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先秦有哪些知识来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老子》在先秦有哪些知识来源,第1张

老子之前的民本思想认为,要使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统治者就得绝弃智辩,"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灭绝巧智抛弃巧辩,人民的利益就会大大增加)。要使人民遵纪守法,统治者就得绝弃巧利,"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灭绝巧诈抛弃私利,人民就不会为非作歹)。要使人民回到单纯质朴的状态,统治者就得绝弃伪虑,"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灭绝作伪抛弃心计,人民就会恢复到童真状态)。统治者是导致人民不幸福、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统治者是因,人民是果。所以要想社会变得安宁,首先要保证人民的利益。

智辩、巧利、伪虑还只是统治者的表现形式,统治者之所以智辩、巧利、伪虑其原因在于统治者的人心也坏、贪心不足。所以统治者不仅仅要从表现形式上去"绝智弃辩"、"绝巧弃利"、"绝巧弃利",仅这三种表述还不够,还要从根本上去纠正。"三言以为使不足,或命之或呼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用这三句话来表述还不够,如果对其本质属性进行命名就是:保持质朴,清心寡欲。)

  老子的经典国学书籍《道德经》作为 文化 主体的先贤圣祖们思想的光辉在闪耀,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下面介绍老子的作品《道德经》,欢迎阅读

  《道德经》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 传说 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2] 。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 收藏 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国外注本

 1大田晴轩《老子全解》(日本刊本)

 2东条一堂《老子王注标识》

 3武内义雄《老子原始》

 4武内义雄《老子之研究》

 5武内义雄《译注老子》

 6狩野直喜《老子河上公注跋》

 7福永光司《老子》

 8木村英一《老子之新研究》

《道德经》主题思想

 《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看了老子经典国学书籍还看:

1 推荐青少年必读的十三部国学名著

2 梁启超的国学书单

3 国学经典诵读道德经心得

4 适合儿童读的国学书

5 初中生应读的国学书目推荐

老子

老子 老子

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在世界的东方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镇降生了一位伟人老子。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派的创始人,被当代评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大家知道在老子之前,社会上仅有一些哲学观点出现,从《老子》开始形成了系统的哲学理论。因此,鹿邑这块宝地,即是降圣的仙乡,又是东方哲学的发源地。

据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苦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郦道元《水经注》称:“边韶老子碑云老子楚相人也,相虚荒,今属苦,城犹存,在赖游乡之东,涡水处其阳”,(元初涡河由太清宫南边改道走太清宫北边)。翻阅历代国史,各种词书,名人论著以及《河南省志》、《归德府志》、《鹿邑县志》、《江南通志》、《安徽省通志》、《毫州志》都明确记载,老子生地在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史学界、哲学界、宗教界及研老专家,或著书立说,或撰写老证论文,认为老子生于鹿邑太清宫镇证据凿凿。据《毫州志》记载:“太清宫在城西四十五里,今属鹿邑,老子所生地”。《江南通志》(清顺治时期,今安徽与江苏合称江南省)卷二百,有一项“辨讹”,专门考证旧志中的讹错其中有对李耳的考证。结论是:“李耳,归德鹿邑人,非今江南地。唐宋之毫州,邻六县,惟谯、城父二县今江南境,余俱属河南。旧志载李耳凤阳人物中,误矣”。在重修《安徽省通志》卷二百六十,却有这样两段记载:“太清宫在毫州西四十五里,老子所妊之地,基地犹存,旧名紫极宫,唐天宝二年改”。再一段是:“陈抟为毫州真源人,今河南归德府鹿邑县地,旧志收入颖州,与老子误同,兹并削之”。写得明明白白,自动纠正了过去的错误记载。一九九一年,新华社合肥五月十日电,报道安徽毫州决定举行世界老子学术研讨会的消息称:“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又称聃,是与孔子同时代并齐名的一位古代思想家,也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家乡在与毫州毗邻的今河南省鹿邑县”。实事求是,是我们传统的学风,应该发扬光大。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响的人物。老子是人,但要从宗教文化去研究,他又是神,是道教的教主。群众尊称为老君爷。老子由人而神有一个历史衍化过程。唐代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非突然而来,盖早有“太上玄元”之名。从司马迁讲“盖老子百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说明西汉时已流传着老子修道养寿是活了几百岁的活神仙了。东汉边韶《老子铭》曰:“老子先天地而生”,又曰“老子离合于混沌元气,与三光为始”。老子在后汉时期,已经完全神化,成为尊神、教主,所以汉桓帝于宫中产黄老浮屠之祠,把黄老与浮屠并列,前者是道教的教主,后者是佛教的教主。这里所谓的“黄老”即指老子而言。因此在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命中常侍左官到苦县(鹿邑)祭祀老子。延熹九年(166年)桓帝在濯龙宫亲祠老子。可见这时老子已经成为神圣的教主。现在全国各地都有道教宫观,鹿邑的太清宫始建于汉延熹八年,老君台始建于唐初,香火久盛不衰,老子以太上老君受到群众的尊奉。

