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记载的贝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2收藏

古籍中记载的贝币,第1张

贝币起初是计数货币。十个为一朋,十朋100个,百朋就是一千个。金属铸造的贝币显然是以朋和朋的数量为基本单位。进入商代,从出土文物和古籍记载看,贝币的使用已很普遍了。记载中用贝的数量也愈来愈大,从“二贝”、“五贝”发展到几朋、几十朋。如殷墟甲骨卜辞:“取贝”;(9)“其用旧贝一贝十朋”。(10)传世的殷彝铭文,也不乏关于贝币的记载,如:“王商(赏)戍嗣子贝廿朋”。(我收藏的贝币上百枚,已经在我的贝币展示博文中做了列举。铜贝大小代表的具体货币单位还需考证。)

二、铜贝广泛流通以后,逐渐开始演化为计重货币。

专家研究“铜贝币广泛流通使用以后,贝币的计算单位又改为“寽”。寽(lǜ)是古代金属重量单位名称,一寽合十一又二十五分之十三铢,即略小于半两(十二铢)。周穆王时的《稽卣铭》:“易贝卅肘”;周厉王时的《扬铭》:“取■五寽”;周宣王时的《毛公鼎铭》:“取■卅寽”,(19)这些都是铜贝流通使用的记载。以寽来计算铜贝,是货币制度的一个重要改革。朋是以串计数的,没有脱离原始的个数计算的范围。寽是以重量来计算货币价值的多少,用寽计算铜货币的数量,从此开辟了称量货币的新阶段。铜贝的购买力情况,在周孝王时的《曶鼎铭》中有这样的记载:“用■诞买兹五夫用百寽”,(20)说明买五个奴隶的价格是一百寽铜贝。”

贝币为什么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后期变成了计重货币呢?铜贝计数单位改为计重单位,当然自有其道理。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铜本身是贵金属,铜贝铸造重量都有差异,大小相同,厚薄不同,重量不同。当你购买某种高价商品,同样的两组100个铜贝,重量必然有差异。改为计重当然最为公平。

三、蚁鼻钱和鬼脸钱是计重货币。

贝币由空心贝演变为实心贝,本质上也完成了由计数货币向计重货币的转化。这六枚实心贝,表面不是贝币的口线,但是,和 各六铢 比较相似。

下边的鬼脸钱大小不一,当然它们是代表大小不一的重量承担货币的职能。

“各六铢”形象的表明了,鬼脸钱以六铢“一寽”(寽读略)为基本单位。也就是说,鬼脸钱大小不同的重量单位是。一寽、二寽、四寽、六寽、八寽。相当于重量6铢、12铢(半两)24铢(一两)36铢(圜钱 重一两十二铢,就是这个意思)48铢。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了。在中原的春秋战国的割据争雄中

  您这枚古币为王莽于西元14年始铸的“货泉”铜币。币文“货泉”二字,是用悬针篆书写的,并非甲骨文。您收藏的此枚钱,是熟坑,带有传世古,品相不错,市场价应该能在5——10元之间。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天凤元年,……罢大小钱,改作货布,长二寸五分,广一寸,首长八分有奇,广八分,其环好径二分半,足枝长八分,间广二分,其文右曰“货”,左曰‘布’,重二十五铢,直货泉二十五,货泉径一寸,重五铢,文右曰‘货’,左曰‘泉’,枚直一,与货布二品并行。……”

  王莽第一次变革,在居摄二年,以错刀、契刀、大泉五十,与五铢四品并行。这一时期铸币的特征是:郭宽肉厚,无论文字笔划,轮廓线条,都粗壮丰满,造型笃实,制作精整。这是王莽第一次推行大钱政策,也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少有的大面值铸币。用两枚错刀,或二十枚契刀,就要换取一斤黄金;一枚重十二铢的“大泉”,可以作五十枚五铢钱通用,这样大的面值,自然要防范民间盗铸。所以除了制定严厉的法律制裁措施之外,王莽也确实在铸钱工艺上,下了功夫。

