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皮竹茹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方之橘皮竹茹汤 41 橘皮竹茹汤的别名 42 处方 43 功效与主治 44 橘皮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45 方解 46 临床运用 461 加减法 462 使用禁忌 463 橘皮竹茹汤治呃逆 47 现代适应证 471 幽门不全梗阻 472 术后呃逆 48 橘皮竹茹汤的药理作用 48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482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483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484 对心脏、血管、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485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486 抗炎、抗氧化损伤及抗应激作用 49 各家论述 410 歌诀 411 出处 5 《严氏济生方》卷二方之橘皮竹茹汤 51 橘皮竹茹汤的别名 52 处方 53 功能主治 54 橘皮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55 各家论述 56 出处 6 《医宗金鉴》卷六十二方之橘皮竹茹汤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橘皮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64 出处 7 《麻症集成》卷四方之橘皮竹茹汤 71 组成 72 主治 73 橘皮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74 出处 8 《寿世保元》卷三方之橘皮竹茹汤 81 组成 82 主治 83 橘皮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84 加减法 85 出处 9 《类证活人书》卷十六方之橘皮竹茹汤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橘皮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96 出处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橘皮竹茹汤 1 拼音
jú pí zhú rú tāng
2 英文参考jupi zhuru decoc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Jupi Zhuru Tang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橘皮竹茹汤同名方剂约有六首,其中《金匮要略方论》卷中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橘皮12g、竹茹12g、大枣5枚、生姜9g、甘草6g、人参3g,具有理气降逆止呃,益胃清热之功效,是治疗胃虚有热,气逆不降之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加减用于治疗妊娠呕吐、幽门不全梗阻呕吐、腹部手术后呃逆不止等属于胃虚有热,胃气上逆的多种疾病。
4 《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方之橘皮竹茹汤
该方剂有一定的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氧化作用及抗溃疡、保护胃黏膜等作用,因而对各种炎症所致幽门不全梗阻应当有一定治疗作用。同时对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有积极调整、促进作用,对胃肠道平滑肌的兴奋和抑制有调整作用,因而可治疗幽门不全梗阻所致呕吐及术后呃逆。但研究还发现该方剂对心脏、血管、血液流变学有积极影响,对胃炎、胃溃疡等疾病也有保护作用,因此可扩大适用范围。[1]
41 橘皮竹茹汤的别名竹茹汤(《医学入门》卷七)、陈皮汤(《医学纲目》卷十六)、竹茹橘皮汤(《中国医学大辞典》)。本方方名,《医学纲目》引作“陈皮竹茹汤”。
42 处方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2]。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3]。
橘皮12克 竹茹12克 大枣5枚 生姜9克 甘草6克 人参3克[4]
橘皮2斤,竹茹2升,大枣30枚,生姜半斤,甘草5两,人参1两。
43 功效与主治《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方之橘皮竹茹汤具有理气降逆止呃,益胃清热之功效。治久病体弱或吐下后胃虚有热,气逆不降,呃逆或呕吐,虚烦少气,或吐利后,胃虚膈热呃逆;或产后呃逆;或四时伤风咳逆。舌嫩红,脉虚数。
橘皮竹茹汤功能益气和胃,降逆止呕[3]。治久病体弱,或胃虚气逆不降而致的呃逆或呕哕;现也用于妊娠呕吐、幽门不全性梗阻呕吐以及腹部手术后呃逆不止而属胃虚气逆者[3]。
44 橘皮竹茹汤的用法用量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2]
水煎,分三次服[3]。
上药六味,以水一升,煮取300毫升,温服100毫升,日三次服。
45 方解橘皮竹茹汤为治疗呃逆证的常用方。呃逆的原因是因为胃病引起,但胃病有寒热虚实的区别。本方所治的呃逆是由胃虚有热,气逆不降所引起的。胃虚宜补,胃热宜清,气逆宜降,故治疗以益气清热,降逆和胃为法。方中橘皮理气健胃,和中止呕;竹茹清胃降气止呕,二药相伍,既能降呕,又可清热安胃,且用量俱重,共为君药。生姜和胃止呕,为呕家之圣药,助君药降胃气之逆;人参益气补中,与橘皮相合,则行中有补,同为臣药。甘草、大枣益气补脾养胃,合人参以补中益胃,奠安中土而复胃气之虚,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兼作使药。诸药合用,共成降逆止呃,益气清热之功。[4]
方中橘皮理气和胃,降逆止呕;竹茹清胃热,止呕逆;人参益气和胃;生姜和胃止呕;甘草、大枣补虚安中[3]。诸药合用,补虚理气,温而不热,气顺热清,胃得和降,则呃逆可止[3]。
46 临床运用橘皮竹茹汤是治疗胃虚有热,气逆不降之证的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呃逆频作或干呕、舌红嫩、脉虚数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4]
461 加减法若胃阴不足较甚,口干、舌红少苔者,可加石斛、麦冬等以滋阴养胃,或合麦门冬汤加减;胃热呕逆而气虚不显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加丁香、柿蒂等加强降逆止呃之力;若胃热较甚,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者,宜加黄连以清泄胃热。[4]
462 使用禁忌若呃逆呕吐属虚寒者或实热者,不宜使用。[5]