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大宝藏—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兵学、美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被誉为百科全书。他的清静无为的学说,一物两项的转变率的辩证理论,深邃的天人之际的哲理,两千五非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道德经》不但影响了汉代以来两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视,已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从古至今注释者三千余家,出版发行量居世界第二。当今,兴起了全球的“老子”热,老学研究空前高涨。最近几年各地连续召开国际性的老子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三年德国举办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四年鹿邑举办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五年中国社科院在西安举办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议。这样频繁的国际性研老活动,历史上是没有的,它樗着老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达到了新的水平。

老子思想所以能够发生这样巨大的历史影响,一方面是由于对远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作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有着极其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开拓了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创立了以“道”为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全主位的影响,并对现代文化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指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的根据的形上之“道”,创立了以“道”为核心,包括体体论、辨证法、认识论和人生哲学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老子的本体思考和方法思考,使“道”真正成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从先秦道家、两汉黄老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对老子道论的继承和对老子提出的诸如“道”、“德”、“有”、“无”、“动”、“静”、“无极”等范畴的援用可以看出,老子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由于老子思想是一个概念丰富的思想体系, 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都有许多深入、准确的洞察,因此,它获得了某种特殊的理论品质,蕴藏着许多理论生长点和不同思想体系。所以现代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仍需要借鉴老子哲学思想。老子的智慧对于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具有启迪意义。他提出了作为人生价值根源和基础的“道”范畴。老子的“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又是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就成为人的行为方式和处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老子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主张人应顺任自然,反对人对自然的掠夺。在个人与他人、与群体的关系上,老子提出“无争”的处世原则,主张挫脱解纷,和光同尘,反对争功名利禄,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在个体生命的自我完善上,老子提出了“深根固柢”的“长生久视之道”。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人类目前和未来的文化和生活提供着积极的智慧。我们要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开拓和谐的天下,创造美好的人间。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强调人们在思想上、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他抨击当时的统治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他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所伏”,充满着辩证唯物思想,是人们经常引用的经典语言。在物质上,他强调“知足”与“寡欲”,进一步在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出人无私心时处理事情就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各尽其力而不争名利、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思想。他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保护自然的思想,这和当今重视环境保护的观点相当吻合;或者反过来说,早在二三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先知先觉地提出过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难怪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强调,21世纪东方文化将逐渐取代西方文化,即“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济西方文化分析思维之穷,把全人类文化提高到发展到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 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为春秋时代的思想家。道教将其神化,奉为祖师。相传著有《老子》,即《道

德经》。他生活的时代,先秦时众说一致。《礼记》和先秦诸子书或称他“老聃”,或

称他“老子”。《礼记·曾子问》载孔子语“吾闻诸老聃”云云,说明老子与孔子同时

但稍前于孔子。但自西汉司马迁为老子作传持存疑的态度时起,至今学术界对于老子其

人其书的年代以及姓氏等等,看法仍有分歧,兹不细述。至于籍贯也有异说。

但汉代以后,一般都认为老子是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并在此地设其庙祀。

老子的生平事迹,先秦书仅有零星记述,其中如《庄子》记老子之死,前人以为寓

言。比较可信的是有关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孔子至周问

礼于老子,老子答曰:“子之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

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

气与多欲、态色与*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事后,孔子盛

赞老子其人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

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

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见周衰,于是离去,至关(函谷关),

应关令尹喜之请,著书上下篇五千余言,言道德之意而去,莫知其所终。大体上说,老

子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

一般认为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他的思想以“恒无名”之“道”为核心,以动反、用

弱为法要,以清静自然、返朴归淳为旨归,兼有治国和治身两大方面内容。不过司马谈

《论六家要指》讲的“道家”实包括“有法”与“无法”两大派;

《汉书·艺文志》叙道家学说,也区分“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此君人南面之术”与“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两种情况。前者指战国黄老学派,后者则为后人所说老庄道家。老子本反对法令,而申

不害、慎到、韩非等皆学黄老道德而主于刑名法术。庄子以放任的态度解说老子的思想,

韩非则以权势的法家观点阐释、批评《道德经》,作有《解老》《喻老》篇。战国时代,

由老子的某些思想结合刑名法治观点而形成黄老之学。西汉初,黄老之学盛行,陈平、

张良、盖公、曹参、吴公、王生、黄子、张释之、司马谈等人皆治黄老术,统治者也奉

行黄老清静因循之治。西汉时代还出现了专门解说老子思想的著作,见录于《汉书·艺

文志》就有《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老子徐氏经说》和刘向的《说老子》;

