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痢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2收藏

血痢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血痢的病因 5 血痢分类及治疗 6 关于痢疾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血痢的方剂 2 治疗血痢的穴位 3 治疗血痢的中成药 4 血痢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血痢 1 拼音

xuè lì

2 英文参考

hemntodiarrhoea [朗道汉英字典]

bloody flux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血痢为病证名[1]。亦称赤痢[1]。指痢下多血或下纯血者[1]。《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热乘于血,则流渗入肠,与痢相杂下,故为赤痢。”本病可见于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细菌性痢疾等疾患[1]。

4 血痢的病因

血痢多由热毒乘血所致[1]。《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血痢者,热毒折于血,入大肠故也。”

5 血痢分类及治疗

临床上有血鲜、血黯,属热属寒之分[1]。《秘传证治要诀·痢》以血鲜者,此属热痢,宜藿香正气散加黑豆,五苓散加木香、粟米,下黄连丸,或黄连阿胶丸、茶梅丸、白头翁汤;若血色黯如瘀,服冷药所下愈多,次数愈频者,当作冷痢,宜理中汤,或四君子汤加肉豆蔻、木香[1]。

《张氏医通·大小府门》:“血色如猪肝,如紫草,如苋菜汁者,非炮姜不治,理中汤去参,加肉桂、木香、肉果、乌梅。”

《时方妙用·痢》:“下奔鲜血,口渴便短,里急后重,脉盛者,为火证,宜白头翁汤。一日二服。虚人及产后加阿胶、甘草。亦有下鲜血而非火证者。若血带黯而成块者,属热者少,属寒者多,俱宜从脉证细辨之。若口中和,脉细,小便长,手足冷者属虚寒无疑,宜以理中汤加灶心土八钱主之,下血多者,宜间服黄土汤。”

《医门法律·痢疾门》:“下血者,宜凉血活血,当归、黄芩、桃仁之类。风邪下陷者,宜升提之。湿热伤血者,宜行湿清热。下坠异常,积中有紫黑血,而且痛甚者,此为死血,用桃仁、滑石行之。血痢久不愈者,属阳虚阴脱,用八珍汤加升举之药。甚有阵阵自下,手足厥冷,脉渐微缩,此为元气欲绝,急灸气海穴,用附子理中汤。……久痢血,脉沉弱,诸药不效,以十全大补汤。”

《医学传灯》卷下:“血痢者,纯红散血,不与粪杂,故为血痢。……此因饮食伤脾,中州郁结,不能摄血,所以血从大孔而下,亦用芩芍调中汤。若脉来细数,胸中如故者,宜用柴胡四物汤加地榆、乌梅之类。”

6 关于痢疾

痢疾(dysentery[2][3])为病名[4]。见《严氏济生方》。《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4]。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5]。发病骤急,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6]。多发于夏秋季节[7]。痢疾的治疗宜分辨虚实[4]。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4]。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4]。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4]。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4]。

针灸治疗痢疾效果较好,不但能迅速控制症状,而且能消灭痢疾的病原体[6]。但中毒性痢疾,病情险恶,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6]。

痢疾发病期间,应控制饮食或禁食,并实行床边隔离。平素应注意饮食卫生,以防传染[6]。

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4]。

详见痢疾条。

7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休息痢的定义 5 休息痢的病因 6 休息痢的症状 7 证候分析 8 休息痢的发展阶段 81 休息痢·发作期 82 休息痢·缓解期 9 休息痢的辨证分型 91 休息痢·脾气虚证 92 休息痢·脾阳虚证 93 休息痢·寒热错杂证 94 休息痢·瘀血内阻证 10 休息痢的治疗 101 治法 102 休息痢的方药治疗 103 休息痢的针灸治疗 1031 方一 1032 方二 1033 方三 1034 关于痢疾 11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休息痢的方剂 2 治疗休息痢的中成药 3 休息痢相关药物 4 治疗休息痢的穴位 5 古籍中的休息痢 1 拼音

xiū xī lì

2 英文参考

recurrent dysenter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intermittent dysenter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recurrent dysenter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休息痢(recurrent dysentery[1]、intermittent dysentery[2])为病名[3][4]。见《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症因脉治》卷四有外感休息痢,内伤休息痢之别[3]。本病可见于慢性细菌性痢疾[3]。溃疡性结肠炎,慢性阿米巴痢疾及局限性肠炎等疾患[3]。

