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老子、曾子)的时间排列顺序
以出生时间排列顺序为:老子、孔子、曾子、孟子。
1、老子(生卒年不详,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3、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shē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4、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扩展资料:
孔子见老子是指历史上春秋末期孔子见老子之事。其记载的壁画屡屡发现于包括山东、江苏、河南、陕西和四川在内的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为证实发生于春秋末期的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中国文化史上重要事件的确实存在。
画像石中“孔子见老子”的形象历来为人特别重视。《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及《礼记·曾子问》等许多古籍中多记孔子见老子的故事。画面中,对远程而来,虔诚求教的孔子与年高德勋、礼貌谦恭的老子初见时的神态,表现生动感人。让人一眼便形象地看到孔子谦逊好学,学无常师的美德。
据记载,老子此时已经年迈,比起三十多岁的孔子来,阅历、水平都较高,孔子在老子的盛情接待下,饱览了一些书籍简册,满载而归。临行前老子对孔子进行了谆谆嘱咐,孔子心领神会,把老子的主张比作自由自在地乘风上天,使人无法捉摸的龙,十分玄妙和高超,体现出孔子虚心学习的态度和儒家思想的包容精神。
正如贾志刚在儒学十三讲中所说,“相比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地区文化,中国儒家的包容性是最强的,因此也才使得此后的将近两千年里中华文明能够走到世界的前列”。孔子与老子的这次相会成为古代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曾子
——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见老子
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汉代碑刻中的儒家思想
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楚、西汉、新莽、玄汉、东汉、三国、晋朝、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一、朝代顺序列表
1、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2、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3、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5、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
6、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7、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8、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9、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
10、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11、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12、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13、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14、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15、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16、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17、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
18、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19、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20、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二、朝代
1、秦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
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
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秦王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
前221年,秦王政称帝,史称“秦始皇”。
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
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前210年,秦始皇巡游途中病死于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
其子胡亥即位,为秦二世。
秦王朝虽在历史上拥有巨大影响,但滥用民力,统一仅十余年。
前209年,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天下响应,刘邦、项羽起兵江淮共抗秦。
前207年,秦亡。
2、晋朝
晋朝(266年-420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完成统一。
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316年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
317年,西晋皇室南渡江南,司马睿在建邺延续晋朝,史称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中原汉地。
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
两晋时期北方南迁的 将先进技术带入江南,进一步开发了江南地区。
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3、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南朝(420年—589年)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
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
南北朝前期仍是士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士族、齐民编户、依附户及奴婢,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南到东南亚与南亚。
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的步伐。
4、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朝代。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北周覆亡。
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
公元589年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公元605年,隋炀帝即位后,令宇文恺营建东京,同年下诏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隋文帝在位年间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清明,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
隋炀帝在位时期修建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但因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
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建立唐朝。
公元619年,王世充拥立的皇泰主杨侗也被废,隋朝覆灭,国祚38年。
5、宋朝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
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
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
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
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中国历史朝代
——秦朝
——晋朝
——南北朝
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排列:夏、商、周、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晋、南北朝、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汉、宋、辽、西夏、金、元、明、清
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扩展资料
中国地图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高等灵长类中华曙猿在4,500万年前生活在中国江南一带。考古证据显示224万年至225万年前,中国就有直立人居住,目前考古发现的有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南京直立人、北京周口店直立人等。这些都是目前所知较早的原始人类踪迹。
