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及意义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及意义是什么?,第1张

青蒿素的发现并不是非常的那么容易,因为青蒿素是生长在山石上的青蒿类型,青蒿素含量比较高,普通的野草是从民间走进古籍,又从古籍走向世界,青蒿素是从青蒿当中所提炼出来的,在开花期的时候,青蒿素含量是比较高的,所以要掌握采摘的时间。

青蒿素最重要的功效就是抗疟疾,具有低毒和速效的特点,被世界公认为抗疟疾类的药物,主要是青蒿素在活化之后会产生自由基,能够破坏疟疾原虫的膜结构,对治疗有一定的作用,除了对抗疟疾之外,青蒿素的抗肿瘤作用也很强的,比如乳腺癌、大肠癌、宫颈癌等多种癌细胞有抑制作用。

经研究发现,使用一定剂量的青蒿素和其衍生物存在的情况之下,能够帮助人体抑制T淋巴细胞丝裂原,可见青蒿素还具有着免疫调节的功效,对于自身免疫性的疾病有着非常好的治疗作用,所以大家要合理利用青蒿素的功效和作用。

发现青蒿素的意义

一方面是在治病救人上起了作用,是中医中药研究中的一个重大成果,此外对于中医药事业发展,提高中医药科学水平也有重要意义,屠呦呦获奖不仅是个人荣誉,也是中国人的荣誉。

屠呦呦。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扩展资料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青蒿素食品”

据媒体报道,自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青蒿素”一路蹿红进入大众视野。

各路商家更是耐不住寂寞,他们凭着炒作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围绕“青蒿素”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折腾,“诺贝尔奖青蒿饼”和青蒿素补充剂等这些打着青蒿素概念的“青蒿素食品”,无疑就是他们创造力的展现。在商家的推波助澜下,“青蒿素”大有被神化的趋势。

人们推崇青蒿素,一方面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科学,关注科学研究成果,关注诺贝尔奖,因为是诺奖把青蒿素和青蒿联系到了一起。

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现在的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在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同时,也更加看重健康。但我们必须警惕,一些商家利用人们对诺奖和健康的关注,打起了发歪财的主意。

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科学松鼠会成员云无心指出,迄今为止,青蒿素确认的功能是治疗疟疾。获得了诺贝尔奖并不意味着它就有淘宝店主们鼓吹的各种神效。

它或许还有其他的功效,但是在医学研究确认之前,淘宝店主们的广告文案实在过于不靠谱——无异于拿着自己的身体去做试验,还要自己出钱。

因此,作为普通公众,关注身体健康乃人之常情,追求养生也是一种生活品质,但也要有点基本的科学素养。面对当前商家对“青蒿素”各种各样的误导营销,在狼烟四起的“蒿”之战中,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审慎、科学地讲究养生之道,莫跟风。

唯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青蒿素食品”,才能更好地维护科学研究之成果,才能保证身体健康,提升生活品质。

-屠呦呦

人民网-没事别吃“青蒿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国家基本药物 4 概述 5 拉丁名 6 英文名 7 青蒿的别名 8 来源 9 原植物形态 10 产地 11 采收与初加工 12 性味归经 13 青蒿的功效与主治 14 青蒿的化学成分 15 青蒿的药理作用 16 青蒿的药典标准 161 品名 162 来源 163 性状 164 鉴别 165 检查 1651 水分 1652 总灰分 166 浸出物 167 青蒿饮片 1671 炮制 1672 性味与归经 1673 功能与主治 1674 用法与用量 1675 贮藏 168 出处 17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青蒿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青蒿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青蒿 青蒿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qīng hāo

2 英文参考

abrotanum [朗道汉英字典]

Artemisia apiacea Hce [朗道汉英字典]

herba artemisiae chinghao [朗道汉英字典]

southernwood [朗道汉英字典]

abrotani herb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artemisiae annuae,herb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artemisiae apiaceae,herb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weet wormwood herb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rba Artemisiae Annuae(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weet wormwood herb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国家基本药物

