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度亡魂,破五方地狱科仪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4收藏

道教度亡魂,破五方地狱科仪,第1张

道教地狱十大天尊与救苦破地狱科仪

东方玉宝皇上尊、皇上天尊,风雷地狱拔度亡魂。

南方玄真万福尊、万福天尊,火翳地狱拔度亡魂。

西方太妙至极尊、至极天尊,金钢地狱拔度亡魂。

北方玄上玉辰尊、玉辰天尊,溟冷地狱拔度亡魂。

东北度仙上圣尊、上圣天尊,镬汤地狱拔度亡魂。

东南好生度命尊、度命天尊,铜柱地狱拔度亡魂。

西南太灵虚皇尊、虚皇天尊,屠割地狱拔度亡魂。

西北无量太华尊、太华天尊,火车地狱拔度亡魂。

上方玉虚明皇尊、明皇天尊,天牢地狱拔度亡魂。

下方真皇洞神尊、洞神天尊,无间地狱拔度亡魂。

救苦破地狱科仪

行救苦破地狱之法,配合五行八卦福镇宅,催动五行流通生旺气、五行流通生正气,调节阴阳和谐保安宁、阴阳相济大吉利,可接引亡灵,驾鹤极乐。救苦破地狱科仪如下:

大慈大悲悯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圣号光明以自严。醮主志心皈命礼。

信礼及虚空遍法界 过去 现在 未来

道经师三宝。          

酆都铁围山,悲风凄惨。长夜黑暗不见天。

愿垂慈光照下界。幽类咸沾。

刀山剑树摧。鲜血淋沥。十分苦楚难备陈。

伏望慈尊来救苦。赈济沉沦。

九幽枉死城,狱卒狰狞。抽肠破腹痛伤情。

今宵闻经均得度。往生朱陵。

都讲韵白

种种无名是苦根,苦根除尽善根存。

但凭慧剑威神力,跳出轮回无苦门。

表白韵白

道以无心度有情,一切方便是修真。

若归圣智圆通地,  便是升天得道人。

高功韵白 大慈悲                       

九幽地狱铁围城,风吼雷鸣万里声。若要亡灵离地府,道众称念洞玄文。  众齐称:

太乙救苦大天尊!

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

尔时,救苦天尊遍满十方界,常以威神力,

救拔诸众生。得离于迷途,众生不知觉,如盲见

日月。我本太无中,拔领无边际。庆云开生门。祥烟塞死户。初发玄元始。以通祥感机。救一切罪,度一切厄。渺渺超仙源,荡荡自然清。皆承大道力, 以伏诸魔精。空中何灼灼。名曰泥丸仙。紫云覆黄老。是名三宝君。还将上天气。以制九天魂。救苦诸妙神。善见救苦时。天上混无分。天气归一身。皆成自然人。 自然有别体。本在空洞中。空洞迹非迹。遍体皆虚空。第一委气立,

第二瑞气生。第三成万法,第四生光明。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太玄无边际。妙哉大洞经。皈命太上尊。能消一切罪。

东方玉宝皇上天尊。南方玄真万福天尊。西方太妙至极天尊。北方玄上玉辰天尊。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上方玉虚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道言十方诸天尊。其数如沙

尘,化形十方界,普济度天人,委气聚功德,同声救罪人,罪人实可哀。我今说妙经,念诵无休息。归身不暂停。天堂享大福。地狱无苦声。火翳成清 暑。剑树化为骞。上登朱陵府。下入开光门。超度三界难,径上元始天,于是,飞天神王。无鞅数众。瞻仰慈颜,而作颂曰。天尊说经教,接引于浮生。勤修学无 为。悟真道自成。不迷亦不荒。无我亦无名。朗咏罪福句。万遍心垢清。

尔时,飞天神王。及诸仙众,说是颂毕。稽首天尊,奉辞而退。

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终。

茫茫酆都中重重金刚山灵宝无量光洞照烟池烦七祖诸幽魂身随香云幡定惠青莲花上升神永安功德金色光晖晖开幽暗华池流真香莲盖随云浮千灵冲元和常居十二楼急宣灵宝旨自在天堂游寒庭多悲苦回首礼元皇女青灵宝符

中山真帝书一念升太清默诵观太无功德九幽下玄玄升紫虚

大慈大悲九幽拔罪天尊

以此真香申召请,亡魂闻召愿来临。仗承三宝力加持,此夜今时来赴会。

道教以天地规律起源,以黄老之术为宗,自天师道陵君创立天师教,将道教发扬光大,经过时光的洗礼,道门之人不断创新发扬,期间能人异士辈出,不乏有开宗立派之人。吸纳和融合以及继承的基础上,出现了不同的分支。

信手拈来跟道门有关系的历史名人就有如姜尚、鬼谷子、黄石公、张良、水镜先生、诸葛亮、司马懿、李靖、丘处机、刘伯温等等。而道派就更多如楼观派、正一派、龙门派、上清派、神霄派等。在道教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阵法,接下来给大家接受几种道教里比较出名的阵法。

