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3收藏

甘肃的文化遗产有哪些?,第1张

1、玉垒花灯戏是甘肃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最初在正月十五日演出,台前台后挂满花灯而得名。又因它最早出现在陇南市文县玉垒乡一带,又称为“玉垒花灯”。是来源于四川小秧歌剧,唱腔高亢、委婉、明朗,既有陇南民歌的特点,又有很重的川味。

2、裕固族民歌,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裕固族民歌起源于魏晋时期,在16世纪到20世纪中期较为活跃,近代陷入低谷期。

裕固族民歌曲调朴素优美、节奏悠扬和谐,其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感人、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特色,主要分为音乐和唱词两个部分,有“小曲”、“号子”、“小调”、“情歌”、“叙事”、“筵席曲”等形式。

3、甘南藏族民歌,是指形成和流传于甘肃省甘南藏族地区的民歌形式。甘南民歌感情充沛,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曲调一般无变化,原生态的藏族民歌无音乐伴奏。

藏族民歌的歌词既有旧传又有新编,常常以旧调填新词来演唱,歌词内容神化色彩甚浓。2008年,甘南藏族民歌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4、秦腔,别称“梆子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兰州鼓子,又名兰州鼓子词、兰州曲子,简称鼓子,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现兰州鼓子已经呈现后继乏人的趋势,急需采取有效措加以扶持和保护。2006年5月20日,兰州鼓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Ⅴ-24。

  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有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考古遗址。很多人会好奇,甘肃有没有帝王古墓呢事实上,甘肃确实有一些帝王古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张骞墓。

  张骞墓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张骞的陵墓。张骞是汉武帝派往西域开辟通商道路的使者,他辗转数年、历尽艰险,最终打通了经过沙漠和高山的丝绸之路,对于推动汉代经济文化的繁荣有着重要的贡献。他的陵墓墓葬极为豪华,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如金银首饰、玉器、青铜器、铁器等。

  除了张骞墓外,甘肃还有其他一些帝王古墓。例如西周时期的贵族墓葬、东汉时期的敦煌王家墓等。这些古墓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载和文化遗产,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总的来说,甘肃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遗产的省份,其中的帝王古墓更是珍贵无比。这些墓葬不仅体现了当时统治者的权势地位和文化艺术水平,也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思考方向。

破城子遗址位于今甘肃省瓜州县城东南约25公里处,因处于常乐村西,也叫常乐城。

破城子属于汉唐时期的古城,西临榆林河冲积扇,东距锁阳城遗址25公里,南距榆林窟30公里。破城子在两汉时期为广至县治,属敦煌郡,但是对于破城子的唐朝时期,学者们意见不一。部分学者根据相关古籍考证破城子为唐常乐县治所,但逻辑并不完善,比如成书于唐朝中后期的《元和郡县图志》中明确记载唐常乐县位于瓜州西一百一十五唐里(约61公里),唐朝的瓜州即今锁阳城遗址,破城子距离锁阳城仅有约25公里,因此目前很多学者考证唐常乐县治应为瓜州县西侧的六工城遗址(距离锁阳城直线距离约46公里,但古代距离并非以直线计算),而破城子古城应为唐朝早中期的悬泉堡。安史之乱后悬泉堡与瓜州同时期陷于吐蕃,到了归义军时期在此置悬泉镇,归义军投降西夏后城被弃用,迄今为止,已荒废近千年。

经考古发掘,在破城子遗址中发现了汉唐两朝的文化层,其中上层为唐代文化层,层厚约76cm,发现有陶片、开元通宝等文物;下层为汉代文化层,层厚约1米,也发现有水波纹灰陶片、褐陶片和烧骨等。在两个文化层中间,则有厚达数十厘米的淤土层,应为洪水冲积所致。

瓜州境内遗存的古城较多,破城子也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城整体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145米,北墙设一门,筑有瓮城。东西两墙筑有多个马面,东北角墩外又筑有一个瓮城大小的小城。在古城北门之外约25处,另外还有一座建筑物遗存,面积约1200平米,根据形制和面积推断,推断为一座庙宇的遗迹,与锁阳城的形制相似,但规模要小得多。