与青蒿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

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347 36 青蒿琥酯 片剂 50mg12 盒(瓶) 155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为代表品。

2、表中代表剂型规格在备注栏中加注“△”的,该代表剂型规格及与其有明确差比价关系的相关规格的价格为临时价格。

4 概述

青蒿

青蒿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 干燥地上部分[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5 拉丁名

Herba Artemisiae Annu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英文名

sweet wormwood herb(《中医药学名词(2004)》)

7 青蒿的别名

香蒿、苦蒿、黄蒿。

香蒿、苦蒿、草蒿[2]。

8 来源

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 干燥地上部分[1]。

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L.或青蒿A.apiacea Hance的全草[2]。

9 原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达15m;全株黄绿色,有臭气。茎直立,具纵条纹,上部分枝。基部及下部叶在花期枯萎,中部叶卵形,长45~7cm,2~3回羽状深裂,小裂片线形,宽约03mm,先端尖锐,表面深绿色,背面色较浅,无毛或略具细微软毛,有柄;上部叶渐小,无柄。头状花序多数,球形,直径约2mm,具细软短梗,排成圆锥状;总苞片2~3层;花管状,雌花长约05mm,两性花长约1mm,**;花药先端尖尾状,基部圆钝;柱头2裂,裂片先端呈画笔状。瘦果椭圆形,长约06mm。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生于山坡、林缘、荒地。

10 产地

青蒿产于全国各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2]。

11 采收与初加工

秋季花盛开进割取地上部分,除去老茎,阴干。

12 性味归经

青蒿味苦、微辛,性寒,入肝、胆经[2]。

13 青蒿的功效与主治

青蒿具有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的功效,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青蒿具有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的功效[2]:

青蒿治暑热、暑湿、湿温,阴虚发热,黄疸:煎服,45~9g(鲜品30~60g)[2]。

青蒿治疟疾:煎服或晒干研末,于疟发前4小时服3g,连服5日[2]。

青蒿治皮肤瘙痒,荨麻疹:煎水熏洗[2]。

青蒿经蒸馏得到饱和水溶液名青蒿露,治骨蒸,虚热,虚烦,久疟,蓐劳[2]。

14 青蒿的化学成分

含青蒿素(arteannuin),青蒿甲、乙、丙、丁、戊素,青蒿酸、蒿酸甲酯、青蒿醇,并含挥发油,油中主为蒿酮(artemisia ketone)、异青蒿酮、枯敬醛(cuminal)、1,8桉油精、丁香烯等。

青蒿全草含挥发油,内含蒿属酮、樟脑、丁香烯、桉叶素、蒎烯、莰烯等,并含东莨菪素,东莨菪苷。青蒿还含芸香苷、绿原酸、胆堿、鞣质等[2]。

黄花蒿还含青蒿素(Arteamunin)以及青蒿甲素、乙素、丙素、丁素、戊素等[2]。

15 青蒿的药理作用

青蒿素有良好的抗疟作用,可代替氯喹以抑制各型疟原虫裂殖体的繁殖而中止发作,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用法简便等优点,唯复发率较高[2]。

青蒿素有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等作用,可能是促进Ts细胞增殖,从而起到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2]。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或青蒿酯钠对体外肿瘤细胞有较显著的抑瘤作用[2]。

16 青蒿的药典标准 161 品名

青蒿

Qinghao

ARTEMISIAE ANNUAE HERBA

162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秋季花盛开时采割,除去老茎,阴干。

163 性状

本品茎呈圆柱形,上部多分枝,长30~80cm,直径02~06cm;表面黄绿色或棕**,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裂片和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气香特异,味微苦。

