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故宫老照片,看到一个王朝的背影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本图集摄于1900-1903年间,当时仍未向普通民众解禁。 正大光明 正阳门,俗称前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1900年,城楼和箭楼为八国联军所毁。1903年和1906年分别重建。照片上是重建前的前门。 大清门,民国改为中华门,是真正的「 ”国门”,位于天安门正南,50年代扩建天安门广场时拆除。照片上是大清门的内侧,自天安门广场拍摄。 午门,紫禁城正门,只有皇帝出入正门,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 太和门: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清代初年皇帝曾在太和门听政、赐宴,后来「 ”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 中和殿:紫禁城三大殿之一,是举行各种大典前,皇帝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场所。 保和殿:紫禁城三大殿之一,是举行「 ”殿试”及盛大宴会的场所。 乾清门: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清代的「 ”御门听政”、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都在乾清门举行。 乾清宫:紫禁城内廷正殿,是皇帝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的场所。 翊坤宫:紫禁城内廷西六宫之一,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慈禧为贵妃时居住于此。后来慈禧住储秀宫时,每逢节日就在这里接受妃嫔们的朝拜。 前门与崇文门之间的城墙 大清门迎銮,应该是1901年慈禧、光绪自西安回銮时进大清门时的情景,远处是天安门。 — 摄影:林京 在北京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 「 ”内九外七皇城四” 今天让我们从「 ”皇城四”开始,以紫禁城结束。 一同去感受历史的厚重与变迁! — 摄影:林京 连接紫禁城的皇城四门 过去的皇城四门气宇轩昂, 他们分别为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如今,皇城四门只剩天安门一门。 天安门/1900年 Tiananmen (Gate of Heavenly Peace), 1900 天安门初名承天门,在明清两代是国家举行颁诏大典的地方。1900年6月,八国联军进占北京,此帧照片为我们展示了天安门被侵略者炮火击伤后的惨状。 来自:《故宫藏影——西洋镜里的皇家建筑》 从金水桥向北出发, 来到了雄伟壮观的紫禁城午门。 天安门前金水桥/20世纪初 Golden River Bridge in front of Tiananmen, Early 20th Century 天安门前设五路金水桥,称外金水桥,与午门北侧的内金水桥相对应。此帧照片的远景为长安左门,是明清两代殿试宣示「 ”黄榜”的地方,民间有「 ”龙门”之称,今已不存。 来自:《故宫藏影——西洋镜里的皇家建筑》 紫禁城正门—午门 午门为紫禁城正门,在南面城垣的正中,是紫禁城四座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紫禁城最高的建筑。午门城台上有一座主楼,两侧为钟亭、鼓亭,两翼城台南端又各有攒尖的阙楼,因其形若凤凰展翅,故午门又被称作「 ”五凤楼”,形制上继承了中国古代宫殿南以朱雀门为皇宫正门的传统。午门中央门洞为皇帝出入的「 ”御路门”,此外只有大婚时皇后喜轿入宫,殿试高中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出宫时可以走中门,以示皇帝的优崇。午门也是皇帝经常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皇帝出午门祭太庙时击鼓,祭社稷时鸣钟,举行大典时钟鼓齐鸣。 