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答欧阳崇一书-急于拿到结果,其实功利心作祟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8收藏

【阳明心学】答欧阳崇一书-急于拿到结果,其实功利心作祟,第1张

这周的文章说到见识跟良知,所做的所有事都以良知为要,这个基础上再对知识见地精益求情。

就像一个人有能力没良知,对社会一定是破坏性的,能力越大破坏性越大。

也不是只要良知,不要知识,两者原就可以相互作用。犹如一个拥有知识但没有爱的父母有很大可能控制,有爱又博闻广识则是造就!自勉!

“故良知不滞于见闻,亦不离于见闻”。

阅历少不影响良知,但良知在合纵连横中又更能极致发挥。

所以见识不是目的,最终目的还是致良知。

而刻意思索,如同在一个房间里牵扯房内所有物件,都拽到自己面前,堆积成山,反而掩盖了明珠,可以说是在狭隘中寻找良知。

事实上 用良知解决问题,就是一个删繁就简的过程。

不断思考怎么解决问题,不用启动良知,就永远找不到答案。

“思虑万千,不过是复他本来面貌”本来是抽丝剥茧、化繁为简,却着意安排,更多添思虑缠绕,不就是越来越面目全非了嘛。

贪嗔痴爱恨疑这些私欲,最终自己把自己局限住了,在里面哪里找得到良知。

只有带着觉察,清晰看见它们,穿过层层迷障,看到里面璀璨如明珠的良知本体。

捧一颗良知之心上路,邪魅魍魉尽消。时刻提醒自己: 致良知,尤其遇到事情时。

就像自己在意亲人对自己有误解的时候,痛苦负疚,就此看到自己那个小心翼翼充满讨好的内在小孩,我已满25岁了,我可以做自己的父母,不需要讨好任何人来获得生存。

我允许她对我有误解,因为我不需要事事向别人解释。

林院长说如果一个人对你很重要,你又想让他最真实地了解你,唯一的方法是 你只需要活出最正确、最真实的自己 ,别人定能看见,这是一种信任自己、理解他人、接纳他人的底气,也是对活出真实自己的最高要求。

修心和做事本是一体,分成两件事做其实就是功利心作祟。

其实 遇事时正是修心的时候 ,正是致良知的时候。

分开做细想可笑,就如一个人要培养好性情,遇到让自己勃然大怒的时候,告诉自己先把培养性情这个事儿先放一放,看我教训了他再说,结束后再来摆好姿势、宁心静气:“现在可以开始了”一样可笑。

分成两件事,一定有急切拿到结果的心,认为后者可以放一放,重要但不紧急。

事实上, 人生原本就是要不断去做重要不紧急的事 ,你才不会有重要且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

把事情和培养心之本体同样重要,并没有说内在重要,外在不重要。纠结的时候都是有私心,贪心功利心太重,凭良知而行,一切迎刃而解。

“义者,宜也,心得其宜之谓义”,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致良知其实就是 做出适宜的、让良心舒服的行为。

不要太过贪心,希望所有事都有完美的结果,能够 做出更加适宜且动用良知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这也促使我在护肤时突然想明白,其实我对我妈妈的怨恨,也是对自己的不接纳。怎样做良知才是舒服的呢?

在这一点上我一直陷入了自己是不幸了,即便大多数时候不会这么想,但只要跟你有关,潜意识还是埋怨你,它被孩子对母亲与生俱来的深切的爱所掩盖,不允许丝毫泄露。

当有一天,这层遮盖掀开,面对自己居然怨怪深爱的人,而无法面对,痛苦哭泣。下意识认为都是你的错,我还那么爱你,不舍得怪你,只好自己在痛苦中挣扎,因此再次增加对你的怨恨。

我的良知说,她给了你生命,你很爱她,但你如此痛苦,这样在背后翻来覆去,她并不知道,你们欠缺的是沟通,既然无法避免,沟通才是最需要做的事。

不要太过小心翼翼,如何用更好的办法沟通才是你要思考的事。好的,我明白了,我的良知,我爱你!

