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有那些经典名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道家有那些经典名著,第1张

1、《道德经》,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

2、《庄子》,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

3、《吕氏春秋》,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

4、《淮南子》,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5、《管子》,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管子》在《汉书·艺文志》列入道家类。

-管子 (先秦学术著作)

-淮南子

-吕氏春秋

-庄子 (道家学派经典著作)

-道德经

今天校易搜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年轻人学儒家,中年人学道家,老年人学佛教”?希望能帮到你。

儒释道,简称“儒释道”,是中国三大传统宗教。儒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孔子,以“仁”为最高信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宗教。道教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老子,他以“道”为最高信仰,倡导“无为而治”的道教核心思想,也是中国本土宗教。

佛教的创始人是印度的释迦牟尼,所以也叫“佛教”。汉代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佛教吸收了儒家的心性,中庸,道家的自然无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隋唐时期的——教派中国佛教!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到了元明清时期,“三教”甚至融合成了“三教合一”,也就是在道德标准上有了融合的趋势!于是,人们得出“道教根植于儒家,佛家留花,三教本是一家”的结论。我们去看看那些大学作家、大思想家,他们大多是儒释道三大家,比如王阳明、南怀瑾。

儒释道都有值得学习的思想精华。我们处在不同的时代,那么儒释道三教应该如何选择呢?其实我们最好年轻的时候学儒家,中年的时候学道家,老年的时候学佛教,这样更符合自然规律。正如鬼谷子老师所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1年轻人学习儒学,积极行动,奋发向上;

千百年来,读书人潜心研究儒学,熟读“四书五经”,寒窗苦读十余年,只为做状元,正所谓“学而优则仕”,年轻人将个人荣辱融入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最终实现儒家倡导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积极人生目标。

年轻人应该充满活力,希望,斗志,积极行动,努力工作,努力创造自己的天空。正如一位伟人所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处于盛世,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身上。”

国学大师梁启超写的《少年中国说》更是激励人心:“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独立则国家独立;少年自由是民族自由;青少年的进步意味着国家的进步;如果青少年比欧洲优秀,那么中国比欧洲优秀;如果一个少年是地球的男性,那么一个国家就是地球的男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新年龄组,年轻人的年龄上限已提高到44岁。所以,在44岁之前,我们要精神饱满,锐意进取,以饱满的激情努力工作,充实自己的生活,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辜负自己的青春!

如何检查自己是否达到了这种状态?相比国学大师王国维《人生三界》的前两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登上高楼,望见天涯”,“衣阔任怨,为伊憔悴”。

2中年学道家,学会看淡,学会乐观出世;

孔子在《论语》年说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即三十岁以后,有自己的价值观;40岁以后,我有了自己的判断,不再感到迷茫。其实人到中年,最迷茫,因为年轻的时候欲望太多。W

正如主持人白所说,“中国有句话,40不糊涂,30是减法,40糊涂,不糊涂!我觉得40岁是这个时代最迷茫的。一般人到了三六十岁就开始迷茫了。我做这一切值得吗?有意义吗?我到底要做什么?30岁的时候你发现很多幸福目标都是和物质挂钩的,但是40岁就很难了!”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新年龄段,45到64岁,属于中年。白恰好属于中年阶层,所以这几年在演讲中经常谈到《道德经》,这也说明他积极开明,学会看淡人生,看好自己的出身。

但我们不可能生来就像古人一样潇洒。毕竟要养家糊口,要照顾老婆孩子。所以只能在出生和入世之间来回转换角色,舒服的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和豁达!

咸丰7年,46岁的曾国藩在家守孝,被咸丰帝冷落。曾国藩情绪低落,经常对家人发脾气,但他很快反思自己,回想过去的处事方式是否妥当。最后借助道家思想,开悟了。贫穷会改变,改变是有意义的。通则长!

曾国藩在给家人的一封信中反省自己时说:“最近,我看到了天地之道。刚柔并济,不可偏废。太软了就弱,太硬了就坏了!”这句话说明曾国藩知道自己错了。以前他一生太强,彻底了就没徒弟了。以后他要刚柔并济。

他还请左为自己写了一副励志对联,“尊胜而惰,义为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时刻提醒自己用道家和儒家思想来引导自己做事。果不其然,曾国藩在咸丰8年归山后,改变了以往的处事方式,在事业上更加灵活、得宠、成功。

所以,如果我们人到中年,遇到人生困惑,不妨多了解道教,借助古人的智慧,把问题看透彻,这样我们就会豁然开朗,豁然开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通过学习道家,我们可以学会看淡:一是看淡名利,抬高境界和格局,自得其乐,逗留或无心逗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欲则刚,淡泊智慧等等;二是饮食清淡,保持身体健康,俗话说“真味淡而已”。人到中年,平平淡淡的生活是最幸福的!

