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起源发展特点是什么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
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夏朝时期的武术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展:一、军队的武术活动,二、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
商周时期,商代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的“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相传在周时期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称《易经》, “一阴一阳为之道” 这本书有涵很丰富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其“易有太级,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产生了太级学说,从此奠基中国武术体系,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候争霸,都很重视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恒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唐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裴民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裴民的剑术、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唐代三绝的美誉,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代形式已相当具有影响。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有习枪弄棒的“英略社”,习射练习的“弓箭社”等。由于商业经济活跃,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买艺为生的“路歧人”。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练。
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拳术有长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同时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
到了近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这是武术发展中历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标志武术走进亚运会。1990年武术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项目。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这是武术发展中的又一历史性突破,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武术即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武术运动的特点是什么?中国武术不仅在技击方法上丰富多彩,而且在劲力方面要求整齐合一;在运动形式上不仅有对抗,而且还有套路、功法;在运动特色上,不仅有众多拳种,而且还有各种器械;在健身方面,不仅锻炼身体,而且内外兼修,形神兼备。以上这些都构成了武术所具有的特点。
(一)技击是武术最主要的技术特点
武术最初作为一种实用技术存在和发展,其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自卫的需要。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20世纪。受西方体育的冲击和影响,武术开始向体育的方向发展,现在我们更多地将其作为一种体育运动来开展。武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并将技击寓于搏斗和套路运动之中。无论是套路还是对抗都是围绕着技击而展开。如对抗运动,虽然从体育观念出发,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限制了一些动作,但是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无论是散打还是短兵、长兵,都是实实在在的技击技术在竞技场上的运用。像套路运动,传统套路是攻防技击的基础,能使习练者周身协调、整体发力,而且几乎每个动作都具有技击含义,都可拆招、喂手,还原为技击对抗形式。现代竞技武术套路虽然大部分动作已失去了技击价值,但是他们还保留着象征性的技击含义,其核心技术仍围绕着踢、打、摔、拿、击、刺而展开,能间接地表现技击。将战斗场景进一步烘托、渲染,更具艺术性地将武术那种刚健有力的气势、壮丽动人的技击之美淋淋尽致地表现出来是竞技武术套路对技击的特有的表现方式。
世界上许多项目,诸如拳击、击剑、摔跤等都具有技击的特点,但是,没有一个项目像武术这样能如此系统、全面地表现多种形式的攻防技击内容。攻防技击特点是武术最主要的技术特点,也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二)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是武术最主要的文化特点
讲究“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普遍现象,不仅武术讲究内外兼修、形神兼备,书法、戏曲等民族艺术形式同样讲究内外兼修、形神兼备。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色的传统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具体到武术,主要体现在内外的和谐,形神的一致、身械的协调、整体的统一。这里的内,指心、神、意等心智活动和气息的运行,外,是指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这种既讲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的协调已经超越了一般体育项目中没有哪个比武术的动作更复杂。其他动作的协调仅是个别动作的协调,而武术动作的千姿百态,在一个立体空间里完成数十个动作的点线飞动。这种全方位的运动无疑更容易使各个协调动作由“点”及“面”,进而成空间的“体”,这种由外及内、遍及整体的协调是全方位的、整体意义上的高度协调。“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的练功准则。