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相扑,竟是起源于古代中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2收藏

日本相扑,竟是起源于古代中国?,第1张

如果提到日本相扑,大多数人脑海里一定会浮现起只穿着大裤兜、满身横肉的相扑选手,以及日本人对于这一国技的自豪。然而事实上,相扑也仅仅是1909年才成为了日本国技。

其实相扑这一运动形式早在古希腊奥林匹克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当时的希腊男子会以全裸的样子出现在赛场上用相扑体式角逐荣耀。

外国选手比赛相扑

而中国最早出现“相扑”这个专业词汇相对较晚,大概是公元590年,印度人将佛经翻译为中文时,首次将印度一种徒手搏斗的特技翻译为“相扑”。

在日本关于相扑的专业书籍中《相扑之始》有提到日本相扑最早在公元前23年就已经出现,比我国出现相扑这一词汇早了将近600年。

即使这样,在如今的学界,依然认为相扑极有可能发源于古代中国,实际上关于日本相扑起源的说法主要有三种,一是起源于唐宋中原地区的角抵运动,一说起源于北部蒙古部落的摔跤运动,最后一说则是认为相扑起源于日本本土,是由稻作文化以及神道教仪式发展而来

就这三种说法而言,都具有一定可信度,但都已经不可考。不过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唐代相扑图画,其中生动刻画了这一运动,或许是中原起源说的一大佐证

实际上,无论相扑运动发源于哪里,如今都已经成为了日本国技,发源于哪里其实并不重要。就好像中国发明了足球,如今却沦为鱼腩,英国发明了乒乓球,如今同样不入流一样。

那到不是他们体质上特殊,但是蒙古人的民族风尚决定他们在摔跤类运动领域有特长。

尤其是蒙古国农村的男孩从小就有学习摔跤的传统,摔跤对蒙古人来说就如同中国人打麻雀牌一样是一种很普遍的娱乐运动。他们从小就学摔跤自然会培养出很多运动健将。

做相扑的运动员确实没有注意饮食,不一定是越重越好。

相扑运动员在一天中的20小时只摄入很少的卡路里热量(空腹),但在剩下的4小时里,会吃数量非常多的高热量食物。空腹引起体内脂肪产生酶,这是饥饿的反应。然后,在睡觉前大量摄入热量,它们会被储存为脂肪。作为相扑选手,这是理想的结果。但对一般人就不合适。最好的方式是每间隔2至3个小时吃一顿200至300卡路里热量的小餐。这样就用每天5到6顿饭代替原来的2-3顿正餐。

相扑是一个有一定风险性的职业,与其他运动相比,相扑士的生命相当短暂。力士们暴饮暴食、过度肥胖,易患上心脏病、脑血栓、肝功能衰退等疾病,因腿部不堪重负而负伤更是家常便饭。据统计相扑士的平均寿命只有57岁。森严的等级选拔制度,以及短暂的生命,使得优秀的相扑力士因稀缺而价值不菲。

相扑(すもう):一种类似摔跤的体育活动,秦汉时期叫角抵,南北朝到南宋时期叫相扑。大约在唐朝时传入日本,现为流行于日本的一种摔跤运动。

简介

   相扑

相扑(すもう),古称素舞,起源于中国的汉代,由两名大力士裸露上身,互相角力。直至西元七世纪,在允恭天皇的葬礼上(西元四百五十三年),中国派遣特使到日本表演素舞致意,被认为是中国相扑首次传入日本,对日本原有的相扑造成一定影响。后来成为日本的国技,日本的国际性的格斗术和体育运动。作为专业竞技项目,在日本国内称作大相扑。

