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尚方宝剑,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4收藏

历史上的尚方宝剑,真的有那么厉害吗?,第1张

在很多影视剧当中,都有一些我们很熟悉的道具,比如听起来就很厉害的免死金牌,但实际上真正到了该死的时候,谁也拦不住皇帝的命令。还有一个,尚方宝剑,好像真的可以做到代替皇帝的地步,有尚方宝剑在,就没有不能执行的命令。那么,在真实情况下,尚方宝剑真的有这么大的威力吗?尚方宝剑到底是干嘛的?

1在看很多电视剧中尤其是宋朝和明朝相关的影视剧,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忠臣被奸臣陷害,就快要被人头落地的千钧一发时刻,突然有一个人匆匆赶到并拿出一把剑,大喊一声说尚方宝剑在此,见剑如见天子,还不跪下。顿时众人跪下,忠臣最终得到解救,坏人也得到应有的下场。

又如在戏剧中,某一清官面对奸臣毫无办法时,突然奇迹般拿出一把宝剑,先皇御赐宝剑,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话说这一把尚方宝剑是什么剑,威力这么大,可以打帝皇?

先了解一下尚方宝剑的来历,据记载,秦汉时期有一个叫尚方的部门,是负责打造兵器的,但打造的兵器不是平常军械,而是皇室御用的兵器,故打造的剑也叫尚方宝剑。通俗点来说,尚方宝剑就是皇帝的佩剑,在封建礼法的熏陶下,尚方宝剑附有皇权的色彩也就不难理解了。尚方宝剑一开始不叫尚方宝剑,在汉代叫做尚方斩马剑,顾名思义锐利程度可以斩断马。

在电视剧《包青天》中,为民除害的包拯就有一把尚方宝剑,每当奸臣有额外势力保护不能执法时,就动用尚方宝剑就地正法。可以看出尚方宝剑断案的一个特点就是案件主要证据确凿,无需呈报皇帝,包拯可以便宜行事,先斩后凑,然而在这之前,尚方宝剑是没有先斩后奏的权力的,仅仅是作为皇帝的佩剑,身份的象征。古人喜欢佩剑,但不是你想佩就佩的,你得有资格,不是随便抓把剑往身上一挂你就有面子了,佩剑也分三六九等,据考证,隋唐时期不同身份的人对其佩剑有了划分,一品官玉剑,二品官金剑,三品官银剑,等级再往下就是佩木剑了。

2宋朝之前尚方宝剑都是帝皇作为赏赐物赐给有功之臣,没有掌握生杀大权,那时的尚方宝剑还没有什么名气,开始有名气是在宋朝,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建立宋朝,对一些高级将领御赐尚方剑,这些将领拥有如朕亲临,违法专杀的权力。据宋代《武经备要》记载:本朝之制,大将每出讨,皆给御剑自随,有犯令者,听其专杀。然而,宋朝对尚方宝剑的使用采取慎用、军用的原则,权力也受到一定限制,如《宋史·陈执中传》记载,赵匡胤赐大将曹彬尚方剑时吩咐:副将以下,不听命者可斩,只可斩副将以下。

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经济相当发达,但军力孱弱,文官的级别比将官高,为防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现象,大将领军出征常常也派文官或宦官监军,如果有一些将领还不听监军指挥,这时就要御赐的尚方宝剑出场了,监军持有尚方宝剑可以代表天子发号施令,你武将有再大的能耐也没办法跟皇帝作对吧?除非不想混了,想造反。

在司法领域宋朝并不施行尚方剑,包拯使用的是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分别杀不同类型的罪犯,所以说包拯不会有尚方宝剑,更不会出现包拯凭借尚方宝剑斩杀奸臣,只不过是人们一种理想化产物,影视剧渲染而已。

3尚方宝剑真正开始象征专断权力是在元朝,忽必烈赐给道士张刘孙一把尚方宝剑专管祠事。鼎盛时期是在明朝万历三大征时期,并逐渐形成一种制度,公元1592年,宁夏哱拜叛乱,万历赐尚方宝剑给魏学曾督战,有便宜行事之权,组织和指挥都得到统一,此战明军完胜。此后尚方宝剑频繁出现。

明朝和宋朝有很多相似之处,明朝也是文官权力较大,可以随便弹劾武将。明朝后期,烽烟四起,内忧外患十分严重,既要镇压农民起义军,又要防御后金劲旅。然而明军内部指挥却十分混乱,各自为战,很难起到效果,为了统一指挥,明朝通常派遣大学士统一指挥,这就是督师,大名鼎鼎的袁崇焕,孙传庭就是督师之位。但那时很多将领拥兵自重,不会那么容易就听一介书生之语,所以明皇帝常常赐尚方宝剑增加督师威信,可以先斩后奏。但也不是意味着可以滥用职权,也要讲究证据、法律,不能看谁不顺眼就劈了他。袁崇焕的死因罪状中有一条就是他利用尚方宝剑和矫诏擅杀了毛文龙。

尚方宝剑在很多朝代就有了,却没有成为一种制度,也仅限用于军事,到了明朝却成为了一种制度,一大部分原因在于前期镇压农民起义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吸引了明皇帝,到了崇祯时期,他企图用这招杀手锏挽救,频繁赐剑,但对于病入膏肓的帝国来说已经无济于事。

除了明、宋两朝的尚方宝剑有一定的专杀能力之外,其它朝代的只是皇权象征,清朝压根就没有尚方宝剑,但不可否认,很多人都将尚方宝剑作为正义的化身,希望拥有一把宝剑斩杀奸臣、小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电视剧中我们只看到清官有尚方宝剑,大奸大恶之人没有。《前汉书》记载,朱云上书皇帝说:臣原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刘伯温也说过:先封尚方剑,按法诛奸赃。

南宋的宋理宗时候太学生刘黻上书,要赶陈垓、蔡荣出朝廷,不然异时虽借尚方剑以砺其首,尚何救于国事之万一哉。可见尚方宝剑已成为一些忠臣斩杀奸臣的理想寄托。

中国古代兵器--大刀    

外观和用法,大刀是在长柄前端固定有宽大刀刃的刀身的一种兵器,属长兵器类。刀身重,切弯翘,主要用于劈砍。很重的刀身劈杀,除了利用锋利的刀刃,重量本身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因此,用“劈杀”来表现大的威力更为确切。即使敌人披戴厚厚的铠甲,也能给予致命的伤害。

大刀的刀身用钢制而成,刀柄为硬木,其后端安有铁制的鐏,大刀的长度(刀身和刀柄的总和)为2-3m,重18-24kg,最重的大刀可达54kg。刀身与大刀全长的比例约2:1。