中国史前时代的各种文化是经过以下几个阶段:以直立猿人为主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期(距今约50至40多万年前),接着进入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以山顶洞人为代表,距今约在20至10余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代表性文化是裴李岗文化,这一时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社会尚无明显分层。紧接着是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这一时期,社会性质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逐渐加深,同时生产力水平有显著提高。
而以龙山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出现在四千多年前。目前考古工作已经在长江、黄河流域发现数个属于这一时期的城址群,如中原城址群、江汉城址群、海岱城址群等。这或许表明在龙山时代,社会的组织形态发生较大的转变。
-中国历史朝代
中国最大的小说集《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宋初官修的一部小说集,北宋李昉等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而成,因为成书于太平兴国年间,因此取名《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搜集了自汉至宋初的各种小说、笔记、野史等500多种,共500卷,另有目录10卷,全书按题材分92大类,150多小类,如“神仙”、“女仙”、“异僧”、“鬼”、“精怪”、“狐”等,保存了大量的古小说资料。
《太平广记》引用的书籍,据旧刻本书前开列的引用书目有343种之多,但实际引用的书目共475种。这些书籍大都已散佚、残缺或经窜改,后人只有通过《太平广记》才可以窥见本来面目。由于《太平广记》保存那么多的古代小说,又采用分类编纂的方法,这给后来研究小说史的人带来很大的方便。鲁迅辑录《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就充分利用了此书。宋代以后的许多作家也常常从《太平广记》中选取题材,创作传奇和戏曲。
中国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世说新语》
中国古代小说以“志怪”、“志人”分类,志怪着重记述神怪异闻,志人则主要记叙人物的言行事迹。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世说新语》全书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类。全书共收一千多则故事,记述简练,一般只有数行文字,短的只是三言两语。它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年间一些士大夫的言行轶事,对统治阶级的政事和日常生活也有所涉及。通过这些描写,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状况乃至精神世界。其中有不少批判黑暗现实、讽刺奢侈*佚、赞扬智慧和善良的记述。
《世说新语》语言质朴精炼,有的就是民间口语,言简意深,耐人寻味。记载人物往往是一些零碎的片断,但传神地表达了人物的个性。书中随处可见出色的比喻和形容、夸张和描绘。《世说新语》语言艺术上的成功,对后代笔记文学有很大影响。后世仿《世说》很多,有《续世说》、《今世说 》等。书中还有不少故事成为后世小说、戏剧的创作素材,如“祢衡击鼓骂曹”、“曹植七步成诗”等。
中国最早的文言志怪小说《搜神记》
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特别兴盛。这类小说大都记录怪异奇闻,有的记述鬼魅,有的描写佛法,有的记叙人迹稀少地区的山川特产,有的编录虚幻的神仙方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是它们的共同特点。东晋干宝写作的《搜神记》,是这类作品中写作最早、成就最高的一部。
《搜神记》虽然写的多是神灵怪异的荒诞故事,但也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如《韩凭夫妇》、《干将莫邪》《三王墓》等篇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本质,歌颂反抗者的不屈精神。《李寄斩蛇》记述少女李寄不顾个人安危,机智勇敢为民除害的事迹。《搜神记》的内容庞杂,描写细致生动,对人物刻画也注意到鲜明的个性,初具小说的格局,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天下夺魁”的《西厢记》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1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概述主讲:韩 晓
2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六个阶段1、孕育期
2、雏形期
3、成熟期
4、变迁期
5、高峰期
6、衰微期
3 一、孕育期(酝酿期)
——先秦两汉 先秦两汉时期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出现,但在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野史杂传以及诗歌作品中孕育着丰富的小说因素,为小说的产生做了多方面的准备。尤其是神话和史传,作为小说的重要源头,对小说的产生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4 1、神话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中国上古时代的神话思维相当发达,已经产生了众多的神灵和相应的传说故事。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儒家对神话采取排斥的态度,致使上古神话在文献古籍中载录甚少,资料零散不全。在《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淮南子》等晚出的著作中保存着一些上古神话,虽然经过后人的加工、修改、润色,但多数还是保存了原始神话的精华,不失为一份最早的优秀的文学遗产。
5 盘 古 开 天 辟 地(创世神话)
天 地 混 沌 如 鸡 子, 盘 古 生 其 中。万 八 千 岁, 天 地 开 辟, 阳 清 为 天, 阴浊 为 地。 盘 古 在 其 中, 一 日 九 变, 神 於天, 圣 於 地。 天 日 高 一 丈, 地 日 厚 一丈, 盘 古 日 长 一 丈。 如 此 万 八 千 岁,天 数极 高, 地 数 极 深, 盘 古 极 长。 后 乃 有 三 皇(1)。
——《艺文类聚》 卷一 引 《三五历纪》
(1) 三 皇: 天 皇、 地 皇、 人 皇。
6 女 娲 造 人(始祖神话)
俗 说 天 地 开 辟, 未 有 人 民,女 娲 抟 黄 土 作 人。 剧 务, 力 不 暇 供, 乃 引 绳 於 泥 中, 举 以 为 人。 故 富 贵 者, 黄 土 人; 贫 贱 凡 庸 者,縆(g eng)人 也。
——《太平御览‧ 风俗通》
7 女 娲 补 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 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於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 四极正;*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淮 南 子 ‧ 览 冥 训》
8 精 卫 填 海 (洪水神话) 发 鸠 之 山, 其 上 多 柘(zhe) 木。 有 鸟 焉, 其 状 如 乌, 文 首, 白 喙, 赤 足, 名 曰 精 卫, 其 名 自 詨(xiao); 是 炎 帝 之 少 女 名 曰女 娃。 女 娃 游 於 东海, 溺 而 不 返, 故 为 精 卫, 常 街 西 山 之 木 石 以 堙(yan) 於 东 海。
——《山 海 经 ‧ 北 次 三 经》
(1) 堙: 填 塞。
9 龙 女 刑 天
10 神话传说对小说的影响神话情节的故事性、神话人物的神异性,那种补天射日的奇瑰想象,那种移山填海的浪漫精神,无疑皆是后世小说艺术思维之所必需,启迪着后世的小说创作。
神话对小说的影响不仅表现在题材和人物的传输以及想象、虚构、夸张等艺术手法的灌溉,更表现在一种深层次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神话思维的特点就在于以一种混沌未开、主客一体的方式去认知和把握世界,这种“天人合一”式的思维特点直接导致了神话中“神人一体”、“神人感应”和“神人相亲”等现象的产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小说的虚构和想象提供了参照思路。
11 "神人合一"神人合一
——A人与异类的拼接:神仙鬼怪、日月山川、动物植物 皆具备人的思想情感、生活习俗和伦理意识。B人与异类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女娲——孙悟空、猪八戒
精卫——白蛇、狐仙、绛珠仙草(转世、谪世)
12 "神人感应"神人感应
——人与自然、神灵等通过神秘渠道彼此沟通相互作用。
神人相亲
——神话作品中时时流露出神人亲和的意识、呈现出融洽、和谐的叙事情调,神话中神人合一的形象能力超凡,且多与人为善,到了后世小说中,神人的亲密无间也多表现为人与神怪的直接交流与对话。
13 2、史传文学与野史杂传 先秦两汉时期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历史著作,如《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历史著作本是史官本着“实录”精神,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但是其间不可缺少必要的剪裁与加工,且遣词造句也会受到主观意志的介入。优秀历史著作中那些人物传记和叙事篇章,有比较完整的情节结构、有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有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和个性化的语言,读来已颇有小说味道,也为小说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土壤。
《廉颇蔺相如列传》、《张仪列传》、《项羽本纪》
14 "汉代以来还出现了一些介乎"汉代以来还出现了一些介乎正史和小说之间的野史杂记,如《吴越春秋》、《越绝书》、《燕丹子》等等。这些杂传之作,既录史实,又收异闻,虚构成分增多,传说色彩更浓,更接近小说的文体特征。
例如:《燕丹子》 燕丹养士 荆柯刺秦
A 黄金投蛙
B 杀马进肝
C 玉盘盛手
15 二、雏形期——魏晋南北朝先秦两汉,小说因素都在酝酿积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批记录鬼神怪异故事的志怪小说和一批记录人物轶闻趣事的志人小说产生出来。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具备了小说的基本特征:具有情节、人物和大致完整的艺术结构,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产生。
