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什么封号或绰号或名字中带“虎”的著名人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5收藏

唐朝有什么封号或绰号或名字中带“虎”的著名人物?,第1张

  虎年说虎,蔚然成风。但你可知晓,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唐代,人们是避讳“虎”字的,即使虎年也不能说“虎”———因为唐代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566~635)的爷爷叫李虎,李渊当上皇帝后,名不见经传的李虎就摇身一变成了“先帝”、“太上太上皇”,囿于“为尊者违”之古训,“虎”字自然被全国上下所避讳,因此唐朝人见老虎不敢叫虎,而改称“大虫”或以“武”、“猛兽”代表,“大虫”一词便是在唐朝产生的。

  在唐代,不仅老虎要改名,“犯忌”的人名也得改,跟李世民一道打天下的有一位“虎牙将军”,唐朝建立后也乖乖改称“武牙将军”了。隋代名将韩擒虎,在唐朝修订的《隋书》中则被删去“虎”,变成韩擒了。

  梁武帝时,梁、魏两国交战,魏人有“不畏萧娘与吕姥,但畏合肥有韦虎”,萧娘和吕姥乃梁军统帅,韦虎指梁国驻守合肥的将军韦叡,此人骁勇善战,令魏军畏惧。到唐太宗时修《梁书》时,就将韦虎改名“韦武”了。

  其他的与虎有关的字眼,统统得改。譬如,成语“骑虎难下”,出自南北朝时期的《晋中兴书》和《魏书》,但到了唐代,“骑虎难下”就犯忌了,被改成“骑兽难下”,连杭州的虎林,也被改叫“武林”。

  读者或许会问,大诗人李白在《留别广陵诸公》一诗中有“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之句,是否生性狂傲、我行我素的诗仙胆大妄为不怕“避讳”?错矣,其实李白原诗是“骑兽不敢下”,而现今流行的李白诗集是唐朝灭亡后重新编印的,此时时过境迁,已无须避讳了。

  另外如李白的“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刘禹锡的“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等等,在当初都是用“兽”字代替“虎”字的。

历史上关于虎的典故还是挺多的,作为力量和权力的象征,虎的形象曾经被用到了很多地方。我来讲两个个大家不太熟悉的,为虎作伥、十二生肖之寅虎

为虎作伥

相传,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的鬼叫做伥。这些伥没有了人的思想,会以老虎为尊,一致维护老虎的利益。

相传曾经有一个读书人游玩时差点儿掉到猎人的陷阱里,然后猎人让他上树和自己一起待着,并告诉他这个地方老虎为患,这个陷阱就是为了抓老虎的。

半夜时来了一群人,发现了猎人的陷阱,然后特别生气地破坏掉陷阱走了,说是要维护他们大王的安全。这个读书人非常奇怪,就问猎人这些人怎么回事,怎么破坏陷阱,他们不知道是为了捕捉老虎的吗?

猎人说这些不是人,而是伥,它们生前都是被老虎吃掉。这些伥为老虎服务,死心塌地向着老虎。猎人重新把陷阱搭好,过了不久老虎就来了,然后掉到陷阱死了。结果这些伥发现老虎死了哭得特别伤心,一直都在说是谁害死了他们的大王。

后世用为虎作伥来形容一个人善恶不分,专门替坏人做事。

十二生肖之寅虎

很早的时候十二生肖中有狮子没有老虎,但是狮子太凶残了,它常常危害其他动物,弄得其他动物们怨气很大。玉帝知道了这件事,就想把狮子从十二生肖中踢出去,然后换一个既有震慑力又有威望的动物。可是这样的动物也不好找啊,既有凡间管理的能力,同时还得有威望,而且还得要对玉帝足够忠心,一时之间玉帝也是犯了愁。

后来,偶尔之间,玉帝发现了殿前的虎卫士。在成仙上天之前虎卫士可是在凡间很有威望的,而且他作为卫士曾经立过不少功劳。玉帝越看越觉得虎卫士合适,派他到凡间代替狮子的位置简直不能再好了,他比狮子在动物中的威望高,然后他对动物的管理也很有经验,最重要的是虎卫士对天庭足够忠心。