偃月刀在诸种大刀中最重要的,可以说是大刀的典型和象征。由于偃月刀外观雄大,且装饰华丽,所以多用于演戏和习武训练方面,而不多用于实战。眉尖刀(图2)则和偃月刀相反,给人以一种质朴使用之感,是适用于实战的一种大刀。图中所示的两把大刀都是出自宋代。

历史与发展长柄上安有大刀的武器,它的出现可以追溺到西汉。当时,为了抵御骑兵,出现了一种在双刃大型剑上安上长柄,称做“斩马剑”的新式兵器。其实,这种兵器和单刀、大刀以及双刃二郎刀是同出一宗的。

这种双刃斩马剑,其外观随着时间有很大变化。到了唐代,就已经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大刀一模一样了。而斩马剑的鼎盛时期,是在宋朝。在北宋的《武经总要》书中,把大刀分为屈刀、掩月刀(类似“偃月刀”)、眉尖刀、凤嘴刀和 笔刀这五个种类。

宋代,为了更有效抗击装甲骑兵的需要,生产了大量的各种大刀。特别是在南宋的初期,大刀和大斧已成为装甲步兵(重步兵)的主要装备。例如,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宋军和金兵的郾城之战,宋将岳飞就把装备有大刀、大斧的装甲步兵按两翼摆开阵势,有效地阻止了金兵装甲骑兵的进攻。

当时,用大刀对付装甲骑兵进攻的基本战术,先是用大刀劈砍防御比较弱的马腿,然后,对准骑兵的胸部猛砍。按照这一战术,岳飞命令士兵“不要管马上面的上的人,只瞄准马腿!”而大获全胜。

大刀的使用,在宋代可谓达到了顶点。后来,由于火器(热兵器)武器的不断发展,装甲骑兵的作用日渐减少,加之大刀因过重而不灵活,所以和笨重的大斧遭受了同样的命运,逐渐地从战场上消失了,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性兵器,还部分地保留着。

到了明代,大刀之中只剩下偃月刀和钩镰刀两个种类。由于偃月刀太重,已不在实战中使用,只是在演武场上,还能显出昔日的风采。

而在战场上,只是使用钩镰刀。到了清朝,在正规军中,只有汉军的绿营使用着挑刀、宽刃刀、片刀、虎牙刀这四中大刀。为了用起来灵活,这些大刀的长度都较以前缩短了许多,一般在170-240cm左右。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最善用大刀的名将。他使用的青龙偃月刀,实重82斤。按明代的计算换算,约为41kg。据考证,偃月刀在关羽的三国时代尚未出现,因此,关羽实际使用的大刀并不是这种偃月刀。

《水浒传》中的关胜,是关羽的后代,和他的先辈一样,是梁山泊使用偃月刀首屈一指的一员猛将。可以认为,《水浒传》中的关胜,就是《三国演义》关羽的再现,是一个被典型化了的人物。历史上的关胜,是宋朝济南(在今山东省)的一名守将,因手使大刀,颇有名气,故而得“大刀”绰号。

古代兵器中,最为圣神的是哪一件呢?

不知道大家在看电视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剧中“尚方宝剑”这一道具。每当尚方宝剑一出,大臣们就惊恐不已。渐渐地,民间开始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看见尚方宝剑就像是看见皇帝本人一样,必须行大礼。”那么,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尚方宝剑呢,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且象征着什么

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汉唐时期,尚方宝剑只是一种象征物,它代表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到了明朝中后期,尚方宝剑才真正被应用于政治上,并建立了一系列相应的制度。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根据史书记载,尚方宝剑的剑身上雕刻着一条蛟龙和一只翱翔的凤凰,图式清晰可见,刀工精细巧妙,堪称一绝。除此之外,剑身还刻着北斗七星。

在史学界中,我们认为古人之所以这样雕刻,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点,意味着这把剑是顺应天象而铸造的,表现了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第二点,表达了古人对北斗七星的敬仰和崇拜;第三点,赞颂先祖欧冶子在铸剑方面所做出的丰功伟绩。

其实,“尚方”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秦朝,兴盛于汉朝。

起初,“尚方”只是一个专为皇家服务的机构,其职能主要是为皇室打造兵器、制作服饰和制造器皿等。后来,因为尚方制造技艺精进,其制造出来的宝剑不仅锋利,还可以一剑斩杀一匹强壮的马儿,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剑称为“斩马剑”。

此外,因为尚方属于皇家机构,因此,“斩马剑”从诞生的时候起就被烙上了皇家印记。西汉成帝统治时期,奸臣张禹当道,深得皇帝宠信。他不仅贪污腐败,还私下拉帮结派,严重破坏了政治秩序。对此,忠臣朱云十分不满,他上书请求成帝说:“希望陛下能够将尚方宝剑赐予我,好让我斩杀佞臣张禹。”

然而,汉成帝不仅没有答应他的请求,还命人将他绑了起来,关入大牢之中。无奈之下,朱云只好紧紧抱住殿堂前的栏杆,好让自己不被抓走。同时,他苦苦的规劝汉成帝,希望皇帝能够回心转意。但是,汉成帝却丝毫没有动摇,坚决要将朱云抓进大牢。

最终,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左将军辛庆忌替朱云求情,使得朱云保住了性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朱云折槛”典故。

在这之后,人们开始把“尚方斩马剑”称为“尚方宝剑”,并对其寄托了“诛杀奸臣逆徒”之意。

但是,这终究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此后的几个朝代,并未有人真正用“尚方宝剑”杀死过奸臣贼子。到了北宋初年,赵匡胤选将伐南唐李煜的时候,考虑到王全斌平蜀,在四川杀降、侵扰地方的严重后果,于是,亲手将自己的佩剑赐予主将曹彬,允许他对不奉将令、不遵军纪的骄兵悍将,可以先斩后奏:“副将之下,有敢违令者斩之!”

到了元朝忽必烈时期,一位名叫张留孙的道士用“神道”治好了皇后的顽疾。对此,忽必烈十分高兴,并命尚方铸造一柄宝剑赠他,以作为赏赐。由此,尚方宝剑开始象征着“专断独权”之意。要注意的是,虽然如此,但它并未被应用于政务处理和军事方面。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中国正式建立起了“尚方宝剑”制度,并赋予其相应的政治权力及含义,比如:加强皇权、专杀贪官奸臣和提高行政效率等。

根据明朝史书的记载,万历二十年,宁夏起兵造反。为了平定叛乱、巩固江山,万历帝先后命总督魏学曾和巡抚叶梦熊监督战,并赏赐尚方宝剑给他们。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二人竟然都取得了胜利。从此以后,人们将尚方宝剑传得神乎其神。与此同时,皇帝也开始频繁赏赐尚方宝剑给大臣。

