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修补那部分难度最大?
2015年10月10日,是故宫博物院90岁生日。没有庆典活动,与这个大日子相伴而行的,是故宫第三次大修。开始于2002年的第三次大修,已经进入第14个年头。
30%、48%、52%,这分别是2002年、2012年、2014年故宫开放的面积比例。90周年之际,这个数字将达到60%。未来5年,故宫工作人员的办公室也将撤出故宫,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估计,那时的开放面积将达到85%。
今年故宫新开放的五大区域,都是之前从未展现在人们眼前的。譬如,午门两座燕翅楼中,2000平方米空间将与午门的800平方米空间合并,建成大型展厅。故宫西部——曾被单霁翔笑称为“退休女性的世界”——包括慈宁宫、慈宁宫花园和大佛堂的区域,也将于近期开放,其中慈宁宫已被改造为“雕塑馆”。宝蕴楼是一座极为特殊的建筑:这座唯一的近代建筑动工于1914年。当时,沈阳故宫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所藏文物需要在北京找个地点存放,才有了这座建筑。2013年修缮之前,这里是国家文物局文物交流中心的库房。不久后,这里将成为陈列民国院史的展馆。
下一步,养心殿中的3000多件文物、乾隆花园、大高玄殿以及紫禁城城墙,也即将得到修复。
回溯历史,辛亥革命以后,故宫的修复工作从未停止。修缮的痕迹在建筑上堆积,交织的是一代代工匠的技艺与生涯。
1979年,是李永革进入故宫的第五年。在不适合室外作业的季节,第二代修缮师傅延续传统为年轻工匠讲课。李永革还保存着当年的笔记,上面记录的是木作工艺的要领。因为木工要与瓦工、油画工相配合,老师傅也会对他讲讲其他工艺的操作流程。当时,师傅还正当盛年,但也到了要培养传承人的时候。学了4年木工的徒弟李永革已经入门,意识到这个行当的艰深,又正是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年龄,学习便加倍努力。
到了1985年,29岁的李永革当上故宫古建修复工程队的队长,开始掌管修缮工程。“当时,师傅都快60岁了,急需在年轻人中挑选领导。我想,自己正好是撞上那个时候了。”他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
转眼30年,李永革这一辈工匠也已到了将要退休的年龄,而故宫从事古建修缮技艺的匠人已经传承到第四代。据李永革介绍,故宫的第四代从事古建修缮的工匠有五六十位。他们分散在故宫修缮技艺部、古建部与工程管理部里。“平时就做一些日常维修保养的工作。”李永革告诉记者,他把日常碎修与大修的关系形象地说成是“零存、整取”。“知道怎么修一块砖,就知道修几千块砖的道理。这样经过几年历练,也可以通晓古建修复的流程了。这样等到我们进行大规模修复的时候,他们便已经掌握了一定基础了。”
太和殿与角楼上的斗拱
究竟在故宫修过几座宫殿?李永革自己也记不清了。几十年来,大大小小的修缮工程,即便没有直接参与,他也从旁协助和指导。虽然为外界所知的重要修缮工程集中在三个阶段,但“实际上,故宫的修复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李永革接手的最重大的工程要数“太和殿大修”。太和殿亦称“金銮殿”,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最显要的位置,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它建于1420年,目前维持着康熙四十三年时的面貌。修缮工程始于2006年初,于2008年7月基本完成。
近300年从未大修,其内部状况也不为人所知。当时国家文物局正副四位局长都几次到现场,全国各地的很多古建专家也前去查看。“这在中国其他的古建修缮工程里是绝无仅有的。”李永革说。当年,不乏对传统工艺水准的质疑和对大修工程可行性的担忧声音。
《太和殿维修工程施工纪实》这样概述此次维修的范围:“琉璃屋面、木构件、墙体(山墙、后檐墙、隔断墙)、地面(室内外地面)、散水(前檐至月台阶条石,后檐至褥子面散水内外檐装修、油饰彩画等维修。”涉及的专业工作则包括“瓦作、木作、装修作、石作、搭材作、油作、画作”7项。
繁多的工艺作法,要遵守古建维修中“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形制”无疑是困难的。最具挑战性的,是维修前所撘的大棚——为了在近3年的施工中让建筑不受外界施工的影响。大棚高25米,宽70米,进深40米,采用人字结构屋架,搭设整整花了一年。维修项目组请教了中国建筑研究院的结构专家,搭设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大棚。 “殿内有彩画,修复的过程不能漏一点雨。如果出了问题,那是不好交代的。”李永革说。
就修复技术本身,李永革认为难度倒并不是很大。以大殿的“苫背”为例,由于太和殿的房顶从未打开,之前一些专家曾撰文介绍太和殿的苫背和瓦瓦工艺,认为古人一定采用了非常复杂、等级最高的做法。工人打开屋顶后才发现,太和殿的苫背其实只是一层薄薄的白灰背。“这反倒让我们重新认识古建筑中苫背的作用。”
真正让李永革感到困难,也是获益最多的,是故宫东南角楼的修复工程。1981年,角楼复杂的斗拱木构件形制曾让李永革不知所措。“梁思成先生将角楼定为‘杂式建筑’,它们也被古建业内认为是最复杂的建筑类型,让很多工匠无从着手。”担任木工组组长的李永革主动请战,参与角楼修复工程。在第二代匠师的指导下,他学会了对复杂木结构形制的记录。“这些木构件十分复杂,拆下来以后,你还要全部按照原样装回去。但每一个木构件都是人工制作的,是有误差的,因而位置绝不能出错。”李永革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从师父那里学到的标记方法,在拆卸其他古建筑时都很有帮助。
