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要药黄芪,详细解读中药黄芪的神奇之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2收藏

补气要药黄芪,详细解读中药黄芪的神奇之处,第1张

提到黄芪,很多人只知道它有补气的作用。门诊上好多患者会问“李大夫,我感觉我有点气虚,我喝点黄芪行不行”那气虚有很多种,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阳气虚等等,黄芪能补哪些气虚呢除了补气的作用,黄芪还有哪一些功效呢?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下黄芪的作用。

黄芪药性: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

黄芪的应用非常广泛。且看黄芪归经为脾肺经。黄芪补气补的主要是肺气和脾气。黄芪治疗的病症主要归纳为以下5点。

1肺气虚证。黄芪入肺经,能补益肺气,可用于肺气虚弱,经常感冒咳嗽,咳喘日久不愈,气短神疲者;治疗肺气虚导致的感冒咳嗽常常配伍紫菀,款冬花,杏仁,百部等祛痰止咳平喘的中药。

2脾气虚证 黄芪补气补的最大的就是脾气,黄芪甘温,又入脾胃经,脾胃之气为中焦之气,所以黄芪是补中益气的要药。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饮食不佳,大便溏泄不成型可以单用黄芪熬成膏服用,如黄芪膏;也可以配伍党参,白术等补气健脾药同用。脾气虚,中气不足升 无力,容易下陷。黄芪又能升阳举陷,善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在下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等。常常配伍人参,升麻,柴胡等品同用,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脾气虚容易生湿,脾虚湿盛水湿运化代谢差导致浮肿尿少,下肢水肿等。黄芪既能补脾益气又能利尿消肿标本兼治,为治疗脾虚水肿的要药,常与白术,茯苓等健脾利水之药配伍使用。

脾主统血,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归经导致失血证,如崩漏,鼻衄等,可配伍人参,白术等补气摄血;如归脾汤《济生方》

黄芪还能补气生血,治疗血虚证。血液的生成来源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黄芪补脾胃之气,促进血液的生成,治疗血虚证常配伍补血药当归使用,如当归补血汤《兰室秘藏》

脾主运化,脾虚不能输布津液,黄芪补脾气促进津液的生成与输布可治疗脾虚消渴,常配伍天花粉,葛根等使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3气虚自汗证 脾肺气虚的人往往卫气不固,表虚自汗,白天经常容易出汗,稍微活动或者不动就能出汗。黄芪能补脾肺之气,益卫固表常与牡蛎,麻黄根等止汗的中药同用,如牡蛎散《和剂局方》;若卫气不固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者,即经常受风感冒者,一点风吹就容易凉着这种的可以配伍白术,防风等同用如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4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者溃久难敛。在疮疡中期,气虚邪毒炽盛,正气无力将邪毒托出,疮疡形状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日久不好者,可使用黄芪补气生血,扶助正气,托毒外出,配伍人参,当归,升麻,白芷等同用,如托里透脓散《医宗金鉴》;在溃疡的后期,因为气血虚弱,疮口难以收敛,恢复缓慢可以使用黄芪补气生血生肌敛疮,可以配伍人参,当归,肉桂等同用,如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

5痹症,中风后遗症等 气虚导致的血液瘀滞,筋脉失养症见肌肤麻木或者半身不遂可以使用黄芪补气生血和行血祛瘀。治疗风寒湿痹时,可配伍川乌,独活等祛风湿药和川芎,牛膝等活血药使用。治疗中风后遗症,常常配伍当归,川芎,地龙等使用如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黄芪的用法用量:水煎服,一般量为9-30克。蜜炙可以增强其补气的作用。

古籍《本草汇言》记载黄芪“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

古籍《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黄芪“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下陷。”

我们现代对黄芪更有深入 研究:1黄芪能促进机体代谢,抗疲劳,促进血清和肝脏蛋白质的更新;

2有明显的的利尿作用;

3能增强和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力;

4有降血脂,抗衰老,抗辐射,保肝等作用

5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血管系统,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降低血压,降低血小板粘附力,减少血栓形成。

以上为黄芪的功效和应用。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黄芪的神奇和奥妙。临床应用非常广泛。是一味强大的补气药。

