时,就充分意识到了“民”对于“君”的作用。

其一,“民“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君”不从事劳作,也不进行经济生产,所以君之所用,国家之财,皆出于民。

有关民是国家强盛的根本在《左传》中也多有体现,如《左传·哀公元年》所载:“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我们得以知道从先秦时代开始,我国的先哲们就以明白所谓“民”才是国家兴亡的根本性因素,也是统治阶级们生活资料的来源。

于是乎“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乎丘民而为天子”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朴素的“人本”思想。

其二,君为民立,应为民服务。《左传·囊公十四年》:“天生民而立之君”,这巧妙的把“民、君”的地位融合在一起,他们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共生的关系。

君为民所立,民众的拥护才使得君的地位显贵。

尚书中有哪些中国精神的人物

答案:在《尚书》的流传历史当中,有个重要的人物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伏生。伏生,生于周的末年,为秦朝博士。秦末楚汉战争,很多东西都被...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