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是李东垣。
李东垣又名李杲,字明之,是我国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用药法象》、《医学发明》、《兰室秘藏》、《活发机要》等,创立了以“内伤脾胃”学说为主体的理论体系。
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李东垣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李东垣晚年将多年临床经验体会著书立说,其中最能反映他学术理论的代表著作的就是《脾胃论》。全书,分上、中、下三卷。
上卷分别阐述了脾胃生理特性,病理变化,及在发病学上的认识意义,宗《内经》、《难经》之旨而发挥之,并附升阳益胃汤等诸方论述各证治疗之法。
中卷就气运衰旺、饮食劳倦热中证等专题作进一步阐发,并译述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补脾胃诸方的主治应用、加减配伍;下卷着重论述脾胃虚损与其它脏腑、九窍的关系,以治疗饮食伤脾等证诸方、有关治验。
人物简介
李杲,字明之,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他家世代居住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因真定汉初称为东垣国,所以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学医于张元素,尽得其传而又独有发挥,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胃内伤学说。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主要经历李杲自幼天赋聪颖,沉稳安静,喜爱读书。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辈们也都是崇文好读之人,与当时的名流雅士有密切的交往。他家是当地的豪门望族,富有钱财,李杲虽生在富贵人家但生活严谨,行为敦厚,令人敬重。李杲二十岁时,母亲王氏患病卧床不起,后因众医杂治而死,李杲痛悔自己不懂医而痛失生母,于是立志学医。当时易水的张元素是燕赵一带的名医,李杲求医心切,不惜离乡四百余里,捐千金拜其为师。凭着他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学,益加阐发”,名声超出老师,成为一代医家大宗。病人来看病,他总是先诊脉,辨明脉象,而后进行诊断,告诉病人他们患得是什么症,然后从医经里引出经文,加以分析对照,证明自己的诊断与医经的论述完全一致,直到把病人说得心服口服了,才拿起笔处方。经过多年临证,李杲的医技日益精湛,各科疾病均能诊治,当时的人都把他当作神医来看待。
著作李杲虽非易水学派之起始人,然因在老师张元素的影响下,颇多创见,著述甚丰,故在易水学派中,影响较大。其著述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活法机要》等。另有《伤寒会要》、《保婴集》、《伤寒治法举要》、《东垣心要》、《万愈方》、《医学辨论》、《用药珍珠囊》、《五经活法机要》、《疮疡论》、《医方便儒》、《药性赋》等,有些已亡,有的系依托之作,故真伪尚待考。
李杲医书,唯《内外伤辨惑论》,为其生前手定。余皆由门人校定。或据其有关资料所整理。
学术内容李氏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是人身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突出强调了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也。”意思是说,元气虽然来源于先天,但又依赖于后天水谷之气的不断补充,才能保持元气的不断充盛,生命不竭。从而进一步深入认识到脾胃之气与元气的关系,认为胃气是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人身之气的来源不外两端,或来源于先天父母,或来源于后天水谷。而人生之后,气的先天来源已经终止,其唯一来源则在于后天脾胃。可见,脾胃之气充盛,化生有源,则元气随之得到补充亦充盛;若脾胃气衰,则元气得不到充养而随之衰退。基于以上观点,李杲诊断内伤虚损病证,多从脾胃入手,强调以调治脾土为中心。
李氏认为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精气的输布依赖于脾气之升,湿浊的排出依赖于胃气之降。这样,李氏对脾胃升降作用的认识,从单纯对消化的作用扩展为对精气代谢的作用。人身精气的转输升降,依赖于脾胃的升降来完成。脾胃的升降作用对人体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如果脾胃的升降失常,将会出现多种病证,“或下泄而久不能生,是有秋冬而没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这里,李氏将内伤病归纳为两种病变,一种是升发不及而沉降太过;另一种是久升而不降,而其根本原因均在于脾胃的升降失常。这样,脾胃升降失常则成为内伤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对待升降问题,李杲又十分重视生长与升发的一面。因为人的健康,生机的活跃,生命的健壮,主要是正气充足的原因。保护正气,必须重视脾胃之气的升发作用。李氏认为,只要元气充足,则百病不生,而元气虚损,多因脾胃之气不升而致。
临床应用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这与《内经》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十分强调胃气的作用。同时,他还将内科疾病系统地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这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于内伤疾病,他认为以脾胃内伤最为常见,其原因有三:一为饮食不节;二为劳逸过度;三为精神 。另外,脾胃属土居中,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伤及脾胃。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过脾胃来调和濡养、协调解决。但他绝对不主张使用温热峻补的药物,而是提倡按四时的规律,对实性的病邪采取汗、吐、下的不同治法。他还十分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这样就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善,并与张子和攻中求补,攻中兼补的方法不谋而合了。