编辑本段历史

  中国和日本两国在历史上都有相扑。从一些出土文物看,中国秦汉时期的角抵形象同日本现在流行的相扑很相似。至迟在西晋初年,中国已有相扑的名称。唐宋元明清各代,相扑活动一直盛行。到了清代中叶,相扑的名称才逐渐消失。现代,相扑一直被认为是日本的武技,其实,相扑原是我国古代“角抵”的一种。早在西汉初年,冀州(今河北)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游戏:人们戴着有角的面具互相比武、斗力。这种既是竞技又是表演的活动,被称为“角抵”,又名“蚩尤戏。 司马迁在《史记·黄帝本记》中曾记载:“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头,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将“角抵”与黄帝战蚩尤的传说联系起来,这就足够说明它的漫长历史。 古代的“角抵”的范围很广,相扑仅是其中一部分。到宋代,“角抵”一词才专指摔跤一类活动,亦称相扑。 现在,古老的相扑在日本还颇为流行  相扑

日本《相扑之始》一书说,日本的相扑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3年。日本体育百科全书记载:“日本的相扑与中国的角抵和拳法有相互关系。”日本历史考古学家池内宏和梅原末治合著的《通沟》一书也说,日本的相扑同中国吉林省辑安县出土的3~5世纪古墓壁上的角抵图极相象;同中国唐宋时代的相扑比赛形式和规则也近似。从17世纪起, 日本各地兴起职业性相扑,称为"大相扑"。18世纪开始形成现代的相扑。到20世纪初期,相扑作为日本的“国技”广泛开展起来。至今日本的相扑比赛每年都要举行6次,分为一月场、三月场、五月场、七月场、九月场和十一月场,成为群众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下面介绍的是当前日本流行的相扑的技术要求、比赛规则等。 相扑运动员不仅要有气力,而且还要有熟练的技巧,技巧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技术大致分为推、摔、捉、拉、闪、 按、 使绊等。 运动员主要用颈、肩、手、臂、胸、腹、腰、膝、腿、脚等部位, 灵活运用各种技术相互进攻。运动员(日本称为力士)按运动成绩分为10级: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两、前头、小结、关胁、大关及横纲。横纲是运动员的最高级称号,也是终身荣誉称号。十两以上6级运动员的发型和腰带的质量与幕下以下4级不同。十两以上6级运动员比赛时,有入场式,穿化妆围裙。相扑裁判员(日本称为行司),按年限也分为10级。相扑裁判的等级叫做“格”,“横纲格”是裁判员的最高级称号。他们的等级用指挥扇上的缨带颜色为标志。裁判用以指挥的扇子称为“军配”,扇子指向的一方为胜者。 相扑来源于日本神道教的宗教仪式。人们在神殿为丰收之神举行比赛,盼望能带来好的收成。在奈良和平安时期,相扑是一种宫廷观赏运动,而到了镰仓战国时期,相扑成为武士训练的一部分。18世纪兴起了职业相扑运动,它与现在的相扑比赛极为相似。神道仪式强调相扑运动,比赛前的跺脚仪式(四顾)的目的是将场地中的恶鬼趋走,同时还起到放松肌肉的作用。场地上还要撒盐以达到净化的目的,因为神道教义认为盐能驱赶鬼魅。相扑比赛在台子上进行。整个台子为正方形,中部为圆圈,其直径为455米。比赛时,两位力士束发梳髻,下身系一条兜带,近乎赤身裸体上台比赛。比赛中,力士除脚掌外任何部分不得触及台子表面,同时也不得超出圆圈。比赛在一二分钟甚至几秒钟内便能决出胜负。相扑的裁判共由6人组成。主裁判由手持折扇“行司”登台担任,其余5人分别在正面、东面、西面及裁判席上。大力士的最高等级是“横纲”。下面是大关、关胁、小结、前颈,这四个等级被称为“幕内”,属于力土中的上层。再次是十两、幕下,除此之外还有更低级的三段目、序三段。最低一级叫序口。一个普通力士要想获得较高的等级是需要花费很大气力的;不经过艰苦努力,要想获得最低的等级,也是不可能的。 相扑(sumo)被誉为日本国粹,亦称角力、角觝。 相扑源于中国。《礼记·月令》:"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后传入日本。始见于《日本书纪·垂仁纪》。奈良时代以后兴盛。719年(养老三年)朝廷设拔出司(后相朴司)。平安时代,每年7月有相扑节。镰仓时代以后作为武士的武技而在武士中盛行。17世纪末,出现营利性职业相扑。江户时代盛行职业性劝进相扑,江户成为全国相扑中心。明治维新时一时衰落。昭和初国粹主义抬头,相扑再兴。战后在东京、大阪、福冈、名古屋均有相扑场。作为群众性体育活动,至今在各地民间仍颇为盛行。 相扑是唯一的一种日本摔跤形式。它与日本神道教一样源远流长。现在,仍存在许多传统仪式相扑最基本的规则:选手在对手之前触地或者比对手在轮次中触地次数多为输。选手之间纠缠经常持续几秒钟,有时会到一分钟或更长。每年日本会举办六场相扑比赛。每次15天。三场在东京举行,其余则在大阪、福冈和名古屋相扑最高级别:横纲是相扑的最高级别。一旦选手到达横纲级就不能再输。如果他的成绩开始变差,就希望他退役。 根据考古资料,最早的赤身相扑格斗术,可能来自鄂尔多斯草原骑马民族的胡人。自从到了西晋时代,五胡大量南迁农耕平原之后,汉人开始有了相扑的名称。但是,今日已不再有这种称呼了,如果要找寻赤身相扑的蛛丝马迹,可能今日山西定襄、原平一带的胡人牧地,仍有赤身的“摸泥蚯摔跤”和“挠羊赛”的传统,或许遗留一些游牧、骑马民族相扑的痕迹吧! 根据 相扑