午门旧照 午门/1912~1927年 Wu Men, 1912-1927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尚未诞生,而当时的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决议,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作为临时国旗。直到1928年北伐成功,北洋 倒台,五色旗被「 ” 满地红旗”取代。 来自:《故宫藏影——西洋镜里的皇家建筑》 鸣钟鼓—神武门 旧时,交泰殿内大自鸣钟报时后神武门鸣钟鼓,城外钟鼓楼亦随之响应。神武门门外上方匾额「 ”故宫博物院”为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于1971年题写。 神武门近照 (此来自:微故宫) 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东华门、西华门 在紫禁城东、西华门两侧,都立着两人多高的大石碑,上面刻着「 ”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字样。清代规定,只有贝子以上的皇亲国戚,和年事已高的官员,经过皇帝特别批准,可以骑马或坐轿入门,但也只是从东华门到箭亭,从西华门到内务府总管衙门,进入内廷仍然需要步行。 东华门旧照 东华门/1900年 Donghua Men (East Glorious Gate), 1900 东华门是紫禁城四门之一,清初东华门只准内阁官员出入,乾隆中期特许高年一、二品大员出入。遇大丧期间,皇帝、皇后、皇太后梓宫均从东华门出,遂其门钉为八路九列七十二颗,与其余三门不同。 来自:《故宫藏影——西洋镜里的皇家建筑》 西华门旧照 西华门/1900年 Xihua Men (West Glorious Gate), 1900 西华门是紫禁城四门之一,明清帝王至西苑和西郊园林游幸多从此门出。乾隆年间,为庆祝崇庆皇太后和乾隆帝万寿,特从紫禁城西华门开始,沿途搭设彩棚点景,直到西郊的皇家园林。 来自:《故宫藏影——西洋镜里的皇家建筑》 从午门进入紫禁城, 穿越历史,来欣赏这座古老的皇家宫殿吧! 这里的一切一定会让您心潮澎湃。 太和殿广场/1900年 Taihe Dian Square, 1900 来自:《故宫藏影——西洋镜里的皇家建筑》 朱红色的围墙,明黄的琉璃瓦, 紫禁城里的一切,仿佛皆有前世今生。 它们在向我们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也在倾听今天的北京 — 摄影制作:任超 不知道您有没有留意过, 在紫禁城里还有一些特别的地方, 它们的存在,让这座庄严的皇家宫殿更加神秘。 — 摄影制作:任超 前三殿后三宫为何见不到一棵树? 许是为了彰显皇权的威严, 或是为了保障帝后的安全。 中和殿/1900年 Zhonghe Dian (Hall of Central Harmony), 1900 中和殿在明代称华盖殿、中极殿,明堂九室,形作四方,是三大殿中体量最小的一座。 来自:《故宫藏影——西洋镜里的皇家建筑》 古代帝王如何抵抗严寒? 北京的冬天,寒风刺骨。 您知道居住在紫禁城里的 皇帝和后妃们是怎样过冬的么? 太和殿/1915~1937年 Taihe Dian (Hall of Supreme Harmony), 1915-1937 太和殿在明代称奉天殿,居于紫禁城中轴线的核心,面阔十一间,重檐庑殿顶,是整个紫禁城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殿宇,处处体现着帝王的「 ”九五之尊”。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 来自:《故宫藏影——西洋镜里的皇家建筑》 其实在紫禁城里, 也有「 ”地暖”,叫火地取暖, 这是明清皇宫冬季最主要的取暖措施。 不过它不是利用热水取暖,而是热气。 宫人们在宫殿的地面下用砖石砌好循环的烟道, 用烧火所产生的热气来烘暖地面, 热气由下向上徐徐上升,达到御寒的目的。 储秀宫/1900年 Chuxiu Gong (Palace of Gathering Excellence), 1900 储秀宫为西六宫之一,明初称寿昌宫。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花费63万两白银将储秀宫装修一新,在此度过了她的五十岁寿辰。 