3年以后,当故宫再次维修西南角楼时,李永革已经开始从事管理工作。此时,他面临着职业生涯的又一次变革。管理着300多个工人,他必须尽快熟悉每个工种的技法与流程。“当时我需要给不同的班组写任务,要知道每个工种给多少人工合适。这就逼着我要去继续学习。”
古建修复中的新与旧
在谈论古建修缮时,《文物保护法》中“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规定是李永革强调的。具体而言,就是“四原”原则:维持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形制。要做到这些,是需要上穷碧落下黄泉的。
大殿里铺设的金砖就尤为难得。这本是明清时期的皇家御用之物,细腻光洁,叩击有金属声。制作金砖最好的泥土原料,只出产于苏州陆慕那一片区域,金砖以苏州相城区陆慕镇御窑村烧造的最为著名。古代工匠制作金砖时,要经过取土、制坯、烧制、出窑、打磨和浸泡等几道工序。这几道工序之下还有很多小工序,从泥土到成品,要长达两年的时间。如今,要修缮大殿就必须替换残损的金砖,除了故宫原来保有的一批老砖可以补充之外,缺口必须由新生产的金砖补充。
上哪儿去找与当年御窑出产最为相似的金砖?“金砖两侧都有印章,表明出产地。我们就通过上面的记录找到苏州陆慕的御窑。”李永革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当时那里的工厂生产的仅是民用的小砖小瓦。故宫方面鼓励他们研究古法工艺,还原出了故宫所需要的金砖。
再比如,修屋顶用的琉璃瓦,所用的也全部是按照原来建造时的传统:采用出自北京本土的“矸土”;又依照古法,经两次烧造而成。对倦勤斋的修复,更是集合了南北各地工匠的绝活。这座宫殿是乾隆为自己颐养天年而建造的,室内装修极尽奢华。梁架是紫檀木制成的双面绣片,梁架上还镶嵌了2460块和田玉;院落中的戏台上,竹子制成的篱笆与亭子构成一派江南风光。中国紫禁城学会常务副会长、前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晋宏逵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乾隆时期修建的倦勤斋也是由两淮盐政主持的,本来就包含着很多南方工艺。故宫于是从南方请来师傅,缝制苏绣、雕刻竹篁。
但现在这种基于古法的整修仍旧有争议。“修旧如旧”的“旧”应当如何把握?现有的修缮思路是否会让近600岁的故宫显得太过年轻?“不同的专家对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解读。修旧如旧,还是金碧辉煌?很多人的说法都不一致。我们的原则是:不改变文物原状。”李永革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实际上,新与旧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有些东西只能在非常具体的操作中把握。“比如现在贴上去的金箔,一定是金碧辉煌的,但几年之后,它便显得旧了。”再比如故宫所有木构件之外都裹了一层“地伥”,即用糊布、砖灰、麻等等制成的类似于“腻子”的保护层,用以防虫、防腐。“一旦地伥龟裂,我们就要重新制作,外面还要涂一层光油。修完之后,看上去一定是崭新的。但10年以后,我们就又要开始维修了。”李永革说。
故宫博物院景点有: 一、太和殿,二、中和殿,三、保和殿等 。北京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国家5A级景区、世界文化遗产、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
一、太和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的至尊金殿,即民间所谓皇宫中的“金銮宝殿”,这里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地。初建于明永乐年(15世纪初),后经数次灾毁和重建。
二、中和殿
中和殿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曾历经三次火灾,现存为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重建,殿初名华盖殿,后改中极殿,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始称中和殿。保和殿顶为重檐歇山式,殿内沿袭宋、元“减柱造”法式,空间开阔,在清代是宴请王公、举行殿试等的地方。
三、保和殿
保和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谨身殿。明嘉靖年间,曾遭火灾,重修后改称为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为保和殿,其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以保持宇内的和谐,才能福寿安乐,天下太平。保和殿匾额“皇建有极”匾,为乾隆御笔。
故宫博物院四个材料概括如下:
材料一介绍对故宫主体建筑的详尽介绍;材料二介绍有关太和门的故事;材料三介绍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的部分内容;材料四介绍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
本篇课文由四篇阅读材料组成,属于非连续性文本。材料一选自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是一篇以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