考古资料,农耕岛国的大和民族,最早的赤身相扑格斗术,可能来自朝鲜半岛骑马民族的高句丽人,大约西晋之后的朝鲜广开土王时代或之后从朝鲜半岛传入。经过十几个世纪以后,今日已发展成有自己民族特点的国技。 公元695年,日本开始有了相扑比赛。公元728年,相扑进入日本贵族的生活圈子,宫廷中设立了“相扑节”,,每年定期举行“相扑节会”,有比赛规则。 相扑节会持续了四百多年后,随着皇室势力衰退而开始普及民间,并于民间祭神、驱魔、庆祝丰收和占卜生产凶吉拉上关系。从十七世纪开始,兴起了“职业相扑”,二十世纪初以日本的国技姿态广泛开展,1909年东京建起一座专供相扑比赛使用的国技馆,1941年更被列为学校体育正式科目。至此相扑的国技地位,在日本获得进一步肯定。职业大相扑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职业,相扑手所到之处备受人们尊敬。据说这是与日本人的帝皇君主传统观念有很大关系,因为古代相扑人只能在御前为天皇将相表演,当时的“相扑节会”是宫中重要仪式之一,相扑人有幸上场视为毕生荣誉,人们亦视若英雄。积习下来,到了武士当权的幕府时代以至时至今日,在人们心中,仍然十分尊重他们。 当代职业大相扑比赛的相扑手,必须通过相扑协会举办的训练班,严格训练包括思想修养、饮食、相扑技术、运动医学、生理学及汉诗的学习。 日本关于相扑的传说 ,传说源自垂仁天皇七年七月七日野见宿弥跟当麻蹶速角力取胜的故事。自那以后每年七月七日都要在宫廷举行相扑,也在乡村举行,是每年例行的活动。在农村,相扑是神治服水的精灵,预祝农业丰收的农耕一是。每年七月七日从各地集中力士在宫廷举行的相扑宴会,则是国家性的占卜年景的仪式。优胜者各自插葵花和葫芦花,葫芦花象征水的精灵。传说河童最喜欢相扑,因为河童是水的精灵。所谓草相扑大概是由于相扑身上带着草(证明是远方来神)缘故。如上所述,作为农耕仪式的相扑,现在在各地仍然以祭神的形式进行,如伊予大三岛大山只神社在插秧节时,表演的单人相扑是把看不见的精灵当做对手举行的祭祀仪式。山口县防府市祖神社的祭神仪式是由世袭的神职人员两名表演象征性的相扑。然后参加仪式的人也随着分成两组进行。秋田县平鹿郡八泽木村保吕羽山的扉开祭神仪式是对峙双方互相推搡、推胜者一方被认为是当年能够取得农业丰收。镰仓时代,在镰仓的鹤岗八幅宫神社一带供奉着相扑十六番。武士门弟中所喜欢的《曾我物语》里有河津三郎同俣野五郎的相扑以及信长的近江常乐寺的相扑都是很有名的。由祭神相扑演变成为修缮神社和寺院而举行的化缘相扑是从室町时代末期才开始盛行的。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在正保二年为重建光福寺举行了十天的相扑表演。建御雷神同建御名方神的争夺故事也可看成是有关相扑的传说。但其中的握手动作是古代相扑的招式,相扑的四十八手早在镰仓时代就已经编出来了。[1]