破城子城垣全部为夯土版筑,墙基宽约6米,顶宽约3米,大部分均保存完好,城墙夯土层清晰,层厚约12-14cm。北墙之外则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过度取土,使北墙外的地势整体低于城墙内部,同时也导致了北墙部分墙基遭到严重破坏。

可能是因为这里并没有发生太多有影响的历史事件,破城子古城在史料中记载较少,并没有太多故事可讲。但是在东汉末期,这里出过一位著名的清官名叫盖勋,《后汉书》中曾专门为其作传。

盖勋(生卒年不详),字元固,敦煌郡广至县人,出身官宦世家,主要活动于东汉灵帝时期。

盖勋年轻以孝廉步入仕途,后为汉阳郡(今甘肃甘谷县东)长史。当时武威郡太守依仗着朝廷中有人撑腰,而在武威当地恣意妄为。凉州从事苏正和准备向朝廷弹劾此人,而凉州刺史梁鹄害怕得罪朝中权贵,便欲将苏正和治罪,并就此事征求盖勋的意见。盖勋与苏正和有仇,有人就劝盖勋可以借机报仇,盖勋却说:“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盖勋劝说凉州刺史梁鹄:“喂养鹰鸢就是为了捕猎,因为捕猎而杀害鹰鸢,那以后用什么捕猎?”梁鹄听从他的意见,并没有对苏正和治罪。苏正和得知盖勋为其解围大感意外,特意拜访盖勋,想表示感谢。而盖勋却闭门不见,派人传话说:“我是为梁使君谋划,不是为你!”

盖勋后来被任命为京兆尹,虽然不在朝中,但是盖勋很受汉灵帝的亲近和信任,每当国家遇到重大事情时,汉灵帝常常下诏征询盖勋的意见。

汉灵帝驾崩后,董卓入主洛阳,后来董卓废汉少帝,杀何太后,权倾一时,朝臣常常见之色变。但盖勋不畏强权,写信给董卓说:“从前伊尹、霍光权以功立,结局却令人寒心。你不过是个微贱之辈,可想而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恭贺你的人们虽在门外,但是悼念你的人们已经在你坟前了,难道你不该谨言慎行吗!” 董卓看罢,心中恼火又无可奈何,对盖勋非常忌惮。

董卓考虑到盖勋和左将军皇甫嵩在三辅地区掌控兵权,实在是心腹大患,于是借机征召盖勋为议郎、皇甫嵩为城门校尉。皇甫嵩在扶风郡有精兵三万人,盖勋暗中联络皇甫嵩,意图联合讨伐董卓,而皇甫嵩因畏惧董卓而拒绝,盖勋无奈,因为兵少不能起事,只好跟从皇甫嵩一同前往洛阳。当时公卿以下官员,见到董卓无不跪拜在地,而盖勋初次见到董卓,仅仅是双手作揖而已,在场的人无不大惊失色。

可惜的是,盖勋虽然刚正不阿,不畏强权,但其终究权小势微,又被董卓所忌恨,在朝廷始终不得志,后因脊背发疮而亡,终年五十一岁,遗令不许家人接受任何来自董卓的馈赠,而董卓为表其宽容,上表朝廷赠其东园葬器,陪葬于汉惠帝安陵。

主要

参考资料:

1、《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 陇右道下

2、《后汉书》 卷五十八 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

2014年,甘肃省的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锁阳城遗址:

锁阳城遗址位于瓜州县锁阳城镇,亦称“瓜州古城”、“苦峪城”,是集古城址、古墓葬、古垦区等为一体的古文化遗存地,这里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烽燧信息传递系统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范本。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锁阳城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悬泉置遗址:

悬泉置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因出土的汉简上书“悬泉置”三字而定名。酒泉地区文物普查队于1987年首次发现了该遗址。1990年至199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3000多平方米,出土15000余枚汉简和17650件各类实物。

