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在真实的历史中,究竟是怎样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3收藏

和珅在真实的历史中,究竟是怎样的?,第1张

在我们的印象中,和珅就是那种胖胖的,长相也一般,但是却一点不傻,心里时时刻刻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但有的时候又会被纪晓岚耍的团团转。那真实的和珅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和珅可是个超级大学霸,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纪晓岚很有学问,而且还很招女人喜欢,但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和珅就是这样一个人,当初乾隆就十分注重大臣的外貌,十分看脸,所以,和珅受宠也就说明了这一点,在记载中,和珅也是个十足的美男子,女人缘很好。

冯英廉在和珅18岁的时候,就将自己的孙女冯氏嫁给了和珅,不过也可以看得出来冯英廉的眼光还是很好的。

和珅一共娶了9个老婆,而且每一位都是十分愿意嫁给和珅的,当初和珅在被嘉庆赐死后,他的每一任妻子都十分痛心,还有两位从高楼跳了下去,殉情而死。留下来的妻子也有选择了终身不嫁。

和珅精通蒙,藏,汉,满四种语言,年纪很小就考中了咸安宫,据说和珅还懂得一些欧洲语言,真的是乾隆的得力大臣。

我们都知道,《四库全书》中,和珅就是最后一位总撰官,当时乾隆也是动用了大清所有的知识分子,当时纪晓岚还是归和珅领导,他们从史,集,经,子四部,搜集了中国当时所有的图书进行编撰。

包括《红楼梦》也有和珅的功劳,在最开始《红楼梦》叫做《石头记》,他在看过后觉得这就是天下第一小说,并立刻找人将其中缺少的部分做了续写,后来还拿给乾隆看,乾隆也喜欢的不得了,并且解除了对《红楼梦》的禁令,所以,《红楼梦》一直流传至今,是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写在前面

提起国学,我总是会先想到《论语》。最近这几年,国学班火热,各种辅导班关于国学的课程,也大部分是围绕着《千字文》、《百家姓》等蒙学诵读为主。大略的讲讲每句话的意思,并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我一直怀疑这种对于国学的认知方式。然而,国学是什么,我也一直在思考。

这样解释:

这种观点,是目前来说最被普遍认同的观点。

追本溯源,不一定是为了有用,而是在看待更多的问题的时候,能够想到文化的本源。

《春秋》的微言大义,终于让我了解到,为什么古人的科举考试要考“四书五经”。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这不仅仅是为了显示学识的渊博,更因为古人常用 引古论今 的做法。也就是说,朝野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大臣们经常引经据典,阐明事情应该秉承了哪个道理。而深谙圣人意者,总是会胜出。那些早朝,其实都是古人每日引经据典的一个舞台。所以,背下来经典还不行,还得用经典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事情。

就像,我们当今奉行的马克思主义,你不能仅仅知道理论,你还要知道怎么运用原理解释实例。这种类比,不见得准确。但也足可以说明,引经据典,对于古人的重要性。

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总是看到,古人拿着一本古书,想来想去,看了半天,也不翻一页。那时候,估计是琢磨着明日早朝怎么和其他同僚应对呢!

我们熟悉的和珅,他和纪晓岚都是熟读经典的人才。但乾隆更偏爱和珅,想来还是因为和珅总是更明圣心的缘故。(参见《和珅秘传》)

就在当今,我们说明一个问题,非要引经据典的习惯,还在得以流传。其根源大概就在于此。

孔子编订《春秋》,言简意赅,记录的通常都是国家大事。体例常为:某年某月某日,某国发生了什么事。

就是这样一部书,怎么会成为宪法意义上的存在呢!

儒家经典可以分为“经”和“传”两类,《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传说作者是一位叫左丘明的史官。这位史官,把《春秋》言简意赅的叙述,用小说家的笔法,对历史进行了演绎。然而,正是因为它是从“史”的角度去切入,地位远远低于《公羊传》、《毂梁传》。因为后两者是从政治哲学的角度,也就是“经”的角度,去解释《春秋》的。(经史子集的排序更明确了当时《左传》的地位。)

以此,有这么一个规律:

这句话让我醍醐观点。

国家统治者确立国家宪法,以《春秋》的一切作为行为准绳,那对《春秋》的解释就更为重要了。《公羊传》、《毂梁传》就是对《春秋》做出解释的两大实力阵营。汉武帝“九世复仇”就是标榜《公羊传》的结果,其风格偏于狠辣。而汉宣帝因其祖父对《毂梁传》的偏爱,而格外扶持《毂梁传》,相对来说,更重视宗法,显得更为温婉。