4 休息痢的定义

《中医药学名词》(2004):休息痢为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痢疾[1]。

《中医药学名词》(2010):休息痢是指时止时发,久久不愈的慢性痢疾[3][2]。

5 休息痢的病因

休息痢多因治疗失宜,或气血虚弱,脾肾不足,以致正虚邪恋,湿热积滞伏于肠胃而成[3]。

6 休息痢的症状

特征为时止时发,久久不愈[3]。饮食减少,倦怠怯冷,嗜卧,临厕腹痛里急,发时大便赤白粘冻或呈果酱样,腹痛后重,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5]。

7 证候分析

下痢日久,正虚邪恋,寒热夹杂,肠胃传导失司,故缠绵难愈,时发时止。脾胃虚弱,中阳健运失常,故纳减嗜卧,倦怠怯冷。湿热留连不去,病根未除,故感受外邪或饮食不当而诱发,发则腹痛里急,大便夹粘液或见赤色。苔腻不化,脉濡软虚数,乃湿热未尽正气虚弱之征。本证以时发时止,经年不愈为辨证重点。并宜详问是否有痢疾史。[5]

8 休息痢的发展阶段 81 休息痢·发作期

休息痢·发作期(attacking stage of intermittent dysentery[2])是指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夹有脓血,兼倦怠怕冷,嗜卧,食少,舌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等为常见症的休息痢[6]。

82 休息痢·缓解期

休息痢·缓解期(remittent stage of intermittent dysentery[2])是指缓解期的休息痢,常见脾气虚弱证、脾阳虚衰证、寒热错杂证、瘀血内阻证等[6]。

9 休息痢的辨证分型 91 休息痢·脾气虚证

休息痢·脾气虚证(intermittent dysentery with syndrome of spleen qi deficiency[2])是指痢疾日久,脾气虚弱,以腹胀食少,大便溏薄或夹少量黏液,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脱肛,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等为常见症的休息痢缓解期证候[6]。

92 休息痢·脾阳虚证

休息痢·脾阳虚证(intermittent dysentery with syndrome of exhaustion of spleen yang[2])是指痢疾日久,脾阳虚衰,以腹痛绵绵,喜按喜温,大便稀溏,夹有少许黏液白冻,形寒气怯,四肢不温,纳少,面白不华,口淡不渴,或肢体浮肿,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休息痢缓解期证候[6]。

93 休息痢·寒热错杂证

休息痢·寒热错杂证(intermittent dysentery with syndrome of intermingled heat and cold[2])是指痢疾日久,寒热错杂,以胃脘灼热,烦渴,腹痛绵绵,下痢稀溏,时夹少量黏冻,饥而不欲食,强食则吐,四肢不温,舌红,苔黄厚腻,脉沉缓等为常见症的休息痢缓解期证候[6]。

94 休息痢·瘀血内阻证

休息痢·瘀血内阻证(intermittent dysentery with syndrome of internal blockade of static blood[2])是指痢疾日久,瘀血内阻,以腹部刺痛,拒按,下痢色黑,兼腹部刺痛固定不移,常在夜间加重,面色晦暗,或腹部结块,推之不移,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休息痢缓解期证候[6]。

10 休息痢的治疗 101 治法

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5]。

102 休息痢的方药治疗

休息痢发作时,治宜清热化湿为主[3]。或兼补气血,或兼补脾肾,可选用香连丸、驻车丸、倪氏补理煎方等[3]。

缓解期,可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四肢不温等症,治宜健运脾胃,补益气血为主,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八珍汤等方;属肾亏者,四神丸[3]。《类证治裁》以屡发屡止,经久不愈,用诃黎勒散,因固涩太早,积滞未清,用香连丸加茯苓,枳实;因饮食失节,用香连丸加楂肉、神曲;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因脏寒虚滑,用大断下丸[3]。《医贯》载有一种休息痢,系寒积大肠,独用一味巴豆炒研,蜡丸吞服[3]。