释艮阵:“艮”,是八卦之一,代表山,也有坚强或坚硬的意思。在《众阁真言》中,山是很特别的东西,即为纯阳,又纳至阴,虽说山中的阳气要远远大于平原地区,但山中的阴气亦要比平原地区要强上不少,《茅山术志》有一大章便专门介绍对付山中恶鬼的方法,这“释艮阵”便是其中之一。顾名思义,“释艮阵”便是稀释山中恶鬼力量的阵法,在山中恶鬼出没的地方,都是阴气聚集之所,这“释艮阵”要首先用纯阳的东西摆出一个“拔阴斗”,把地下蕴藏的阴气吸出来,把患者摆在阵眼上,地下的阴气便会在患者身体上逐渐聚集,即使身上的东西再厉害,这地下源源不断的阴气也有超过他的时候,一旦地下阴气超过了患者身上的东西,那东西便会认为有来头更大的同行要占据这个身子,识相的就得乖乖走人。

阳护阵:这是一种利用阳血结成的护法阵,发明于清朝,实际上这是一种蒙蔽冲身恶鬼的方法,“阳护阵”共有三十六枚铜钱组成,以三十六天罡星的位置排布(道教认为,北斗星的星群中包含三十六颗天罡星与七十二颗地煞星,天罡为阳,地煞为阴,肉眼观察不到,但某本失传的书上画出了三十六天罡的排布)。

怒阵:其原理是利用“阳魂法”的原理释放身体最大阳气,用小七关将这些阳气聚集起来形成气场,避免外散,然后利用宝刃的煞气破掉身体周围的阳气,在气场破裂的一瞬间,阳气强度不亚于借阳的强度,虽然只是一瞬间的爆发,但足以吸引周围所有恶鬼的注意,甚至能起到敲山震虎的效果。

八阳阵:八阳阵又称“金钟罩”,是一种防止恶鬼或畜牲冲体的阵法,有点类似于借阳,当八个活人站在阵眼上时,每个人都拥有整个“八阳阵”的力量,等于说是用八个人共同的阳气来守护这八个人。

锁鬼阵:俗名“雷池”,是专门用来禁锢恶鬼的方法。按《周易》的理论,日属阳,夜属阴,恶鬼是只能在夜间活动的,古人观星时将整个夜空分为二十八个星区,称之为“二十八宿”,其中每宿包含若干个恒星,而“雷池”的布法,便是在恶鬼周围布上28个铜钱,人为划定一个假的“二十八宿”,铜钱数阳,所以便给恶鬼造成了越“雷池”一步则入“阳境”的假象,这个阵法对恶鬼没有什么伤害,只能起到禁锢的作用,禁锢的时间视恶鬼力量的大小与智商的高低而定。

金刚墙:在地面上插一圈铜钱,和往常不同,铜钱要竖着插在地里,茅山术中称其为“金刚墙”,实际作用很简单,驱鬼要用属阳的材料,而子时以后地阴上行,阴阳相冲则会形成“黼气”,而“金刚墙”的作用就是避免四周的地阴因“黻气”而骤聚于中。

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所帮助。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思想是《易经》为伏羲、周公、孔子三圣创立,伏羲创造了八卦,周文王创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则为易经作《易传》,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东汉时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道教的第一所国家级道观位于洛阳上清宫。

道家的神仙和佛教的佛菩萨有什么区别

道家的神仙和佛教的佛菩萨有什么区别?

首先必须明确,大罗金仙不落轮回——道教的仙道并非佛教的天人道。要想知道道家修行能否超脱三界六道,首先,我们要确认一点:什么是仙?一些顽愚的佛教徒为了标榜佛教的高明,经常自说自话,比如“道家的果位最高是也只是仙,不能脱离生死轮回”这种话他们说得很是顺口,然而说这话的人显然并不理解“仙”的概念,只是像他们顽愚的前辈一样,将中国所说的仙,与古印度的外道修行人或婆罗门教观念里的诸天混淆起来。

一 仙不等于古印度外道,这点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古印度的外道修士虽然长寿且有一些神通,但是却并非如仙家这样超然物外,依然有生死,甚至会繁衍小孩(见《杂譬喻经》相关章节),显然这比不上仙家境界,而且这些外道修士大多所求的不过死后生天——注意,死后生天是弃人身而得天身,依靠的是业力福报,而修道成仙乃是自力成就,两者天差地别。古代翻译佛经的人为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将外道修士翻译为“仙人”,却不想误导了大批不知变通读死书的愚人,将道家仙人与印度修士混淆在一起,实在可叹。

二 仙不等于印度诸天。道家说五道轮回,大略等同佛家六道:神道(天与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神道本身,是五道之一环,诸如地祗鬼神,大多有职司所在,受天律束缚,虽有威福,有罪则贬,其情形与佛家所说天人、阿修罗的处境一样。然而,所谓仙家,不论是先天后天的尊神仙真,要么是大道化身,要么是得道真人,早已达到庄子所说逍遥游的境地,不受外在的限制,更不用说业力了。因此,更与神道无关。道教咒语,役使神道乃是常事,却并不敢烦劳仙人,也正是这个道理。虽然有些愚痴的僧人胡说什么“仙家终落空亡”,此语释迦牟尼也不曾说过,显然是一句妄言。若仙为业力所拘而不得超脱三界,仙道亦不足贵也!