与此同时,志人小说、志怪小说篇幅短小、艺术程度不高,更不具备明确的虚构意识——其创作是在缺乏明确的小说意识的情况下完成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这些作品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一般将之视为小说的雏形。
16 志 怪 小 说《收神记》
《收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品,由晋朝人干宝辑撰,原书三十卷,今传本二十卷,由明代胡应麟所辑。干宝自称《搜神记》的内容不外是“古今怪异非常”之事,声明该书“是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
《三王墓》《李寄斩蛇》《董永》
17 董 永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日:“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日:“以钱与矣。”永日:“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日:“妇人何能?”永日:“能织。”主日:“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日:“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注释:
千乘:汉代设置于乘郡,故城在今山东省高青县。 肆力;尽力。田亩:农事。 鹿车:古时的一种小车。这句是说鹿车载了父亲;自己跟随在车后面。 遣之:发送他回家。 俱(ju居):在一起,指同居。 必尔者:必定要象你所说的那样。 缣(jian兼):细绢。 缘:因为。至:最。
18 《天仙配》1955年底,由桑弧执笔改编剧本,石挥导演,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影片《天仙配》摄制完成。这期间,不知有多少人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影片,不知有多少人为戏中的情节所吸引,不知有多少人为严凤英、王少舫的卓越表演而倾倒……可以说,《天仙配》的上演,在中国掀起了“黄梅戏热”,“严凤英热”。二十几岁的严凤英,一下子成了亿万人民爱戴的表演艺术家。
19 志 人 小 说《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编著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宋书·宗室传》说他“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
《世说新语》的体例是以类相从,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等36门。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完全符合史实。此书相当多的篇幅是杂采众书而成。
20 王子猷居山阴 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②,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之⑥。经宿方至⑦,造门不前而返⑧。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注释
①本篇通过王徽之访戴逵“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言行,表现了当时名士率性任情的风度。原属《任诞》第四十七则。王子猷(yóu由),王徽之,字子猷,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子。山阴,旧县名,在今浙江绍兴市。 ②眠觉:睡醒。 ③左思《招隐诗》:描写隐士的生活,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谯郡铚(今安徽宿州市)人。博学多艺,隐居不仕 ⑤剡(shàn善):今浙江嵊州市。⑥即便:立即。 ⑦经宿方至:经过一夜才到。 ⑧“造门”句:到门前不进去见面就返回。造,到。前,进见。
21 三、成熟期——唐在志怪与志人小说相结合的基础上,唐代兴起了一种小说样式“传奇”。唐传奇的兴起,标志着古代短篇文言小说创作趋于成熟。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魏晋小说是将逸事奇闻当成事实来写,作者并非有意进行小说创作,而唐人写传奇则是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始意为小说”。②现实性加强,作品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有些还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矛盾。③艺术性有了很大提高:篇幅增加、情节曲折、文辞华艳、叙事委曲、描写细腻。
22 唐传奇发展的三个阶段发轫期(过渡期)——初、盛唐
《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游仙窟》
兴盛期——中唐
白行简《李娃传》 李朝威《柳毅传》
元 稹《莺莺传》 沈既济《任氏传》
衰微期——晚唐
专集:袁郊《甘泽谣》 裴铏《传奇》
单篇: 杜光庭《虬髯客传》
23 《李娃传》作者白行简(776~826),白居易之弟,字知退,元和二年(807)进士及第,后历任左拾遗、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等职。
《李娃传》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写官宦子弟郑生与名妓李娃的恋爱故事。 小说情节曲折:院遇—计逐—鞭弃—护读,最后以大团圆的喜剧结束。
24 郑生初见李娃 ……自毗陵发,月余抵长安,居于布政里。尝游东市还,自平康东门入,将访友于西南。至鸣珂曲,见一宅,门庭不甚广,而室宇严邃,阖一扉。有娃方凭一双鬟青衣立,妖姿要妙,绝代未有。生忽见之,不觉停骖久之,徘徊不能去。乃诈坠鞭于地,候其従者,敕取之,累眄于娃,娃回眸凝睇,情甚相慕,竟不敢措辞而去。……
25 四、变迁期——宋 元 宋元话本艺术,把白话小说推上了发展之路,并使白话小说从此成为主流,为古代小说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天地。
26 话 本 “话本”原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古人称讲故事为“说话”,这里所指的“说话”主要指民间艺人讲说故事,作为一种技艺,则起于唐,盛于宋。说话的形式类似今之说书。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后世统称为“话本”或“话本小说”。
27 说话宋元时期有很多职业说话艺人,这些说话艺人为了切磋技艺,还成立了专门的行会,如“雄辩社”之类。为他们编写话本的文人也组织了专门的团体,称为“书会”,书会中人则称为“书会才人”、“书会先生”等。说话艺人多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
宋代的“说话”已有固定的演出场所。称为“瓦子(瓦肆、瓦舍)”、“勾栏”,表演则成为“作场”、“敷衍”。此外,酒楼茶馆、街头巷尾、宫廷寺庙等也都可见说话表演。
28 勾栏歌舞表演图
29 山东民间说书
评书名家单田芳
30 说话的分类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说话”而来。又因城市经济的繁荣、瓦舍勾栏的设立、说话艺人的增多、市井听众的捧场,民间说话呈现出职业化与商业化的特点。当时的“说话”,有“四家”之说,名有门庭,自成路数。“四家”的名目,据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载,是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后一种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与以叙事取胜的前三类显然有别。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即演说佛书;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可见,所谓说话的家数,是以故事题材作划分标准的。
31 小说话本的体制 宋元小说话本有一定的体制。其文本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个部分构成。入话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它有时以一首或若干首诗词“起兴”,说风景,道名胜,往往与故事的发生地点相联系,或与故事的主人公相关联;有时先以一首诗点出故事题旨,然后叙述一个与某些题旨相关的小故事,其行话是 “权做个‘得胜头回’”,实则这个小故事与将要细述的故事有着某种类比关系。显然,入话的设置,乃是说话人为安稳入座听众、等候迟到者的一种特意安排,也含有引导听众领会“话意”的动机。正话,则是话本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正话之后,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故事主题,或以“话本说彻,权做散场”之类套话作结。
32 《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 西湖三塔记
入话:
湖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诗乃苏子瞻所作,单题两湖好处。言不尽意,又作一词,词名《眼儿媚》:……今日说一个后生,只因清明,都来西湖上闲玩,惹出一场事来。直到如今,西湖上古迹遗踪,传诵不绝。……
33 话本à拟话本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模拟宋元话本的体制而编写的供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拟话本”。这一演变过程同时也是小说从民间艺人口头讲说发展到文人学士案头编创的过程。
冯梦龙 “三言”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蒙初 “二拍”
《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34 代表作品《错斩崔宁》
刘贵 王氏 陈二姐 崔宁 静山大王
《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周胜仙 范二郎
《碾玉观音》(又题《崔待诏生死冤家》)
璩秀秀 崔宁 咸安郡王
35 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宋本作《错斩崔宁》)
聪明伶俐自天生,懵懂痴呆未必真。嫉妒每因眉睫浅,戈矛时起笑谈深。
九曲黄河心较险,十重铁甲面堪憎。时因酒色亡家国,几见诗书误好人!