来自:《故宫藏影——西洋镜里的皇家建筑》 通过巧妙的设计, 烟道还可以通到床铺的下边, 就像我国北方的火炕一样, 连床铺一起变暖了。 乾清门/20世纪初 Qianqing Men (Gate of Heavenly Court), Early 20th century 乾清门是紫禁城内廷正门,清代帝王举行「 ”御门听政”的场所。听政时,设皇帝宝座于门内正中,「 ”部院以次咨事,内阁面承谕旨”。 来自:《故宫藏影——西洋镜里的皇家建筑》 如今在景仁宫后殿的山墙外、 寿康宫东配殿廊下、 养心殿东暖阁山墙外, 还能看到火地取暖的通道口和排烟口。 养心殿明间外景/1922年 Exterior Scene of the Bright Room in Yangxin Dian, 1922 自雍正帝始,清代历朝皇帝均以养心殿为处理政务、引见官员和生活起居的场所。 来自:《故宫藏影——西洋镜里的皇家建筑》 除此之外, 还有炭盆、手炉和脚炉供皇帝和后妃们取暖。 坤宁宫冬暖阁正间 坤宁宫东暖阁内景/约1922年 Interior Scene of East Warm Chamber in Kunning Gong, Approx 1922 「 ”喜”字屏风上悬挂雍正帝御书「 ”位正坤元”金漆云龙匾额,意示皇后位居坤宫正位。 来自:《故宫藏影——西洋镜里的皇家建筑》 不一样的紫禁城「 ”萌宠”小鹿 在紫禁城御花园西南方向, 有高台名曰「 ”观鹿台”, 台下尚存一道半圆形的鹿圈围栏地基, 这就是紫禁城曾经的鹿苑所在。 在紫禁城里,鹿所承载的意义颇为重要, 是对明君和太平盛世的希冀, 也是仁慈、善良的君子风范。 面对天下,鹿多寓意伉俪和谐、吉庆祥瑞,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 慈宁花园/20世纪初 Cining Garden, Early 20th Century 来自:《故宫藏影——西洋镜里的皇家建筑》 下次您再来故宫的时候, 可别忘了留意一下。 —摄影制作:任超 历经百年风雨的故宫, 有它独有的厚重感, 几百年的岁月变迁, 让我们每一次走进它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 摄影制作:任超 近600岁的紫禁城, 到底还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 摄影制作:任超 这里,有一场真正穿越百年的影像盛宴。 我们想邀您一同,从影像中触摸真实的历史。 重温近600岁紫禁城的隽永时光。 回眸历史,走进光影岁月。
百年前日本明治时期的名媛罕见老照片,和服更显得佳人娇美,放在现代,也是一位标准的美人,令人惊艳。
明治时期日本艺技的留影,风情万种而长袖善舞,一颦一笑极具优雅。当时艺伎是一种正式职业,从江户的新桥、柳桥到京都的抵园,艺伎馆四处林立,从事相关行业的佳人有万人之众,这是艺伎的黄金时代,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一二。
百年前日本明治时期的名媛罕见老照片,容貌出众,清纯中带着可爱,宛如邻家妹妹一般,穿着和服,更显娇美,只是眼神有点抑郁。
朝吹矶子是百年前的日本名媛,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她还精通英语,出过歌集,还是网球双打全国冠军,而且她的后代朝吹真理子还获得过芥川文学奖。
百年前日本明治时期的名媛罕见老照片,楠本高子是德日混血儿,母亲楠本稻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妇科医生。楠本高子的容貌清丽,微微一笑更显风华。
照片中一位日本年轻女子,正在敲打乐器,长着樱桃小嘴倍显可爱
身着和服的日本女子,梳着日本传统发式,极具古典美
照相馆中手拿大龙虾的日本女子
身着和服的日本女子
日本女性百年前真实外貌,看完我承认自己低估了日本女人的美貌!
百年前的日本女孩穿着和打扮都十分的时尚,但是当时的中国女子还在流行裹小脚
日本女性百年前真实外貌,看完我承认自己低估了日本女人的美貌!
看起来像是婚纱照
日本女性百年前真实外貌,看完我承认自己低估了日本女人的美貌!
看起来像邻家少女一样,充满着二次元的气息
日本女性百年前真实外貌,看完我承认自己低估了日本女人的美貌!
嘟嘴照片,很可爱,有网友说像现在一个当红明星,你看出像谁了吗
日女性百年前真实外貌,看完我承认自己低估了日本女人的美貌!
长相迷人的日本女子
日本女性百年前真实外貌,看完我承认自己低估了日本女人的美貌!