以拳种为例,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身行气、以气运身”,“先在心后在身”,并提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腰,总须完整一气”的理论;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心意诚于中,万物形于外,总是一气之流”,“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手催指。”形与意,内于外,周身上下无处不合;少林拳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长拳也讲究“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练器械也同样讲究手、眼、心、身、步与器械协调配合,如刀术讲究配合,拳谚云:“单刀看手,双刀看走”,练习中特别讲究刀的运动必须与左手密切配合,使刀术动作做到和谐、衡稳、有力;“枪之用在两腕,臂以助腕,身以助臂,足以助身乃合二为一”;剑术技法、贵在意势令通,三体同功,身械如一,方能达到术中求艺、以意导术、气韵生动的境地。
中国武术这种追求“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文化特色是其区别于国际武坛以凶狠著称的泰拳、空手道、西洋拳击等技击性运动以及其他体育项目独具特色的特点,也是他屹立于世界体育之林的根基之所在。
(三)拳种众多、形式多样是武术独树一帜的风格特点
门派林立、拳种众多是中国武术相对于其他武技而言最主要的风格特点之一。门派作为历史的陈迹在当今社会已经没有太大的积极意义,但众多的拳种缺失中国武术的一大宝藏。中国武术的这一特点主要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的,当时火器的发展使民间武术与军事武术的发展越来越松散,而民间武术又没有像宋代那样的`擂台竞技,在缺乏交流的情况下,不同习武者的不用技击风格就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向纵深处发展;又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家族为本位,十分注重传承,徒弟一般不轻易改变老师传下来的东西,于是不同的技击风格就逐渐演变成不同风格的拳种流派。流传至今,风格迥异的拳种已达上百个,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武技所无法比拟的。
拳派林立,形式多样构成了武术又一鲜明的特色。中国武术不仅有对抗形式运动,还有功法、套路、拆招、喂手、散手等,这种形式多样的运动特色也是中国武术与众不同之处,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武技,然而很少有国家的武技具有套路运动的形式,即使是中国传统文化辐射到的几个东方民族的武技偶有套路形式,但其发达和显扬程度绝对无法与中国武术相提并论。究其原因,主要是武术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很讲究程式,像中国的诗词歌赋、舞蹈戏剧、书法绘画、园林建筑等都遵循一定的程式,武术套路也不例外。这实际是中国传统哲学重“道”(可理解为规律、规矩、原则、方式、路数)的一个具体表现。中国武术的套路不仅有单练;还有对练,集体演练;不仅有徒手还有持械,徒手的有刚、柔、快、慢之别,持械的还有长、短、软、硬之分。形形色色的套路以及功法、拆招、递手、散手、实战等构成了中国武术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
(四)广泛的适应性是武术最突出的健身特点
武术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内容上讲,既有“强健筋肉、发展体力”类的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罗汉功,又有“流通气血,强健精神”的少林十二式、太极拳、苌家拳二十四气及各种内功,还有“活泼肢体,敏捷思想”类的各种运动捷速、跳跃便利的长拳等等。从运动形式上讲,既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又有适合演练的各类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各种功法运动,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群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练习内容,少年儿童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长拳类、南拳类项目进行练习,以培养刚健有力、勇敢无畏的气质;青年人在选择长拳类、南拳类项目的同时,还可进行各种对抗类练习,以培养敢于拼搏,勇于竞争的精神;中年人可以选择形意、太极、八卦等项目,以进一步强健筋肉,发展体力,体会中国武术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老年人可选择以柔和、缓慢、轻灵为特点的太极拳类,以达到调理身心、延年益寿的目的;体质弱的可以选择绵缓类武术,女性还可以选择木兰拳系列等等。同时,许多武术内容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蜗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联系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功。一般来说,武术可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早到晚都可练习,基本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
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武术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武术能在广大民间历久不衰,与这一特点不无关系。这也是它的群众基础最为广泛的重要原因之一。
武术的特点如下:
1、就其动作而言,具有超强的攻防技击性。虽然武术后期分成了以表演形式为主的套路运动和以实战技击为主的格斗运动,但是其动作大体都是相似的,且一招一式都是习武者内心的真实体现。
2、从整体来看,武术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运动特色。武术不仅讲究形体规范,更是推崇精气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运动观。习练时,要注意内外兼顾,做到心到、意到、气到、眼到、步到、手到,形意相连,全身上下协调一致。
武术的作用如下:
1、强外壮内的健身作用。武术作为一种符合人体力学原理的科学化运动,其本质就是健身。但是它的最大优势在于不会损伤人体的机能和器官,只要在正确的功法引导下,就能达到内固精气、外壮皮骨的作用。
