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济公这个人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历史上有济公这个人吗?,第1张

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济公这个人

根据有关资料得知,历史上的宋代确实曾有一位法号称为道济的和尚,根据有以下五点:

其一、据清乾隆年间被收入《四库全书》的《武林梵志》记载:宋道济,台州李氏子,年十八赴考,因过灵隐,适瞎堂远公开席,其间济以宿缘求度,遂为沙门。(杜洁祥主编《中国佛寺志》第八册,《武林梵志》卷九。台湾明文书局1980年版)

其二、《净慈寺志》亦称:济字湖隐,天台李茂春子,母王氏梦吞日光而生,年十八就灵隐瞎堂远落发。(《净慈寺志》卷三)

其三、《灵隐寺志》也有相类似的记述:济颠禅师,名道济,台州李氏子,初参瞎堂远,知非凡器,然饮酒食肉,有若风狂。(《灵隐寺志》卷三)

其四、《天台山方外志》亦说:济颠禅师,天台人,父李茂春。……母王氏梦吞日光生师,年甫十八二亲继丧,投灵隐寺出家。(《天台山方外志》卷五)

其五、据宋《北磵禅师论文集·湖隐方圆叟舍利铭》记载:叟天台临海李都尉文和远孙,受度于灵隐佛海禅师,狂而疏,介而洁。……叟名道济,曰湖隐,曰方圆叟,皆时人称之。嘉定二年(1209年)五月十四日死于净慈。

综合上述五点佐证,足以说明历史上确有济公其人。

据宋《北磵禅师论文集·湖隐方圆叟舍利铭》记载:济公,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浙江台州人,出生于天台山永宁村,是南宋禅宗高僧,法名道济。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得此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深缘。

他虽是临海都尉李文的远孙,却没有染上纨绔子弟的劣习。少年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释道二教的薰染。父母双亡以后,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嗣其法衣接着又参访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

在他一生的行径中,被民间渲染的离奇古怪。事实上,济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颇有逸才的名僧,他的师父就是著名的瞎堂慧远禅师。济公佛学造诣颇高,但其一生行径与一般出家僧人也确有不尽相同的地方。济公一生怡然飘逸,喜好云游,出行四方,足迹遍及浙、皖、蜀等地。他常常衣衫不整,寝食不定,为人采办药石,治病行医,解忧解难,常常灵验,广济民间疾苦。因此,其德行广为人们所传颂。

虽然吧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可能晚上的景点比不上夏天。但是在这个瓜果丰收的季节,怎么能不吃着瓜果看着星星呢。小编知道在城市里可能没有看不见美丽的星星,但是小伙伴们,我们可以去有星星的位置呀。

孟屯河谷

孟屯河谷风尘卓绝,四季气候宜人,在围绕雪隆包的24条沟谷汇聚在这里。远古时代的地质运动和冰川侵腐形成河谷内的众多海子,理县37个海子有17个在孟屯河谷,玉佩般环绕在山神的腰间。她是闪耀在青藏高原坡基裙里的一颗玲珑之珠,高差超过3000米。龙门山脉与邛崃山脉在这里邂逅,造就了罕见的地质地貌构造景观区;典型的亚高原季风气候孕育了极其丰富完整的原始生态群落。孟屯河谷风尘卓绝,四季皆风景;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山光水影舞艺诡谲奇丽。纯洁灵圣;天地灵光。人物和谐,被称为梦开始的地方。

孟屯河谷露营小贴士

1、户外游览时间较长,日照充足,紫外线较强,请备好太阳镜,太阳伞、防晒霜等物品;

2、可自带干粮或是事先找好向导提供饮食;

3、请爱护环境,不要乱丢垃圾,保护这个没有开发的自然美景;

4、孟屯河谷海拔2100-3100米,不要做剧烈运动,以免高原反应;

5、最好找一个当地向导,以免在户外里迷路。

成都到孟屯河谷自驾车路线及路况:

成都—都江堰—映秀—汶川—薛城—上孟乡全程水泥路,路况良好,施工堵车情况少见!请大家放心前往既可!(成都到映秀高速路40元),全程约196公里,开车约3小时。

赵公山

赵公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玉堂镇境内,靠近阿坝州汶川县。距成都68公里,市区16公里。

古称丈人山,为邛崃山脉南段的东支。最早的《山海经》称为渎山,《华阳志》称它为“成都山”,天国山,后来称为压月山,大面山,自从有了财神爷赵公明之后,就叫赵公山了,是青城“洞天福地”的福地所在。