看完我承认自己低估了日本女人的美貌!以前一直认为长的都很一般,现在看来长相还是不错的
蚩尤
蚩尤是上古时代人领袖级人物,因为他英勇善战而被人们称之为战争之神。蚩尤是九黎的首领,在他的带领下,九黎渐渐成为当时最为强大的三大部落之一。可是后来在黄帝的算计下,蚩尤还是战死沙场,被黄帝砍下了头颅,很多人都会非常的好奇,这样厉害而伟大的人物蚩尤究竟是什么样的性格,到底蚩尤长什么样子呢?
蚩尤
其实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蚩尤来欣赏一下,但是又因为自古以来关于蚩尤的样子一直存在着矛盾和争议,所以也使很多人都有着很大的疑问,但是说法最多的便是蚩尤本身就有着八只脚和三头六臂,并且拥有着单枪不入的能力,有人还说过蚩尤是铜头铁额,所以才会如此。在和黄帝大战的时候,蚩尤被黄帝杀死之后,黄帝还在自己部落的战旗上画下了蚩尤的形象,让更多的敌人不战而退。
在有的传说中,蚩尤还长着和牛极为相似的头颅,后背上有着一对翅膀,因此也被称为是牛和鸟图腾氏族的***,但是也是因为这样蚩尤的长相极为恐惧,而由长相推及性格,蚩尤的性格异常的狂暴,很多人认为他就是个杀人如麻的魔君,自己拥有着强大的能力,可是却极其热衷于战争。其实这些大多还都是后来古代儒家学派对于蚩尤的偏见,实在是有失公平,不管如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蚩尤首次制造了金属类的兵器并且广泛的应用,又极其英勇善战,被许多人奉为战神,有这样的能力就是相当了不起的神话了。而对于蚩尤长相恐怖的说法相信也参加了更多的个人的喜好。
蚩尤真的存在吗蚩尤这个名字对于有些人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人们常常说我们是炎黄子孙,对于炎帝和黄帝并不算陌生,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和他们同时代的还有一个伟大的人物蚩尤呢?蚩尤在神话传说中是一个英勇无比,杀人如麻的战神,那么历史上蚩尤真的存在吗?还是只是神话故事中杜撰而来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蚩尤确确实实的存在过,并且如今在苗疆地区依旧有许多人是蚩尤的后人。
蚩尤
蚩尤大约出生在公元前2500百年,是少数民族九黎部落的首领,他带领着九黎从南方北上,来到了中原生活。也因此爆发了和炎黄二帝的激烈战争,这件事情还被记载到古籍当中,蚩尤也是在和黄帝的战争中被杀而亡。而且蚩尤还制造了金属,他将金属炼化成刀戟和斧头之类的东西,用它们作为利器,从而在战争中所向霹雳,无人能敌。蚩尤所带领的部落还将谷类的种植等农业发展的更为壮大,这也是当时社会进步的一大亮点。除此之外,蚩尤还发展了陶制品,铸铁技术和陶制工艺在当时都是一个巨大的发现,也是蚩尤不可磨灭的功绩之一。
说了这么多蚩尤的事迹和贡献,大家心中关于“蚩尤真的存在吗”还会有疑虑吗?蚩尤虽然性格有些暴虐,但是他的功劳和贡献是确实存在的,不管从哪一方面说,我们都应该承认蚩尤应有的尊贵地位。
炎黄战蚩尤蚩尤是上古时期的少数民族九黎族的首领,当时九黎族最开始的时候是在南活居住的,但是由于多种的原因困扰,最后蚩尤决定带领部族人们进行北上,来到了中原,不久之后就和当地长期居住的炎帝所领导的部落起了冲突爆发了战争,炎帝不敌蚩尤以战败告终,于是又请来黄帝前来帮忙,炎黄战蚩尤的最后结局就是在二人的联手作战下,将蚩尤击败并杀死。
炎黄合雕
在古代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周围的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蚩尤带领部落刚刚来到中原,就因为和炎黄部落争夺同一片适合放牧和容易进行耕种的地方,但是那本来就是炎帝的地盘,怎能让外来者抢走,于是双方便直接发起了战争,这可能也是历史上有所记载的第一次战争,也代表着华夏的人类开始逐步从野蛮时代发展到文明时代的过渡阶段已经到了。这次战争因为实在逐鹿附近的田野里展开的,所以又被称为是逐鹿之战。蚩尤本人能力出众又善于作战,况且那个时候蚩尤已经将金属类的刀叉剑戟发明出来了,这种双方实力悬殊的状态很快让蚩尤大获全胜。
炎帝为了维护自己的地盘和部族的安全,马上向黄帝说明了厉害关系。而黄帝带着人又找到了蚩尤继续作战,黄帝和蚩尤实力相当,这一场硬仗打了几天,蚩尤开始有了败退的迹象,根据传说中了解到,当时二人分别招来了天兵相助,最后还是黄帝胜出,这场联合炎黄战蚩尤的本事可多着呢!