463 橘皮竹茹汤治呃逆林某,男,34岁。呃逆已十余年,时好时坏,经常发作,曾经治疗无效。此次发作加剧,呃逆频发,恶心吐涎,口渴,上腹部疼痛,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脉弦,舌质红苔黄浊。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呃逆,中医诊为木土不和,肝阳有余,胃阴不足,肝胃火逆而致呃。以橘皮竹茹汤加减:橘皮45g,竹茹9g,玉竹9g,麦冬6g,炙草3g,石斛9g,大枣3枚,生姜3片,柿蒂45g。二诊,呃逆已减,晚能入眠,胸前痞闷。前方去大枣、柿蒂,加生栀子、豆豉除胸脘痞闷,蔻仁宽中理气,连翘清热散结。三诊,呃逆已止,诸症亦瘥,惟心中灼热,脉稍转缓,舌苔微黄。前方倍石斛以养胃阴,加知母滋阴清热泻火。连服三剂,痊愈出院。四个月后追访未再发作。
47 现代适应证橘皮竹茹汤适用于幽门不全梗阻及术后呃逆不止等属胃虚有热者,可加减所有[5]。
471 幽门不全梗阻幽门不全梗阻可由暴饮暴食引起,同时幽门、十二指肠梗阻或狭窄也可诱发,手术后或十二指肠幽门感染造成炎性渗出、水肿均可导致幽门不全梗阻;此外十二指肠幽门畸形如十二指肠隔膜、附近组织器官肿瘤、十二指肠瘀滞症均可导致该部位狭窄;某些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等均可引起不全梗阻,这些不全梗阻的主要症状为食后不久即呕吐,查体可见胃形及胃蠕动波,同时伴脱水及营养障碍。[5]
472 术后呃逆术后呃逆大部分是因胃肠及其周围组织手术,手术过程中过度牵拉或手术 局部神经,使膈肌发生痉挛;其他部位大手术等重大创伤性疾病,对病人精神上也是重大打击,或因病人本身神经素质较差,如思想忧郁、多疑善愁等,即使手术创伤不大,也可因过度精神紧张、焦虑等而引起神经调节功能紊乱,使膈肌痉挛而发生呃逆。[5]
48 橘皮竹茹汤的药理作用[6]
48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君药橘皮可抑制葡萄球菌生长,其所含橙皮苷、柚苷等可抑制霉菌生长,橘皮油可杀死螨虫,其所含右旋柠檬烯可触杀和熏蚊虫,柠檬苦素类化合物有抗农业害虫作用。竹茹粉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臣药生姜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金**及白色葡萄球菌、沙门菌、肺炎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痢疾杆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对真菌如堇色毛癣菌及 滴虫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抑杀作用。佐药甘草醇提取物及甘草酸钠对金**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阿米巴原虫及滴虫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幽门螺旋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同时甘草还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对艾滋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于带状疱疹病毒等病毒的增殖、复制等过程均有抑制作用,其中甘草多糖能抑制水疱口炎病毒、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甘草酸抑制腺病毒、合胞病毒、柯萨奇病毒能力强,甘草酸单胺能灭活HIV,甘草甜素对上述病毒及肝炎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482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君药橘皮所含橘皮油能络合胆石中的钙、镁等元素,从而具有溶解胆内结石的作用,甲基橙皮苷可增加胆汁分泌及促进胆汁固体物质的排泄量;同时甲基橙皮苷还能抑制胃酸分泌,具有显著的抗溃疡作用,合用维生素C及维生素K4时,其抗溃疡作用显著增强;橘皮挥发油对消化道有缓和的 作用,有助消化作用;橘皮煎剂有抗乙酰胆堿作用,其所含橙皮苷对肠道平滑肌呈双相作用,即先有短暂兴奋,然后抑制之,橘皮的多种成分对消化道有多重作用,且因消化道机能状态不同而异表现出“芳香健胃、驱风下气”,缓解“脾胃气滞”的综合功效。竹茹煎剂有很强的止呕作用。臣药生姜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有镇吐作用;生姜煎剂可促进胃黏膜合成具有黏膜保护作用的内源性PG,对胰酶有抑制作用,明显降低其对淀粉酶和脂肪的消化作用,姜辣醇及姜辣烯酮对肠平滑肌有松弛作用。佐药大枣具有保肝作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进一步加强甲基橙皮苷的抗溃疡作用。人参皂苷Ro及齐墩果酸对急性肝损伤均有抑制作用,人参多糖对多种实验性胃溃疡均有显著抑制作用。甘草所含甘草酸类化合物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肝损伤均有保护作用;甘草甜素可明显减轻肝细胞坏死和脂肪变性,并能减轻组织间质炎症反应,抑制肝纤维再生,降低肝硬化的发生率;甘草酸及甘草次酸还能抑制自由基及过氧化脂质,表现出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对肝细胞死亡最终阶段的Ca2+内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防止肝细胞死亡;甘草酸还能抑制磷酸脂酶A2的作用,从而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其内各种酶的释放,改善肝功能;甘草浸膏、甘草粉煎剂均表现出抗溃疡作用,能增加胃黏膜细胞的“己糖胺”成分,保护胃黏膜不受损伤;生胃酮能与胃蛋白酶结合而降低其活性,同时能促进黏液的分泌和延长胃上皮细胞的生存时间;甘草FM100可明显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修复,具有抗溃疡作用;甘草FM100和异甘草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堿样特异性解痉能力,并能解除氯化钡、组胺、乙酰胆堿所致的肠痉挛;甘草锌能促成纤维细胞合成纤维及基质而具抗溃疡作用;甘草次酸能明显抑制胃黏膜细胞内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胃酸分泌。总之,甘草所含各种成分均有抗溃疡作用,并能解除胃肠道平滑肌的痉挛。
