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抄写
《千字文》实录九百九十四个汉字,重字凡六,以汉语拼音为序列于下:
“发”:周发殷汤;盖此身发
“巨”:剑号巨阙;巨野洞庭
“昆”:玉出昆冈;昆池碣石
“戚”:戚谢欢招;亲戚故旧
“云”:云腾致雨;禅主云亭
“资”:资父事君;务资稼穑
资料延伸:
千字文》是本蒙学字书,今天还能见到的本子,是梁朝天监年间周兴嗣奉敕"次韵"的那一本。启功先生说:可能是先集字,然后次韵而成。当时还有萧子范撰写的一本,宋朝以后失传了。
周本《千字文》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原因诸多,"集王羲之字"是重要一条。当初梁武帝摹出副本"分赐八王"--这八王大概是梁武帝的五位弟兄和三位皇子,经王府人士的传写,就流传到世间了。陈隋之际的智永大写特写《千字文》,就因为周本《千字文》是王羲之的字样,据说临了八百本。到了唐太宗提倡"王书",把王羲之供到书法的神坛上,智永所书的周本《千字文》就成为了平常人学王羲之书法的津梁。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收藏的一本唐朝贞观十五年(641年)蒋善进临写的《真草千字文》残卷,是临仿智永的写本。北宋宣和内府收藏的智永书这全部是《千字文》,真草有7本,草书7本,还有小字真草1本。古代的字书,也是习字的范本,为了满足习字的需要,隋朝时已经出现了单休的《篆书千字文》和《草书千字文》,唐朝又有了用行书、隶书抄写的《千字文》。于是,五类书体的《千字文》都有了。
《王羲之行书千字文》讲述了王羲之书法在南朝的强大影响,在《千字文》的编纂和书写上可以见出一斑。在南朝时期,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一直被作为字书的字样,所以才会出现《千字文》这样专门收集王羲之单字并加以编纂的集字作品。《千字文》编集于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5),是十分爱好王羲之书法的梁武帝命著名文士周兴嗣从王羲之传世书法中选择一千个不重复的单字加以编次而成。传说周兴嗣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就编次完成,须发皆白,因此得到梁武帝的嘉奖。另一种《千字文》文本是梁武帝的弟弟南平王萧伟命萧子范(486—549)所编撰,可惜今已失传。《千字文》问世之后,历代不断有书法家加以书写,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萧子云和王羲之七世孙僧智永。萧子云曾奉梁武帝之命书写《千字文》并上呈给武帝,其原迹今已不传。智永所书写的《千字文》则有墨迹和刻本流传到今天。
唐朝著名书法家
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人。唐朝大臣、书法家。欧阳纥之子,楷书四大家之一。
隋炀帝即位,欧阳询出任太常博士。武德三年(620年)投靠夏王窦建德,授太常卿一职;武德五年(622年)归顺唐高祖李渊,授侍中,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册封渤海县男,主持编撰《艺文类聚》。
欧阳询精通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善于书法,史称“大欧”。书法于平正中见险绝,号为“欧体”。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贞观十五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
基本信息
别名
欧阳率更大欧
所处时代
隋末唐初
出生日期
公元557年
出生地
衡州
去世日期
公元641年
展开
人物生平
少年流离
欧阳询祖父欧阳頠历任使持节、都督衡州诸军事、安南将军、征南大将军等要职。欧阳询的父亲欧阳纥20岁随父从军,骁勇善战,后来子承父业,任都督交、广等十九州诸军事,广州刺史等职。陈宣帝太建元年(569年),皇帝因猜疑其怀有二心拜其为左卫将军。欧阳纥于是据广州起兵反叛,第二年春兵败被擒,举家上下仅欧阳询一人因逃匿而豁免,其余悉数被杀。此时欧阳询年仅13岁,此后两月,皇太后驾崩,大赦天下,欧阳询因此而免死,逃过一劫,并被父亲生前好友江总收养。欧阳询随养父20余年,长居建康(今江苏南京)。[1]
官场生涯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欧阳询任太常博士。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宇文化及自称天子,欧阳询作为朝臣亦被他掳持。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窦建德攻破聊城,欧阳询被夏国留用,授予太常卿一职。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秦王李世民大破窦建德于虎牢,平定河北,欧阳询又一次死里逃生,后来因为他在隋朝时与高祖李渊交情甚厚,所以被授予侍中一职,当时年已65岁。在大唐盛世他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故也称为“欧阳率更”。[1]