蚩尤的武器蚩尤是上古时期最著名的战神,他也是第一个奖罚金属类的武器发明出来的人,据说他的部队作战的时候,用的就是剑戟或者大弩之类的武器。这些武器在那个时代是非常重要和特别的,也是间接的辅助他成为战神的主要客观原因。但是据说蚩尤的武器相比于一般的剑戟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那么蚩尤的武器到底是什么呢?他的武器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神器虎魄
传说黄帝为了将世界达成统一的局势,和蚩尤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而蚩尤虽然能力非凡,又有着强大的法力,但是毕竟黄帝也不是凡人,蚩尤后来抵不过黄帝的进攻,开始出现了节节败退的局面,就在战争期间的一个夜晚,蚩尤发现天上突然掉下来一块东西,他急忙追了过去,发现那竟然是一种不认识的妖物,妖物凶猛残忍,碰到人类就吞噬的丝毫不见,蚩尤不禁暗暗想道若是能将这个妖物炼化成武器定然能威力无穷。蚩尤的坐骑战虎以为自己的主人会有危险,急忙挺身护主,可是蚩尤却怕伤害了自己未来的武器,竟然将战虎和那妖物结合成一体,并为它取名为虎魄。后来在和黄帝大战的时候,虎魄果然凶猛无比,两个人越战越勇,天地间也血流成河,可是虎魄那武器不但是杀敌的利器,居然也能伤到主人,再加上黄帝的进攻,蚩尤战败而死。
其实蚩尤的武器虎魄就是用天上掉下来的陨铁而铸成的,在古代人们并不知陨石是什么东西,所以加入了许多传奇的神秘色彩,这才为虎魄增添了华丽的外衣。
蚩尤怎么读蚩尤是远古时代时期的人类始祖之一,他是少数民族的族长首领,和同一时期的黄帝、炎帝齐名,但是大多数的人都记得黄帝和炎帝,却对蚩尤不是那么的了解,甚至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蚩尤怎么读?这两个字的读音应该是chi(此处应读一声)you (此处是二声)。
蚩尤尊像
其实说起来蚩尤两个字的读音并不算常见,尤其是第一个字。在蚩尤所生活的远古时代,文字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具有如此之多的含义。那个时候的人物名字主要都是后人们根据对人物特点的了解和喜好而命名的。蚩尤作为最早就已经使用铁器的部落首领,一直是被人们贬低的。大家可以根据蚩尤两个字的读音和含义试着理解一下。“蚩”的主要含义有以下几种,首先就是虫类,不属于人。然后还有痴傻、蠢笨的含义,或者是丑陋和嘲笑的意思。总之这个字的含义对于人来说没有一个是好的。那么蚩尤的“尤”呢?它的意思就是独特、怪异,后者是更加、尤其。如此看来,当蚩和尤两个字联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特别愚蠢,由此可见古人们对于蚩尤是多么的存有偏见。
蚩尤怎么读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吧,虽然古人们给蚩尤这个名字冠上了不好的含义,但是作为当时的一大君主将领,他建立了和实行了许多法规法制,这样的管理制度在当时上古时代还是非常具有约束作用的,所以我们作为后人不仅应该要知道蚩尤怎么读,更应该了解蚩尤的人生和他对我们人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清末民初的政局虽然混乱,但是在我们看到的电视剧中,那个时代的人似乎还是生活在纸醉金迷的环境里,举手投足间皆是万种风情。不过那是上流社会的生活,张养浩曾经写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那今天我们就用一组老照片来看一看,生活在晚清时代的穷人,究竟穷到了什么地步。
这是一张很多壮年男子聚在一起吃饭的照片,可以看出照片中他们吃饭的环境很简陋,人数也很多,大家都是随便找个地方坐着吃早饭。其实这是那个时代老北京最常见到的场景,很多穷人都是一大早起来就聚在一起煮一大锅吃食,吃完之后就得忙活着去挣钱,而吃完早上的这一顿,他们得等到晚上才能再吃到一口热饭。
这张是一个妇女带着很多孩子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妇女跟她的孩子穿的衣服都很破旧,看起来不知道已经有几个年头了,而且每个孩子脸上的神情都很古怪,看不出一丝丝孩童的天真和可爱,似乎已经被生活折磨得千疮百孔。
