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新疆伊利是指哪里?
清朝时,新疆伊利是指现在的霍城。
当时伊犁是新疆省城,位于新疆中心。伊犁曾是准噶尔汗国都城,准噶尔汗国被清朝灭亡,伊犁成为新疆省城。
由于沙俄连续入侵,并从新疆割走约一半土地,伊犁成为边境城市,后改名霍城。
西域,中国汉朝时多指天山南路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隋朝唐朝时的西域扩大,北道至拂菻,中道至波斯,南至婆罗门,元朝时更将欧洲非洲的一部分包括在内
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被特指两汉、隋唐两代中原王朝朝廷设置的行政机构所管辖的位于今中国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纪元前一世纪的西域诸国
八音本来是古籍中一种称谓,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后来逐渐为各种民俗与宗教吸收,有了佛教八音、乐昌八音、乐器八音、镇隆八音等,是我们悠久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律史的重要符号。
西域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划分,狭义上指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及葱岭以东等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地区;广义上指敦煌以西、天山南以北、中亚及西亚部分地区,凡是通过新疆地区能到达的地区都属于广义上的西域。西域之所以神秘的原因是因为大家不了解它。古代时交通很不发达,去到西域的人非常少,大家对西域地区的了解知之甚少,所以西域地区被描述的非常神秘。
西域地名称呼是在汉代时才开始由来的,一直沿用到清代才结束。西域地区各政治团体大多是以国和城来命名的,我们熟知的西域三十六国就是这么来的。当然这个西域三十六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十六个国家,它们是零散的分布在西域地区里面互不影响的政治团队,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城镇。
说到西域的神秘,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神秘莫测的楼兰古国。它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国家,但地处古代西域的枢纽位置。它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大家进入西域的第一站,因为是必经之地所以楼兰的这条路还被称作为楼兰道。楼兰古国在公元前176年前建国的,但是在公元630年却突然神秘的消失,消失的原因至今还是未解之谜。
楼兰古国的遗址是在1899年被瑞典人斯文赫定在现在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中的罗布泊发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据说一般人走进去都走不出来,而罗布泊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核心区域,由此可知探索罗布泊是件非常的困难和危险的事情。但近百年来楼兰古国的遗址一直是世界各地的探险家考和古学家等研究探索的热点区域,正是因为楼兰的种种传说以及各种未解之谜吸引着大家前去。
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7]。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自治区。截至2019年底,新疆现辖4个地级市、5个地区、5个自治州、10个自治区直辖县级市。
西汉时期,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极大地带动促进了西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西域的农作物胡麻、蚕豆、石榴、大蒜、葡萄、苜蓿等相继传入内地,被誉作“天马”的大宛马、乌孙马、各种毛皮也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进入到中原地区。
同时,中原地区的丝绸和丝织品也传入西域并经此西传欧洲。伴随着屯田士兵而传入西域的有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经验,如铁铧、铁锄等铁制农具及代田法,有掘井技术和冶铁技术等。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以河南省为核心,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特点是多元的,而中原首先形成并成为全国性的中心。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中原在古代不仅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
根据中原文化内容的特色,大体可以概括为河洛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三商文化、礼仪文化、中医文化、诗词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
史前文化、神龙文化、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医学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18种文化。总之,中原文化厚重、多元、经典,是一种典型的“圣”文化、“福”文化、“魂”文化。
-中原
西域,是地理方位词。
西域特指汉、唐两代中国政府安排的行政机构所管辖的今中国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指周朝诸地是西域。
自汉代以来,西域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等。
汉唐时期的政治机构就是都护府(汉西域都护府,唐安西都护府及北庭都护府、碛西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唐朝无力控制西域,西域再次出现半独立政权。
唐末宋至元初,主要政权也更替频繁变成高昌回鹘,蒙古诸部。
元代称察合台汗国。
明代叶尔羌汗国。
清代漠西蒙古诸部统治。
清朝时,新疆伊利是指哪里?
本文2023-11-01 12:21:0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0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