3、老年学佛教,学会看淡,善良;

当今社会,有些人很小就成为“佛教徒”,无欲无求,无悲无喜,云淡风轻,追求一种内心平和的态度。其实这是非常错误和不理智的。年轻人应该有责任和担当。他们不要太贪图安逸,用学佛来逃避现实。所以国学大师南怀瑾强调:“不建议年轻人学佛!”

学佛需要悟性,悟性来自于生活经验。年纪轻轻看透红尘,其实是井底之蛙,自以为是,理所当然。世界那么大,你没见过。你怎么知道它看起来像什么?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万里路,阅人无数不如万里路;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点,名师指点不如自己。”年轻人如果没有读过万卷书,走过万里路,看过无数人,经历过人生的种种悲凉和艰难,又怎么可能理解得清楚透彻呢?

正如庄子所说,“井蛙不能对海说话,是因为它的视野受限于它狭小的栖居地;夏虫谈不上冰,因为它们的眼界受到季节的限制。你不能和一个见识浅薄的人谈大道理,因为他的眼界被他的学历束缚了。”。年轻人没有足够的经验和缺乏

白还在一个节目中劝告“佛教青年”。他说,“人们总是教导我们要拿得起放得下,但如果我们放下一切,就不会有进步的动力和欲望。许多年轻的佛教徒成为佛教徒是因为他们放下了。没关系。是这样吗?佛教青年应该是——的另一种解读,来构建你的内佛。但却被很多人解读为:从二十几岁开始,我们面前只有枸杞和藏红花。以后不要抱怨,那不是佛青年,因为我很少听到佛抱怨。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当然,但最终,你要为你的选择付出代价。”

所以年轻人不适合学佛。奋斗的年纪请不要选择安逸!否则,当父母需要你的时候,你除了眼泪什么都没有;当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除了羞愧一无所有;当你回顾过去的时候,你仍然一无所有,除了浪费的时间!

年轻人不适合学佛,但是老年人特别适合学佛,因为学佛可以让人学会看淡,变得身心愉悦,与人为善,进而延年益寿。正如孔子所说:“人老了,血气就弱了,就应该戒掉。”年纪大了,血气弱了,最重要的是戒贪。

老人学佛,学会修心,学会放下世间各种纷争和利益。不管情况是好是坏,他们都很满意。他们想公开看跌。儿孙自有儿孙之福,不要为他们做牛马!

以曾国藩为例。晚年也开始学佛,变得渴望匮乏,珍惜幸福,追求“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最佳人生状态。他还称自己的研究为“饥谨斋戒”,不求完美,只希望能发现一些缺陷。所以他晚年有福,不贪名利,能够死得其所。

南怀瑾大师也告诉大家: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里,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完美的,如果是完美的,他早就死了,因为佛陀所说的世界是有缺陷的世界;所以还是保留一些缺陷比较好。所以晚年学佛,有助于老人培养良好的心态,静心,修心,学会看淡,与人为善。而这才是人生最大的福气和福气!

结论:

学习青年儒学,积极行动,打造事业基础;学中年道学,学会看透光明,保持吉祥;向老佛教徒学习,学会看淡,心态好,延年益寿。

道家文化是传承自黄帝,由春秋时期的老子、庄子开创的。

道家不同于道教,你所说的道家文化是一种思辨性的哲学学说,教你一种为人处事的方法,树立一套道家的道德理论要求,与其相对的是孔子开创的儒家、韩非子的法家、墨子的墨家、还有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的其他如纵横家、农家等等思想学派。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一,认为一切的存在都有“道”来主宰,宇宙运行、气象更替都是“道”使然,因此道家主要讲究“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做,就是顺应自然,不干涉。小到做人做事,大到治理国家,道家要求国君不要干涉百姓的自然生活方式,一切顺应天意,小国寡民才是最好的状态。

如果你要了解这一部分就看老子的《道德经》这也是最基础的道家文化的读物,字很少,传说是老子归隐出关前讲授,由其弟子匆匆记下来的,不过内容很深奥,字字珠玑。《道德经》的注解版本很多,建议你最开始就看直译文字的,自春秋以后各朝各代名人解析道德经的,多有牵强附会之处,毕竟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一开始就看名人解析本有可能会被误导。看过《道德经》之后你可以看看现代人注解的道德经,比如国学大师南怀瑾、傅佩荣等都是当代研究国学的大家,他们解析的道德经很有独到之处。此外应该看比老子稍晚期的庄子的《庄子》一书,书中发展开创了老子的理论体系,而且文章汪洋恣肆很有可读性,比道德经好懂有趣一些,在书中庄子提到了“齐物”“逍遥”,这也是道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核心。