应召修书
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欧阳询应诏与人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七年书成,询撰序言。全书凡100卷,分48部。此书征引古籍达1400余种,这些古籍后来大多散佚。赖《艺术类聚》保存诸书许多重要内容。
贞观年间(626年-649年)欧阳询以80多岁的高龄逝世。[1]
主要成就
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中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2]
个人作品
九成宫醴泉铭[10]
虞恭公碑
皇甫诞碑
化度寺塔铭
黄帝阴符经(现藏于徐州市博物馆)
荐福寺碑(已佚)
张翰思鲈帖
梦奠帖
卜商帖
正草千字文
行书千字文
丘师墓志[2]
书法理论
传授诀
欧阳询作品
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轻重,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 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敧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枯形,复不可肥,肥即质浊。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贞观六年七月十二日,询书付善奴授诀。[2]
八诀
所创“欧阳询八诀”书法理论,具有独到见解。对明代人李淳的八十四法,清代人黄自元结构92法的著述,均有启示
这通《行书千字文》是欧阳询根据周兴嗣本所书,千字文传本共有三种,一为王羲之临繇所书的古各字文,一为萧子范所撰千字文,一为周兴嗣撰千字文,前二种已不传。而欧阳询所书千字文见于著录的共有三本,但存世的仅此一本,可见弥是珍贵。此《行书千字文》风格儒雅俊秀,风神清朗;结字颀长娟秀,精神独具;用笔来往有法,书写自如;点画无懈可击。应该说,这通风骨清峻的《千字文》已臻达人们向往的[古淡]的境界,它更少了一分欧书早期作品那种剑拔弩张的火气,已臻老境,也臻化境,出神入妙,难以言表。
•以上是行书谦的写法。
延展回答:
“谦”拼音:qiān。
“谦”的意思:虚心,不自高自大:~虚、~让、满招损,~收益。
名句欣赏、如下:
1、谦得益。——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2、谦谦君子,用涉大川。——《易·谦》
3、谦,逊让也。——《玉篇》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 辽宁省博物馆藏。墨迹本,无款。行书。首尾百余行,前后千余字。从原版影印的尺寸来看,每行10字,每字大约5㎝见方,整幅作品长度=原文+跋+空白,总共大概得有1米多长吧。
此帖也是流传有绪的名帖之一。此帖曾归宋王诜所有,其后经贾似道等收藏,明代入项元汴天籁阁,清乾隆初归安岐所有,并摹勒上石。后入清内府。经浦仪带出清宫,成为“东北货”。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此帖自始至终一丝不苟。每一字之落笔,由牵丝中可见,笔笔相连,转折自如,气势贯通,疏密适度,清秀挺拔,飘洒有致。
欧阳询书《千字文》,见于著录的共有三本:一为蔡襄题识过的《草书千字文》,一为南宋初期扬无咎藏的《楷书千字文》,一为现存的这本千字文。帖后仅存王诜跋:“东坡云,欧阳率更书非托于偏险,无所措其奇。其末流遂至李国主辈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仆非唯爱此评,又爱其笔札瑰伟,遂白主人而取之。主人自有好事之病,怜我病更甚,故取之而不拒之也。晋卿书。”
按:此本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与欧字所具备的特征都是极为相近的。其中“书”字误书为“画”,而李渊的“渊”字缺笔以避讳。据陈垣《史讳举例》考证,唐碑之中避讳缺笔的,最早见之于高宗乾封元年赠《泰师孔宣碑》。杨仁恺断定此帖为欧阳询早年所书,那就更没有必要避“渊”字讳。
千字文抄写
本文2023-11-01 16:00:4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0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