2014年6月22日,悬泉置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锁阳城遗址周边的古代农业灌溉系统,是国内保存完好的汉唐水利遗迹。这一古代农田灌溉系统在锁阳城遗址方圆2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且被完好保存着。

锁阳城一带的古代农业灌溉系统主要包括疏浚工程、拦水坝、干渠等,其灌溉的水源地是疏勒河上游的水系。从航拍照片的痕迹看,疏勒河水系其中一条古河道流经锁阳城东侧。而且,疏勒河在汉、魏晋、隋唐、西夏时期都是这一代州郡及其县乡的主要灌溉水源。

据“唐朝断碑”和《沙州都督府图经》的记载以及现存地面遗迹和考古勘探的情况看,大约在汉晋时期,锁阳城一带便开始了农业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这一水利灌溉系统。

—锁阳城遗址

—悬泉置遗址

古镇是最能展现一个城市雏形和文明的标志。经历过兴衰,沉淀着浓厚的 历史 韵味,随着 历史 的不断变迁和岁月的不停更迭,而显得越发的神秘。

青城古镇

于甘肃省的榆中县,坐落于北端黄河的南岸,是兰州市唯一的国家级别的 历史 文化名镇呢,也被誉为民间的艺术之乡,青城古镇也是甘肃省保存较为完整的国家4A级的 旅游 景区。主要的景点有古建筑啊、古民居群啊之类的,无不体现着西北风情。这也是电视剧多次取景的地方,《老柿子树》和《黄河浪》等电视剧曾在此拍摄过。

永泰古城

位于甘肃省的白银市的景泰县的寺滩乡, 历史 悠久,据说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 历史 了,当初是是明政府为了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修建而成的。

碧口镇

碧口镇,也称为碧峪口和碧霞口,位于陇南市的文县,它与通渭县的马营镇、华亭的安口镇、永登县的红城镇合称为“甘肃四大名镇”,而碧口镇也被列为甘肃四大名镇之首。碧口的气候条件很好,气候温暖,雨量也充沛。

什川镇

什川镇坐落于兰州市的皋兰县,什川气候独特,兰州许多优质水果都是产自什川,有软儿梨、冬果梨等响誉全国的果品。

大靖镇

大靖镇曾经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汉武帝时期称之为“朴环”,在这里,商贸活动最为活跃。

礼辛古镇

礼辛镇位于甘肃省的天水市的甘谷县西北地区,被誉为甘肃省十大古镇之一,不仅 历史 悠久 同样也是著名的“仰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街亭古镇 街亭位于甘肃省的天水市的秦安县城的陇城镇,当时是关陇大地的咽喉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不免成为了 历史 上必争之地。三国时期著名的魏蜀街亭之战就发生在街亭古镇。

青城古镇 是兰州市唯一的国家级 历史 文化名镇呢,青城也是甘肃省保存较为完整的国家4A级的 旅游 景区。

永泰古城,位于景泰县,建于明代,是明政府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而修建,建成后即为军事要塞 , 当时的兰州参将就驻扎于此。时至今日,但当年的军事设施依然清晰可见,高大的城墙、城楼、瓮城及护城河,另外,如果去古城四周查看,还可以看到绵延数十里的烽火台,堪称“中国古代军事要塞教科书式的典范之作”。

碧口镇,有山有水,古镇位于陇南市的文县,通渭县的马营镇、华亭的安口镇、永登县的红城镇合称为“甘肃四大名镇”,而碧口镇也被列为甘肃四大名镇之首。

天水秦安的街亭古镇 ,可称关陇大地的咽喉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三国时期著名的魏蜀街亭之战就发生在街亭古镇。

永登县 连城镇位于

永登县

永登县

境内有

鲁土司衙门

妙因寺

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

在很多人眼中,甘肃这个地方,是千百年前的西域之地,也是金戈铁马的大漠疆场,更是风沙百里的戈壁荒芜。

久而久之,沙石黄似乎成了大家对这个省份公认的底色。

但其实,粗粝荒凉只是大家对甘肃的刻板印象,当有机会亲身走进他之后,你会发现这里也有一婉约如江南的所在,这个地方就是 碧口古镇

1 两江汇聚的“丰水宝地”