  第二次变革,在始建国元年,废错刀、契刀、五铢,更作小泉直一,与大泉五十并行。这是第一次变革的继续,小泉直一虽然只有一铢重,却顶替了原来的五铢钱,所以在制作风格上,仍然保留了第一阶段的特征,钱体虽小,但造型丰满笃实。

  第三次变革,在始建国二年,行“宝货制”,共五物六名二十八品,其中包括铸币“六泉”、“十布”。这是一次完全失败的变革,名目等级的繁杂,造成币制严重混乱。从铸币造型看,不再象第一阶段那样丰满笃实,文字轮廓都不再那么粗壮,而且,钱的制作也不很规矩,经常有错范现象。“十布”分有“中钱过穿”和“不过穿”两种版别,同时铸行的货币,大小轻重亦有差异,甚至有的大面值布币比小面值布币还小,这些反常现象的出现,表明:这个时期,不仅币制混乱,而且在铸造工艺上也很不认真。“百姓不从”,人心散离。于是,“宝货制”无法推行,实际上使用的仍是大小钱二品。

  第四次变革,在天凤元年,罢大小钱,更行货布,货泉。这一次变革,实际上是对前一时期大钱政策的一种收敛,特别是在“宝货制”以后,想通过这次变革,挽回已经失去了的人心。反映在铸币上,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征:(一)直一钱——货泉的直径和重量基本恢复到西汉时期初铸五铢钱的标准。原来当五十行用的“大泉”也改为直一钱(事实上,此时的大泉五十已经减重,重量和新铸的货泉钱大致一样);货布,实际重二十五铢,当二十五用,仍然属于贬值货币,但比起前几次的“大钱”,已经收敛多了。(二)在造型上彻底改变了第一阶段铸币丰满笃实的风格,文字轮郭都变得十分纤秀,似乎要告诉人们:现在已经不再是“大钱”时期了!即使大泉五十,凡新铸者,制作也都作了更新,同时,在铸钱工艺上,也纠正了第三阶段的混乱马虎现象,这一时期的铸币,规格特别整齐,是莽钱中最成功的作品。

  但是,王莽的这些急救措施,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精工细作的铸币也没有坚持多久,到地皇年间,尽管还以货布,货泉并行,但随着政治上的没落,铸币亦趋向混乱。与此相应,私铸钱猛增。

  莽亡前后,到东汉建武十六年,货布停铸,货泉却继续铸行。传说刘秀相信纤纬,因他起于舂陵白水乡,货泉的“泉”字,象征白水真人,所以刘秀要得天下,当然这只是一种托辞而已,实际上,这一段时间,正处在混战时期,生产的破坏,经济的颓废,使新起的刘秀政权还来不及整顿币制,所以,货泉钱作为权宜之计,继续沿用,但它毕竟已经变易主人,所以在新钱制作上,难免掺进了刘汉的气息,第Ⅲ类货泉钱,便是在这样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所谓“光武货泉”,我们认为,应该是指的这一类货泉钱。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中自发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四大货币体系中除贝币外,其余都是由最初沿用的生产工具演变而来。

珍品布币

如布币源于古代农具铸(镩是古人用以锄田除草的农具之一,形如今之铲。布币的“布”字是“铸”字的同声假借字)。

刀币源于渔猎用的刀削,圜钱源于纺轮。这些货币以后逐渐向轻型薄小和圆形化发展,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商品交换的需要。

春秋:刀币

以前有些古钱商为迎合某些藏家好古好奇的心理,臆造了一批造型奇特、文字诡异的古币,称之为“虞币”、“夏币”甚至“葛天氏”、“太昊氏”的货币,根本违背了货币起源的理论,这些都是不能置信的。

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对钱币鉴定相当重要。需要了解并掌握的历史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史,从先秦到现在,包括社会发展史;二是断代史,要着重了解历代史籍中的食货、钱币及中国近代史中有关部分;三是专业史,如哲学简史、经济史、经济思想史、财政史、商业史、文化史、民族关系史、对外关系(贸易)史、帝国主义侵华史、中国革命史、农民起义战争史等;四是古今文献资料、历史地理和图籍等。

