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姜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3收藏

炮姜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炮姜的炮制方法 5 炮姜的性状 6 干姜的性味归经 7 干姜的功效与主治 8 炮姜的炮制作用 9 干姜的炮制研究 9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9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0 炮姜的贮存方法 11 炮姜的药典标准 111 品名 112 来源 113 制法 114 性状 115 鉴别 116 检查 1161 水分 1162 总灰分 117 浸出物 118 含量测定 118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18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18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184 测定法 119 性味与归经 1110 功能与主治 1111 用法与用量 1112 贮藏 1113 出处 12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炮姜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炮姜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炮姜 1 拼音

pào jiāng

2 英文参考

Rhizoma Zingiberis Preparat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ZINGIBERIS RHIZOMA PRAEPARATUM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3 概述

炮姜为干姜的炮制品。方法为砂炒。干姜的炒法汉代已有,见《金贵要略方论》。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1]。炮姜呈不规则膨胀的块状,具指状分枝。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质轻泡,断面边缘处显棕黑色,中心棕**,细颗粒性,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微辛、辣。炮姜味苦、辛,性温[1]。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能[1]。其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1]。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和虚寒性出血[1]。

4 炮姜的炮制方法

汉代有火炮(《金贵要略方论》)的方法[1]。

宋代有甘草水制、烧存性(《太平圣惠方》)、“炒令黑”(《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盐炒(《圣济总录》)、煅存性(《疮疡经验全书》)、爁制、巴豆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泥裹、地黄汁炒(《校注妇人良方》)、土炒(《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等多种炮制方法[1]。

元代仍用“慢火炮裂”(《卫生宝鉴》)[1]。

明代有硇砂炒(《奇效良方》)、童便炒黑(《医学入门》)、水浸火煨、慢火煨至极黑(《寿世保元》)等法,并认为“童便炒黑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医学入门》),“若治产后血虚发热及止血俱炒黑,温中炮用,散寒邪、理肺气、止呕生用”(《炮炙大法》)[1]。

清代尚有姜炭(《外科大成》)、炮姜炭(《外科证治全生集》)、酒蒸炮姜(《幼幼集成》)等炮制品种[1]。

清代开始有炮姜炭、黑炮姜等名称,把炮姜和姜炭混为一个品种,近代有一部分地区也把两者作为一个炮制品,按炮制火候及成品性状分析,炮姜炭和黑炮姜实为姜炭[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砂烫、炒炭等[1]。

净干姜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筛去碎屑[1]。

炮姜的炮制方法:先将净河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炒热,再加入干姜片或块,不断翻动,炒至鼓起,表面棕褐色,取出,筛去砂,晾凉[1]。

5 炮姜的性状

干姜为不规则的厚片或丁块[1]。表面灰棕色或淡黄棕色[1]。切面黄白色,有明显的筋脉小点,显粉性,有特异香气,味辛辣[1]。

炮姜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鼓起,棕**,内部深**,质地疏松,气香,味辛辣[1]。

6 干姜的性味归经

干姜味辛,性热[1]。

干姜归脾、胃、肾、心、肺经[2]。

干姜入心、肺、脾、肾经[3]。

炮姜味苦、辛,性温[1]。

姜炭味苦、涩,性温,归脾、肝经[1]。

7 干姜的功效与主治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的功能[1]。

干姜具有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消痰下气的功能[3]。治胃腹冷痛胀满,虚寒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3]。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2]。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2]。

干姜能守能走,故对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颇为相宜[1]。又因为本品力速而作用较强,故用于回阳救逆,其效甚佳[1]。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1]。如温中散寒的大建中汤(《金贵要略方论》);回阳救逆的四逆汤(《注解伤寒论》);温肺散寒而化痰饮的小青龙汤(《注解伤寒论》)[1]。

炮姜味苦、辛,性温[1]。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能[1]。其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1]。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和虚寒性出血[1]。如治疗脾胃虚寒之腹痛、腹泻、霍乱转筋的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脾胃虚寒便血的艾叶丸(《太平圣惠方》)[1]。