玉帝越想越觉得满意,就这样老虎从玉帝的殿前卫士变成了凡间的守护者,下凡之后永保下界的安宁。因为老虎本身是天上的神仙,所以它也就具有了辟邪、震慑的作用,世人们开始用老虎的形象来祈求平安,一些镇邪的物品纷纷刻上了老虎的形象。

古人为什么把老虎称作“大虫”?当然是为了壮胆。老虎对应的是“吃人”,大虫或小虫都是虫,对应的是“危害作物”。两害相权取其轻。叫老虎容易把人、把自己,吓傻吓着。叫大虫就好受多了,轻松多了,好自由想法子,去规避,或去捕猎。

不象现在,老虎成了“濒危动物”,几近绝迹,须要人类去保护才能繁衍生息。动物园里的老虎都被铁笼牢牢镇固着,伤不成人。小孩也敢把它当猴戏。

古时候毕竟是人虎杂居,老虎不时出来吃人的生存状态啊!老虎是强者,人是弱肉。人们谈虎色变。除了猎人,谁不惧怕呢?即便猎人,面对老虎也不敢掉以轻心,而是高度警惕的!

为了抵消这种恐惧,避免灾祸,人们自然而然地发明了一个方法:避讳。宋代阳谷人老虎不叫老虎,而叫大虫,就是避老虎的讳,避凶趋吉。

避讳的方法不只用在老虎身上,在其它各个有危险的地方都会使用。比如皇帝的名字,不能直呼,其他人的名字也不能使用,就改别的。免得让皇帝不高兴,招来杀身之祸。

这个方法,这个传统,在现代 社会 依然流行。

比如人们口耳相传生活圈子里的黑恶之人的一些烂事、臭事时,不会使用当事人的姓名。而用一些“他”、“那”、“唏”等指代不明又双方都明白的词汇、语气,甚至眼色或其它肢体语言。目的就在严防“隔墙有耳”,对话外传,传到当事人的耳朵里,招来找茬,甚至打击报复。

而没有指名道姓的话,当事人即便听闻了,也不敢上门“对证”。一方面“对证”等于“坐实”了,另一方面说话者也可以否认。

亲们,你们那里是不是这样?欢迎出来

聊聊。

老虎被称为“大虫”,最早见于东晋志怪小说集《搜神记》。古代的人把所有动物都叫“虫”,无论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走的、爬的,或者是水中游的。

古书《大戴礼记》将所有的动物共分“五虫”:禽类为羽虫,兽类为毛虫,龟贝为甲虫,鱼蛇为鳞虫,人和青蛙、蚯蚓之类为倮虫。倮(luǒ )同“裸”,意思是人和青蛙、蚯蚓等没有任何羽毛、鳞片和甲壳等遮盖东西的动物。

我们熟知老虎叫“大虫”,蛇叫“长虫”。“大虫”之“大”有长、为首的意思,如称兄弟中排行第一的为“大哥”或“兄长”;“大”还表示敬意,如“大人”“大夫”、“大王”等。虎属“五虫”划分的毛虫类,是兽中之王。“大虫”也就是毛虫之首领,兽中之王的意思。

类似的东方之神龙为鳞虫之长,南方之神凤为羽虫之王而被称为“龙王”“凤凰”都是同样的意思。

将老虎称为“大虫”,最早形成与唐朝。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渊,李渊的祖先名叫李虎。李虎是北朝西魏柱国大将军,西魏八大柱国之一。李家当了皇帝后,“虎”字就不是老百姓可以叫的了,所谓避讳。因此,在唐朝的官方文字记录中,几乎见不到“虎”字。

大虫是避皇帝讳的产物。把老虎称做大虫是从唐朝正式开始的。

皇帝的名是要避讳的。比如宋朝皇帝赵匡胤当了皇帝,他的弟弟就不能用这个“匡”字了,于是弟弟赵匡义改名赵光义,另外一个弟弟赵匡美改名赵光美,等赵光义当了皇帝,这个悲催的小弟还得改名,好像是改名赵廷美。

再比如清朝雍正皇帝胤禛继位后,一众兄弟为避讳都将胤改成了允字。例如十三阿哥本来叫胤祥,后来改成允祥。

避皇帝讳,唐朝自然也有这个习惯,比如为了避李渊的讳,名剑“龙渊剑”改名“龙泉剑”,为了避李世民的讳,“观世音”改为“观音”,“民部”改为“户部”等等。

有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李家皇帝好像没有带“虎”字的,避皇帝讳跟老虎改名又有什么关系呢?