由此,尚方剑加强了其在政治上的地位。到了崇祯17年,李自成起兵叛乱。当他率军行至山西的时候,崇祯帝为了平定动乱,曾提出要赏赐尚方宝剑给他。

从上文可以看出,古代确实存在尚方宝剑,但是,它的作用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虽然,尚方宝剑本身并没有发挥什么大作用,但是,它却实实在在地反映了古代的“人治”观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尚方宝剑还代表了专断、独权和先斩后奏等政治权力。

总之,“尚方宝剑”故事的流传,源于古代“人治”观念的深入人心。而且,国人对尚方宝剑的了解,多是通过戏曲或者影视作品。

都知道,包拯是宋朝人,“包公戏”始于元、盛于清,但在宋代却没有包公戏。有了“尚方宝剑”,随便一个清天大老爷都可以除暴安良、伸张正义。可是,一旦没有了“尚方宝剑”,就连包公也只能束手无策、徒唤奈何。

此外,在所有与尚方宝剑有关的戏曲与影视作品中,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无疑是最值得深思的:常威自以为有干爷爷、黄马褂护体,包龙星便奈何不得他;哪知道,包龙星请出了尚方宝剑。于是,高潮的一幕出现:包家祖传的宝剑是前朝的,属于过了保质期的产品。

试想,用前朝的尚方宝剑,斩今朝的官员,这个玩笑就开得有点大了。

自古以来有战争的地方就会有兵器,我们通过电视剧所熟知的有弓、弩、棍、刀、矛等等。和现在的军队一样,古代是分为步兵和骑兵两种的,相对于步兵,骑兵显然更厉害,由于在位置上的优势,他们的战斗力也就更强,加上马的速度,可以说骑兵就是步兵的克星。为了抵御骑兵,古人绞尽脑汁发明了斩马刀。

斩马刀最早出现于西汉,当时为了防御骑兵,出现了这种兵器,就是在长长的刀柄上装有刀身,那时候称为“斩马剑”。和它的名字一样,能够斩断敌人腰身或者马腿,威力很大,真正让斩马刀被人熟知是宋代名将岳飞率领岳家军大败金军。随着时代发展,斩马刀的外形和功能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到了唐朝,斩马刀加重加长;在宋朝时达到了巅峰,长刀就已经分为七种,斩马刀也成为步兵的主要武器;到了明朝,在和倭寇战斗中的兵器劣势中,戚继光将斩马刀和日本倭刀的特点相结合,制造了一种全新的刀具:戚家刀。

这些刀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刀柄和刀身都比普通的刀剑要长,适合双手使用,刀刃锋利无比,砍杀速度极快,对于骑兵可以下斩马腿,上斩人身;由于长度较长,以防被砍断一般多为精钢制造,所以这些刀统称为斩马刀。

除了中国,日本也在使用这种刀,在影视剧里日本武士经常用的倭刀就和斩马刀有异曲同工之处。想象一下,古代的士兵拿着这种威力巨大的武器,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真的是让人震撼,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的聪明才智。不过在近战,人与人之间的对战还是短一点的刀剑更为方便使用。

中国历史上刀剑的种类和讲究

刀剑的历史沿革——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分别出现了哪些刀剑?

一、剑是我国最早的兵器,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面世。

在西周武王“修文制”后,武艺作为人文修养的方式而出现,“论剑”则是武艺的核心。

但是,当时剑还不是战场的主流兵器。在以战车对抗为主的周朝战场上,长兵器与弓箭才是主要进攻武器!

二、直到春秋以后,刀剑才在不利车战的南方吴、越、楚等国流行起来。

刀的历史和剑类似,石器时代时有石刀,青铜器时代时有青铜刀。直到铁器时代——汉代之后,刀才开始取代剑而成为主流。按照二者的历史沿革看,剑在周至汉中间兴盛,刀则在汉以后兴盛。

历史上剑的形制几乎一直保持不变,这是因为周朝时就对剑的形制有过严格的明确规定。

三、刀则不然,花样繁复的刀占据了汉以后的战场和江湖。

汉代有直刀,也就是俗称的环首刀面世。开始专用于给对抗匈奴的汉骑兵配备,之后形成一时之风尚。

隋代有二郎刀出现,脱胎于汉代斩马剑,二郎刀专制骑兵,标准长度达到3米。

唐代时期,也由汉代斩马剑发展而来一种新式兵器——陌刀,陌刀与二郎刀的不同是单尖单刃,用途也是步兵对抗骑兵。

五代十国时,发源于吴钩的曲刀走向兴盛,同时青龙偃月刀样式的大刀面世。

有趣的是,根据考证,三国时期还没有大刀这种兵器!所以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很可能在今人看来有些奇形怪状!

明代以后,脱胎于唐代直刀的倭刀成为明军的标配。因为倭刀制作精良,往往将明军的大枪斩断枪头。不以倭刀装备军队,明军就处于极大的劣势之中。

清朝时期,朴刀面世。在今人的眼中好像对于朴刀有些误解,似乎朴刀是长兵器一般。实际上,朴刀是短柄兵器,式样就和青龙偃月刀的长柄变成剑柄是一模一样的。

刀剑的实力对比

在以上诸多刀剑类兵器中,以斩击能力和刺击能力作为攻击力的两个指标来看:

大刀的斩击能力最强,剑的刺击能力最强。

如果按照斩击能力排序,则依次是大刀、二郎刀、倭刀和朴刀(并列)、长剑及直刀和吴钩(并列)、剑;

如果按照刺击能力排序,则依次是剑、二郎刀和长剑及倭刀(并列),大刀及朴刀及直刀和吴钩(并列)。

通过以上对比还可以发现,直刀和吴钩的性能最为相似。两者都是斩击能力第四、刺击能力倒数第一。

剑的历史沿革

一、剑的使用特性

剑一般作为单手武器示人,配合盾一起使用。

汉代时还出现了一种叫“钩镶”的防御类兵器,可以代替盾与剑搭配使用。在汉至唐中间,又出现了双手劈砍的长剑,即斩马剑。

二、剑的尊崇地位

在中国,很多武器都没有正式和统一的名称,但是剑和大炮例外。剑的地位从古至今就很尊崇,是因为和周礼联系在了一起。

周礼贯穿整个封建时代二千年,对于古人的生活起着很强的约束作用。

周礼明确记载的成人礼中,男子20岁需要束发,贵族男子束发后则还需加纶。在最后一次加纶时,贵族成年男子便需要佩剑!

所以从周公旦完善周礼开始,佩剑在中国古代就是贵族的象征!

Ps:周朝时士兵属于贵族,贵族男子成年后配剑即视为拥有了参军权。

三、历史上的名剑

《列子》传说中:殷帝有三把宝剑,“含光”,“承影”和“宵练”。

春秋时期的名剑有:吴国干将造的干将、莫邪;越国风胡子制造的龙湍、泰阿、工布剑;楚国欧冶子制造的纯钧、湛卢、豪曹、鱼肠、钜阙;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

战国时期的名剑有:韩国名剑,棠溪、墨阳、合赙、郑师、宛冯、龙渊、太阿。

这些传说中的名剑,硬度都胜过钢铁,并镀铬防锈!

