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应用型,复合型的法律人才?请详细说一下,应用型与复合型这两点。谢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5收藏

什么才是应用型,复合型的法律人才?请详细说一下,应用型与复合型这两点。谢谢,第1张

  论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律学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大成绩,部分缓解了法律人才严重缺乏的局面。但是目前大学法学院(系)毕业生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来看,都不能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的需要。据国家有关部门粗略统计,到2000年我国需要至少30万律师,40万其他各类法律人才(包括法官、检察官、法律顾问、公证员、政府法律工作人员、仲裁员等)然而现在全国仅有专职律师70,000人,法官等其他法律工作者更是严重不足,而专家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缺口则更大。现在每年全国法学院(系)招收法律大专、本科、研究生仅有1,7000多人,然而全国法律界每年的自然减员大约45000之多(包括法官、检察官等法律工作者的减员),增加的人数远远赶不上减少的人数。(数字引自1997年12月13日“中国律师报”和司法部教育司司长邢同舟1995年9月8日在清华大学法律学系复建大会上的讲话)

  然而,美国全国只有二亿多人,但仅律师就有70多万人,美国仅全国律师公会认可的大学法学院每年共招生1963年为49,552人,1989年达到125,870之多(引自“Inside the Law Schools”第18页,作者Sally F Goldfarb和Edward A Adams The Penguin Group 1991年版),而且这个数字逐年都在增加。可见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对法律人才的需求程度之殷之大。因此以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趋势来看,必然需要更多的法律人才。根据有关部门的预测,我国法律人才市场在下个世纪相当长时期内都将处于严重的供求不平衡状态。

  中国不仅法律人才人数少,而且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法律人才短缺尤为严重,单一型的律师已很难适应市场需要,复合型法律人才正在成为大势所趋,金融、房地产、知识产权、高科技开发等法律业务和涉外法律业务日益激增,然而能胜任这些跨专业法律业务的法律工作者又凤毛麟角。(见《北京青年报》1998年1月18日)首先现在有不少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毕业于其他专业,根本没有受过正规的法律专业训练。其次,受过大学法律教育的人知识面单一,由于中国大学法学院主要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学生年龄偏小,大学四年也只学法律,因而毕业后往往不能适应工作需要。法律问题通常也是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现在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是既懂法律,又懂科技、懂经济、懂外语的高层次复合型的法律人才。目前中国大学法学院的培养模式和方法显然不能适应这种要求。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进一步扩大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法律人才在国家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的各方面事务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发展市场经济的时代课题,都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法律人才的路子和方法,为建设一流的法学院,开展一流的法律教育做好前提性、战略性研究工作。

  二、国外可资借鉴的经验

  在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方面,国外有许多经验可供借鉴。

  当代国外的法学教育可以粗分为三种不同的模式。第一种是英国和欧陆模式,即法学院面向高中毕业生招收法律本科生(LLB)但学生毕业后如果要从事法律职业,必须再念一年的法律职业培训课程,然后还要进行一到两年的专业实习,才可以取得专业资格,成为正式的法律工作者。

  第二种模式是北美模式。这种模式不像英国把法学教育放到本科层次上进行,而是把法学教育放在大学后进行,即在研究生层次上进行,要求那些希望进法学院读法律的人必须首先有一个非法律专业的本科以上的学位,然后经过严格的法学院入学考试才可以进入法学院。法学院学制三年。学生毕业后所获学位实际上是法律本科,但美国人也把这种学位叫Doctor,即Juris Doctor(JD)这也许是考虑到许多学习J D课程的人都已获得其他专业学士、硕士乃至博士学位而且已工作过多年的原因。这些人学习法律的目的不是为了拿一个博士学位(J D,亦译为法律博士),因为他们有些人早已取得了其他专业的博士学位,他们转学法律的唯一目的就是想转行从事法律职业。所以当看到美国大学法学院有一些三、四十岁已获得理学或工学、文学博士学位的人攻读法律学位(JD)时,许多中国人会觉得十分奇怪,但这在北美却十分正常。

  第三种模式是澳大利亚模式,即把法学本科教育与其他专业的本科教育同时进行,学生经过六年左右的学习获得法律和其他一个专业的双学士学位。

  可以看出,第二、第三种模式都是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法律人才为目标。这种模式培养的法律人才较能解决复杂的法律问题,更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采用第一种模式的国家包括英国在内也正在考虑改革其法学教育的模式,法学院现在也不拒绝那些已获得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位的在职工作人员申请入学。