成帝时蜀隐士庄遵(即严君平)著有《老子指归》,京兆长陵人安丘望之著《老子

章句》。

道教形成于东汉中期,它主要源于上古巫术神道和战国秦汉方仙道,但并非与老子

毫无关系。道教以老子为祖师,这是因为:

第一,老子书中本有清静寡欲、养神致寿之理。这也是黄老之学的一大特征,故司

马谈特别提到道家的“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必“先定其神”,而后“有以

治天下”。①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五正》也说,要“始在于身,中有正度,后及

外人”。这在阐发老子思想的《淮南子》等书中有更明显的体现。庄遵进而指出:“游

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指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②

《史记》又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表明老子身

行其修道致寿思想。即使相信《庄子》所言,非“不知所终”,据今人马叙伦《老子校

诂》考证,“孔子五十一岁见老子,为周敬王十八年(前502),盖已八九十岁”,也是

长寿者。这些都与道教贵生之旨相吻合。《老子》书中又有“谷神不死”等语,极易被

作宗教化的解释:修道成仙。

第二,任何比较成熟的宗教都有比较完备的宗教哲学和道德规范,而巫术或神仙方

术都缺乏这方面内容,只有老子既具本体论和宇宙论,又有慈善、谦退、俭约、清静、

质朴、寡欲等等道德主张,可以作为道教据以成立的基础。老子的《道德经》采用极富

感染力的韵语形式,又不失其思辨色彩,西汉时就被视为“经”。其文句洗练、含蓄,

便于作多种解释。

尤其是老子提出那玄奥的、不可言说的“道”是无始无终的、绝对的大全,就给道

教修炼提供了终极的价值目标和精神支柱,它符合追求肉体的或精神的永恒存在的需要。

第三,推崇老子并非始于道教,《庄子·天下》篇中尊称他为“古之博大真人”,

而《庄子》对真人的描写原带有神化色彩。神仙家最早托名黄帝。老子素与传说中的黄

帝并列,合称“黄老”,威信极高,其地位在孔子之上。故至晚在两汉之交,老子也被

仙化和宗教化。例如,《庄子·寓言》篇说“老聃西游于秦”,西汉末刘向把老子收入

神仙传记,说:“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③云

云,实为后世“化胡”说张本。至东汉初,桓谭《新论·祛蔽》又有“老子用恬谈养性,

致寿数百岁”这种夸张之说。

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又说: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

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④,将老子等同为先天地而生的神灵之“道”。

与此几乎同时,谶纬书中有《老子谶》,表明已将老子视为宗教预言家。

就历史的连续性而言,道教乃顺应这种仙化和神化老子的趋势,故东汉早期道教概

称“黄老道”。其时,崇尚神仙道术之人,均将老子当作神仙。桓帝延熹八年(165),

陈相边韶作《老子铭》,谓老子“当幽王时三川实震,以夏殷之季阴阳之事鉴喻时王”。

“世之好道者触类而长之,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P(升)

降升(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

成身化,蝉蜕渡世。自牺、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⑤

儒家尊崇孔子,道教自创教始便祖述老子,主要是为了跟儒家相抗争。例如,据信

为张鲁所作的《老子想尔注》贬斥儒家为“大伪”,“其《五经》半入邪”。又注“孔

德之容,唯道是从”说:“道甚大,教孔丘为知;后世不信道文,但上孔书,以为无上;

道故明之,告后贤。”正如前辈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佛教初入中国,常自附于黄老神仙

方术,当时社会上流传“老子入夷狄为浮屠”⑥之说,原非道士有意贬抑佛教。

但晋代以后佛教大盛,道教徒坚执“老子化胡”说,则是为了同佛教相抗衡。

道教奉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其教法或经书多托言太上老君降授,对于老子

也有种种神奇的传说。《老子想尔注》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

老君”。

《抱朴子内篇·杂应》继说:“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阳,身长九尺,

**,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

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鋋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

青龙,右有二(三)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

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昱昱,此事出于仙经也。见老君则年命延长,心如日月,

无事不知也。”《神仙传》《玄妙内篇》《高上老君内传》等并云老子从李母左腋而生。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神化老子的经书、仙传不少,经书以《太上老君开天经》《天尊