小儿腹胀为病证名,指小儿腹部胀满。《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小儿脏腑嫩弱,有风冷邪气客之,搏于脏气,则令腹胀。若脾虚,冷移于胃,食则不消。”明·陈治《幼幼近编》:“小儿腹胀,有虚有实。小便不利,闷乱喘急者,此邪气之实也……。小便自利,不喘,面目四肢浮肿者,此正气之虚也。”治法参见虚胀、实胀:虚胀:《张氏医通·腹满》:“有气虚不能裹血,血散作胀,必其人大便不坚,或时结时溏,溏则稍减,结则渐加,小便清利,甚则浑白如泔,其脉缓大而滞,气口益甚。不可用辛温耗气之药,宜四君子去白术加木香、泽泻、当归、芍药,以固其气中之血。有血虚不能敛气,气散作胀,必其人烦热便躁,小便黄数,其脉浮数而弦,人迎尤甚。慎不可用苦寒伤胃之药,宜四物汤去地黄加黄芪、肉桂、甘草、煨姜,以和其血中之气。”《景岳全书·杂证谟》:“治胀当辨虚实……第凡病肿胀者,最多虚证。若在中年之后,及素多劳伤,或大便溏滑,或脉息弦虚,或声色憔悴,或因病后,或因攻击太过而反致胀满等证,则皆虚损之易见者也。诸如此类。使非培补元气,速救根本,若虚在脾肺者,宜四君子汤、归脾汤之类主之。若脾虚兼寒者,宜理中汤、温胃饮、五君子煎。若脾虚兼痰者,宜六君子汤。若肾虚兼痰者,宜金水六君煎。若虚在肝肾者,宜六味地黄汤。若肾虚兼寒者,宜理阴煎,或八味地黄丸,甚者加减《金匮要略方论》肾气汤主之。”实胀:治以祛邪消胀为主,宜宣通,忌用守补。

详见百科词条:小儿腹胀 [ 最后修订于2015/9/15 19:35:44 共58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心损为病证名。因忧愁思虑伤心,所致血脉虚少的病症。为五脏虚损之一,又称损心。《难经·十四难》:“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也。”又云:“损其心者,调其荣卫。”虞庶注:“心主血,血为忧愁思虑伤于心,因兹致损。”《杂病源流犀烛·虚损劳瘵源流》:“损心伤神,血脉不荣,急调荣卫,宜八珍汤。”参见虚损:虚损为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因七情、劳倦、饮食、酒色所伤,或病后失于调理,以致阴阳、气血、脏腑虚亏而成。虚损病可概括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气虚多见肺脾虚损。症见四肢无力,懒于言语,动作气短,自汗心烦。宜用补中益气汤。血虚多见心肝虚损。症见吐血便血,或妇女崩漏,头晕眼花,或成干血痨。宜用四物汤、当归补血汤。虚在心者,并用归脾汤;虚在肝者,并用二至丸;内有瘀血者,用大黄䗪虫丸。阳虚多见脾肾虚损。症见饮食减少,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阳痿滑精,小便数而清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治宜温补。虚在脾者,可用附子理中汤;虚在肾者,可用附桂八味丸、右归丸等方。阴虚多见肺肾虚损。肺阴虚者,症见干咳,咯血,口干咽燥,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养阴清肺,可用沙参麦冬汤。肾阴虚者,症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咽痛,颧红,舌红少津,脉沉细数。治宜滋补真阴,兼予降火,可用大补元煎、六味丸、大补阴丸等方。

详见百科词条:心损 [ 最后修订于2015/12/3 10:05:10 共58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国家基本药物 3 概述 4 归脾丸药典标准 41 品名 42 处方 43 制法 44 性状 45 鉴别 46 检查 47 含量测定 4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4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4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74 测定法 48 功能与主治 49 用法与用量 410 规格 411 贮藏 412 版本 5 归脾丸中药部颁标准 51 剂型 52 拼音名 53 标准编号 54 制法 55 性状 56 鉴别 57 检查 58 功能与主治 59 用法与用量 510 规格 511 贮藏 6 归脾丸说明书 61 药品名称 62 药品汉语拼音 63 剂型 64 性状 65 归脾丸的主要成份 66 归脾丸的功能主治 67 归脾丸的用法用量 68 注意事项 69 归脾丸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610 备注 7 《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方之归脾丸 71 组成 72 归脾丸的用法用量 73 功能主治 74 方解 75 归脾丸的药理作用 8 《医学六要·治法汇》卷七之归脾丸 81 组成 82 功能主治 83 归脾丸的用法用量 9 参考资料 附: 归脾丸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guī pí wán