2、提高自身防卫能力的技击作用。武术的起源本就是搏斗和防身,虽然现如今的武术门派众多,且武术形态多种多样,但是其根本属性就是简单的攻、防两个字,只要坚持长期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就能达到防身的效果。
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概念有二:一是它本体的文化特征,一是它的外延,即对其他文化范畴的影响或诠释。武术本身的构成和发展,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
拳术是武术的基础,《诗经》里有“无拳无勇,职为乱阶”,说明当时已有拳术了。器械与拳术同步发展,从文化角度看,器械还更进步些,典型的代表就是射艺与剑技。剑技比射艺包蕴了更深厚的武术文化内涵。
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汉朝时期武术著作也有蓬勃发展,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当时存在的兵书分类列出:共有“兵权谋”13家259篇,“兵形势”11家92篇,“兵阴阳”16家249篇,“兵技巧”13家199篇。其中“兵技巧”除“蹵”25篇,为古代一种球戏外,其他均为武术著作,大多为射法。“兵技巧”所载诸书目是当今所知的最早武术专著。由此可知,早在汉代以前,中国武术便有了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技术内容,不再是局限于口耳之传。不同的武术著作也必然会形成不同的武术了流派,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自序》中云:“余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唯京师为善。”这时剑术已有“法”,而且“各异”,更证实了其流派的形成。
我觉得中国武术最大的特点应该就是多元化,内容丰富多彩。其次就是形神兼备。既要求有形的存在,又要求有神的存在。
一、多元化,内容多样。
说到多元化,中国武术的内容特别丰富,种类多样。包含武术功法,武术套路,拳术套路,器械套路,腿法,剑术,格斗套路等等。说起中国的武术,大家可能也都些许有些了解,就光是拳术套路里面包括的拳法就有许许多多种,数不胜数,具体有套拳、五手拳、应手拳、咬手六合拳等等。再说起中国武术的格斗套路,里面包括散打等,说到散打,在我们学校的体育选修里面就有散打,我选修了一学期,感觉还是很不错的,我也从中领略到了中国武术的风采,尽管我学的都是一些皮毛。总之,中国武术的种类多样,形式各异,很生动的体现出了多元化这一特点。
二、形神兼备。
说到形神兼备,我们就来聊一聊形与神的关系。正是因为二者互相兼容,相辅相成,才有了我们中国武术刚柔并济的美。说到形美,我们可以体会到八极拳中的阳刚之美,太极拳中的绵柔之美,咏春拳中的刚柔并济之美。而说到神美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中国武术中刚柔并济,刚中有柔,柔中带刚的美,疾如风,轻如叶的美。
如果武术只注重形而失了神,那么动作便毫无内涵可言了,有的只是标准的动作了,所以必须形神兼备才能真正体现出我们中国武术的特色。
所以我认为中国武术具有多元化和形神兼备的特点。
1、哲理性
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
由于中国武术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因此,它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有着广泛的影响,如我国古老的健身术与气功早与印度瑜伽相互渗透,少林拳法于明清时代传入日本等国,都足以说明中国武术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有着传统的思想基础。
2、技击性
武术的核心是技击性。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其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个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
而器械又根据不同种类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实战搏击又有千姿百态的各种打法。虽然各家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规律,表现攻防的特点。因此,武术由于具有攻防技击的特征而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
3、健身性
人们从事武术练习,一般来说,是把健身、技击实用等作为主要目的。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于人体科学的一部分,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的依据的。
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是体育文化的根本任务。武术有显著的健身养生的价值,越来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识。这种实用理性的价值观也为中国武术推向世界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扩展资料:
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国武术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都与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因此,中国武术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都是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属于世界体育文化的范畴。而历史上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高度发达的象征,而且将会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所以,中国武术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相信已为期不远。
《中国武术古籍》,所列 199篇 在《汉书·艺文志》“兵书”类的“兵技巧”部分中介绍了武术,共有13家、199 篇,其中除射法外还提到“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蒲苴子戈法四篇”等。这些都是中国最古的武术著作,虽然都已亡佚,但可看出中国早在汉代,拳术、剑术等武术技巧就已用文字留传下来。
武术的起源发展特点是什么
本文2023-11-01 10:22:4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9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