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的国宝 解答
大熊猫被称为国宝的原因:野生数量少、存活历史悠久,是属于孑遗物种。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熊科、大熊猫属的哺乳动物。仅有二个亚种。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
体色为黑白两色,脸颊圆,有很大的“黑眼圈”,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
大熊猫的分布地
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有充足的竹子,地形和水源的分布利于该物种建巢藏身和哺育幼仔。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
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植物共有12属、60多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即国兽,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大熊猫的命名
大熊猫的近代名称(即中国国内通行的名称),最初定名本叫猫熊或大猫熊,意思是它的脸型似猫那样圆胖,但整个体型又像熊,有的甚至把它隶属于熊科。由于在20世纪50年代前,汉语的书写方式是直书,认读是自右到左,而改为横书后则从左到右,当1939年四川北碚博物馆展出时说明标题用横书,名猫熊,而当时参观者习惯了直书自右到左的认读,误认为熊猫。
自此,首先在主产它的故乡(四川),长此以往向传讹误,久之也就习以为常的把猫熊更名为熊猫了。以后,它通用的中文名叫大熊猫,也就被人们所公认。它的地方名,在它的故乡里多叫白熊、或白老熊,也有叫花熊的。
在岷山藏族地区叫荡或杜洞尕(gǎ),平武白马达布人则叫洞尕;凉山彝族叫峨曲。所有这些地方名,虽称呼不同,而其含义与古籍中叫的貔貅或貘,无非都是说明它的体色白,或黑白,或体型似熊。
国家在1988年正式将大熊猫定为我国的国宝。
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属的一种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到20岁,圈养状态
说到大熊猫想必大家都知道的呀,他们就是我们中国的国宝了,这只圆滚滚的小家伙真的是太萌太萌了,但是我们仔细的分析我们中国古代的一些艺术品画作什么的,好像并没有大熊猫的这只国宝的身影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古时候大熊猫也被称为食铁兽。古籍中一直把它视为异兽,认为他们是凶猛正义的化身。
汉:东方朔《神异经》:南方有兽,名曰啮铁。
晋:郭璞注释《尔雅·释兽》:似熊、小头、痹脚、黑白驳能舔食铜铁及竹骨。
清:袁枚《新齐谐初集》:房县有貘兽,好食铜铁而不伤人,凡民间犁锄刀斧之类,见则涎流,食之如腐。城门上所包铁皮,尽为所啖引。
据说以上记载的都是大熊猫的始祖,古时候也叫猫熊,像猫一样的熊。
1869年法国传教士大卫神父在中国四川 省西部旅行时,偶然在一户人家看到一张美 丽的大熊猫毛皮,惊奇万分,以为发现了一个新的熊种——黑白熊。于是连夜撰文,寄往巴黎博物学杂志予以发表,引起外国学 者对大熊猫的关注。翌年,由治学严谨的爱 德华博士将这种所谓的黑白熊正式定名为猫熊,并为其在分类学上争得了猫熊科 的地位。为什么现在将猫熊称为熊猫或大 熊猫呢?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在重庆北碚博物馆首次展出猫熊标本时,由于当时 习惯于从右到左的认读文字,所以将猫熊 二字误读为熊猫,久而久之,约定俗成,也就将猫熊更名为熊猫了。后来熊 猫大熊猫之名被收入《辞海》,为世人所公认。写大熊猫相关的诗词也有呀,那时候叫貘兽。不那么可爱,人们认为他们是凶猛之物。
如:
和谢吏部铁字韵三十四首·纪德十一首
[宋]邓肃
引领门墙数舍耳,剑之水源自樵水。裹粮问道嗟未能,参前倚衡见夫子。自笑昔为尘土人,春狂时逐卖符嗔。年来懒惰百事废,洗空人伪惟葆真。更余净业磨未绝,强继弥明不知拙。岂是螳螂敢当车,貘兽从来食铜铁。
欲觐曜宝礼法专,貘豹甝虎竞差肩。宋丘濬《题圣果寺介亭诗》
书生们离这些凶猛之物还是有些距离的,只是把他们跟虎豹熊罴相提并论罢了。
学习科普说明文,得把握和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掌握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条理清晰地进行说明的写作手法。
正是如此,叶永烈的《国宝——大熊猫》,作为一篇介绍珍稀动物大熊猫的科普说明文,好生让我们近距离地观察到大熊猫的神奇世界。这篇文章的标题就很别开生面,“大熊猫”表明了文章说明的对象,“国宝”一词点明了说明的重点,而且是先说“国宝”,再用表示解释说明的破折号引出被称为国宝的对象“大熊猫”,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突出大熊猫的珍贵,二是引起读者的注意。我们真的一注意也就折服了:本文的确从多方面介绍了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说明了大熊猫成为国宝的原因,同时合理安排说明顺序,使得文章的条理十分清晰。
浏览文章,总共18段,基本形成三个部分。
第1-7段为第一部分,说明大熊猫的可爱和珍贵。其中,前三段写大熊猫在德国所受到的“贵宾”待遇;
第4段直接写大熊猫的可爱,分别从喜欢嬉戏和善于表演两个方面着笔(介绍喜欢嬉戏时,用一组排比句分别写它直立、啃竹枝、打滚和玩耍);
第5段是全文内容的领起,首句是全文的中心句(用两个判断句概说大熊猫的珍贵:一是“我国特有”,二是“国际上最负盛名”;既照应题目,又统领下文内容);
第6段描写大熊猫的形象;第7段写大熊猫在国外受到的欢迎。
第8-16段为第二部分,介绍野生大熊猫的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以及野生大熊猫数量极少、濒临灭绝的处境。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第8段),简要说明动物园里的大熊猫不习惯于人工饲养的原因。这是一个过渡段,最后一句用设问,转入介绍在自然界里生活的大熊猫,领起下文。