483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君药橘皮所含橙皮苷能增加肾上腺素毒性,抑制儿茶酚甲基转移酶,从而减少肾上腺素的破坏,因此可使血液中肾上腺素浓度升高,激动α受体和β受体。臣药生姜能兴奋心血管中枢及呼吸中枢,姜辣醇、姜辣烯酮具有解热、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人参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与抑制过程,使紧张紊乱的神经活动得以恢复正常,对神经组织的生长及神经网络的建立有促进作用,增强神经活动过程中的灵活性,提高脑力劳动功能;能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提高应激反应能力,促进性腺功能及甲状腺功能,促进胰岛素释放,有降血糖作用;能改善脑血液循环,抑制缺氧对海马细胞的损伤,促进脑组织蛋白质及RNA的合成,促进脑内神经递质Ach合成与释放,提高脑内DN和NA含量,人参二醇及三醇皂苷对纹状体Na+K+ATP酶均有抑制作用,人参二醇皂苷对Ca2+ATP酶有激活作用,而Mg2+ATP酶可被人参二醇皂苷兴奋,被三醇皂苷抑制;人参能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供血、供氧,促进大脑合理摄取、利用葡萄糖氧化产能;能促进脑细胞发育,增加大脑皮层厚度和重量,增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上层突触数目,提高海马神经元功能;对海马突出体膜中Na+K+ATP酶活性有兴奋作用,所以能有力地促进学习和记忆能力。生姜除有中枢镇吐、解热、镇静、抗惊厥、镇痛作用外,其醇提取物能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佐药大枣含丰富的钙、磷、铁和多种氨基酸,钙可降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对神经的传导、神经肌肉的应激等均有重要作用;铁是脑内单胺氧化酶代谢中的重要元素,缺铁可使脑内单胺氧化酶活性降低、尿中去甲肾上腺素排泄量增加、神经兴奋性增高,补铁可起到镇静作用。甘草所含甘草酸静滴可提高缺血再灌注脑梗死脑线粒体ATP酶、乳酸脱氢酶活性,减轻脑水肿;甘草FM100具有镇痛、解痉及抗惊厥作用,同时能兴奋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而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从而提高了机体内分泌调节能力,使神经、内分泌功能恢复平衡,起到“扶正固本”的治疗作用。
484 对心脏、血管、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君药橘皮煎剂能增加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增加心搏输出量,升高血压,其所含甲基橙皮苷能扩张冠脉血管,增加冠脉血流,直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橙皮苷兴奋α、β受体,可提高心肌兴奋性,加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肌传导;橘皮既含有升压成分松柏苷、紫丁香苷等,又含有降压成分腺苷、芸香苷、橙皮苷等,且这些成分并存,对血压的影响取决于所含升压与降压成分谁占优势。臣药生姜所含6姜辣醇、8姜辣醇、10姜辣醇均为强心药,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对血压产生一过性降低、明显升高、持续性降压三相性作用,同时生姜能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TXB2、PGs的合成,减少6酮PGF1α、TXB2、PGI2的合成,因而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人参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大心输出量,其所含人参总皂苷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加,减慢心率;其中人参皂苷Ro等还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还有抗心肌缺血、降低心肌耗氧量、保护心肌的作用;人参可降低血红蛋白对缺氧的亲和力,向组织释放更多的氧;人参皂苷能抑制肌酸磷酸肌酶(CPK)活性和使PGI2/TXA2比值降低,对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引起的心肌损伤加重有保护作用,使心肌梗死范围缩小,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人参总皂苷对ADP、凝血酶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人参二醇皂苷可使全血黏度下降,因而具有抗血栓形成和抗动脉硬化的作用。佐药大枣所含钙可促进心肌细胞兴奋-收缩偶联。甘草黄酮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并有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样作用,同时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485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君药橘皮中所含黄酮类化合物能抑制人体嗜堿性白细胞释放组胺和中性白细胞释放8尿甘酸化物酶的活性,从而具有显著的抗过敏作用。臣药生姜能对抗5HT,明显改善免疫功能,升高脏器指数,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人参能促进骨髓细胞有丝分裂, 骨髓造血,对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都有广泛影响,不仅对正常动物,即使是免疫功能低下的动物也能提高其免疫功能,其有效成分是人参皂苷和人参多糖。人参多糖可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可诱生肿瘤坏死因子,调节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人参根和茎多糖还有抗补体活性;人参皂苷不仅能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而且可促进T、B淋巴细胞对分裂原 的淋转反应,并能增加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浓度,促进IL2的产生,提高脾脏NK细胞活性;人参三醇皂苷可促进IL1基因的表达而促进IL2的生成。佐药大枣可提高单核-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肌力和体重,大枣提取液在抗Ⅰ型变态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同时有明显的抗补体活性,能显著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溶血素及溶血空斑,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解;大枣多糖能促进脾细胞自发增殖反应,促进淋巴细胞分泌TNFα及IL1。甘草的多种成分对免疫功能均有影响:其中甘草酸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从而具有抗过敏作用;甘草Lx通过作用于巨噬细胞参与吞噬作用的有关酶,降低抗原量,抑制抗体产生而显示免疫抑制作用,对过敏性休克具有保护作用;甘草酸还能增加脾脏和胸腺重量,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活性,并能显著提高抗体的产生;甘草多糖则为淋巴细胞的一种新的分裂原,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和单核细胞吞噬功能,诱导巨噬细胞NO的产生;甘草次酸能升高淋巴细胞比率,甘草甜素能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增强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分泌IL2能力。