其主体由距今1亿8千万年前的侏罗纪滨湖砂岩、砾岩和泥岩构造。山脊长约15公里,为都江堰市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的界山,山形拟八卦。

海拔最高峰为2434米,是青城山最高峰,也是其主峰所在。

山顶主要风景是日出、日落、星空、云海、都江堰夜景。冬季可观雪景。天气好的话可以看见青城山、西岭雪山、四姑娘山、九峰山等。

成都到赵公山自驾游路线:成都--都江堰--赵公山

峨眉山

峨眉山月自古就是“神州秋月”的代名词,伏虎寺、清音阁、万年寺、九老洞、洗象池这五大赏月佳境,加上赏月最佳地金顶,强烈推荐秋季去观星赏月。

同时,秋季正是养生的好时节,峨眉山的五大养生法宝更是让人由内而外焕发活力:

一养:峨眉山深呼吸——负氧离子洗肺;峨眉山良好的植被和自然环境勿需言语早已被大家所知,在大自然中净化身心,呼吸负氧离子洗肺,峨眉山自然是最佳去处。

二养:高山美食——出汗排毒,在这个深季,不妨去峨眉山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美味山珍,调理气血还排毒。

三养:饮雪芽绿茶——降火润肠,千古香茗“峨眉雪芽”的生态绿茶,最具生态魅力与养心功效,“峨眉雪芽”被古人作为延年益寿的养生饮品,传为可闻不可多得的珍品。

四养:多级登山——有氧运动。峨眉山空气清新,大气中的飘尘和污染物比平地少,而且负氧离子含量高,因此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登高锻炼更益身心健康。

五养:静心冥想——抛开俗世烦恼,天下名寺的坐落为峨眉山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而作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那里四季晨钟暮鼓,香烟弥漫,佛音缭绕,仿佛随意推开一扇庙门,便可清心打坐。此外,还有护肤养颜的温泉,强身健体的武术,还可将养生中药材带回家。

成都到峨眉山自驾路线:成都——成雅高速——成乐高速——夹江——峨眉山风景区

峨眉山露营小贴士

1、山上随海拔、时间的不同气温变化显著,因此,游客必须注意衣着,谨防着凉,可自备保暖衣,也可到景区内租借大衣或是羽绒服。

2、衣着要宽松、吸汗,不要太鲜艳。鲜艳的衣服容易刺激猴子,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3、女士裙装是登山大忌。宜选择一双合脚的鞋,以布鞋、胶底鞋、旅游鞋为宜,切忌穿高跟皮鞋和新鞋。

4、峨眉山云低雾浓,降雨较多,故应准备雨具,但带柄雨伞不方便登山,可到景区内购买一次性雨披。

5、登山较费体力,除保持充足的睡眠外,补充水分和体力很重要。一些大的寺院有开水房,可以免费为游客提供开水;小摊大多也可以灌水,但要收费。

天全山

四川天全雷音寺地处天全红灵山区深处、县城西北25km处的雷音山顶。在山顶有两块草坪,一块海拔3500米,没有小溪,叫干海子。一块海拔3310米,有条小溪,叫水海子。我们此行的目的地雷音寺就位于风水秀丽的水海子,干海子则是登顶看日出的绝佳地点。

雷音山最高海拔3600米,由于其巍峨险峻、秀美古老,因此有“小峨眉”的称号。前往雷音寺,最大的理由莫过于赏云海观日出,天气好的话,云海日出可尽收眼底。雷音寺四合院外还是一个360°无死角的观景大平台,是拍摄星轨的绝佳地点。另外盛开的高山杜鹃也是一道风景。

成都到天全山自驾路线:成都→成雅高速→G318/多营/西康大桥→318国道→向阳大道→大南街→北城街→天全

天台山

天台山隶属邛崃山脉,位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巴蜀四大古城之一的“文君故里”邛崃市,距成都110公里。是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景区面积106平方公里,主峰玉霄峰海拔1812米,状若冲天高台。“高山玩水”是天台山特色旅游品牌,山有多高水有多长,彰显了天台山“高山流水”的浪漫情怀,十八里香草沟、小九寨、花石海等景点的十余个亲水玩水项目,让你在酷暑难耐的夏季与天台山的碧水山泉亲密接触,感受大自然带来的清凉惬意。