两者对于《春秋》的解释上,本身没有太多的差别。但这些细微的差别,只要进入到意识形态斗争中,便会势如水火。

自东汉以后,《左传》的地位逐步提升,而后两者的地位逐渐没落。这是因为:

1语言古奥。

相信这一点是阻挡大家阅读古籍的一大因素,但其实还不是最关键的点。

2时代不同。

这一点,才是《左传》难以被现代人深刻理解的关键。为什么呢?在我们一部分现代人的眼中,古代都是封建社会,古代就是古代,我们现代社会以前的时代,都叫古代。然而,我们忽略了,在古代,也有着不同的时期。

春秋时期,小国林立。由于当时的交通不便,语言不通,一个国家扩张到再大一点的领土,要想管理起来,就非常的不便利。周朝开国者的办法,就是化大为小,把子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全国各地,分封建国,这就是 “封建” 。孔子的儒学,也就是在那样一种环境下衍生出来的。 封建制,是以宗法关系为主的。和后来的封建社会不是一个概念。

这里面,就有一个孔子一直强调的“礼”。孔子的“仁爱”并非我们现阶段理解的博爱,而是“宗法之爱”,是一种“等差之爱”。后来的“礼崩乐坏”指的就是宗法制度的无法恢复,而渐渐被另一种制度所取代。

这种制度,就是“集权”。

因为,文字越来越成熟,交通越来越便利,治大国不再像原来那样困难了。所以,帝王拆散了宗法,推行编户齐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再有那么多特权的贵族,中央集权制,整个国家只有一个天子,而其他的人都是臣民。大家不再有宗亲的勾连,也便不复有孔子主张的“礼”。这也就是为什么: 帝王虽然在政治上尊崇儒学,却总是外儒内法的原因。

以上,是关于熊逸书院前两周的一个课程总结。其中,有一些刷新三观的认识。

1孔子一生主张恢复的“周礼”,实际上就是一种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制度。周代的封建制是儒学诞生的土壤,但儒学和孔子,偏偏是在秦汉以后的集权社会里才得到了高度的推崇,两者有着本质上的矛盾,这也就是统治者通常“外儒内法”的原因。

2《春秋》的“微言大义”并不是从它自身而来。经典究竟是什么意思,它本身讲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怎么被解读的,而谁的解读更正确,并不取决于谁在最大程度上接近经典,而取决于谁的解读被奉为经典。

以上的内容,如有不当之处,也请各位多多指点。

感谢你的阅读。

文|升腾的信徒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一、古籍书页版式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古籍版式图

1。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一般比较粗黑,给人稳定感。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2。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简书籍的流风余韵。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 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3。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

4。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

5。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 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

6。书口:又称版口,或简称口。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一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7。鱼尾:版心中间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之处。有时版心上下方都有鱼尾。一个鱼尾为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个别有三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称花鱼尾。鱼尾的作用是用作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8。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做象鼻。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者为白口。

9。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耳朵,所以称书耳。书耳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0。墨钉:又称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11。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镌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点等。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明清以前则更多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12。大题:指一种书的题名。

13。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卷的题名。

14。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通常以半叶计算。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为鉴别版本依据之一。

15。朱丝栏 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二、古籍装订版式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现存古籍以线装居多。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有其特定的名称。

古籍结构图

1。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2。书衣:为保护书在书的前后加的封衣,也称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3。书名叶:在封皮之后,题有书名的一叶,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书名叶的后面一般加上一张空白纸,叫护叶或扉叶。

4。书脑: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

5。书脊:也称书背,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称为书脊。

6。书首:书脊的最上端,称为书首,又称为书头。

7。书脚:书脚是书的底部,有些藏书家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存而将书名写上去。

8。书根:书脚中简单记载卷册的部~

和珅一直以贪闻名,他长得什么样?专家复原后王刚表示再也不演了

人都是有私欲的,有的人控制不好自己的私欲,就变成了贪婪的人。钱财这个东西人人都喜欢,毕竟有了钱就可以改变很多事情,所以很多人对于金钱是没有抵抗力的。而贪婪的人在金钱面前很容易迷失自我,他们甚至会为了金钱干出违法乱纪的事,但一般贪财的人害了别人最后也会害了自己,因为钱丧命不说,还会留下永世骂名。

历史上从来不缺贪赃枉法的官吏,他们贪污受贿,剥削百姓,搅乱朝堂,是国家的毒瘤,他们是国之君主最忌惮的人,所以国家才会有大赦天下不赦贪官的法令。在我国的历史上,人们最熟悉的贪官就是和珅了,虽然和他一样十恶不赦的贪官还有很多,但演员王刚将和珅这一形象带到银幕前,让人想忘掉他都不行。那么和珅到底有多贪呢?