编辑本段相扑手

   相扑手

大多数优秀选手都是在18-35岁之间,经过严格训练的运动员。他们为赢得身体上的优势除了消耗就是吃大量的食物,并且吃饭后再睡觉。初学者居住在相当严格的专门相扑室内。地位:在日本,"相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日本人尊为"国技",而且得到了很多日本人的喜爱,有很多日本人以自己新家建成之时能收到一个相扑选手的名片为荣!两个胖胖的相扑在一个圆环里进行一场肉搏战,感觉实在很好!两个相扑运动员装束很简单,只在腰间系一条"兜裆布"以遮住下身!在人们看来,这可能有些不雅!但这确实是相扑运动的专用"运动衣",在日本,有很多的相扑都是乡村一些家里贫寒的子女,从小就接受"相扑部屋"的教育,以此达到"出人头地"的社会位置!据说每天相扑的运动很少,以保证自己能够永久保持肥胖的身材,因为在日本的相扑比赛中,是没有若干级别的,只有靠相扑运动员自己能够"膀大腰圆"。所以日本的相扑男选手,越“膘肥体胖”当然也就越有利,所以为了尽量长胖,男相扑选手每天除了饱餐两顿饭以外就是长时间的睡觉,期间只进行短时间的训练。如今,日本相扑界为了使相扑运动走向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对相扑进行了很多改革。 职业相扑手必须体型高大魁梧,二十岁之后要求身高一米七五以上,体重一百二十公斤以上。一流的相扑手最后有巨大而呈梨状的躯体,他们具有如此身型和力量,其实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惊人的食量大约是正常人的十倍。 日本有史以来最重的相扑手是当今来自美国夏威夷的小锦,他的体重二百六十三公斤。 相扑手按比赛成绩分为十个等级: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两、前头、小结、关肋、大关、横纲。 近年曾为横纲的两位风云人物是日本相扑史上第一位非日本籍的横纲(终身荣誉称号)曙太郎(夏威夷)和日本最有前途的贵之花,两人曾在香港超霸赛对撼,各胜一场之后由曙太郎夺得总冠军荣誉。 当代大相扑比赛,是在称为土表的场地举行,它用粘土堆成三十至六十厘米。比赛区圆形,直径4。55米,在坚实平整的比赛区表面铺上薄层细砂。 传统的比赛,土表四角有柱,上托日式屋顶,观众围观同中国古代传统的擂台赛相似,例如十八世纪的“江都劝进大相扑浮绘之图”,柱子有碍观众视线,1951年起,取消柱子,改用悬挂式屋顶。 主于搏人的相扑技术中有“技麻利”七十手,和传统的四十八手,实际有一百多手。在彼此体型相当的情况下,要赢的话,除了快之外,力量和时机,加上反应的配合,并不容易。 相扑对身高和体重的要求只有下限没有上限,体重下限是75公斤,身高下限是173米。 日本著名相扑手-曙,曾经参加过日本著名的<<K-1格斗大赛>>虽然在K-1里,他的实力不是最好的一个,但是他的精神是值得表扬和敬佩的!现在多数力士来自蒙古与夏威夷,日本人不多