2 国家基本药物

与归脾丸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

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409 35 归脾丸 蜜丸 9g 丸 066 中成药部分 410 35 归脾丸 蜜丸 54g 瓶 4 中成药部分 411 35 归脾丸 蜜丸 72g 瓶 53 中成药部分 412 35 归脾丸 蜜丸 120g 瓶 88 中成药部分 413 35 归脾丸 蜜丸 200g 瓶 147 中成药部分 414 35 归脾丸 水蜜丸 6g 袋 067 中成药部分 △ 415 35 归脾丸 水蜜丸 36g 瓶 35 中成药部分 416 35 归脾丸 水蜜丸 40g 瓶 39 中成药部分 417 35 归脾丸 水蜜丸 60g 瓶 57 中成药部分 418 35 归脾丸 浓缩丸 200丸 瓶 87 中成药部分 △ 419 35 归脾丸 浓缩丸 96丸 瓶 43 中成药部分 420 35 归脾丸 浓缩丸 180丸 瓶 79 中成药部分 421 35 归脾丸 浓缩丸 192丸 瓶 84 中成药部分 422 35 归脾丸 浓缩丸 240丸 瓶 104 中成药部分 423 35 归脾丸 浓缩丸 360丸 瓶 153 中成药部分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 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3 概述

归脾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此中成药的部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成药的药典标准。

4 归脾丸药典标准 41 品名

归脾丸

Guipi Wan

42 处方

党参80g、炒白术160g、炙黄芪80g、炙甘草40g、茯苓160g、制远志160g、炒酸枣仁80g、龙眼肉160g、当归160g、木香40g、大枣(去核)40g

43 制法

以上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25~4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9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44 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气微,味甘而后微苦、辛。

45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试液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4~6μm(茯苓)。内种皮细胞棕**,表面观多角形或类方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炒酸枣仁)。纤维成束或散离,多碎断,壁厚,表面有纵裂纹,两端断裂成帚状或较平截(炙黄芪)。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炙甘草)。网纹导管直径约至90μm(木香)。草酸钙针晶细小,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白术)。

(2)取[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党参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在日光下检视,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取[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3:7:2)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4)取本品水蜜丸6g,研碎;或取小蜜丸或大蜜丸9g,剪碎,加盐酸无水乙醇溶液(10→100)20ml,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加水30ml,用三氯甲烷振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三氯甲烷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远志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冰醋酸(14:8: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5)取本品水蜜丸6g,研碎;或取小蜜丸或大蜜丸9g,剪碎,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当归对照药材1g,加甲醇20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6)取本品水蜜丸9g,研碎;或取小蜜丸或大蜜丸12g,剪碎,加硅藻土适量,研匀。加乙醚5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木香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药材溶液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丙酮(10: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46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A)。

4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4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32:68)为流动相;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理论板数按黄芪甲苷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4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黄芪甲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即得。

4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水蜜丸适量,研碎,取10g,精密称定:或取小蜜丸适量,剪碎,取15g,精密称定;或取重量差异项下的大蜜丸,剪碎,混匀,取15g,精密称定。精密加入甲醇100ml,称定重量,密塞,冷浸过夜,加热回流2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0ml,蒸干,残渣加水10ml,微热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4次,每次40ml,合并正丁醇提取液,用浓氨试液充分洗涤3次,每次40ml,弃去洗涤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用甲醇溶解,并转移至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4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μl与20μl、供试品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以外标两点法对数方程计算,即得。

本品含炙黄芪以黄芪甲苷(C41H68O14)计,水蜜丸每1g不得少于010mg,小蜜丸每1g不得少于57μg,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052mg。