综上所述,该方剂既可增强体液、细胞、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又具有抗过敏作用。
486 抗炎、抗氧化损伤及抗应激作用君药橘皮所含橙皮苷和甲基橙皮苷对各种原因所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抑制作用,橙皮苷对肉芽肿反应也有抑制作用;橙皮苷可完全抑制脂质过氧化物形成,特别是对心肌感染及动脉硬化患者的脂质过氧化物形成有抑制作用。臣药生姜有对抗5HT作用,对炎症的早期、晚期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可清除超氧阴离子及羟自由基,抑制H2O2所致溶血,抑制肝脂质过氧化。人参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其所含麦芽醇、水杨酸、香草酸等均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麦芽醇不仅能捕捉自由基,具有抗氧化作用,还可以降低膜蛋白分子中巯基的外露,从而可稳定膜蛋白结构;人参乙炔类化合物均可降低血清及肝中丙二醛的含量,抑制微粒体质脂过氧化反应;人参根或茎叶皂苷均能增强血清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并降低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人参皂苷能抑制自由基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人参二醇皂苷能抑制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损伤;同时人参水煎剂具有抗疲劳、抗应激、抗辐射、抗衰老作用;人参无直接抗炎作用,但能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使大量皮质激素分泌,从而发挥强大的抗炎作用,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佐药甘草具有保泰松或氢化可的松样抗炎作用,同时对炎症的Ⅰ、Ⅱ、Ⅲ期均有抑制作用,对变态反应性炎症如Arthus现象及Schwartzman反应等均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及甘草次酸能抑制自由基生成及过氧化脂质生成,甘草所含6羟基香豆酮也有抗氧化作用;同时甘草能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使大量的皮质激素分泌,从而发挥强大的抗炎作用。大枣所含大枣多糖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对全血化学发光中活性氧的清除能力最强,同时能提高血浆、脑及肝中SOD及CAT活力,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
49 各家论述1《医方考》:橘皮平其气,竹茹清其热,甘草和其逆,人参补其虚,生姜正其胃,大枣益其脾。
2《成方切用》:此胃虚而冲逆为哕,然非真元衰弱之比,故以参、甘培胃中元气,而以橘皮、竹茹,一寒一温,下其上逆之气,以姜、枣宣其上焦,使胸中之阳渐畅而下达,谓上焦因受气于中焦,而中焦亦禀承于上焦,上焦既宣,则中气自调也。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410 歌诀橘皮竹茹治呕逆,人参甘草枣姜益,胃虚有热失和降,久病之后更相宜。[4]
411 出处《金匮要略方论》卷中
5 《严氏济生方》卷二方之橘皮竹茹汤 51 橘皮竹茹汤的别名麦门冬竹茹汤(《古今医统大全》卷二十七)。
济生橘皮竹茹汤[3]。
52 处方赤茯苓、橘皮、枇杷叶(去毛)、麦门冬、竹茹、半夏(汤洗七次)各一两,人参、炙甘草各半两[3]。
赤茯苓(去皮)1两,橘皮(去白)1两,枇杷叶(拭去毛)1两,麦门冬(去心)1两,青竹茹1两,半夏(汤洗7次)1两,人参半两,甘草(炙)半两。
53 功能主治《严氏济生方》卷二方之橘皮竹茹汤主治胃热多渴,呕哕不食。体强新病,未经苦寒攻下,或误投热药滞药,脉见洪数滑实,呃逆声重相连者。
橘皮竹茹汤治胃热多渴,呕哕不食[3]。
54 橘皮竹茹汤的用法用量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3]。
55 各家论述《医方集解》:此足阳明药也。胃火上冲,肝胆之火助之,肺金之气不得下降,故呕。竹茹、枇杷叶、麦门冬皆能清肺而和胃,肺金清则肝气亦平矣;二陈所以散逆气;赤茯苓所以降心火;生姜呕家之圣药;久病虚羸,故以人参、甘草、大枣扶其胃气也。
56 出处《严氏济生方》卷二
6 《医宗金鉴》卷六十二方之橘皮竹茹汤 61 处方橘红2钱,竹茹3钱,生姜1钱,柿蒂7个,人参1钱,黄连1钱。
62 功能主治《医宗金鉴》卷六十二方之橘皮竹茹汤主治溃疡,胃火上逆气冲,以致时时呃逆,身热烦渴,口干唇焦,此热呃也。
63 橘皮竹茹汤的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空心温服。
64 出处《医宗金鉴》卷六十二
7 《麻症集成》卷四方之橘皮竹茹汤 71 组成竹茹、麦冬、建曲、鲜斛、炙草、橘红、沙参、谷芽、茯苓、杷叶。
72 主治麻疹胃虚羸瘦,呕逆不已。
73 橘皮竹茹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74 出处《麻症集成》卷四
8 《寿世保元》卷三方之橘皮竹茹汤 81 组成陈皮三分,人参二钱,炙甘草、竹茹、柿蒂各一钱,丁香五分[3]。
陈皮(去白)3分,人参2钱,甘草(炙)1钱,竹茹1钱,柿蒂1钱,丁香5分。
82 主治《寿世保元》卷三方之橘皮竹茹汤主治因吐利后,胃虚膈热而呃逆者。
橘皮竹茹汤治胃虚膈热而致的呃逆[3]。
83 橘皮竹茹汤的用法用量为末,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煎服[3]。
上锉1剂。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温服。
84 加减法如身热作渴,去丁香,加柴胡、黄芩[3]
身热发渴,加柴胡、黄芩,去丁香。
85 出处《寿世保元》卷三
9 《类证活人书》卷十六方之橘皮竹茹汤 91 方名橘皮竹茹汤
92 组成橘皮2两,竹茹1升,甘草2两(炙),人参半两,半夏1两(汤洗)。
93 主治《类证活人书》卷十六方之橘皮竹茹汤主治哕逆,呃逆,妊娠恶阻。
94 橘皮竹茹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加生姜6片,大枣1枚,以水2大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日3次。
