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尚书,总兵大同,领尚方宝剑,左都督,太子太师,是多大的官(明)
首先,兵部尚书是他的官位,他就是按照这个官位的正二品来领俸禄的。总兵大同我不太理解,如果是大同总兵,那他就是武将中属于很高的,我没记错的应该也是正二品。但是总兵是武将,而兵部尚书一般是文官,明朝是以文治武的典范。兵部尚书出外兼任总督和督师的都有,如袁崇焕。但是当总兵的好像没听说过。所以总兵大同可能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总管九边之一的大同镇。领尚方宝剑纯粹是一种象征,无非就是如皇帝亲临,然后再砍个把人。左都督其实是武将中最大的官,朱元璋撤销大都督府后设立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每个都督府都设左右大都督各一人,正一品。这是全国最高的军事部门,主管带兵打战,是军令部门。而兵部主管制定战略战术和武将考核、后勤补给,是军政部门。所以一个文臣是不可能兼任左都督的。太子太师是加衔,从一品,明朝设三师,也就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作为荣誉头衔。最后我想说你说的这串头衔我认为不可能发生在一个人头上,是不是什么小说上说的。
官名。元末朱元璋于大都督府置,一人,又称佥都督,从三品。吴元年(1367)升从二品。洪武十二年(1379)再升正二品。十三年改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置,恩功寄禄,无定员。
凡有公、侯、伯爵者,可与左、右都督、都督同知分任掌印、佥书以掌府事。或任总兵,副总兵镇守,或挂印出征。参见“都督”。
相关人物介绍:孙堪承父荫,为锦衣千户。嘉靖丙戌(1526)中武会试第一,即武状元。擢署都督同知。嘉靖八年(1529),又升迁为都指挥佥事,浙江都司佥书。嘉靖十五年(1536),改任锦衣卫南镇抚司管事。嘉靖二十二年(1543),又升任都督佥事,管前军都督府事。
孙堪所到之处,自持清操,体恤官兵,革除积弊,整顿将帅职责,声誉显赫。嘉靖二十九年(1550),边境盗匪大肆劫掠,四处为患。
左都督陆炳上奏,请孙堪教习京城卫队官兵学会用弩。于是,孙堪详细写明制造和使用弩的方法上千言,并受命亲自训练了万余人,还制定了考试标准,做事极其认真。
扩展资料
都督佥事由来:
朱元璋一手废除丞相制度,另一手废除了一个军事类机关——大都督府。在明朝还没建立时候,朱元璋就已经设立了统军大元帅府,后来明朝初期改为枢密院,然后又改为大都督府,目的是节制中外诸军事。
1380年的时候,朱元璋认为“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所以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成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这些都督府都设有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
-都督佥事
总兵,官名。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有总兵和副总兵,无定员。总兵官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
右都督
官署名。明朝五军都督府之一。初分领在京虎贲右卫、留守右卫、水军右卫、武德卫、广武卫。永乐后改水军右卫、广武卫隶南京右军都督府。并领在外云南都司、贵州都司、四川都司、陕西都司、广西都司及其所领卫所。永乐后增直隶宣州卫、陕西行都司所领卫所,四川都司所领土官天全六番招讨司等,四川行都司所领卫所与土官昌州长官司等及云南都司、贵州都司所领土官茶山升官司、新添长官司等。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及经历司经历等。参见“五军都督府”。
三国时期东吴大都督有:周瑜、鲁肃、陆逊、吕蒙、诸葛恪。
1、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人 。东汉末年名将,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2、鲁肃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赤壁大战后,鲁肃常被孙权比作东汉开国元勋之首——邓禹。
孙权专门为鲁肃而设立赞军校尉一职。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
3、陆逊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4、吕蒙
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吕蒙是东吴攻灭关羽的最早倡议者。吕蒙针对于关羽所督的荆州,215年夺取三郡,219年再夺三郡,最终使得东吴国土面积大增,实现了“全据长江”的宿愿。
5、诸葛恪
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逊,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权臣,大将军诸葛瑾长子。建兴二年(253年),为皇帝孙亮联合托孤大臣孙峻所害,时年五十一岁。孙休即位后,得以平反昭雪。
