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万历七嫔墓出土“粪水金汁”,竟是嫔妃之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4收藏

1951年,万历七嫔墓出土“粪水金汁”,竟是嫔妃之宝,第1张

明朝是华夏大地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完成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国祚绵延276年。

在明朝的这二百多年里,曾经无论是制造业、 科技 、铸造业、织造业、文化等等各个方面都遥遥领先于世界,明太祖朱元璋接手时也是中国封建王朝 历史 上版图最辽阔的时候。

可即使是这样偌大的家业,大明王朝的历代君王活脱脱的把明朝治理成了中国封建王朝 历史 上最动荡、最乱套、最奇葩的朝代,明朝的276年里,百姓没有几天过的是安稳的日子。

尽管如此,这仍旧不耽误后宫妃子们争芳斗艳,争夺宠位。七嫔墓出土的文物,就有一个金灿灿的小瓶子,据说装着的是明朝后妃美容养颜的“神秘武器”——“金汁”。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金汁”,让这些文物带我们梦回大明,看看奇葩王朝那些事儿。

明朝是很罕见的在中期就出现衰败状态,却还颤颤巍巍地坚持了16任皇帝的王朝。除了前三位皇帝很有皇帝样外,其他的皇帝都属于“奇葩”类型。

有胖到要两个人架着才能走路的皇帝;有即使被敌人俘虏,还能完好无损地被送回来的皇帝;有宠爱年长自己17岁老宫女的皇帝;有偷偷摸摸活到6岁,才知道自己是皇子的皇帝;有一言不合就出宫游玩一年半载的皇帝;

有专心修仙问道的皇帝;有三十多年不上朝的皇帝;有在位只有30天的皇帝;还有专业木匠“兼职”做个皇帝的皇帝。总之,看上去没一个正常皇帝。

万历皇帝就是这个奇葩皇帝中不算太奇葩的一员,他在位的48年里,有三十几年不上朝。万历十岁继位,因为年幼,朝中大事皆由太后以及大臣张居正做主,张居正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万历年间国力渐渐有了恢复的势头。

但可能是被母亲和首辅管得太严了,万历在亲政之后,不但一改张居正执政时的改革政策,更是对朝政大事不理不睬,贪图享乐。

万历皇帝的定陵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被发掘的皇帝陵寝。在发掘定陵前的几年,万历皇帝的七嫔墓先被发掘,一系列明朝文物得以重见天日,让我们对明朝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这就是著名的 董四墓村 ,所谓“董四墓村”的称呼也是由坊间对《海淀杂诗》的“东四墓西四墓”讹传而来。

金山陵园是明代的皇家园陵,后妃、王公大臣、公主等都安葬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景帝朱祁钰因为与皇兄朱祁镇之间的嫌隙,死后也被安葬在金山陵园。

金山陵园中的陵墓众多,在明嘉靖到清顺治的百余年间,由二十几个升至五十三个。到清乾隆年间,这里因陵园荒废而逐渐形成了村落。

乾隆年间的《重修天仙庙记》和魏源的《海淀杂诗》中都有记载,此处是明代的贵族陵园,后聚集了人烟,变成了现如今的村落。

考古工作人员现如今发掘的两座妃陵,一处是天启帝朱由校三个妃子的合葬墓,另一个就是我们本文要重点讲述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的七个内嫔合葬墓。

从出土的圹志能够看出,这七位合葬与墓陵中的女性皆是万历皇帝的内嫔,她们分别被安葬在这座嫔墓之中,享年不尽相同。按照先后亡故的年纪,去世的先后时间差竟长达五十多年。

嫔陵的形制有宝顶、墓门、前室和后室组成,大小、长短和规格都是严格按照明朝后妃等级制度修建的嫔墓形制。

但是,其中有四个墓室都被洗劫一空,看得出来,先后有很多批盗墓贼光顾。可不知为什么,其中三个墓室却幸免于难。

保存完好的三间墓室里,陪葬品数目众多、品种齐全,为专家研究明朝的制度及后妃生活提供了相当完整的实物考证。

出土文物包括金银盆、手镯、耳环、凤冠、法器、银元宝、全幅头面等等,还有十分珍贵的仿宋隐花“大明嘉靖年制”白瓷梅瓶和“大明万历年制”梅瓶。

这其中最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一个精致的小瓶子,摇晃一下感觉里面装着液体,这支全金打造的瓶子,外表无花很是素雅,混放在后妃的头面首饰之中,难道是什么神秘的美容“药水”?