三 为什么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仙人不能脱离生死轮回?其实,原因在于道家仙真神圣给予人们的形象,比如朝元图里所描绘的诸天神道与大罗仙真云集朝礼玉帝的情形,就使人们片面地以为道家仙真之间仍然有人间的阶级,大罗圣境就是天上的朝廷,然后很自然地把佛教关于帝释天的见解直接嫁接到道教的大罗天三清境上。其实,错了!首先,玉皇天尊不是帝释天,《高上玉皇经》中明确地写道玉皇大帝本是净乐国太子,因为怜悯众生,出家修道,先证仙道,再证金仙(也就是佛家四圣果中的佛果),号清静自然觉王如来,最后才修至玉皇果位。如果说佛家的佛果是早已超脱六道的,那么玉皇自然也已经超脱六道。事实上,玉皇也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一个神灵的领袖与三界的主宰,而是依据大道运行而燮理这个世界的大圣者。最重要的是,无论玉皇,还是大多数现帝君相、神王相、天将相、宰官相、天人相乃至神道相的道家仙真,都早已经超脱轮回,他们这样出现在人前乃是为了更好地接引救度世间有情众生,而显化的表象,就像观世音的男身女相是一个道理。所以,道家的大罗金仙早已不落轮回,事实上,修到地仙果位以上就可以说与阿罗汉一般,没有堕落轮回之虞。 佛教之六道说并不见於古印度佛教经典之中。 而汉地佛教在道教五道说基础上萌生六道,恐怕是为了自抬身价,要标榜佛道的果位境界要比道教的仙道神道要高出一等。后世人等不加思索,人云亦云,甚至连道教中人也跟着唱和。导致一句妄语流传千古,真乃一人妄语,万人妄行也!呜呼!哀哉!

后世的道经里总在提魔,玉皇经:"若诸魔道,一切诸魔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安处天宫斗战之苦 各得休息"可见魔也是存于天界的净天地神咒:"按行五岳 八海知闻 魔王束首 侍卫我轩 雷祖宝诰:"以清净心而宏大愿 一智慧而伏诸魔"灵官咒:"仰启神威豁落将,都天纠察大灵官。火车三五大雷公,受命三清降鬼崇。手执金鞭巡世界,身披金甲显威灵。绿靴风带护身形,双目火睛耀天地。顷刻三天朝上帝,须臾九地救生灵。银牙凤嘴将三千,虎首貔貅兵百万。走火行风前后卫,穿山破石捉妖精。祈晴祷雨济世问,附体圆光通事意。治病驱邪如电闪,收瘟摄毒义群魔。飞腾云雾遍虚空,号令雷霆轰霹雳。三界大魔皆拱手,十方外道悉皈依。我今启请望来临,大赐雷威加拥护。 "等道教经文中多次提到魔,后世的道教也形成了六道之说,从玉皇经:"微妙解脱,自然之香,是香芬馥,周遍诸天,极妙乐土,及诸大地,一切福处,六道一切众生,闻是香者,普蒙开度。所谓天道、人道、魔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若诸天道,一切天人,或有能闻是此香者,五衰四相,永得消除,转增天福。若诸人道,王臣兆庶,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即得人天,长寿之乐。身或灭度,乃得脱壳尸解之道。若诸魔道,一切诸魔,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安处天宫,斗战之苦,各得休息。若诸地狱道,一切罪魂,或有能闻是此香者,离地狱苦,得净土乐。若诸饿鬼道,一切饿鬼等,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即得饱满,无饥渴恼。若诸畜生道,一切畜生,或有能闻是此香者,脱畜生苦,得智慧乐。"可见玉皇经成书较晚但可见道教已形成本土特色的六道早期的道教是没有成魔之说但有凶神恶刹之说,凶神恶刹被后世称之为魔(恶刹是从佛教传来的)翻译的问题

佛教之"仙"与道教之"仙"的区别:

佛教的“仙”与道教的“仙”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佛教的“仙”其实是指修行的人,主要是指佛教之前印度各种派别的修行者。而道教的“仙”,其实是修行之后所得到的果位,是指成道的天仙、神仙等。道教的“仙”真实含义,其实与佛教的佛、菩萨、罗汉相对应,但是佛教的果位分得更细、更科学。读佛教和道教的典要弄懂这两个概念,更不要因此认为佛教的果位就比道教高,同样的,道教的“龙”与佛教的“龙”也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道教的“龙”是最高级别的神兽,而原始佛教特别是古代印度的“龙”,其实就是“蛇”,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的“龙”才开始中国化,我们中国人才把佛教的“龙”变成中国的“龙”。总之,佛教和道教的许多概念,虽然文字相同,其实含义完全不同,这是我等修行之人务必搞清楚的,不能人云亦云,以免自误误人。请大德指教。