  三、中国对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作出的探索

  其实,中国自八十年代开始的法学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就是以培养复合型的法律人才为目标。它面向已经取得一个非法律的第一学士学位的人士招生,学制一般为两年。在两年内学生要学完法学学士的主要课程。这样经过四年其他专业的训练和两年法律训练(“4+2”),学生可以成为既懂法律又懂另外一门专业的复合型的法律人才。实践也证明,这样的毕业生适应性较强,在处理复杂的法律问题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两年学制略嫌短,一些重要的课程无法充分讲授,一些必修环节只能不要。二是学校、用人单位甚至学生本人都觉得这不是“正规”教育,因此重视不够。三是“二学位”在中国的“待遇”高于学士低于硕士,许多人觉得“亏”。在社会大众过分追求高学位,人才市场过分追求“高消费”的今天,“二学位”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对跨学科高层次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完善中国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层次,提高培养法学研究生的质量,加快法学学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步伐,中国从1995年起开始设置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并进行试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同年批准北京大学等8所院校[1]开展试点工作,1997年批准增设南京大学等5所院校[2]为新的试点单位,1998年又批准增设湘潭大学等9所院校[3]为新的试点单位。目前进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大学共有22所,其中国家重点大学13所,普通大学9所,教育部直属院校11所,司法部直属院校5所,其他中央部委直属院校1所,省属院校5所,新合并组建的大学3所。[yuan1]

  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类似于美国法学院的JD学位,有人将它译为Juris Master(简称JM),它主要面向实际部门招收有若干年的工作经验的人士,课程设置类似法律本科,更为实用,毕业论文要求比传统的法学硕士要低。其目的是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法律人才。几年时间证明,在中国开办这样的专业学位教育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法律人才的需求,这种新“产品”受到法律界的广泛认可。应该说这是中国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很好的尝试,是法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当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中国开办的时间还不长,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招生方面也面向已经取得法律本科学位的人士,这些已经受过法律本科教育的人士再一次读这种高级的“法律本科”实属浪费。再比如在课程设置上有向法学硕士课程转化的倾向,一提起“硕士”,人们的第一意识就是“搞学问”的,不知道“专业学位”的真实含义,它不同于“学术学位”,不可以以同样的眼光来看待、以同样的方法来培养,等等。即使如此,我们仍然认为,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试点在我国是必要的,而且是比较成功的。

  法学学士学位教育(面向高中毕业生)法学第二学士学位教育(面向已经取得非法律的第一学士学位的人士)和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主要面向已经取得非法律的第一学士学位的人士)对没有学过法律的人士而言,都是法律的第一学位教育。中国法学教育现在可以说是“多轨制”。从长远来看,我们应该选择其一,因为在这种“多轨制”法学教育体制下,进入法律职业的大门太多太乱,不利于法律职业的统一和成长,这在各国是十分少见的,在这方面中国甚至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法学教育将来最终选择哪一种教育模式,或者哪一种应该是主流,和我们对法学教育性质的理解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我们认为法学教育是一般的高等通识教育,那么我们就应该坚持以法学学士学位教育为主;如果我们认为法学教育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那么第二学士学位或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就是很好的选择。

  四、清华大学法学院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法律人才为办学宗旨

  清华大学有很长的法律教育的历史。在清华早期派往美国的历届放洋生中就有不少学习法律。1925年清华开始改建大学,正规法律教育也从此开始。1928年清华正式改为国立大学,法学院也同年成立。1932年成立法律学系。虽然有过反复,但法学院和法律学系一直保持到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被并入其他大学。1952年前的清华法律毕业生后来有不少成为著名法学家、大法官、大检察官、大律师。

  粉碎“四人帮”实现拨乱反正后,清华大学即开始酝酿复设法律学科,法律课程逐渐开始在有关院系开设。但一直1994年才正式全面展开筹备复建法律学系的工作。1995年9月法律学系正式复建。1999年4月清华大学法学院正式复建。

  在事隔近半个世纪后,我们正处于世纪转折时期,清华大学此时重新开办法律教育,我们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要建设怎样一个法学院,开办什么类型的法律专业,培养什么样的法律人才,把一个什么样的清华大学法学院带入二十一世纪,也就是说我们办学的基本思路、基本指导思想是什么。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必须首先正面回答的重大问题。这直接决定我们的办学模式、招生制度、学制、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方法、教师队伍的构成等一系列后续问题。

