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中国文物流入到国外是对中国的亏损?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1收藏

为什么在中国文物流入到国外是对中国的亏损?,第1张

在每一个国人心中,都有个痛处。那就是由于历史特殊原因,国内很多稀世珍宝文物流失海外,有些则下落不明成为永久的遗憾。

从一百多年前开始,中国大量的珍贵文物就开始向海外流失,数量巨大,多为精品上乘之物据说,全世界有四十多个国家藏有中国文物一百多万件 宋元 明时期,中国向海外大量出口瓷器, 换来了很多的白银以后大家都知道的了, 很多的宝贝不是被抢, 就是被骗去 还有的被贩卖到海外

十二生肖兽首。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目前,牛、虎、猴、猪、马5件青铜兽首已分别在2000年和2003年和2007年由爱国人士出资抢救回国,收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现已知鼠首、兔首2009年2月在法国一家拍卖行拍卖,龙首目前在台湾,保存完好,但短期内不会现身。

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时至今日,这些珍贵的壁画和经卷大多散佚在国外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

清东陵九龙宝剑。这个东陵国宝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人抢去,从此下落不明。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这可是神奇宝物,琵琶一般都是四弦,而这个是传世唯一一个五弦的琵琶。这是唐朝的御用乐器,现收藏于日本宫内厅正仓院北院。

曜变天目茶碗。现收藏于东京静嘉堂文库,是中国南宋传世孤品。这个茶碗是宋代黑釉的建盏(福建建阳窑),是宋人斗茶用的,但是这个样子的,莫说举世无双,就连考古发现的大量瓷片中,也没发现任何一个类似的。

咱们国家流落在海外的文物浩如烟海,很多都是国宝,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很多,但是,基本上是由于战乱的原因,一部分是列强直接抢走的,一部分是咱们自己人趁乱走私到国外的。

《女史箴图》相传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作品,在我们美术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在存世的只有两幅临摹作品,一副是宋代的临摹,现藏北京故宫,另一幅更加珍贵的是唐代的临摹,一直是中国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据传是康熙的枕边物,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此图从圆明园盗出流落海外,1903年收入大英博物馆至今。

对于这些遗失在国外的文物,很多人的观点是“你抢了我的,就要还给我”,这要求是没错,但是没有什么用,人家不还你,你也没办法。

这些宝贝为啥要不回来呢?说起来有点复杂。

《寒江独钓图》

据 《日本侵华对文物的破坏》 一书作者孟国翔介绍,战后日本归还了一部分战时掠夺的文物,有158000多车,其中有2000多件是比较珍贵的,但这只是很少的部分。此后由于多种因素我国没有再继续追讨。

首先看看文物流落到海外的原因,主要是三种途径。

第一,外国侵略者直接抢的。

这种情况,按照联合国的协议,应该无条件归还,没啥可说的。但事实上也要不回来,首先取证比较麻烦,这么多年过去了,很难证明这东西是抢的还是买的(当然,这有点耍赖)。

其次,就算证明是抢的,一般也倒了几次手了,现在的所有人很可能是私人收藏,总不能再抢回来,所以,也只能等人家拍卖的时候,咱们买回来。

第二,走私出去的。

这种情况,其实是卖给人家的,而且,一般也倒了几次手了,现在所有人也是花钱买的,合法拥有,这只能跟人家商量,想办法买回来。

第三,国家赠送的。

这属于正当途径,没理由要回来了,除非人家愿意还给你。注意,只要是中国的合法政府送出去的,比如清政府、北洋政府,就算咱们现在觉得不平等,也没有理由要回来了。

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敦煌壁画

所以,现在想让文物回国,也主要是以购买为主。最近几年,每年都有几桩大买卖,回购文物的金额动辄过亿,这虽然让文物回了国,但是也有负面影响,会对文物走私有刺激作用,说不定会加速文物外流。

关于这个问题,联合国是有协议的,战争期间掠夺的文物应该无条件归还。但是这协议更像是一个道德要求,其实没什么约束力,有些掠夺文物比较多的欧洲国家,根本不签署这个协议,就算签署了协议的国家,基本上也没有归还的。

大英图书馆 金刚经

大英图书馆内藏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6万多种,其中有中国波罗蜜佛经最早版本,《永乐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简、刻本古书、敦煌藏经和地图。

这些国家什么理由呢?他们认为文物是人类文明的宝藏,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他们欧洲收藏的条件更好,所以,留在他们国家也是合理的,反正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嘛。

甚至,咱们国家也有一些人持这种观点,因为现实的情况是,流落到海外的文物一般都保存的好好的,留在国内的反而都毁了,

所以,咱们的国宝还不如留在海外。

这种观点,不能说完全没道理,但是,是有很大问题的。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东洋馆收藏的赵孟书法局部。

因为文物虽然是全人类的财富,但是,它毕竟是有起源地的,脱离了原属地,文物的文化价值是会降低的,文物和它所处的环境共同构成了文化传承。

比如说,敦煌的壁画、佛像,和它周围的环境都是文物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了文化价值,光把壁画割下来,佛像拿走,不但大大降低了文物的价值,还会给文物原址带来不可挽回的破坏。

基于此原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是遵循“在起源地保护文化财产”的原则,建议文物回归原址。

所以,文物回国这件事,虽然很复杂,但是最终的目标,还是要接回来(当然,要用合适的方式,也得具备保存的条件),因为它们属于中国这片土地,在这里才能完整地体现它们的文化价值。

一提起日语,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它使用着大量的汉字,若再作进一步了解,就会发现日本人最早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无自己的文字。古代的日本人曾一度完全借助于汉字来表述自己的语言。由此人们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日语作为一种文字源出于中国的汉字,对此几乎是无人质疑的。但汉字何时传入日本,日本人又何时学会使用文字长期以来却始终是个疑案。

