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的书籍目录
我们不平静的星球
地球有利于生命生存吗?
最早记载的自然灾害是哪一次?
哪类自然灾害造成的后果最为严重?
自然灾害一直在加剧吗?
来自宇宙的威胁
地球上发生过陨石撞击吗?
今天我们还面临来自宇宙的威胁吗?
摇晃的大地
1755年的里斯本发生了什么?
地球为什么会震动?
地震大都发生在哪里?
德国也受到地震威胁吗?
人们怎样监测地震?
地震可以预测吗?
地震时我们要怎样保护自己?为什么高楼更抗震?
洛杉矶危机处理中心是做什么的?
海啸
海底地震有多危险?
海啸是怎么形成的?
海啸可以预测吗?
哪些海岸易受到海啸的威胁?
海啸预警中心是怎样工作的?
熔岩流和火山灰
历史上最严重的火山爆发是哪次?
地球内部发生了什么?
火山是怎么爆发的?
熔岩流和火山灰云有哪些危害?
火山大都分布在哪里?
所有的火山都有同样的危害吗?
哪次火山爆发的后果最为严重?
欧洲也有危险的火山吗?
现在还有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吗?
怎样预报火山爆发?
飓风
“米奇”是谁?
热带气旋是怎么形成的?
为什么飓风的危害这么大?
加尔维斯敦灾难之后发生了什么?飓风可以提前预知吗?
热带气旋在哪里?
什么是龙卷风?
德国也有龙卷风吗?
暴风雨是怎么形成的?
风暴发生越来越频繁吗?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洪灾、旱灾、火灾
在“大洪水”之后最严重的洪灾是哪次?
为什么中国如此频繁地发生洪涝灾害?
什么是风暴潮?
可以挡住洪水吗?
不下雨时怎么办?
哪里还有严重的旱灾?
火灾危害有多大?
森林消防员是怎么工作的?
雪灾
1999年的加尔图尔镇发生了什么?
雪崩是怎么发生的?
什么是粉雪崩?
雪崩专家都研究什么?
怎样保护有雪崩危险的地区?
怎样寻找被掩埋者?
怎样使用雪崩气囊?
术语表
名词索引
志高任重
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仅仅三天,还来不及照顾妻子,便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没进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怀孕了,没进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定海神针。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编辑本段]河伯传说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 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幅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幅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搭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位于山西省芮城县东南5公里的黄河岸边的神柏峪,相传是大禹勘察水情、并在河边的柏树上拴马歇脚的地方。后人在此处河边修建了一座禹王庙,以示纪念。
[编辑本段]殚精竭虑
在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下,人们还修建了大禹的陵墓——禹陵,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不断交流,各种能够论著异曲纷呈,关于河事的记载也逐渐曾加。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一书就是一本专门记述地理情况的书。该书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依托,按“九州”的地理区域,对中国的山脉、河川、疆界、贡赋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后代的人都称赞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没有到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副其实的国王了。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编辑本段]功德永存
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大禹是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个。
据考证,当时大禹治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
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人们来到绍兴,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
至于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条“水”,如何治法?传统的说法似有夸大之处。传说中的龙门,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陡立,十分险要,相传这里是大禹凿开的,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术水平,绝对完成不了这么大的工程。又传说大禹根据不同的水系,划天下(全国)为九州,其实夏代初期的疆域绝没有如此之大。许多传说,都不免互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新说是: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滔滔的长江、黄河之水,那时的洪水实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陆地上来。这是世界性的,所以许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传说。洪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种。大禹所治理的,正是这种田间水渠的管理。这和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中华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发源于西部,滚滚东流。不论水大水小,都不会是“横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时,海水由东向西倒灌,才会出现“横流”、“逆行”的现象。
传统的说法是:舜命鲧治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失败后为舜所杀。鲧之子禹接受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之法,终于成功。史实并不如此简单,鲧也不会如此之笨。失败或者成功总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国语》等古籍就说过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
