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之五脏六腑(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2收藏

中医理论之五脏六腑(三),第1张

根据《黄帝内经》:心为君主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肺为相辅之官,脾为仓廪之官,肾为作强之官;即心相当于古代的君主,肝相当于将军,肺相当于宰相,将军或宰相出现问题,则会对君主的决策产生影响;若君主出现问题,则各职能都会受到影响;反之,其他各职能器官出现问题,同样会对心产生影响。总体来讲,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心主行血,肺主气而司呼吸。气为阳,血为阴,血的运行需要依靠气的推动,气也需要借助血的运行散布全身,两者相互配合,保证了气血相互依存、正常运行,从而维持各器官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因此,常有“气为血帅,气行血行”“血为气母,血至气亦至”等说法。

若仅有血而无气推动,则血凝而不行,谓之淤血。如果仅有气而无血,则气无所依附,涣散不收。因此,在病理上,肺的宣肃功能失调,可影响心主行血的功能,而致血液运行失常。反之,心的功能失调,导致血行异常时,也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从而出现心肺亏虚,气虚血瘀之候等。如肺气不足宣发无力,不能辅助心脏推动血液,造成心血瘀阻;如心火过旺会灼烧肺阴,而出现心悸、心烦、咳嗽、咯血等症候。

心主血而行血,脾主生血又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心血赖脾气转输的水谷精微以化生,而脾的运化功能又有赖于心血的不断滋养和心阳的推动;同时,血液在脉内循行,既赖心气的推动,又靠脾气的统摄。因此,脾气足,血有生化之源,心血充盈;脾气虚,则运化失职化源不足,将会进一步导致心血虚。

心藏神,在志为喜;脾藏意,在志为思。心血运于脾,心神统于脾,心火生脾土,脾强则主运化,而生血统血。思虑过多则脾运不舒。因此,心与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功能失调,以及运化无权和心神不安等,呈现心脾两虚之候等。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舍魂。因此,心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方面与神志方面的既有相互依存又有相互协同的关系。

在血液运行方面,心主血,肝藏血。心血充盈,心气旺盛,则血液运行正常,而肝才能有血可藏;肝藏血充足,并随着人体动静之不同进行调节,而有利于心推动血液运行。正如王冰注《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心肝协同,血液运行正常。

血液生化于脾,贮藏于肝,通过心而运行于全身。心行血功能正常,肝有所藏。若肝不藏血,则心无所主,血液的运行必致失常。故“心肝血虚”常同时出现。

在精神情志方面,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皆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如《类经·藏象类》说:“神藏于心,故心静则神清;魂随乎神,故神昏则魂荡。此则神魂之义,可想象而悟矣。”心神正常,则有利于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正常,调节精神情志活动,则有利于心主神志。心肝两脏,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以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

在病理上,血液和精神情志方面的病变,心肝两脏往往相互影响。如心血不足,则常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亦可导致心血不足,二者常互为因果。常见面色无华、心悸、头昏、目眩、爪甲不荣、月经量少色淡等心肝血虚证。心神不安,可导致肝失疏泄,或因情志所伤,亦可导致心神不安,出现心烦、心悸、失眠、急躁易怒或抑郁不乐、胁肋疼痛等病症可同时并见。

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往往称之为“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心肾相交理论的形成,是从阴阳、水火关系逐步发展起来的。《内经》首先提出:“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汉·华佗在《中藏经·阴阳大要调神论》中提出:“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认为坎离(肾心)水火相通。唐代孙思邈根据《易经》水火既济与水火未济两卦的涵义,和中医心肾的五行归属及心肾两脏的生理关系,在《千金方·卷十三·心脏方》中提出:“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明代周子干在《慎斋遗书·卷一·阴阳脏腑》中明确提出“心肾相交”,并对其机理作了说明,曰:“心肾相交,全凭升降。”从升降关系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由此可知,心肾相交是对心肾两脏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它包括心肾之间的水火既济、阴阳互补、精血互化、精神互用等内容。

心肾水火既济: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属阴。心火必须下降于肾,温煦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滋助心阴,制约心火使之不亢。心肾水火相交既济,从而使心肾两脏的生理功能保持协调平衡。