48 功能与主治

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49 用法与用量

用温开水或生姜汤送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3次。

410 规格

大蜜丸每丸重9g

411 贮藏

密封。

412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5 归脾丸中药部颁标准 51 剂型

浓缩丸

52 拼音名

Guipi Wan

53 标准编号

WS3B130393 党参 80g 白术(炒) 160g 黄芪(蜜炙) 80g 甘草(蜜炙) 40g 茯苓 160g 远志(制) 160g 酸枣 40g 龙眼肉 160g 当归 160g 木香 40g

54 制法

以上十一味,党参、当归、甘草、木香粉碎成细粉,其余白术等七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 3小时,第二次 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135(20℃)的稠膏,与上述粉末混匀,制丸,干燥,打光,即得。

55 性状

本品为棕色的浓缩丸;气香微,味甘而后微苦、辛。

56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木纤维多成束,**,呈长梭形,壁厚,纹孔口呈横状或人字形。乳汁管直径12~15μm ,含细小颗粒状物。薄壁细胞纺缍形,壁略厚,有极微细的斜向错纹理。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以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57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8页)

58 功能与主治

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5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8~10丸,一日 3次。

510 规格

每 8丸相当于原生药 3g

511 贮藏

密封。

6 归脾丸说明书 61 药品名称

归脾丸

62 药品汉语拼音

Guipi Wan

63 剂型

大蜜丸每丸重9g

64 性状

归脾丸为棕褐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气微,味甘而后微苦、辛。

65 归脾丸的主要成份

党参、黄芪、酸枣仁、当归、茯苓、远志、龙眼肉、白术、木香、大枣、甘草等。

66 归脾丸的功能主治

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67 归脾丸的用法用量

用温开水或生姜汤送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3次。

68 注意事项

1忌不易消化食物。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服药4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6对归脾丸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归脾丸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请将归脾丸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归脾丸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69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610 备注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7 《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方之归脾丸

归脾丸又名人参归脾丸,即归脾汤作蜜丸,治证同[1]。

71 组成

人参、炒白术、炒黄芪、茯苓、龙眼肉、当归、远志、炒酸枣仁各一钱,木香、炙甘草各五分[1]。

72 归脾丸的用法用量

加姜、枣,水煎服[1]。

73 功能主治

功能健脾养心,益气补血[1]。主治脾经失血少寐,发热盗汗;或思虑伤脾,不能摄血,以致妄行;或健忘怔忡,惊悸不寐;或心脾伤痛,嗜卧少食;或忧思伤脾,血虚发热;或肢体作痛,大便不调,或经候不准;或瘰疬流注,不能消散溃敛[1]。

74 方解

方中参、术、苓、草补气健脾;当归、黄芪补气生血;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生姜、大枣调和营卫[1]。诸药合用,能补益心脾[1]。气旺血生,则失眠。惊悸、健忘诸症自愈[1]。