[编辑本段]淮沂治水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在全国许多地方世代相传,禹的足迹不仅遍于全国各地,而且许多名山大川也都被说成是受禹治理过的。其中有关大禹和其父鲧在今鲁南苏北黄淮泛区治水的传说也在华夏文化史上留下了浓笔重彩的一页。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洪荒时代就是原始时代。那时代没有文字记录先民的生活状况,后人往往凭想像、传说、神话去加以了解。现代由于先史学、考古学、人类学、地质学的发达,对于洪荒时代的情况,才推断出一个近似的了解。相传在距今约4600年前的夏朝尧舜时代,正值冰河时代后期,气候转暖,积雪消融。大地山河,沦为泽国,天地万物,同为波臣。人类或登高陵土山,或以木为舟,载沉载浮,幸免沦没。古黄河改道从苏北平原入海,淮、泗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尚书•尧典》)。加之海水水面升高,沧海横流,海水倒灌,淮河淤积,使泰山以西到沂蒙以南至苏北地区,成为大片泽国。在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时,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各部落的人们被迫逃避到一个个高地上,形成了许多孤岛。鲧是尧舜治下的一位治水首领,他被流放东夷,负责变革同化东夷族,使其迅速赶上进步的黄帝族。鲧是传说中禹的父亲,颛顼的儿子,姒(si)姓,建国于崇(今河南嵩县北),史称崇伯。鲧是尧帝的臣子,当时洪水泛滥,他由四岳推荐给尧,被派去治理洪水。由于他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九年不成,用湮塞的方法,淹没许多人的生命,并擅自将神庙里的青铜礼器铸成治水工具,犯下弥天大罪,被舜帝诛杀于羽山之野。《正义》引《括地志》载,羽山在沂州临沂县界。《禹贡》注:“羽山在郯城县七十里”。 对于鲧的评价历来不太一致。按照《尚书》的记载,鲧是一个凶神恶煞般的人物。而在古代神话中,鲧却常常得到很高的评价。《山海经》说他曾经窃取天帝的息壤来堵洪水,鲧成了一个不顾个人安危,救民于水火的英雄。一般认为,鲧为了人民的利益,历经干辛万苦,直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虽然他未能取得治水的成功,但其勇于奉献的精神尤为可嘉。他在治水方法上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当时人类治理洪灾尚处于摸索阶段,经验不足,因而曲折是难免的。他的失败和悲剧为后继者指明了方向,
《左传》云:“鲧化为黄熊,入于羽渊,渊东有羽山。池上多生细柳,野兽不敢践。”另据《山海经•海内经》载,鲧死之后从他的腹中生出了他的儿子禹。大禹奉命继承了父亲未竞的事业,他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并且亲临一线指挥,栉风沐雨,历经十年之久。《史记》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叙说了禹的丰功伟绩:他舍家为国,忘我工作,新婚只有四天就离家赴任,三过家门而不入,连新生的儿子也无暇照顾。为了全面了解水情和地势,他足迹踏遍了九州,勘察测量山形水势,疏导了九条河道,修治了九个大湖,凿通了九条山脉,终于战胜了洪水,得以平土而居。禹不仅治理了水患,而且还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开通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的大好局面。大禹也因此大得民心,使他有条件获得政治优势,成为尧的继承人。
经过大禹治水,在“淮沂其治,蒙羽其艺”之地 (《史记•夏本纪》),淮河和沂水流过的地方,蒙山和羽山之间,这片淤积几十年大水的地方,经过大禹的治理,将淤积的大水“谷”,引入大海,清理了古黄淮泛区的一些河段,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在低洼地留下了微山、东平、钜野、骆马等“四渎”,成为有利于先民生存的湖泊。其后划分了行政区域,也就是青、兖、徐、扬、梁、豫、冀、荆、雍等九州岛。禹治水有功,舜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于禹,其后裔姒姓便在今鲁南苏北一带滋生繁衍,从事着耕耘、蚕桑、冶炼、制陶、渔猎等生产活动。后人为纪念夏禹治水的功绩,曾在沂河岸边建立了禹王城。禹是夏朝开国之君。禹生启,启生仲康,仲康生帝相,帝相生少康。
[编辑本段]大禹治水的历史意义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公而忘私、把个人的一切献身于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之中的崇高精神。尤其可贵的是,大禹在治水中积极组织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这种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是伟大的,人民在大禹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同战胜了灾难。
这个传说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勇敢、奉献、坚毅不屈、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民族精神。
大禹的遗迹和传闻
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大禹是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个。
相关考证
据考证,当时大禹治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陵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
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人们来到绍兴,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
一.周朝 (公元前1066 —前256)
英文名:The Zhou Dynasty
1、周朝
周朝享国约800年,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可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到公元前771年结束。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始了东周的历史。周朝各诸侯国的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北的大部。
2、西周朝的兴起
西周(公元前1066 — 公元前771年)从周武王灭商朝建国,到周幽王亡国,共历三百多年,是中华帝国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后世历史的发展有巨大而很深远的影响。