茂密的原始森林,使你从喧嚣和纷争的尘世回归到静谧纯朴的大自然;绵延起伏的山峦和神态各异的奇峰怪石,让你领略天台山的美丽与神奇;一百零八座庙宇的遗迹与和尚衙门的传说,展示了天台山曾经的辉煌和历史的沧桑。在天台山看星星与别处大不相同,你看到的不仅是天上的繁星点点,还有自己周围的灿烂荧光——那是天台山的萤火虫,载着儿时的梦,飞回了你的身边。一时间,天上河汉,地上流萤,你会分不清自己是在人间,还是误入了天堂。

成都到天台山自驾游路线:

1、成温邛高速-邛名高速(途经平乐)-夹关出口-天台山旅游快速路-天台山

2、成雅高速在新津转道邛崃-邛名高速(途经平乐)-夹关出口-天台山旅游快速路-天台山

3、成温邛高速到邛崃市区后-平乐-夹关-天台山(南线)

天台山露营小贴士

1、主要景点:肖家湾、等乐安、小磨坊、和尚衙门、小九寨、正天台、秀水山韵和十八里香草沟等30多处

2、交通指南:成都经双流、新津至邛崃到景区130公里;经温江、崇州、大邑至邛崃到景区为145公里。前者在新南门、高笋塘等处上车,后者在金沙汽车站上车。在青羊宫、城北汽车站乘长途汽车也可到达。

3、当地特产:文君酒、文君绿茶、瓷胎竹编工艺品、邛陶、邛竹枚

色达

色达,地处四川省、青海省交界处,是甘孜州海拔最高、气候最寒冷的地区。在色达,你可以呼吸最清新的空气,看到最纯净的天空,感受最纯净的信仰。

夜幕降临,佛学院如蜂巢一样密密麻麻依山而建的红色木屋透出点点灯光,与天上繁星交相辉映;漫山遍野的经幡在夜风中猎猎作响,宛如无数僧众在吟颂经文。即使在坛城彻夜不灭的强烈光照下,银河依然璀璨夺目——这是在任何现代都市都无法见到的美妙景象。

自驾路线:成都-理县-马尔康-观音桥-翁达-五明佛学院

不辍,已有2500年的历史。据1985年《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载,我国现存旧地方志8264种、1232万卷,占全部古籍总数的10%。《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今重要图书总汇,存“经、史、子、集”178万卷,其中地方志著作是史部著作的441倍。

1、周

方志很早就受到了重视。《周礼·诵训》上记载:“掌道方志,以诏观事”。当时,“诵训”这一官员的职责就是为王述说方志所记述的四方之事,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以便于治国。

2、秦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 县志书随着郡县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3、两汉

朝廷命令地方官府,把记述郡国地方的山川、物产、贡赋、风俗等情况的“郡国地志”,随同“计书”报送太史府。刘秀做了皇帝后,为表彰他的家乡南阳,诏令撰作家乡风俗志书。由于帝王、朝廷的倡导,“郡国之书,由是而作”。此后,郡县编纂志书的风气大兴。东汉的郡县地志,随同郡国的“计书”上报朝廷,大多保存在兰台。作为兰台令史的班固,才有可能利用这些郡县志书资料,写成了著名的《地理志》。可见两汉时期,曾经编纂和保存了大量的郡县地志。据古籍记载,如《寿春记》、《巴郡图经》等等,都是著名的志书,并为后人所征引。

秦汉以后,地方志逐步发展和充实,发展为舆地图、图经、图志、图记、地记和郡国之书。

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正史;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是第一部全国性的区域志;东汉光武帝刘秀诏令撰修的《南阳风俗传》,是我国官修地方志书的开端。

4、魏、晋和南北朝

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编史修志之风盛行。地方豪门势力为了炫耀一方,不仅修家谱,还修地方志,于是支持官府,或是私下纂修地方志;地方官也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统治一隅之地,也乐于修志。编修了大量的地方志书。

当时大多叫做“地记”,著名的有《娄地记》、《冀州记》和《会稽记》等。晋人常璩编纂的《华阳国志》,是目前保存下来较早的一部私人编修的地方志书。该书内容翔实,已有一定的“义法”。后人编修云南、四川等地的志书,往往“据以为典则”。

5、隋

大业年间,隋炀帝“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从此以后,历代统治者都竞相仿效,由朝廷或官府出面来编纂地方总志。渐渐地修志也就成了历代官府的主要职责之一了。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隋朝曾经编修了《诸郡物产土俗记》一百五十卷,《区域图志》一百二十九卷,《诸州图经集》一百卷,“其余记注甚众”。可见隋朝曾经编修了相当数量的地方志书。