扩展资料
历史追溯:
汉末始有此称。魏晋南北朝称“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者,即为全国最高之军事统帅。魏晋以后,有“都督诸州军事”衔者,往往兼任驻在州之刺史,总揽本区军政民政。至北周及隋,改称“总管”。
唐代又恢复“都督”之称,于各州按等级分别置大、中、下都督府,各设都督。唐中期以后,以节度使或观察使为地方最高长官,都督遂名存实亡。
南宋时亦偶有用都督、同都督,督视各路兵马等,为执政官出任临时统帅之称。元代之大都督府大都督,则专领“钦察亲军”。
又地方军政长官,亦有称都督者。明代置“五军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关。五军为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各为一府,各有左右都督及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原为统辖京卫及外卫之兵而设,后来各卫仅存空名,都督遂成虚衔。清初沿袭明制,后废。
-东吴大都督
1、府:
知府,一人,正四品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
同知,无定员,正五品府;同知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
通判,无定员,正六品府;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推官,一人,正七品府;掌推勾狱讼之事;
知事,一人,正九品府;出守列郡,称为权知某府或某州或某县事;
照磨,一人,从九品府照磨所;掌管磨勘和审计工作;
2、州
知州,一人,从五品州;任各州长官,掌一州之事;
判官,无定员,从七品州;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政事
吏目,一人,从九品 州;掌文书;
3、县
知县,一人,正七品县;管理一县行政;
县丞,一人,正八品县;县长之辅佐;
主簿,一人,正九品县;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典史,一人,未入流县;是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
4、巡检司
巡检,从九品巡检司;主要为州县所属捕盗官;
副巡检,从九品巡检司;主要为州县所属捕盗官。
扩展资料:
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东汉末年,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州最高长官称“州牧”,以掌一州军民。隋代,州最高长官称“刺史”或太守,唐宋时正式设立与知州平级的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
明、清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同知
-通判
-知府
-明朝官职
1按品级说:
武官正一品官职:前后左右都督,
从一品:都督同知
正二品:都督佥事、正留守都指挥使
从二品:指挥同知
正三品:副留守都指挥、佥事指挥使
从三品:留守指挥同知,卫指挥同知,宣慰使
正四品:卫指挥佥事、宣慰同知
从四品:参议、宣慰副使、宣抚使
正五品:仪卫正、正千户,宣慰佥事、宣抚同知
从五品:卫所镇抚、副千户、仪卫副、招讨使、宣抚使、副安抚使
正六品:兵马指挥、断事,百户,正提点、副招讨使,宣抚佥事
从六品:正提举,安府副长官
正七品:兵马副、营膳正,副安抚佥事
从七品:副提举、宣慰经历
武官没有正八品以下官职
上面说的都是官职,除此之外,还有某品的官阶,官衔,勋位,很罗嗦,你不是写史书,我就不说了
2按部门说:
兵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兵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兵部司务厅
郎中 六人 正五品 兵部司官
员外郎 若干人 从五品 兵部各司属官
主事 若干 正六品 兵部各司
五军都督府 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各属
左都督 一人 正一品 都督府
右都督 一人 正一品 都督府
都督同知 无定员 从一品 都督府
都督佥事 无定员 正二品 都督府
经历 一人 从五品 都督府经历司
都事 一人 从七品 都督府
留守司
正留守 一人 正二品
副留守 一人 正三品
指挥同知 二人 从三品
经历 一人 正六品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断事 一人 正六品
副断事 一人 正七品
吏目 一人 未入流
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使 一人 正二品
都指挥同知 二人 从二品
都指挥佥事 四人 正三品
经历 一人 正六品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断事 一人 正六品
副断事 一人 正七品
吏目 一人 未入流
司狱 一人 从九品
卫指挥使司
指挥使 一人 正三品
指挥同知 二人 从三品
指挥佥事 四人 正四品
镇抚 二人 从五品