《中国古代史》

大量的历史资料表明: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各种货币的产生、发展、消亡或转化,是由各种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财政的、政治军事的和对外关系的若干因素相互影响,再加上历史货币本身内部矛盾的变化所促成的。因此,不能脱离历史来鉴定钱币的真伪及断代。

大布黄千铜币

如战国时期,由半钎布演变而来的方足、尖足小布的大量涌现,即与当时社会体制的变革、平民阶层的壮大、商品贸易的激增有关。

汉初半两钱的减重,则与秦汉之交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度破坏有关。又如唐末、五代之际,战事频繁,民不聊生,各藩镇之间进行了连续20多年的战争,铸钱业已基本停止,故五代初期钱币数量极少,后梁的开平铜钱目前所见者基本上都是伪品。

秦半两钱

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后,由于节用恤物,连年丰收,经济开始好转,铸钱业(指中原地区)也逐渐恢复。当时所铸的天成元宝,虽数量不多,但厚肉大样,比较规矩。后周世宗柴荣取寺观铜铸钱,解决了铜材不足问题,所以,周元通宝的数量及精美程度均居五代之首。

古钱币收藏

新中国成立前,四川等地曾仿制过一批明代长方形银锭,上有阳文“正德年制,平倭饷银。踟崇祯年制,平蜀饷银。”如能熟悉明代史,对鉴定这类银锭就有很大帮助。

史料记载,明代倭寇为患,以嘉靖中叶后为最剧;正德年间虽政治黑暗,宦官擅权,但倭寇并未犯境,何来“平倭饷银”

崇祯时,李自成、张献忠等虽出入四川,但并未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明廷发兵四出追截,远不止四川一省,至清兵入川,雅布兰射杀张献忠时,已是清顺治三年了,可见“平蜀饷银”亦假。

《钱通》

传世又有一种同治重宝与祺祥重宝的合背钱(即一面为同治,一面为祺祥),实际上亦是后人伪造。因祺祥是西太后政敌载垣、肃顺等拥立的年号,所以,同治重宝的背面不可能出现祺祥字文。

 古币收藏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多看多不,要用经验教训来丰富自己,要交大量的学费。那么古钱币的收藏家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古钱币收藏家的基本介绍,一起来看看。

古钱币收藏家的基本介绍

 唐石父

 既是杂家又是专家

 年过八旬的唐石父在钱币界可谓是泰斗级的人物,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具备这种资格的古钱币专家在中国目前不超过4位。

 天津唐家的财势当初虽不及八大家,但也是声名显赫。他们家那时有不少碑帖、字画等等,甚至连床帷子上都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古钱。唐石父对于古钱币称得上是很有天赋的,在他六七岁时,已能把床帷子上古钱的年代分得一清二楚。在家庭的熏陶之下,唐石父对碑帖、书画、古钱币等有了很深的造诣,称得上是个“杂家”。到了80年代,唐石父开始偏向于古钱币的研究,且是硕果累累,发表古钱币论文近300篇,并且于90年代初期,写了权威性的古钱币著作《中国钱币学辞典》。

 蒙奎达

 从牙缝里挤钱买古钱

 初次见到蒙奎达,是在他的家里。虽说是家里的环境不是很好,可却藏了不少宝。如他收藏的古钱币珍品,“中国古钱币五十珍之一”的元代大朝通宝、金朝太和通宝母钱、唐代的大历元宝等。曾有多人想买他收藏的古钱币,都碰了一鼻子灰,以致天津玩古钱币的人都知蒙奎达不卖古钱币。蒙奎达玩古钱币已有30多年的历史,对于经济条件一直不是很好的他,其收藏路称得上是坎坷连连,其买古钱币的钱,用他的话说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有时,看到中意的古钱币,却无力购买,以致错过了不少好钱。收藏之路虽然充满遗憾,但用他的话说是:生命不息,收藏不止。