唐朝皇帝确实没有人带“虎”字,但李渊的爷爷叫李虎。李虎是北朝西魏柱国大将军,西魏八大柱国之一。李渊当了皇帝,追谥李虎为景皇帝,庙号太祖。他爷爷的名带虎,民间自然也是要避讳的。

大家可能不知道,避李虎讳,不光是老虎,马桶都避讳。以前的马桶它不叫马桶,最初叫“虎子”,传说汉朝飞将军李广那次著名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射虎事件之后,为了纪念此事,专门打造了一个老虎形状的尿桶,其他人效仿,这东西逐渐流传起来了,因其虎形被人们称做“虎子”。

到了唐朝老李家掌权,这个玩意自然要避讳了,所以就不能再叫“虎子”了,甚至老虎的形状尽量也不要弄了,虎形马桶逐渐被其他动物形状代替,“虎子”慢慢改成“兽子”或“马子”,后演变成“马桶”,“虎子”之名逐渐退出。

说这个小故事,是说明避皇帝讳这事很严肃,老虎一个吃人的玩意,更要避讳了。

避讳我们了解了,老虎避讳改一个字儿就行了呗,叫“老猫”或者别的老什么的也行啊,为什么俩字儿都改了,由老虎变成了大虫呢?

古人搞避讳也是有讲究的,像刚才说的“老猫”这个名就太随意了,不讲究。用“大虫”它是有讲究的。

早在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就将老虎称为大虫:“扶南王范寻养虎于山,有犯罪者,投于虎,不噬,乃宥之;故虎名大虫。”

这段文字的意思就是扶南王把犯人投到养着老虎的大山中,犯人被老虎吃了,证明犯人罪有应得,不吃就可无罪释放了。这成活的概率绝对不高啊,除非老虎刚吃饱,心情又不错。

这段文字就把老虎叫做了大虫。至于为何以“大虫”称呼老虎,文中没说。

这篇资料虽没说,但关于把老虎叫大虫的解释还是有的。那就是古人习欢用“虫”泛指一切动物,根据特征不同又把虫分五类, 禽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没羽没毛没甲没鳞) 。而“大”字又有长、首的意思,老虎为百兽之王,当得一个“大”字。

所以唐朝的老虎为了避讳,就开始叫上了这个有讲究的名字“大虫”,因叫的时间太长了,就成了一个常用名。

老虎被称为“大虫”,最早出现在唐朝。因为李渊的爷爷叫李虎,李渊建立唐朝之后,对皇室的避讳十分看重。老虎作为一种吃瓜动物,自然而然的躺枪与他的爷爷犯了忌讳,又因古代把所有动物皆称之为“虫”,故称老虎为“大虫”。

唐朝之后,这种叫法便逐渐被人遗忘,其实“虫”在古代可以指代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李渊称老虎为“大虫”,虽然现在听起来不太好听,但在当时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美称和尊称,因为“大”。

除了李渊只在,唐朝的其他皇帝对避讳也是十分看重的,比如李世民把“观世音”,改为观音,连神仙都要管。《大戴礼记易本命》中说:“ 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此乾坤之美类,禽兽万物之数也。 ”所以,在古代,所有动物皆被称为“虫”,因此,天下动物也被称作“五虫”。