心肾阴阳互补:在生理情况下,心阴与心阳、肾阴与肾阳之间互根互用,使每脏阴阳保持着协调平衡。而心与肾之间相关两脏的阴阳也存在着互根互用关系,心之阴阳能补充肾之阴阳,肾之阴阳能补充心之阴阳,从而使心肾阴阳保持着充足与协调平衡。

心肾精血互化:精和血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精血之间可以互生互化。心主血,肾藏精,心肾精血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这为心肾相交奠定了物质基础。

心肾精神互用: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之主宰,神可以益精。肾藏精,精生髓充脑,脑为元神之府,积精可以全神。明·戴思恭在《推求师意·杂病门·怖》中说:“心以神为主,阳为用;肾以志为主,阴为用。阳则气也、火也,阴则精也、水也。凡乎水火既济,全在阴精上承,以安其神;阳气下藏,以安其志。不然,则神摇不安于内,阳气散于外;志惑于中,阴精走于下。”马培之说:“心主藏神,肾主藏精,精也者神之依,如鱼得水。”因此,心肾精神互用,亦为心肾相交之义。

在病理变化上,心肾病变可以相互影响。例如:心阴不足可导致肾阴不足,肾阴不足亦可导致心阴不足,心阴不足可导致心火偏亢,肾阴不足可导致相火偏亢,从而产生心肾阴虚火旺的病变,表现为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耳鸣、腰膝酸软,或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称之为“心肾不交”。又如:肾阳虚损,不能温化水液,阳虚水泛,上凌于心,可见畏寒、面色惨白、水肿、尿少、心悸等症,称之为“水气凌心”。又如:心血不足,血不养神,肾精亏损,脑髓空虚,产生心肾精血亏虚,神失所养的病变,出现健忘、头昏、耳鸣、失眠、多梦等病症。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宗气生成方面:肺司呼吸,吸入自然之清气,脾主运化,吸收水谷之精气,清气和精气是生成宗气的主要物质基础。只有在肺脾协同作用下,才能保证宗气的正常生成。

水液代谢方面:津液代谢是多个脏腑的共同作用,就肺与脾而言,需要肺的宣发肃降作用,以通调水道,使水液得以正常的输布与排泄。脾的运化作用,以吸收、输布水液,使水液得以正常的生成与输布。肺脾两脏协同,是保证津液正常生成、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同时,在津液代谢过程中,肺的通调水道与脾的运化水液,又存在着相互为用的关系。

在病理关系上,肺脾两脏病变可以相互影响。例如:肺气虚弱不能正常呼吸,脾气虚弱不能正常运化,则气的生成乏源。或因脾气虚弱,生气不足,导致肺气虚;或因肺病日久,耗气过多,影响及脾,产生食少、腹胀、便溏、体倦乏力、咳嗽、气短、气喘等脾肺气虚证。又如: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聚为痰饮,影响肺的呼吸及宣降功能;或因肺气虚弱,宣降失职,水道不能通调,水湿潴留,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表现为食少、倦怠、腹胀、水肿、咳嗽、气喘、痰多等脾肺气虚,痰湿内停的病变。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消化功能和血液运行方面的关系。

消化功能方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及分泌胆汁,有助于脾的运化功能;脾气健旺,运化功能正常,则有利于肝之疏泄。肝脾相互为用,消化功能正常。

血液运行方面:肝主藏血,贮藏血液并调节血流量;脾主统血,使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逸出于脉外。肝脾协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在病理方面,肝脾病变可以相互影响。例如:肝失疏泄,无以助脾之升散,使脾失健运,称为“木不疏土”;或因脾失健运,湿热郁蒸,薰及肝胆,出现精神抑郁、胁肋胀痛、腹胀腹泻,或食欲不振、黄疸等肝脾不调的病变。又如:脾失健运日久,血无生化之源;或脾不统血,慢性失血日久,均可导致肝血不足,表现为纳少、倦怠、头晕、目眩,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等症。亦可因肝不藏血或脾不统血,均可引起血行失常,出现多种出血的病症。