 王定祥

 天津第一家私人藏馆

 天津有一古钱币藏家王定祥,其藏品每天都在展示。原来他建立了一家古钱币私人藏馆——泉香阁,其馆内现藏有上到殷商的各种贝币、战国时期的各种刀币、布币,下至我国各时期发行的各种纸币和近几年发行的金银币,以及人们喜闻乐见的历代花钱(压胜钱)等3000余种,近万枚钱币,可谓是琳琅满目。

 王定祥的藏品中有不少珍品,如顺昌银号元宝、一刀平五千、康熙罗汉钱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其藏品中有一枚连孔府博物馆也无实物的孔府“一品当朝”之信物“荣华富贵”钱,为了考证此枚钱,他三下山东。最近,王定祥正为新馆的筹备忙着,用他的话说是为了让其藏品全部展示出来,让参观人参观时比较方便,与更多的泉友交流收藏古钱币经验。

 邱思达

 爱捐钱币的人

 邱思达自称自己在“玩”钱币,在他把大多数精品捐给了各大博物馆之后,到了无钱币可“玩”的地步。于是,只好“痛改恶习”,开始潜心钱币的研究,并且颇有成果。著有《中国近现代铸币图说》、《古钱百咏》等。

 王宗发

 古钱币理论与实践共享

 王宗发是远近闻名的古钱币专家,与他聊古钱币,你会发现他对各个朝代的是一目了然,经询问得知,原来在他心里已有一个古钱谱,这是他多年刻苦钻研的成果。王宗发不是一个空谈理论之人,而是一个理论联系实践之人,用他的话说,是先收藏钱币,后才去钻研钱币知识的。

 他的家里藏有不少精品,如白铜的宣和通宝母钱,白铜铸造的比较稀少(宋代的宣和通宝大多数为铁、青铜铸造);丰业银行伍圆样票,此张纸币不可多得,因为据记载,丰业银行只发行过壹圆的纸币。

 齐宗佑

 不爱美元爱古钱

 齐宗佑收藏了许多古钱币,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还进行了专项收藏,即收藏咸丰钱系列,其收藏的咸丰钱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他收藏了咸丰时期所有铸泉局(共计33个局)的钱币。包括咸丰元宝(当千)母钱、宝济局的咸丰重宝(当五十)、宝福局的大清当百等。曾有一台湾的古钱币收藏家,在看了齐宗佑的部分咸丰钱后,欲以100万元购买,被他婉拒,正如他所说的,他不是倒卖古钱币的。

 齐宗佑之所以能收藏如此多的珍品,与他的家底雄厚是分不开的,其祖父曾担任过教育部长,解放后,齐宗佑的大爷和其他一些亲戚都去了台湾,惟独他的父亲留了下来。现如今,亲戚们对于齐宗佑很是照顾,如给他的两个孩子在香港汇丰银行存入一笔数目不小的美金作为教育基金,后来,齐宗佑却把这笔钱“换”成了古钱币。

古钱币收藏价值的鉴别方法

 第一、辨别古币铸造时间。

 一般来说,钱币和古董一样,年代越古老,价值越高。因为年代越古老,保存下来的钱币就越少,越少的东西越有价值。所以,辨别古币铸造时间对于判断珍币至关重要,当然,也不能以年代写乾坤,这只是一般来说,也有很多例外。

 辨别古币的时间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看年号。从唐朝开元通宝以后的钱币,大多铸有年叼,只要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知识,就可掌握各年号属于什么时代,从而进一步了解该年号的政治经济背景、重大历史事件、钱币铸造怀脱胎换骨,以此了解到该钱币的珍希程度。

 二是看书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书法艺术风格,对书法艺术史作一点研究,对于辨别古币的铸造时间是大有帮助的,甚至不用看年号,一看到书法艺术特征,就可以判定其铸造年代。