164 鉴别

取本品粉末3g,加石油醚(60~90℃)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正己烷30ml使溶解,用20%乙腈溶液振摇提取3次,每次10ml,合并乙腈液,蒸干,残渣加乙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青蒿素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 60~90℃)乙醚(4: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香草醛的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柴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65 检查 1651 水分

不得过140%(附录ⅨH 第一法)。

1652 总灰分

不得过80%(附录ⅨK)。

16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冷浸法测定,用无水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9%。

167 青蒿饮片 1671 炮制

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干燥。

1672 性味与归经

苦、辛,寒。归肝、胆经。

1673 功能与主治

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暑邪发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1674 用法与用量

6~12g,后下。

1675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16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7

 2011年9月23日,纽约。2011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被安排在一个酒会上举行,在这个轻松的西式社交场合,屠呦呦的些许拘谨看起来反而别有风度。捧起奖杯,面带微笑地让记者拍照,然后照着讲稿发表获奖感言,“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这位80岁的女科学家声音清脆,带着浓浓的江浙口音,“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从1600多年前的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屠呦呦最初的发现,让青蒿素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药,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拉斯克基金会为此奖励她25万美元的奖金。

 沉默

 作为一个有66年历史的科学大奖,拉斯克奖在中国并没有太大的名声。然而,“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这个说法却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不难理解,在拉斯克奖颁奖之后,屠呦呦的名字在中国很快就广为人知,人们都对这个“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人”充满期待。再后来,她又被形容为“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人”。

屠呦呦

 屠呦呦对自己的突然出名似乎做好了准备,她对公众随之而来的强烈关注保持着超乎寻常的顽强抵抗。在纽约领奖之后,她一直坚持对媒体一言不发,唯一的一次露面,是11月15日在她所在单位举办的“2011年科技工作大会”上。这个听起来稀松平常的会议,其实只有一个主题——表彰屠呦呦。会上授予她“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并奖励给她所领导的青蒿素研究团队100万元人民币。

 “青蒿素的成绩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这也是标志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屠呦呦的讲话始终保持一致的“腔调”,在纽约的颁奖典礼上和在北京的表彰大会上,她都是这么说的。

 然而对于屠呦呦的“低调”,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她从来没有承认过别人的工作,现在的致谢被认为是缺乏诚意的。”不论是面对如今的“火爆”,还是多年以来同行之间的争议,屠呦呦都只做一件事——沉默。

 对屠呦呦而言,迟来的拉斯克奖不仅是一个巨大的荣誉,它另一个意义也许更重要——为她坚守了几十年的沉默做一个注脚。即使如此,在获奖之后,屠呦呦仍然一如既往地用沉默来回应一切。在《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仅有的一次与她的电话交谈中,屠呦呦并不正面回答任何问题。她说去看她的那本书就够了,“这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化工出版社出版,绿皮的,吴阶平作序,宋健题词。”

 《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科学家的屠呦呦,只愿意用这本260页厚的学术著作来与世界对话,对于更多其他的,她似乎无话可说。

 屠呦呦的名字本身并不“沉默”,呦呦,是鹿鸣的声音,典出《诗经》。打开《青蒿及青蒿类药物》一书,第一页就是那句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个名字和这 种植 物,两千多年前就以奇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为一个科学家的 故事 增添了几分令人遐想的诗意。然而,这个故事的开始,却与战争有关。

 攻关

 “”期间的1969年,各项科研工作都已停顿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现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到一项特殊任务——参加一个代号为“523”的战备项目。当时正值越南战争,耐药的恶性疟在越南流行,引起双方部队严重的非战斗性减员,中国在越共的请求下开始在军内开展抗疟药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代号“523办公室”)。屠呦呦 毕业 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又有从事中医药研究工作的 经验 ,当时在大多数学术权威都被打倒的情况下,38岁的她被委任为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

 耗时3个月,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中整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选出的胡椒“虽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的抑杀作用并不理想”;而“曾经出现过68%抑制疟原虫效果”的青蒿,在复筛中因为结果并不好而被放弃。