其实,护肤的第一个步骤都让我明白更多:以前认为什么洗面奶都可以,且无论谁、什么年龄都不重要~

随着30岁的到来,皮肤的自洁功能下降,机能的减退,开始选择效用更强价格更贵的产品,再也不是那个随便洗把脸就能出门的年纪了。

当初因为有个朋友极力让另一个选择更好的,我心里还不以为然,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历,都在做最好的选择,我不能理解只是我没有切身体会而已。

只是一个洗面奶,都有那么多的不同,更何况人生如此复杂,绝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有不同选择、见地才是人生常态。

因此, 不要为了有人不理解就悲伤痛苦 。且不断反省觉察自己的自以为是!自勉!

“君子学以为己,未尝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未尝虞人之不信己也,恒自信其良知而已;未尝求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恒务自觉其良知而已。”

君子不是没有被人欺诈,只是我们不欺骗自己的良知而已,不是没有不被人信任过,只是我们自己信任良知做出的决定而已。俯仰天地、问心无愧。

人心难测,对有些人忍不住猜度怎么办?不先猜疑别人,只要先诚于己。 永远不欺骗自己的良知,永远致力于自己的良知 。不自欺,别人就不能欺。这个结果是自然显现的。至诚则明。

“是故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明诚相生,是故良知常觉、常照。”

不欺骗别人,不预设别人的欺骗 ,诚于自己良知,自然先觉则明。

毕竟这个世界没什么能改变一个人,除了爱。当我们带着善于预设别人是善意的,才有可能影响更多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又是周末了,感恩所有!

程朱理学在明初被树立为官方意识形态后,一直占据思想界的统治地位,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明中叶。弘治年间,王阳明创立“心学”,标志着理学统治地位的瓦解,由孔子开创的儒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最重要的著作《传习录》中,阳明把“心”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他直截了当地说:“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者,心即是天,言心则天地万物斯举矣。”又进一步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这就是说,万物都是由人心派生出来的东西,只有用心去关照时它们才会真正存在。这样,“心学”就完成了对理学“天理至上”的颠覆。

很多人以为“心学”与理学是针锋相对的,其实不然。例如阳明说:“心即理。”他并不否认理的存在。他也不反对格物穷理,他说:“区区论致知格物,正所以穷理,未尝戒人穷理,使之深居端坐而一无所事也。”从这个意义上说,“心学”的产生是为了理学的振衰起弊。那么二者的根本区别在哪呢?《传习录》二云:“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可见,阳明认为,理是存在的,但必须由“心”里去求,也就是说,心先于理,按阳明的意思,心不仅先于理,心还先于万物。我们可以拿阳明论君臣伦理的话看出二者的区别。《传习录》云:“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就是说,有心才有理。而按照朱熹的话来说,则是“一切理都是永恒地在那里,无论有没有心,理照样在那里。”(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的区别。

那么,既然心是宇宙万物之立法者,人应该追求怎样的精神修养呢?阳明提出了“致良知”之说,从而把“心学”推向系统完备的理论阶段。《传习录·答陆原静书》云:“良知者,心之本体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又云:“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业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这就是“良知”的巨大作用,如果找到了自己的良知,治国齐家平天下,全都可以了。那么,良知到底是什么呢?虽然阳明说得玄妙,但我们也可从《传习录》中总结出主要的方面。比如,孝悌礼智信是最基本的良知,而其他更多的方面则需要人们努力寻找。

阳明高举“心学”大旗,其重视个体价值的特点与晚明知识界精英们要求张扬主体意识的内在要求不谋而合,是晚明思想解放的开端。比如泰州学派的王艮、王学左派的李贽都与阳明之学一脉相承。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是道”,是一位把“心学”平民化的思想家。据说他曾经后车载以老母,身着战国时代的宽袍高帽在北京城里招摇过市,实是“心学”要求张扬个性的激烈表现。李贽则从心学重视主体的基点出发,提出“夫心者,人之私也”(李贽《焚书》)的大胆言论,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解放色彩。