先周是活动与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传说是「帝喾(音「库」kuˋ」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弃」在「帝舜」时担任农师,号称「后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于邰。商朝初年,他的后代「公刘」率族人迁到磁。到古公「亶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定居下来,逐渐发展成一个新兴的西部势力,自称为「周」。「古公」的幼子「季历」继位后,修行道义,发展生产,驱逐夷狄,力量更为强大,与商发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将季历杀死,「季历」的儿子「姬昌」继位。昌号称」西伯」,仁慈爱民,礼贤下士,天下士人都来投奔。周的发展,使商纣感到威胁,于是将西伯昌囚禁于羑里七年。周人以珍宝和美女将西伯赎出,此后,在吕尚的辅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于游乐,对「殷纣」十分驯服,实际上却更为积善修德,和悦百姓,大力发展生产,使更多的诸侯前来归附,进而征讨不驯服的诸侯和商的盟国,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为所谓的受命之主,而自称王,即周文王,并将都城迁到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水西岸)。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姬发继位, 称周武王。他继续以吕尚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等人为主要助手,继续文王未尽的事业。将都城扩至沣水以东的「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积极作灭商的准备。两年后,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诸侯会师盟誓。周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关,联合各方国诸侯,挥师东向,于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败商朝的军队,杀死殷纣王,史称「武王灭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周朝经历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国灭掉。公元前770年, 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丰镐二京在西,洛邑在东,习惯上称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为西周,以后的为东周。
周武王建周后,大封功臣谋士,如将「吕尚」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据说,周初总计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十五,同姓之国四十。封邦建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这样自上而下统治人民。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诸侯不服,以王叔摄政。「管叔」、「蔡叔」不服,与殷纣之子「武庚」,带领淮夷,发动叛乱。周公毅然率兵东征,平定了叛乱,诛杀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余民。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负责营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后,成王亲自来到洛邑王城,大会天下诸侯和四夷君长,并将跟随武庚叛乱的殷遗民迁进「成周」,以便控制。周公还制礼作乐,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成王曾亲自讨伐东夷,使东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后,继位的康王继承先王的事业,勤于政事,平易近民,刑罚几十年不用,社会更加安定。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黄金时代。但到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时,就出现了危机。当时,王道微缺,「周昭王」贵为天子,南巡汉水时,却被船夫用特制的胶船暗算,葬身于鱼腹之中。「周穆王」继位后,为了恢复周王朝的威望,新设太仆一职,作为太御众仆之长,以加强王朝的中枢管理。他制定刑律,减轻刑罚,以加强对臣民的控制,施善政于天下。他西征犬戎,南摄夷人,对边远民族的侵扰进行积极的防御,制止了掠夺。穆王又曾东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诸部的反叛,南讨「楚国」,大会诸侯于「涂山」。
「周穆王」以后,周朝逐渐衰微,「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四代,由于周围戎狭的不断侵扰,王朝陷 入长期的战争之中,国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对民众的剥削,国内矛盾日益尖锐。有的贵族也开始破产,而表现出对现实的愤懑。
长期的矛盾逐渐积累,使王朝产生了深刻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继位的「周厉王」,不仅不采取安抚民众、发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挥霍,连年对外征战,变本加厉地剥夺,垄断山泽之利,引起民众的不满和议论。他就派巫师监视,杀死议论的人,使矛盾更为尖锐。三年以后,愤怒的镐京居民终于发起暴动,将「厉王」流放到「彘(音「至」zhiˋ」,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历史上称为「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从这一年开始有了明确而且连续不断的纪年。「周厉王」死后, 他的儿子「宣王」整顿朝政,曾经使周王朝有所复兴。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时,王朝的危机更为严 重。关中地区发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严重自然灾害,周幽王不仅不抚恤灾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贪得无厌。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幽王举烽火欺骗诸侯前来勤王。最严重的问题是,幽王决定废去王后申氏,杀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申」后的父亲申侯于是联合西方部族犬戎,举兵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幽王,据走褒姒。幽王的儿子「宜臼」即位时,关中遭受兵火洗劫,残破不堪,犬戎又不时前来骚扰。「周平王」宜臼只得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3、主要诸侯国