佛教的仙人,指的是外道苦修的人,包括婆罗门教,耆那教的修行者,而这些修行者未必都是以长寿为主要特征,相反,他们大多是以苦行和博学闻名

至于龙,就不提了,像郭沫若把phoneix定位成凤凰的事迹,实际是个大笑话说句老实话,依据这种翻译逻辑,我们可以称呼火鸡为鸾鸟了

至于道教的仙人果位的问题,应该看看太平经,一般道教宗教方面的仙人地位分级,都不出太平经的范围

道教仙人的境界,地位,有以境界分的,比如太清九仙,上清九真,玉清九圣

有以官位分的,比如太上,帝君,神王,仙王,真人道士等等

有以修行层次分的,比如天地人鬼水仙

有以修行方法分的,比如洞房,黄庭,消魔,等等

这个确实是翻译的问题,

比如佛教的“性”和中国的“性”

佛教的“天”和中国的“天”

佛教的“仙”和中国的“仙”

佛教的“道”和中国的“道”

佛教的“龙”和中国的“龙”

等等都不是一个含义。

但是很多佛教徒却分不清,

混淆在一起,进而贬低中华文化,

这是非常可惜的。

历代天师简介

第一代天师:

张陵,字辅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约生于东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卒于永寿二年(公元156年),七岁即学道。因创立“正一盟威之道”,道教徒称其为“张道陵”,尊奉为“张天师”。

张陵博通“五经”, 24岁时以直言极谏科被录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26岁即任巴郡江州令(今重庆)。但他向来喜好黄老清静养生之道,立志修炼形轻举,隐于北邙山、龙虎山等处。后来听说蜀人比较纯厚,容易教化,并且名山较多,于是在东汉顺帝时(126~144)入蜀,居鹤鸣山(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修道。一天半夜,太上老君降诏张道陵:“近来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则功德无量,名录丹台啊!于是授以“正一盟威符箓”、三五斩邪雌雄剑、阳平治都功印、平顶冠、八封衣、方裙、朱履等。由此他造作道书二十四篇,在巴蜀及汉中等地建立二十四治,正式创立正一盟威道。

历代皇室对张陵天师宠爱有加。唐天宝七年(公元七四八年),玄宗皇帝诏后汉天师张道陵册赠太师;唐中和四年(公元八八四年),懿宗皇帝封天师张道陵为三天扶教大法师;宋绍宁时加号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徽宗进封真君,玉册文维;

宋理宗嘉熙三年(公元一二三九年)封正一静应显佑真君。

第二代天师:

嗣师张衡 字灵真,生年不详、卒于179年。年少即博学,隐居多年,不愿为官,精修道法,很少与外界往来,名声显重于朝野,天子想召他任黄门侍郎,他不应召,继承张陵遗志,后于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一七九年)正月二十三日,传印剑给子鲁,而后得道升仙而去。

第三代天师:

系师张鲁 字公祺,生年不详、卒于二一六年。他的事迹在正史《三国志》《后汉书》等书中都有记载。先被益州(今成都)牧刘焉拜为督义司马,后与别部司马张修共取汉中,得汉中后,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策略三十余年。后迫于曹操的威逼,为使汉中百姓免于涂炭,而投降曹操。曹操对他赏赐有加,让他率家眷、信徒迁往中原,拜他为镇南将军,并封为阆中侯。道门中人称他为“系师”。

第四代天师:

张盛字元宗,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汉末至西晋。曹魏皇帝曾封他为都亭侯,张盛没有接受,后来带着祖传的经书、印、剑、符箓等自汉中来到龙虎山建茅屋而隐。从此龙虎山成为正一盟威道的祖庭之地。于元顺帝至正元年(公元一三四一年)赐号为清微显教弘德真君。

第五代天师:

张昭成字道融,生卒年不详。年少就学道不懈,精通道教出神之术,端坐于家中,能察知数百里之外的事情。活至一百一十九岁升天而化,羽化时面色如生。而他墓前生出灵芝百木,有时能看见白鹤往来,很是神奇。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清微广教弘道真君。

第六代天师:

张椒字德馨,生卒年不详。博通儒书,擅长治鬼降魔之术,以符箓传度世人。皇帝数次征召他,都未接受,常游鄱阳湖。居在龙虎山时多有神异之迹,活到一百余岁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清微弘教玄妙真君。

第七代天师:

张回字仲昌,生卒年不详。年幼时曾问“道是何物?”他见旁人不能答,便慨然失笑而叹。五岁时,他父亲想让他读儒书,他回答道:祖上的书不读,读其他书有什么用?张回善辟谷导引之术,能日行数百里,后隐入青城山,不知所终。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玉清辅教弘济真君。