老君名号历劫经》《老子化胡经》等为代表;纪传中影响较大者有托名尹喜作的《高上

老君内传》、唐尹文操撰《太上老君玄元皇帝圣纪》、北宋贾善翔撰《犹龙传》、南宋

谢守灏撰《混元圣纪》等。当然,老子虽为道士所共奉,但在道教各派中的地位却略有

等差。例如,在南天师道的神仙系统中,太上老君仅次于太清玄元无上三天无极大道,

而上清、灵宝派则将太上老君排名于元始天尊(上清派称“元始天王”)和太上道君

(即灵宝天尊,上清派称“太上高圣玉晨大道君”)之后。上清派还有一位上清金阙后

圣九玄帝君(上清派道书《灵书紫文》即全称《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上经》),

姓李,简称“后圣李君”。在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这位金阙帝君排在第三中位,

谓“壬辰下教太平主”。另有老聃,排在太极右边后位。而太清太上老君则降在第四中

位,为太清道主(上清派称旧天师道为“太清家”)。北魏道士寇谦之也声称太上老君

授其道经而创北天师道。诸派之中,楼观道尤推崇老子,大倡“化胡”说,对老子在唐

代地位的上升起了推进作用。

历代帝王崇奉老子,初立庙祠祀,后又专设道宫,加号册封。汉代始立祠(一说始

于秦)。东汉延熹八年(165),桓帝派遣中常侍管霸到苦县祠老子,次年又亲祠老子于

濯龙宫,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至唐代,对老子尤加崇奉。武德三年(620)五月,晋

州人吉善行声称曾于羊角山面见老子,并要他:“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

子孙享国千岁”。⑦高祖乃立庙于其地。太宗即位后,诏称:“朕之本系,起自柱史”

⑧,奉老子为其祖先。高宗乾封元年(666)二月至亳州谒老君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

元皇帝”。其后,玄宗又于天宝年间一再加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

皇帝”、“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并于西京、亳州升设太清宫。宋真宗为避

宋室圣祖赵玄朗讳,改称老子“真元皇帝”。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诏加号为

“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次年亲至亳州真源县朝谒太清宫,奉上册宝。此封号在道

教中沿用至今。唐玄宗时以二月十五日为老子诞辰,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四月,又

诏以混元皇帝二月十五日生辰为贞元节(一作“真元节”)。此日至今为道教重大节日。

注:

①③ 《史记》第10册3292页,第7册2141页,“集解”引《列仙传》,中华书局,1959年

② 《道藏》第22册22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 《全后汉文》卷三十二

⑤ 《隶释》卷三

⑥ 《后汉书》第4册1082页,中华书局,1965年

⑦ 《唐会要·尊崇道教》

⑧ 《唐大诏令集》卷一百十三:《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

老子函谷留书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老聃守丧期满返周。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率兵攻下刘公之邑。周敬王受迫。当时晋国强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势孤,与旧僚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老聃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旧职。于是离宫归隐,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秦国。

离开周王朝洛邑不远,但见四野一片荒凉。断垣颓壁,井栏摧折,阡陌错断,田园荒芜,枯草瑟瑟。田野里不见耕种之马,大道上却战马奔驰不息,有的马还拖着大肚子艰难地尾追其后。目睹此景,老聃心如刀绞,内心想道:“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适可而止,恬淡为上。胜而不必自美,自美者乃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兵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则戎马生于郊。戎马生于郊,则国乱家破矣。”

话说函谷关守关官员尹喜,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一日夜晚,独立楼观之上凝视星空,忽见东方紫云聚集,其长三万里,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尹喜早闻老聃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将来?于是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

七月十二日午后,夕阳西斜,光华东射。尹喜正欲下关查看,忽见关下稀落行人中有一老者,倒骑青牛而来。老者白发如雪,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膝,红颜素袍,简朴洁净。尹喜仰天而叹道:“我生有幸。得见圣人!”三步并作两步,奔上前去,跪于青牛前拜道:“关尹叩见圣人。”

老子见叩拜之人方脸、厚唇、浓眉、端鼻,威严而不冷酷,柔慈而无媚态,早知非一般常人,故意试探道:“关令大人叩拜贫贱老翁,非常之礼也!老夫不敢承当,不知有何见教?”关尹道:“老丈,圣人也!务求留宿关舍以指修行之途。”老子道:“老夫有何神圣之处,受你如此厚爱?惭愧惭愧,羞杀老夫矣?”关尹道:“关尹不才;好观天文略知变化。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见紫气浩荡,滚滚如龙,其长三万里。知来者至圣至尊,非通常之圣也;见紫气之首白云缭绕,知圣人白发,是老翁之状;见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牵,知圣人乘青牛而来也。”

老子听罢,哈哈大笑:“过奖、过奖!老夫亦早闻你大名,特来拜会。”关尹闻言大喜,叩头不迭。之后,关尹引老子至官舍,请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礼,恳求道:“先生乃当今大圣人也!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为己任也。今汝将隐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难寻矣!何不将汝之圣智著为书?关尹虽浅陋,愿代先生传于后世,流芳千古,造福万代。”

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关尹得之,如获至宝,终日默诵,如饥似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