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按什么记事的?
《春秋》是按什么记事的?一起来看看小编的分享吧。
《春秋》是按时间顺序来记事的,具体来说是按鲁国国君年号顺序记事的。
《春秋》是编年体史书,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传》和《谷梁传》载至哀公十四年止,为二百四十二年,《左传》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春秋》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六经,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始见于《庄子天运篇》。
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仪礼》《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本书,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与四书合称为“四书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传承下来就只剩下了五经,称“四书五经”。
在六经中,《礼》《乐》的地位尤为重要,东汉班固《汉书·礼乐志》中就提到,“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但是六经中,唯独《乐经》失传,至少在汉代,“六经”就已演变为“五经”,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时只能设立“五经”博士。
关于《乐经》的失传,有多种说法。一种是认为,《乐经》已亡于焚书坑儒中的秦火;另一种是认为,《周礼·春官宗伯章》之《大司乐》为《乐经》;还有就是亡于儒家传承断裂说。《乐经》因其礼制性和技术性强,非专业性乐师乐工难以了解、背诵和记录,以至于后世儒家弟子未能传承。
扩展资料: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代将《礼》分为三:《周礼》、《仪礼》、《礼记》,将《春秋》分为:《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又把《论语》和《孝经》排除在外,便成了九经:《诗》、《书》、《周礼》、《仪礼》、《礼记》、《易》、《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唐文宗时期,官方在九经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尔雅》共十二部儒家经典刻成石经放置于太学之内,史称“开成石经”或“开成十二经”,这样就是十二经。从唐朝起,孟子及《孟子》地位开始升高,到了宋时,《孟子》也被列入经学,这样就成了十三经。
—四书五经
—六经
中国社会科学网—多重因素致《乐经》亡佚
一、《乐经》,书名,《六经》之一。
先秦有《乐经》存世。此说不仅见于传世文献《庄子·天下》篇,从郭店楚简中也得到了证实。郭店简《六德》说:“观诸《诗》《书》则亦载矣,观诸《礼》《乐》则亦载矣,观诸《易》、《春秋》则亦载矣。”简中另一篇《语丛(一)》也有“六经”并称之语。
关于《乐经》的流传,有多种说法。一种是认为,《乐经》已亡于焚书坑儒中的秦火;另一种是认为,《周礼·春官宗伯章》之《大司乐》为《乐经》;还一种是认为,本来就没有《乐经》这部经。《乐经》已亡于秦火”观点较为可信,采纳的人也最多。
二、自古以来中国有一个经学的传统,孔子就是研究经的······中国的经学和子学从来是并行的,经是更早形成的。”孔子研究乐,修订了《乐经》。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三、内容
韩非子说儒分八派,其中有仲良氏之儒。陶潜的《圣贤群辅录》说“仲良氏传乐,为移风易俗之儒。”《孝敬·广要道章》记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可见“移风易俗”是儒家论乐的核心观点。
除此之外,儒家论乐还重性情,如郭店简《性自命出》开端就云:“凡人虽有性,心亡奠(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奠(定)。”古人为何津津乐道“乐与性情”之间的关系呢?“殊不知这乃是儒家论乐的一套基本观点。”
李学勤先生主张把郭店简《性自命出》改名,将其“前半独立出来,称为《乐说》。”
乐经中还应该有纯乐理内容,如规定音阶距离大小的“五音”(宫、商、角、徵、羽)和规定音高的十二律(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吕指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等。
早在《尚书》中就揭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问题,《虞书·益稷》又说“予欲问六律、五声、八音”,其中都涉及到了“音律”问题。《国语》记载了公元前522年周景王分别和单穆公、乐师州鸠的对话。
与单穆公探讨的是“熔化无射钟,改铸成音律较低的大林(即林钟别名)钟”的可能性;与乐师州鸠探讨的是如何实现“六律”向“十二律转化”的问题,州鸠说,通过在”六律“中插入六个称作为”六间“的”间隙律“,可以得到“十二律”。
扩展资料: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礼经》:汉代是指《仪礼》,宋朝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三字经》中:“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为《礼记》。
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
这六部古书,从远古留存下来,在孔子之前,为王室贵族所有,深为历代统治者所宝重。《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
“教之处,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会合而镇其浮,使知废兴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这里提到了九种古籍:《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孔子整理的六经已大多包括在里面了,而且这些书名已屡见于先秦其他文献。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大秦帝国》,真正的好书。可以看看电视,百度一下,然后再买书,当当网。共分六章,每章都写得有血有肉,每章都是两本大大的厚书。从商鞅变法、苏秦合纵……到秦始皇,是了解当时社会、战争、百姓生活的有力参考资料。
《李斯与秦帝国》,说的是公元237年,嬴政十年间的事情。李斯助秦王间六国、削重臣、夺军权、震宗室,中间经历了成蟜自焚、嫪毐被诛、太后被禁、吕不韦被逐等一系列风云变幻的政坛巨震……
《先秦史·大学讲史·图文版》。这本书是国学之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春秋》是按什么记事的?
本文2023-11-01 11:43:1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0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