碧口古镇位于陇南市文县的东南部,是一处背靠高山,前临江水的地方。

一方面白龙江与白水江在这里交汇后,安静的流过镇子后继续向前,汇入嘉陵江。丰沛的江水滋养出古镇玲珑清雅的气质。

另一方面,海拔624米的碧口相比于平均海拔1300多米的甘肃省,是省内名副其实的低海拔地区。

高大连绵的秦岭为碧口古镇挡住了北方呼啸而下的冷空气,而向南纵横开口的白龙江河谷又能使形成于印度洋上的西南暖湿气流一路经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延伸到白龙江中下游河谷。

因此,碧口古镇成为了甘肃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唯一能感受长江气候的地方,也是一年中绿意最先萌芽的地方。

水流赋予了古镇独特的气质,古镇也因江水而繁盛一时。 历史 上的碧口曾是甘川两省的水旱码头,也就是水路与陆路的中转地。

江水与碧口古镇相互成就,于是这里也被冠以“水上丝绸之路起点 ”的名号。

商贾林立,贸易繁盛的碧口古镇不仅位列甘肃四大名镇之首,别致的水乡风貌也让这里成为全省最独特的所在。

2 早知有陇南 何必下江南

这里的民居都是依江而建的,石板路弯弯曲曲,一头蜿蜒进各家各户,一头连接着码头,简易的船只稳稳的停泊在江边。

当你走进古镇的小巷里弄,相逢的是市井生活的真实与饱满。

碧口古镇的早晨是从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花面开始的,小镇上有两条主街道,街两旁的铺面横陈参差,黄底红边的幌子在江风的吹拂下不紧不慢的飘扬,声调顿挫的吆喝声似乎还延续着这里往日的繁华。

来到古镇就是要在这如画的水岸边将身心置于遥远的云端,独自行走在微凉清爽的空气中,任慵懒的思绪涌动。

行走在古镇路边,满眼是霓虹斑斓;行走在古镇水边,满怀的风轻云淡。

夜幕降临,古镇的一天渐渐归于平静,新月露脸,那样的纯静,为古镇增添了几分神秘之感,更多了几分纯真。

吃过晚饭,伴着朦胧的夜色,吹着温柔的夜风,看着斑斓的灯火,在这水边漫步,轻吸一口气,这是一天中古镇最美好的时光。

江水东去,带走了曾经辉煌一时的水运时代,带不走的是日夜流淌的小镇味道和小镇人家不断发生的故事。

在这里仿佛世事与你无关,可以暂时忘掉自己的生活,作为一个旁观者,去体察小镇上形形色色的日常。

如果你厌倦了都市的灯红酒绿,那么碧口是最合适的疗愈之地,,枕着滔滔白龙江声入睡,梦里也是一方青山秀水。

3 喝茶的多过吃兰州拉面的

“碧口不像甘”,这句当地俗语说的一点也不假,这里的语言、饮食、风俗习惯大多与一江之隔的四川相似。

在这座甘肃小镇里,入耳听到的也全是此起彼伏的川北话。街边巷尾见不到几家兰州拉面店,反倒是串串、火锅店比比皆是。让人一时间有些恍惚,分不清是在甘肃还是在四川。

古镇里喝茶的地方也很多,有茶楼,有路边店,江边也有茶座。每天迎来送往,听店家自己介绍,喝茶的地方总是常年座无虚席。

这里茶文化,与碧口紧邻四川的特殊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因为甘川之间频繁的水路往来,让纤夫和船夫跨界担任起了两地的“沟通大使”,他们不但增加了码头人口流量,而且带来了四川喝茶的习俗。

茶能兴奋大脑,缓解疲劳。很快喝茶的习俗就在船帮之间盛行起来,继而烙印在整座古镇里的习惯。

虽然船帮已经落寞,但喝茶的风俗却一直保留至今,和四川一样,这里喝得同样是安逸。

什川镇距离兰州市区约20公里,明朝弘治八年(1495年),甘肃巡抚在今什字中心修筑“什字川堡”而得名。什川 历史 悠久,曾是黄河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汉代就已经很有名气,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有明朝古堡遗址, 历史 传说优美动人。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风光秀丽的万亩梨园,使之成为兰州近郊的一处“世外梨园”

青城古镇我的家乡,人杰地灵礼仪之乡

欢迎大家

甘肃临夏市枹罕镇,河州古镇!