清理好了墓室中的陪葬品,专家组把它们带回研究所里进一步清理研究,随着进一步的研究,这个小金瓶的真身显露人前。

按照陪葬品的一般习惯,珍贵的东西都要贴近墓主人,甚至是放在棺椁里。

这样看来,这一小瓶不明液体就显得十分贵重,因为它是与梅瓶放在一起,最靠近墓主人位置安放的。这瓶不明液体是古方的防腐产品吗?可一般墓室里的防腐用品怎么会被密封在瓶子里?

带着这样的疑问,专家组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的打开了小金瓶,专家手法娴熟,并未损坏金瓶,瓶中液体也并未洒出。

打开金瓶之后,瓶内的液体澄清透明、无色无味。专家们一时也拿不准这是什么,只好把液体送到检验部门进行化验,得知具体成分之后,才好顺藤摸瓜、翻找史料,再来确定液体究竟何物。

很快成分检验结果出炉, 专家们再经过翻找古籍、详细对比之后得出结论——这个小金瓶中的液体就是“金汁”,又叫“粪水金汁”!

“金汁”听起来就是很金贵的东西,可是再一听“粪水”,相信很多人顿时就明白这是什么东西了吧!没错!就是字面意思!

“粪水金汁”就是粪水。不必诧异,这“粪水金汁”在古代是一种圣品一样的存在,能解毒凉血、消痘祛疮。如此说来,被当做珍贵物品放入陪葬品中也就不是奇闻了。

粪水怎么会是金贵的药材?明明应该奇臭难闻,又怎么会清澈无味?怎么会有“金汁”这么雅致的名字?这些疑问古籍中都有解释。

古籍中首次记载“ 粪清 ”一词是在《日华子本草》中:“ 粪清,冷。腊月截淡竹,去青皮,浸渗取汁 ”。

之后,再被医学世家取名为“金汁”。可见,“金汁”果然是人类粪便的提取物。至于为什么能被称为“金汁”,应该源于这味中药的提取过程太过繁琐吧。

很多古籍医书中都有记载“金汁”的制作方法,传统的制作方法描述都是大同小异的。被大家最为广泛了解的医书《本草纲目》中记载,“金汁”的制作方法不仅繁琐,还需要很久才能完成。

在冬至前后一个月左右,采取十一二岁男孩子的粪便为原料。因为中医学者认为,在这个时候是人身体状况最好的时候,这时候人的粪便最不容易变质,是制作“金汁”最好的原材料。

把粪便加五桶上好的井水或者是泉水后,充分搅拌均匀。

此后,再依次用竹筛和纱布进行两道过滤,把原浆中的杂质彻底滤除,再把剩余液体倒进准备好的瓦罐中。之后,加入一小碗甘草水,用碗碟将瓦罐口盖住,再用赤土进行密封。最后,还要埋入两米深的泥土里。

接下来,就跟酿酒的方式大概相同了。瓦罐中的液体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封存,而且是封存的时间越久,药效越好。

古籍中记载,至少要密封一年才可取用,而密封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启封取用的液体分为三层,最上一层的液体即为可以入药的“金汁”。

制成的“金汁”是微**的,有点像浅茶的颜色,无毒无味。由此可见,“金汁”的制作过程耗时数年,这样看被称为“金汁”就不足为奇了。

“金汁”不仅制作程序繁杂,成药需耗时数年,从古籍中记载的疗效看,“金汁”也确实是一味难得好药。总结起来,关于“金汁”的药性药效是这样的:性大寒,无毒,味甘苦,入心经。

可以治疗阳亢、解毒、消热痰、祛疮毒、退烧、凉血消斑,是一味难得的凉药。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金汁”是后妃之宝了,因为它能祛痘消斑,是一个美容圣品!