 其后,屠呦呦在重新复习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时,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 方法 来用药的,她由此悟及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温破坏药物效果”。据此,她“改用低沸点溶剂,果然药效明显提高”。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分离获得的第191号青蒿中性提取物样品,显示对鼠疟原虫100%抑制率的令人惊喜的结果”。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不要说知识产权了,即使以个人的名义发表研究的结果也是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1972年3月,按照523办公室的安排,屠呦呦以研究小组代表的身份 报告 了青蒿中性提取物的实验结果,她报告的题目是:“用毛泽东思想指导抗疟中草药工作”。当时全场振奋。在其后的临床观察中,屠呦呦不仅带头试服,还亲自携药去海南昌江疟区现场,验证治疗效果。在她报告了“30例青蒿抗疟全部有效”的疗效 总结 后,掀起了全国对青蒿抗疟研究的高潮。

 屠呦呦所在的中药研究所继续进行青蒿活性成分的研究工作,最终分离提纯出抗疟有效单体,并命名为青蒿素。在此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青蒿提取物中,由云南药物研究所用汽油从当地的青蒿变种大头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在临床试验中展示了极好的抗疟疗效。之后,上海无机化学所的周维善研究小组测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并发现了其抗疟机理。

 在《青蒿及青蒿类药物》一书中,有一页印制粗糙的新药证书复印件,那是中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这份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申报获批的证书上,并没有屠呦呦的名字。

 争议

 拉斯克奖引发的疑问是:为什么青蒿素没有拿到国内的科技大奖,反而先拿到了国外的大奖

 科学界主流的答案是:没法确定奖项的归属。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然而后来的几十年中却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早在拉斯克奖颁发之前就高度评价过屠呦呦的研究工作。他提到:“我们作为无争议方试图和屠呦呦交流也有一定困难,不理解她把中医研究院的原始材料至少有段时间 收藏 在自己家,不愿给我们看。” 但查过一些相关的非公开资料后,他还是得出结论: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因为她的研究组第一个用乙醚提取青蒿,并证实了青蒿粗提物的高效抗疟作用。

 《科学》杂志的网络报道称,“拉斯克奖重新点燃了一个争议:是否应该把研发出强有力的抗疟药物——这个“”期间政府的一个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

 在拉斯克奖颁奖期间陪同屠呦呦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疟疾研究室研究员苏新专认为,从青蒿到抗疟药,各种各样人的贡献肯定少不了,但拉斯克奖并没有颁给整个组织,这是因为“作为一个鼓励科学发现的奖项,拉斯克奖倾向于只授予最初始的发现者”。

 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屠呦呦是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更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药学家。屠呦呦一生都致力于药学方面的研究,在1951年的时候考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专业。毕业后屠呦呦也将自己投身于药学研究的事业当中,更是在2011年的时候发表了青蒿素 拯救了数以万计人们的生命。青蒿素的发明可以说是非常伟大的研究,也为医药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屠呦呦在参加青蒿素研究治疗项目时就已经投入了全部的心血,没日没夜的住在研究所中进行实验。更是在青蒿素初步研究出来时,与其他两位研究人员共同以身试药。其实很多人可能还不了解青蒿素具体是治疗什么病症的,在60年代以前疟疾是非常严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为了研究可以抵抗疟疾的药物,相关部门组织了“523”办公研究任务组。

屠呦呦也因为在药学方面有不错的成绩,被任命为此次抵抗疟疾研究组的组长。屠呦呦院士也在采访中表示,最开始的时候大家毫无头绪。只能不断的通过翻阅中医古籍,以及其他药理方面的书进行灵感寻找。终于在一本中医药古籍中发现了疟疾治疗方面的记载,屠呦呦立马认定了研究方向并组织实验小组进行多次尝试。