位于兰州市榆中县最北端的黄河南岸,距离金城110公里,大概两小时车程。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和商贸中心,唐宋元明时期的边塞军事重镇,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

同时也是兰州市惟一的省级 历史 文化名镇和全国民间艺术之乡,也是甘肃省古民居保存较为完整的镇子,称黄河第一古镇,《老柿子树》、《黄河源》选景拍摄地点,李自成归隐故里之地。

青城 历史 悠久,留下了许多珍贵的 历史 文化遗产和遗迹。全镇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家祠堂,及其他文物保护单位青城隍庙、青城书院、二龙山戏楼。有60多处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四合院,有400多株百年以上的各类树木。

02、什川镇

有着“世界第一梨园”之称的什川镇,东距兰州约20公里。 历史 悠久,数千年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秦时蒙恬“西北斥匈奴”,辟为古战场;汉将霍去病“鏖战皋兰”,建筑长城烽燧;宋代建城堡一座,屯兵驻守,故称什字川堡,后易名什川,沿用至今;明弘治八年重修城堡。清《皋兰县志》将什川“梨苑华光”列为金城十景之一。

境内梨园面积已逾万亩,百年以上的古梨树3939亩、11939株。现存古梨树翠盖参天,生机盎然,置身梨园如入“绿色氧吧”,令人心旷神怡。

03、河口古镇

一个渡口,成就百年古镇。一座城楼,守望百年繁华。蜿蜒的庄浪河在这里与黄河交汇,自古以来,河口古镇就素有“金城西大门”之称。

曾是西出兰州最大的商埠码头,因其山环水抱的险要地势,一度被誉为“黄金水道”,自然形成的河口渡口西连青藏、北接河西走廊、南至兰州、中原,自古就是黄河上游著名的四大渡口之一。

河口古镇还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是研究西北明清建筑的重要资料。现存有明朝族祠两座;清代晚期族祠3座;明清时期商铺3座和四合院落38座;另外还有清光绪年间制作的彩灯、纱灯,以及族谱等。

04、永泰古城

位于景泰县西南 27 公里 处的寺滩乡永泰村,距白银 110 公里 ,因其城堡形似金龟,故名永泰龟城。在明清两代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一道完备的军事屏障和防御工事。

城内原有大佛寺、诸神阁、玉皇殿和数道牌楼等古建筑群,在五六十年代被拆除,现存“永泰小学”建成于民国三年,系中西式结合的哥特式建筑。永泰古城从建成至今,经历了四百多年的沧桑,岳镇邦、岳升龙、岳钟琪祖孙三代对龟城的影响,使永泰古城名声远扬。《最后一个冬日》、《美丽的大脚》、《雪花那个飘》等影视剧片在这里拍摄。龟城是一个可以向影视城方向发展的、珍贵的 历史 文化遗产。

05、碧口镇

碧口因水而多情,也因水而繁盛,白龙江和白水江在玉垒关汇合之后,安静地流过碧口,汇入嘉陵江,这里曾是甘川两省的水旱码头,商贾林立,位列甘肃四大名镇之首,自明清起,碧口至四川昭化的白龙江、嘉陵江两百里水道上,商船列队,搏击惊涛骇浪,号子声声震峡谷,纤夫肩上的纤绳沟通了甘、青与巴蜀的联系,故此,碧口又有了“水上丝绸之路 ”起点的说法。

在碧口白龙江以西的深山密林中,还栖息着“国宝”大熊猫和金丝猴。国家林业局直属的三个大熊猫保护区之一的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就在碧口境内。