这首诗,单表为人难处。只因世路窄狭,人心叵测。大道既远,人情万端。熙熙攘攘,都为利来;蚩蚩蠢蠢,皆纳祸去。持身保家,万千反覆。所以古人云:颦有为颦,笑有为笑。颦笑之间,最宜谨慎。这回书,单说一个官人,只因酒后一时戏笑之言,遂至杀身破家,陷了几条性命。且先引下一个故事来,权做个得胜头回。
36 宋元话本与明清长篇小说(一)宋元的讲史话本,又称“平话”。现存宋编元刊或元人新编的讲史话本,大多标名“平话”,如《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平话》等。“平话”的含义,盖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只用于念诵,不施于歌唱。另外,称之为“平”,当是强调讲史话本虽脱胎于史书,而语言风格却摆脱艰深的文言而趋于平易。
《三国志平话》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提供了情节参考,《武王伐纣平话》则已粗具《封神演义》的结构间架。
37 宋元话本与明清长篇小说(二)宋代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分前后二集,记述北宋衰亡、金人入侵和南宋建都临安的经过。其中含有梁山泊故事,像杨志卖刀、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三十六人聚义梁山、宋江受招安征方腊等,略具后来《水浒传》的雏形,其叙事简略,类似纲要。
38 宋元话本与明清长篇小说(三)宋元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分上、中、下三卷,每卷分若干段,数量不等,凡17段。每段均有标题;其末尾必有诗一首或二、三首,总括该段故事内容,揭示佛法无边、信佛则逢凶化吉的宗旨。
《取经诗话》叙述唐僧一行六人,往西天求请大乘佛法。上路不久,遇见一 “白衣秀才”,自称:“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于是,取经队伍由六人增至七人,但除唐僧、猴行者外,其馀诸人并无名姓称谓。猴行者神通广大,已成为故事的主角。从内容上看,它是《西游记》故事最早的雏形。
39 五、高峰期——明 清从语体角度可分为
- 白话小说和文言小说
从篇幅长度可分为
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从题材、内容和创作方法又可分为
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等类型
总之,这一时期小说名作迭出、式样纷繁,铸就了中国小说的颠峰时刻。
40
41 明清小说发展的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产生的《三》、《水》、《西》等长篇小说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和文人独立创作相结合的产物,尤其是这三部小说都是在话本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在故事的跌宕起伏、语言的粗犷豪放和人物的传奇色彩等方面还带有十分明显的话本小说的痕迹,但在规模、思想和艺术上都大大超过了话本,是话本小说之后中国古代小说的一大飞跃。
42 明清小说发展的两大阶段第二阶段除了产生《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大量的文人独立创作的以日常家庭生活为题材的世情小说而外,还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等其他类型的作品。此外,《聊斋志异》的出现还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登上了艺术高峰。这一阶段的小说现实性更强,作品风格更加为一致,生活细节的描写更加细腻。
43 六、衰微期——晚清(近代)特点:
①小说与政治的关系进一步密切。
②小说取材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③在艺术手法上除了继承古典小说传统而外,也接受了西方小说技法的影响,表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④小说数量激增,还出现了大量专门的小说刊物,但是小说的质量却普遍不高,与前代相比衰落之势甚为明显。
中国古代时间轴按顺序排列是,远古时代、夏朝、商朝、西周、东周列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朝、明朝、清朝。
时间轴
时间轴,按时间顺序串联的记录体系,通过互联网技术,依据时间顺序,把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事件串联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记录体系,再运用图文的形式呈现给用户。
时间轴可以运用于不同领域,最大的作用就是把过去的事物系统化、完整化、精确化。
时间轴就是依据文化分类和时间把事物归类和排序,以最适合的形态展示给用户。
诗人 楚辞 战国 楚 屈原 宋玉 景差 ,
西汉 刘邦 卓文君 苏伯玉妻,刘彻 李陵,苏武,班婕妤 ,梁鸿
东汉 三曹 曹操 曹植 曹丕 ,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 甄姬
三国 魏 阮籍 嵇康 曹髦
西晋 太康诗人 三张(华、协、载)、二陆(机、云)、两潘(岳、尼)、一左思