95 制备方法上锉如麻豆大。
96 出处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固阴煎的用法用量 5 各家论述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固阴煎 1 拼音
gù yīn jiān
2 处方人参适量,熟地35钱,山药(炒)2钱,山茱萸1钱半,远志7分(炒),炙甘草12钱,五味14粒,菟丝子(炒香)23钱。
3 功能主治肝肾两亏,遗精滑泄,带下崩漏,胎动不安,产后恶露不止,妇人阴挺。带浊淋遗,及经水因虚不固。肝肾血虚,胎动不安;产后冲任损伤,恶露不止。阴虚滑脱,以致下坠者。
4 固阴煎的用法用量水2钟,煎至7分,食远温服。
如虚滑遗甚者,加金樱子肉23钱,或醋炒文蛤2钱,或乌梅肉2个;阴虚微热,而经血不固者,加川续断2钱;下焦阳气不足,而兼腹痛溏泄者,加补骨脂、吴茱萸适量;肝肾血虚,小腹疼痛而血不归经者,加当归23钱;脾虚多湿,或兼呕恶者,加白术12钱;气陷不固者,加炒升麻1钱;兼心虚不眠,或多汗者,加枣仁2钱(炒用)。
5 各家论述
《证因方论集要》:人参、熟地两补气血,山萸涩精固气,山药理脾固肾,远志交通心肾,炙甘草补卫和阴,菟丝强阴益精,五味酸敛肾气,阴虚精脱者,补以固阴也。
6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古籍中的固阴煎 《妇人规》:[上卷经脉类]治崩淋经漏之法
末,每服一、二钱,温汤调下。若脾肾阴气不固者,固阴煎、五阴煎、秘元煎。固阴煎(见肾虚经乱)五阴煎(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带浊遗淋类]带下(五八)欲事过度、滑泄不固而带下者,宜秘丸煎、寿脾煎、固阴煎、苓术菟丝丸、《济生》固精丸、锁精丸、金锁思仙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八人集·妇人规(上)经脉类]崩淋经漏不止(十二)。若阳气大虚脱陷者,四维散;若脾肾阴气不固者,固阴煎、五阴煎、秘元煎;若肝胆气虚,不能藏血者,必多
《妇人规》:[下卷带浊梦遗类]带下欲事过度,滑泄不固而带下者,宜秘元煎、寿脾煎、固阴煎、苓术菟丝丸、济生固精丸、锁精丸、金锁思仙丹之
《妇人规》:[上卷胎孕类]胎漏脾肾双补丸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主要成分为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中药。该药品以补益脾胃和肾气为主要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气短乏力、食欲不振、腰酸腿软等症状的调理。
从中医理论角度来看,脾肾双补丸属于“益气固本”类中药。人体的“脾胃”和“肾气”是身体内部最为重要的两个系统。脾胃负责消化吸收营养物质,肾气则掌管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如果这两个系统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身体虚弱、少气乏力等症状。
脾肾双补丸的主要组成成分——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都具有明显的益气固本作用。其中人参具有补气和健脾作用,白术则能够增加胃肠道蠕动,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同时还含有其他多种中药成分,如熟地黄、山药等,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疲劳能力。
脾肾双补丸的用途较为广泛,主要适用于虚弱体质、气短乏力、食欲不振、腰酸腿软等症状的治疗。该药品还可以用于产后调理、手术后恢复、长期服药或化疗后身体虚弱等多种情况下的调理。
需要注意的是,脾肾双补丸并非“万能丹”,并不能完全替代现代医学。在使用该药品时,应遵循医嘱,不宜过量使用。对于存在明显病因和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接受规范治疗。
脾肾双补丸是一种传统中药治疗虚弱体质等多种情况的有效方剂。在使用时应注意遵循医嘱,并结合饮食和运动等多种方式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目录 1 拼音 2 《医钞类编》卷八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通治三消丸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26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通治三消丸 1 拼音
tōng zhì sān xiāo wán
2 《医钞类编》卷八 21 方名通治三消丸
22 组成黄连不拘多少,冬瓜(切,肉研自然汁)。
23 主治消渴。
24 通治三消丸的用法用量大麦煎汤入汁送下。
25 制备方法
上和成饼,阴干,再为末,又用汁浸和,加至7次,仍用汁为丸。
26 各家论述黄连苦入心,寒泻火;冬瓜甘益脾,寒泄热。
古籍中的通治三消丸 《女科秘要》:[卷七产后服消耗药增满闷积久成胀]养生化滞汤三钱)如血块痛。将药送三消丸。以上三方。大率相同。可通用。俱遵丹溪方加减。屡治屡验。然治误服大黄。必
《宁坤秘笈》:[中卷]养生化滞汤方甚再加人参三四钱。如块痛就将药送三消丸。方见后。以上三方大率相同可通用。遵丹溪方加减,屡用治验。常治
《圣济总录》:[卷第七十九水肿门]十水如小豆大。每服十五丸,煎杏仁汤下。治十种水病。三消丸方。朴硝(色青白者,炼熟二两)芒硝(色青白者)
《胎产秘书》:[下卷]产后膨胀四分)苁蓉(酒洗,一钱五分)如块痛,即将本汤送三消丸一钱。方附后。病剧者,须服至数十帖。按∶产后胀
《万病回春》:[卷之三]水肿根据《黄帝内经》:心为君主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肺为相辅之官,脾为仓廪之官,肾为作强之官;即心相当于古代的君主,肝相当于将军,肺相当于宰相,将军或宰相出现问题,则会对君主的决策产生影响;若君主出现问题,则各职能都会受到影响;反之,其他各职能器官出现问题,同样会对心产生影响。总体来讲,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心主行血,肺主气而司呼吸。气为阳,血为阴,血的运行需要依靠气的推动,气也需要借助血的运行散布全身,两者相互配合,保证了气血相互依存、正常运行,从而维持各器官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因此,常有“气为血帅,气行血行”“血为气母,血至气亦至”等说法。
若仅有血而无气推动,则血凝而不行,谓之淤血。如果仅有气而无血,则气无所依附,涣散不收。因此,在病理上,肺的宣肃功能失调,可影响心主行血的功能,而致血液运行失常。反之,心的功能失调,导致血行异常时,也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从而出现心肺亏虚,气虚血瘀之候等。如肺气不足宣发无力,不能辅助心脏推动血液,造成心血瘀阻;如心火过旺会灼烧肺阴,而出现心悸、心烦、咳嗽、咯血等症候。