06、街亭古镇

街亭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0公里的陇城镇,距大地湾遗址8公里,是一处宽约6公里、长达十几公里的开阔地带,是关陇大地的咽喉之地,成为“关陇道”和“蜀陇道”的交会处和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也留下了诸多 历史 古迹。

三国时期魏蜀街亭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街亭所处的位置是一个河谷开阔,四通八达,南北山势险要,进能够攻,退可以守的战略要地。三国时期诸葛亮派参军马谡督先锋众军,裨将军王平为马谡军中先锋固守街亭,因马谡违亮部署,又不听王平力谏,“不守汲水之道,依阻南山,不下拒城”,终被魏军大将张郃所败,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马谡(有逃狱之责)下狱被杀,上疏请求自贬三级。从此,街亭因此名扬天下。

07、大靖镇

要想挣银子,走一趟大靖土门子,都说没银子,家家端出几盆子。——甘肃民谣

大靖,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南依祁连山余脉,北靠腾格里大沙漠,是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历史 上是一个盛名远播的地方。马家窑出土的文物,反映出大靖古代文明的初创痕迹。

大靖, 历史 上曾是甘肃的四大名镇之一,汉武帝时期称为“朴环”,商贸活动最为活跃。陕西、山西一带的商人确有“要想挣银子,走一趟大靖土门子”之说。因此,文人墨客称大靖为峻极天市,在人间高大繁荣到了顶点。白天商贾云集,人来车往,万头攒动;晚间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好像天上的街市一样。

08、阳关镇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阳关镇位于敦煌市南部,距市区64千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

今日的阳关,不再是王维笔下“西出阳关无故人”凄凉委婉的代名词,今天的阳关、已是柳绿花红、林茂粮丰、泉水清清、葡萄串串的好地方,更是著名的 旅游 胜地,阳关、玉门关、渥洼池、寿昌城等名胜古迹座落于阳关镇境内。

09、哈达铺镇

哈达铺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西北部,是是红军长征中一个重要的坐标点,原因来源于一张旧报纸。1935年9月12日,中央在甘肃省迭部县境内的俄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8天后,红军中央纵队进驻甘肃宕昌县哈达铺镇,并在此获得一张《大公报》,报上有关于陕北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得到这个信息后,毛泽东做出了到陕北去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整编红一方面军为陕甘支队,红军目标明确地向陕北进发,因此,哈达铺镇也被称为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

10、礼辛古镇

礼辛镇位于天水市甘谷县西北四十公里处的清溪河南岸,是甘肃省十大古镇之一,有悠久的 历史 ,是著名的“仰韶文化”发源地之一。礼辛遗址的彩陶成为一道旷世的文化风景。

清溪河从黄土高原谷地涩行东去,滋润了一川,使得两岸菜地似锦,稻田纵横,杨柳葱郁,花木争茂,礼辛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块绿洲。

张中国之掖……张掖!