周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其中姬姓子孙的封国最多,有53个,这就是中国封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来。
分封的列国诸侯中著名的有:
鲁国---姬姓,侯爵。系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功,乃封其长子伯禽于曲阜,以辅周室。
齐国---姜姓,侯爵。系炎帝裔孙伯益封地,今山东青州府。
燕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君奭。封国地为今幽州蓟县。
魏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毕公高。封国地为今河南开封府高密县。
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鲜。封国地为今河南信阳县。
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封国地为今河南汝宁府上蔡县。
曹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铎。封国地为今济阳定陶县。
成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武。封国地为今山东兖州府汶上县。
霍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处。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
卫国---姬姓,侯爵。系王同母少弟,为康叔。封国地为今北京冀州。
滕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绣。封国地为今山东章丘县。
晋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少子,曰姬唐叔虞。封于唐,后改为晋。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绛县东翼城。
吴国---姬姓,子爵。系周太王长子姬泰伯之后。封国地为今吴郡。
虞国---姬姓,公爵。系周太王次子姬仲雍之后。曰姬章已,为吴君,别封其为虞。封国地为今河东太阳县。
虢国---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之弟。封国地为今陕县东南之虢城。
楚国---芈姓,子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丹阳南郡枝江。
许国---姜姓,男爵。系伯夷之后,曰文叔。封国地为今许州。
秦国---嬴姓,伯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陕西西安。
莒国---嬴姓,子爵。系少昊之后。封国地为今莒县。
纪国---姜姓,侯爵。系太公次子。封国地为今东莞县。
邾国---曹姓,子爵。系陆终第五子晏安之后。封国地为今山东邹县。
宋国---子姓,公爵。系商王帝乙之长庶子,曰微子启。封国地为今睢阳县。
杞国---姒姓,伯爵。系夏禹王之后。封国地为今开封府雍丘县。
陈国---妫姓,侯爵。系帝舜之后。封国地为今陈县。
蓟国---姬姓,侯爵。系帝尧之后裔。封国地为今北京顺天府。
4、西周王系
西周朝:(公元前1106年—公元前770年)
周文王 : 在位51年,文王姬昌,父名季。姬昌即位后曾一度被商王所泅,后被释放。他礼贤下士,有姜子牙等名辰辅佐,为以后灭商打下基础。据传文王死时97岁。
周武王 :在位5年,武王姬发,父姬昌。即位后大举伐商,并于牧野,大败商军,纣王自焚,商亡。武王建都于镐京。史称西周。武王死时54岁。
周成王 :在位30年,成王姬诵,武王子,即位时12岁。由周公旦摄政。之中,平定武更(纣王子)叛乱,并大封诸侯。成王造东都洛邑。成王死时42岁。
周康王 :在位25年,康王姬钊,成王子。康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周王,史称“成康盛世”。康王时,周朝较强盛。
周昭王 :在位19年,昭王姬瑕,康王子。“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周国力开始下降,昭王南巡死于楚。
周穆王 :在位55年,穆王姬满,昭王子。穆王时作《吕刑》,是流传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
周共王 :在位23年,共王姬伊扈,穆王子。
周懿王 :在位8年,懿王姬囏,共王子。懿王时,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无力抵抗。
周孝王 :在位6年,孝王姬辟方,穆王的儿子,共王的弟弟。
周夷王 :在位8年,夷王姬燮,周懿王的儿子。夷王时,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尖锐化,夷王曾烹杀齐哀公。
周厉王 :在位37年,厉王姬胡,夷王的儿子。厉王是一位暴君,对外战争屡败,国势日危,后被国人放逐。
周召共和 :执政14年,周,召共和是指周定公与召穆公共同执政。此二人均为宗周的大贵族。
周宣王 :在位46年 宣王姬静,厉王的儿子。即位后针对周王室的内忧外患,进行改革。取得成功,史称“宣王中兴”。
周幽王 :在位11年,(前781-前771)。
5、东周朝
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幽王,灭西周。第二年(前770年),周幽王太子宣臼由镐京迁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迁后之周王朝为东周。周赧王59年(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25王,历时515年。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之段历史时期,史称之为“春秋时期”,自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则被称为“战国时期”。
1、东周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那时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谁战胜了,谁就召开诸侯国会议,强迫大家公认他的“霸主”地位。 先后起来争当霸主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
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末年,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的吴国和越国,也参加了争霸战争。 起初,吴国打败了越国,强迫越国臣服。 越王勾践天天舔尝苦胆,立志报仇。 他注意增加生产,训练士兵,积聚力量。 经过长期努力,越国终于重新强盛起来,最后灭掉了吴国。 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使用。 农业生产中使用铁锄、铁斧等。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 铁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那时,也开始用牛耕地。耕作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起来。 一些贵族把公田化为私田,逐渐采取了新的剥削方式,让种田的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