心主血而行血,脾主生血又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心血赖脾气转输的水谷精微以化生,而脾的运化功能又有赖于心血的不断滋养和心阳的推动;同时,血液在脉内循行,既赖心气的推动,又靠脾气的统摄。因此,脾气足,血有生化之源,心血充盈;脾气虚,则运化失职化源不足,将会进一步导致心血虚。
心藏神,在志为喜;脾藏意,在志为思。心血运于脾,心神统于脾,心火生脾土,脾强则主运化,而生血统血。思虑过多则脾运不舒。因此,心与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功能失调,以及运化无权和心神不安等,呈现心脾两虚之候等。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舍魂。因此,心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方面与神志方面的既有相互依存又有相互协同的关系。
在血液运行方面,心主血,肝藏血。心血充盈,心气旺盛,则血液运行正常,而肝才能有血可藏;肝藏血充足,并随着人体动静之不同进行调节,而有利于心推动血液运行。正如王冰注《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心肝协同,血液运行正常。
血液生化于脾,贮藏于肝,通过心而运行于全身。心行血功能正常,肝有所藏。若肝不藏血,则心无所主,血液的运行必致失常。故“心肝血虚”常同时出现。
在精神情志方面,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皆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如《类经·藏象类》说:“神藏于心,故心静则神清;魂随乎神,故神昏则魂荡。此则神魂之义,可想象而悟矣。”心神正常,则有利于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正常,调节精神情志活动,则有利于心主神志。心肝两脏,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以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
在病理上,血液和精神情志方面的病变,心肝两脏往往相互影响。如心血不足,则常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亦可导致心血不足,二者常互为因果。常见面色无华、心悸、头昏、目眩、爪甲不荣、月经量少色淡等心肝血虚证。心神不安,可导致肝失疏泄,或因情志所伤,亦可导致心神不安,出现心烦、心悸、失眠、急躁易怒或抑郁不乐、胁肋疼痛等病症可同时并见。
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往往称之为“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心肾相交理论的形成,是从阴阳、水火关系逐步发展起来的。《内经》首先提出:“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汉·华佗在《中藏经·阴阳大要调神论》中提出:“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认为坎离(肾心)水火相通。唐代孙思邈根据《易经》水火既济与水火未济两卦的涵义,和中医心肾的五行归属及心肾两脏的生理关系,在《千金方·卷十三·心脏方》中提出:“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明代周子干在《慎斋遗书·卷一·阴阳脏腑》中明确提出“心肾相交”,并对其机理作了说明,曰:“心肾相交,全凭升降。”从升降关系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由此可知,心肾相交是对心肾两脏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它包括心肾之间的水火既济、阴阳互补、精血互化、精神互用等内容。
心肾水火既济: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属阴。心火必须下降于肾,温煦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滋助心阴,制约心火使之不亢。心肾水火相交既济,从而使心肾两脏的生理功能保持协调平衡。
心肾阴阳互补:在生理情况下,心阴与心阳、肾阴与肾阳之间互根互用,使每脏阴阳保持着协调平衡。而心与肾之间相关两脏的阴阳也存在着互根互用关系,心之阴阳能补充肾之阴阳,肾之阴阳能补充心之阴阳,从而使心肾阴阳保持着充足与协调平衡。
心肾精血互化:精和血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精血之间可以互生互化。心主血,肾藏精,心肾精血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这为心肾相交奠定了物质基础。
心肾精神互用: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之主宰,神可以益精。肾藏精,精生髓充脑,脑为元神之府,积精可以全神。明·戴思恭在《推求师意·杂病门·怖》中说:“心以神为主,阳为用;肾以志为主,阴为用。阳则气也、火也,阴则精也、水也。凡乎水火既济,全在阴精上承,以安其神;阳气下藏,以安其志。不然,则神摇不安于内,阳气散于外;志惑于中,阴精走于下。”马培之说:“心主藏神,肾主藏精,精也者神之依,如鱼得水。”因此,心肾精神互用,亦为心肾相交之义。
在病理变化上,心肾病变可以相互影响。例如:心阴不足可导致肾阴不足,肾阴不足亦可导致心阴不足,心阴不足可导致心火偏亢,肾阴不足可导致相火偏亢,从而产生心肾阴虚火旺的病变,表现为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耳鸣、腰膝酸软,或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称之为“心肾不交”。又如:肾阳虚损,不能温化水液,阳虚水泛,上凌于心,可见畏寒、面色惨白、水肿、尿少、心悸等症,称之为“水气凌心”。又如:心血不足,血不养神,肾精亏损,脑髓空虚,产生心肾精血亏虚,神失所养的病变,出现健忘、头昏、耳鸣、失眠、多梦等病症。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宗气生成方面:肺司呼吸,吸入自然之清气,脾主运化,吸收水谷之精气,清气和精气是生成宗气的主要物质基础。只有在肺脾协同作用下,才能保证宗气的正常生成。
水液代谢方面:津液代谢是多个脏腑的共同作用,就肺与脾而言,需要肺的宣发肃降作用,以通调水道,使水液得以正常的输布与排泄。脾的运化作用,以吸收、输布水液,使水液得以正常的生成与输布。肺脾两脏协同,是保证津液正常生成、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同时,在津液代谢过程中,肺的通调水道与脾的运化水液,又存在着相互为用的关系。
在病理关系上,肺脾两脏病变可以相互影响。例如:肺气虚弱不能正常呼吸,脾气虚弱不能正常运化,则气的生成乏源。或因脾气虚弱,生气不足,导致肺气虚;或因肺病日久,耗气过多,影响及脾,产生食少、腹胀、便溏、体倦乏力、咳嗽、气短、气喘等脾肺气虚证。又如: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聚为痰饮,影响肺的呼吸及宣降功能;或因肺气虚弱,宣降失职,水道不能通调,水湿潴留,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表现为食少、倦怠、腹胀、水肿、咳嗽、气喘、痰多等脾肺气虚,痰湿内停的病变。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消化功能和血液运行方面的关系。