 三是看形制。特别是早期钱币,每一个时代的钱币形制都有明显的不同。如贝币、布币、刀币、蚁鼻钱、环钱等,都和后来的方孔圆形钱币有显著的不同,一眼就可以看出。即使是后来方孔圆钱,各个朝代也在形制上有一定的差异,但也有规律可循。

 四是看文字。特别是背铸铭文,其差异是判断其珍罕的重要依据。

 第二,辨别古币铸造工艺。

 很多珍罕钱币在铸造工艺上与普通钱币有很大的不同,一些工艺高超又少见的古币,比工艺平常的古币价值要高很多。随着集钱热的不断升温,就和集邮一样,人们会对设计艺术高超的品种情有独钟。

 同时,各个时期的铸造艺术有所不同,如果掌握了一些小国或短命朝代的铸造工艺特征,对于辨别钱币的珍罕是会有益的。比如,五代十国、辽、金、西夏和南北朝时期的钱币就属于这类。由于他们都是小国家,人口少,钱币需求量少,朝代短,钱币铸量少,又偏居一隅,钱币流出少,存世量更少,所以目前市价高较,珍品林立。

古钱币收藏投资方法

 一是要投资珍罕的、存世量少的古钱币。珍罕钱币增值潜力是肯定的,而且比普通钱币增值幅度更大,这已是钱币收藏界的共识,所以,每次钱币拍卖会上高价成交的都是珍罕钱币。

 二是要投资年代久远的钱币。一般来说,年代越久远文物价值就越高,流传下来的就更少。但也有很多例外的情况,比如中国的五铢钱流传下来的很多,这些存世量太大的古币,即使年代久远,也没有很大的投资价值。

 三是要投资品相好的钱币。钱币和邮票等集藏品种一样,品相对价格影响很大,只不过钱币的品相对价格的影响更大。一枚中品的钱币和精铸的硬币,价格往往相差100~500倍。品相好指钱面鲜明,图案文字没有磨损,没有划花,没有崩、凹等。

 四是错体币投资价值高于普通币。因为钱币数量相当少

 五是投资价格特别低廉而铸造精美的。一旦古钱币投资市场发展起来,古钱币普涨,铸造精美的就会高于普通钱币,即使量大也没有关系,因为你的进价低廉,翻几番还是很容易的。从总体上看,此类品种甚至比珍稀品种更具有投资潜力,因为珍罕品种的价格现在较高,而一枚格低廉、铸造精美的普通古币涨10倍都是轻而易举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演变: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以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楚国的蚁鼻钱较著名。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货币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5、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随着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额增加,北宋太宗时,年铸币八十万贯,以后逐渐增加。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创印的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宋真宗时,在政府的许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户共同经营。“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鉴定成色的金属称量货币逐步不适应,而被金属铸币所取代。

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下作简介。

1、中原地区即赵、韩、魏三国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币。布币脱胎于青铜铲形农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时期的布币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装柄的空心銎。而战国时期的布币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对“空首布”而言,已无装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铲状铜片,布币形制大致分平肩,耸肩,圆肩和方足,尖足,圆足等类别,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耸肩尖足布,圆肩圆足布演化,地区后扩展到楚国和燕国等地。

2、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3、西北方的秦国独用环币,其形制取象于纺轮或玉壁演化而来。环币分圆形圆孔和方孔两种。战国时期即较早铸行的是圆形圆孔,后秦惠文王,秦始皇铸圆形方孔“半两”钱。圆形环钱是方孔钱的原始状态。

4、南方楚国铸币铜贝称蚁鼻钱,由贝币演化而来。铜贝钱文“”形似鬼脸,为“贝化”二字组合。蚁鼻喻小,意即小钱。楚国有文铜贝铸币俗称“鬼脸钱”、“蚁鼻钱”。楚国除蚁鼻钱外,还有黄金称量货币,是战国时期唯一以黄金为流通货币的国家。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四大货币体系分别由刀、铲、纺轮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化而来,由此可见当时各地征战、渔猎、制陶,纺织与贸易往来等经济生活地区特色与社会风貌。同时形成四大货币区也是诸候割据的产物。随经济与商品交易发展。各国货币互相流通,要求并相应促进币制出现统一与标准化趋势。