炮姜温中止泻,止血。治寒性腹泻,虚寒吐血、便血,崩漏,产后瘀血腹痛[3]。

姜炭味苦、涩,性温[1]。归脾、肝经[1]。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1]。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1]。如治疗血崩的如圣散(《丹溪心法》);或用干姜烧黑存性,为末,米饮调服,治血痢不止(《姚氏集验方》)[1]。

8 炮姜的炮制作用

干姜能守能走,故对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颇为相宜[1]。又因为本品力速而作用较强,故用于回阳救逆,其效甚佳[1]。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1]。如温中散寒的大建中汤(《金贵要略方论》);回阳救逆的四逆汤(《注解伤寒论》);温肺散寒而化痰饮的小青龙汤(《注解伤寒论》)[1]。

炮姜味苦、辛,性温[1]。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能[1]。其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1]。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和虚寒性出血[1]。如治疗脾胃虚寒之腹痛、腹泻、霍乱转筋的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脾胃虚寒便血的艾叶丸(《太平圣惠方》)[1]。

9 干姜的炮制研究

干姜主要成分为姜酮(zingiberone)、β没药烯(βbisabolene)、姜醇(zingiberol)、姜烯(zingiberene)及姜辣醇类(gingerols)、6姜辣烯酮(6shogaol),8姜辣烯酮(8shogaol)等[1]。

9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对于姜、炮姜、姜炭的挥发油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干姜含量最高,颜色较浅;炮姜含量明显下降;姜炭含量最低,约为干姜的1/2,且后二者挥发油颜色较深[1]。

对挥发油和醚提取物的研究表明,生姜与干姜的挥发油和醚提取物层析图谱大致相同,炮姜与姜炭亦无明显的差别,但前二者与后二者相比,有较大变化[1]。干姜经加热炮制后,部分斑点消失,同时出现了一些新斑点,相同Rf值之间相对含量也产生了明显变化[1]。以姜辣醇和6姜辣烯酮为标准对照,进行薄层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姜辣醇含量生姜>干姜>炮姜>姜炭;6姜辣烯酮含量干姜>炮姜>生姜>姜炭[1]。对姜不同炮制品的醚提取液进行气相质谱计算机检测,从生姜、干姜、炮姜、姜炭中各检出25、22、23、23种成分,各炮制品检出成分的质和量都产生了部分变化[1]。

9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抗溃疡作用:取干姜、炮姜水煎液按45g/kg给大鼠灌胃[1]。结果表明,炮姜除消炎痛模型外,对应激性胃溃疡、醋酸诱发胃溃疡、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均呈明显的抑制倾向,干姜无此作用[1]。

(2)止血作用:炮姜和姜炭均能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1]。姜炭的作用又比炮姜强,两者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1]。炮姜和姜炭均能缩短小鼠的凝血时间,且姜炭水煎液的凝血作用优于炮姜,也优于本身的醚提液[1]。生姜和干姜水煎液均无缩短凝血时间的作用[1]。

(3)毒性: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表明,炮姜水煎液灌胃毒性较干姜增大,表明干姜经加热炮制后水溶性毒性成分可能有某些变化[1]。

10 炮姜的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1]。

11 炮姜的药典标准 111 品名

炮姜

Paojiang

ZINGIBERIS RHIZOMA PRAEPARATUM

112 来源

本品为干姜的炮制加工品。

113 制法

取干姜,照烫法(附录ⅡD)用砂烫至鼓起,表面棕褐色。

114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膨胀的块状,具指状分枝。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质轻泡,断面边缘处显棕黑色,中心棕**,细颗粒性,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微辛、辣。

115 鉴别

(1)本品粉末棕褐色。淀粉粒众多,长卵圆形、三角状卵形、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5~40μm,脐点点状,位于较小端,也有呈裂缝状者,层纹有的明显。偶见糊化淀粉粒团块。油细胞和树脂细胞散于薄壁组织中,内含淡**汕滴或暗红棕色物质。纤维成柬或散离,先端钝尖,少数分叉,有的一边呈波状或锯齿状,直径15~40μm,壁稍厚,菲木化,具斜细纹孔,常可见菲薄的横隔。梯纹导管、螺纹导管及网纹导管多见,少数为环纹导管,直径15~70μm。导管或纤维旁有时可见内含暗红棕色物的管状细胞,直径12~20μm。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酸乙酯2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6一姜辣素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6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一三氯甲烷一乙酸乙酯(2: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16 检查 1161 水分