四、长剑的制作技术

汉至唐期间出现的长剑,其实是从战国时期就慢慢发展来的。在当时,制造长剑不仅用料讲究,材质要求也高。

因为剑刃和剑脊必须使用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即脊部要求韧性好、不易弯折的材质,而刃部要求坚硬的材质。

为提高材料的性质,对铁主要是改变或控制含碳量,对青铜则是控制好铜与锡的配合比例。

五、剑的衰落

从战国时代到汉朝是中国用剑的鼎盛时期,此后便急速衰落。这是因为汉代以后,强大的匈奴骑兵成为了汉民族最强大的敌人。为了对付匈奴骑兵,汉军开始积极扩充骑兵部队。

比较适合骑兵冲杀的劈砍技术逐渐成为战场主流,而这显然是剑的弱项。

从汉武帝时开始,刀便取代了剑,成为汉军的标配。到了明代时,根据《武备志》的记载,由于战场上不再需要导致剑法失传,需要到朝鲜去重新找回。

六、刀取代剑的原因

一是利于骑兵作战的劈砍动作;二是制作成本比剑更低,生产周期短。

刀有多少种?

一、直刀

(一)直刀的结构

直刀,也叫环首刀、环柄刀。在西汉到南宋之间,这种刀作为一种上好的短兵器而被广泛使用。直刀由刀身、刀柄和刀环构成,三部分一次成型制成。唐代以后,直刀才标配有护手。

刀柄上一般都缠有皮条。最高级的是使用鲨鱼皮。汉代开始,刀柄后的刀环就不是千篇一律的圆形。南北朝时期,还发展出了龙、凤、麒麟、大象等诸多的动物形状刀环。

(二)直刀的使用特性

直刀多是单手握刀,刀尖异常锋利,以劈砍为主!唐代以前没有护手的直刀一般不采用刺戳的攻击方式,唐代以后标配护手的直刀才开始用于刺戳。

(三)历史上的名刀

三国时诸葛亮下令铸造的“神刀”;夏朝的赫连勃勃制造的“大夏龙凤刀”;北齐綦母怀文打造的“宿铁刀”;宿铁刀是古代冷兵器的巅峰之作,拥有着最强的杀伤力!

传说中使用优质钢制造的宿铁刀,能一次性砍透三十张铁制铠甲片。此外,日本的太刀也是由直刀而来。可惜,南宋以后直刀便在战场上被曲刀取代。

二、吴钩

(一)吴钩不是钩

吴钩和钩不一样。它与十八般兵器中的钩完全是两码事,长相也不是今人普遍认为的短戟、尾部成钩子状的模样。

今人印象中的钩历史较短,是清代绿林人士窦尔敦所创,名列武林十八般兵器第七名。而吴钩,是吴国流传下来的曲刀。因刀身似柳叶,也叫柳叶刀。

(二)吴钩的使用特性

柳叶刀是一种单手兵器。和剑一样,既可以单手持刀,搭配盾、钩、拐等防御性武器使用;也可以依人而定,双手分持双刀。柳叶刀的变化形态有很多,变化较大的有刀刃为锯齿状的锯齿刀和刀背絜铁环的环刀。

(三)吴钩的鼎盛时期

在中国,曲刀的鼎盛时期是在唐代以后。吴钩的名字也是唐朝文人赋予曲刀的一个雅称。

宋朝时曲刀更加流行,除了在军队中大量装备外,民间也不禁曲刀流传。

从明末到清朝,曲刀一直延续了下来。今天武术界的刀,指的就是这种曲刀,或由曲刀演变的各种刀。

明代尚方宝剑制度究竟是怎么回事

虽然在影视剧中,宋朝时尚方宝剑频繁出现,但现实中,真正把尚方剑运用到巡视、军政的是

明朝。尚方宝剑是中国古代人治的产物,它作为专制皇权的象征、皇帝的化身、重臣的利器,

在明代曾发生过相当的效用;但作为封建专制皇权的产物,它不可能成为挽救腐朽王朝统治的

灵丹妙药。

尚方宝剑原指中国古代由“尚方”宫署铸造,专供皇帝御用的宝剑。在古典戏剧、小说以及民

间神话中,人们经常会看到用文学艺术手法反映钦差大臣手执代表皇帝权威的尚方宝剑,怒斥

祸国殃民、陷害忠良的人,先斩后奏、动人心弦的感人情节。那么,历史上有无尚方宝剑?

拯是否真有一把皇帝御赐的尚方宝剑?明代尚方剑制度究竟是怎么回事?下面对此略加探讨,

以飨读者。

宋代尚方宝剑并不普遍,包拯也没有尚方宝剑,在中国古代,“尚方”原是皇宫里

掌管皇帝和皇室贵族衣、食、住、行、用具的官署“少府”辖管的一个部门,负责官员称“尚

方令”,专门掌管皇帝御用刀剑之类器物。

该始于战国,秦汉以后相沿,《后汉书》就有“尚方令一人,六百石”的记载。可见尚方宝剑

就是从皇宫里铸造出来的上等宝剑。

这种剑藏在尚方,用料精选,做工讲究,绘有龙凤图案,

锋利无比,一剑出鞘,可以立毙骡马性命,故汉代称“尚方斩马剑”。

据《汉书·朱云传》记

载,朱云曾上书皇帝:“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这段史料说的是,汉成

帝的老师、丞相安昌侯张禹贪赃枉法,广占良田、欺压百姓,朱云请求皇上赐尚方斩马剑斩杀

张禹,以收杀一儆百的功效。

但成帝认为是以下犯上,发怒之下吩咐侍卫把朱云拖出去斩首。朱云死抱皇宫栏杆不放,侍卫

用力过猛,居然把他和栏杆一起扯断。幸亏旁有正直官员为朱云说好话,这才免去杀身之祸。

“朱云折栏”便成为忠臣敢谏的成语典故。

可见,尚方剑在两汉不被轻易赐用。《后汉书·蔡

伦传》也记载,帝令中常侍蔡伦(造纸术发明者)升官尚方令,监制尚方剑。蔡伦表示“御用

之器,臣庶不得私用”。

直至唐代,被皇帝授予“尚方剑”的官员大都还没有不请示皇帝,自

主决断杀人之权。到了北宋,赵匡胤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后,开始施行尚方剑,赋予少数