第八代天师:

张迥 字彦起,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南朝齐高帝年间。极富天赋,年幼时即得道。他丰姿俊美,德量天成,严格尊奉六时香火,一生不怠。善于治病驱邪,都能应验,世人对他十分敬仰。年九十岁而解化升天,当日满屋飘异香,经月不散。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玉清应化冲静真君。

第九代天师:

张符字德信,生卒年不详。熟读经史子集,能过目不忘。擅长道门符箓法术,显贵于当时各界、四方人士都敬仰他。于九十二岁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玉清赞化崇妙真君。

第十代天师:

张子祥字麟伯,生卒年不详,活动于隋朝年间。年少时曾读儒书,官至洛阳都尉。后弃官回到龙虎山潜心向道,常行服食炼养之术,能吐丹于手掌之中。后从学者数百人,他分派弟子到四方,广传道法。岁一百二十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上清玄妙太虚真君。

第十一代天师:

张通玄字仲达,生卒年不详。天性静默,常独坐一室,四时不出。有一年发生瘟疫流行病,只见他把木标放置水中,过往的人饮水后即可治好病疫。人们用钱财帛物感谢他,都坚决不接受。岁九十七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上清玄应冲和真君。

第十二代天师:

张恒字德润,生卒年不详。对经史能过目不忘。唐高宗召他到京城,问其治国安民之道。他回答:能无为则天下可治,高宗大喜。他擅长变幻之术,岁九十八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上清玄德太和真君。

第十三代天师:

张光字德昭,生卒年不详。一生立志于修道,曾于次子(名梧字君明)居山中石室长达三十余年。后还家传授经箓,擅长辟谷术。岁一百0四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太玄至德广妙真君。

第十四代天师:

张慈正字子明,生卒年不详。天资聪颖,擅长易道,一生乐善好施,接济贫穷。曾隐于山中修道多年。承袭天师位后,只有每年的三元日才出山传授经箓,朝廷屡次想召他为官,都被推掉。活于世间一百余岁而羽化,化时人们听见来自天界迎接他的仙乐之声。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太玄上德紫虚真君。

第十五代天师:

张高字士龙,生卒年不详。气宇轩昂,生性豁达,好饮酒并且能饮一升而不醉。后唐玄宗召见他,命他在京师设坛传箓,一日酒后把天师印遗忘在长安酒家,有一个少年尽全力想拿走此印,但都不能动弹,第二天天师返回,笑而取走天师之印。玄宗赐他金帛,免租税,册封汉祖天师号。唐肃宗时曾赐香币建醮、赐张天师像于山中。唐德宗时降赐供养,供养金镀银香、炉香,及黄金器物。活到九十三岁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太玄崇德玄占真君。

第十六代天师:

张应韶字治凤,生卒年不详。一生博学经典,精通道术,后隐居于龙虎山龙须井上,擅长辟谷之术,能百日不进食。善吹铁笛,与妻儿耕作自娱。后坐化于龙须井上,年约九十余岁。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洞虚演道冲素真君。

第十七代天师:

张颐 字仲孚,生卒年不详。先任贵水尉,后弃官携妻儿归隐山中。为人至孝,强调先行忠孝之道,而后成就仙道。后无疾而化,年八十七岁。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洞虚阐教孚佑真君。

第十八代天师:

张士元 字仲良,生卒年不详。少时博习群书。居在上清乡应天山四十余年,当时山中多老虎,人们不敢拜见他。他只是三元日时才下山传箓,每当大风大两时,人们就看见他乘坐黑虎往来于众山峰之间。应天山至今还保留他的众多遗迹,今山南有丹合,山北有绪经石,黑龙井、碧莲池等。年九十二岁而化于家中。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洞虚明道赞运真君。

第十九代天师:

张修 字德其,生卒年不详。生性淳朴、节俭,曾携妻儿耕作于野外,很少与人交往。擅长符法治病,无不应验。弟子赠送他的礼物,都散布给贫穷之家。后端坐家中而化,享年八十五岁。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冲玄朗化昭庆真君。

第二十代天师:

张谌(chen) 字子坚,生卒年不详。少时即博学,为当时大儒,善于草隶书,精通道法,擅长辟谷之术。唐武宗与唐懿宗时曾赐其封号。后还龙虎山中,一天大醉而化,岁一百余。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冲玄洞其守德真君。

第二十一代天师:

张秉一 字温甫,生卒年不详。其母于梦中见一神人脚履金色巨龟下降,后来感到有妊,十五月后才产下他。据说他目光如电,能于夜间看见东西,常背剑行走于山中,斩妖除魔。曾积累千金,每遇旱涝之年,就用千金买谷,救济百姓。岁九十二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冲玄紫极昭占真君。

第二十二代天师:

张善 字元长,生卒年不详。少时就不沾荤,年纪稍长即学道,游遍名山大川,三十余年后才回到龙虎山,后就足不出户,岁八十七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清虚崇应孚惠真君

第二十三代天师:

张季文 字仲哇,生卒年不详。擅长符箓,五代时,受其经箓的人甚多,人们用铁环券把他所受的符箓包起来,以免他受到破坏。年八十七岁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清虚妙道辅国真君。

第二十四代天师:

张正随字宝神,生卒年不详。生性淡薄高雅,为人爽直淳朴。家中并不富裕,但却乐善好施。后真宗皇帝召见他,并专门为他建授箓院,并敕改真仙观为上清观,赐号真静先生。年八十七岁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清虚度教妙济真君。

第二十五代天师:

张乾曜 字元光,生卒年不详。生性静默寡言,立志内修。后仁宗听说他有道,于天圣八年(公元一0三0年)五月召见他并问其养生治民之事。答道:朴行以简易,则天下和谐。宋仁宗厚奖他,赐号澄素先生,岁八十五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玄普济湛寂真君。

第二十六代天师:

张嗣宗 字荣祖,生卒年不详。一出生左手就有印文,袭教后,以神异而著称,后仁宗召见他,请求为国祛灾避祸,祈祷有应。曾奉敕迁上清观于山的南面,擅长吐纳之法,岁七十八时面貌仍如童颜,赐号虚白先生。岁八十一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真普化妙梧真君。

第二十七代天师:

张象中 字拱震,生卒年不详。出生后三个月能走路,五个月后就能说话,少时聪颖非常,博通经史,尤精道术。十三岁时受宋仁宗召见,并赐坐应答,宋仁宗对其非常满意,特赏赐其紫衣。后归隐圣井山,得道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真通惠紫玄真君。

第二十八代天师:

张敦复 字延之,生卒年不详。学识甚佳,声如洪钟,当时名流多敬景仰他。后奉圣命为宋神宗设蘸于内殿,并被赐号葆光先生。岁五十三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大极无为演道真君。

第二十九代天师:

张景端 字子仁,生卒年不详。性情恬淡,绝各种嗜欲,笃志于玄学。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一一0八年)赠葆真先生,岁五十二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太极清虚慈妙真君。

第三十代天师:

张继先 字嘉闻,号条然子,赐号虚靖先生。公元一0九二年十月二十日生於蒙谷广。五岁之前尚不能说话,五岁时,某日听到鸡鸣声,忽然笑而赋诗:灵鸡有五德,冠距不离身,五更张大口,唤醒梦中人。九岁便嗣教。后徽宗皇帝四次召其入宫问其道法异同和外丹黄白之事,他劝皇上不要沉湎于外丹黄白之术,应以修德治国为重。继先天师一生著述颇丰,如《心说》、《大道歌》、《虚空歌》备受后人称颂。继先天师是当时的大儒,曾被赐封为虚靖先生。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虚靖弘梧妙道真君。

第三十一代天师:

张时修 字朝英,生卒年不详。平素学习儒术,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第。于是恬然隐退,一心向道。而六十一岁而化于龙虎山故居。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正一弘化明悟真君。

第三十二代天师:

张守真字遵一,生卒年不详。其母曾于梦中食仙人所赠之果,并告其母说生子当主阳平治都功印。一生纯素守静,恬淡寡欲。宋高宗召他进京设蘸,神灵有异应。后对弟子说:我与神人有青城之约,说完而化。在位三十六年,宋孝宗时赐授正应先生。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虚光妙正应真君。

第三十三代天师:

张景渊 字德莹,生卒年不详。宋乾道年间随父入朝面见皇上,宋孝宗对他非常优待,以御笔更改其名改名为景渊。天师生得仪冠轩伟,眉宇间透出仙风道骨之相,颇有正一道派之风格。袭教后,受其 符箓者较多,并多有灵验。皇子魏王镇守浙江,生得重病,召其为魏王治病,景渊以咒水治之而使其病全愈,众人更加景仰他了。一天召弟子说:我的仙期到了,于是无疾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真太素冲道其君。

第三十四代天师:

张庆先 字绍祖,生年不详,卒于一二0九年。庆先天姿闲雅,生性静默,神异焕发,道俗宗响,人们均认为他是真正的正一先生之后裔。于宋宁宗嘉泰元年(公元一二0一年)承袭三十四代天师之位。袭教后常以真纯自守,以俭素持家,慈仁待人,一衣食赠贫寒之士。至宋嘉定二年(公元一二0九年)十月二十二日,有道人来拜见他,结束后便告众弟子说:我与此道人有约,于七日后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虚真妙光化真君。

第三十五代天师:

张可大 字子贤,生于一二一七年,卒于一二六二年。可大十三时,承教三十五代之位,他丰神秀异,性识不凡,四方前来请求参受他的法箓的人数达到万人,数次被皇帝征召入京师。后数次设蘸求退海潮、祈天降雨、禳退蝗虫、保卫边疆等事。后人尊称为观妙先生。于宋景定四年(公元一二六三年)以印、剑付次子宗演,到四月初十日羽化,年四十六岁,在位三十三年。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通玄应化观妙真君。

第三十六代天师:

张宗演 字世传号简齐,生于一二四四年,卒于一二九二年。十九岁时袭天师之位。性格恬静,少时聪颖。元世祖忽必烈平定江南后即召见他,对他礼待有加,特赐他玉芙蓉冠,织金无缝服,命令他主领江南三山符箓道教,先后为皇室设蘸祈福。元世祖曾命他取其祖天师所传玉印、宝剑观之,并对众大臣说:朝代更换了不知多少代,可是祖天师的剑印一脉相传,从未间断,可见天师之家具有神明相佑护啊!宗演天师岁四十八而羽化,在位二十九年。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演道灵应冲和玄静真君。

第三十七代天师:

张与棣 字国华号希征子,生年不详,卒于一二九四年。少时渊默寡言,洞明三教,擅长诗文,对儒释道都有体悟。袭天师之位后,即受皇帝召见。元成宗登基后,召他在醮于圆殿和长春宫,命令他主领江南三山符箓道教。不久坐化京师崇真宫。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体玄弘道广教真人。

第三十八代天师:

张与材 字国梁号广微子。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三一六年。生性仁厚,善于赋诗作文作画,尤其擅长大字草书,至今在陕西户县的重阳宫尚留有他书写的“天下祖庭”碑。后于至元三十一年加授正一教主,领三山符箓道教。元武宗即位,召见他,特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锡金印。后归于龙虎山,在位十二年。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大素凝神广道明德大真人。

第三十九代天师:

张嗣成 字次望号太玄,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三四四年。于元延枯四年(公元一三一七年)袭天师之位。元仁宗时授太玄辅化体仁应道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箓,掌江南道教事。元至治年初元英宗再次召见他,见皇上于明仁殿,当时京城干旱,诏祷雨崇其宫大应,秋苦雨祷而下,冬天的雪即下,皇上大悦

第四十代天师:

张嗣德 号太乙,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三五二年。生性宽厚爱人,善于诗文书画。元至正四年(公元一三四四年)嗣教,后九年后天下发生兵乱,嗣德天师命弟子招募兵丁保护乡人,邻村的乱之兵秋毫不敢犯乱乡民。曾授封为太乙明教广玄体道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箓,掌江南道教事,在位九年,后微疾而化。

四十一代天师:

张正言 字东华,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三五九年。相貌神清,沉静寡言。袭天师之位,当时正是红巾军起义、多事之秋、时势维艰之时,与中央的联系极为不便。后元顺帝通过浙江行身间接派使节封赐其为“明诚凝道弘文广教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箓,掌江南道教事,在位八年,后微疾而化。

第四十二代天师:

张正常字仲纪号冲虚子,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三七八年。少时聪颖宽厚,雅好老庄,有志于仙道秘法。明太祖洪武十年(公元一三七七年),授予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总领江南道派事务,赐以银印,视正二品,免龙虎山各种租赋徭役,特设玄幕之职。明太祖洪武二年朝廷拨款修葺龙虎山天师府第。正常天师于明太祖洪武十一年羽化,明太祖亲自拟制祭文,并派使臣前往龙虎山致哀。

第四十三代天师:

张宇初字子旋别号耆山,生于公元一三四0年,卒于公元一四一0年。幼时聪颖,少年老成,学识渊博。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嗣教,授以“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的称号,总领道教诸派事务,后多次受到朝廷召见。宇初天师博学诸子,遗世著作主要有:《岘泉集》十二卷、《道门十规》、《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文》四卷等诗书文论多篇,为世人所尊重。明永乐八年,宇初天师羽化。

第四十四代天师:

张宇清 字彦玑 别号西壁。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四二七年。少时极富天赋,七岁即能作诗,后广泛猎于秘要、儒经、子史诸学,有《西壁文集》流传于世。于明永乐八年嗣教,当年即受皇上征召入朝,并于朝天宫设立斋蘸,皇上赐他以冠服圭佩等物,被册封为“正一嗣教清虚冲素光祖演道崇谦守静洞玄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在位十六年,于明宣宗宣德八年羽化。

第四十五代天师:

张懋丞 字文开号九阳。生于公元一三八七年,卒于公元一四四四年。为人恬淡雅静,不为名物束缚。四岁时即学禹步,天上渐有隐隐雷声响应。后多次被朝廷召见,掌天下道教事。在位四十八年,岁五十七而羽化。

第四十六代天师:

张元吉 字孟阳号太和。生于公元一四三五年,卒年不详。自幼明敏绝人,尤喜好诗词。年方十一岁就受到皇帝召见入宫。明成化三年加封为正一嗣教体玄崇默悟法通其问道弘化辅德佑圣妙应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皇上在大善殿召见他,赐给正一嗣教大真人府金印,又赐玉印各一颗,御书大真人府四字,在位六年后端坐而化,享年三十七岁。