不得过120%(附录ⅨH第二法)。

1162 总灰分

不得过70%(附录ⅨK)。

117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260%。

118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118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一甲醇一水(40:5: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理论板数按6一姜辣素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118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6一姜辣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

118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2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50%甲醇2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100W,频率40kHz) 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5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18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8μl与供试品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6一姜辣素(C17H2604)不得少于030%。

119 性味与归经

辛,热。归脾、胃、肾经。

1110 功能与主治

温经止血,温中止痛。用于阳虚失血,吐衄崩漏,脾胃虚寒,腹痛吐泻。

1111 用法与用量

3~9g。

1112 贮藏

同干姜。

1113 出处

目录 1 拼音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内灸散 21 处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4 内灸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医方类聚》卷二一八引《经验良方》 31 组成 32 主治 33 内灸散的用法用量 34 制备方法 4 《局方》卷九(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41 组成 42 功效 43 主治 44 内灸散的用法用量 45 加减 46 制备方法 4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内灸散 1 拼音

nèi jiǔ sǎn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内灸散

21 处方

茴香、藿香、丁香皮、熟干地黄(洗焙)、肉桂(去粗皮),各一两半;甘草(炙赤)、山药、当归(去芦洗)、白术、白芷,各八两;干姜(炮)、川芎、黄蓍(去苗),各二两;木香一两,陈皮(去白)四两,白芍药十两。

22 炮制

上为细末。

23 功能主治

治妇人产前、产后一切血疾,血崩虚惫,气逆呕吐,冷血、冷气凝积,块硬刺痛,泄下青白,或下五色,腹中虚鸣,气满坚胀,沥血腰疼,口吐清水,频产血衰,颜色青黄,劳伤劣弱,月经不调,下血堕胎,血迷、血运、血瘕,时发疼痛,头目眩运,恶血上心,闷绝昏迷,恶露不干,体虚多汗,手足逆冷,并宜服之。

24 内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入生姜五片,艾一团,同煎至七分,空心,食前热服,温酒调下亦得。

如产后下血过多,蒲黄煎服。

恶露不快,加当归、红花煎服。

水泻,加肉豆蔻末煎服。呕吐,加藿香、生姜煎。

上热下冷,如荆芥煎。

但是腹中虚冷,血气不和,并宜服。

产后每日一服,则百病不生。

丈夫虚冷气刺,心腹疼痛,尤宜服之。

25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医方类聚》卷二一八引《经验良方》 31 组成

莪术、良姜各等分。

32 主治

妇人血气刺痛不可忍。

33 内灸散的用法用量

热酒调服,不拘时候。

3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4 《局方》卷九(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41 组成

茴香1两半,藿香1两半,丁香皮1两半,熟干地黄(洗,焙)1两半,肉桂(去粗皮)1两半,甘草(炙赤)8两,山药8两,当归(去芦,洗)8两,白术8两,白芷8两,藁本(去芦)2两,干姜(炮)2两,川芎2两,黄耆(去苗)2两,木香1两,陈皮(去白)4两,白芍药10两。

42 功效

温经理气和血。

43 主治

妇人产前产后一切血疾,血崩虚惫,腹胁(疒丂)痛,气逆呕吐,冷血冷气凝积,块硬刺痛,泄下清白,或下五色,腹中虚鸣,气满坚胀,沥血腰疼,口吐清水,频产血衰,颜色青黄,劳伤劣弱,月经不调,下血堕胎,血迷、血运、血瘕,时发疼痛,头目眩运,恶血上心,闷绝昏迷,恶露不干,体虚多汗,手足逆冷,但腹中虚冷,血气不和,并宜服。丈夫虚冷气刺;心腹疼痛,尤宜服之。