东晋 刘琨 陶渊明 ,孙绰,许询,郭璞,谢安,谢道韫,
五胡十六国 前秦 苏蕙
南朝 谢灵运,谢惠连,颜延之,汤惠休,谢庄,鲍照,鲍令晖,徐孝嗣,谢眺,孔稚珪,范云,江淹,沈约,何逊,柳恽,吴均,萧衍,萧纲,萧绎,徐悱,刘孝绰,刘令娴,陶弘景,王籍,萧综,庾肩吾,王筠,徐陵,阴铿,江总,朱超,陈叔宝
北朝 温子升,邢劭,魏收,祖珽,王褒(先仕南朝,后入北朝),庾信(后入北朝),卢思道,颜之推(先仕南朝,后投北朝)。薛道衡(初仕北齐,后入隋),虞世基(初仕南陈,后入隋,貌似应算南朝诗人= =)
隋朝:陈子良 江总 孔德绍 孔绍安 卢思道 吕让 明余庆 孙万寿 王申礼 王胄 薛道衡 杨素 尹式 杨广
唐朝 唐代诗人不计其数,但著名的诗人有以下几位: 一、初唐:虞世南、上官仪、王绩、王梵志、寒山、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沈佺期、宋之问、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张若虚、刘希夷、陈子昂 二、盛唐:张九龄、张说、贺知章、王湾、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祖咏、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刘湾、张渭、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结、顾况、戴叔伦、张籍、王建、元稹、李绅、 三、中唐:韦应物、刘长卿、李益、李端、卢纶、吉中孚、钱起、司空曙、苗发、夏侯审、刘禹锡、柳宗元、韩愈、孟郊、贾岛、姚合、李贺、 四、晚唐:杜牧、李商隐、温庭筠、韦庄、李群玉、韩偓、司空图、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
五代 冯延巳,李璟,李煜,司空图,罗隐,冯道,韩熙载,李建勋,许浑,李群玉,韩偓,郑谷,胡曾,曹邺,贯休,齐己,方干,雍陶,刘驾,曹唐,赵嘏,崔致远,李远,李涉,魏玉侠,沈彬,孙鲂,廖凝,陈陶,陈贶,刘洞,江为,伍乔,左偃,李中,孟宾于,成彦雄,徐铉,韩偓,黄滔,崔道融,徐寅,温庭筠,韦庄,杜光庭,欧阳炯,詹敦仁,詹琲,刘乙,庐山,湖湘,荆渚,冯延鲁,花蕊夫人,沈徽,纪唐夫,孟宾于,段成式,周繇,鱼玄机,薛涛,李冶,皇甫枚,和凝,薛昭蕴,张泌,毛文锡,牛希济,顾夐,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郑谷,左偃,李从荣,尚颜,可朋,王仁裕,徐夤,孙光宪,李繤,李存勖,李从荣,罗隐,杜荀鹤,王贞白,徐仲雅,沈彬,陈抟,王建,孟昶,陶谷,徐锴,徐铉,郑文宝,王禹偁,王元之
北宋 晁补之 晁冲之 晁元礼 道潜 方惟深 韩缜 贺铸 胡楚 黄裳 寇准 柳永 李之仪 林逋 吕本中 吕蒙正 毛滂 米芾 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 潘阆 秦观 钱惟演 琴操 苏舜钦 沈与求 苏辙 文同 万俟咏 汪藻 王观 魏野 无名尼 王禹偁 谢克家 晏几道 赵令畤 杨朴妻 杨亿 叶梦得 曾公亮 曾巩 张耒 张舜民 张先 章楶 赵佶 郑文宝 周邦彦 朱敦儒 朱服 宋徽宗赵佶
契丹 耶律倍 耶律隆绪 耶律洪基 萧观音 萧瑟瑟 寺公大师 萧总管
西夏 张元
南宋 南宋所有诗人
C
蔡伸 蔡幼学 陈德武 陈克 陈人杰 陈郁
F
范成大 范镇
G
高翥 葛立方
H
胡铨 韩元吉 洪迈 黄公度 黄简
J
姜夔 蒋捷
K
康与之
L
林升 乐婉 李吕 刘辰翁 刘过 刘子翚 卢祖皋 陆游妾
N
南宋无名 聂胜琼
S
僧志南 石孝友 史达祖 蜀妓 孙道绚
T
唐琬
W
文天祥 汪元量 王沂孙 王之道 吴淑姬 吴文英
X
辛弃疾 徐矶 谢翱
Y
叶绍翁 严仁 严蕊 严羽 姚宽 游次公 袁去华
Z
郑会 朱淑真 曾觌 张孝祥 张炎 张元干 张嵫 章良能
赵彦端 郑域 周密 周紫芝 朱翌
金朝 蔡松年(90)段克己(70)段成己(65)吴激(15)蔡珪(5)刘汲(4)张斛(3)朱自牧(3)马定国(3)邓千江(2)王渥(2)金章宗(1)完颜仲实(1)折元礼(1)
元 “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 高启为“元朝最伟大的诗人” 元朝蒙古族大诗人萨都拉 王冕是我国元朝末年一位著名的诗人和画家 还有戴表元 袁士元 周密 张雨 刘因 萨都剌
明 明朝诗人大全(1690位只列出前1000位)
高启(848)刘基(599)唐寅(416)李东阳(336)杨基(334)袁凯(318)彭年(251)张羽(237)程嘉燧(226)王稚登(221)徐渭(188)戴良(181)杨慎(176)止庵法师(174)沈周(166)皇甫汸(166)吴宽(158)谢榛(157)朱有炖(148)王叔承(143)祝允明(138)汤显祖(135)徐祯卿(124)蔡羽(121)张以宁(120)陈宪章(119)薛蕙(118)吴兆(115)高叔嗣(111)全室宗泐(109)王履(108)林鸿(107)顾璘(104)邵宝(102)徐贲(99)蒲庵禅师(97)于慎行(97)何景明(96)唐时升(95)汪广洋(91)王跂(90)贝琼(89)王问(89)袁中道(88)袁宏道(87)孙蕡(84)文徵明(84)吴鼎芳(83)曹学佺(82)郭登(78)刘炳(78)刘崧(77)王廷陈(77)王世贞(75)范汭(75)顾清(75)桑悦(75)张时彻(73)朱权(73)梦观法师(72)张元凯(72)王祎(71)宋濂(70)葛一龙(68)史鉴(68)宋登春(67)王醇(67)居节(65)刘溥(65)陈鹤(64)多炡(64)屠隆(64)张宇初(64)黄佐(63)石珝(63)郑善夫(63)储巏(62)唐顺之(61)王恭(61)九皋声公(61)王微(60)李梦阳(60)尹耕(60)陈沂(