明清鼎革之际,王门后学空谈心性的学风颇为人诟病,遂兴起王船山等人的经世致用之学。而随着清统治者政权的日渐稳定,统治者大加提倡理学以稳固人心,理学遂再次占据了意识形态领域不可撼动的主流位置。虽有考据大师戴震等人试图对抗理学的努力,但与阳明“心学”相比,终显得力不从心。(佚名)

文化名人王阳明的祖籍浙江绍兴府余姚县北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扩展资料:

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被学术界评价为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阳明心学187――当读书做圣人

          (2020年9月14日17:23)

      读《《阳明先生年谱 一》,其中,先生在11岁时,就认为人生第一等事为读书做圣人。这不是一般人的见解,读罢令人深思。

      阳明先生之所以能称之为圣人,是因为他从小就立下了圣人之志,并一生践行之。人一生中坚持一件事,特别是良知之事并慎始如终,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毛主席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阳明先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一辈子坚守良知信仰,一辈子致良知,一辈子做好人行善事……经年累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知行合一。这种精神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通过读阳明先生的年谱,深知阳明先生从小就立下了大志,立志读书做圣人。当时那个社会,就是读书做官论,学而优则士。先生问师曰:“何为第一等事?”师曰:“读书登第。”可见,老师都这样认为,也是这样教育的。但作为11岁的孩子,先生曰:“恐未是,当读书做圣人耳。”

      别说当时那个社会,就是现在听了,也一定会让人刮目相看。当我读至此时,心里是很震惊,原来阳明先生成为圣人是有原因的。反观自己,现在学习了200天左右的阳明心学,一遇事还在那里犹豫不决,根本就是良知之心不稳固导致的。别说从小立志致良知了,就是现在正在学习过程中,一遇到事情时,还在脑中致良知,根本没有那种高境界的无意识地去致良知的表现,差距之大,都感觉汗颜了。

      阳明先生少年立志,自己都中年了,志还不稳,沉迷于尘世而不觉。别说与阳明先生相比了,也别谈什么成圣成贤之事了,就是成为致良知的人,也是很好的。读年谱,最大的感受就是被阳明先生少年立志而感动。

      我没有什么大志,也不会成为什么大圣人,但是培养自己的良知之心,并坚定不移地致良知是我目前的志向。我这样想的,也一定会这样做,并坚持不懈。

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练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做圣贤文化实践的榜样,为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

又一个100天结束了。伴随着致知班的结束,我的心性成长也潜移默化又有了很多进步。

老实说,我不像一些老师在致良知上有异常巨大且显著的收获,这大概与我23岁时入门“身心灵”,而后进入心理学专业有关。但它的确 促进了以往知识的整合。

这其实也恰恰是提醒自己每天都要读专业类书籍,一个之前没太在意的好处: 阳明心学其实也是心理学的范畴 。不知不觉,我已在做这部分工作200多天,不包括额外刻意阅读、学习。

也因每日阅读原文、写功课、日行一善及反思中获得新的体悟。虽平日就有写日记的习惯,也从1300多天的日记中获得了莫大的成长,但阳明心学的学习的确令我 越来越笃定这条路应该怎么走下去,要走多远。

随着觉察越深,作为第三者观察者的感受越加清晰,即便有些事还不能瞬间转变行动,但会马上看到自己的意动,然后充满善意地“看着”她, 以一种实体形象出现在我心里,微笑淡然任由她吐槽发泄,负面能量就消散的很快,掉在情绪里的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短了。

也不再非要静坐冥想才能安抚探索自己,即便在路上、在骑行,同样可以,这个发现令我欣喜不已!