高级将领“如朕亲临,违法专杀”的权力。

据宋代《武经备要》记载:“本朝之制,大将每出讨,皆给御剑自随,有犯令者,听其专杀。

”宋、辽、金三朝都有过运用赐剑专杀权的事例,但多在军政领域,主要是为了解决武将外出

征战过程中,距离京师朝廷远,每事奏请,恐失战机的实际问题,这便是“将在外,君命有所

不受”的由来。

但宋、元之前皇帝对尚方宝剑秉持慎用、军用的准则,武将的专杀权力也受到

一定的限制。《宋史·陈执中传》中就讲,赵匡胤赐大将曹彬尚方剑时吩咐:“副将以下,不

听命者可斩”。而宋代在司法领域并不使用“尚方剑”。开封府尹包拯断案理刑用的是龙头铡

(降龙)、虎头铡(伏虎)、狗头铡(斩犬),分别处置违法乱纪的皇亲国戚、贪官污吏和地

痞恶霸。

电视剧《包青天》中说开封府尹包公就有一把“上斩昏君、下斩佞臣”的尚方宝剑,实际是戏

剧家艺术加工渲染的结果。这是由于历史上确曾有尚方宝剑,加之民众对清官的无比崇敬和期

盼包青天惩恶扬善的心理所致,正如“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一样,历史上宋

代尚方宝剑其实还不普遍。

元朝时,尚方宝剑更多作为皇权的象征和赏赐品,且有隆重的授剑仪式。元世祖忽必烈在位(

1260-1294)时,道士张留孙以神奇医道治愈皇后的病,帝后大悦,尊其为天师,张留孙固辞

不敢当,乃号上卿,命尚方铸宝剑以赐,建崇真宫于西京,专掌祠事。可见此时尚方剑还没有

广泛用于国家政务和军事征伐。至元七年(1270年),四川、陕西发生反抗蒙古的武装叛乱,

中书省臣异常忧虑,“请专戮其尤者以止盗,朝议将从之。”

也就是说中书省长官丞相建议授

予出征将帅尚方宝剑“专杀”权力来镇压盗寇,朝廷最高决策会议准备采纳。这时,翰林学士

、侍御史高鸣提出反对意见。

他认为:元制令天下上报死囚犯,必须报批才准行刑,这是慎重用刑、顾惜民生的做法。现在

如果听从中书省的请求,“是开天下擅杀之路,害仁政甚大”。忽必烈采纳高鸣不能乱开杀戒

镇压民众的建议,没有授予征伐将帅“专戮”特权。

真正把尚方剑运用到巡视、军政的是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整肃吏治极严,成为历史上

少见的严惩贪腐、重典治吏的皇帝。明代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双轨监察制度。在中央既有掌管全

国监察大政的机构都察院,又设六科给事中,对国家的要害部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进行对口监督,还设巡按监察御史,分门别类地对全国的军政、教育、河工、盐政、仓库、屯

田、档案、茶马、皇城进行专项巡察。

在地方,既有总督、巡抚作为都察院的外差坐镇安抚一

方,又设提刑按察使司负责一省的司法监察,还按省级行政区划分派十三道巡按御史对直隶、

浙江、湖广、江西、福建、河南、陕西、山东、山西、四川、云南、广西、广东、贵州进行分

省巡视督察。

巡按御史,又名巡方御史,俗称八府巡按。额定北直隶2人、南直隶3人,宣大、辽东、甘肃各

1人,十三省各1人。

在《明史·职官志》说:“惟巡按代天子狩,最雄要”,出巡前“必引御

前,请旨点差”。巡按到地方权力很大,完全是代表中央和皇帝行使监察权力的,可以即时处

理、先斩后奏。“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这就

是说皇帝赋予七品巡按钦差大臣特权,具有“举贤劾贪、复审狱案、核查档案、存恤孤老、巡

视仓库、查算钱粮、检查学校、剪除豪强”多项职权,对地方官员和一切行政事务均有权过问

和监督。

按明制,大事奏裁,是指巡按对五品以上的违法乱纪的高官显宦、皇亲国戚可以提出弹劾处置

意见,报请皇帝裁决;小事立断,则是指对五品以下贪赃枉法的官员就可以直接处理,事后报

告备案。这对整治明代官场风气,整肃贪污犯罪威慑作用很大。

有时贵为天子的皇帝如果不遵

守制度随意胡来也对巡按御史有所顾忌。《明史·周观政传》记述过这样一件事:洪武年间,

铁面御史周观政值班巡视奉天门,有宦官要带女乐进入,周观政认为皇上理朝听政时间不能娱

乐,便阻止。宦官说:“皇上有命”。观政还是不听,宦官十分恼怒进宫告状。不一会,出来

传话说“御史且休,女乐已罢不用”。观政坚持必奉诏命。过一会,明太祖亲自出宫说:“

已悔之,御史言是也。”

又如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明武宗微服出德胜门,想去宣府游玩。在沙河被闻讯赶来的

内阁大学士梁储追上,苦劝不听。但到居庸关,巡关御史张钦持尚方宝剑横关阻拦,拒不放行

。七品御史挡住圣驾,武宗无奈,只得回銮。

二十天后,得知张钦巡视白羊口,不在关上,才

又悄悄出关。当然,这些仅是个案。但是到明代中后期嘉靖、万历年间,主昏政腐,矿监税使

四处借开矿之名,行盘剥百姓之实,有不少坚持原则,坚守规制,犯颜敢谏的御史,遭廷杖、

下诏狱,被拷掠,付出被暴君打残,甚至丢掉性命的代价。

明代尚方宝剑的使用频率比宋代高,规制也比宋元完善。明代的“尚方剑”,象征至高无上的

皇权,持剑者必是皇帝最倚重信任的心腹大臣或巡按御史,具有先斩后奏、生杀予夺的超常规

权力。刘基曾讲:“先封尚方剑,按法诛奸赃。”可见,持有尚方宝剑的人有先斩后奏、临机

处置的特权。

明代赐尚方剑必须经过一项重大的仪式叫“代行授钺礼”,届时皇帝戎服盛装,

端坐奉天殿。大将军由西入殿,叩头四拜。承制官宣旨,“以节钺授大将军”。特别是到明后

期,大将代皇帝出征,必须带有“剑(尚方宝剑)、敕(特许敕令)和印(兵符)”三件宝器

,才能构成督师代表皇权的象征。

明后期尚方宝剑的泛用,难以挽救明朝危亡

从史实看,尚方宝剑作为专制皇权的象征和少数被

皇帝倚重信任的大臣的专断用权利器,武将大量赐尚方剑以专杀和即时处理的做法,始于明代

“万历三大征”时,到崇祯年间更多。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夏哱拜叛乱,万历皇帝采用