75 药理作用

可升高烫伤休克动物的血压,促进休克期肠管收缩运动的恢复,改善消化道症状,使呼吸加强加快,血糖上升,有助于抗休克[1]。

8 《医学六要·治法汇》卷七之归脾丸 81 组成

黄耆1钱,龙眼肉1钱,酸枣仁1钱(炒),人参1钱,木香2分,甘草(炙)2分半。

82 功能主治

《医学六要·治法汇》卷七之归脾丸主治思伤脾,神不归于脾而健忘怔忡。

83 归脾丸的用法用量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寒热痢疾

偏热痢疾

1白头翁汤

临床表现:腹痛,下红白,白多红少,或全白不红,后重,小便不利,口渴,身热,口臭,气实,口苦,舌胎干黄。脉象沉而实,或数而细沉有力。

处方:白头翁汤。

白头翁、黄柏、当归、白芍、葛根、槟榔各10g,黄连5g,绕脐痛甚,按之更痛者,加酒制大黄5-10g,清热养水,疏滞升陷即愈。脉弱者大黄忌用。

白头翁、黄柏最寒,能清下部木气郁热。

2木香当归白芍汤

临床表现:下白物而不口渴,或下如熟藕粉之物,脉不实。

处方:炙草15g,木香2g,当归、白芍各10g,炒黄连5g

偏寒痢疾

3桃花汤

临床表现:腹痛,下红白,极重,红多白少,或全红无白,小便不利,不渴,口淡,气微,或面红,舌胎白而润。脉象沉微,或洪大按之无有。

处方:桃花汤

干姜、赤石脂、粳米各15g,温寒即愈。

加减:左脉较右脉细者,加当归、白芍各5g以润养木气。

方解:干姜温中,赤石脂固滑脱,粳米生津液保胃气也。

4干姜木香当归白芍艾叶炙草汤

临床表现:腹痛,下红白,极重,红多白少,或全红无白,小便不利,不渴,口淡,气微,或面红,舌胎白而润。脉不微不洪。

处方:干姜10g,炙草15g,木香3g,当归、白芍各10g,艾叶5g 炙甘草5g

外感痢疾

5桂枝加葛根汤

临床表现:后重,下红白,腹痛,小便不利。身痛,与恶寒发热,脉象数促。或见手足抽搐,牙关紧闭。

辩证:此因外感,荣卫失和,引动里气失和,而病痢疾也。卫气闭束不舒,荣气干涩不润,所以可见手足抽搐,牙关紧闭。

处方: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各15g,小红枣肉六枚,葛根15g。

方解:桂枝汤和荣气,加葛根和卫气,荣卫和则肝肺之气和,肝肺气和,疏泄与收敛调和不偏,是以痢愈。

葛根和卫气者,葛根善升大肠金气,大肠气升,肺气自降,肺气为卫气之主,肺气降故卫气和也。

此方开卫气之闭,润荣气之涩,葛根、芍药各加为20-25g。葛根开卫气之闭,芍药润荣气之涩。

6党参白术山药甘草汤

临床表现:如小便已利,病仍未愈,脉虚。

处方:党参、白术各10g,山药、炙甘草各15g。

左脉较细者,加白芍、当归各5g。

不思食者,加甜苁蓉、炮姜各3g-10g。

或用参、术、苓、草、当归、萸肉、甜苁蓉各5-10g,补脾养肝血亦效。

7葡萄须

凡体虚,不能用木香以利小便之人,可用鲜葡萄须一握,煎服,小便即利。

8乌梅白糖汤

或肥乌梅五枚,白糖一勺亦佳,补木气助疏泄也。

9李根白皮

东行李根白皮,补木气助疏泄亦效。

10西瓜汁

痢疾日久,饮食照常,左脉小而沉,小便不利而腹满痛者。

辩证:热伤阴分。

好西瓜饱食,小便清利,诸病自愈。

11生荸荠

热伤阴分。

生荸荠十数枚,连皮嚼食,养阴去积即愈。

12椿叶内服外敷

如舌白如粉不渴,日痢数十行,小便不利,痢下之物,白而沉重,胸腹如格,渐至不食,诸药不效者,脉必沉弱,如痢疾发烧,脉洪大有力则凶矣。

治法:用椿叶包围腰腹,紧垫肛门,并闭口做深呼吸,以闻椿叶的香气。

并煎椿叶浓汁,时时啖之。约半日之间,小便自利而愈。此危候也。

椿叶收敛金气,温运木气也。

13东行李根白皮

东行李根白皮二两浓煎亦效,李根最补木气,性微燥。

14白芍母鸡汤

痢疾后重,如力大难支,有内脏都要压出之势,此为大虚。

处方:白芍25g,雌鸡一只,炖服,即能减轻。

鸡大补木气之阳,白芍和之助其上升也。后重力大难支,木气陷极之象。

痢疾的原则,中虚木陷。

15黄豆粉

每年痢疾盛行之时,每日食炒热黄豆粉少许。

温寒,燥湿,疏木,使木气不陷,即可不病痢疾,可靠之法也。

16黄土汤

临床表现:病痢时,过服热药,病愈之后,大便后有脓血滴出,肠胃间时痛时响,小便时少时多,腰下脊骨中,每夜必有似欲下坠之意,并作响声,肾脉肝脉如无,面色深黄,经年累月不愈者。

辩证:肝肾被热药灼伤,阴阳俱虚,肾寒肝热而土湿。

处方:黄土汤

甘草、干地黄、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白芍各15g,灶中黄土40g。水煎温服。

方解:附子以温肾寒,阿胶、生地、黄芩以清肝热,白术、灶心土以除土湿,炙草补中,服后肝肾脉起,升降流通,其病乃愈。白芍降胆经以升肝经,清热滞收疏泄,以术草辅之重用最宜。