2、东周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战国时期,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
东周时期,以农田灌溉为重点的水利建设高潮逐渐兴起。水利工程有多种类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东周的建筑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鲁班,即鲁国人公输般,是土木工匠中的杰出代表,后人尊称为祖师。考古发掘所见东周的建筑遗迹,多为宫殿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以瓦当最为常见,还有青铜斗拱、青铜饰件和青铜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见东周宫殿建筑的宏伟壮观。东周时期,大国争霸,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其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干线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将道路扩展到更为遥远险绝的地方,因而在客观上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东周的丝绸西传路线甚至横贯欧亚大陆。当时马车的使用已很普遍。 这时,天子直辖的“王畿”,在戎狄不断袭扰和诸侯不断蚕食下,大大缩小了,最后,仅剩下成周方圆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盘;同时,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的摆布。 但天子以“共主”的名义,仍然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势力。
6、东周王系
东周朝:(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56年)
周平王:(姬臼),在位51年,(公元前770—公元前719年)。
周桓王:(姬林),在位23年,(公元前719—公元前696年)。
周庄王:(姬佗),在位15年,(公元前696—公元前681年)。
周厘王:(姬胡齐),在位5年,(公元前681—公元前676年)。
周惠王:(姬阆),在位25年,(公元前676—公元前651年)。
周襄王:(姬郑),在位33年,(公元前651—公元前618年)。
周顷王:(姬壬臣),在位6年,(公元前618—公元前612年)。
周匡王:(姬班),在位6年,(公元前612—公元前606年)。
周定王:(姬瑜),在位21年,(公元前606—公元前585年)。
周简王:(姬夷),在位14年,(公元前585—公元前571年)。
周灵王:(姬泄心),在位27年,(公元前571—公元前544年)。
周景王:(姬贵),在位25年,(公元前544—公元前520年)。
周悼王:(姬猛),在位1年,(公元前520—公元前519年)。
周敬王:(姬匄),在位44年,(公元前519—公元前475年)。
周元王:(姬仁),在位7年,(公元前475—公元前468年)。
周贞定王:(姬介),在位28年,(公元前468—公元前441年)。
周哀王:(姬去疾),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1年)。
周思王:(姬叔),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0年)。
周考王:(姬嵬),在位15年,(公元前440—公元前425年)。
周威烈王:(姬午),在位24年,(公元前425—公元前401年)。
周安王:(姬骄),在位26年,(公元前401—公元前375年)。
周烈王:(姬喜),在位7年,(公元前375—公元前368年)。
周显王:(姬扁),在位48年,(公元前368—公元前320年)。
周慎靓王:(姬定),在位6年,(公元前320—公元前314年)。
周赧王:(姬延),在位59年,(公元前314—公元前256年)。
功臣名将:
姜尚,周公旦,召公奭
王后:褒姒(周幽王妃)
7、政治制度
周灭商后,国王大搞分封,把王族与功臣分封到国家各个地方,建立起众多诸侯国,数量超过百个。通过宗法制和封建制,又建立起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各个诸侯国围绕的封建王朝,同时建立起一套无孔不入的礼乐制度,形成了一个有秩序的封建国家。西周的官制,更为繁杂。周王左右的辅佐为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诸侯和方国、部族)和卿事寮。王朝官员为:总揽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礼仪的太宗、掌历法记事的太史、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合称六卿,六卿的僚属,总称为卿事寮。王朝还有掌土地和农人的司徒、掌百工职事的司空、掌军赋军政的司马、掌版籍爵禄的司士、掌刑罚的司寇,合称五官。为王室服务的内廷事务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师、少傅、少保),有道、辅、弼、承四辅,有膳夫、缀衣、小臣、寺人、内竖、阍者、门尹、司王宥、火师、水师、大酋、太仆、御、右、萃车、趣马、师氏、虎资、舆人、医、艺人、隶人、太子宫尹等。在王畿外服的封国,称为四方,包括侯、甸、男等诸侯。王朝有时派使臣到诸侯国任监国。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仿照王室设置百官有司,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主要有三事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分掌政务、司法和民事。周的各级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础上世袭,而且文武不分,平时治民,战时就是各级将领。周朝的地方制度,有国、都、邑、野、鄙。周王和诸侯的都城为国,诸侯国中的大城为都,小城为邑,此外的地方称为野或鄙。
8、经济技术
西周时,锋利的青铜农具得到较普遍的使用,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垦殖和耕耘;原来的抛荒制被休耕制代替,土地利用率提高;沤治和施用绿肥,以火烧法防治病虫害,标志了田间管理的新水平。西周实施了比较完善的土地耕种制度即“井田制”,王朝中担任司稼的官员必须熟悉作物的不同品种及其适应地区,从而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农作物品种增加,谷类有黍、稷、粟、禾、谷、梁、麦、稻等,豆类有菽,任菽、藿等,麻类有麻、苴、苎等。王朝特设场人,专管园圃,从事蔬菜、瓜果的生产。这样,为封建制度的最终确立提供了基础。