三、历朝纲钱沿革

纲钱指国家或地方政权法定发行的一类钱币。由一种纲钱的不同版别派生出“目钱”。纲举目张,构成钱币的统系。以纲钱为线索可了解货币沿革史;以目钱为线索可涉足古钱币鉴赏与考古。下文主要由历朝纲钱沿革解读古代相关的政治,经济与历史变幻。

纲钱体系从秦汉到明清可分二大阶段。第一阶段:秦汉与隋唐以铜铸币为主,是以秦“半两钱”和汉“五铢钱”为主干铢两体系阶段。第二阶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铸币出现年号,宝文体系有别于前铢两体系外,还出现纸币与银本位体系,下分叙。

(一)秦汉“半两钱”

秦统一六国后,政治统一要求经济统一作基础,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在统一文字,度量衡同时,也统一了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钱文“半两”与实重相符,这种方孔圆钱从此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为何取这种形制呢主要是环形便于携带,而方孔穿绳索铜钱不易旋转,可防磨损。也有人认为这种形制表达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秦朝方孔圆钱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货币。

鉴别战国和秦朝的“半两钱”可从书法入手。战国币钱文“半两”为大篆:而秦朝币钱文“半两”为小篆。相传秦币由宰相李斯所书。大概受此影响,秦朝之后的钱文大都出自达官贵人或书法名家之手。宋朝还出现皇帝御书钱。中国古钱币与西方货币的区别之一是中国古钱版面以钱文为主,流通币极少有图案为主的,而西方货币则以动植物,人象等图案为主。古钱上的书法艺术为另一话题当别论。

据说秦始皇为防备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铸十二金人。这势必影响铜钱的铸量。因铜价极高,货币流通量不足,故秦半两钱价值很高。汉初发生“秦钱重(价高)难用”问题。汉承秦制沿用半两钱,但刘邦当皇帝时国家很穷,改铸了许多小钱,先后出现“榆荚半两八铢半两,四铢半两等。一两为二十四铢,因对秦半两大幅减重,“半两”名实不符。尤其是一种小半两,形似榆树果实而称“榆荚半两”重不足1克,直径不足1厘米。汉还允民间私铸与郡国铸币,引起币制紊乱与通货膨胀,至汉武帝大改币制。

(二)汉“五铢钱”与沿革

1、汉武帝首创“五铢钱”。

汉武帝即位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急需开辟财源。同时郡国自由铸钱,造成币制混乱,物价上涨,威胁中央财政。于是汉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上林三官”即钟官(掌铸钱)、辨铜(掌原料)、均输(掌制范),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三官钱。五铢钱质量高,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因五铁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安南、朝鲜等国。而泰国现在的货币单位仍称“铢”与此不无关系。

2、新莽币制大乱与铸钱精品问世。

西汉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滥发货币。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后为解决经济危机而铸行的一种大钱。“泉”是“钱”字的借用。王莽相信纬学说,在他夺取刘姓天下后,为讳忌“刘”字,刘字由卯、金、刀三字组成,故钱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汉五铢钱重量的二个半,却要当五十个五铢钱用。意味着每发行一枚大钱就要从百姓手中夺走四十七个半五铢钱财富,这必然引起人民不满,于是民间仍用五铢钱交易。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规定:凡敢私藏五铢钱者将作为犯人充军戊边。由币制混乱可见王莽统治不得人心,必垮无疑。此外还有一种大钱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钱当五千个五铢钱。如此大额钱币必有人冒死伪造。为防盗铸私钱,除颁行刑法重治外,另创造了一种新币形,即把古代刀币和圆钱结合,创造出世界上第一枚双色金属钱币。为防假私铸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币“做工精绝”,这一扭曲风情也令后人千年叹息。