59)吴梦旸(59)雪山法师(58)方孝孺(56)皇甫涍(56)施渐(56)陶安(56)蒋山卿(53)钱宰(53)姚道衍(53)黄姬水(52)蔡汝楠(51)楚石梵琦(51)李祯(51)孙一元(51)张掞(50)陈汝言(50)朱曰藩(50)陈第(49)景翩翩(48)王守仁(48)鲁铎(48)吴孺子(47)徐勃(47)李濂(46)胡俨(46)马治(46)王宠(46)程敏政(45)胡翰(45)李蓘(45)陶望龄(45)王绂(45)雪浪法师(45)唵囕香公(43)俞允文(43)李流芳(42)憨山(42)瞿佑(41)张简(41)憨山大师(41)岳岱(41)张泰(41)蓝智(40)黎民表(40)沈一贯(40)石沆(40)郭奎(39)娄坚(39)徐繗(39)边贡(38)冯琦(38)甘瑾(38)黄克晦(38)柳应芳(38)王鏊(38)明无名氏(37)何良俊(37)韩邦靖(36)黄辉(36)金銮(36)梁有誉(36)陆釴(36)荪谷(36)程本立(35)雪江秀公(35)吴国伦(34)傅汝舟(34)蓝仁(34)沈愚(34)童佩(34)张淮(34)赵贞吉(34)李攀龙(33)陈继(33)李先芳(33)陆容(33)叶子奇(33)朱元璋(32)王慎中(32)道原法师(32)丰坊(32)浦源(32)童冀(32)王弼(32)杨士奇(32)刘绩(31)杨循吉(31)张含(31)赵滂(31)朱让栩(31)朱瞻基(31)胡安(30)罗玘(30)王廷相(30)魏观(30)许继(30)曾棨(30)阮自华(29)王璲(29)樊阜(28)金幼孜(28)卢柟(28)盛鸣世(28)宋讷(28)王英(28)周玄(28)钟惺(27)程诰(27)廖孔说(27)许邦才(27)庄昶(27)宗臣(27)张红桥(26)陈束(26)陈言(26)顾德辉(26)钱谦贞(26)王伯稠(26)张和(26)朱应登(26)高棅(25)黄省曾(25)金大舆(25)李延兴(25)吕时臣(25)汤珍(25)完璞琦公(25)王一鸣(25)王直(25)虞堪(25)张维(24)皇甫濂(24)林章(24)薛瑄(24)殷奎(24)程可中(23)邓渼(23)王越(23)周藩宗正(23)于谦(22)孙承宗(22)归有光(22)何允泓(22)盛时泰(22)硕篽(22)王韦(22)邢侗(22)赵南星(22)林俊(21)南洲法师(21)秋潭舷公(21)王懋明(21)杨子器(21)虞淳熙(21)詹同(21)郑琰(21)解缙(20)兰江濋公(20)刘昌(20)阮汉闻(20)沈野(20)王九思(20)殷迈(20)张正蒙(20)郑胤骥(20)方太古(19)胡宗仁(19)金大车(19)筠隐遂(19)罗颀(19)汤胤勣(19)许妹氏(19)杨宛(19)尹伸(19)张璨(19)朱静庵(19)呼文如(18)徐有贞(18)丰越人(18)陆之裘(18)马之骏(18)舒頔(18)苏伯衡(18)唐之淳(18)张凤翔(18)张治(18)戚继光(17)陈鸿(17)陈继儒(17)等慈润公(17)董少玉(17)纪青(17)李存(17)刘泰(17)陆粲(17)孙作(17)屠瑶瑟(17)王逢年(17)王野(17)王彝(17)方氏(16)郑梦周(16)古春兰公(16)顾甗(16)管讷(16)揭轨(16)梁氏(16)林敏(16)卢沄(16)马汝骥(16)梅鼎祚(16)沈德符(16)沈天孙(16)王佐(16)魏时敏(16)严嵩(16)易恒(16)于鉴之(16)袁宗(16)张邦奇(16)郑作(16)黄云(15)蔡文范(15)归子慕(15)华察(15)黄哲(15)刘凤(15)刘仁本(15)刘三吾(15)陆弼(15)明沈定王(15)钱希言(15)王洪(15)王讴(15)王彦泓(15)雪溪映(15)张祥鸢(15)王景(14)黄中(14)道敷(14)冯梦祯(14)冯惟讷(14)顾梦圭(14)林弼(14)罗伦(14)米云卿(14)欧大任(14)商家梅(14)沈氏(14)苏平(14)王鸿儒(14)王嗣经(14)王行(14)熊卓(14)姚旅(14)袁袠(14)张献翼(14)朱纯(14)唐肃(13)张绅(13)郭武(13)韩上桂(13)李桢(13)木知府(13)聂大年(13)丘吉(13)王凤娴(13)王泽(13)周鼎(13)王世懋(12)陈颢(12)陈荐夫(12)龚诩(12)孤松秀上(12)顾彧(12)胡缵宗(12)练子宁(12)刘琏(12)刘英(12)鲁山泰公(12)秦镐(12)沈炼(12)史迁(12)童轩(12)王寅(12)吴稼竳(12)香严和尚(12)谢铎(12)谢少南(12)杨荣(12)于嘉(12)湛怀法师(12)张佳胤(12)张宣(12)周翼(12)紫柏大师(12)陈子龙(11)夏完淳(11)杜琼(11)法智(11)葛高行文(11)顾辰(11)郭昭(11)何白(11)黄肃(11)江以达(11)蒋主孝(11)空室禅师(11)黎扩(11)刘荣嗣(11)陆师道(11)马氏(11)茅大方(11)倪岳(11)潘氏(11)申时行(11)施敬(11)苏澹(11)文震亨(11)吴志淳(11)西吾衡上(11)朽庵林公(11)许谷(11)杨承鲲(11)赵瑗妾(11)周用(11)朱长春(11)朱升(11)袁崇焕(10)顾禄(10)薄少君(10)常伦(10)彻鉴堂(10)程节(10)戴冠(10)冯惟健(10)顾闻(10)顾协(10)胡梅(10)机先(10)康海(10)雷思霈(10)刘绘(10)梅守箕(10)潘之恒(10)沈宛君(10)史谨(10)王衡(10)王清(10)王惟俭(10)王谊(10)危素(10)文林(10)吴会(10)吴维岳(10)吴子孝(10)先竹深府(10)徐于(10)许筠(10)许宗鲁(10)俞安期(10)张楷(10)赵今燕(10)周晖(10)周诗(10)朱成泳(10)朱高煦(10)刘玉(9)陈凤(9)陈鸣鹤(9)陈完(9)高逊志(9)戈镐(9)顾祖辰(9)何孟春(9)胡奎(9)黄氏(9)雷鲤(9)李维桢(9)刘黄裳(9)陆深(9)茅元仪(9)谋堚(9)乔世宁(9)秦约(9)沈泰鸿(9)沈应(9)盛彧(9)史忠(9)孙炎(9)田艺蘅(9)屠应埈(9