6、唐

朝廷规定:各州郡的图经,每三年编修一次,并报送尚书省。以后改为五年编报一次。如果州县有所变动,山河有所改移,则不在五年之限。唐王朝先后还编纂了《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等全国性的志书。《括地志》一书曾“博采方志”。《元和郡县图志》是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编纂的,在各道之下,均记述了郡县的基本情况。这从侧面可以说明唐代州县志书的编纂,是比较广泛的,如果没有郡县志书作为基础,全国性的志书是难以编成的。

7、宋

朝廷重视图经的编纂,规定每三年编修一次。各名郡大县都编修了图经,有些郡县数次编修。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朝廷命知制诰卢多逊等“重修天下图经”。大中祥符年间,李宗谔撰修《祥符州县图经》,计一千五百五十六卷。该书是以各路州县所报送的图经为基础编成的,成为北宋州县图经的总汇。宋徽宗大观年间,朝廷置“九域志局”,专门从事志书的编篡工作,这是史书记载较早的专门修志机构。

宋朝三令五申编纂图经,大大促进了地方志书的发展。“州县皆修图志”。当时编修地方志书相当普遍。宋代流传下来的府、州、县地方志书,远远超过了它的前代。其中著名的有《三山志》、《新安志》、《剡录》等等。南宋时期修纂的乾道《临安志》,记载了宫阙官署、沿革、星野风俗、州境、城社、户口、学校、物产等等,书后还附有亭、台、观、阁、轩等。

传说当时朱熹到江西某地上任,当地属官搜肠刮肚,准备垂询,并备礼载酒,远远跪接。谁知朱熹撩开轿门,开口就问:“志书带来没有”众人末料到这一着,面面相觑,悔之莫及。从此这一带便形成习俗,凡地方官上任或离职,先交接地方志书。

8、元

地方志的编修在元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元朝廷在地区方志的基础上,编纂了全国性的《大元一统志》,记载全国范围的内容。还诏令各省、府、州、县编纂了一定数量的志书,比较有名的有《镇江志》、《四明志》等等。著名的农学家王桢在任旌德县尹时,纂修了《旌德县志》,并用木活字印刷。

宋元时期,志书的体裁也由历史、地理的记载向更高更广的水平发展起来,地方志体裁和形式日臻完备。

9、明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方志发展的兴盛时期。

明代是我国地方志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明廷十分重视编纂地方志书。由朝廷颁布修志凡例,体例全国统一。全国修有《一统志》,省有总志,有通志,都是官修。省以下有府、州、县志,有官修也有私修。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志向远大的平民皇帝,称帝立足不久,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便命儒士编修一统志。后又命各地将城池、山川、关津、水陆道路等编报朝廷。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朝廷下令:天下郡县卫所皆修志书。此后,各郡县有志,“实始于此”。明万历年间,已有人盛夸“自国史外,郡邑莫不有志”(乾隆《满城县志》序)。当时,有些府县志书,编修多次。关于专志的编纂,也相当普遍。现存明代志书约有上千种,其中以县志为最多。

东港区地域内有历史记载的第一部县志《日照县志》,就是明代万历十八年(1590年)由知县杜一岸主持编修而成。

10、清

清代是我国古方志发展的鼎盛时期。

清代是我国封建时代地方志发展的全盛时期。清代修志的规模是空前的,清代康熙、乾隆、嘉庆三朝三次重修《一统志》,清政府还一再诏令全国各州县修志,雍正时更规定各省府州县志要六十年修订一次。因此,我国历史上清代编纂的地方志最多。

清王朝在全国巩固了统治地位后,地方官府就积极倡导修志了。顺治年间,河南巡抚发动修志,当时的十二州九十五个县,基本上都编修了志书。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玄烨下令编修一统志,并命各省及府、州、县编纂志书。雍正、嘉庆年间,清王朝又先后下令编修一统志和省通志。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州县志书的发展。光绪年间,学部下令编修乡土志。不少州县的乡土志内容编纂得比较简明。在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还编修了相当数量的乡镇志,如《南翔镇志》、《乌青镇志》、《杏花村志》等等。清代方志鼎盛的原因,主要是清朝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同时,时势造英雄,一批著名学者在地方志工作中脱颖而出,如戴震、钱大昕、章学诚、李慈铭等。据初步统计,现存的清代志书,约6000种,占现存旧志总数的75%左右。著名的志书有《灵寿县志》、《遵义府志》、《六安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等等。

清代官修的州县地方志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很丰富。其中关于地理、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科学技术、农民起义、典章制度及历史人物等方面的记载,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