44 内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大盏,加生姜5片,艾1团,同煎至7分,空心、食前热服;温酒调下亦得。

45 加减

产后下血过多,加蒲黄煎服;恶露不快,加当归、红花煎服;水泻,加肉豆蔻末煎服;呕吐,加藿香、生姜煎服;上热下冷,加荆芥煎服。

4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47 附注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代灸散”。

古籍中的内灸散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一调经门]血崩

。和剂暖宫丸内补当归丸熟干地黄丸济阴丹禹余粮丸内灸散皱血丸紫石英丸上诸方并治崩中带漏,并见前通治门

《医学入门》:[外集·卷七]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

及冬月生产、寒气入于产门,脐下胀满,此寒疝也。内灸散藿香叶、丁香皮、茴香、肉桂、熟地各一两半,甘草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一调经门]血崩

。和剂暖宫丸内补当归丸熟干地黄丸济阴丹禹余粮丸内灸散皱血丸紫石英丸上诸方并治崩中带漏,并见前通治门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四胎前门]胎产大法

色黑及遍身生黑靥者,乃败血入皮肤,万无一瘥矣。内灸散治妇人产前产后,一切血疾,血崩虚惫,腹肋痛,气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一]治法通论

目录 1 拼音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盐煎散 21 处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4 盐煎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盐煎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盐煎散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杨氏家藏方》卷五:盐煎散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盐煎散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医方类聚》卷九十引《经验良方》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盐煎散的用法用量 6 《直指》卷十八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盐煎散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医方类聚》卷十引《神巧万全方》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盐煎散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盐煎散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局方》卷三(宝庆新增方)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盐煎散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局方》卷三(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盐煎散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医略六书》卷十九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功效 114 主治 115 盐煎散的用法用量 116 制备方法 117 各家论述 12 《医学入门》卷七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盐煎散的用法用量 125 加减 附: 1 古籍中的盐煎散 1 拼音

yán jiān sǎn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盐煎散

21 处方

草果仁(去皮煨)、缩砂(去壳取仁)、槟榔(炮)、厚朴(去粗皮)、肉豆蔻(煨)、羌活(去芦)、苍术(米泔浸二宿)、陈皮(去白)、荜澄茄、枳壳(去瓤麸炒)、良姜(油炒)、茯苓(去皮)、大麦芽(炒)、茴香(炒)、川芎(洗)、甘草,各二两。

22 炮制

上件碾为细末。

23 功能主治

治男子、妇人一切冷气,攻冲胸胁,及前后心连背膂疼痛,转项拘急,或脾胃虚冷,不思饮食,时发呕吐,霍乱转筋,脐腹冷疼,泄泻不止,及膀胱成阵刺痛,小肠气吊,内外肾疼。

又治妇人血气刺痛,血积血瘕,绕脐撮痛,并皆治之。

24 盐煎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水一盏半,入盐一字,同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之。

25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盐煎散

31 处方

草果仁(去皮,煨)缩砂(去壳,取仁)槟榔(锉,炮)厚朴(去粗皮)肉豆蔻(煨)羌活(去芦)苍术(米泔浸二日)陈皮(去白)荜澄茄 枳壳(去瓤,麸炒)良姜(油炒)茯苓(去皮)大麦芽(炒)茴香(炒)川芎(洗)甘草(燎)各60克

32 制法

上药研为细末。

33 功能主治

温中燥湿,下气止痛。治脾胃虚冷,湿阻气滞,胸胁连背疼痛,转项拘急;或不思饮食,时发呕吐,霍乱转筋,脐腹冷痛,泄泻不止;及膀胱阵阵刺痛,小肠气吊,内外肾痛;又治妇人血气刺痛,血积血瘕,绕脐撮痛。

34 盐煎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220毫升,入盐1匙,同煎至180毫升,空腹时服之。

35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4 《杨氏家藏方》卷五:盐煎散

41 处方

川楝子(麸炒,去核)青橘皮(去白)草乌头(炮,去皮、脐)茴香各等分

42 制法

上药研为细末。

43 功能主治

温中止痛。治冷气攻冲,心腹刺痛。

44 盐煎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200毫升,人盐少许,煎至120毫升,空腹时温服。