至于《水浒传》中称老虎为“大虫”,其实早就与避讳没有任何关系了,只是一种习惯罢了。不管是“老虎”,还是“大虫”,从名字上都能看出人们对虎的敬畏。

老虎在中国有很多个名字,有的人们认识,有的人们不认识。

虎和巫源自风声,风字本身就带虫,而风崇拜源自沿海每年从太平洋刮来的台风风暴。所以风氏也成了中华第一姓氏。

老虎、老鼠都带老,其实也是对应农耕民族尊老,以老人为首的传统,因为老人掌握更多耕作经验。老挝、法老都是与之有关。汉族其实很多地区称爷爷都是佬,佬爹。少数地区指外婆。

古籍里通常朱虎为一个词,熊罢为一个词。其实朱虎是猪虎的意思,也是颛顼梼杌的猪虎同体。就是说所有信息虎都是指向沿海体系。沿海支的确是存在猪虎和虫崇拜。九黎蚩尤就是上面一个牛字甲骨文,下面一个虫字,蚩尤死后就有化蝶的传说。地名里蜀和闽都带虫。而蜀也能证实为躲避洪水由沿海地区迁来。

中国人崇拜虫其实与古代的生态有关,上古一定是植被茂密,所以才只发展出木质建筑。同时也与桑蚕有关。第三就是与蝎子有关,因为蝎子代表了鱼钩,就是九字的来源。还与螃蟹有关,指的是黄白联姻后对应的蝎子形态是螃蟹。就是屎壳郎都被叫做羌螂,羌人又可以锁定由中东返回,所以听听名字都知道埃及圣甲虫崇拜是怎么来的。

古代其实崇拜大多数虫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蚊子,因为蚊子被古人认为与打雷有关,所谓成语聚蚊成雷,嗡玛丽轰。在日耳曼语里风就读蚊子,在《圣经》里该隐这个额头上有标记的农耕人就被说成吸血鬼,其实就是对应蚊子。所以虫几乎就是古代最重要的崇拜。蛇都还叫长虫。

老虎其实还有斑这个名字,大班就是指老虎,打扮则是指最早在脸上、身上图画。有些民族传统祭祀还会那么干。日本的大阪和新疆的达板城以及汉族的大板桥地名都源自虎。中国以泰山为尊,其实泰也是虎的意思,日耳曼语里就叫泰格。

把老虎称作大虫还源自虎斑,很明显都不用解释,老虎斑纹确实像虫。那些说避讳的,不是没有道理,而是太过于纠结于记录了。我就不太相信记录。比如光棍节目前我们都搞不清他的确切起源,虽然离我们那么近。所以有些东西不是记录了就是真理。记录一般只能做参考。

小虫 已经有虫叫唤上

中虫 好像跟个头儿不搭

看来只好用 大虫 这名儿了

其实这也侧面说明古代人的英雄气概

藐视猛兽敢和老虎死掐的必胜信心

不就是一条个儿大的虫子吗

怕它做甚

武二郎就三拳

没多打一下

就把大虫给拌了

瞧瞧

这也反应现代人的格局

真没古人豁达

一个虎

不是

就是 纸+老

透着不自信

还是古人叫着带劲

大虫

稍大点儿的虫

现在敢吗

人有一个习惯,往往对那些凶恶的、恶心的、不吉利的、经常会对人造成危害的事物,忌讳直提其名。举几个例子:

棺材,觉得是不吉利之物,改叫“寿材”、进而“木头”、又成“长生”。

厕所,农村原来叫“茅坑”,觉得叫的不好听,叫“厕所”,又“卫生间”,又“洗手间”、又“更衣室”。

老鼠,令人讨厌的东西,不敢叫老鼠,改叫“耗子”,在农村还有人只敢提“那东西”。

老虎,以前它经常对人造成危害,人们对它产生恐惧心理,好像一提到它它就会来到跟前似的,那就用另一个代号提它吧。

因为一种轻微的迷信。

打个比方就很好理解了,古代人信奉神明或者宗教传说,认为只要谁念出一个猛兽或者不祥之物的名字,就会把这些给招来。

如果念出“老虎”,则会招来老虎,残害圈养的牛羊。

原始宗教思想有一条判断事物的准则,就是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是具有灵性的。

树木有灵,山石有灵,桂花糕有灵,天灵盖也有灵。

所以冥冥之中,这就形成了思想层面,意识层面的共通,中间的桥梁和架构是“灵”。

每当人们念出某个猛兽的名字,在他们看来,已经从“灵”的层面与这头猛兽产生了交流,后者很有可能无比凶恶,那人们当然不希望把这种凶兽招来。

诸如古代迷信中的向天请愿,做法事等等,也都是想通过本体的“灵”,在意识层面与天地产生交流,从而表达自己的诉求,能够得到正面的反馈。

实际上,这些行为与想法,也是一种古人的禁忌。

他们避讳某种不详的事物,因此才避讳说出与其相关的“字”,因此,才将老虎念作“大虫”。

不过现代文明已经证实,很多东西都有科学道理,迷信之事自然被破解。

但放在古代,确实是一件百口莫提的忌讳,这才导致人们借用“大虫”称呼老虎,并沿用了数百乃至上千年。

而其实在更早一些的时候,很多地方也将大虫两个字,代替“蛇”,意思与上文说到的相同,也是将蛇看成不祥之物。

只不过这种文化传承了下来,在现代的很多地方,还是有人会按照祖辈的叫法,将老虎或者蛇称为大虫,我之前在北方地区,还听人将蛇念成“长虫”,将老虎念成“大猫”,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个问题很好解释,为什么老虎在古代被称为“大虫”,理由很简单,因为它就是个个头很大的“虫子”呗~

哈哈哈别急着喷,容逻辑文史姨给您慢慢道来。从汉字的形成 历史 来说,“虫”这个字的创造时间远早于“虎”,再加上古代信息流通不方便,古人在发现新的物种也不能及时的为其起名以公布于世,于是在古人看来,我们肉眼所见的一切动物都可称之为“虫”。在《尔雅·释虫》中有如下记载:

也就是说按照《尔雅》的说法,虫不是单纯指昆虫,而是说万物都可以用“虫”来称呼之。而“虫”的种类也多种多样,有地上爬的(走兽),有天上飞的(鸟类),有长毛的(大小都有),有长鳞片的(鱼)。按照这个说法来看,其实人类也不过是虫子的一种罢了。

那么古人看到老虎什么反应,他们肯定不会说“哇,好大一只小脑斧”,而是会说“哇,好大的一只虫子啊”!同理在看到没见过的狮子、恐龙、铁甲小宝、数码暴龙、神奇宝贝等他们也会发出看到了虫子的感叹。

所以说老虎之所以被称为大虫就是单纯因为个头大,有些地区至今依然给老虎沿用“大虫”的称号。同样的,在北方有不少人管蛇叫“长虫”,管蚂蚁叫“可怜虫”,至于人,如果按照《尔雅》的说法,称作“裸虫”也是合适的~

文/逻辑文史游

景阳冈武松打大虫!

“虫”在古代曾作为所有动物的泛称,包括人在内,而老虎体型大,被称作大虫,再加上大有尊称的意思,百兽之王受尊称是很自然的事。

《 大戴礼·易本命》记载: “ 故曰: 有羽之虫 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 有毛之虫 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 有甲之虫 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 有鳞之虫 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 倮之虫 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此乾坤之美类,禽兽万物之数也。故帝王好坏巢破卵,则凤凰不翔焉;好竭水搏鱼,则蛟龙不出焉;好刳胎杀夭,则麒麟不来焉;好填溪塞谷,则神龟不出焉。故王者动必以道,静必以理,动不以道,静不以理,则自夭而不寿。妖孽数起,神灵不见,风雨不时,暴风水旱并兴。人民夭死,五谷不滋,六畜不蕃息。 ”

虎符,亦称兵符,因作成伏虎状,故名,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虎符能分成左右两半,用兵时,左一半交给带兵的将帅,右一半由国君保存。要调动军队时,国君将右一半交给差遣的将领拿去和带兵将帅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验证可信,方有权调动军队。

唐朝有什么封号或绰号或名字中带“虎”的著名人物?

  虎年说虎,蔚然成风。但你可知晓,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唐代,人们是避讳“虎”字的,即使虎年也不能说“虎”———因为唐代开国皇帝、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