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的陶瓷,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4收藏

古代中的陶瓷,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第1张

1、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陶瓷的四大特点。

2、瓷器胎质轻薄,滋润透影,宛若蛋壳,薄如蝉翼,轻若绸纱。

3、胎质清脆,用指轻扣,能听到“咚”的脆响,宛若乐器奏出的优美磐声,扣人心弦。

4、与陶相比,瓷的质地坚硬、细密、严禁、耐高温、釉色丰富等特点。

5、青花瓷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不易磨损,而且没有铅溶出等弊病。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扩展资料:

分类:

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碗等。

工艺陶瓷:如花瓶、雕塑品、陈设品等。

建筑一卫生陶瓷: 如砖瓦,排水管、面砖,外墙砖,卫生洁具等;

用于各种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的特种陶瓷制品,有高铝氧质瓷、锆英石质瓷、锂质瓷、以及磁性瓷等。

粗陶是最原始最低级的陶瓷器,一般以一种易熔粘土制造。

精陶按坯体组成的不同,又可分为:粘土质、石灰质,长石质、熟料质等四种。

--陶瓷

烧制红陶、黑陶、灰陶尽管与制陶的原料有关,更多的是倚重于烧陶技术的掌握。各地陶器种类的演变主要在于制陶技术的差异特别是烧陶技术的掌握,当然还与各地区先民对陶色的爱好兴趣有关。有了这种认识,人们就能明白,陶器品种的增加,实际上是制陶技术发展的自然结果,其中包含了许多化学变化的因素,这点,古人是无法知道的。

  陶器是原始社会的盛、煮器物,从这一基本功能来看,就要求它有一定的容量,陶器的造型更是以适用为主要目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陶器造型的样式才逐渐繁复起来

  陶瓷的发明,标志着新石器时代或野蛮时代的开始,它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原始社会的陶器造型,是以适用为主要目的,与工艺技术水平的不断变化相适应的。最早的造型,简单而又稚朴,随着技艺的提高,陶器造型的式样也逐渐繁复起来。

  古籍中对不同形状,不同用途的陶器,有不同的称谓,如用作汲水或盛装的有壶、缶、孟等;用作熟食的有鼎、甄、釜、罐等;用作贮藏的有瓮、坛、罐、尊等;用作洗涤的有盆等。这些虽然是直接为日常生活用品,但我们的祖先在造型设计和制作时,很注意造型的审美功能。能够灵活的掌握各种线条的曲直变化,善于运用空间、虚实、疏密、繁简、强弱、质地和色彩等对比手法,就是器物上的某些附加物如耳、流口、足的处理,也能恰到好处的起到对称、均衡与稳定作用。原始社会的陶器造型,不但为随之出现的青铜器的造型所沿用,而且为日后大量出现的陶瓷器皿的造型所继承和发展。

  原始陶器摹拟器物的典型作品,有些也是绝妙的。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的半坡型陶壶,是摹拟船形的一件珍品。壶腹、壶底如舟形,壶口和颈好似船上的桅杆。更有趣的是“船体”上还画有渔网纹,既是船形壶的装饰,也标明了渔船的特征。

  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我们生活中的成语,会发现一些熟悉的词语都与陶器造型有关,例如瓮中抓鳖中的瓮就是很别致的一种陶器造型。

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器可区分为细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无釉或有釉。

炻器在中国古籍上称“石胎瓷”,坯体致密,已完全烧结,这一点已很接近瓷器。但它还没有玻化,仍有2%以下的吸水率,坯体不透明,有白色的,而多数允许在烧后呈现颜色,所以对原料纯度的要求不及瓷器那样高,原料取给容易。炻器具有很高的强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

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

漆器胎质就多样了,以木、竹蔑、麻布等为胎骨,然后以漆涂其外表,干燥后即可使用。也可在漆中调色,以便涂饰花纹,绘制图案。涂漆既可保护器物,经久耐用,又可使其美观。

陶器、瓷器、炻器有许多共性故可统称为陶瓷。漆器是单独的一种类别。

古代中的陶瓷,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1、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陶瓷的四大特点。2、瓷器胎质轻薄,滋润透影,宛若蛋壳,薄如蝉翼,轻若绸纱。3、胎质清脆,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