陇西巩昌镇

祁山堡 位于礼县城东23公里的祁山乡,是三国时蜀汉承相诸葛亮统帅三军,挥师北上进攻曹魏扎营之地,因而闻名于世。“祁山暮雨”为礼县八景之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祁山堡为宽阔秤地上突起的一座孤峰,座落在西汉水北岸,高数十丈,周围里许,四面如削,高峻奇拔。蜀汉后主建兴六年(228),诸葛亮率师第一次出祁山攻魏,街亭一战,蜀军溃败,挥泪斩马谡。建兴九年(231)又二次出兵祁山,在上邽(今天水),卤城(今盐官)等地与魏兵周旋,于木门道射杀魏将张郃,终还祁山堡。后人为纪念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堡内建诸葛武侯祠。相传城堡始建于西汉,今城垣遗迹清晰可见。武侯祠始建于南北朝,现存殿宇多系清代重建,分三殿三院,有房20余间,系硬山顶土木结构。殿内有孔明、关羽等人塑像,有壁画、匾额、楹联、碑刻数十方,形态生动,字迹劲秀,概述了诸葛亮毕生事迹和功业。游人身临其境,古趣盎然。 礼县文庙大殿 在县城东街县政府招待所中院。据《秦州新志》记载:“文庙初建城东锦屏山麓,后迁县南之西关,顺治十三年(1656)署县事欧阳瑊改迁兹地,后经康熙年间、乾隆四年(1739)、道光十九年(1839)先后重修,”原以大殿为中心,有棂星门、魁星阁、乡贤祠、名宦祠等群体建筑,规模宠敞,计有3院,房屋40余间。1958年由县政府招待所占用后,逐年拆除改为新型建筑。现仅存大殿一座,面阔五间,长期2米,进深四间,宽大7米。重檐歇山顶,上复琉璃筒瓦,正脊两端施龙吻,中置麒麟火球,看面饰二龙戏珠浮雕。垂脊、戗脊饰云雷、卷草纹,玲珑秀丽。梁架结构为十架椽,身内双槽,六椽栿前后乳筏扎牵用五柱,柱子排列规整。檐柱与老檐柱之间以穿插 枋加固。上层檐下斗拱为单拱三踩单下昂,下层檐下斗拱为重拱五踩二下昂,该殿除门窗改换外,其余保存完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维修后辟为文物陈列馆。卤城古盐井 在礼县城东30公里的盐官镇。汉代置盐官,三国时称卤城。因盛产食盐而驰名。诸葛亮率师伐魏,兵出祁山时,在卤城做过粮仓;郦道元称盐官食盐“相承营盐不辍,味与海盐同”;杜甫入蜀经盐官有吟咏《盐井》诗;吴璘抗金于兹地,设地网、筑二连城。现存有古城垣两段,约长50米,宽7米,高3至5米,古盐井一口、井院中的盐神庙尚有硬山顶式正殿三间,内有盐神塑像;制盐工具全套,有关盐井的碑刻,匾额,典籍和书画多种。其中,明嘉靖丁未年(1547)《重修盐官镇盐井碑记》,清代无名氏撰写的《盐泉赋》,民国时《甘肃盐法志略》等文献,对进一步研究卤城及盐井历史,具有较高的参与价值。赵孟頫书赵世延家庙碑 位于礼县县城南郊农田里。碑刻建于元代仁宗延佑三年(1316),为翰林学士承旨程钜夫奉敕撰文,赵孟頫奉敕书丹并篆额。碑由碑首、碑身、碑趺三部分组成。外观雄浑,整体宏丽。碑首高13米,顶拱形,上雕六龙盘踞左右,威丽壮观,面额书“敕赐雍古氏家庙碑”八字。碑身高2米,宽13米,厚042米。正面四周阴刻串枝莲纹,中间刻文皆为楷书,右起竖列33行,行64字,共1230多字(个别字损)。书体用笔圆润,骨力内藏。龟趺长2米,宽13米,外露02米。碑文记载了翰林学士承旨、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三代六英,为创立元朝所建的丰功伟绩。因赵世延其先世为雍古族人,故称“雍古氏家庙碑”。此碑对研究元蒙历史和书法艺术有较高价值。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新建了保护碑亭。王仁裕神道碑 在礼县城西南15公里的石桥乡斩龙村。碑外观高大雄浑,碑文书法苍劲秀丽,刻工精细巧娴,是研究五代史和宋代书法艺术的珍贵石刻。由碑首、碑身、碑跌三部分组成。通高305米,宽114米,厚04米。碑首拱形顶,上覆六龙盘踞,威武壮观。碑额篆书“周故少师王公神道碑”九字。碑面两边阴刻缠枝牡丹与石榴花纹。碑面中间阴刻楷书碑文,自右向左竖列36行,行71字,共2500余字,主要介绍了王仁裕的家世及生平事迹。王仁裕为天水人,五代周兵部尚书,工文祠,其门生多为一时名公。碑建于北宋雍熙三年(986年),门生李昉撰文,“天水江得山刻”。1983年在王仁裕神道碑附近又出土王仁裕墓志铭。同列为现级文物保护单位。寨子里遗址 在礼县城西南10公里的高寺头村,是西汉水上游一个较为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聚落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1947年至1988年,经过多次考察,发现有灰层、灰坑、灶址、房址等遗址。