)项兰贞(9)晓庵法师(9)谢五娘(9)羽素兰(9)张弼(9)张九一(9)郑希良(9)郑元(9)周玉如(9)朱高炽(9)朱阳仲(9)邹亮(9)李奎(8)陈邦瞻(8)陈伯康(8)陈敬宗(8)程玄辅(8)传慧(8)冬溪泽公(8)董应举(8)顾大典(8)顾源(8)归昌世(8)皇甫冲(8)康从理(8)孔天胤(8)李兆先(8)刘仔肩(8)陆德蕴(8)潘一桂(8)丘刘(8)饶介(8)阮大铖(8)桃花仕女(8)田汝鳷(8)童承叙(8)汪本(8)王留(8)王毓德(8)王志坚(8)文太青妻(8)乌斯道(8)吴世忠(8)谢肇淛(8)徐熥(8)杨巍(8)殷云霄(8)愚庵智及(8)张名由(8)章士雅(8)赵宧光妻(8)周忱(8)朱无瑕(8)朱应辰(8)朱右(8)邹迪光(8)李日华(7)陈蒙(7)敖英(7)陈勋(7)董养河(7)方登(7)海舟慈禅(7)何璧(7)洪贯(7)黄玄(7)焦竑(7)李懋(7)李言恭(7)李元昭(7)梁潜(7)林春泽(7)刘璟(7)卢熊(7)逯昶(7)吕敏(7)马如玉(7)马湘兰(7)马愈(7)茅坤(7)茅维(7)明肃靖王(7)偶桓(7)钱逵(7)钱王孙妻(7)钱逊(7)秋江湛公(7)任瀚(7)施峻(7)释良琦(7)宋珏(7)孙宜(7)汰如法师(7)滕毅(7)王建极(7)王人鉴(7)王绅(7)王怿(7)魏允中(7)文翔凤(7)吴哲(7)徐阶(7)徐庸(7)杨文卿(7)尹嘉宾(7)玉芝和尚(7)岳正(7)张孟兼(7)赵迪(7)郑如英(7)周是修(7)邾经(7)邹智(7)刘师邵(6)包节(6)鲍恂(6)陈铎(6)陈公纶(6)陈缉(6)陈价夫(6)方孔炤妻(6)费宏(6)傅汝楫(6)顾观(6)郭第(6)胡汝嘉(6)胡侍(6)华淑(6)金宗直(6)靳学颜(6)瞿荣智(6)李玮(6)刘珏(6)卢昭(6)陆俸(6)陆懋龙(6)吕诚(6)马洪(6)马氏女(6)孟洋(6)梦苏道人(6)潘牧(6)器封(6)钱明相(6)丘云霄(6)申屠衡(6)沈贞(6)石林瑛公(6)石头如愚(6)孙七政(6)涂颖(6)王维桢(6)文质(6)吴斌(6)吴学礼(6)夏言(6)夏寅(6)萧翀(6)谢晋(6)邢参(6)徐威(6)徐颍(6)许伯旅(6)晏铎(6)叶之芳(6)余善(6)张渊(6)张著(6)郑旦(6)郑文康(6)周天球(6)周永年(6)周玉箫(6)朱厚照(6)宗乘(6)张煌言(5)王磐(5)文嘉(5)张金(5)贝翱(5)卞荣(5)冰蘗禅师(5)蔡宗尧(5)曹子念(5)陈则(5)程汉(5)董谷(5)范景文(5)范言(5)高得旸(5)公鼐(5)贡悦(5)顾大武(5)顾大猷(5)顾晋(5)何乔新(5)何御(5)胡直(5)金净(5)瞿汝稷(5)懒庵禅师(5)李敏(5)李鸣鹤(5)李三才(5)李士允(5)李勖(5)梁辰鱼(5)廖希颜(5)林大辂(5)林公庆(5)林环(5)林娙(5)林应亮(5)刘丞直(5)刘效祖(5)刘秩(5)龙瑄(5)陆采(5)马中锡(5)明周藩王(5)南元善(5)倪钅巨(5)浦瑾(5)沙宛在(5)申光汉(5)沈梦麟(5)沈宣(5)苏大(5)苏濂(5)苏祐(5)苏正(5)孙华(5)孙继芳(5)唐元(5)田汝成(5)汪应轸(5)王济(5)王汝章(5)王士骐(5)王畛(5)魏学礼(5)吴扩(5)谢肃(5)徐淮(5)徐献忠(5)雪庐新公(5)姚汝循(5)叶杞(5)叶纨纨(5)一雨法师(5)张可大(5)张倩倩(5)张如兰(5)张诗(5)张渥(5)张綖(5)张之象(5)赵鹤(5)郑嘉(5)郑明选(5)周兰秀(5)周浈(5)朱存理(5)竹庵禅师(5)竹浪旭(5)竺隐道公(5)祝颢(5)张灵(4)冯惟敏(4)董其昌(4)汪道昆(4)安磐(4)冰如源(4)巢松法师(4)陈安(4)陈衎(4)陈宽(4)陈芹(4)陈汝修(4)陈绍先(4)陈玄胤(4)陈循(4)程伯阳(4)崔嫣然(4)大用(4)戴铣(4)董纪(4)斗娘(4)杜庠(4)樊鹏(4)方豪(4)方弘静(4)费元禄(4)高岱(4)龚用卿(4)顾敬(4)顾亮(4)顾云鸿(4)郭文(4)贺甫(4)侯一元(4)黄德水(4)黄淑德(4)蒋忠(4)李崇仁(4)李同芳(4)李应祯(4)林世璧(4)刘芳节(4)刘侃(4)刘苑华(4)卢大雅(4)卢儒(4)陆治(4)骆文盛(4)马文玉(4)冒愈昌(4)梅蕃祚(4)明沈宪王(4)明沈宣王(4)莫叔明(4)牛谅(4)钱干(4)沈华鬘(4)沈璜(4)沈倩君(4)沈右(4)沈媛(4)施侃(4)帅机(4)宋璲(4)苏志皋(4)谭元春(4)唐泰(4)唐仲实(4)田娟娟(4)万表(4)万世尊(4)汪淮(4)王逢元(4)王格(4)王同轨(4)王延陵(4)王养端(4)王肄(4)王应辰(4)文彭(4)吴肜(4)西白禅师(4)席应珍(4)夏掞(4)萧鎡(4)小萍庵文(4)徐良彦(4)徐学谟(4)徐章(4)徐中行(4)许篈(4)许相卿(4)杨翮(4)杨一清(4)姚粦(4)姚咨(4)叶砥(4)圆复(4)袁宗道(4)占城使臣(4)张璧(4)张凤翼(4)张率(4)张民表(4)张慎言(4)张治道(4)赵崡(4)赵宜生(4)郑定(4)郑居贞(4)郑崐(4)郑渊(4)仲春龙(4)周楷(4)周南老(4)周启(4)朱邦宪(4)朱椿(4)朱芾(4)朱梦炎(4)祝祺(4)邹奕(4)张家玉(3)文征明(3)任道(3)周之翰(3)蔡可贤(3)蔡庸(3)陈潜夫(3)成氏(3)程国儒(3)程烈(3)邓韨(3)丁岳(3)都穆(3)端淑卿(3)段功(3)复初恢公(3)顾达(3)顾斗英(3)顾元臣(3)顾元庆(3)郭本(3)郭完(3)恒岳淳(3)胡粹中(3)胡广(3)胡悌(3)华严法师(3)怀悦(3)皇甫子循(3)黄玠(3)黄居中(3)吉雅谟下(3)姜玄(3)金氏(3)康彦登(3)兰廷瑞(3)李承箕(3)李大纯(3)李时行(3)李至清(3)李贽(3)练高(3)林光宇(3)刘麟(3)刘天民(3)楼琏(3)陆承宪(3)陆完(3)吕高(3)吕皞(3)毛氏(3)明秦康王(3)莫璠(3)莫如忠(3)莫是龙(3)谋騕(3)倪谦(3)聂镛(3)潘德元(3)朴隐禅师(3)齐之鸾(3)琦元璞(3)钱百川(3)钱岳(3)钱子义(3