第四十七代天师:

张元庆 字天锡 别号贞一又号七一丈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五0九年。生时有异征,博学能文,擅长诗书。赐封正一嗣教保和养素继祖守道大真人,主领道教事务。明弘治十一年冬,皇上命其祈雪于朝天官,明日下大雪。众人敬仰他。在位二十六年,无疾而化,于江西金鸡县长生观。

第四十八代天师:

张彦硕 字士瞻号湛然,生于公元一四九0年,卒于公元一五五0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赐封为正一嗣教怀玄抱其养素守默葆光履和致虚冲静承先弘化大真人。明嘉靖二十九年岁六十一而化。

第四十九代天师:

张永绪 字允承号三阳,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五六五年。明嘉靖二十八年赐授正一嗣教守玄养素遵范崇道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务,明嘉靖四十八年设保国安民大蘸于朝天宫,赐以蟒衣玉带等物。在位十六年,无疾而化。

第五十代天师:

张国祥 字文征号心湛,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六一一年。生时即有异容,气质不凡。明万历三十九年被赐封正一嗣教凝诚志道门元宏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务并赐“元坛印”,赠太子少保,命其编撰《万历续道藏》,为保存道教和中国传统文化做了重大贡献。在位三十四年,无疾而化,葬于江西金鸡县明阳桥。

第五十一代天师:

张显祖 字九功。生卒年不详。赋性仁慈,好礼仪,习谦和,喜读书,擅长精进不懈。明熹宗天傲六年,承教天师之位。明思宗崇祯九年当时饥荒,散粟济灾,受施不少。当时年八十一岁,朝廷赐封正一嗣教光阳祖范冲和清素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务,加封太子少保,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诰赠其为光禄大夫。岁八十一无疾而化。

第五十二代天师:

张应京 字韶震。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六五一年。明思宗崇祯九年承教天师之位。当时皇子有病,命应京祈祷,没几日皇子病就好了。清顺治帝命应京天师续理道教事务,仍赐以一品官秩。后于扬州琼花观羽化。清康熙四十二年赐封他“光禄大夫”之号。

第五十三代天师:

张洪任 字漠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六六七年。少时即好学精通秘岌。清顺治八年承教天师之位,后被召请入宫。清康熙六年朝廷赐以光禄大夫,在位十六年。岁四十三微疾而化。

五十四代天师:

张继宗 字善迷。生于公元一六六六年,卒于公元一七一五年。十四岁承教天师之位,后入朝面见皇上,清康熙赠以“大上清宫”的匾额。在位三十五年,岁四十八羽化于扬州琼花观。

第五十五代天师:

张锡麟 字仁祉,号龙虎主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七二七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承教天师之位,召见畅春园,赐庭宴,并赐香扇锻足,清雍正皇帝授光禄大夫,在位十二年后羽化。

第五十六代天师:

张遇隆 字辅天 号灵谷,生卒年不详。生得英俊挺拔。穷究道门秘法和儒家经典,勤恳不懈。后改为正五品,悠然于山林,不知何时羽化。

第五十七代天师:

张存义,字方言,号宜亭。生于公元一七一二年,卒于公元一七七九年。资质聪敏,十五岁承教天师之位,赐秩正三品,在位十三年,岁二十八而化。

第五十八代天师:

张起隆 字绍武 号锦崖又号体山。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七九八年。相貌魁岸,性格沉着多智,能文善诗词,与四方名士交游。一生多受皇帝赏赐。在位十九年而化。

第五十九代天师:

张钰字佩相,号琢亭,,生卒年不详。风度端凝,善言辞,性格直率无伪,敦厚待人。每遇旱捞时,就为民祈祷。清德宗光绪三十年诰赠光禄大夫。后无疾而化。

第六十代天师:

张培源 字育成,号养泉。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八五九年。清道光九年承教天师之位。善用铁符治病。光绪三十年诰赠光禄大夫。在位三十年,无疾而化。

第六十一代天师:

张仁晸,字炳祥,号清岩。生卒年不详。生性冲和,研精秘典,以孝闻名。清同治年间承教天师之位,光绪三十年,诰赠光禄大夫。岁六十三无疾而化。

第六十二代天师:

张元旭字晓初。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九二四年。精通道法、擅长文章。光绪三十年嗣位,曾补述五十代至六十一代天师传,在位二十一年,无疾而化。

第六十三代天师:

张恩溥,字鹤琴、号瑞龄。生于公元一九0四年,卒于公元一九六九年

道教度亡魂,破五方地狱科仪

道教地狱十大天尊与救苦破地狱科仪东方玉宝皇上尊、皇上天尊,风雷地狱拔度亡魂。南方玄真万福尊、万福天尊,火翳地狱拔度亡魂。西方太妙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