连理汤[备注]连理汤(《张氏医通》):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黄连、茯苓加味。方中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温中健脾;黄连清除肠中湿热余邪。可加槟榔、木香、枳实等以调气行滞。[5]

如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可用《备急千金要方》温脾汤[备注]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附子、人参、大黄、甘草、干姜以温中散寒,消积导滞。此方为脾胃阳气不足,而积滞未尽之证而设,如单纯温补脾阳,则积滞不去,贸然予以通导,又更伤中阳,法宜兼顾两全,故于温补之中,佐以导下去积,实属扶正与驱邪兼顾的方法。但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若久痢不愈,势必累及于肾,如下痢兼见肾虚证候者,宜于补脾化滞中加入补肾之品。或久痢顽固不愈,证见寒热错杂者,可服《伤寒论》之乌梅丸[备注]乌梅丸(《伤寒论》):乌梅、黄连、黄柏、人参、当归、附子、桂枝、蜀椒、干姜、细辛。[5]

休息痢还可用鸦胆子仁治疗,成人每天服3次,每次15粒,胶囊分装,饭后服用,连服7~10天,可单独服用或配合上述方药使用。[5]

103 休息痢的针灸治疗 1031 方一

以天枢、上巨虚等穴为主[7]。休息痢加灸脾俞、胃俞、关元、肾俞[7]。呕恶加内关;里急后重加中膂俞、长强;发热加曲池;脱肛灸百会、长强[7]。

1032 方二

治则:清热利湿,通肠导滞,久痢则兼补益脾肾

处方:天枢 上巨虚 三阴交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是大肠腑气汇聚之处,调理胃肠气机;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治内腑”之意;三阴交乃是足三阴经脉交会,可健脾化湿。诸穴相合,可以调肠胃气血,气调则湿化滞行,血调则血行痢除。

随证配穴:休息痢加脾俞、肾俞、关元,久痢脱肛加百会。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对寒湿痢、休息痢可配合艾灸。

1033 方三

[8]

选穴:以手阳明大肠经穴、背俞穴为主。取合谷、天枢、上巨虚、脾俞、胃俞、肾俞、关元穴。

随证配穴:大便粘滞带血、午后低热、心烦口干者,加照海、血海。

刺灸方法:针用补泻兼施,加灸。

方义:合谷、天枢、上巨虚三穴为治痢的基本方。加脾俞、胃俞,调补中气,以资化源。肾俞、关元培补肾气,以扶正祛邪。针后加灸,可温中祛邪。

1034 关于痢疾

痢疾(dysentery[2][1])为病名[9]。见《严氏济生方》。《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9]。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5]。发病骤急,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8]。多发于夏秋季节[7]。痢疾的治疗宜分辨虚实[9]。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9]。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9]。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9]。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9]。

针灸治疗痢疾效果较好,不但能迅速控制症状,而且能消灭痢疾的病原体[8]。但中毒性痢疾,病情险恶,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8]。

痢疾发病期间,应控制饮食或禁食,并实行床边隔离。平素应注意饮食卫生,以防传染[8]。

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9]。

详见痢疾条。

11

痢疾古时有方可治疗,主要还是调养体质使患者恢复

痢疾是因外感时行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痢疾,古代亦称“肠游”、“滞下”等,含有肠腑“闭滞不利”的意思。本病为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为最多,可散在发生,也可形成流行,无论男女老幼,对本病“多相染易”,在儿童和老年患者中,常因急骤发病,高热惊厥,厥脱昏迷而导致死亡,故须积极防治。中医药对各类型痢疾有良好的疗效,尤其是久痢,在辨证的基础上,采用内服中药或灌肠疗法,常能收到显着的效果。