东汉恢复西汉以来的五铢钱制度,到东汉末年,董卓进京毁五铢钱,更铸小钱,引起通货膨胀,货币制度再陷混乱。

3、“六朝五铢”劣钱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分裂时期,战争频繁,政局动荡,社会经济遭破坏,史称此时“钱法大坏”。为了省铜,五铢钱越做越小,有“鹅眼”、“鸡目”之称,更有剪凿边圈,称剪边五铢,一枚钱改二枚,面额却大,百当千用。钱币界把这一时期五铢钱统称为“六朝五铢”。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一时期五铢钱除铸造粗劣且钱文革率、笔画不全。有将“五铢”写成“五金”者,也有写成反文“铢五”的。但期间五铢钱也有个别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史称“重如其文”,质量上乘,不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铢钱”与传闻。

隋代隋文帝铸造“开皇五铢”结束了汉末以来三百多年钱制庞杂局面,这也是最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隋炀帝暴政,有人辩认隋“五铢钱”五铢的“五”即“X”字左边加竖|为“|X”,放倒后似为“凶”字。于是有人说是隋的凶兆,预示其灭亡为时不远了。故隋朝“五铢钱”较好辩认。其实这种写法北魏也曾有过,这不过是老百姓借此诅咒隋暴政而已。

(三)唐朝起方孔圆钱由铢两体系转变为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沿革两宋至清,这是货币发展的第二阶段。

1、唐高祖首创“宝文”“年号钱”

唐代是一个经济文化都发达的强盛朝代。据考唐高祖武德年间621年铸行“开元通宝”钱,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而开创了唐宋以后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铜铸币。“开元”有创始,首创之意,“通宝”即流通的宝货。其在重量单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铢为一两。“开元通宝”开创十进位制,每枚重二铢四为一文钱,积十文钱重一两,即十钱一两“以钱代铢”。开元通宝在唐代铸行二百多年而使币制长期稳定。唐以“文”计数,以钱两为重量单位的宝文钱体系沿袭到清朝历时千年。另相传唐高祖铸行的“开元通宝”由初唐书法大家欧阳间所书的增文采,被誉书法币。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为对付财政困难、铸造大钱,称“乾元重宝”。这是最早称“重宝”的钱,一文重宝当开元钱十文,引起通货贬值,物价飞涨,盗铸严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废佛,取佛铜大量铸“会昌开元”钱,使延续了半个世纪的通货紧缩现象才有所缓和。“乾元”,“会昌”均为纪年。

五代十国是军阀割据混战分裂时期,由于政权林立,货币五花八门,是一个货币混乱时期。币材除铜外还有锡、铁等。大额钱币当十当百,甚至当千当万流行。钱制的混乱复杂反映出割据战乱带来的经济恶化。

综上所述,铜铸币方孔圆钱从铢两体系转变为年号,宝文体系为货币发展一大转折时期。

(四)两宋到明清除铜铸币外,还产生了纸币与银本体系为货币发展的又一转折时期。

1、两宋“年号钱”、“御书币”与“纸币”

两宋的铜铸币以采用年号为显著特点。据考证年号首创于汉武帝,而“年号钱”始于十六国时四川成都李寿的“汉兴钱”。最后一枚年号钱为袁世凯复辟帝制铸行的“洪宪元年,当十铜元。”此钱随袁世凯垮台,存在不到四个月。“年号钱”因铸有年号,标明铸造时间,使人在考证古币年代时可一目了然,这在钱币形式发展上是一个进步。历朝年号钱中宋、明、清三朝的钱币最容易收集。

另外,历代书法中要数宋朝见著。相传宋神宗元丰年间所铸元丰钱有篆、隶、楷、草四种书体,其中苏东坡手笔的隶书钱文沉着、豪迈,被称“东坡元丰”。宋哲宗年间司马光和苏东坡用篆、行两种书法写过对文钱“元裕通宝“。使宋朝流行书币币对文钱。擅长书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钱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书写的“御书钱”,据考证第一人为宋太宗赵炅,而历代皇帝中书法成就最高为宋徽宗赵佶。他治国安邦无能,“靖康之耻”与儿子钦宗一起被掳为金兵俘虏。但对琴棋书画情有独钟,尤其是书法“瘦金体”铁画银钩,别具一功。宋朝书法币见著与皇帝身体力行推崇不无关系,尤其是年号御书钱流行。此钱文风到明朝有变。明代中叶开始钱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体呆板,不讲布局结构,谈不到书法艺术了。