翻阅众多的古今文献中,关于“金汁”的使用很是频繁,疗效也是非常显著。因为“金汁”属凉药,就被频繁的使用在真对治疗各种热病、毒伤等等病症中,这在《本草纲目》、《白喉条辨》、《伤寒指掌》等古籍中均有治疗的医案作为佐证。

而且据这些古籍中记载,“金汁”对内火旺盛、中毒等病症都有很好的效果,针对很多毒热之症可以说是效果立竿见影也不为过。

“金汁”不仅能治疗毒热之症,治疗疫病也是一位难得的良药。

在《吴医汇讲》中记载,“治疫之法,总以毒字为纲领,凭他如妖似怪,自能体会无疑”,书中详尽的阐述了,古往今来治疗疫病的方子都是以解毒为主的。

因此,“金汁”这味解毒凉药一下子就成为了治疗疫病的良药,效果也是毋庸置疑的。可这些都仅仅证明,“金汁”在古代被应用甚广,现代医学基本上没有人应用。

非也!现代医学家也有运用“金汁”成功治疗的案例。孟澍江老先生就曾记载过,一例运用“金汁”治愈瘟疫昏痉的案例。孟老曾经跟随岳父学医,一年的夏天,当地疫病四起,成流行趋势。

其中一位姓周的夫人找到了他们治病,这位夫人三十岁左右,按脉象看来是温热病,内热、口渴、烦躁不安、舌苔黄、舌头焦红、有痉厥的症状,脉数滑。

之前看过医生,但是医生误诊给她开了疏肝理气的方子,这一下病情不但没好,还更加严重了。

孟老的岳父少江公给这名妇人号脉问诊后,开了“金汁”为药,让她自己去寻找“金汁”服用。妇人遵医嘱服用了“金汁”,第二天傍晚病情就有所好转,在经过几天的调养就痊愈了。

泉州市中医院的张永树教授也曾公开表示“金汁这一珍贵药材的疗效确实很好。”张教授的讲述中就说道,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有人用“金汁”给小孩子退烧。他当医生后,也用过“金汁”治疗高烧不退的孩子。

张教授还说,在《泉州民间偏方选编》里也记载了“金汁”治疗发热的方法,还曾经在2007年向上级部门报告过“金汁”的治疗方法。

但是,“金汁”治疗发烧的应用还是很复杂的,不是所有人都能用。这要区分不同人的体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来制定治疗方案。

这很考究医者的基本功,医者需要对病人的诊断和药理都很熟练才行。张教授还详尽的推测过“金汁”能清热解毒的原因,他说,埋“金汁”的红土本身就是能清热解毒的凉药,“金汁”的药性和疗效可能与制作材料和过程都有关系。

福建中医药大学施文荣副教授也认为,“金汁”的疗效来自于红土。

因为红土中存在放线菌,这种放线菌在发酵过程中可以产生抗生素。通过这样的方式产生的抗生素很多且都有毒性,所以“金汁”有疗效,但同时也存在毒副作用很大的风险。

虽然“金汁”在医学界很有研究价值,但是缺少实验数据来对毒副作用的大小作为实际支持,还是要谨慎使用于临床中。

可见,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医家都认可了“金汁”的药效。

这味很好用的凉药曾经不只一次被医者使用,无论从解毒、消热、凉血、消痘、治疗疫病等方面,都能收到很好的疗效。

但是,随着医学的进步,这味良药几乎很少被使用在临床上,而且很多医生都很少听说,这不得不说是医学界的遗憾。

[1]刘精义,明代妃嫔陵园及圹志期刊>·哲学与人文科学·考古;《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02期32_47

[2]赵妍,基于古今文献金汁及人中黄考析期刊>·医药卫生 科技 ·中药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年04期94_95

法门寺博物馆法门寺位于扶凤县城北约15公里的法门寺镇。法门寺是关中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之一。

 供各界瞻礼供奉之佛指舍利 

  朱翊钧,史上所称的万历皇帝,明朝第13位皇帝,系明穆宗朱载垕的第三子。1572年,10岁时开始当皇帝,到1620年病死,在位长达48年。万历是其年号,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先后有孝端和孝靖两位皇后,定陵即为他与两位皇后的合葬墓。为保护好定陵地宫出土文物,防止文物风化,十三陵地区办事处开建面积为3500平方米的地下文物库。建成后的地下文物库将是现在的地上文物库房面积的10倍。 