再检测药物安全性时,屠呦呦以自己是研究组长为理由向上级请求以身试药。毕竟疟疾 这个感染性疾病一刻也不能耽误,一旦错过了感染的季节很可能会再次造成人员大量的死亡。屠呦呦与另外两名研究人员在专业人士的监管下,使用了研发时期的青蒿素进行试验。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此次研究是成功的。屠呦呦院士也表示“祖国需要我,我便会义无反顾”。可以说是国家给她的勇气,也更是人民给屠呦呦的勇气。屠呦呦也曾在采访中表示病人一刻也等不了,需要研发出这种药物去救他们。

  青蒿素

  青蒿素(黄花蒿素)

  通用名称:青蒿素

  英文名称:Artemisinin

  中文别名:黄花蒿素、黄蒿素

  英文别名:Arteannuin、Artemisinine、Qinghaosu

  药理

  药效学

  青篙素是从中药青篙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其对鼠疟原虫红内期超微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疟原虫膜系结构的改变,该药首先作用于食物泡膜、表膜、线粒体,其次是核膜、内质网,此外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提示青篙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扰表膜-线粒体的功能。可能是青篙素作用于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对氚标记的异亮氨酸的摄入情况也显示其起始作用方式可能是抑制原虫蛋白合成。

  药动学

  青篙素口服后由肠道迅速吸收,05~1小时后血药浓度达高峰,4小时后下降一半,72小时血中仅含微量。它在红细胞内的浓度低于血浆中的浓度。吸收后分布于组织内,以肠、肝、肾的含量较多。本品为脂溶性物质,故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在体内代谢很快,代谢物的结构和性质还不清楚。主要从肾及肠道排出,24小时可排出 84%,72小时仅少量残留。由于代谢与排泄均快,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短,不利于彻底杀灭疟原虫,故复发率较高。青篙素衍生物青篙酯,T1/2为05小时,故应反复给药。

  适应症

  主要用于间日疟、恶性疟的症状控制,以及耐氯喹虫株的治疗,也可用以治疗凶险型恶性疟,如脑型、黄疸型等。亦可用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盘状红斑狼疮。

  用法用量

  成人常用量(1)控制疟疾症状(包括间日疟与耐氯喹恶性疟),口服,首次1g,6- 8小时后 05g,第 2、3日各05g;直肠给药,首次06g,4小时后 06g,第 2、3日各04g。

  (2)恶性脑型疟,肌内注射,首剂 06g,第 2、3日各肌注015g。

  (3)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盘状红斑狼疮,第 1个月每次口服01g,一日 2次;第 2个月每次01g,每日 3次;第 3个月每次01g,每日 4次。

  [制剂与规格]青蒿素片(1)50mg(2) 100mg

  青蒿素栓(1) 400mg(2)600mg

  青蒿素混悬注射液(1) 1ml:150mg(2) 2ml:300mg

  肌肉注射,首次剂量02g,6-8小时以后给药01g,第二,第三日各肌肉注射01g,总量05g重症第4日再给01g,或连用3日,每日03g,总量09g小儿每公斤体重15mg,分3日肌肉注射口服,首次剂量1g,6-8小时以后再服05g,第2,3日各服05g,三日一疗程,总量25g小儿每公斤体重15mg,按上述方法3日内服完注射部位疼痛,硬块

  [用法及用量]成人常用量:①控制疟疾症状(包括间日疟与耐氯喹恶性疟),青蒿素片剂首次 10g,6~8h后05g,第 2、3日各05g。栓剂首次 600mg,4h后 600mg,第 2、3日各 400mg。②恶性脑型疟,青蒿素水混悬剂,首剂 600mg,肌注,第 2、3日各肌注 150mg。③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盘状红斑狼疮,第 1个月每次口服 01g,1日 2次,第 2个月每次01g,每日3次,第 3个月每次 01g,每日 4次。