经历 一人 从七品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仓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所
正千户 一人 正五品
副千户 二人 从五品
镇抚 二人 从六品
百户 十人 正六品
另外,一般野战部队军官从高到低分别是:总兵(镇将)(正军,副军,正师),副将(/副军/正师/副师),参将(副师/正旅),游记将军(团/旅级),守备将(团/旅级)军,千总(团/副团),把总(营级干部),百总(连级干部)
明中央又派遣监察御史或部院大臣出任总督、巡抚、巡按各差,以驾凌于三司之上。《明史·职官志二》说:
其在外加都御史或副、佥都御史衔者,有总督、有提督、有巡抚,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及经历、总理、赞理、巡视、抚治等员。
巡抚”之名即起于明代,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辛未,太祖令皇太子(即懿文太子)巡抚陕西地方,巡抚之名,始见于此。”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遣尚书蹇义等26人巡行天下,安抚军民。此后,逐渐派一些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去巡抚各处的边境腹地,办完事情就回朝廷复命。这样的官员,当时称为“巡抚”,或名“镇守”。巡抚兼军务的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而事务重者加总督。以尚书、侍郎任总督军务的,皆兼都御史,以便行事。由于总兵、宦官也可称为“镇守”,容易造成混乱,所以后来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就一律称为“巡抚”,以与“镇守”相区别。此外,明代还
派监察御史巡视各省,以资监察,称为“巡按”。“巡抚”、“巡按”略有不同,但这些都是明代才设置的差务。由于这些官职是临时性的,所以各处名称都不同。比较经常设置的,有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1员,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1员,总督陕西三边军务1员,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带管盐法兼巡抚广东地方一员,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等府1员,巡抚顺天等府地方兼整饬蓟州等处边备1员,巡抚保定等府提督紫荆等关兼管河道1员,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1员。巡抚偏沅地方赞理军务1员,抚治郧阳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1员。这些官员设置都是以边防或镇压人民为主要任务的。日久之后,便变成定制,到清代才将督抚看作一省的最高长官。总督在明代有称总制的,所以清代一般还称总督为制台。而督抚仍用钦差官的体制,不给印绶而给关防,称部堂、部院,而不单称总督,巡抚。
相当于现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历史发展:
北宋于行政区都督府设都督,一般以亲王担任,不常置,缺者以知府事为长官,掌本府兵民之政。地位较高者称大都督。
元天历二年(1329),立钦察亲军都督府,后改为大都督府,置大都督,统辖钦察诸部侍卫军及地方镇戍军。
明朝初年(1361),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设大都督,节制中外兵马。洪武十三年(1380)诛胡惟庸,为防止军权过分集中,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一员。
清初,沿袭明制,以左右都督﹑都督等为提督和总兵官的加衔。乾隆十八年(1753)废止。
清末民国,辛亥革命,起义各省多置都督,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袁世凯上台后改称某某将军督理某省军务。1916年袁死后改称督军,1922年又称督理。
扩展资料:
含义
都督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首长的官名。最初是作为监督军队之官, 后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因为征伐四方,乃于出征时暂时设置督军御史以监督诸军,事成回师后则罢官。汉末三国时形成的军事职称﹐魏晋时发展成为中央或地方军事领导长官。
都督一名在汉末三国时期开始大量出现﹐其中有的是偏裨将校﹐有的则是一军元帅或一个军区的主将。前者被称为帐下都督或部曲督﹐后者被称为持节都督﹐影响最大的是后一种。
参考资料:
--都督
兵部尚书,总兵大同,领尚方宝剑,左都督,太子太师,是多大的官(明)
本文2023-11-01 09:23:3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9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