课文按照游览路线由南到北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第二篇材料是一个关于太和门的故事,赞美了扎彩棚的能工巧匠。
第三篇材料截取了一张,是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出示的对故宫博物院的简单介绍和参观路线引导;第四则材料是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区分了故宫开放与未开放地区。学习这篇课文不但从中获得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可以增强我们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拓展知识:
1、历史背景:
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其前身为明清两代的皇宫紫禁城。紫禁城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历经明、清两个皇朝的扩建和修缮,至清朝末年,紫禁城已成为拥有9000多间房屋、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的宏大建筑群。
2、建筑风格:
故宫博物院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古代宫殿建筑的精华。以太和殿、乾清宫、紫禁城城墙等为代表建筑,其造型庄重典雅,黄瓦红墙,金碧辉煌,展示了中华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成就。
3、馆藏珍品: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大量珍贵的文物,包括陶瓷、书画、玉器、金银器、钟表、珠宝、漆器、雕塑等类别,其中许多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如《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著名画作,以及各种宫廷陶瓷、玉器等。
4、展览活动:
故宫博物院定期举办各类展览活动,如古代书画展、陶瓷展、玉器展等,向公众展示其丰富的馆藏。同时,故宫博物院还与国内外博物馆合作,举办交流展览,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故宫博物院》全文通过介绍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等建筑,说明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和它本是封建帝王的居住地,是大一统封建帝国的象征相适应的。
这篇解说词按照空间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特色,表达了对故宫的热爱和赞颂,歌颂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故宫博物院》背景:
《故宫博物院》原来是一篇广播稿,曾经配上音乐,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节目中播出。播出以后,不少听众要求重播,并且建议将稿件交报刊发表。正好这时候《地理知识》杂志准备开辟“旅游地理”专栏,要去了这篇稿件。
在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号上刊载了,题目就叫“古代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课文《故宫博物院》就是根据这篇文章删改的。
北京故宫博物院坐落在北京市中心,具体位置在: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营建,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故宫是世界五大宫之首,国家AAAAA级风景区。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一座中国综合性博物馆,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收藏品包括但不限于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是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世界三大宫殿之一。
北京故宫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198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10月,故宫博物院发布首款主题功能游戏和首张古画主题音乐专辑,拉开“智慧故宫”序幕。2019年10月,故宫博物院将推出剧集《故宫如梦》,以创新形式讲述年轻工匠蒯祥参与营建紫禁城的过程。2019年10月,故宫博物院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展清代宫廷中医药文物的科学研究,揭示其文化内涵,挖掘其科学价值。2019年10月19日,故宫博物院的V故宫获VR/AR创新金奖。
北京故宫修补那部分难度最大?
本文2023-11-01 14:30:0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0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