    定陵出土文物含丝织匹料、帝后冠服、首饰等文物3000多件。地下文物库房工程由市政府和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共同投资,库房选址在定陵第三进院落内,规模为地下两层、地上一层。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绵绵不绝,光耀于世,浩瀚的文化古籍和巧夺天工的文物珍品构成了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段段华采乐章。在这些众多的文物珍品中有不少国之重器、镇国之宝,它们或为某品类之最,或为某品类之王,或为绝品,或为孤品,或为稀世珍宝,或世所罕见……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后母戊鼎,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被誉为“青铜器之王”,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市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毛公鼎

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鼎内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九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散氏盘

春秋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1965年湖北省江陵县望山一号墓出土。越王勾践剑,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越王勾践剑被称为“天下第一剑”。

西周何尊

何尊,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曾侯乙编钟,长748CM,宽335CM,高273CM,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西周大克鼎

西周大克鼎,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收藏于上海博物馆。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 ,口径756厘米。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大克鼎与大盂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毛公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并称为“海内青铜器三宝”。

大盂鼎

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大盂鼎铭文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一向为史学家所重视。以书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时代当据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西周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西周周宣王时期文物,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虢季子白盘被视为西周金文中的绝品。虢季子白盘造型奇伟,酷似一个大浴缸,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虢季子白盘被视为西周金文中的绝品。

青铜神树

青铜神树,共有八棵,夏代晚期青铜器。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收藏于四川三星堆博物馆。其中一号大神树高达396米,树干残高384米,这棵铸造于3000年前的青铜神树,极为壮观,独树一帜世界罕见。

西周利簋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为镇国青铜器。利簋采用上圆上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

曾侯乙尊盘

曾侯乙尊盘,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全套器物通高42厘米,口径58厘米,重约30公斤。曾侯乙尊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证实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

铜奔马

明孝靖皇后凤冠

明孝靖皇后凤冠,1957年出土于北京市昌平县定陵出土,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明孝靖皇后凤冠,红蓝宝石超过100粒,珍珠5000多颗,总重2320克(四斤六两)。相比之下,我国军人的头盔重量在145千克以下(不到三斤)。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汉代蜀地织锦护臂,为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该织锦。现收藏于新疆博物馆。该织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织有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通过“五星聚会”研究,科学家们推算出2040年9月9日将会出现罕见的五星聚会天文奇观。

红山文化女神像

红山文化女神像,1983年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出土,这是中国最早的女神像,现藏于辽宁省考古研究所。

刘胜金缕玉衣

刘胜金缕玉衣,西汉时期文物。1968年5月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收藏于河北博物院。这完整的金缕玉衣葬服,是闻名中外的首次重大发现,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堪称国宝。刘胜玉衣全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其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在“玉衣”内还发现玉璧十八块,以及饭含,佩戴之物。

战国水晶杯

水晶杯,战国文物,1990年出土于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战国水晶杯,杯高154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54厘米,为起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最大的一件,堪为无与伦比的珍品。此杯现珍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

太阳神鸟金饰,商周时期文物,2001年2月25日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现收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太阳神鸟金饰,外径125 内径529 厚002(厘米)重20克,金箔的含金量高达942%,是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太阳神鸟金饰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象征了三千年前的飞天梦。

河南安阳妇好墓玉凤

河南安阳妇好墓玉凤,19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长136厘米,厚07厘米,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玉凤造型,也是妇好墓装饰品中最精美的一件。

西汉皇后之玺玉印

“皇后之玺”玉印,西汉时期的文物,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村。西汉皇后之玺玉印,高2厘米,边长28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迄今为止,皇后之玺仍是我们发现的两汉时期等级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后玉玺,属于国家级文物。专家认为这方玉印的发现创造了两项全国之最:一是我国最早发现的皇后印玺;二是玉玺的主人是年代最早的皇后。

大玉戈

大玉戈,商代前期玉质仪仗器,国家一级文物。1974年黄陂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收藏于湖北博物馆。该器长94厘米、宽14厘米、厚仅1厘米,在商代玉器中十分罕见,在目前出土的玉戈中是大玉戈最长的,堪称“玉戈之王”。

玉琮王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良渚文化玉琮之首。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此玉琮通高89厘米、上射径171—176厘米、下射径165—175厘米、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是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