  口服青蒿素的抗疟活性不及注射。栓剂亦优于口服,但采用栓剂时,如肛塞后 2h内排便,应补给 1次。

  青蒿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盘状红斑狼疮均可获不同程度的缓解。治疗初期病情可能有所加重,全身出现蚁走感,半个月后逐渐减轻,月余后一般情况改善。

  [剂型与规格]片剂:50mg/片,100mg/片。栓剂:600mg/枚。水混悬剂:100mg/ml。

  [用法]

  (1)直肠给药: 1次 04—06g, 1日 08—12g。

  (2)深部肌注:第1次 200mg, 6—8小时后再给100mg,第 2, 3日各肌注 100mg,总剂量 500mg(别重症第 4天再给 100mg)。连用 3日,每日肌注 300mg,总量 900mg。小儿 15mg/kg,按上述方法 3日内注完。

  (3)口服:先服 1g,6,~8小时再服 05g,第 2, 3日各服 05g,疗程 3日,总量为 25g。小儿 15mg/kg,按上述方法 3日内服完。

  [制剂]油注射液:每支 50mg(2ml); 100mg(2ml); 200mg(2ml); 300mg(2ml)。水混悬注射液:每支 300mg(2ml)。片剂:每片 50mg; 100mg。

  禁用慎用

  妊娠早期慎用。

  给药说明

  口服青蒿素的抗疟活性不及注射。栓剂亦优于口服,但采用栓剂时,如肛塞后 2h内排便,应补给 1次。

  青蒿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盘状红斑狼疮均可获不同程度的缓解。治疗初期病情可能有所加重,全身出现蚁走感,半个月后逐渐减轻,月余后一般情况改善。

  不良反应

  青蒿素毒住低,使用安全,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少数病例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但不严重。水混悬剂对注射部位有轻度刺激。

  个别人一过性转氨酶升高,轻度皮疹少数人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可自行恢复

  青蒿素毒性低,使用安全,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少数病例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但不严重。水混悬剂对注射部位有轻度刺激。

  相互作用

  1.本品必须与伯氨喹合用根治间日疟。

  2.与甲氧苄胺嘧啶合用有增效作用,并可减少近期复燃或复发。

  作用与用途

  本品为一高效、速效抗疟药。作用于疟原虫红细胞内期,适用于间日疟及恶性疟,特别是抢救脑型疟均有良效。其退热时间及疟原虫转阴时间都较氯喹短。对氯喹有抗药性的疟原虫,使用本品亦有效。

  剂量与用法

  口服,首次服1g,间隔6~8小时后再服05g,第二、三日各服05g。3日为1疗程。深部肌注,首次200mg,间隔6~8小时后再肌注100mg,第二、三日各肌注100mg,总量500mg;肌注300mg/日,连用3日,总量900mg。小儿15mg/kg,按上述方法3日内注完。

  副作用

  1 有轻度恶心、呕吐及腹泻等,不加治疗能很快恢复正常。

  2 注射部位浅时,易引起局部疼痛和硬块。

  3 个别病人,可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及轻度皮疹。

  4 妊娠早期妇女慎用。

  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

  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全世界抗疟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后,认为单方青蒿素的使用容易使疟原虫产生耐药性,提出了停止使用单方青蒿素,改用复方青蒿素的建议。

  (注:目前,我国的生产的青蒿素全为单方青蒿素,复方青蒿素的专利已转让给瑞士诺华。)

  历史

  一.历史回放

  自古以来,中国各地中医草医使用数种不同的蒿草以“青蒿”入药。但从

  1593年出版李时珍《本草纲目》至1975年的近400年的历史中,青蒿( 又名香蒿,拉丁学名Artemisia apiacea Hance)一直被尊为正品,稳居‘太子’之位。其他均为赘品( 假药)。

  在中医药千年的历史中,现今大名鼎鼎的黄花蒿( 又名臭蒿,拉丁学名Artemisia annua L)连假药资格都没有,因为它的臭味较大,很难当成青蒿( 香蒿)来卖钱。老百姓只是用它来薰薰蚊子而已。时至公元1990年,黄花蒿忽然时来运转,摇身一变取代了青蒿的‘太子’的地位,一举成名天下知。