消化功能方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及分泌胆汁,有助于脾的运化功能;脾气健旺,运化功能正常,则有利于肝之疏泄。肝脾相互为用,消化功能正常。
血液运行方面:肝主藏血,贮藏血液并调节血流量;脾主统血,使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逸出于脉外。肝脾协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在病理方面,肝脾病变可以相互影响。例如:肝失疏泄,无以助脾之升散,使脾失健运,称为“木不疏土”;或因脾失健运,湿热郁蒸,薰及肝胆,出现精神抑郁、胁肋胀痛、腹胀腹泻,或食欲不振、黄疸等肝脾不调的病变。又如:脾失健运日久,血无生化之源;或脾不统血,慢性失血日久,均可导致肝血不足,表现为纳少、倦怠、头晕、目眩,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等症。亦可因肝不藏血或脾不统血,均可引起血行失常,出现多种出血的病症。
脾与肾的关系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两者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景岳全书·论脾胃》说:“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故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关系到脾、肾两脏。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源于先天,主生殖繁衍,为先天之本。先天与后天又相互资生,脾的运化,必须借助肾阳的温煦蒸化,始能健运;肾中精气,又赖脾运化的水谷精微补充,才能不断充足。故《医门棒喝》说:“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之阳气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这充分说明了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的相互关系。《血证论·阴阳水火论》所说:“人之初胎,以先天生后天;人之既生,以后天生先天。”亦是说明先后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脾与肾的关系,还体现在水液代谢方面。脾运化水液,关系到人体水液的生成与输布,其须得肾阳的温煦蒸化;肾主水,司开合,在肾气、肾阳的气化作用下,主持全身水液代谢平衡,其又须赖脾气的制约,即所谓“土能制水”。脾肾两脏相互协同,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陈代谢。
在病理方面,脾肾病变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例如:脾气虚弱,运化不健,导致肾精不足,表现为腹胀、便溏、消瘦、腰酸、耳鸣,或青少年生长发育迟缓、不良等病症。又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或脾阳久虚,损及肾阳,形成脾肾阳虚证,表现为腹部冷痛、下利清谷、腰膝酸冷、五更泄泻等病症。又如: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液,或肾的阳气虚损,气化失司,而导致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表现为面浮、肢肿、腹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脾肾阳虚水液停滞的病症。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机升降调节方面的依存与协同关系。《素问·刺禁论》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其义是说:肝主升发之气,于左上升;肺主肃降之气,于右下降。这就是对肝肺气机升降特点的概括。
肺气以肃降为顺,肝气以升发为畅,肺与肝密切配合,一升一降,对全身气机的调畅,起着重要作用。此外,肺气充足,肃降正常,有利于肝气升发;肝气疏泄,升发条达,有利于肺气肃降。
在病理方面,肝肺气机升降失调病变可以相互影响。如肝气郁结化火,升发太过,气火上逆犯肺,使肺失宣降;或肺失清肃,燥热内盛,影响及肝,使肝失条达,都可产生头痛、面红、目赤、胸胁胀痛、咳嗽、咯血等肝肺同病的病症。对“肝火犯肺”者,用五行理论来概括,又称为“木火刑金”。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方面的协同与依存关系,以及肺肾之阴相互资生关系。
水液代谢方面: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气肃降,使水液下行及肾,有助于肾主水;肾为主水之脏,肾气推动、肾阳蒸腾,有利于肺的通调。肺肾协同,相互为用,保证人体水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
呼吸运动方面:肺主气司呼吸,以主呼吸之气;肾主纳气,以维持呼吸深度。肺肾配合,共同完成呼吸功能。同时,肺在司呼吸中,其气肃降,有利于肾之纳气;而肾气充足,摄纳有权,也有利于肺气肃降。故《类证治裁·喘症》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此外,肺肾之阴也是相互资生的。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肺阴充足,输精于肾,使肾阴充足;水亦能润金,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肾阴充足,上滋于肺,使肺阴充足。肺肾之阴,相互滋生,从而维持肺肾两脏之阴的充足与协调平衡。
肺肾两脏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有:
一是水液代谢障碍: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肾气虚弱,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水液内停,上泛于肺,使肺失宣降,都可导致水液输布、排泄障碍,出现咳嗽、气喘、尿少、水肿等肺肾同病的病症。故《素问·水热穴论》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二是肾不纳气: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出现呼吸表浅、动辄气喘、胸闷、咳嗽、气短等病症。
三是肺肾阴虚:肾阴不足,不能上滋肺阴;或肺阴虚损,累及肾阴,肺肾阴虚同时并见,出现两颧嫩红、骨蒸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肺肾阴虚内热证。