脾与肾的关系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两者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景岳全书·论脾胃》说:“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故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关系到脾、肾两脏。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源于先天,主生殖繁衍,为先天之本。先天与后天又相互资生,脾的运化,必须借助肾阳的温煦蒸化,始能健运;肾中精气,又赖脾运化的水谷精微补充,才能不断充足。故《医门棒喝》说:“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之阳气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这充分说明了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的相互关系。《血证论·阴阳水火论》所说:“人之初胎,以先天生后天;人之既生,以后天生先天。”亦是说明先后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脾与肾的关系,还体现在水液代谢方面。脾运化水液,关系到人体水液的生成与输布,其须得肾阳的温煦蒸化;肾主水,司开合,在肾气、肾阳的气化作用下,主持全身水液代谢平衡,其又须赖脾气的制约,即所谓“土能制水”。脾肾两脏相互协同,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陈代谢。

在病理方面,脾肾病变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例如:脾气虚弱,运化不健,导致肾精不足,表现为腹胀、便溏、消瘦、腰酸、耳鸣,或青少年生长发育迟缓、不良等病症。又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或脾阳久虚,损及肾阳,形成脾肾阳虚证,表现为腹部冷痛、下利清谷、腰膝酸冷、五更泄泻等病症。又如: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液,或肾的阳气虚损,气化失司,而导致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表现为面浮、肢肿、腹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脾肾阳虚水液停滞的病症。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机升降调节方面的依存与协同关系。《素问·刺禁论》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其义是说:肝主升发之气,于左上升;肺主肃降之气,于右下降。这就是对肝肺气机升降特点的概括。

肺气以肃降为顺,肝气以升发为畅,肺与肝密切配合,一升一降,对全身气机的调畅,起着重要作用。此外,肺气充足,肃降正常,有利于肝气升发;肝气疏泄,升发条达,有利于肺气肃降。

在病理方面,肝肺气机升降失调病变可以相互影响。如肝气郁结化火,升发太过,气火上逆犯肺,使肺失宣降;或肺失清肃,燥热内盛,影响及肝,使肝失条达,都可产生头痛、面红、目赤、胸胁胀痛、咳嗽、咯血等肝肺同病的病症。对“肝火犯肺”者,用五行理论来概括,又称为“木火刑金”。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方面的协同与依存关系,以及肺肾之阴相互资生关系。

水液代谢方面: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气肃降,使水液下行及肾,有助于肾主水;肾为主水之脏,肾气推动、肾阳蒸腾,有利于肺的通调。肺肾协同,相互为用,保证人体水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

呼吸运动方面:肺主气司呼吸,以主呼吸之气;肾主纳气,以维持呼吸深度。肺肾配合,共同完成呼吸功能。同时,肺在司呼吸中,其气肃降,有利于肾之纳气;而肾气充足,摄纳有权,也有利于肺气肃降。故《类证治裁·喘症》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此外,肺肾之阴也是相互资生的。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肺阴充足,输精于肾,使肾阴充足;水亦能润金,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肾阴充足,上滋于肺,使肺阴充足。肺肾之阴,相互滋生,从而维持肺肾两脏之阴的充足与协调平衡。

肺肾两脏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有:

一是水液代谢障碍: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肾气虚弱,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水液内停,上泛于肺,使肺失宣降,都可导致水液输布、排泄障碍,出现咳嗽、气喘、尿少、水肿等肺肾同病的病症。故《素问·水热穴论》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二是肾不纳气: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出现呼吸表浅、动辄气喘、胸闷、咳嗽、气短等病症。

三是肺肾阴虚:肾阴不足,不能上滋肺阴;或肺阴虚损,累及肾阴,肺肾阴虚同时并见,出现两颧嫩红、骨蒸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肺肾阴虚内热证。

肝与肾的关系,在中医古籍中往往又称为“乙癸同源”或“肝肾同源”。“乙”、“癸”原为古历的两个天干符号,根据天干配属五行法,甲乙属木,壬癸属水,而肝属木,肾属水,故乙、癸分别作为肝、肾之代名词,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中明确提出“乙癸同源,肾肝同治”之说,揭示了肝肾在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肝与肾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肝肾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张氏医通·诸血门·诸见血证》说:“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即肾精化为肝血。《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封藏于肾中的精气,也需要依赖于肝血滋养而保持充足。肾精与肝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同盛同衰,休戚相关,二者相互滋生,相互转化,肾精养肝化血,肝血滋肾化精。故此“肝肾同源”亦即“精血同源”。