和珅是清朝中期的人,他深得乾隆的喜爱,所以他在朝中也是位位高权重的大臣,同时他也是个商人。他属于钮祜禄氏,原来的名字叫做善保,满洲正红旗。

他的出身并不富贵,他的母亲在他三岁时生他弟弟难产而死,其父是福建副都统常保,在他九岁时病逝,要不是有一个老家丁和他的一位庶母保护他和他弟弟,他们早就被赶出家门了。后来和珅考上了咸安官,他博学多识,又非常聪明,深得他的老师吴省欣和吴省兰的喜欢。

他18岁时娶了直隶总督的孙女冯氏,婚后一年他去参加科举,但是没中,只当了个轻车都尉。到了23岁,他在乾隆面前施展了自己的才学,升为了皇帝仪仗队的侍从。

就在这一年,他接管了管库大臣,因表现突出,受到乾隆赏识。后来他的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从乾清门的侍卫节节高升,乾隆四十二年,他就成了户部左侍郎,同时兼任吏部右侍郎,不久,他又兼任步军统领。

和珅一升官,就免不了会遇到贿赂他的人。他担任了侍郎后,就有一个叫安明的人找他来了,给他送礼,希望和大人能让他升为司务。这时他还是个清官,不接受贿赂,但也保证会让尚书丰升额提拔安明。

安明高兴极了,什么都听和珅的,后来安明成功升为了司务,就立马送了一颗上好的玉给和珅,但是和珅婉拒了。没想到安明在升了官后竟无视国法,拒绝回家为父亲奔丧,还将此事隐瞒了下来。

这事被丰升额知道了,他就联合权臣永贵一起弹劾和珅。没想到和珅在他们弹劾之前就提前写好奏折指责安明,并且请罚,乾隆爷就以为和珅是被安明蒙蔽,只判了和珅失察,降了他两级。

李侍尧涉嫌贪污,皇帝让他和一干大臣去查办此案。他通过严刑逼供李侍尧的管家得到了口供,然后他拿着这些口供逼迫找忠于李侍尧的官员说出实情,集齐了证据,李侍尧便被问罪处斩,他也因此升为了户部尚书。

李侍尧被斩后,他就升为了御前大臣。李侍尧在当云南按察使时贪污了不少钱财,然而这些都被和珅给私吞了,乾隆又赏赐了和珅不少钱财,他就大权大财在握。

他喜欢上了这种感觉,他就一发不可收拾,开始结党营私,他深受皇帝宠爱,来巴结他的官员越来越多,不久他在朝中就拥有了很大一股势力。当初因为安明案。他被许多文官轮番弹劾,所以他大权在握后,就开始收拾这些政敌,朝中有不少人都被他残害。他担任四库全书的总编后,就大兴文字狱,把反对他的文人都诬陷入狱。

另外他又任满翰林院的掌院学士,和汉翰林院的嵇璜共事,嵇璜年老,所以和珅就处理院内大部分事务。因此,他就控制了科举制度,从考生中受贿,卖官鬻爵,并且垄断了朝廷的士子,最后朝中的新人基本都是他的人。

乾隆四十九年,朝中势力分为四股,他就是其中之一,是贪官的代表。此时他不参与权斗,反而将黑手伸向商人和犯罪集团,疯狂敛财,他用犯罪集团威胁商人们臣服于他,不听话的就被他灭门了。

乾隆第六次南巡时,和珅出钱出力,因此乾隆更加喜欢他,后来他被封为三等忠襄伯,在朝中独揽大权。他的儿子丰绅殷德也被乾隆加官进爵,并且成为当朝驸马。

乾隆晚年,和珅掌握了朝中实权,等同摄政。乾隆去世后,嘉庆皇帝搜集完和珅的犯罪证据,于嘉庆四年正月抄了和珅的家,所获白银八亿两,相当于当时清朝十五年的财政收入。和珅入狱之后,被赐了一杯毒酒,了结了此生。

我们没生活在那个年代,对于和珅的了解全都来自于王刚老师演绎的角色。在电视剧里,和珅向皇帝谄媚的一言一行,以及在打击政敌时的险恶和在贪污时的奸佞。

王刚老师都演绎得淋漓尽致,仿佛和珅本人就出现在我们面前,演得让人想冲过去打他。当然,王刚老师是个和和珅截然相反的好人,观众厌恶的只是他所扮演的和珅,能让人们这么讨厌这个贪官,可见王刚老师的演技相当了得。

我们脑海中和珅的长相就是像王刚老师那样,雍容富态,中年发福的样子,不过他到底长什么样呢?真的是个身体发福的中年男人形象吗?