)乔宇(3)钦叔阳(3)屈氏(3)臞鹤法师(3)全思诚(3)任原(3)日本无名(3)邵思文(3)沈澄(3)沈春泽(3)沈明远(3)沈仕(3)沈宪英(3)沈铉(3)宋元禧(3)孙友篪(3)唐敏(3)陶琛(3)田顼(3)通凡(3)同庵简公(3)屠本畯(3)汪衢(3)汪文盛(3)王达(3)王立中(3)王象春(3)王翊(3)王云凤(3)王贞庆(3)危进(3)魏之璜(3)闻谷禅师(3)邬佐卿(3)吴文泰(3)吴俨(3)吴植(3)夏煜(3)夏云英(3)萧执(3)萧宗(3)谢徽(3)熊鼎(3)熊梦祥(3)熊直(3)徐桂(3)徐居正(3)许隚(3)薛素素(3)雪梅和尚(3)杨溥(3)杨守陈(3)杨训文(3)姚纶(3)姚氏(3)叶权(3)叶向高(3)应宗祥(3)俞汝舟妻(3)袁表(3)袁举(3)袁昭旸(3)月潭德公(3)岳榆(3)云峰住公(3)臧懋循(3)曾鲁(3)曾烜(3)张本(3)张紞(3)
清 清代共有237名诗人 (1页/2页)
向阮贤 袁枚 顾炎武 黄燮清 董恂 朱蠡 龚自珍 康熙 连庐 王良谷 曹雪芹 何绍基 洪秀全 赵翼 齐召南 顾贞观 纳兰容若 查慎行 林则徐 纳兰性德 吴伟业 谭嗣同 姚鼐 纪昀 宋湘 敦诚 陈恭尹 陈淑兰 陈维崧 陈文述 董以宁 杜于皇 冯班 归庄 郭敏 洪亮吉 黄景仁 黄宗羲 计东 蒋士铨 金农 金人瑞 金圣叹 峻德 康有为 厉鹗 梁启超 林佩环 刘若蕙 刘絮窗 毛奇龄 彭骏孙 蒲松龄 钱载 清无名氏 邱圆 屈大均 屈复 塞尔赫 沈德潜 施闰章 释宗渭 舒位 宋琬 孙枝蔚 王夫之 王士祯 吴嘉纪 吴兰修 吴兆骞 席佩兰 项鸿祚 徐兰 严复 叶燮 尤侗 袁树 张芬 张惠言 赵执信 郑燮 朱彝尊 左辅 阮元 王文治 钱谦益 王又曾 黄任 吴震 吴保初 王允皙 蒋智由 文廷式 张问陶 郭麟 缪彤 钱曾 严遂成 龚鼎孳 倪瑞璿 胡天游 汪琬 蒋超 陆次云 刘光第 范当世 释敬安 沈曾植 陈衍 乾隆 许虬 吴雯 林文 陈曾寿 仓央嘉措 陈沆1 方文 石达开 黄遵宪 王蕴章 麦孟华 黄增 黄遵宪 梁启超 康有为 钱长泽 洪升 江湜 孔尚任 彭孙遹 孙原湘 谈迁 雍正 徐灿 方维仪 纪映淮 钱凤纶 毕著 章有湘 钱敬淑 吴琪 吴绡 侯怀风 吴氏 倪仁吉 方琬 范姝 熊湄 紫静仪 林古度 项圣谟 朱之瑜 阎尔梅 张翙 金武祥 李秉礼 庄棫 蒋春霖 陈澧 周济 董士锡 吴锡麒 侯文曜 叶小鸾 杜濬 余怀 顾梦游 邢昉 纪映钟 万寿祺 阎修龄 靳应升 张养重 丁澎 贾凫西 笪重光 干建邦 毛德琦 曹龙树 舒天香 曾燠 张维屏 魏源 彭玉麟 李鸿章 陈宝箴 张之洞 王凤池 易顺鼎 梁鼎芬 姚燮 郑珍 钱曾 严遂成 龚鼎孳 倪瑞璿 胡天游 汪琬 蒋超 陆次云 刘光第 范当世 释敬安 沈曾植 陈衍 乾隆 许虬 吴雯 林文 陈曾寿 仓央嘉措 陈沆1 方文 石达开 黄遵宪 王蕴章 麦孟华 黄增 黄遵宪 梁启超 康有为 钱长泽 洪升 江湜 孔尚任 彭孙遹 孙原湘 谈迁 雍正 徐灿 方维仪 纪映淮 钱凤纶 毕著 章有湘 钱敬淑 吴琪 吴绡 侯怀风 吴氏 倪仁吉 方琬 范姝 熊湄 紫静仪 林古度 项圣谟 朱之瑜 阎尔梅 张翙 金武祥 李秉礼 庄棫 蒋春霖 陈澧 周济 董士锡 吴锡麒 侯文曜 叶小鸾 杜濬 余怀 顾梦游 邢昉 纪映钟 万寿祺 阎修龄 靳应升 张养重 丁澎 贾凫西 笪重光 干建邦 毛德琦 曹龙树 舒天香 曾燠 张维屏 魏源 彭玉麟 李鸿章 陈宝箴 张之洞 王凤池 易顺鼎 梁鼎芬 姚燮 郑珍 汤复 释弘仁 孙洤 余鸿 董法海 崔国因 释音可 吴雯清 汪树琪 黄起溟 胡与高 汪士鋐 石涛 程之鵕 程岫 吴麐 李盘 李沂 陆廷抡 黄云 宗元豫 冷士嵋 蒋易 沈士柱 许楚 刘城 钱秉镫 李渔 冒襄 钱光绣 宗谊 董晓山 陆宇燝 余楍 李邺嗣 万斯备 朱士稚 魏耕 曾国藩 陈长生 通州诗丐 王扌炎 萧正模 何 光绪
词人 词于唐代出现
唐代 李白 温庭筠,韦应物、戴叔伦、张志和、王建、白居易、刘禹锡 韩翃 柳氏
五代 皇甫嵩、和凝、孙光宪外,其余如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顾夐、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等,都是集中在蜀地的文人
北宋 王禹偁 苏轼 苏易简 寇 准 钱惟演 范仲淹 张 先 晏 殊 李清照 辛弃疾 柳 永 岳 飞 司马光 欧阳修 陆 游 王安石 王安国 韩 缜 宋 祁 黄庭坚 晁端礼 赵令 晁补之 晁冲之 朱 服 毛 滂 陈 克 时 彦 李之仪 周邦彦 贺 铸 晏几道 王 观 李 冠 林 逋 秦 观 米 芾 朱敦儒 赵 佶 张舜民 魏夫人 王 诜 黄 裳 叶梦得 宋 江
契丹 耶律倍,天祚之妃萧瑟瑟
南宋 蒋兴祖女 洪 皓 蔡 伸 吕渭老 杨无咎 李弥逊 汪 藻 曹 组 乐 婉 范成大 蔡幼学 周紫芝 杨万里 严 蕊 吕本中 陈与义 胡 铨 陈 亮 张孝祥 石孝友 王 炎 朱淑真 蜀 妓 张元干 李 邴 章良能 刘 过 戴复古 康与之 绍兴太学生 严 仁 俞国宝 张 卢祖皋 魏了翁 周文璞 岳 珂 史达祖 黄 机 刘克庄 吴文英 严 羽 李好古 淮上女 萧泰来 文天祥 李 纲 陈 郁 文及翁 刘辰翁 周 密 王沂孙 张 炎 姜 夔 蒋 捷
金 赵秉文 邓千江 元好问 完颜亮 完颜铸 蔡松年(90)段克己(70)段成己(65)吴激(15)蔡珪(5)刘汲(4)张斛(3)朱自牧(3)马定国(3)邓千江(2)王渥(2)金章宗(1)完颜仲实(1)折元礼(1)
明代词人 谢应芳 张以宁 舒頔 邵亨贞 刘基 贝琼 李东阳 杨慎 柳如是、谢小湄、王修微 叶纨纨
(孔子、孟子、老子、曾子)的时间排列顺序
本文2023-11-01 13:35:2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0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