兵部尚书石星建议,赐总督陕甘三边军务魏学曾尚方剑督战。而魏学曾调兵包围宁夏镇却止于

招抚,明廷便以甘肃巡抚叶梦熊替代魏学曾,“亦赐尚方剑”。此时明军已经围城长达半年之

久。

叶梦熊决河灌城,并乘哱拜内乱之际,攻破城池,“尽诛拜党及降人二千”,哱拜之子哱

承恩等被绑赴京师处斩。此战的获胜,使朝廷尝到甜头,赐尚方剑也开始频繁起来。明后期袁

崇焕计杀毛文龙,是成功运用尚方剑的经典案例。

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初五,蓟辽督师袁崇焕经过周密部署,历数毛文龙专恣无戒、为臣不

道、侵吞钱粮、草菅人命、掩败为功等十二条罪状,毛文龙神丧气夺,口不能言,惟叩头求生

。袁崇焕厉声说:“不知国法久了,若不杀,东江一块土,非皇上有也!”说完命将毛文龙

拿下。然后问东江各官兵道:“文龙罪状明否?”各官和众兵唯唯无辞。

但毛文龙账下几个心

腹,称其数年劳苦,为其求情。袁厉声宣谕道:“文龙一匹夫耳,以海外之故,官至都督,满

门封荫,何得籍朝廷之宠灵,期瞒朝廷,无法无天!皇上赐尚方剑,正为此也!”众官惊惧,

不敢仰视。围外的兵丁,见袁崇焕威仪严整,不敢冒犯。而后,袁督师叩头请旨道:“诛文龙

,以肃军政。镇将中再有如文龙者,亦以是法诛之。”

袁督师宣谕完之后,立即取下尚方剑,令水营都司赵不忮、何麟图监斩,令旗牌官张国柄执尚

方剑,斩毛文龙于帐前。当时毛文龙兵将在帐外汹汹,但袁崇焕军威严肃,且出乎毛文龙及其

部将意料之外,遂不敢犯。倘若稍加迟疑,那么毛文龙便不可能斩杀了。

后来,阉党布设陷阱

,崇祯帝自毁长城,中皇太极反间计,将袁崇焕冤杀。明王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双重包围

中陷入内外交困的绝境。崇祯帝继续使出他的杀手锏,但效用越来越微弱。他一面频频给辽东

经略和巡抚以及镇压明末农民起义军的督师杨镐、杨嗣昌赐尚方宝剑,一面疑心重重,限定专

杀权只限于将领瞎地范围,只能杀总兵以下的官员。

杨嗣昌制定了十分的“六正四隅”围剿方略,但农民军越剿越多,势如星火燎原。最后,尚

方宝剑未能挽救明朝的危亡,腐朽的明朝统治终于被农民起义推翻。

总之,尚方宝剑是中国古

代人治的产物,它作为专制皇权的象征、皇帝的化身、重臣的利器,在明代曾发生过相当的效

用,也被中国老百姓作为对皇权的膜拜、清官断案神器的期盼和民间惩恶扬善的良好心愿搬上

戏剧与银幕。但作为封建专制皇权的产物,它不可能成为挽救腐朽王朝统治的灵丹妙药。明朝

末年,尚方宝剑频赐大臣,钦差巡按四处出巡,来时惊天动地,走后昏天黑地,老百姓哭天喊

地。正如毛泽东所讲:“钦差大臣满天飞!”历史再次表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人治产物的尚方宝剑不解决根本问题,真正解决问题还是要体现中国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和

意愿。

1 汉书·辛庆忌传

《汉书·辛庆忌传》原文及翻译汉书原文: 辛庆忌字子真,少以父任为右校丞,随长罗侯常惠屯田乌孙赤谷城,与歙侯战,陷陈却敌,惠奏其功,拜为侍郎,迁校尉,将吏士屯焉者国。

元帝初,补金城长史,举茂材,迁郎中车骑将,朝廷多重之者。转为校尉,迁张掖太守,徙酒泉,所在著名。

成帝初,征为光禄大夫,迁左曹中郎将,至执金吾。坐子杀赵氏,左迁酒泉太守。

岁余,大将军王凤荐庆忌:“前在两郡著功迹,历位朝廷,莫不信乡。质行正直,仁勇得众心,通于兵事,明略威重,任国柱石。

臣凤不宜久处庆忌之右。”乃复征为光禄大夫、执金吾。

数年,坐小法左迁云中太守,复征为光禄勋。 时数有灾异,丞相司直何武上封事曰:“虞有宫之奇,晋献不寐;卫青在位,淮南寝谋。

故贤人立朝,折冲厌难,胜于亡形。司马法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夫将不预设则亡以应卒士不素厉则难使死敌。

是以先帝建列将之官,近戚主内,异姓距外,故奸轨不得萌动而破灭,诚万世之长册也。光禄勋庆忌行义修正,柔毅敦厚,谋虑深远。

前在边郡,数破敌获虏,外夷莫不闻。乃者大异并见,未有其应。

加以兵革久寝。《春秋》大灾未至而预御之,庆忌宜在爪牙官以备不虞。”

其后拜为右将军诸吏散骑给事中,岁余徙为左将军。 庆忌居处恭俭,食饮被服尤节约,然性好舆马,号为鲜明,唯是为奢。

为国虎臣,遭世承平,匈奴、西域亲附,敬其威信。年老卒官。

长子通为护羌校尉,中子遵函谷关都尉,少子茂水衡都尉出为郡守,皆有将帅之风。宗族支属至二千石者十余人。

(节选自《汉书·辛庆忌传》译文: 辛庆忌字子真,年少时因为父亲的荫蔽被授予了右校丞的职位,跟随长罗侯常惠开赴乌孙都城赤谷城驻兵守边,开垦屯田,辛庆忌与歙侯作战,陷阵却敌,常惠把他的功绩上奏,朝廷论功行赏,升任侍郎,又升任为校尉。率领将士驻扎在焉耆国。

汉元帝初年,补任为金城长史,被推荐为茂才,又调为郎中车骑将,朝廷官员中有很多看重他的人。后来又改任校尉,升任张掖太守,徙任酒泉太守,所治境内为当时所称颂。

汉成帝初年,辛庆忌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又迁任左曹中郎将、执金吾。因儿子杀了姓赵的人,辛庆忌贬为酒泉太守。

一年多后,大将军王凤推荐辛庆忌道:“他先前在两郡任官时功迹卓著,被征召到朝廷后,历任各种官职,没有人不信任向往他的。品质行为正直,仁爱勇敢深得大家喜爱。

而且还通晓兵事,懂得谋略,威望很大,可以担任国家的柱石。臣王凤不宜久在辛庆忌的上位。”

于是辛庆忌又重新被征召任命为光禄大夫,执金吾。几年后,辛庆忌因犯小罪,被贬为云中太守,后重新被征召为光禄勋。

当时多次出现灾难异象,丞相司直何武封书上奏说道:“虞国因有官之奇,晋献公难以入眠;卫青在位,淮南王只得停止阴谋。所以贤人在朝廷,挫败阴谋,弹厌变难,可以胜敌于无形之间。