颜真卿祭侄文稿

颜真卿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书法帖本。原本为行草墨迹,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这是颜真卿侄季明与其父杲卿于至德元年(756)间殉安史之乱后,颜真卿于乾元年(785)祭侄灵前,在极度悲愤中写下此稿。此稿意不书而在天机自动,以篆法入行,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如苏东坡所说“书法无意乃佳”,被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与王羲之《兰亭序》媲美。

苏轼《寒食帖》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平复帖》

《平复帖》为晋代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9行84字。《平复帖》书写于西晋,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见证了汉字流变。现藏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用三、四年时间才画成,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韩滉《五牛图》

韩滉《五牛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堪称“镇国之宝”,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五牛图》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无作者款印,有赵构、赵孟頫、孙弘、项元汴、弘历、金农等十四家题记。画中五头不同形态的牛,韩滉以淳朴的画风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唐代画牛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厘米,绢本设色。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这幅镇院之宝出自五代南唐名画家顾闳中之手,经过千年的辗转,如今竟能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堪称奇迹。

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

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为汝窑水仙盆存世唯一。汝窑一向被人们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汝窑被认为在河南的临汝县,但一直没有找到遗址。据说汝瓷釉中含有玛瑙,其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所以能呈现出纯净的天青色。汝窑以温润的天青釉色被誉为青瓷之冠,风格独具。因传世极少,弥足珍贵,目前全世界典藏不足70件,台北故宫收藏有21件。

兽首玛瑙杯

兽首玛瑙杯,唐代酒器,1970年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兽首玛瑙杯从选材、设计到工艺,都可称为唐代玉雕艺术的精品,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在中国是绝无仅有,它是海内外孤品,同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真珠舍利宝幢

真珠舍利宝幢,1978年4月12日,三名苏州小学生在瑞光塔中玩耍无意间摸到一块松动的塔心砖,打开发现一个洞穴。一座尘封千年的宝库就此打开了。一件无价宝物——北宋真珠舍利宝幢现世。整座宝幢造型优美、工艺之精巧举世罕见,代表了整个北宋时期苏州工艺的集锦。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

直裾素纱襌衣(“襌”音dān,常被误写做“禅”),西汉织绣, 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该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9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直裾素纱襌衣是存世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薄的一件衣服,在中国古代丝织史、服饰史和科技发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青花釉里红瓷仓

青花釉里红瓷仓,元代楼阁式瓷仓,1974年江西省景德镇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这件楼阁式瓷仓,造型别致,虽然是随葬冥器,仍不失为珍贵的工艺品。青花釉里红瓷器,甚为罕见,作为楼阁式瓷仓,并且有明确纪年,迄今仅为孤例。

三彩骆驼载乐俑

三彩骆驼载乐俑为唐朝的文物,1959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通高58厘米,长41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唐三彩骆驼载乐俑虽经地下埋葬一千三百多年,出土时仍光彩夺目,它是唯一一件被评定为国宝级文物的唐三彩。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唐朝的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148厘米,口径23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马身和提梁、壶盖及“同心结”纹带均鎏金,使得银壶富丽堂皇,明快悦目。该壶构思巧妙,工艺精细,古今未见类同者,堪称国宝。

秦石鼓文

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十枚,高约二尺,径约三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关于石鼓文的确切年代,几千年来学者讨论不断,提出各种看法,至今还没有一个能够被大家都赞同的确定的结论。《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古今书法家最为敬重的“圆笔书”圣典。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新石器时代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新石器时代前期的葬具。为红陶砂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图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缸体表面积的一半,画面真实生动、色彩和谐、古朴优美,极富意境,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在2002年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珍贵文物之首。

在进行定陵挖掘时,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使许多丝织品、书画以及帝王帝后棺椁等珍贵文物被破坏,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具体分析如下:

一未准备充足,造成大量丝织品严重损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郭沫若等人为代表的考古团队,为了进一步展开对于明朝历史的研究,决定开始挖掘定陵。但非常遗憾的是,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给定陵中的文物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破坏。

据有关数据显示,当时出土的各种丝织品,包括袍料、布匹和衣服等共有六百多件。长期处于封闭黑暗和缺氧潮湿环境中的丝织品,由于在曝光之前,考古人员未采取充分的保护措施,出土后就很快被碳化,变硬发黑直至失去基本的纹理构造。

