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用典的诗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3收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用典的诗句,第1张

1 关于用典诗句

关于用典诗句 1 关于用典的诗句

1李白《行路难》(其一)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 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 从政仍有所期待

-----------------------------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用了向秀《思旧赋》及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意思是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 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向秀的《思旧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 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这样既表达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 友的不满之情,又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 分丰富

-------------------------------

3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孙郎,孙权,这里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 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 以孙权喻太守,希望自己像孙权一样年少有胆识

2 用典的诗句有哪些

原发布者:张瑜

用典(1)用事——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 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归纳全诗。 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廉颇——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景,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1、[中吕]卖花声怀古张可久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①这首元曲中的“美人”是指,“烧赤壁山”的主帅是,读书人指的是。②曲中揭示主旨的

3 用典的诗句

唐多令·柳絮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粉堕、香残,指柳絮堕枝飘残;粉,指柳絮的花粉。这里有两个典故。

粉堕百花洲说的是晋代石崇,他有一位十分漂亮的爱姬,名叫绿珠,石崇在金谷园中、百花洲畔、建了一座高楼作藏娇之所、将绿珠养在内。可是、由于绿珠太漂亮、被赵王司马伦看中,对石崇横加罪名,恃权强夺,并要抄斩石崇全家。绿珠见此情景、对石崇说:“祸是因我而起,我就以此身报君吧。”说完便跳楼自杀了。

香残燕子楼说的是唐代歌妓关盼盼。燕子楼是彭城名楼,其间藏着一段千古伤心的故事。那是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张建封管辖徐州,极宠声、色、艺俱佳的歌伎关盼盼,特地在彭城老家建了一座燕子楼给她居住。这座小楼白墙黑瓦,翘着典型的南方飞檐,楼前临水,远望如雨燕飞翔,故而名为燕子楼。

可惜好景不长,张建封身故,家人扶着灵柩归葬北邙山,盼盼从此便把自己封闭在燕子楼里,过着足不出户的日子,一转眼就是十年。这十年间,慕盼盼之才名、艳名而来的人着实不少,但盼盼始终惦着张建封的情义,再不肯与人一见,偶有作答,也只是以诗明志而已,十年间积下三百多首寂寞的诗作。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她虽然万念倶灰,心如止水,但却有人偏偏以她作题材。一个名叫张仲素的诗人写了《燕子楼》三首,

其一: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

其二: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销已十年。

其三: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瑶瑟玉筝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他自觉写得不错、后来还特地送去给大诗人白居易看。白居易看了,也引起兴趣,随即按韵和了三首。白的三首是这样写的:

其一;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其二;细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着即潜然。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

其三;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这六首诗都是以关盼盼为素材、其内容却是诗人凭空惴猜、虚构而成。其实、诗人尽可凭自己的构思去写你的诗,关盼盼尽可按自己的习惯去过你自己的生活,这是各不相关的事。可是、由于白诗第三首的后二句内含的封建道德观点刺伤了关盼盼的心。

对于这两句、如果理解为:据说(尚书墓前的)白杨树已经长得很高大,可以作柱子使用了,而关盼盼还依然健在。那就可能什么不愉快的事都不会发生。可是、这仅是第一种理解,另还可以有;

二:张尚书死了那么久、关盼盼还没有死呢。

三:(既然关盼盼独守空楼那么有情义、)张尚书都死了(那么久)关盼盼为甚么还不去死?

当把这三首诗看完之后,盼盼却发现后边还附着一首七绝:

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三四枝。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盼盼看得容颜大变!这首诗是说:当年张建封不惜重金买得绝色女子,尽心尽力地教她们歌舞技艺,但身死之后,那些受张公大恩的歌舞伎却没有一人追随张公而去。人情世态,可为一叹。

这首诗,盼盼边看边哭,边哭边看,最后说道:“我并不是不肯追随张公,只是生怕在我以死殉情之后,世人会因此而批评张公重色。张公若有从死之妾,恐怕清誉受损。”继而步韵一首,作答白居易:

自守空房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泛称皇帝的近臣、这里是称白居易)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

诗中说十年来自己独守空房,愁眉紧锁,当年白居易写诗形容自己如容风中牡丹,而今春去也,牡丹早已凋零,只是心中深意无人会得,不免叹息。又写一联:“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污雪毫”,笑白居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此悲哀不食,十多天后便当真追随张建封而去了。