肝肾阴阳互补:肝肾之阴相互滋生,肝属木,肾属水,水涵则木荣,母实则子壮;肝阴亦能滋补肾阴,母子相生,子亦能奉母。阴阳既能互生,又能互制。肝肾之阴充足,不仅能相互滋生,而且能制约肝阳使其不致偏亢。由于肝肾阴阳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从而保持肝肾阴阳的充足与协调平衡。

肝肾同俱相火:《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元·朱震亨在《格致余论·相火论》中说:相火“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两部。”心火为君火,肝肾之火为相火。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君火、相火为人身之阳气,属于少火,蒸腾全身,温暖脏腑,是生命活动之动力。肝有相火,则使血不寒,司气机之升发,尽疏泄之职;肾有相火,输布一身,使水火得济,以奉生身之本。相火为肝肾两脏共同专司,其宜潜藏。肝肾精血充足,肝肾之阴充盛,则相火得以制约,宁静而守位于肝肾。

疏泄封藏互用: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关系。肝气疏泄,可使肾之封藏而开合有度;肾之封藏,则可制约肝之疏泄太过。疏泄与封藏,既相反又相成,互用互制,从而保证并调节女子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功能的正常。

在病理方面,肝肾病变往往相互影响,而表现为肝肾同病。例如:肾精亏损可以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表现为头昏、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等肝肾精血不足证。又如:肝阴不足可引起肾阴不足而致相火偏亢,肾阴不足亦可导致肝阴不足而致肝阳上亢,称之为“水不涵木”,出现头昏目眩、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遗精、烦热、盗汗等肝肾阴虚火旺证。又如:肝肾精血不足,或肝肾阴虚火旺,引起肝主疏泄和肾主封藏关系失调,则可出现女子月经周期紊乱、经量过多或闭经,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病症。

古琴除了修身养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疗愈和 养生 。《黄帝内经》里最神秘的内容就是那些音律和五行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大学者们把乐音当命,知道每个声音都事关重大的关系到阴阳的磁场。

古琴不仅滋养了中国人的性情,更为祖国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下面,带着大家详细了解古琴的疗愈和 养生 功能。

古人把古琴视为 养生 之物,嵇康在《 养生 论》中说:“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乐后足,遗生而后身存。”

晋代文学家在《答难 养生 论》中说:“窦公无所服御而至百八十,岂非鼓琴和其心哉,此亦养神之一征也。”

白居易在晚年患风疾,尤爱听琴:“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自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告诉我们弹琴可“销疾”“ 养蒙”。又有 “一弹一唱再三叹,曲淡节稀声不多。融融曳曳召元气,听之不觉心平和。

“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平其心以养其疾”,弹琴能够治疗疾病。

告诉我们弹琴可“销疾”“ 养蒙”。又有 “一弹一唱再三叹,曲淡节稀声不多。融融曳曳召元气,听之不觉心平和。”(《五弦弹》)

宋代的欧阳修,又号“六一居士”,这其中之一便是琴。他曾经写了一篇弹琴能疗疾的文章《送杨公序》送给他的朋友当做临别的纪念。

欧阳修将自己作为例证告诉朋友弹琴助益于身体,提出疾病的由来是因为内心忧愁,久而久之,淤积体内,药物能马上使疾病好转,但有毒性,不及声音能使心平。

古琴的名词释义: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 历史 。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如果把人体比作精密仪器,“心、肝、脾、肺、肾”这五大五脏就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身体都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垮掉。

养五脏其实很简单。记住一套保持五脏健康的“组合拳”。一种食物配一个穴位。吃、喝、揉、按,就能轻松保留五脏。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穴位五脏养生的哲学。

养心第一穴:神门

神门穴位于小指外侧端凹陷处,有腕纹。有宁心泻火的功效。每天可随时捏揉神门穴,以有轻微酸痛感为宜。

晚上睡前按摩神门穴,有助于更好的睡眠。睡觉时,用右手大拇指按左侧神门穴5~10次,再用同样的方法按摩右手,即可入睡。

劳逸结合。

要认清和评估自己的自我承受能力,抓住机遇,发挥自己的长处,学会快速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各种事件中基本保持心理平衡。