一般日本人只晓得他们的祖先在公元3世纪时还不知道使用文字。但学者们对这个问题则有更具体的推测。一说认为日本的文字最初应是由百济传入的,时间当在公元4世纪下半叶,他们的论据是,大和朝廷是在公元4世纪初征服邪马台国,统治北九洲,与百济的交通最早也应始于公元4世纪下半叶,故日本使用文字应在这之后。但据中国晋朝陈寿撰的《魏志韩传》记载,公元3世纪时,位于朝鲜半岛东南部的辰韩已使用文字,于是就有学者提出辰韩先于百济将文字传入日本。这样一来日本人使用文字就有可能是在公元3世纪左右。另一说认为,日本人使用文字最迟不晚于公元一世纪下半叶,而且日本人并非得通过朝鲜才能接触到汉字。公元一世纪末的中国古籍《汉书地理志》就曾记载过“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岁时以献来见”。也就是说,早在公元一世纪末之前,日本就有人到过中国,由此可以想象当时访问中国京城的倭人一定会接触到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国灿烂文化。对此《后汉书倭传》也作了明白无误的记载,书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这则史料表明,倭奴国使节不仅会使用汉语,而且对当时中国的君臣礼节甚是通晓。因此就有学者根据这两则史料推断在公元一世纪中叶或者最迟不晚于一世纪下半叶日本就已使用文字了。

但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这是后人对史料的误解或推测。中国古籍明确记载日本人使用文字的是《魏志倭人传》,该书正始元年条载曰;“倭王因使上表答谢恩诏”。当然也有人持有异议,认为倭王的这篇上表出自中国使臣之手,而非倭人所作。但当时的情况是倭国使节难升米和副使都市牛利自景初二年(238年)六月至正始元年(240年)已在中国逗留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他们在逗留中国期间,除了执行例行公务之外,还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无论从机会和需要来看,倭国使节已通晓汉语,在他们回国后倭王自然也无必要请中国使臣代劳上表。若由此推论,公元3世纪中叶至少在九州这个范围内日本人已使用文字,这是第三种说法。

还有第四种说法的,《注释日本纪》主张汉字是在应神天皇(5世纪初)之时传来日本的。该书的所谓依据就是《古事记应神记》曾记载有个叫和迩吉师的人携带《论语》和《千字文》渡来日本。但这并不意味着是汉字传来之始,而且有种种迹象表明,还在公元4世纪末,中国大陆的先进文化就已通过朝鲜传到日本,其中就包括汉字、儒家思想以及筑沟和养蚕技术等。显然《注释日本纪》的提法是不足为据的。

关于汉字何时传入日本,日本人何时使用文字?现在至少有以上4种说法。看来各说都有证据不足之嫌。而唯一被认为是能说明问题的铭文尚属鲜见,至今发现的最早一例是熊本县玉名郡江田村船山占坟出土的一把刀,上铸有“治天下狻 齿大王世……服此刀者长寿子孙注注得其恩也不失其所统作刀者名伊太加书者张安也”等铭文。有关学者认为铭文中的大王系指反正天皇,故刻此铭文的年代当在公元5世纪上半叶,若以此为据,似又有太晚之弊。尽管如此,因此解开日本文字的疑案还有待地下文物的进一步发掘和整理。

1日上午,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在记者会上正式公布日本新年号为“令和”,出自日本诗歌集《万叶集》,成为日本历史上首个源于日本古籍的年号。然而,《万叶集》与中国古典文化之间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日本新年号为“令和”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当日在记者会上介绍称,“令和”出自日本古籍《万叶集》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愿每位日本人,都能如度过寒冬、在春日中盛开的梅花一般,在对明天充满希望的同时,各自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安倍还说,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文化以及四季皆美的大自然代表着日本的国民性,要坚定不移的把这一国格移交给下一代。希望人民在美丽的心灵当中,孕育滋养出文化,正因怀有此番心愿,最终将年号选定为“令和”,象征着新时代的来临。自此“令和”成为645年日本启用首个年号“大化”以来,历史上的第248个年号,也是首个出自日本古籍的年号。

具体来说,“令和”出自《万叶集》第五卷《梅花之歌》32首的序文,“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熏佩后之香”。在“令和”之前的247个年号中,凡是得以辨明出处的年号均出自中国古籍。

《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和歌集,收录诗歌4500余首,其地位相当于中国的《诗经》。尽管被看作是日本古籍,《万叶集》仍然无法抹去源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公开资料显示,《万叶集》借鉴了中国诗歌的题材、形式以及表现方法,收编了部分汉诗。值得一提的是,《万叶集》成书时,日本尚未拥有自己的文字,全部诗歌采用汉字为注音符号记录而成。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日籍教授、原日本读卖新闻编辑委员加藤隆则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万叶集》第五卷《梅花之歌》的原文部分,还是按照古代中文的写法记录下来。而且,《万叶集》收录了118首关于梅花的诗歌,看得出是受到了中国审美的影响。不过“和”代表“和风”,因此加藤隆则认为“令和”带有中日融合的含义。

日本现任明仁天皇将在4月30日“生前退位”,皇太子德仁将于5月1日即位新天皇,当日零时开始正式启用新年号“令和”。自此,始于1989年1月的“平成”时代,仅剩1个月便将退出历史舞台。▲

为什么在中国文物流入到国外是对中国的亏损?

在每一个国人心中,都有个痛处。那就是由于历史特殊原因,国内很多稀世珍宝文物流失海外,有些则下落不明成为永久的遗憾。从一百多年前开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