17归脾汤

归脾汤亦效。

总结:

红痢有寒证有热证,究竟寒多热少。

白痢有热证有寒证,究竟热多寒少。

痢疾原则,只分寒热两门。

热证用《伤寒论》白头翁汤为提纲,

寒证用《伤寒论》桃花汤为提纲。

目录 1 拼音 2 《博爱心鉴》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24 备注 25 摘录 3 《观聚方要补》卷一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种痘新书》卷十二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痘疹仁端录》卷十一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54 摘录 6 《玉案》卷五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64 摘录 7 《外科正宗》卷四 71 处方 72 功能主治 7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74 摘录 8 《易简方便》卷四 81 处方 82 功能主治 8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84 摘录 9 《片玉痘疹》卷三 91 处方 92 功能主治 9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94 摘录 10 《医学集成》卷三 101 处方 102 功能主治 10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104 摘录 11 《博爱心鉴》卷上 111 保元汤的别名 112 处方 113 功能主治 114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115 注意 116 各家论述 117 摘录 12 《会约》卷十二 121 处方 122 功能主治 12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124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保元汤 1 拼音

bǎo yuán tāng

2 《博爱心鉴》 21 处方

人参3克 黄耆9克 甘草2克 肉桂15~2克

22 功能主治

主痘疮气虚顶陷者。

2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片,煎至150毫升。不拘时服。

24 备注

方中肉桂原书无用量,现据《景岳全书》卷六十三补。

25 摘录

《博爱心鉴》

3 《观聚方要补》卷一 31 处方

桂枝6克 白术 人参各3克 黄誊25克 当归25克 生附子2克

32 功能主治

主中风虚脱,卒然昏迷,不省人事,半身不遂。

肾气易动而燥者,加芍药、地黄。

3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34 摘录

《观聚方要补》卷一

4 《种痘新书》卷十二 41 处方

炙耆3钱,人参1钱5分,炙草7分,川芎1钱,肉桂1钱,白术1钱。

42 功能主治

痘顶陷皮薄而软者。

4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气不行,加木香。

44 摘录

《种痘新书》卷十二

5 《痘疹仁端录》卷十一 51 处方

人参、黄耆、甘草、黄芩、阿胶、杜仲。

52 功能主治

妇女出痘脓期。

5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54 摘录

《痘疹仁端录》卷十一

6 《玉案》卷五 61 处方

石斛1钱,巴戟天1钱,人参1钱,白茯苓1钱,黄柏7分,柴胡7分,甘草7分,地骨皮7分,黄连1钱2分,荆芥6分,知母6分,升麻6分。

62 功能主治

赤白带下,久久不愈,气血亏损。

6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加大枣2枚,水煎,空心服。

64 摘录

《玉案》卷五

7 《外科正宗》卷四 71 处方

人参1钱,黄耆1钱,白术1钱,甘草3分。

72 功能主治

助脾健胃。主痘痈出脓之后,脾胃虚弱,脓清不敛者。气血虚弱,痘痈留经络中,发无定处肿不红。

7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金鉴》有当归一钱。

74 摘录

《外科正宗》卷四

8 《易简方便》卷四 81 处方

肉桂2钱,生耆4钱,生甘草1钱。

82 功能主治

阴疽。

8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84 摘录

《易简方便》卷四

9 《片玉痘疹》卷三 91 处方

人参、黄耆、甘草、牛蒡子、木香、防风、白芷、青皮、官桂、当归、生地、麦冬、桔梗、连翘。

92 功能主治

补气。主血虚气实,血至而气不至,痘起发四周红活有水色,中心顶陷不起者。

9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上以大枣、莲肉、糯米为引,水煎,空心服。

94 摘录

《片玉痘疹》卷三

10 《医学集成》卷三 101 处方

苍术、黄柏、当归、独活、灵仙、加皮、防己、牛膝、姜、酒。

102 功能主治

内因湿热,致成湿脚气,肿而又红。

10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热盛,加芩、连。

104 摘录

《医学集成》卷三

11 《博爱心鉴》卷上 111 保元汤的别名

参耆汤、参耆饮、保元丹

112 处方

人参1钱,黄耆3钱,甘草1钱,肉桂5分至7分。

113 功能主治

补气温阳,滋养益气,扶弱补虚。主元气虚弱,精神倦怠,肌肉柔慢,饮食少进,面青(白光)白,睡卧宁静,痘顶不起,浆不足,及有杂证。气血不足,婴儿怯弱,痘毒内陷,面色苍白,气陷久泻,肢体无力,肺脾虚弱,恶寒自汗。