绿珠殉于情。关盼盼也是殉于情。林黛玉很理解,在她们生活着的那个时代和那个环境,她们都只能像柳絮般地一任“东君”摆布,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如黛玉自己,虽然和贾宝玉倾心相爱,但她已感知终究是不会有结果的。所以、她见到柳絮就想到自己的未来。她也由此联想到两位殉于情的古人。她知道,她和她们得到的必然都是悲剧结局的命运。

刘禹锡有两句诗:“自古红颜多薄命,从来尤物不长生。”

4 用典诗句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张瑜 用典(1)用事——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 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归纳全诗。 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廉颇——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景,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2)、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1、[中吕]卖花声怀古张可久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①这首元曲中的“美人”是指,“烧赤壁山”的主帅是,读书人指的是。

②曲中揭示主旨的。

5 运用典故的古诗词名句有哪些

李白《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了向秀《思旧赋》及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意思是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向秀的《思旧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这样既表达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之情,又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拓展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孙权,这里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希望自己像孙权一样年少有胆识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这里引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用天狼星比喻敌人(即辽国与西夏),表达了作者爱国,想要为国杀敌,报答国家的胸怀-----------------------备注:由于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有三个用典故地地方,所以都列出来了。

6 求一些带有典故的古诗词,越多越好

诗词的用典,是指在诗词中借用历史故事或神仙故事来抒情。

还有一种说法,借用或点化前人的诗文佳句来抒情,也叫用典。因此,有的诗人就大量使用典故,堆砌典故。

于是形成了一种堆典体。堆砌典故很使人费解,有人就说这是不太好的做法,是故意卖弄渊博。

其实也不尽然。 辛弃疾的词,用典是最多的。

贺新郎----绿树听鹈鴃,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觅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撵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常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常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一共用了七个典故。

1、“马上琵琶关塞黑”-----王昭君嫁匈奴和亲典故。《王明君辞序》 2、“更长门翠撵辞金阙-”------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被打入长门宫典故。

3、“看燕燕,送归妾”--------卫国皇后庄姜的典故。《诗经。

燕燕》 4、“将军百战----故人常绝”-----西汉将军李陵与苏武的典故。 5、“易水萧萧----悲歌未彻”------荆轲刺秦典故。

《史记》 6、“啼鸟还-----常啼血”------蜀帝杜宇死后化作杜鹃啼血的典故。 7、“谁共我,共明月”-----用李白《春夜晏桃李园序》、《赠孟浩然》诗句意。

古代诗人写诗用典的人不少,在此无法一一列举。但在词中,辛弃疾用典是最多的。

你可以查一查辛词。 另外,元散曲用典也很常见。

7 有哪些用典故的诗句

用典故的诗句: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李贺《雁门太守行》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早服还丹无世情, 琴心三叠道初成。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 温廷筠《商山早行》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易水送别》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灏《黄鹤楼》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1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赤壁杜牧折戴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借在赤壁偶然发现的一支沉埋底沙中的断戟而联想起三国时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从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人手,提出了“英雄的成就带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深刻而精辟。2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泊秦准杜牧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是引用的一个典故,此曲为亡国之音。我们分析时可联系社会背景,晚唐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

诗人这里是借题发挥,表面上是讽刺歌女,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高层。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

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1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诗中的“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宴请天下奇才。

引用这两个典故,是对天子信任重用将士和对将士浴血奋战精神的称颂。2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行路难李白金搏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水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未垂钓碧溪上,忽复秉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关系到两个典故:姜太公曾经在渭河附近的小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

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位古人开始在政治上也不得志。

但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诗人引用此典故,暗示自己也会有施展抱负的机会,表现出了对未来、对前途的美好希望。

3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书愤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蓑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或谁堪伯仲间。这儿连用了檀道济自比长城和诸葛亮鞠躬尽瘁两个历史故事,抒写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要干一番伟业的理想。

再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诗人是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下以魏尚自喻,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

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睁相应湘江阔,普竹丛深日向西。面对“雨昏”“花落”这眼前之景,游子本已感到凄迷与伤感;但诗人又用了“青草湖”“黄陵庙”这两个典故,不由让人勾起了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