道家发展到三国时期,王弼用道德经的思想注解周易,越来越把道家往玄学的方向发展,也是从这时期开始形成了现在我们知道的道教,道教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宗教派系,与其相对的是佛教、基督教等宗教。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形成一套中国自己的神仙系统,老子就是太上老君,老君“一气化三清”就有了现在道教供奉的“三清”。从本质上来说跟道家文化已经是不同的了。

至于你说的算卦、占卜之类的,其实是《周易》,《周易》传说是周文王所作,讲阴阳八卦,能占卜、测算,现在的《周易》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可能并非全本,据说在商周时期,国家大事、测算天气都是靠卜卦预测的,很多都奇准无比,《周易》系统的记述并教授人们这项预测能力,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最神奇的一本书。中国的一切文化都与周易息息相关,可以这么形容《易经》(就是《周易》,细说太麻烦,你自己查资料吧),“易”是水,他浇到医学这棵树上就长出了中医这个果子,浇到战争上就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兵法、他浇到老子身上,老子在其影响下提出阴阳之气,奠定了“道家”的根基,可是《易》跟“道”无论从内容、思想理论、学派目的等各种角度来看都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了。就像算卦的跟中医能一样吗?算卦的和军事家是一回事吗?不是吧,所以同样的算卦的周易和哲学学派道家也是两种东西了。

你所说的包括算卦、占卜(就是周易)的其实是道教,为了推广和吸引信徒,也因为上面说了最初道教的开创与用《道德经》的想法解读《周易》不无关系,所以道教的教徽就是周易的“八卦阴阳图”,周易和道德经都被列为道教经典之一,但是道教又主要是以让人修仙、炼丹、追求长生不老等等为目的的,和道家文化是不同的了。

说了很多,我觉得大体轮廓已经理清了,你要知道详细的内容可以去看看关于道家、道教、周易、老子的词条,现在能认真学习国学的文化真心不多了,你能熟读一遍《道德经》《庄子》就很不错了,其他书如果你想看可以列给你,如《列子》、《黄帝内经》、《皇极经世》、《文子》、《田子》、《老莱子》有的不太好找呢,解析本就更少了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论文,拜托了,很急

解析: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融和。他们恰恰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可或缺和赖以互补的两个方面。在此意义上来说,儒道本是一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他们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即便是在儒学一统天下的时期,道家思想也并没有泯灭,它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儒学、佛学之中,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无形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态度,这正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潜隐特点。

儒、道两家思想,一个刚健有为,一个柔顺因循;一个入世进取,一个潜隐退守,这是他们达到相通和互补的真正前提。所以,许多中国古代文人才能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或者熔儒道于一炉,张弛相济,进退自如。

从历史渊源来看,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奴隶制度逐渐解体,我国进入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一部分奴隶主贵族逐渐失去了他们原有的经济和政治上的特权地位,成为贫民或者奴隶。其中一部分人结草为庐,结伴而耕,避世隐居。《论语》中把他们叫做"逸民"或"隐者"。这些人对弱肉强食、离乱痛苦的现实社会,表示强烈的不满,和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一样,他们痛斥"天下无道"!在这同一个时代,儒家和道家走着两条不同的道路。

儒家直面现实社会,力求探索一条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即便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最终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他与那些逸民、隐者的区别就在于"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用孟子的话来解释,就是:"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一向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但实际上不管天下"有道"还是"无道",他似乎没有一点退隐的意思。为了改变这个"无道"的世界,尽管他四处碰壁,却百折不挠,骨子里还是那股劲:"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此方面,孟子比孔子毫不逊色。在他看来,无论得志还是不得志,无论困厄时还是显达时,都不应该绝人逃世;主张用自己的方法来"平治天下",实现其"王道"理想;并且扬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他更无退隐之意。

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本人就是一个"隐君子",相传他在周朝做过藏书管理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来他退隐了,写下《老子》一书。庄子曾做过宋国漆园的管理员,辞职后表示"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宁肯隐居陋巷,借米充饥,自编草鞋,过着清苦的生活,也不愿应楚威王高薪聘请而赴楚相之位。从老子的自然无为、少私寡欲、贵柔守雌的思想,到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放达的精神境界,无不说明道家与儒家的不同之处。道家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老子和庄子都是隐士,但他们又不同于一般的隐者。他们的退隐不单单是为了规避无法改变的罪恶现实,也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道家在韩非子的显学排行榜上名落孙山。可以说,春秋战国时代所涌现出来的大批隐者的现实生活,以及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隐者生活的亲身体验,正是道家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而孔子和孟子则远离隐者的生活体验,因而,他们的思想历程必定不同于老子和庄子。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