114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参耆汤(《痘疹活幼至宝》卷终)、参耆饮(《简明医彀》卷六)、保元丹(《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115 注意

血热毒壅之火证禁用;禁忌生冷。

116 各家论述

1《博爱心鉴》:人参益内,甘草和中,实表宜用黄耆,助阳须凭官桂。前三味得三才之道体,后一味扶一命之巅危。

2《古今名医方论》引柯韵伯:参、耆非桂引道,不能独树其功;桂不得甘草和平气血,亦不能绪其条理。

117 摘录

《博爱心鉴》卷上

12 《会约》卷十二 121 处方

熟地35钱,枣皮2钱,山药1钱半,菟丝子(炒香,捣碎)23钱,五味3分,益智仁(酒炒)1钱,附子1钱半,肉桂12钱。

122 功能主治

补阴固涩。主肾虚无火而下焦滑遗者。

12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空心服。

虚滑遗甚者,加金樱子(净肉)2钱,或加乌梅2个;兼大便溏泄,加骨脂、吴茱萸之属。

124 摘录

《会约》卷十二

古籍中的保元汤 《医学入门》:[外集·卷五小儿门]附∶小儿病机

草∶暑月,六一散、清暑益气汤,体薄清贵者,只用保元汤,随证加减。内伤乳食,气壅遏者,二陈汤加山楂、

《张氏医通》:[卷十六祖方]保元汤

方。多京枣三枚。)归脾汤治心脾郁结。经癸不调。保元汤加白术、茯苓、酸枣仁、远志肉、当归身、桂圆肉、

《寿世保元》:[卷八痘疮]起胀治法

保元汤人参(去芦二钱)嫩黄(三钱)甘草(一钱)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水煎。温服。一当起胀而不起。用穿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报痘三朝治款(二十五)

,亦切不可用寒掠之药,恐伤脾胃,为害不小,须以保元汤,或六物煎之类为主,因证加减,以培养之。一、痘

《古今医鉴》:[卷之十四痘疹]出痘三朝方药例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归神定志丸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归神定志丸 1 拼音

guī shén dìng zhì wán

2 处方

川归7分,茯神1两,人参5钱,远志1两(去心),酸枣仁5钱,龙齿5钱,辰砂3钱,琥珀3钱,金箔10张,银箔10张,真珠3钱。

3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金银箔为衣。

4 功能主治

男妇癫痫;或用心过度,神驰出舍,怔忡失志。

5 归神定志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麦冬汤化下,不拘时候。

6 摘录

《活人心统》卷下

古籍中的归神定志丸 《医方集宜》:[卷之五忡悸门(怔忡惊悸健忘)]治法

全温脾汤一思虑过度损伤心气健忘失记宜用养心汤归脾汤定志丸《医方集宜》明丁毅公元13681644年

《丹溪治法心要》:[卷五]健忘(第七十五)

主心脾,宜归脾汤、定志丸。精神短少者,多用安神丸之类,亦有痰迷心窍者。戴云∶健忘者,为事有始无终,言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四十九心风门]治法

舍,卒成心风。故知其始皆属虚也,归脾汤养心汤、定志丸之类。至于病久,则心志变而美恶不知,无思无虑,

《医学心悟》:[卷四产后颠狂]泽兰汤

枚)桂心(三分水煎服。失笑丸(见胞衣不下。安神定志丸(见不得卧。归脾汤(见虚证。《医学心悟》清程国

《医学心悟》:[卷四鬼胎(梦与鬼交]雄黄丸

补气要药黄芪,详细解读中药黄芪的神奇之处

提到黄芪,很多人只知道它有补气的作用。门诊上好多患者会问“李大夫,我感觉我有点气虚,我喝点黄芪行不行”那气虚有很多种,肺气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