而这种情况在每个地方都很常见,因为在封建社会,社会底层人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主要是农耕或者干体力活,再加上那个时候国家不限制生育数量,所以为了有人口干活,父母就会一个劲的生孩子,他们不注重孩子的教育,只保证能够活下来即可。
这张照片是一个老人家,我们无法猜测出他的年龄,因为那个时候很多人过度劳累,所以看起来会很苍老。而照片中的这位老人,看起来双眼充满了无奈和渴求,脸上满是褶皱,他身上的衣服破旧不堪,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
下面这张中的人是一个挑夫。那个时候,交通不发达,不管去哪里,穷人都只能靠双腿。而且这一路上大多数的情况下都会拿着很重的东西,很多人经常都是一路走一路歇,为了节约钱也不敢随便吃东西,所以往往一赶路就是好几天的脚程。
而挑夫这个职业也就应运而生,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只能往返于两地之间,有时候帮人带点东西,有时候就帮人带个信。但是挑夫往往都是在路上,很少会有休息的时间。而且那个时候有很多泥泞路,并不好走,只不过为了生活,这些底层的人民没有选择的权利。
下面这张照片是一位带着孩子去乞讨的母亲。可以看到她怀中的孩子还很小,尚在襁褓之中。母亲脸上已经满是沧桑。因为一天要走很久的路,为了能够轻松一点,不得不拿一根竹棍撑着走,而另一只手中还拿着要饭用的木碗,其实没有人愿意带着幼小的孩子过这种生活,只不过家中实在没有粮食了,要是不带着孩子出来乞讨,等着一家人的就只有饿死的命运。
其实这些照片并不夸张,都是晚清末年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跟上层社会相比,宛如两个世界,再加上赋税严重,所以缺衣少食都是常事。曾经有传教士说过,他在中国看到过很多农村的妇女为了争几块牛粪差点打起来,更为可怕的,还有饿到易子而食的情况。不过好在短短百年的时间,我们国家各方面高速发展,现在大多数人,至少不用再为温饱问题发愁。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这幅画高25厘米半,长525厘米。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坐落在市府广场东南隅的辽宁省博物馆,将于11月中旬隆重开馆。届时,曾在沈阳“生活”了6年的国宝《清明上河图》,将回沈“省亲”。《清明上河图》问世近900年以来,经历了大起大落的颠沛流离,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扑朔迷离的谜团。9月13日,记者探询了《清明上河图》的身世,以及鲜为人知的经历———
千古绝唱《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他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北宋徽宗时期,张择端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来“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曾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为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它继承发展了久已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更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期,首都汴京(今开封)清明时节郊区、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城内建筑和民生的繁华景象。
据齐藤谦《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头(只),比《三国演义》的1191人、《红楼梦》的975人、《水浒传》的787人,都要多得多,堪称价值连城的国宝。颠沛流离《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流传后世后,以独具的艺术价值及史料价值,受到后人的关注。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逊位之后的11年中,受到“清室优待条件”庇护,仍在北京紫禁城里称孤道寡,并且监守自盗,乘机大肆窃取宫中珍藏多年的稀世文物,为数之多,竟有千余件之巨。借口赏赐盗国宝