科学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定制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或目标,适时留有余地。无论工作多忙,每天都要留出一定的休息和“呼吸”时间,尽量给精神紧绷的弦一个放松的机会。

养肝第一穴:太冲

手指沿足趾与第二趾间隙向上按压,足动脉搏动处为太冲穴。每次按压4~5分钟。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道家认为高血压与肝阳上亢、肝火亢盛有关,所以按摩太冲穴可以有效降低血压。此外,感冒初期按摩太冲穴,还可以缓解感冒引起的眼睛流泪或干涩等不适。

睡眠充足。

熬夜狂欢,对于中年努力的人来说是家常便饭。他们习惯了昼夜颠倒,熬夜早起。

经常听人说:晚上22点不睡觉,明天就变成“熊猫”了;如果凌晨2点后还不睡觉,估计第二天就变成“厉鬼”了(请自行脑补)。

人到中年,很多事情有心却无力。面对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烦恼,大部分人都容易精神压力过大。导致睡眠质量差,影响身体内脏器官功能。

所以,想要养生养肝,首先请注意睡眠,做好星座运势:“早睡,少熬夜”。

补脾第一穴: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于腿部,外膝眼向下四横指(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中间中指横纹为准)。

足三里(足三里),合胃穴,是防治各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气虚的人免疫力低,容易疲劳生病。经常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健脾益气。

擦拭胸部和腹部

将手掌和手指分开,放在胸部乳房下方,然后沿着肋部轻轻推揉,从胸部上下到肚脐,再到下腹部。发烧是明智的。

此法可疏通肝经、脾经,健脾养肝。

养肺第一点:太原

太渊穴位于腕横纹上,桡动脉搏动的地方。刺激太原穴可达到益气养肺、止咳平喘的功效。

用左手拇指尖按压右手的太渊穴,垂直向下按压,揉捏。然后,慢慢屈曲和拉伸右手腕,引起酸痛、麻木、肿胀、疼痛、发热和行走。20~30秒后,逐渐放松,然后轻轻摩擦该部位,以此类推。

交替按压各穴位5~10分钟,每日1~2次。

胸部增大法

握紧拳头,手臂同时向后向外伸展,连续扩胸15次左右为一个过程,每天重复三四次。

这个ca

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来补肾扶正,是值得提倡的积极举措。下面介绍一个简单易学的运动方法,有助于滋肾补虚。

具体方法是:双掌搓至掌心发热后,放在腰间,掌心对着皮肤,沿腰部上下,直至感觉发热,早晚各做一次,每次200次左右,有补肾益气的作用。

提醒:按揉穴位可以缓解疾病,有保健的作用,但不代表所有疾病都能治好。

而且,指压虽然简单有效,但并不适合所有人,尤其是孕产妇和体弱者。不要随意尝试。

你知道五脏六腑的“天敌”是什么吗?要想好好保护它们,就要知道每个脏器最害怕的东西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说说:

1、心脏怕咸:

大家都知道,吃咸的东西太多,是导致血压升高的最直接因素。其实钠盐摄入过多,还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有104%的冠心病死亡和214%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死亡都跟钠盐摄入太多有着脱不开的关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大家每天的钠盐摄入量不超过6g,其中不仅包含食盐,还有豆瓣酱、酱油、咸菜等高盐食物中的钠盐含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2、肝脏怕酒:

肝脏是我们身体最大的解毒器官,我们通常喝的酒精,大多数都是通过肝脏代谢的。如果长期大量喝酒,那么过多的酒精会引发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最后形成酒精性脂肪肝。

当肝脏的解毒能力无限下降时,多余的毒素无法及时排出,那么就会发展成肝硬化、肝炎,甚至是肝癌。建议成年男性一天的酒精量不要超过25g,相当于750ml的啤酒、250ml的葡萄酒或50g的高度数白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3、肾脏怕肉:

很多人喜欢吃肉,甚至到了“无肉不欢”的地步,而这种大量吃肉,少量吃菜的饮食模式,很容易导致蛋白质和脂肪过量。大量的蛋白质最终是要经过肾脏代谢出去,形成尿酸、尿素氮、肌酐等废物。

另外,大鱼大肉一般会伴随着大量的食盐摄入,而过多的盐分、蛋白质、脂肪等都是给肾脏带来负担的“罪魁祸首”,要想保护好肾脏,一定要远离这些物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4、肺脏怕烟:

肺脏是我们人体最“娇嫩”的器官,它作为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很容易因为各种有毒气体的摄入而对其造成伤害。

比如长期吸烟的人群,不仅毒害的是自己,对于身边吸二手烟的人来说,伤害可能更大。另外,很多女性不吸烟、也没有处于二手烟环境,却也有可能检查出肺癌,这是由于厨房油烟也是导致肺癌的重要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5、肠胃怕凉: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喝了几口凉饮料或是吃了一根雪糕,有可能就会出现胃痛、拉肚子的情况。其实我们的肠胃是最喜欢温暖的器官,如果胃不好,喝点热粥会觉得非常舒服。

但是如果受到冷空气或是冷食品的刺激,那么很容易出现收缩痉挛、胃绞痛、腹泻等不适反应。

建议您尽量不要吃太凉的食物,更不要突然进入空调很凉的屋子,都有可能导致肠胃受凉,严重的还有可能引发急性肠胃炎。

☞肺外主皮毛,上痛鼻窍,对气候环境变化相当敏感。

☞肺主气,能主一身之气。

☞肺还有通调水道的功能,能调节治理一身的气机运行和水液代谢。

肺的调养方法:

一、保养肺气法

1、避邪 ;

☞养肺气,在冬春季节避寒邪,注意防寒保暖。

☞在春夏季节避温邪,注意居住环境和饮食的卫生,常服清热解毒的食物或药品。

☞在秋季避燥邪,注意多喝水,多服用滋补的食物或药品。

2、少言

☞说话太多易耗损肺气 ,导致肺气虚,引发诸多病症。

3、无忧

☞忧伤肺, 悲伤会干扰了正常的心肺之气,使得上焦不通,人的气血不得布散,导致全身无力。保养肺气要远离忧伤的情绪,保持开朗的心情。

二、日常调养法

养成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良的刺激。

1、重视运动,使气血保持流通。

2、注意避风寒,背部不能受寒,要避免在风口直吹。

3、呼吸新鲜空气、戒烟。

三、饮馔服食法

1、多食辛苦;

☞辛味药食能发散风寒、宣泄肺气,如:薄荷、生姜、桂枝等。

☞苦味能泄上逆之肺气,可在肺食药中适当添加,如:麦、羊肉、杏、薤等。

2、不可过食生冷

☞生冷食物,会阻碍肺部的气机,甚至会导致寒饮停肺等慢性肺病。

3、常补气阴

肺气不足表现为呼吸不利,免疫力不足。应补益肺气。

☞如果肺热咳喘有痰,可以川贝炖雪梨。将雪梨洗净、削皮、切开、去核,成为一个梨盅,在其中放入几粒川贝与冰糖,隔水蒸一小时左右,取出吃梨。此法可润肺化痰。

四、肺之导引法

古籍中所载专用于养肺之导引法:

《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肺脏导引法”,此法包括三势:

1、正身端坐,两手按于地上,身体前缩,脊背弯曲,向上举3次。

2、正身端坐,用手握拳,手拳反捶脊背,左右各15次。

3、收势。行功完毕,闭目端座良久,然后将口中唾液分3次咽下,再叩齿3次而止。

☞经常修习此功法,对于肺脏具有保健作用,并能祛除肺中风邪、积劳等,如肺部感染及肺结核等,可有效预防各类肺脏疾病的发生。

后记:

肺不好的人,一到秋冬,天气开始寒凉时,最容易出状况。鼻塞、流鼻涕、咳嗽、气喘、咽喉肿痛、胸闷等等,都跟着来了。

提高生命生存的质量,一点一滴,在一日一行里。

养护生命,基于好的大环境,也基于微环境:个体自身保健意识的有序建立。

个案:笔者身边有因为吸烟而导致的肺癌患者,但也有不吸烟的肺癌女性患者。

所以,有保健意识的人,养肺,不吸咽的人,一样也是身体保健的一部分。

中医理论之五脏六腑(三)

根据《黄帝内经》:心为君主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肺为相辅之官,脾为仓廪之官,肾为作强之官;即心相当于古代的君主,肝相当于将军,肺相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