编辑本段比赛场地

  相扑比赛在40~60厘米高、727厘米见方、四边斜度为40°~ 50°的土台(日本称为“土表”)上进行,土台中央比赛场地是圆形的,直径为455厘米,场地北面为正 相扑

面。场上有顶篷,四角悬挂黑(西北)、蓝(东北)、红(东南)、白(西南)4 种颜色的彩布,象征四季。赛前,需要进行体格检查,20岁以上者身高要超过175米,体重在75公斤以上;20岁以下者身高要超过170米,体重在70公斤以上。运动员梳好发髻( 3段以下的运动员不结发髻),系好腰带和兜裆(运动员裸身,只系宽大的腰带和兜裆),在台子东西两侧专门放置的水桶内取“力水”漱口,润喉,意思是水能增加力量,所以称为“力水”。然后用“力纸”擦试身上的污秽,象征着清净心灵上的污点。抓些盐撒在比赛场上,以便使场地清洁,皮肤擦伤不易感染,并祭祀天地,祈求安全。在裁判员鼓打香尺,号召相扑力士出场比赛后,双方上台,走到中央相距60厘米处,相对站立,各自作抬腿踏脚,搓手拍掌等准备活动。再两手接触地面,调节呼吸,准备进入比赛。

编辑本段比赛规则

  运动员在比赛时可以互相抓腰带,握抱头颈、躯干和四肢,可以用腿使绊,可以拍打对方胸部,但不许踢对方胸腹,不许抓兜裆和生殖器,不许抓头发、击双耳、卡咽喉,不许伤害对方眼睛、胃门等要害处,不许用拳头打人或使用反关节动作。 比赛时,能使对方身体任何一部分着地(除两脚掌外)即为胜利。能使对方身体任何部分(包括手、脚)触及界外地面亦为胜利。比赛没有时间限制,如果双方经过长时间角斗,精疲力尽而胜负未分时,裁判员可以宣布比赛暂停,休息后再重新开始比赛,直至决出胜负。 相扑运动员一般体型非常强壮,有些相扑手甚至达到了500余斤!(惊人) 10月12日(日) 横浜市 <神奈川県 横浜文化体育馆> 10月13日(月) 熊谷市 <埼玉県 熊谷スポーツ文化公园 彩の国くまがやドーム> 10月16日(木) 凤珠郡能登町 <石川県 内浦体育馆> 10月17日(金) 米原市 <滋贺県 グリーンパーク山东> 10月18日(土)・19日(日) 京都市 <京都府 京都市体育馆> 10月20日(月) 三好市 <徳岛県 三好市池田総合体育馆> 10月21日(火) 安芸市 <高知県 安芸ドーム> 10月22日(水) 真庭市 <冈山県 久世エスパスランド> 10月23日(木) 隠岐郡隠岐の岛町 <岛根県 隠岐の岛町総合体育馆> 10月24日(金) 米子市 <鸟取県 鸟取県立米子产业体育馆> 10月25日(土) 広岛市 <広岛県 広岛県立総合体育馆> 10月26日(日) 下関市 <山口県 下関市体育馆>