溥仪12岁时,在张勋策动下,重登太和殿宝座,但没多久便再度逊位,处于“小朝廷”风雨飘摇之中。此刻,溥仪着手下一步打算:留学国外。
他们留学国外的第一步是筹备经费。于是,他便把宫廷内最值钱的字画和古籍运出宫外,存在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运出的字画、古籍皆为出类拔萃的珍品,大约有1000多件手卷字画,200多种挂轴、册页,200种左右的宋板书。其中,便有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尽管有“清室优待条件”作后盾,但溥仪还是不敢公然盗窃宫中宝物。他便以赏赐弟弟为名,行盗窃文物之实。1922年前后,北京局势动荡,他的父亲便在天津英租界十三号路,代溥仪买了一所楼房。从1922年起,他们就秘密地把宫内收藏的古版书籍、历朝名人字画等文物,以赏赐为名,分批盗运出宫。
溥仪正式“赏赐”弟弟们,从1922年、所谓“宣统十四年七月十三日”开始。溥仪利用两名弟弟每天上午“进宫”陪同溥仪读书的机会,将珍贵文物包裹在包袱里,由他的弟弟们每天下学时运出紫禁城。从开始“赏赐”起的两个多月中,有时是逐日“赏赐”,如1922年8月14日至26日,没有一天间断过。这些宫中文物积累到七八十口大木箱后,便运到天津英租界的楼房里存放。携带国宝投他国
直到1924年11月5日,当时的北京卫戍总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璧,率领20名短枪手突然闯进紫禁城,撵走了溥仪,拆散了“小朝廷”,溥仪窃取宫中所有文物的计划因此中断。
1924年11月5日,溥仪回到父亲的“醇亲王府”;11月29日,溥仪逃往日本兵营,要求“避难”,公然搬到日本公使馆居住,在日本军国主义卵翼下恢复“小朝廷”。1925年2月23日,在日本警察护卫下,溥仪潜逃到天津,在日本租界地张彪私宅“张园”中安顿下来。可是,当时的经济来源远远满足不了他那浩繁的开支,于是,他便打起了变卖宫中国宝的主意。国宝流落伪皇宫
通过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的阴谋策划、天津日军的密切配合,将溥仪乔装成日本军人,于1931年农历十月初一,乘小汽船偷渡白河,经大沽口,登上日本商船“淡路丸”,潜到营口,至鞍山汤岗子小住,然后前往旅顺口,进入日本殖民地。1932年4月,溥仪进入长春伪皇宫,登上了伪满洲国皇帝宝座。
溥仪从天津出逃,必须经过国民军的驻扎地区,所以他只能轻装简从,大批的宫中国宝,仍然存放在天津。
1932年至1934年间,由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中将参谋吉冈安直,将存放于天津静园的法书名画、宋元善本、珠宝玉翠等约70箱,运到长春伪皇宫内,将装有书画的木箱,存放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楼下东间,即“小白楼”;将装有古玩珠宝的金库,存放于“内廷”缉熙楼客厅。携逃国宝被俘获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伪满洲国汉奸们闻风丧胆,各奔生路。当时,一直由日本关东军担任警卫的长春伪皇宫,改换成伪满军队警卫。傀儡皇帝溥仪见大势已去,惶惶不可终日。他最为忧虑的,是不可能将存放在伪皇宫的所有国宝统统带走,而只能有选择地将晋、唐、宋、元的法书名画大批携逃。为了能够多带国宝,他把保护法书名画的楠木盒、花绫包袱皮等统统扔掉,将这些国宝硬塞进大木箱里。
1945年8月10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小田乙三宣布:伪满国都由长春迁到通化。同年8月13日,溥仪从长春逃到通化大栗子沟;8月17日,溥仪乘坐一架小型军用飞机企图逃往日本。当飞机经过沈阳时,溥仪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苏联红军俘获。溥仪随身携逃的法书名画和一批珠宝玉翠,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缴获后,上缴东北人民银行代为保存。专家揭秘《清明上河图》