45 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五

5 《医方类聚》卷九十引《经验良方》 51 方名

盐煎散

52 组成

青皮(去白)1钱半,肉桂(去皮)1钱半,干姜(炮)1钱半,茴香(炒)半钱,南木香半钱,益智仁半钱,川乌(炮)半钱,甘草(炙)少许。

53 主治

小肠久积寒气筑痛。

54 盐煎散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大盏,盐1捻,煎7分,空心服。

6 《直指》卷十八 61 方名

盐煎散

62 组成

益智仁1两,白芷1两,白干姜(炮)1两,茴香(炒)1两,甘草(炙)1两,天台乌药(去心)1两,香附(净)1两,槟榔半两,麻黄(去节)半两,川芎半两,枳壳(制)半两,青皮1两半。

63 主治

小肠气吊,腹中成阵刺痛,兼治风证。

64 盐煎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盐少许,水煎,食前服。

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7 《医方类聚》卷十引《神巧万全方》 71 方名

盐煎散

72 组成

川乌头4两(去皮,生用),益智子(去皮)3两,青橘皮2两,白姜1两半(炮),舶上茴香1两。

73 主治

小肠虚冷,小腹疼痛不可忍。

74 盐煎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大钱,入盐煎5分,热呷。

7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8 《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81 方名

盐煎散

82 组成

乌头(水浸3日,炮裂,去皮脐),茴香子(炒)1两,附子(水浸3日,炮裂,去皮脐)1两,楝实7枚(炮),青橘皮(汤浸,去白,焙)2两,干姜(炮)1分,木香1钱,硇砂(去砂石)1钱,荜澄茄半两。

83 主治

脾脏冷气攻脏腑不调,心腹撮痛,及下元久冷。

84 盐煎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七,水8分,入盐煎至4分,空心、食前和滓温服。

8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9 《局方》卷三(宝庆新增方) 91 方名

盐煎散

92 组成

草果仁(去皮,煨)2两,缩砂(去壳,取仁)2两,槟榔(炮,锉)2两,厚朴(去粗皮)2两,肉豆蔻(煨)2两,羌活(去芦)2两,苍术(米泔浸2宿)2两,陈皮(去白)2两,荜澄茄2两,枳壳(去瓤,麸炒)2两,良姜(油炒)2两,茯苓(去皮)2两,大麦芽(炒)2两,茴香(炒)2两,川芎(洗,锉)2两,甘草(爁)2两。

93 主治

男子、妇人一切冷气,攻冲胸胁,及前后心连背膂疼痛,转项拘急;或脾胃虚冷,不思饮食,时发呕吐,霍乱转筋,脐腹冷疼,泄泻不止,及膀胱成阵刺痛,小肠气吊,内外肾疼。

94 盐煎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半,入盐1字,同煎至8分,空心、食前服之。

9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0 《局方》卷三(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101 方名

盐煎散

102 组成

良姜(炒)12两,苍术(去皮)12两,缩砂(去皮)5两,茴香(炒)5两,肉桂(去粗皮,不见火)2两,丁皮2两,橘红10两,甘草(炒)6两,青皮(去白)4两,山药半斤。

103 主治

男子、妇人一切冷气,攻冲胸胁,及前后心连背膂疼痛,转项拘急;或脾胃虚冷,不思饮食,时发呕吐,霍乱转筋,脐腹冷疼,泄泻不止;及膀胱成阵刺痛,小肠气吊,内外肾疼。

104 盐煎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半;入盐1字,煎至8分,空心食前服。

10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1 《医略六书》卷十九 111 方名

盐煎散

112 组成

槟榔1两半,厚朴1两半(制),草果1两(炒),良姜1两,澄茄1两,甘草5钱,青皮1两半,陈皮1两半,葛根1两半。

113 功效

温中破滞。

114 主治

冷气攻冲,胸腹刺痛,脉沉者。

115 盐煎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入盐少许,煎服。

116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17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澄茄温中散冷,良姜暖胃驱寒,槟榔破滞气,厚朴除腹满,草果散寒消滞,甘草和胃缓中,青皮破气平肝,陈皮利气调胃,葛根升阳开胃,入盐润下以降逆也。俾逆气平而肝胃调,则清气升而浊气降,其胸腹冷气无不散,攻冲胸腹无不平,何刺痛之不瘳哉。此温中破滞之剂,为冷冲胸腹刺痛之专方。