《内经》称本病为“肠游”,对本病的病因、症状、预后等方面都有所论述,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脏则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辩。”指出本病病因与饮食不节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火*所胜,……民病泄注赤白,……腹痛溺赤,甚为血便。”指出本病的病因与气候有关,症状为腹痛,便下赤白。汉《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将本病与泄泻合称“下利”,制定了寒热不同的白头翁汤和桃花汤治疗本病,开创了痢疾的辨证论治,两方一直为后世医家所喜用。隋《诸病源候论》有“赤白痢”、“血痢”、“脓血痢”、“热痢”等20余种痢候记载,对本病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已有较深刻的认识。唐《备急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宋《严氏济生方》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一直沿用至今。金元时期,《丹溪心法》明确指出本病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并论述痢疾的病因以“湿热为本”。清代,出现了痢疾专著,如《痢疾论》《痢证论》等,对痢疾理论和临床进行了系统总结,学术上也有所创新。

1,辨实痢、虚痢“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景岳全书·痢疾》)。一般说来,起病急骤,病程短者属实;起病缓慢,病程长者多虚。形体强壮,脉滑实有力者属实;形体薄弱,脉虚弱无力者属虚。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者为实;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为虚。

2.识寒痢、热痢痢下脓血鲜红,或赤多白少者属热;痢下白色粘冻涕状,或赤少白多者属寒。痢下粘稠臭秽者属热;痢下清稀而不甚臭秽者属寒。身热面赤,口渴喜饮者属热;面白肢冷形寒,口和不渴者属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热;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久痢的病因病机 5 久痢的症状 6 久痢的治疗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久痢的穴位 2 治疗久痢的方剂 3 治疗久痢的中成药 4 久痢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久痢 1 拼音

jiǔ lì

2 英文参考

chronic dysenter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lingering dysenter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久痢(chronic dysentery[1])为病证名[2]。是指下痢久延不愈,以大便常带黏冻血液,腹部隐痛,虚坐努责,甚至脱肛,肌肉消瘦,神疲乏力,食欲减退等为常见症的痢疾[1]。见《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

4 久痢的病因病机

多因痢证久延,脾胃亏损,中气下陷所致[2]。

5 久痢的症状

痢疾久延不愈[2]。症见大便常带黏冻血液,腹部隐痛,虚坐努责,甚至脱肛,肌肉消瘦,神疲乏力,食欲减退等[2]。

6 久痢的治疗

《丹溪心法·痢》:“下痢久不止,发热者,属阴虚,用寒凉药,必兼升散药并热药。”又:“其或久痢后,体虚气弱,滑下不止,又当以药涩之。可用诃子、肉豆蔻、白矾、半夏。甚者添牡蛎,可择用之,然须用陈皮为佐,恐大涩亦能作痛。”

《景岳全书·杂证谟》:“久痢阳虚,或因攻击寒凉太过,致竭脾肾元神而滑脱不止者,本原已败,虽峻用温补诸药,亦必不能奏效矣,宜速灸百会、气海、天枢、神阙等穴以回其阳。”

《张氏医通·大小府门》:“久痢不瘥,虽所下渐减,而津血枯槁, 涩滞者,千金羊脂煎,润以导之。”“久痢,虚冷,滑脱,脉细,皮寒,少气,畏食,不能言,或时发虚热者,附子理中汤,加肉桂、肉果、诃子。”

《慎斋遗书·痢》:“久痢必用制过乳香、没药,行气行血。盖气行则后重自除,血行则便脓自止,再用白芷以醒脾,人参以补气,甘草、白芍以和中。痢久,小腹痛,破故、小茴、杜仲以固肾,痢不止加续断;久痢,腹痛,如湿热为害里急后重者,用姜汁炒川连。”

一般治久痢脱肛,脾虚下陷,宜用三奇散、补中益气汤;肾气不固,用桑螵蛸散;阴血已亏,湿热未尽,用驻车丸;脾肾阳虚,渐见滑脱者,用桃花汤、真人养脏汤等方[2]。本病可见于慢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溃疡性肠结核、慢性细菌性痢疾及阿米巴痢疾等疾患[2]。

7

血痢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血痢的病因 5 血痢分类及治疗 6 关于痢疾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