《司马法》上说:‘天下即使安定,如果忘记了战争就一定很危险。’如果将领不事先安排好,就不能应付突然的变难;士兵平时不加以严格训练,就不能让他们以死抗敌。

因此先帝建立了各位将领的官位,由亲近的亲戚主持内部,外姓的人主持外部,所以奸邪不轨的行为不能萌发而被破坏消灭,这实在是万代的长久之计。光禄勋辛庆忌躬行仁义遵依正道,和柔沉毅,诚实宽厚,有深谋远虑。

以前在边郡,几次打败俘获敌虏,夷狄没有不知道的。前一段时间有些很怪异的事都出现了,却没有得到应证。

再加上兵事很长时问都没有了。《春秋》上说大的灾难未来之前就要提前加以防备,辛庆忌宜居武将官位以备不测。”

其后辛庆忌被授官为右将军诸吏散骑给事中,一年多后调任为左将军。 辛庆忌平日的仪容举止恭敬谦逊,饮食穿戴尤为节俭,但性喜车马,标识很醒目,这算是他唯一的奢侈。

为国家勇武之臣,适逢天下太平,匈奴、西域亲近归附,敬重他的威信。辛庆忌年老死于任上。

长子辛通任护羌校尉,次子辛遵任函谷关都尉,幼子辛茂任水衡都尉,又出任郡守,他们都有将帅的风范。宗族旁支亲属官至二千石的有十多人。

2 朱云见汉成帝古文翻译

朱云上书求见成帝,当时公卿大臣都在皇帝面前。

朱云说:“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辅助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的人。臣请求陛下赐一口尚方斩马剑,斩一个佞臣,以此来劝勉其他人。”

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答道:“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道:“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死不赦!”御史把朱云拿下,朱云攀住殿上的栏杆,栏杆被他拉断。

朱云大呼道:“微臣我得以和龙逢(夏桀时忠臣,因谏被杀)、比干(商纣时忠臣,因谏被杀)在九泉之下交往,也就满足了,只是不知圣朝将要怎样?”御史便把朱云拉了下去。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叩头,说:“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

假如他说的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的不对,也应该包容他。臣斗胆以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

成帝理解,然后结束。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修修,用它来表彰直臣。”

3 文言文翻译 在线等

原文 《汉书·朱云传》:“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

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

’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

’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逄、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

臣敢以死相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

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翻译 西汉成帝时,大臣张禹因为做过成帝的老师,被任用为丞相,并封安昌侯。

张禹做了六年丞相,年老退位后,成帝对他还是很尊重,赐给他一个叫“特进”的衔头(相当于现在的特别顾问),朝中有重大事情,仍请张禹参与议定。张禹便利用这权势,处处为自己牟取私利。

官吏百姓纷纷上书揭发外戚王侯专权,汉成帝询问张禹,张禹怕牵连到自己,就对汉成帝说:“这些官吏百姓胡说八道,不能相信!” 有位小官叫朱云,刚正不阿,敢说敢为,便上书请求朝见。当着满朝公卿大臣痛陈朝政积弊:“当今朝中许多大臣,对上不能辅佐陛下,对下不能为百姓造福:只知领取国家俸禄,还要欺压百姓。

请陛下赐给我一把尚方宝剑,斩杀一个大奸臣,以警诫其他的官员。”成帝问道:“谁是奸臣?”朱云指着“特进”道:“就是安昌侯张禹!”汉成帝大怒道:“你个小小官吏,竟敢在下面诽谤大臣,还到朝堂上辱骂我的老师,罪当处死,不能赦免!” 御史遵旨上前,要捉拿朱云,朱云不肯就范,两手紧紧攀住殿前的栏杆,奋力挣扎,竟把铁栏杆折断了。

朱云大笑呼道:“我有幸能与龙逄、比干为伍,一起去游地府,也心满意足,死而无憾了。殊不知汉家天下将会怎么样呢?”龙逄是夏朝忠臣,因直谏被夏桀杀害;比干是商朝诤臣,因直谏被商纣挖心剖腹。

朱云自比这两位忠臣,警示殷鉴不远,令汉成帝为之一震。这时,左将军辛庆忌(公元前?至公元前十二年)挺身而出,在丹墀上叩头谏道:“朱云虽然无礼,但他是直炮筒子,为江山社稷计。

如果他的话讲得对,不能杀他;即使他讲得不对,也应该容纳他,以免阻塞言路。臣愿以一死担保!”辛庆忌奏罢,竟把头叩出血来,汉成帝被两位诤臣感动了,便赦免了朱云。

事后,宫廷总管带人要来修补被朱云折断的栏杆,汉成帝语重心长地说:“不要换新的了,我要保留这根栏杆的原样,用它来表彰直言敢谏的臣子!”。

4 《勇救朱云》文言文的译文是什么

曾做过槐里县令的朱云,上书求见皇帝。

在公卿面前,朱云对成帝说:“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扶主上,下不能有益于人民,都是些白占着官位领取俸禄而不干事的人,正如孔子所说:‘卑鄙的人不可让他侍奉君王,他们害怕失去官位,会无所不为。’我请求陛下赐给我尚方斩马剑,斩断一个佞臣的头颅,以警告其他人!”成帝问:“谁是佞臣?”朱云回答说:“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说:“小小官员在下,竟敢诽谤国家重臣,公然在朝廷之上侮辱帝师。

处以死罪,决不宽恕!”御史将朱云逮下,朱云紧抓住宫殿栏杆,栏杆被他拉断,他大呼说:“我能够追随龙逄、比干,游于地下,心满意足了!却不知圣明的汉王朝将会有什么下场!”御史挟持着朱云押下殿去。当时左将军辛庆忌脱下官帽,解下印信绶带,伏在殿下叩头说:“朱云这个臣子,一向以狂癫耿直闻名于世,假使他的话说的对,不可以杀他;即使他的话说的不对,也本该宽容他。

我敢以死请求陛下!”辛庆忌叩头流血,成帝怒意稍解,杀朱云之事遂作罢。后来,当要修理宫殿栏杆时,成帝说:“不要变动!就原样补合一下,我要用它来表彰直臣!”。

5 有谁知道文言文“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

《资治通鉴 第三十二卷》原文:

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①主,下无以益民,皆尸位素餐②。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头以厉③其余。”上④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⑤!”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⑥云下,云攀殿栏,栏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⑦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栏,上曰:“勿易!因而辑⑧之,以旌⑨直臣。”

注释匡:辅助。尸位素餐:居其位,食其禄,而不管事。厉:激励,此处有“警戒“之意。上:指汉成帝。张禹:汉成帝的老师。将:拿。龙逢、比干:古代因直谏而被杀的忠臣。辑:连缀。旌:表彰。