李氏重视脾胃,探讨脾胃内伤病的病因病机,强调了脾胃气虚,元气不足,阴火内盛,升降失常是产生多种内伤病症的病机。因此,在治疗时,李氏将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调整升降失常作为其治疗大法。补中益气汤是他创立的名方之一,也是其遣药制方的代表。全方由人参、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炙甘草组成。在用药上有三个特点,其一,人参、黄芪、白术等补脾胃之气,以助肺气固皮毛;其二,用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助长脾气升发之力;其三,用炙甘草既可补中又可泻火热,以防止阴火炽盛耗伤正气。其中益气升阳为主,泻火为辅,适用于以气虚清阳不升为主者。若阴火炽盛之象较为明显,李杲又补充说:“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烦犹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
对于苦寒泻火,或解表散火诸法,李杲有时也不放弃,甚至单独应用。但其应用是十分慎重的,认为不可久用,因为寒凉大过,可以耗损阳气。而苦寒太过,更易于伤胃,可导致脾胃更虚。而且非阴火炽盛时,不可选用。其选用泻火之法的目的,是用泻火之品将炽盛的阴火清降,以防止过炽的火热损伤元气,具有保护照顾元气的作用。选用泻火之品使浊阴下降,又有利于脾胃之气的升发。当然,选用时—般应适当加入益气和中之品,使人身正气有所补充。李杲在治疗时围绕益气升阳泻火三个方面遣药制方,但具体选用时又根据不同临床表现有所侧重,其目的却是为了保护和恢复元气,使之充盛,体现了其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为健康之本的指导思想。
人物评价李杲对脾胃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诸方面,形成了个人独成一家的系统理论,故而后世称其为“补土派”。由于其学说来源于实践,具有重要的临床念义,故后世宗其说者大有人在。传其学者,不仅有其门人王好古与罗天益,明代以后私淑者更多,如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叶天士等人,都宗其说,而又各有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李杲的学术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
后世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为中国医学史上承前启后影响最大的两大学派,李杲为易水学派的中流砥柱,他学医于张元素但对后世的影响可谓在元素之上。朱丹溪虽为河间学派的三传弟子,但其学说在某些方面也受李杲学说某些启示。明代以后,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叶天士等医家都曾对李杲的学说敬仰、研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自成一家。此外,龚廷贤、龚居中、张志聪等均受李杲学说很大影响。尽管李氏学说的继承者们己经明确,医学史上仍不失为划时代的一个里程碑,作为一名伟大的医学家,他将永远名垂史册。
人物简介 李东垣(1180—1251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名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被尊称为「 ”李君”,是我国「 ”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擅长调治脾土,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是脾胃内伤学的奠基人,素有:「 ”外感宗仲景,内伤法东垣”之说,和医圣张仲景并列,可见李东垣在中医理论学上的贡献。 生平经历 李东垣出身于真定世家大户,其家世居于此,颇有资财。东垣自幼天资聪慧,沉静少语,但是非常喜欢读书,而且为人严谨敦厚。在他二十岁左右时,母亲王老夫人身患重症卧床不起,虽然请了很多医生来诊治,但却不见好转,病情反而加重,最后不治而死。母亲的死给年轻的李东垣以沉重的打击,他深为痛恨自己不懂医术而使自己眼睁睁地看着至亲离去。于是,他向一些前辈医家一样,在痛失至亲的打击下立志学医。 当时他听说易水的张元素名声很大,于是携千金前往拜师,投于门下。由于李东垣生性聪慧,博学强记,所以学得很快,经过数年的学习,他已「 ”尽得其学,益加阐发”而颇有所成了。 后来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李东垣在三十几岁时,竟然按照金朝的制度捐了一个官做,做了一个税务官。李东垣生活在金元动荡的时代,人民饱受战苦,而且时有瘟疫流行。当时有许多人得了「 ”大头天行”的疾病,病人的头大的如同西瓜一般,东垣眼见此景,便悉心研究《内经》、《伤寒》等古典医籍,终于研制出一张治病良方。他将良方刻在木牌上,并插在人群热闹的地方,病人照方服食后果然痊愈。有的人还将药方刻在石碑上,使之广为流传,让人们以为是神仙留下的妙药仙方。经过多年医学研习,李东垣的医术日益高超精湛,为人治病每每效果奇佳,被人视为神医。 李东垣一生精研医道,对于医学治疗很有见地,尤其体现在调治脾胃方面。公元1244年,65岁的回到老家真定,在看病之余,他著书立说创立了以「 ”内伤脾胃”为主的脾胃学说,对后世中医学有重要影响。公元1251年,一生精研医道、治病救人的李东垣在老家真定与世长辞,享年72岁。 医家轶事 有一次,汴京酒馆有一个名叫王善浦的得了小便不利的病。从他的症状看,眼珠突出,腹如孕肚,膝盖以上发硬而且将要裂开,饮食困难,生命垂危。请来的医生都是给他开一些甘淡渗泄的利尿药物,可是都没有什么效果。眼看王善浦的病情越来越重,生命危在旦夕,病家仰慕李东垣的高超医术便请来诊治。李东垣仔细诊治后说;「 ”他得的这个病太复杂了,一般的治疗方法是不能治好这病的,我得回家好好想想救治之法。”主家见他说的在理,于是就同意了。 回家后,他根据王善浦的病情,联系《内经》的内容,冥思苦想,但仍然没能想出。夜深时他和衣而睡,到了半夜突然醒来,将被掀起连声大呼:「 ”有办法了,有办法了!”《内经•素问》上说:「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李东垣想,病人小便困难是由气化不利导致的,前面的医生开出的阳药按理说是能够促进气化的,但为什么不行呢?他想道王冰在注释内经时说:「 ”无阳者,阴无以生;无阴者,阳无以化。”气化是 、阳气共同作用的结果,病人久病伤阴,因而气化不能正常进行。 第二天一大早,李东垣满怀信心地来到病人家,开了「 ”群阴之剂”的药方,病人服食之后果然痊愈。 