12 《医学入门》卷七 121 方名

盐煎散

122 组成

当归、川芎、芍药、三棱、莪术、青皮、枳壳、茯苓、厚朴、神曲、麦芽、小茴、木香各等分。

123 主治

男妇形寒饮冷,胸胁心腹(疒丂)痛,及膀胱小肠气痛。

124 盐煎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葱白1根,食盐少许,水煎服。

125 加减

冷痛,加官桂。

古籍中的盐煎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指南总论卷下]论诸气证候

先用疏导发散,可与苏子降气汤、五苓散、蟠葱散、盐煎散、川楝散、大沉香丸,茴香丸,仍炒茴香烧盐细嚼,

《丹溪心法》:[卷四]破滞气七十九

,此七者皆能致疾,寒气郁于中作痛者,以七气汤、盐煎散、东垣升阳顺气汤。逆者抑之,以木香流气饮、降气

《普济方》:[卷二十脾脏门]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

出油尽)上内嚼三丸。烧生姜盐汤下。温酒下亦得。盐煎散治脾脏冷气。攻脏腑不调。心腹撮痛。及下元久冷。

《普济方》:[卷二百四十九疝门]小肠气

两)砂没药对醋炙)附子(一末。醋面糊和丸。如梧盐煎散治小肠气吊。腹中成阵刺痛。兼治风证。益智仁白芷

《证治汇补》:[卷之二内因门]气症

目录 1 拼音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滑胎枳壳散 21 处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4 滑胎枳壳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局方》(人卫本)卷九(吴直阁增诸家名方):滑胎枳壳散 31 滑胎枳壳散的别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功能主治 35 滑胎枳壳散的用法用量 36 摘录 4 《本事》卷十引孙真人方 41 方名 42 滑胎枳壳散的别名 43 组成 44 功效 45 滑胎枳壳散的用法用量 46 制备方法 47 各家论述 48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滑胎枳壳散 1 拼音

huá tāi zhǐ ké sǎn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滑胎枳壳散

21 处方

枳壳(去瓤炒)二十四两,甘草六两。

22 炮制

上为细末。

23 功能主治

治妇人胎气不足,能令胎滑易产。常服养胎益气,安和子脏,治胎中一切恶疾。

24 滑胎枳壳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一钱,空心,沸汤点服。入月,日进三服。

25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局方》(人卫本)卷九(吴直阁增诸家名方):滑胎枳壳散

31 滑胎枳壳散的别名

瘦胎枳壳散、宽肠枳壳散、瘦胎枳甘散、枳壳宽肠散、枳壳散

32 处方

枳壳(去瓤,炒)24两,甘草(爁)6两。

33 制法

上为细末。

34 功能主治

令胎滑易产;常服养胎益气,安和子脏。顺气止痢。主妇人胎气不足,及胎中一切恶疾。

35 滑胎枳壳散的用法用量

瘦胎枳壳散(《医方大成》卷九引《简易方》)、宽肠枳壳散(《婴童百问》卷七)、瘦胎枳甘散(《医学入门》卷八)、枳壳宽肠散(《赤水玄珠》卷二十六)、枳壳散(《准绳·类方》卷三)。本方方名,原书校经山房本作“枳壳滑胎散”。

36 摘录

《局方》(人卫本)卷九(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4 《本事》卷十引孙真人方 41 方名

滑胎枳壳散

42 滑胎枳壳散的别名

枳壳散、枳壳汤、瘦胎饮

43 组成

甘草1两(炙),商州枳壳2两(去瓤,麸炒黄)。

44 功效

令儿易生,瘦胎易产。

45 滑胎枳壳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空心、食前百沸汤点下,1日3次。凡怀孕67个月以上即服。