翻译 朱云上书求见成帝,当时公卿大臣都在皇帝面前。朱云说:“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臣请求陛下赐一口尚方斩马剑,斩一个佞臣,以此来劝勉其他人。”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答道:“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道:“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死不赦!”御史拉朱云下朝堂,朱云攀住殿上的栏杆,栏杆被他拉断。朱云大呼道:“微臣我得以和龙逢(夏桀时忠臣,因谏被杀)、比干(商纣时忠臣,因谏被杀)在九泉之下交往,也就满足了,只是不知圣朝将要怎样?”御史便把朱云拉了下去。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叩头,说:“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假如他说的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的不对,也应该宽容。臣斗胆以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这样)成帝的怒气才消解,然后才饶了朱云。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修修,用它来表彰直臣。”

6 文言文翻译

原文 《汉书·朱云传》:“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

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

’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

’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逄、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

臣敢以死相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

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翻译 西汉成帝时,大臣张禹因为做过成帝的老师,被任用为丞相,并封安昌侯。

张禹做了六年丞相,年老退位后,成帝对他还是很尊重,赐给他一个叫“特进”的衔头(相当于现在的特别顾问),朝中有重大事情,仍请张禹参与议定。张禹便利用这权势,处处为自己牟取私利。

官吏百姓纷纷上书揭发外戚王侯专权,汉成帝询问张禹,张禹怕牵连到自己,就对汉成帝说:“这些官吏百姓胡说八道,不能相信!” 有位小官叫朱云,刚正不阿,敢说敢为,便上书请求朝见。当着满朝公卿大臣痛陈朝政积弊:“当今朝中许多大臣,对上不能辅佐陛下,对下不能为百姓造福:只知领取国家俸禄,还要欺压百姓。

请陛下赐给我一把尚方宝剑,斩杀一个大奸臣,以警诫其他的官员。”成帝问道:“谁是奸臣?”朱云指着“特进”道:“就是安昌侯张禹!”汉成帝大怒道:“你个小小官吏,竟敢在下面诽谤大臣,还到朝堂上辱骂我的老师,罪当处死,不能赦免!” 御史遵旨上前,要捉拿朱云,朱云不肯就范,两手紧紧攀住殿前的栏杆,奋力挣扎,竟把铁栏杆折断了。

朱云大笑呼道:“我有幸能与龙逄、比干为伍,一起去游地府,也心满意足,死而无憾了。殊不知汉家天下将会怎么样呢?”龙逄是夏朝忠臣,因直谏被夏桀杀害;比干是商朝诤臣,因直谏被商纣挖心剖腹。

朱云自比这两位忠臣,警示殷鉴不远,令汉成帝为之一震。这时,左将军辛庆忌(公元前?至公元前十二年)挺身而出,在丹墀上叩头谏道:“朱云虽然无礼,但他是直炮筒子,为江山社稷计。

如果他的话讲得对,不能杀他;即使他讲得不对,也应该容纳他,以免阻塞言路。臣愿以一死担保!”辛庆忌奏罢,竟把头叩出血来,汉成帝被两位诤臣感动了,便赦免了朱云。

事后,宫廷总管带人要来修补被朱云折断的栏杆,汉成帝语重心长地说:“不要换新的了,我要保留这根栏杆的原样,用它来表彰直言敢谏的臣子!”。

“上打昏君,下斩奸佞”的四大兵器

在古代,“尚方宝剑”4个大字一出,普通人就会不由自主地下跪,因为尚方宝剑就是中国古代皇权的象征,有句话叫“见宝剑如见天子”,除皇帝外,能得到尚方宝剑的人,就有“先斩后奏”这样大的权力。

不过很多人都不知道,除了尚方宝剑,还有3大兵器,皆有“上打昏君,下斩奸佞”的权力,到底是什么呢?

排名第1的,是我们最熟悉的尚方宝剑

它并不是小说、电视剧里虚构的物品,查阅史料,最早关于它的记载来自于汉代。

汉成帝时期,朱云上书云:“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对,最早它叫做“尚方斩马剑”,“尚方”是古代皇帝收藏剑的地点,“斩马剑”才是它真正的名字,因为它十分锋利,锋利到随便斩杀马,故得此名。

作为世界冷兵器大国,中国两汉时期的普通剑大概600多钱,达到1500钱的剑足以用来传给后代。上文中的尚方斩马剑,光是上面刻的铭文,就价值4000多钱。当然,更值钱的是它被古代帝王赋予的价值,可谓有价无市。

发展到北宋赵匡胤时期,宋太祖赵匡胤规定,持有尚方宝剑的人“如朕亲临,违法专杀”,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先斩后奏”,这种规定的产生,在外打仗的将士们才能做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毕竟战机就在分秒间,等皇帝收到消息再下命令,“菜”都凉了。

不过发展到清朝,已经没有尚方宝剑的记载了,虽然很多史学家还坚持认为清朝是有的,但无论如何,清朝时期尚方宝剑已经没有原本的权力了,也就相当于没用了。

第2大兵器叫“青天三铡刀”

它也叫做“御铡三刀”,它来自于《三侠五义》,当年仁宗皇帝因为包拯包青天的突出贡献,钦赐三铡刀给他,见刀如见皇帝,可先斩后奏。

第一铡,龙头铡,可铡皇亲国戚、凤子龙孙;第二铡,虎头铡:可铡贪官污吏、祸国奸臣;第三铡,狗头铡:可铡土豪劣绅、恶霸无赖。

第3大兵器是“打王鞭”

看名字就非常直接,那可是连皇上都能打!一般情况下,打王鞭是先皇授予威望极高的大臣的,因为他们担心下一代皇帝昏庸,希望大臣可以“打醒”昏君。历史上著名的例子有殷商太师闻仲的打王金鞭、唐李世民授予尉迟恭的打王鞭。

第4大兵器是“龙头拐杖”

也叫做“龙头拐”,和打王鞭很相似,是皇帝给功勋卓著的文武大臣御赐的,可以“上打昏君,下打奸佞”,起到劝诫、教训的作用。比如佘太君拿着的拐杖,就是赫赫有名的龙头拐杖。

因为古装电视剧的误导,很多人都觉得只要拥有了这4大兵器,就能随随便便“斩”别人,还不用急着上报皇帝,其实真正的一品、二品大官,尚方宝剑都是不能斩的,必须上奏皇帝,当年第一个向皇帝讨要尚方宝剑的,还差点被皇帝杀了。

历史上的尚方宝剑,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在很多影视剧当中,都有一些我们很熟悉的道具,比如听起来就很厉害的免死金牌,但实际上真正到了该死的时候,谁也拦不住皇帝的命令。还有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