有很多事都不再纠结,极个别情况下,才会有剧烈的情绪起伏。

从功课内容便能看出,大部分是对原文的联想和感悟,偶尔有自己身上发生事件的心理历程,但 梳理的过程也是挖掘内心深处想法的过程。 通常整件事情写完已经了悟,有了新的视角和深度。

有天上午,接完孩子回来却被锁在门外,尝试几次密码,不对,没怎么用过都不记得了~边阅读原文、边回忆密码、等待客服解答。

原以为可能是没电,却不曾想指纹头坏了。精心准备的午餐,1-2个小时了也没吃上~

密码不记得,备用钥匙也没带,天猫精灵没连接。

客服准备请人过来换,但官网购买,到货需要几天~

担心暴力开锁直接搞坏了~

虽然很麻烦,但并没有太焦躁,继续阅读原文,写作业,手机下午很可能没电~

虽然很想用“一拍大腿!太好了!事上练的机会又来了”,但只是很平淡地转了念: 说不定很快有转机,即便没有,还能坏到哪里去?

没过太久,房先森记起了管理密码,尝试数遍,重新设置也就进了门。

我后来在日记中写道: 当臣服眼下,甚至低一低头,谦卑地接纳当下,不抱怨、不指责,从中看到生活给予我的,自然便有了新的结果。

就在这样的过程中,点点滴滴了解自己,世界也越来越清明,极少数的情况下会出现茫然,但很快就会想起自己的初心。

最初学习阳明心学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想要对古代文字、智慧有更多的了解和浸入。这得益于我对古文的喜爱,甚至说是热爱,每日原文阅读这点会增加我借此文言文的密度,从而提升古文写作的能力,颇为受益。

最后:

阳明先生临终前道:“此心光明!”后安然而去。

我仿佛看到先生的音容笑貌, 相隔千百年,那种笑颜中透着从容坦荡,铺面袭来 ,不禁泪盈满眶~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没有任何不甘或遗憾、唏嘘或期望,一切事宜皆已了结 。虽不定能至,但心向往之!非曰能之,愿学焉!

感恩阳明先生的智慧指引,博仁老师的解读,所有志愿者老师们的担当与付出,以及9组小伙伴们的陪伴!感恩所有遇见!

王阳明 (1472-1529)汉族。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创始人。

简介

 

王阳明先生

王阳明 (1472-1529)汉族。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创始人。

 

  弘治十二年,举进士,明年,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改兵部主事。 弘治十八年(1505年),王阳明“专志授徒讲学”,和湛甘泉结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 正德元年(1506年),一度被权宦刘瑾排挤,谪贵州龙场驿驿丞。三年,到龙场。正德五年(1510年),升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正德七年(1512年),从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升授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德十一年(1516年),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平定漳州詹师富、大帽山卢珂、大庚陈日龙、横水谢志珊、桶冈蓝天凤,浰头池仲容等匪徒暴乱。

  正德十四年六月,率部镇压福建地方叛乱,于丰城途中获悉宁王反,即返安吉起义兵,水陆并进捣南昌,连下九江、南康、费时35天,平叛擒宸濠。九月抵杭州献俘,因宦官许泰、张忠谗言,非但无功,反遭诬获咎,太监张永设法得以免祸,即称病居西湖净慈寺、九华山诸寺院。

  正德十六年初,始于南昌揭示“致良知”学说,终完成“心学”体系。六月升南京部尚书,九月归姚,会74弟子于龙泉山中山阁,指示“良知”之说,十二月被封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 此后6年许,丁父忧,服满亦不召用,专事讲学。嘉靖四年(1525)九月,在余姚中天阁讲学,门人300余,并作《中天阁勉诸生》文书于壁。

  嘉靖六年五月,受命镇压思恩、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瑶族、侗族叛乱,翌年秋平定。时肺病剧发,十月上疏告退。十一月二十九(1529年1月9日)卒于江西南安青龙浦舟中,享年56岁,谥文成,著有《王文成公全书》行世。

【阳明心学】答欧阳崇一书-急于拿到结果,其实功利心作祟

这周的文章说到见识跟良知,所做的所有事都以良知为要,这个基础上再对知识见地精益求情。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