4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47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枳壳气味苦寒,入足太阴,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阴,通行十二经络,缓诸药之性,凡妇人肥胖者,怀孕六月以后,常宜服之,庶不致于难产也。

48 附注

枳壳散(《三因》卷十七)、枳壳汤(《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六)、瘦胎饮(《杏苑》卷八)。

古籍中的滑胎枳壳散 《妇人规》:[下卷产育类]滑胎

大害。若果肥盛气实者,则紫苏饮、保生无忧散、滑胎枳壳散之类,皆可择用。四物汤(见经不调)滑胎煎(见

《普济方》:[卷三百四十二妊娠诸疾门]安胎

去血多。昏晕欲倒者。以水煎服。妊娠临月。可兼滑胎枳壳散服之。缩胎易产。断无疑难。产后血晕。加白芍药

《胎产秘书》:[上卷]不宜服瘦胎方辩

择也。昔湖阳公主,每产累日不下,南山道人进以滑胎枳壳散。用面炒枳壳二两,炙甘二两,共为末,每服二钱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证治要诀类方卷之三·散类

炙草(一两)桔梗(二两)上咀。姜煎。食后服。滑胎枳壳散肠风脏毒。枳壳甘草上为末。空心沸汤调服。棕灰

《妇科玉尺》:[卷三]临产

《中医大辞典》·六曲六曲为中药名,出自《中国药学大辞典》,为《药性论》记载的神曲之处方名。别名六曲、六神曲。来源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工后与面粉或麸皮混和,经发酵而成的曲剂。性味归经辛、甘,温。入脾、胃经。功能主治消食调中,健脾和胃。主治饮食停滞,胸痞腹胀,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用法用量煎服:6~12g。化学成分本品含淀粉酶、酵母菌、挥发油、苷类及B族维生素。《全国中草药汇编》·六曲拼音名LiùQǔ别名六神曲、神曲来源为面粉、麸皮与其他药物混合经发酵而成的加工品。制法原料配方各地不一:1)面粉、麸皮各50斤(或单用面粉100斤),赤小豆3斤,杏仁3斤,鲜青蒿5斤,鲜苍耳草5斤,鲜辣蓼5斤。2)北京处方:白面100斤,杏仁4斤,赤小豆4斤,蓼子4个(把)(包括青蒿、苍耳草、辣蓼)、麻叶4斤。炮制1)先将赤小豆煮烂,杏仁碾成泥状,鲜青蒿、鲜苍耳草、鲜辣蓼切成碎末,再与面粉、麸皮混合,加清水适量搅拌揉成团块,置于30~37℃湿润处,用浸润的麻袋或粗布盖好,经常保持湿润,待其自然发酵,经2~3天至有香气,生出霉衣时取出,晒干。2)先将赤小豆研粉,杏仁研成泥状,与面粉混合均匀;鲜青蒿、鲜苍耳草、鲜辣蓼煎汤适量,再与上混合粉拌匀揉成团,用麻叶包裹压成块,发酵(同上法)。用时砸成小块,放锅内炒至焦**,晾凉即可。性味甘、辛,温。功能主治消食,健胃。用于消化不良,食积腹胀,腹泻。用法用量2~5钱。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详见百科词条:六曲 [ 最后修订于2015/11/27 13:56:46 共61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发酵是一种炮制方法 5 发酵是一种生物氧化过程 6 发酵是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制备产品的过程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发酵 1 拼音

fā jiào

2 英文参考

fermentation [朗道汉英字典]

fermenta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erm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ourin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zymosi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zymotechnic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发酵:1药物炮制方法;2一种生物氧化过程;3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制备产品的过程。

4 发酵是一种炮制方法

发酵为药物炮制方法[1]。药物经过一定处理后,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借助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发酵、生衣,至一定程度取出,干燥处理,成为所需药物[1]。如六神曲、半夏曲、红曲米等[1]。