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现辽宁省博物馆)在沈阳成立并开馆,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开放的博物馆。东北博物馆的大部分展品,为东北人民银行拨交、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溥仪处缴获的名贵书画、珠宝翠玉饰品。独具慧眼鉴瑰宝
人民鉴赏家杨仁恺先生,是在溥仪携逃的众多法书名画中,独具慧眼发现了《清明上河图》。
历来,以张择端之名流传的《清明上河图》繁多,杨仁恺先生过目的就有10余件之多。1950年秋,从东北人民银行拨交来的一批《佚目》书画尚未整理,良莠杂存、玉石不分。当时,杨仁恺先生在东北博物馆临时库房里整理书画作品时发现,其中有3件同名为《清明上河图》的作品。杨仁恺先生当时以为,这些都是过去常见的“苏州画片”一类的东西,根本没想到会在此中出现奇迹。
然而,使杨仁恺先生大为出乎意料的是,数百年来始终埋没在传闻中的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迹,会在这个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被意外发现!杨仁恺先生顿时“目之为明,惊喜若狂,得见庐山真面目,此种心情之激动,不可言状。”真本解开百年谜
杨仁恺先生当时的激动心情是有根据的:因为在此之前,专家学者们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究竟是个什么面貌,一无所知。他们只能从经常接触到的许多苏州画片上,推断《清明上河图》与其大同小异,以为《清明上河图》原作大体是苏州画片的原始所本。《清明上河图》的本来面目,数百年来一直是个不解之谜。难怪杨仁恺先生看到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本后,“目之为明、惊喜若狂”。
至此,杨仁恺先生才真正了解到,苏州画片的作者根本没有见到《清明上河图》原作,只是参照历来文字记载构图铺陈而成的。比如,《清明上河图》东水门前的虹桥为木结构,而苏州画片则为石头建筑;人物衣着、民房、铺面的形制等,也都与苏州画片大相径庭,尤其是船只写实描绘技巧生动自然,已达到出神入化境地。张择端能将北宋京城开封的复杂纷繁景象绘入画图,要比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叙述得更为概括、更为形象,难怪《清明上河图》历代以来一直脍炙人口、经久不衰。仇英临本辨真伪
3件《清明上河图》中既然已经发现了真迹,其余两件自然便是赝品。然而,另外一个奇迹又在杨仁恺先生面前出现了:两件中的一件作品,竟然是仇英的重彩工笔《清明上河图》,并具名款。该作品参照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形式,但描绘的是苏州社会生活现实内容。从此,揭开了“苏州画片”的奥秘:明代苏州坊间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原来都出自仇英此图。由于历来的《清明上河图》赝品,均以仇英《清明上河图》临本为背景,于是,仇英临本也就成为衡量《清明上河图》真伪的一个条件。
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即现今的辽宁省博物馆)开馆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便始终珍藏在沈阳;1955年,被国家有关部门拨交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弹指49年过去,《清明上河图》来沈“省亲”,实在令人激动不已。我们期待着《清明上河图》早日回“家”看看。
百年前的故宫老照片,看到一个王朝的背影
本文2023-11-01 14:38:4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0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