西周比较重要的手工业都由王室和诸侯控制,众多的百工在司空的领导下负责管理各项手工业,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青铜铸造业。其分布地区很广,生产能力扩大,效率和水平提高,铸造工艺改进。发明了一模翻制数范和焊接的技术。陶器业已逐渐采用快轮法,产品走向规格化。原始瓷片的烧成温度已达一千二百度以上,胎质更为细腻,施以青、黄绿二色釉,矿物组成已接近瓷器。能够生产石灰石——硅石琉璃。漆器制作逐渐普遍,器表夹苎,施以红、黑两种彩绘,颜色鲜艳,花纹精美。家蚕的饲养十分普遍,纺织成为农家的一项重要副业。丝织物有斜纹提花织品和刺绣品。已经掌握池水沤麻的微生物脱胶法,以便将纤维分离出来。
西周时,商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由官府独裁,设有“质人之官”作为市场的管理者,限制私人从商。商贸的品种有作物、牛马、用具、珍异和兵器等,甚至掠卖奴婢。西周的货币除贝以外,已开始使用铜币。
9、科学文化
中华科学、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易经》,最早提出「天文」的定义。《周易》虽然成书于战国时期,但他表达的确实是周代型成的天命思想。《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系辞》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等等,西周萌生的阴阳思想,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周易》有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被后人称为河图、洛书的东西,是烧灼卜骨的表现,是远古先民在长期生活和占卜的实践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串连、互相渗透的反映。相传伏义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复排列,而画为八卦,将天地间万物的现象都包括于其中,这是原始的易。后来,据说经过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其所以称为「易」,郑玄解释有三义:一是简,二是变易,三是不易。就是讲万物之理有变有不变,现象在不断变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又具不会变的,这就从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中抽象出了理论上十分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旧说到春秋后期,孔子对《周易》进行解释和论说,完成十翼,即《易传》,《周易》发展成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周代的另一种完善的文化就是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很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较完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子学说等。
地图包括南越
我喜欢历史,自然对这方面的需求不仅仅局限在初中高中课本,记得当时初中历史老师讲了一点点课本之余的史料,学生们都听的津津有味,其中一则是秦灭六国的故事,记得韩国的上党地区被秦隔绝,上党守不愿降秦,就投降赵国,赵国派廉颇帅赵军主力入上党,和秦大战,廉颇只守不攻!赵王愤怒,派赵括代替廉颇,廉颇走楚,后来赵括率领的赵军主力被秦大破,赵括死,赵军40万被白起坑杀这时历史老师说,赵王思廉颇,派使者去楚,赵国的丞相郭开贿赂使者,使之诋毁廉颇。廉颇见赵使,上马下马 ,开弓拉箭,以示可用,使者回来说廉颇力有余,但是一顿饭功夫拉了三遍矢!赵王觉得廉颇老了,就没用。老师说郭开的时候,全班的同学都朝我望,就这一会的功夫,我就从班里不起眼的人一跃成为一时的焦点,因为我姓郭,很不好意思啊,全班就我这一个姓郭的!
史书我最爱看 史记 这些后来都是从史记上看到的,我喜欢史记,原文的!9快钱买的一本史记错别字真的很少,5年了,到现在还珍藏着,走哪带哪!西汉武帝之前的各家历史我都很清楚透彻,因为史记看的太多遍,嘴里也有很多“之乎者也”了,也能写一小段文言文的文章了。司马迁,你写的字真的很精彩啊,你忍辱负重的活着,我看了你的书之后,也有一点深刻的理解和感触了!不好意思了楼主,我说偏题了!
除了史记,建议汉书楼主也看看,虽然没有史记写的精彩入微。但是尤其是李陵入漠北劝降苏武的故事写的很精彩:“经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颓,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这段写的很好。
除了汉书,其他的就不晓得太多了!
阜新龙文化研究会 胡晓奇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这是由8000年来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所决定的,早已被大多数民众所接受。但也有一些专家和学者确提出质疑,认为龙不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按照图腾的概念,做为图腾的动物应该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动物,而龙是虚构的,虚构的动物不能作为图腾;图腾与氏族有血缘亲属关系,龙是虚构的,与人没有血缘亲属关系;做为图腾的动物,应该受到人的崇拜,而在中华民族有屠龙、斩龙、吃龙肉的传说;笼统的“图腾说”根本无法回答“龙的起源”问题等等。说龙不是中华民族图腾的人,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龙的起源,也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图腾。
要想回答龙到底是不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首先要正确解答龙的起源问题;其次要搞清楚什么是图腾;第三要回答龙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这三个问题的确是非常复杂非常困难的,许多专家学者花费了毕生精力都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因此至今这三个问题仍然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试图在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各种合理的研究成果,简要回答这三个问题。
一、 龙的起源
1、查海石龙探起源。至从阜新查海发现了8000年的石龙,为解开龙的起源之谜提供了重要的物证,这条石龙长约20米,宽约2米,像一条巨大的蟒蛇的身躯,但却没有头、没有足,是中华龙最原始的形态。著名学者闻一多在考证龙的起源时,他说:龙起源于大蛇,大蛇就是龙。许多专家在考证龙的起源时都认定龙与蛇的关系非常密切,龙身就是蛇身,这一点是大家都能承认的。如果说龙起源于蛇,那么自然界中蟒蛇有如此大的身躯吗?