两宋时期铸币铜铁钱并行,因铜器比铜币值钱,有毁钱铸器现象,少见铜钱而出现铁钱。另外随经济重心南移,货币流通扩大,两宋产生的纸币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这纸币是一种象征性货币,它是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与造纸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也有关。北宋的纸币主要有交子,南宋有会子、关子。交子、会子都是当时对票据、证券、况换券类的俗称。而币值是否稳定成为经济财政局势的晴雨表。

辽、宋、西夏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与汉族交往中受中原经济文化影响,除了使用唐宋所铸铜币外,也发行过民族文字与汉文类铜铸币。

2、元代币制以纸币为主

元代曾铸行过少量铜钱,但货币主要流通纸币。这在中国古代是较突出的。元代的纸币称为钞。原钞本不许挪用,纸钞发行量有严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败,皇室奢侈,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引起物价飞涨。加上黄河改道泛滥,天灾人祸,故称“开河变钞祸根源”,可见滥发纸币与元朝灭亡很有关系。

3、明朝由纸币政策转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体系。

发行纸币在货币史上虽是一个进步,但历代统治者无不利用它来剥削,掠夺人民而使纸币纸策崩溃。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但大明宝钞不定发行限额,也没准备金,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如明朝“班匠”以银代役、雇工工资,富豪积家产等都主要用银量了。银量被铸为一定标准的银锭从元朝开始,从元朝至元年间开始,银锭自名“元宝”,这是中国称银锭为“元宝”的开始。同时民间流行铜制钱,质材由青铜转黄铜,铸行以年号为号的通宝钱。

4、清朝铜钱,纸币和机制币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清代铜钱中以咸丰钱最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局不同。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清初一百年以银锭为主币,征税一两以上必须收银,清朝各州县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田赋,完粮必须是足银。因中央不铸造统一流通银两,民间使用的银子未必是足银,各地银锭形式、成色、平码不同,因此每逢纳税前由银匠和银铺将民间散银熔铸成足银上当。一些银匠勾结吏役趁机在银两成色,分量上苛剥百姓,造成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

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元购买中国丝、茶、瓷器等,使各种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流行。到清道光年间,从签不平等《南京条约》开始,赔款用的银元都是“洋钱”,当时中国本国还没银元。库存洋钱不足抵销数目剧增的对外赔款,于是迫使清末政府开始自己铸造银元。中国最早的机制洋式银元为光绪年间的“光绪元宝”,俗称“龙洋”,因银元背面一般铸有龙纹而得名。同时出现机制铜元,又称“铜板”。机制银币和铜元的出现对中国传统的银两货币和方孔圆形为主的铜钱制是一种巨大冲击。

清代发行的纸币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即由官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又可分铜钱票(可兑换方孔铜钱)、铜元票(可兑换铜元)、银两票(可兑换白银)、银元票(可兑换银元)四种。发行纸币开始有库银准备金、钞本来凭证。

俗语云:“乱世藏黄金,盛世收古玩。”极言古玩文物收藏与世道乱治关系之深也。当今社会,万方乐奏,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乃和谐之盛世也。故收藏之事,水涨船高,于世人已成热门之举。本丛书分门别类,撷取精华,计有:古籍、古家具、古陶瓷、古钱币、书画、玉器、青铜器、邮票八种,除讲解收藏知识、鉴赏历代精品外,还教以鉴别真伪之法、介绍收藏市场前景等等,使初涉收藏之门者能从中获益匪浅。

古籍中记载的贝币

贝币起初是计数货币。十个为一朋,十朋100个,百朋就是一千个。金属铸造的贝币显然是以朋和朋的数量为基本单位。进入商代,从出土文物和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