  在给法学院定位、决定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时,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实际需要,也就是说我们在设计我们的“产品”时,必须首先做好“市场”调查工作,了解下个世纪我国最需要而又最缺什么样的法律人才,然后再研究一下清华大学是否具备这样的“生产能力”,如果有,我们再针对“市场”的需求来设计我们的“产品”和“生产工艺流程”等。教育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产业,在建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的今天,不得不认真对待自己的“市场”。

  那么,在党中央励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今天,在中国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经济正在走向世界的今天,在目前国际国内大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法律人才“市场”如何?我们最需要什么样的法律人才呢?对此,我们举行过多次专家论证会。专家们一致认为,首先,在本世纪末和下个世纪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法律人才将长期处于十分缺乏的状态,至少在下个世纪中期以前,中国不会出现法律人才饱和的情况。鉴于我国法律人才匮乏的状况和“市场”之大,我们认为清华大学作为全国一流学府,应该开设法学院,为国家培养大批法律人才服务。而且,国家已明确清华大学要在建校100周年时成为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是不可能没有法学院的,而且法学院必须有相当的规模。

  然而,这仅仅是我国法律人才“市场”现状的一个方面,即表现在量上远远不够。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表现质上远远适应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的需要。法律问题都是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现在越来越多地与科技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十分需要大批既懂法律、又懂经济、科技、人文、社科知识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当然具体到每一个特定的法律工作者,他不可能掌握这么多知识,但是如果一个法律工作者都在法律之外有自己特别的其他专业知识,一个国家整个法律职业团体的知识面就十分全面了,那么这个队伍就可以解决任何类型的法律问题了。

  这就是我们在认真研究了国家司法队伍、律师队伍和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的情况,在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后得出的结论。概括地说,我们的结论是,目前和下个世纪前半期,我国整个法律职业团体将始终存在两大矛盾,一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批法律人才而我国法律人才十分缺乏的矛盾,二是国家需要大批既懂法律又懂科技等其他学科知识、既懂中国法又懂外国法、既懂中文又懂外文而且能熟练运用电脑技术的高层次的复合型的,可以担当重任的法律人才,与国家缺乏这样的人才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第一个矛盾,应该多开办法律学系、院、校,清华大学当然有资格开办法律专业。要解决第二个矛盾就相对困难了,因为它受制于许多条件,国内目前还没有生产这种“产品”的法学院。与其他学校相比,清华大学在这些方面的条件要优越得多。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清华大学有责任、有义务重新开办法学院,而且要办好这个法学院。增加这种新的“产品”种类,将清华由一个工科学校变成一所包括法律在内的综合性大学,对清华大学来说是一个挑战,在其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困难自然很大。但是我们认准了这个方向,看准了这个庞大的市场,就一定要牢牢抓住不放松,一定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来开展我们的一切工作,来设计我们的“工艺流程”并在每一个环节严把质量关。这是清华法学院存在的意义所有,也是我们的使命所在、生命所有。稍有偏离都将使清华法学院存在的意义大打折扣。