  要说臭蒿“狸猫换太子”一事,就要追溯到20世纪下叶。1959年,越共中央

  委员会决定武装统一越南,并派遣大量军事人员前往南越组织武装颠覆。1961五

  月,应南越吴廷琰政府要求,美国肯尼迪总统派遣了一支特种部队进驻南越,标

  志着越战的开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前苏联和中国绝对不会袖手旁观,全力以

  赴地支持北越政府。越战逐步升级,越打越烈。

  60年代中期,除了提供大批物质金钱支援越南北方政府以外,中国政府派遣

  中国人民解放军6886部队秘密入越参战。身上没有任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标志,

  解放军战士身着越南人民军的黄绿色军装,头戴胡志明帽,在越南的丛林中周旋。

  战士们纷纷感染疟疾,其中恶性疟疾死亡率极高,极大地影响战斗力。但是当时

  抗疟特效药氯喹已经产生抗药性,医护人员对战斗人员大量减员一筹莫展,毛泽

  东主席和中央军委对此十分关注。与此同时,越共军队也因患疟疾大量减员,越

  共中央胡志明主席请求中国政府代为研究寻找能替代氯喹治疗疟疾的新药。

  1967年5月23日,毛泽东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研究工作,要寻找能够替代

  氯喹治疗疟疾的新药。周恩来总理直接参与,国务院专门成立“523”办公室。

  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等数十

  家国家级和省市级的研究机构在各大军区所属的“523”办公室领导下,承担了

  这项当时较为秘密和重大的科研工作。1967年5月至1972年底的五年中,各地承

  担523项目的科研人员把中医药老祖宗几千年留下来的瓶瓶罐罐翻了个底朝天,

  检验了无数的中草药治疗疟疾的成方、单方、验方、秘方。花掉了以亿元计算的

  人民币,大量的人力物力,结果是一无所作获。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的发生,今人何以评说就不得而知了。

  引用近年来见于报端文摘的关于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的报道,当年“523”工

  程的盛况可窥一斑。

  “根据全国“五二三”项目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云南省于1971年成立了

  “昆明五二三领导小组”,以昆明军区后勤卫生部、省卫生厅、省科委等单位为

  成员,部队和地方共有30多个科研机构参加,直接参与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前后

  约320多人;全省涉及16个地州的30多个县,1400多个生产队,搜集民间抗疟疾

  中草药单方、验方4300余个;其他省主要参与研制的单位有6个,主要协作单位

  有39个。一场全国性协作、全国集团军式的“抗疟”战斗悄无声息地展开了。”

  ( 1)

  “在大量查阅“本草”记载及其它医药典籍、资料的基础上,科班出身的科

  研人员积极向民族、民间医生收集治疗“打摆子”单方、验方及驱蚊、灭蚊的方

  法。在搜集、整理、采集、试验研究后,把注意力逐步集中到了中药“常山”及

  马兜科植物“金不换”、“管兰香”上,这些药物虽具有明显的抗疟效果,但遗

  憾的是又具有无法克服的毒性。” ( 2)

  车到山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改写了中药青蒿的历

  史。1972年底,云南“523”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傅良书,副主任周建波,李舒