2、探甲骨文对龙的解释。甲骨文, 象形字、象龙形。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甲骨文对龙字做了最形象的解释,“龙”字有形有声,既形象又高度概括。甲骨文中用兽和蛇来形容龙,其一,它是一种令人恐怖、令人敬畏的供天驱使的一种神秘力量,天是古人心目中最高神灵;其二,它的声音是隆隆之声;其三,它的形象是闪电,身躯像蟒蛇,头部隐藏在云团之中;其四,她的工具是云团;其五,它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播洒雨水。许多人根据甲骨文对龙的这种解释,便认为古人把蛇或者某些动物神秘化了,是对龙的神话。
试问动物界哪些动物有如此大的神通?目前学术界有关龙的起源有种种说法。例如:蟒蛇说、鳄鱼说、蜥蜴、恐龙、娃娃鱼、河马、猪、马、牛、犬、松树、雷神、闪电、云神、虹、春天景象、以蛇为原型的综合图腾说、等等,都是牵强的、没有说服力的、不能自圆其说。所有的动物都不具备龙的功能,蟒蛇再大也飞不上天,更唤不来风雨;鳄鱼、娃娃鱼、蜥蜴同样飞不上天,唤不来风雨,也没有摧毁房屋、树木的本事,古人干嘛要敬畏崇拜这些没有惊天动地本事的动物呀?
3、从《说文解字》中探龙。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简要明了地介绍了龙的特征。
龙的身躯像蟒蛇,有时看到龙的颜色是幽暗色的,有时是明亮的;能细小也能巨大,能短也能长,长(chang)得上连天下连地;龙在春天出现登上天空,秋天潜藏起来看不见了。
自然界中有这种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动物吗?回答是明确的,自然界根本就没有这种动物。那么凭什么根据许慎对龙的描述,就认定龙是水中动物呢?鳞虫之长,就是动物吗?秋分而潜渊,就是水中动物吗?许多研究人员都是根据这个解释,说龙鳞虫之长,就是有鳞的动物,不是蟒蛇、就是鳄鱼;潜渊一定是水中动物,这显然是误解。但自然界中的确存在许慎说的龙的这种自然现象。
4、探《周易乾卦》龙的六种自然现象。最早论及龙的生态特征的文字当属《周易》。《周易》以卦为单位,全书共六十四卦。每卦有四个组成部分。即卦画、卦名、卦辞、爻辞。易卦的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最小的单位是爻,基本单位是经卦,每卦由二个经卦,或者说由六爻组成。经卦有八个,即乾,坤、坎、离、巽、震、艮、兑。它们分别代表八种类别的自然物质,如乾代表天文之事,坤代表地理之事,卦象是比较单纯的。八个经卦互相重迭构成六十四卦。经卦两两相重就产生了具有内部关系的复合卦象。根据八个经卦所代表事物的物理属性,从而形成了相制相克、相和相应的一系列矛盾,用以象征性地概括表示自然、社会的种种现象。卦辞、爻辞,以及《彖》、《象》,即是从不同角度对这些矛盾进行解说,从而判定物象人事的凶吉。周易八卦在中国古代是社会各阶层广泛运用的一种文化思想理论体系,政治家、统治者、军事家用其运筹帷幄,治国安邦;民众百姓则将其作为养生、预测祸福、经商盈利的工具。周易八卦实际运用上水平的高低,差异在于各人对它涵义理解之深浅。大凡精通者,当为贤哲、英雄人物,有通天澈地之能。几千年以来,八卦图在排列组合严密逻辑性就象数学公理一样不可以更改。人们对于八卦图的解释和理解方面存在着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思想的说明文字。从古至今八卦图的成因始终是一个谜团,没有人能够拿出有科学依据的事实来解析八卦图完整的起源。
八卦图最早出自伏羲所创的先天八卦(大概起始于七千多年前)其用阴爻和阳爻的组合来阐述天地中八种最原始的物质。后世道教将伏羲供奉为神。后天八卦出自周文王,其后天八卦只是和伏羲的先天八卦位置不同。其含义不变。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八种自然现象相互交和组成六十四卦。《周易·乾卦》以龙所在的环境和形态来表示凶吉利害:乾卦中的潜龙在渊、或见龙在田、或跃于渊、或飞龙在天、或群龙无首、或亢龙有悔。乾卦中的这六种卦象,都已申明是自然之象。
伏羲观察天上的“龙”也是为了定季节和年首。《周易》乾卦的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四“或跃在渊“、九五“飞龙在天”、上九“亢龙有悔“、用九“群龙无首”,分别说明“龙”在地平线以下、刚升出地平线、在地平线上、在天空高处、过了极高处开始降低、已经降落到地平线以下。这“六龙”指的是在不同季节、时令的变化,黄昏时所看到的天象。如果以一年十二个月来对应龙的六种形态,十一月十二月,潜龙勿用 ;正月二月 ,见龙在田; 三月四月,终日乾乾; 五月六月, 或跃在渊; 七月八月,飞龙在天; 九月十月,亢龙有悔。