专家很努力地做了研究,最后结合古籍记载和民间传闻,并利用现在的科学技术还原了和珅的样貌。事实上和珅长得高高瘦瘦的,没有大肚子,模样还挺帅气,和电视中的形象还是有很大出入。

中国古籍有令和的出处。

我国《黄帝内经·灵枢·终始》便有“令和”两字: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始于先秦、战国,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万叶集》系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与中国的《诗经》相仿。所收诗歌自4世纪至8世纪中叶长短和歌,成书年代多数认为是奈良时期(公元710~794)的作品。一般认为《万叶集》经多年、多人编选传承,约在8世纪后半叶由大伴家持(公元717~785)完成。其后又经数人校正审定才成今传版本。

由此看来日本新年号应该出自我国的《黄帝内经》,比日本《万叶集》至少要早700余年。

在诏书中写了“留全尸”这三个字,和珅因为贪污的事情整个家都被抄了,他的财产可以抵得上清朝好几年的国库收入了。不过因为他对乾隆很忠心,所以乾隆在位期间并未杀他。然而,等到嘉庆登基之后,为了惩治贪官,嘉庆便拿和珅开刀,而乾隆也早就料到了和珅会有这天,所以才会留下诏书,虽然无法保住和珅的性命但是也可以给他留个全尸。

乾隆在位期间,和珅一直都是乾隆的得力干将,乾隆很信任和珅。然而,和珅纵然对乾隆很忠心,也不贪恋权势,但是他却是很喜欢钱财的,所以便借着自己的身份地位大肆敛财,最后贪污了将近8亿白银。

乾隆在位期间的大量挥霍导致国库空虚,所以等到乾隆临死之前,他便让嘉庆直接抄了和珅的家,将和珅的钱财用来充实国库。所以在嘉庆登基之后,国库因为有了和珅的钱财也是很充足的。只不过乾隆也不忍杀了和珅,所以为了和珅特意留下了诏书,知道嘉庆肯定是要杀和珅的,所以为了保全和珅,只是让嘉庆留了和珅一个全尸。

和珅作为一个有能力,能够察言观色,揣摩皇帝心思的官员,他在当时的地位很高,不仅是乾隆的左膀右臂,而且乾隆几次下江南所需的费用都是和珅筹集的,所以乾隆很信任和珅。和珅在经商方面也很有能力,担任库房总管的时候,便让乾隆的金库赚的盆满钵满,还学会了好几个番邦的语言,每次番邦来进献的时候,都是和珅打理的。

和珅对权力并不感兴趣,这点也是乾隆很放心他的原因。只不过他不贪图权力的同时居然大肆敛财,对乾隆也是惟命是从,从未做出任何有害于乾隆的事情。即便他贪了大批的钱财,乾隆依旧舍不得杀了他。在他临死的时候,也考虑到嘉庆会杀了和珅,所以还给和珅留下了一道诏书,也算是君臣之间最后的一点情分了。

和珅生平: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清朝中期权臣、商人。

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强干,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并将幼女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随着权力的成长,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

此外,和珅还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

和珅曾担任和兼任了清王朝中央政府的众多关键要职,封一等忠襄公和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其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

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和珅死时年仅49岁。

扩展资料

和珅的绝命诗

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嘉庆帝派大臣前往和珅囚禁处所,“赏赐”他白绫一条,令其自尽。此时和珅一看到白绫,知道死期已至。他对自己惨淡经营一生,家业富比皇室,到头来落得个如此悲惨下场,不禁万分慨叹。

这一次自己锒铛入狱,身陷囹圄,尝到了凄凉、冷清、饥饿、刑罚、痛苦等苦辣滋味。

特别是正月十五日,正值元宵佳节,和珅自然而然想到往年家中欢欢喜喜,自己在众人侍奉下悠然自得、尽情享乐的情景,提笔作了题名为《上元夜狱中对月两首》的诗:“夜色明如许,嗟令困不伸。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室暗难挨晓,墙高不见春。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

“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可怜此月夜,分外照愁人。思与更俱永,恩随节共新。圣明幽隐烛,缧绁有孤臣。”

参考资料:

-和珅

和珅在真实的历史中,究竟是怎样的?

在我们的印象中,和珅就是那种胖胖的,长相也一般,但是却一点不傻,心里时时刻刻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但有的时候又会被纪晓岚耍的团团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