第二层(第9-13段),具体说明我国野生的大熊猫的生长环境、生活习性、活动范围。第三层(第14-16段),介绍大熊猫的繁殖情况。
第17-18段为第三部分,介绍大熊猫生活历史古老的特征,说明它是“活化石”。
综观整个文章,始终紧紧围绕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这个中心来进行说明,在结构上是按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组织材料的。文章开始先从我国特有、国际公认、古籍记载三个方面概括说明大熊猫的珍贵,暗扣说明中心,然后依次从“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活化石”三方面说明它珍贵的原因,篇末直接点明说明中心。从文章的第三部分看,在介绍大熊猫的生存环境、食性特点、活动范围和繁殖困难等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后,指出它有濒临灭绝的危险,必须加以保护,这又是由因到果。而文中适当安排的过渡段和过渡句,越发让结构层次既显得清晰,又富于变化。加上作者准确使用形容词和动词,自如地运用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还结合有关内容穿插了一些关于大熊猫的故事,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增添了文章的情趣,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自然更加深了我们对大熊猫是怎样的国宝的印象。
在中国人眼里,再也没有什么动物能和熊猫相比较了。这个被称为国宝的小动物实在是惹人怜爱。在以前的时候熊猫的数量是非常多的,只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人为的随意破坏,熊猫的数量越来越少,濒临灭绝。这就是熊猫为什么会被称为国宝的原因了。
大熊猫为什么被称之为国宝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
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这就给大熊猫的繁殖带来了许多困难。
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据考证,大熊猫的古代名称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下来,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所以称之为“国宝”。
大熊猫的世界影响
一百多年以来,西方世界从1869年法国神父戴维在中国发现大熊猫开始,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哈克尼斯夫人把大熊猫"苏琳"
带到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展出,以及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以大熊猫作为国礼相送--世界性的熊猫热,越来越高涨、大熊猫开始名扬全球,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一位苏联动物学家如此赞美道:
"大熊猫是野生动物世界中绝无仅有的,货真价实的瑰宝,非常美丽的、标新立异的、令人惊叹的动物。"
大熊猫是面临濒危的珍贵稀有动物
大熊猫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能够生存到今天,反映了它具有顽强的生命。但是,由于受历史发展因素的不利影响,使它目前已处於一种濒危状态。在各种不利因素中,其内在原因是由於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为的高度特化。外在原因则是栖息环境受到破坏,形成互不联系的孤岛状颁,导致种群分割,近亲繁殖,物种退化。再加上主食竹子的周期性开花死亡,人为的捕捉猎杀,天敌危害,疾病困扰。这就构成了对大熊猫生存的严重威胁,使其面临濒危的境地。
熊猫,古称食铁兽,传说是蚩尤的坐骑。
但这种说法在《山海经》中并没有任何记载, 在《山海经》之后的其他古籍中也没有任何的“只言片语”能够证明“大熊猫是蚩尤的坐骑”,从尊重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只是一个谣言。
《山海经》中对熊猫的形容模糊不清,但晋朝风水学大师郭璞,在注解《山海经·中山经·崃山》这一篇时,曾用一句话详细的描写了大熊猫的形象与习性。
“山有九折坂,出狛,狛似熊而黑白驳,亦食铜铁也。”
注:邛崃山是四川西部的邛崃山脉;严道县是四川省雅安市中部的县城;㹮指熊猫;九折坂指地理名称。
译:在与严道县毗邻的邛崃山脉上,一处叫做“九折坂”的地方,有一种动物叫做㹮(熊猫),㹮的外形与熊相似但身上却长着黑白相间的皮毛,㹮吃铜铁。
后人通过郭璞的注解,给大熊猫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食铁兽,由此可见,熊猫在古代是一种和熊一般巨大,并且能够食铜啃铁的猛兽。
这倒是不夸张,据科学数据,熊猫的咬合力达12989磅,能够轻松咬碎人体骨骼,奔跑速度最快可达每小时5—10公里,堪比北极熊,是不折不扣的战斗猫。
而且熊猫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八百万年前,与熊猫同时代猛兽有剑齿虎、巨爪地懒、王氏水牛,这些大型哺乳动物。可见远古时期的熊猫,在体型、咬合力、奔跑速度方面,相比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
至于对食铁兽的描述,《神异经》中写道:
“南方有兽,铁,似熊、小头、痹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
看看,似熊、小头、痹脚、黑白驳,这除了熊猫还有什么?