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利用霉菌使其发泡、生霉的方法,称发酵法。发酵的目的为药物经发酵处理,改变原有性能,产生新的作用,以适应临床治疗需要。发酵的方法将含有一定量水分或进行过一定程度加热的药物,铺在容器内用稻草或鲜药草或麻袋盖在上面,或垫在下面,放在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进行。温度和湿度对发酵的影响极大。温度过低,或湿度过小(即过分干燥),则不能进行发酵,或发酵进行得很慢。而温度过高,湿度过大,不适应霉菌生长,发酵亦难以进行。一般以温度30°~37℃,相对湿度70~80%为宜。由于微生物的繁殖、产生发酵,使药物表面呈现黄白色的霉衣,内部发生斑点,气味芳香,又无霉气时,进行干燥,最为适宜。制作时间以五、六月份为佳,如淡豆豉、胆南星。

5 发酵是一种生物氧化过程

发酵是以有机物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过程。是部分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O2)环境中获得能量的途径。(见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6 发酵是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制备产品的过程

古琴基础入门指法如下:

一、勾、抹、托。

1、指法:勾——中指、抹——食指、托——大指。

2、弹奏位置:距古筝岳山二寸左右位置。

3、弹奏要领:保持手臂下垂的放松状态,单个手指弹奏,手指小关节要主动,手掌要稳固,不要跳跃。用义甲的平面触弦,另外,义甲插入不能太深。

二、大撮和小撮。

1、指法:右手握拳后自然松开,掌骨突出,同时弹奏托和抹,即为撮。

2、弹奏位置:距古筝岳山二寸左右位置。

3、弹奏要领:大撮是大指和中指同时用提弹法弹奏八度音程。弹奏小撮指法时,大指一定要与食指相对用力,“托”、“抹”同时触弦、同时放弦,注意触弦后虎口呈圆形。

三、左手颤音。

1、指法:一般加在右手旋律的大指、食指、大小撮等指法上。

2、弹奏位置:古筝的左演奏区域。

3、弹奏要领:右手先弹,左手再颤并颤动均匀。每次颤动完都应回到原音的起点,左手颤一下,也是颤音派生出来的技法,称为点音,也是先弹后颤。

四、左手演奏。

1、基本练习:与右手相同,从高音开始练习到低音,再练回来,熟练后可与右手同时练习(勾抹托、小撮大撮、刮奏)。

2、弹奏位置:距前岳山约一掌左右的距离。

3、演奏要领:与右手弹法一样,同样运用手指关节,避免手腕及大臂跳动。

五、遥指。

由于古筝是弹拨乐器,没有长音,因此摇指是在旋律中起到长音的作用。摇指是大指连续劈托形成的长音,要求每个音都要均匀连贯。摇指的练习大致分为三个:扎桩摇、悬腕摇和扫摇。

六、刮奏。

快速、多音符地用连托、连抹或连勾的技巧演奏的一种技法。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拨动,聆听似水的声音。指甲与琴弦垂直,指甲与琴弦接触不易太深,指甲尖部大概3毫米碰琴即可。

古琴初级入门手法:挑:右手食指向下方拨弦称为挑。大指扶在食指末节靠上部的边侧,指尖不可超出食指背。由大指将食指向上充分收回成圆形,再以大指推动食指向下拨动琴弦。

挑:右手食指向下方拨弦称为挑。大指扶在食指末节靠上部的边侧,指尖不可超出食指背。由大指将食指向上充分收回成圆形,再以大指推动食指向下拨动琴弦。食指拨弦时,以指甲前端约三分之一处向前下方过弦,触弦时要使食指的第一、二关节充分伸展开,过弦后抵在前方相邻的琴弦上。

中指伸直在相隔弦作为支撑。例如挑七弦时,中指即支撑在五弦上。中指和五弦的水平面约成45度角。肩膀下垂,小臂自然放松,手腕高度不可超过食指最上关节。

勾:右手中指向下拨弦叫做勾。以中指指肚约三分之一处按压于琴弦,向后下方自然落下,扶在下一条琴弦为止。

简介: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琴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自古“琴”为其特指,20世纪20年代为与钢琴区分改称古琴。琴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大量诗词文赋都中有琴的身影。嵇康《琴赋》云: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炮姜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炮姜的炮制方法 5 炮姜的性状 6 干姜的性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