《周易》用观天文、查地理自然现象解释做人的道理,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财富。这里我们不去论述乾卦关于做人的道理,而重点强调的是卦象。我们说,既然六十四卦都是自然之象,乾卦中龙的六种形态也是自然之象,那么我们在探讨龙的起源时,就应该从自然现象去思考。古人当时看见的龙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不是古人虚构出来的。六十四卦都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之象,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在探讨龙的起源时为什么偏要说龙的形态是虚构的呢?我们通过对乾卦的分析,可以推论乾卦中龙的形态也一定是真实的自然现象。
我们从“群龙无首,吉”的卦词做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会群龙无首?我们的祖先当初看见龙的时候,只看见龙的身躯,却看不见龙的首级,龙的头部始终隐藏在云层里,一条龙没有首级也就罢了,所有的龙都没有首级,才有了群龙无首级的概念。我们要问古人为什么不创造群狼无首?群虎无首、群熊无首的词汇?偏偏创造了群龙无首这个词汇?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人们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存在。我们就从古人伏羲说起吧,伏羲时代在夏季的天空中经常看见一种神秘的恐怖的自然现象,一条像巨大的蟒蛇凌空飞舞,发出隆隆的声音,它的头部始终隐藏在云层里,人们从来就没有看见过这条巨蟒的首级,才有了群龙无首级的概念。因此,取“群龙无首级”的最后一个字“级”的谐音“吉”,寓意“群龙无首”的卦象是“吉利”的。群龙无首吉就这样产生了。
既然龙没有首级,身躯像巨大的蟒蛇,它出现时上连天下接地,发出隆隆的声音,伴随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这是一种什么自然现象呢?
5、我们从中华始祖伏羲开始进一步探索龙的本质。伏羲是人首蛇身;文献说伏羲用龙记事,设置各部门长官都用龙来命名,伏羲自己号曰龙师;伏羲“正姓氏,制嫁娶”,中国的姓氏是从伏羲起源,他让别人以饲养的动物、种植的植物为姓,或以居所、官职为姓,而伏羲自己以风为姓。伏羲为什么把自己的头像画在蛇型图身上?为什么以龙来定官名?伏羲为什么给自己确定的姓氏为风?“龙—蛇—风”三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风的繁体字是“风”, 风的外框代表天的意思,天底下有一条虫就有了风字。《说文解字》解释“风”为“风动虫生”,这里的虫就是龙,因为龙字在《说文解字》里,被称为鳞虫之长,是说龙的形态像蛇,因为蛇也称作长虫,所以龙与蛇的联系非常密切。风动了才能产生虫(龙),说明风与龙关系也非常密切。通过上述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龙、蛇、风”三者之间的联系是:龙是根据隆隆的声音而得名,龙的形象是蛇,天下有一条大蛇在飞舞必然产生风,因此,龙的实质是风。我们的祖先伏羲将这种发出隆隆声音、在天地之间飞舞、能兴风降雨的大蛇称之为龙的自然现象,其实就是龙卷风。由于古人把雷、电、风、雨、云、虹都认为是天神在操控,那么对龙卷风这种自然现象也当做神物,古人最初画龙的时候,龙的形象仅仅像一条蟒蛇,为了区别龙与蛇,避免龙蛇混杂,古人把地上爬的蛇叫做“小龙” ;把这条能连接天地的、并能带来降雨在天上飞的大蛇叫做“龙”,才有了飞龙在天、群龙无首这样的词汇。
查海石龙没有头部、没有足,与《易经》乾卦群龙无首描述的现象吻合,证实远古时代的龙的确没有首级。
查遍古籍,汉代以前的文献资料没有龙卷风的记载,这难道是古人的疏漏吗?不,古人没有疏漏。甲骨文和周易关于龙的描述与龙卷风的特征完全吻合,古人记载的龙就是龙卷风。只是过去没有人往这方面研究。忽视了龙与自然现象的联系。阜新查海石龙的出土,验证了8000年以前的龙没有首级,也没有爪,足以证实是龙卷风的形态。
《说文解字》中对“龙”字“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解释,足以说明最初的、原始形态龙不是人们虚构的,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唯有自然现象龙卷风符合龙字的解释。鳞虫之长就是像蟒蛇一样有长长的身躯,龙卷风的形态像蟒蛇一样有长长的身躯;能幽能明,龙卷风有黑龙卷、白龙卷之分,在阴暗的天空出现龙卷风时,常常伴随闪电,因此能幽能明;龙卷风在远处出现,人们观察到的龙当然就细,近处观察龙就会感觉粗;同理能短能长,上连天,下连地;龙卷风发生在春、夏,夏季多于春季,龙卷风能将江河湖海中的水吸入空中,带来降雨;秋分季节后,产生龙卷风客观条件消失了,人们自然就见不到龙卷风了
自然灾害的书籍目录
本文2023-11-01 09:30:5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9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