编辑本段基本动作

  一、撒盐(siomaki) 力士在入土表时会撒些盐在土表上,在日本人的观念之中,撒盐是可  相扑

以驱邪的。力士在土表上撒盐有二层意义,一为驱邪,另外祈神保佑免于受伤。另有一说是认为盐可以消毒,撒盐在土表上,即使比赛受伤,事前也已做好了防护的措施。在大相扑举办期间,几乎每日用盐量达四十五公斤。 二、 尘(chiri) 尘手水(chirityozu)的略称。这个动作是先蹲踞在土表一侧,双手合击后水平向两边伸展,手掌向上翻。此动作的缘由来自以前相扑露天举行,力士以草净手,双手向上翻并展示给对手看,表示自己并没有挟带什么武器上场。 三、四股(sikoku) 四股乃是以双脚轮流顿地,藉由力士威武的身躯来镇摄躲藏在地底的邪灵。此动作宗教上的涵义深厚,也有人称之为“力足”。不过除去宗教上的意义不谈,此动作对于力士本身而言,应可视之为比赛前的暖身运动吧。 四、蹲踞(sonkyo) 以脚掌尖着地,双膝外张稳腰并将双肩放松后将手放在膝盖上,此为力士的基本姿势之一。为了求取平衡上身必须挺直以维重心。此举乃表示尊重对手之意。此动作看似容易,实际上必须要有相当的经验才能看来稳若泰山。 五、仕切(sikiri) 这个动作是接在四股后直接弯下腰来的样子,两肘放在膝盖上下巴微抬,双眼注视对手以求精神专注。这个动作反复几次后力士已将自己调适在随时可战的精神状态下了 六、手刀(tegatana) 优胜力士在接受完行司(gyouji),类似裁判)的获胜呼名后,可以拿取所谓的"悬赏金",此时优胜力士会以右手手刀向左右中各凌空切下,其意义是向三位神明致谢的意思。一般而言,悬赏金只有幕内级力士才有机会争取。