  自1999年清华大学恢复法学教育以来,我们在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方面作出了一些探索,包括招收校内转系双学位生、面向社会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和在研究生层次上培养复合型的法律人才,取得了初步的经验。我们深信,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向国内外同行学习,在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方面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各项建设高度复杂化、综合化,复合型人才的作用日益凸显。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加强通识教育。为此,应当明确通识教育的目标,探索通识教育的途径。 时事评论观点: 明确通识教育的目标 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让人在学到各种知识的同时提高心智,更全面、准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具体来说,通识教育更侧重于提高人的思考能力、交流能力、判断能力以及价值辨别能力。 有效的思考一般从逻辑思考开始,同时包括更广泛的智力技能,如对复杂多样、变动不居的世界的理解,以及建立在理解之上的想象力。通过有效的思考,人们能全面、准确地体察周围的世界和人性的幽微,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形成健全人格。 交流能力是表达自己并被他人理解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做工作、干事情离不开合作。只有通过交流,一个人才能获得他人的理解认同。交流不只是讲,而且需要听。一个人只有在倾听和理解他人的基础上,才能和他人进行顺畅的交流。 判断能力是对事物的情况进行评判和断定的思维能力。判断不限于认识和理解事物及思想观念,还涉及如何将这种认识和理解应用于实践。判断能力源于直接经验又超越直接经验,建立在具体分析和抽象思辨的双重基础之上。 价值辨别能力是指对各类价值有清楚认识,并对它们的科学性有正确理解。道德价值、审美价值是容易困扰年轻人的两类价值。在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上形成正确的取向,需要运用包括教育、自我反思及创造性实践在内的综合手段。 通过培养这几种能力,通识教育可以将人培养成好人、好公民、有用的人。好人意味着他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好公民意味着他既有独立观念和自主意识,又重视共同利益与社会责任;有用的人意味着他能将自己习得的知识、技能运用于个人职业与公共事务中。 探索通识教育的途径 1999年,教育部在全国32所大学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俗称“全校通选课”),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但由于多数通选课过于注重传统典籍且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选学热情不高。2005年,复旦大学作出新的尝试,本科生第一年不分专业院系,直接进入“复旦学院”接受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就业原因,其他高校效仿者不多。有鉴于此,可以吸收这两种方式的优长,探索通识教育的新途径,即不专门划出一年来进行通识教育,而是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放大、做精,分为人文学科通识课程、社会科学通识课程、自然科学通识课程三大类,贯穿于大学本科4年学习。 人文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帮助学生深入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并培育全球视野。这需要精心选择中西文化经典进行讲授,同时对当今时代的各种全球性问题给予关注和探讨。社会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可以通过前沿理论介绍与现实案例剖析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进而引导学生根据兴趣对其中一个或数个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自然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相对复杂,因为文科学生的知识储备可能不足,而理工科学生在某些领域的知识储备又远远超过常识的范围。因此,可以考虑分开授课:文科学生的课程主要介绍自然科学常识,更加注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路径;理工科学生的课程尝试建立立体的当代科学图景,更加注重让学生了解和把握当代科学的全貌及其前沿领域。

写作思路:首先给自己的观点“当今社会专业型人才更重要”,然后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进行论证,中心要明确。

正文:

我认为复合型人才就是一种知识面广,技术全面,但处理单一线程问题与工作任务容易疏忽一些细节要点。复合型人才也只就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一种理想化。涉及的领域过多,但对事物都不甚了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认为专业人才才就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门门懂样样通就就是用来形容全面人才的,全面人才瞧似全面,但其实都就是半壶水,人的精力就是有限的,您得到一样东西必将失去另外一样东西,这也就是前段时间网上出现置疑韩寒的原因之一,为何一个人在干赛车的时候还能把文章写好的原因。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社会发展更需要专业型人才:

第一、从社会发展方面:《师说》中有这样一句话:“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着,而且分工越来越细化。专业越来越多,需要的相对应的人才也就越来越多。

目前的自由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专业性强能能有优势,而且世界正在缩小,有更多的人挤在一起更需要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专业细分标志着社会的进步,社会进步的同时更加要求专业人才的出现。不言而喻,现在90%的人认为各行各业都需要专业人才,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

人的生命就是有限的,而知识就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因疲倦而无所获,这正就是老子所说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就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专才,就是很好的了解了这一点,瞧准了一个方向,向前猛冲。不会像猴子搬玉米一样,最后一事无成。

第二、具体数据表明: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就是拔尖与领军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参与领导层的我国科学专家仅占总数的226%。

第三、从专业人才的特点方面:专业人才的特点决定了她们才就是企业的主人,那就就是专业精神。专业精神就是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对工作极其热爱与投入的品质。具有专业精神的人对工作有一种近乎疯狂的热爱,她们在工作的时候能够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也可以说专业精神更表现为一种专业人才对工作的态度。

大家都瞧过《亮剑》吧,独立团的战斗精神最后升华为中国军魂!而专!业人才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不就就是社会文化的精髓不?专业的人才可以降低各企业为了培育所需人才的费用,也避免了自己企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被别的企业抢走或其跳巢。

用专业的人才不仅可以避免以上两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她们的专业与技能可以更有效快速的让我们解决我们所遇到的问题,这样既减少了培训的费用,又让她们的做事效率给我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这些等等一系列的迹象都代表着当今社会所需要专才的原因。

合易认为:按类型来分,21世纪最缺的是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创新是未来中国发展的主旋律,没有创新,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将失去源动力。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复合型人才指的是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还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的人才。比如随着IT技术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之中,那么,通晓金融、IT两大领域的金融业人才就是复合型人才,而这类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十分抢手。 复合型人才就是多功能人才,其特点是多才多艺,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若按专业来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智能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核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人才未来将非常稀缺。这些专业又被统称为:“新工科”,即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新兴工科专业

什么才是应用型,复合型的法律人才?请详细说一下,应用型与复合型这两点。谢谢

  论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律学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大成绩,部分缓解了法律人才严重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