肝与肾的关系,在中医古籍中往往又称为“乙癸同源”或“肝肾同源”。“乙”、“癸”原为古历的两个天干符号,根据天干配属五行法,甲乙属木,壬癸属水,而肝属木,肾属水,故乙、癸分别作为肝、肾之代名词,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中明确提出“乙癸同源,肾肝同治”之说,揭示了肝肾在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肝与肾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肝肾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张氏医通·诸血门·诸见血证》说:“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即肾精化为肝血。《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封藏于肾中的精气,也需要依赖于肝血滋养而保持充足。肾精与肝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同盛同衰,休戚相关,二者相互滋生,相互转化,肾精养肝化血,肝血滋肾化精。故此“肝肾同源”亦即“精血同源”。
肝肾阴阳互补:肝肾之阴相互滋生,肝属木,肾属水,水涵则木荣,母实则子壮;肝阴亦能滋补肾阴,母子相生,子亦能奉母。阴阳既能互生,又能互制。肝肾之阴充足,不仅能相互滋生,而且能制约肝阳使其不致偏亢。由于肝肾阴阳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从而保持肝肾阴阳的充足与协调平衡。
肝肾同俱相火:《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元·朱震亨在《格致余论·相火论》中说:相火“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两部。”心火为君火,肝肾之火为相火。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君火、相火为人身之阳气,属于少火,蒸腾全身,温暖脏腑,是生命活动之动力。肝有相火,则使血不寒,司气机之升发,尽疏泄之职;肾有相火,输布一身,使水火得济,以奉生身之本。相火为肝肾两脏共同专司,其宜潜藏。肝肾精血充足,肝肾之阴充盛,则相火得以制约,宁静而守位于肝肾。
疏泄封藏互用: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关系。肝气疏泄,可使肾之封藏而开合有度;肾之封藏,则可制约肝之疏泄太过。疏泄与封藏,既相反又相成,互用互制,从而保证并调节女子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功能的正常。
在病理方面,肝肾病变往往相互影响,而表现为肝肾同病。例如:肾精亏损可以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表现为头昏、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等肝肾精血不足证。又如:肝阴不足可引起肾阴不足而致相火偏亢,肾阴不足亦可导致肝阴不足而致肝阳上亢,称之为“水不涵木”,出现头昏目眩、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遗精、烦热、盗汗等肝肾阴虚火旺证。又如:肝肾精血不足,或肝肾阴虚火旺,引起肝主疏泄和肾主封藏关系失调,则可出现女子月经周期紊乱、经量过多或闭经,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病症。
目录 1 拼音 2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主治 25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疏肝活血汤 1 拼音
shū gān huó xuè tāng
2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21 方名疏肝活血汤
22 组成柴胡9g,薄荷9g,黄芩9g,栀子9g,归尾9g,赤芍9g,红花9g,莪术9g,陈皮9g,甘草6g。
23 功效疏肝清热,活血化瘀。
24 主治盘型红斑狼疮,日光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酒渣,慢性荨麻疹,远心性环状红斑。
25 各家论述
方中柴胡、薄荷、黄芩、栀子疏肝清热,归尾、赤芍、红花、莪术活血化瘀,陈皮理气和胃,甘草和中。
古籍中的疏肝活血汤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五心集·杂证谟胁痛]胁痛论列方一六七)桂枝散(散百十一)化肝煎(新寒十)复元活血汤(外二百四十)小营煎(新补十五)决津煎(新因二
《杂病广要》:[诸血病]瘀血上冲,则昏迷不醒,如死之状,良久复苏。轻则复元活血汤,重则桃仁承气汤主之,量其元气,下其瘀血则愈。
《张氏医通》:[卷十四]胁痛门汤(方祖)抑青丸(佐金丸下)佐金丸(方祖)复元活血汤(蓄血门)大黄附子汤(小承气汤下)导痰汤(二陈
《张氏医通》:[卷十四]腰痛门下)羌活胜湿汤(湿门)复元通气散(蓄血门)复元活血汤(蓄血门)乌药顺气散(中风门)八味顺气散(四君
《简明医彀》:[卷之五]胁痛目录 1 拼音 2 《辨证录》卷十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主治 25 润肝汤的用法用量 26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润肝汤 1 拼音
rùn gān tāng
2 《辨证录》卷十 21 方名润肝汤
22 组成熟地1两,山茱萸4钱,白芍5钱,当归5钱,五味子1钱,玄参3钱,丹皮3钱,炒栀子1钱。
23 功效大滋肾水。
24 主治肾水匮涸,人有晨夕之间,多时易怒,不必有可怒之事而心烦意躁,不能自遣,至夜则口干舌燥,只有一更睡熟,余则终夜常醒。
25 润肝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6 各家论述此方补肾者六,补肝者四也。绝不去治心,而心气自交于肾者,因肾之足,则心不畏木火之炎,可通其交肾之路也。
古籍中的润肝汤 《辨证录》:[卷之十]恼怒门(二则)足济夫心,而肝木之气,往来相通,而顺适矣。方用润肝汤∶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白芍(五钱)当归(
《续名医类案》:[卷二十]淋浊则汤饮入胃,独不可傍冲而下乎?不知带浊之病,多由肝火炽盛,上蒸胃而乘肺。肺主气,气弱不能散布为津液
《本草从新》:[卷九木部]密蒙花润焙。(密蒙、黄柏根末各一两、水丸梧子大、每卧时汤服十至十五丸、治目翳效。)《本草从新》清·公元1
《辨证录》:[卷之二]头痛门(六则)白芍、当归各五钱,再服二十剂,永不再发矣。盖六味汤为补精之圣药,肉桂为引火归经之神品,川芎治头痛之
《正体类要》:[上卷]正体主治大法橘皮竹茹汤简介
本文2023-11-01 14:01:3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0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