另外,还说他喜欢吃竹子还有铜铁。熊猫当然吃竹子,那么铜铁呢?
大家也许不知道,熊猫也是吃铁的。
四川的《北川县志》里记载,1981年8月,一只7岁雌性大熊猫刚到卧龙自然保护区,便把盛饲料的铁盆子吃进肚子。当时把工作人员急得不行,幸好第二天从它的粪便中找到铁块碎片。
一种说法是,熊猫本来是肉的,改吃素以后体内缺少铁等东西。
所以,熊猫偶尔会去舔铁器,有时候还会咬。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把熊猫当做呆萌的可爱动物,这厮连铁盆都能嚼碎,吃了你根本没有问题。
再看貔貅,它是一种凶猛的瑞兽。而真实的动物中,是没有貔貅的,应该是一种动物抽象而来,很可能就是熊猫。
清代王士祯的《陇蜀馀闻》中记载:
“貔貅产峨嵋,自木皮殿以上,林木间有之。形类犬,黄质白章,庞赘迟钝。见人不惊,群犬常侮之。其声似念陀佛,非猛兽也。”
看看,貔貅在四川峨眉,是黄皮肤白色条纹,肥胖笨拙,这不是熊猫是什么。
自然,还有其他的证据。
传说:貔貅是古代生活在四川一带的猛兽。当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当时无人认识。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做自己的坐骑。带着它打仗屡战屡胜。
大家想想,四川有什么大型动物中原没看到过?除了熊猫还能是什么?
很有可能,貔貅就是熊猫抽象而来,至少可以确定熊猫在古代的确是一种堪比狮虎的猛兽。
但仅此就能说明熊猫是蚩尤的坐骑吗?
事实上,许多中国古代典籍都提起过熊猫这种动物,但都没有提及“熊猫是蚩尤坐骑”这一说。
唯一证能明熊猫曾经参与过战斗的只有《史记 五帝本纪》所记载的: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这里的“貔貅”,就被认为是熊猫。我们可以看到黄帝大战炎帝时,驯养了各种猛兽参与了战斗,其中就有熊猫,但是驯养熊猫的是黄帝,对蚩尤只字未提。
没有史料,没有记载,熊猫是蚩尤坐骑这一说从何而来呢?恐怕只不过是三人为虎,以讹传讹的谣言罢了,当个玩笑就可以了,切勿当真。
其实蚩尤的存在就如果山海经中的生物一样,人们因为对某种事物的恐惧而想像出来的,这些事物可能是人、物、甚至天气和一些当时不能解释的自然状况,而创造出来的蚩尤代表着残暴,邪恶,勇猛,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坐骑也一定要是很凶猛的凶兽才行,这个时候,人们发现有一个无论天白晚上都带着墨镜的家伙,非常凶猛,人见人怕,和它单挑,几无活路,和蚩尤及其般配,因此,就把它描述成了蚩尤的坐骑。
古代神话中的人或兽都是中华文化中非常璀璨和重要的一部分,他们代表了当时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也体现了当时的人们乐观积极的生活状态,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才对。
收藏
大熊猫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的国宝 解答
本文2023-11-01 17:34:3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0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