据说刚出土时颜色鲜艳,如同新的一样很是华丽,而变硬是由于考古人员错用了一种含有塑料成分的丝织品氧化剂。在这些丝织品中最为珍贵的,当属万历皇帝的缂丝龙袍。制作该龙袍所使用的缂丝技术已失传,而龙袍也因当时考古技术的落后,最终未能幸免于难,它的历史研究价值被极大的破坏。

二皇帝及皇后棺椁被扔,至今下落不明。

定陵被成功打开后,皇帝和皇后的金丝楠木棺椁和尸身都保存的尚为完好,甚至头发还存在光泽。而当时进行挖掘的相关考古人员,却因棺椁占地大和地宫脏乱为由,竟将棺椁随意丢弃。即使后期意识到此做法的严重错误性,派人紧急寻回,也没能找回帝王帝后的棺椁。

可见当时的考古工作者,根本没有想到金丝楠木的珍贵性,以及棺椁本身所具有的考古价值,十分令人痛心。更让人遗憾的是他们的尸骨,也因后期一系列的波折,而永远的消失在这个世界上,让后世学者痛失研究明朝时期文化的机会。

此外,定陵中没有字画留存,这一点很让人疑惑。因为按照史料记载,万历皇帝很爱读书,用字画陪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比较可能的原因就是,当时挖掘出来的字画和书本等,或许也因被风化而损坏。

定陵,我国古代帝王陵寝,历史上有多位帝王陵寝取此名,其指的可以是:

吴景帝孙休的陵墓定陵

北魏孝明帝元诩的陵墓定陵

北周宣帝宇文赟的陵墓定陵

唐中宗李显的陵墓定陵

宋翼祖赵敬的陵墓定陵

金景祖完颜乌古乃的陵墓定陵

朝鲜桓祖李子春的陵墓定陵

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定陵

清文宗爱新觉罗氏奕詝的陵墓定陵 明十三陵定陵[回目录]概述   

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天寿山南麓,定陵是以明十三陵中所营建的第十座陵墓而建的遗址博物馆。明十三陵是明朝自迁都北京后,定陵十三位故去皇帝的埋葬之处。十三座陵寝构成的皇陵建筑群均依山为陵,规模宏大、气势磅薄。明十三陵从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营建长陵始建,到清朝顺治初年营建思陵时止,筑陵时间长达二百余年。各陵名称以营建的顺序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

定陵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皇后的陵墓。建于1584到1590年,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明楼檐下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四角及台阶都用巨石拼砌而成。明楼内石碑上刻有“大明”和“神宗显皇帝之陵”。明楼的正后部是陵墓的主体——地宫。

定陵地宫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下宫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 地宫共出土各类文物3000多件,其中有四件国宝:金冠、凤冠、夜明珠和明三彩。

定陵的地宫全部用石砌成,多为青石,面积为1195平方米。内无梁架,为石拱券,相当高大。地宫中有7座4吨重的汉白玉石门,设计巧妙,开闭灵活。地宫中又分为正殿、配殿、前殿,和地上建筑完全一样。中殿原状陈列着祭器,那里三个汉白玉石座,座前各有一套**琉璃五供和一个青花大瓷缸,缸中原来盛满长明灯灯油,供点长明灯用。后殿的棺床上停放着朱诩钧和两个皇后的棺木,棺旁放着装满陪葬品的26个红漆木箱。

定陵博物馆  

定陵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全部都是地宫的出土文物,并举办有“定陵出土文物陈列”,用于介绍定陵的概况、地宫的发掘过程以及万历皇帝朱诩钧和他的两个皇后的随葬器物。

定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个皇帝万历帝及两位皇后的合葬墓。万历帝年仅10岁时即已登基,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当政之初,推行改革措施,经济出现繁荣景象;中后期怠于朝政,终年不视朝,致使朝政日趋腐败。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营建,历时6年才完成,耗银800万两。陵墓建成 时万历皇帝只有28岁,直到1620年才正式启用,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年之久。如今,定陵已成为北京最著名的旅游点之一,每年都要吸引数百万游客来到这里,人们被这个古老的中国皇陵深深折服,感受着一代皇帝的传奇故事。

1951年,万历七嫔墓出土“粪水金汁”,竟是嫔妃之宝

明朝是华夏大地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完成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国祚绵延276年。 在明朝的这二百多年里,曾经无论是制造业、 科技 、铸...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