这样。在时空的穿梭交错中,闻鹧鸪之啼,不觉更感哀怨凄恻。

又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

8 用典的诗句1~6年级例

1、我家洗砚池头树 用的是什么典故?它属于哪一种用典方法

2、你还知道那些用典诗句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个典故和哪个故事有关

1这里化用了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个典故引用古籍中的故事属于正面用典

2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 温廷筠《商山早行》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易水送别》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灏《黄鹤楼》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

3讲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9 用典的诗句1~6年级例

1、我家洗砚池头树 用的是什么典故?它属于哪一种用典方法2、你还知道那些用典诗句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个典故和哪个故事有关1这里化用了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个典故引用古籍中的故事属于正面用典2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 温廷筠《商山早行》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易水送别》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灏《黄鹤楼》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3讲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10 蕴含典故的诗句

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诗词的容量增大,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熟记典故是我们理解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将七――九年级含典故的诗句归纳如下: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典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典故: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6)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典故: 八百里——指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的卢——良马名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形象的描写了军旅的生活和表现了抗金将士的英雄气概。

引用典故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作用是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使立论有根据,委婉表意,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典故之种类有三,即明典、暗典、翻典。

边塞诗常用的表达技巧,有用典、借代、对比、烘托、虚实结合、象征、借景抒情、比喻、夸张等。 

用典 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有人说龙城是指打到龙城的卫青,<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上写有“青至龙城,斩首虏数百”;也有人说龙城是指转战千里,路过龙城的李陵,<汉书李广苏建传>写李陵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虏从上风纵火,陵亦令军中纵火以自救。假如有龙城飞将那样的猛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这两句化用“龙城飞将”的典故,写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2借代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一般来说,边塞诗中的借代手法多体现为用衣着服饰、兵器代指士兵,用胡尘代指敌兵或者外族土地,用旌旗代指我方军队等,具有委婉含蓄的特点。

表达效果: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陇西行四首·其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赏析貂锦,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用胡尘代指胡人的土地。

3对比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边塞诗中的对比手法则多为将军和士兵遭遇的对比,帝王功业和百姓苦难的对比,当然也有环境描写的对比。

表达效果:通过对比,使中心主旨的表达更为鲜明。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 教人意气忆长安。

 

赏析“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已是暮春时节,要在故乡,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将秦中春色与塞外酷寒相对比,更加突出了战士们在边关忍受的苦寒,恨春风不度,勾起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4烘托

表达效果:边塞诗中烘托手法大多为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战场的惨烈、艰苦或者军情的紧急。

从军行(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赏析诗的一、二句“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采用倒装的句式,描绘了戍边部队奉命开拔及行军途中的情景。“大漠风尘日色昏”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

5虚实结合

表达效果:运用想象,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对比。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赏析第三句“无数铃声遥过碛”,写的是在沙漠上级缓行进的一队驮运货物的骆驼,但句中却并没有出现骆驼和押运人员的形象,只有从沙漠上遥遥传来的络绎不绝的驼铃声。这是虚实结合、以声传影,因声见形的妙用。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的走过沙漠,驼铃发出悦耳的声响,使人不由的想起往日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而现在的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了。抒发了由对唐王朝落寞衰微的无奈而产生的辛酸沉痛之情。

6直抒胸臆

表达效果:直接表达情感,真切强烈,震动人心。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赏析诗的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1这里化用了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个典故。引用古籍中的故事属于正面用典。

2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 温廷筠《商山早行》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易水送别》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灏《黄鹤楼》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

3讲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从诸子百家和历代文人、政治家的经典名句中旁征博引,表达立场、观点和方法。

用典亦称用事,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即称“用典”。

用典是有几个字就说明所要表达的意思,几个字就点明了一个故事。用字、表达都很灵活。引用是把原话抄过来,然后说自己的意思。比较麻烦。不过有时候引用原话更权威和准确。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

扩展资料: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典故,比如孔融让梨、大禹治水、围魏救赵、割席分坐。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也经常被拿来当做典故使用,这就是用典。

学习用典,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今人用典,既包含着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体现着对历史文化的自信。

-用典

人民网-人民日报思想纵横:学用典 提精神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