  从北京参加完全国“523”会议回来,向科研人员传达时提到,北京中医药研究

  院中药研究所发现青蒿的粗提取物有边缘抗疟作用,但前景不看好,已停止了对

  此研究,建议他们筛选一下本地的蒿属植物进行研究。

  “1973年新年,罗泽渊到家住云南大学的朋友家玩,在云大校园里意外地发

  现了许多苦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采了一大把抱回药物研究所。之后,她

  制备了苦蒿不同溶剂的提取物,顺利地分得了数种结晶成份。当从事多年抗疟药

  药效学筛选工作的黄衡看到编号为结晶体三的化合物过筛结果时,惊讶地发现,

  原本被感染得呈“满天星”状的小鼠血片中,疟原虫竟全部消失了。“会不会只

  是一个偶然”,黄衡惊喜之余冷静地提醒自己。但是,多次试验结果重现后,他

  激动了,“这不是偶然,我们真的找到有效的抗疟成分了。”黄衡把这份意外之

  喜告诉了组里的其它成员。一时间,全体人激动难抑,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总

  算看到了一线希望之光。”( 2)

  “经过进一步的经药效学、药理学研究,到三月底,课题小组成员们证明了

  苦蒿结晶三确实具有高效、低毒抗鼠疟的特点。与此同时,罗开均将苦蒿的植物

  标本送请著名分类专家吴征镒教授鉴定,定名为菊科蒿雪大头黄花蒿。因此,他

  们将该结晶命名为黄花蒿素。”( 2)

  “戚育芳告诉大家说四川的青蒿也是黄花蒿,开花期比云南晚,说不定四川

  会有。没有耽搁,戚育芳和詹尔益马上打点行装赶赴重庆。得知重庆市医药公司

  正准备处理一批不合格的青蒿药材。大喜过望之下,他们一口气买下了500公斤,

  回到所里加工提取,发现这批蒿中的有效成份很多,可以从中提取大量的结晶。”

  ( 2)

  黄花蒿素的发现为‘假青蒿’黄花蒿中若干年后“狸猫换太子”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二.真假青蒿

  青蒿:又名香蒿。为菊科植物青蒿( Artemisia apiacea Hance)的全草。

  主产于安徽、河南、江苏、河北、陕西、山西等地。不含青蒿素。

  黄花蒿:又名臭蒿,苦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的全

  草。商品均以色青绿、干燥、质嫩、未开花、气味浓郁者为佳。含青蒿素。

  牡蒿 :为菊科植物牡蒿( Artemisia japonica Thunb)的全草。在江苏、

  上海、四川等地药材市场上作“青蒿”使用。

  茵陈蒿: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全草。东北

  地区常作“青蒿”入药。不含青蒿素。

  小花蒿:菊科植物小花蒿(Artemisia parviflora R)的全草。以青蒿收载

  入《滇南本草》,云南昆明亦称此为青蒿。

  三.狸猫换太子

  在以上提到的五种蒿草中,只有黄花蒿( 臭蒿)含青蒿素。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出版的中文版中药书籍中的药用“青蒿”只有一种,

  即青蒿( 香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也可见于外文资料( 3,4)。

  在发现青蒿素以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出版的中药书籍将入药“青蒿”

  改为:“包括青蒿( Artemisia apiacea Hance)和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两种均可入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 1990年

  版)时将药用“青蒿”定为:“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

  燥地上部分”,不再提Artemisia apiacea Hance。从此中药的‘青蒿’ 变成了

  ‘黄花蒿’。上演了一出现代的“狸猫换太子”的轻喜剧。

  但目前国内除提取青蒿素在使用黄花蒿外,中药依然沿用青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入药。

  四.青蒿素

  分子式:C15H22O5

  分子量:28233

  无色针状晶体,味苦。

  在丙酮、醋酸乙酯、氯仿、苯及冰醋酸中易溶,在乙醇和甲醇、乙醚及石油

  醚中可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

  熔点:156-157℃ ( 水煎后分解)

  五.参考资料

  1.

  http://pharmholleycn/drizzlycms/indexphpact=newsinfo&;amp;resourceid=506

  2. 《青蒿素的故事》云南日报 熊燕, 2004-12-12。

  3. A Barefoot Doctors Manual Running Press ISBN 0-914294-92-X

  4. Yeung,Him-Che Handbook of Chinese Herbs and Formulas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ine, Los Angeles 1985。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