医学成就 李东垣是著名医学家张元素的高徒,他发展了张元素脏腑辨证学说,区分了外感与内伤,认为「 ”人以胃气为本”、「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首创了内伤学说理论,开创了中医的脾胃学。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之土,所以也将他的学说称为「 ”补土派”。他说:「 ”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也。”将脾胃提高到与元气同一的高度,认为脾胃是人的根本,是生命之源,突出强调了脾胃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李东垣重视脾胃,精心研究脾胃内伤病的病因病机,认为内伤病症是由于脾胃气虚、元气不足、阴火过盛、升降失常所导致的。因此,李东垣针对病症情况,在治疗中补脾胃,足元气,减阴火以及调整升降失常,还创立了相关的医治妙方,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 他将内科病症较为系统地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这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李东垣决不主张使用温热峻补的药物来治疗脾胃,而是依照四时规律对实性的病邪采取汗、下、吐不同的治疗方法。他还十分重视对病症的辨证治疗,使得自己的理论更加完善,这与张从正攻中求补、攻中兼补的思想不谋而合。他的理论学说创立后,其门人王好古、罗天益等人继承并发展了发的学说。王好古在深入阐发李东垣脾胃学的基础上创立了「 ”阴证论”;而罗天益在全面吸收李东垣脾胃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阐发了李东垣的脾胃说,丰富了他的学说内容,对后世是温补学派有很大影响。 传世著作 李东垣一生著书颇丰,其著作中只有《内外伤辨惑论》一书为生前手定。其他著作还有《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活法机要》以及《伤寒会要》、《东垣心要》、《万愈方》、《医学辨论》、《五经活法机要》、《疮疡论》、《医方便儒》、《药性赋》等,但有些已经遗失,而有的则是依托其名而作,真伪尚待考。 影响评价 李东垣是我国中医学史上重要的医学家,与刘完素、张从正和稍后的朱丹溪并称为「 ”金元四大家”,是脾胃学说的创始人,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言:「 ”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在我国中医学史上,金元时期所形成的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是承前启后影响最大的两个学派,李东垣早年授业于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虽非开派之祖,但其影响却在张元素之上,是易水派的大成医家,对我国中医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具有里程碑意义。李东垣是当之无愧的医学大家,是我国中医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医学家。
李东垣,名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以号行世。河北正定人。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2年),卒于蒙古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享年69岁。为金元四大著名医学家之一,“补土派”的代表人物。历代流传的署李果之名的书籍很多,今根据任应秋先生的意见,将确为李东垣的七种著作汇编一册,包括《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和《脉诀指掌》。
另外,在本书原著后还附有“李东垣医学学术思想研究”论文一篇,以及“李东垣医学研究论文题录”和“李东垣方剂索引,非常方便读者学习、研究和应用。
我国古代一斤为16两所以一两大约为现在的30克一钱是3克,但是3钱一般用10克。但是脾胃论中的一两究竟是多少 我也不清楚,我没有看国这本书,但是中药的古今换算基本就是我以上说的那样,我的建议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脾胃论》的作者是:李杲(东垣)。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宋金时(今河北省)人,生活于金大定二十年至元宪宗元年(公元1180—1251年)。李杲出身富豪之家,早年其母患病,遍延诸医,杂药乱投,竟不知为何证而毙。李杲痛悔自己不知医,于是以千金为贽,受业于易州张元素,尽得其传而多阐发。
他不仅重视脏腑辨证,且精于遣药制方,尤其对《内经》《难经》等典籍深有研究,结合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脾胃与元气的关系作了重要的发挥,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颇有见地。李氏治疗脾胃内伤诸病,主用益气升阳,结合苦寒泻火,对后世影响甚大。其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和《兰室秘藏》等。
《脾胃论》内容简介:
《脾胃论》是东垣学说中理论最集中的部分。卷上为本书的基本部分,尤其开卷三篇“脾胃虚实传变论”“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和“脾胃胜衰论”,引用了大量经文来论述作者关于脾胃论学说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为全书奠定基础。
卷中,阐述脾胃病的具体论治,如对用药与针刺等,都作了详细的讨论。卷下,重申脾胃病与天地阴阳,升降浮沉的密切关系,并结合临证,提出了各种治疗方法。全书列方60余首,并详述主义及服用法,其中李氏所创用的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
-《脾胃论》
-李杲
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本文2023-11-01 12:58: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0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