地表遗有较多的陶片,历年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等出土。石器有斧、锛、凿、刀、铲、磨棒、磨盘、箭头和纺轮;骨器有骨针和鱼钩;陶器有钵、盆、碗、壶、瓮、罐、瓶等。陶器底部多有席纹和布纹,细泥陶器上多施红底黑花彩绘,有几何纹及动植物形象。装饰品有骨笄、石璜、兽牙、石珠、陶环和各种佩饰。从器形和纹饰可以认定为仰韶文化半坡和庙底沟类型。为进一步探讨这一区域的开发时代,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6年初冬进行了小面积试掘,其资料正在整理。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家坪遗址 位于礼县城南50公里的雷坝乡蒲陈村,遗址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3米1976年农田基建中出土陶器数十件,铜鐎斗一件,人骨数十具。陶器有双马鞍口罐、单耳罐、双耳瓶口罐、扁腹罐、鼓腹罐、高领罐、圆腹罐及盆、豆、簋、鬲等。泥质有夹粗砂陶与细砂陶两种。陶胎大部分为褐色,表面色泽不匀,多为褐、灰、黑相杂。全部陶器有褐、橙、黄、灰、黑色多种。陶器皆为手制,以素面为主,也有彩绘、附加堆饰,刻划纹、镂空等形式;此外还有刻划符号,多饰于双马鞍口、豆、鬲和罐类的颈部。属寺洼文化安国类型,对研究甘肃东南部西汉水中游先民生活具有重要价值。郑家磨遗址 在礼县盐关镇中川村境内,西距县城约35公里。遗址位于茅水河西岸的第一台地里。东近上磨村,西临下磨村,天水至礼县公路由该遗址南边穿过。1947年考古学家裴文中发现,1958年以来,省、地、县进行过多次复查。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500米,文化层厚05—1米不等。地面及断崖上均暴露有仰韶文化的陶、石、骨器等遗存,经鉴定为半坡和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存。面积较大,遗存丰富,保存尚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沟坪遗址 位于礼县石桥乡圣泉村境内,遗址面积约4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85—28米,历年有陶、石、骨器出土。陶器有夹沙、泥制两种,有灰、褐、红、黄等色,纹饰有绳纹、旋纹、附加堆纹,彩陶为红陶黑彩,有勾叶圆点纹、网纹、鲵鱼纹等。地面散布陶片较多,器形有钵、盆、罐、瓶等等。出土完整器物有变体鲵鱼彩陶瓶一件,高44厘米,口径9厘米,侈口、平唇、细高直颈、圆肩、深斜腹、平底、腹中附双鼻耳,颈间绘二横线与数点,肩绘弧线三角和似双角样图案,腹绘双变体鲵鱼纹,弧线勾叶圆点纹。该遗址遗存比较丰富,多属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石岭下类型,周代遗存次之。1947年裴文中首次发现,1962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寺头遗址 位于礼县石桥乡高寺村境内,遗址东西宽约150米,南北长约200米,文化层厚达4米以上,断崖上暴露有灰层、灰坑、灶址、居住面等遗迹,地表遗有大量夹沙、泥质、细泥质的灰、红、橙**陶片。纹饰有细绳纹、彩绘等。器形有尖底瓶、卷沿盆、碗等。另外还有石刀、石斧、陶纺轮、骨锥、骨鱼钩等生产工具。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等类型。内涵丰富,保存较好。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始社会女头塑像 1964年礼县高寺头村出土,属仰韶文化遗物。残高125厘米,宽85厘米,陶色橙黄,五官部分用堆塑与镂空相结合的手法塑造,双目深沉,嘴唇微启,以极为洗练的艺术手法,塑造了母系氏族公社繁盛时期的少女形象,为原始人像杰作。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已纳入《中国美术辞典》。

甘肃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1、玉垒花灯戏是甘肃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最初在正月十五日演出,台前台后挂满花灯而得名。又因它最早出现在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