编辑本段背景介绍

  所谓相扑(sumo)是指两人在土表中角力的一种格斗技,一方将对手扳倒 或推出土表外即为胜者。一般人只要提及相扑就会自然而然认为它是日本的国技,其实虽然相扑在日本文献中最早可溯及至距今约一千三百多年前 ,但直至明治四十二年(1909)时日本才将相扑定位在“国技”这个地位上的。 尊为日本“国技”的相扑,是日本人特别喜欢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比赛时近乎全裸的两个大胖子在直径4.55米的圆形“土表”上,扭在一起,进行角逐。巨人相撞,极富戏剧性。 在日本,相事运动是高雅的事业,运动员要具备纯真、热心、胸怀宽广的素质以及诚实果敢、谦虚的修养。 职业相扑运动员称“力士”,力士们身高体胖,膀大腰回,走起路来一摇一摆,威风凛凛。相扑不以体重分等级,大部分力士体重在110一150公斤’。400年相扑史上最重的力士是来自美国身高 1.84米的小锦,他曾是大关级别。相扑史上最年轻的横纲是北之湖敏满,1974年晋升横纲时他才31岁。 相扑运动员分段,最高段是横纲,一年不超过4个。其次是大关,横纲与大关即使在一个场所败北,也能保持原来的等级,但连输两场,大关降级,横纲则退休。再其次是关肋、小结、平幕和十两等级;十两以上称力士,成为职业相扑手,有不菲的工资收入。相扑另4个等级是:新弟子初赛定为序口,以后按比赛成绩定为序二段、序三段、幕下,这4级都属学员、不发工资。他们升级都以战绩为主。力士的头发可以梳成银杏结,幕下以下只能梳丁字形。相扑手过的是森严的等级制生活,连吃饭、上厕所、洗澡,也要根据等级地位列出严格的前后瓜序。 角斗时,相扑手只有围在腰和裤档问的“丁字兜档”织锦丝带 “回”;而土表设在相扑会场中间,这是一块距地约1米的泥沙方形场地;土表的圆圈是用稻草捆做的,周围用绘有特殊图案的米袋码实,米袋之间用草绳相系。土表上方挂吊着木制房形屋顶,下面没 有柱子,视野很开阔。台下有一个空洞,比赛前一天,人们在台下埋藏酒、粟子、面粉、大米、水果、盐等,以求平安。 比赛开始,相扑手先要进行“热身”仪式,他们脚踏地板举起双手,攀心向外表示没有攒带和隐藏任何武器;还要用“力水”漱口、“力纸”擦身并抓益撤在台上;表示洁净和相互尊重;然后双方对峙,相距约70厘米,两人蹲下,四目圆睁,气势逼人。接着都站起来运气,未运好气的可重来,最多可达5次。 相扑 台下四方角各坐一位裁判,台上有一位穿着传统的肥袍、戴高帽、拿礼扇的“行司”进行裁判,他高声地评论相扑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行司要公正地判定胜负,如果双方同时倒下,—刹那他没有看清楚,则由台下4名裁判合议胜负。相扑选手用推、撞、顶、摔展开较量,只要踏出土表之外,哪伯是脚趾或脚后跟出界也算输;在土表内,脚底以外的身体任何地方,哪伯是一个手指着地也算失败;双方都摔出土表之外,则以先触地者为输,胜负十分清楚。相扑比赛规则十分严格,交手时,不可抓对方腰以下部位,不允许揪对方的头发、耳朵,不可以拧、打、踢、蹬对方,否则罚出场外。 相扑运动有75种基本技术,其中5种最为常用。比赛中最高尚的致胜技巧叫“寄切”,相扑手抓住对方的“回”,抱起对方,推出场外;或把无可奈何狂挥乱舞的对手抱出界线,这是更夸张的寄切,称“钓出”。但也有偏好开掌搏击的“突张”,或用头撞的、“控手”, 这突如其来的猛烈一击,往往使对手“押出”,摔落在第一排的砂座上,引起全场暴风雨般的鼓掌。比赛过程,异常迅猛,每个回合有时只需30秒到1分钟。这要靠全身的力道、良好的技术、正确的把握时机。相扑比赛不是谁胖谁就胜,而要充分发挥腿力、腰力、速度和技巧。要靠爆发力的控制和运用,寄切、抓回技术的运用,更要靠善于判断的灵活头脑。 如果一位大力气的小个子选手,把又高又大体重超过他两倍的对手耍得团团转,观众席上立刻发出一阵又一阵的哄笑和喝采, 最后小个子要是战胜大胖子,全场沸腾,欢声雷动。 日本每年举办6次相扑大赛,每次15天,分东西两大阵营,双方各15人。大赛3次在东京,分别在1月、5月和,9月,地点是在可容纳1万观众的“两国国技馆”举行。上午10时由幕下开始比赛,下午3时高级别的相扑力士进行比赛。国技馆各有供天皇观赏相扑专席,天皇和皇室人员对相扑有浓厚兴趣和欣赏习惯。另3场是3月在大阪、7月在名古屋、11月在福冈。尽管入场票价很贵,最高票价高达20万日元(约1500美元)一张,而相扑迷也会涌往观看。整个赛场席无虚座,尤其是高级别的比赛,场场攥满。更有数、以百万计的观众收看电视的现场直播。 比赛最后一天角逐出最优秀的力士,举行授奖仪式,最高奖赏是“天皇赐杯”,奖给最优秀的相扑运动员,这种奖励始于1925年。还有许多国家和团体送的奖杯、奖品和奖状。从1980年开始,中国赠送景泰蓝奖杯。此外,赢分多的力士被授予“殊勋赏”,勇于拼搏的新手被授予“敢斗奖”,技巧运用全面的相扑手镇授予“技能奖”。 相扑 相扑运动员的培养依靠“部屋”。日本相扑协会下设49所部屋,部屋的最高领导叫“亲方”(即师父),亲方一般由退休的著名力士担任,他对相扑协会负责,同时教授弟子学习相扑技艺,每年从全国小学生中选招学员,一旦选中,只要家长同意,吃、穿、住全有部屋负担。,47学、初中是义务教育,学费、书费由国家负担,高中以上的一切费用则由部屋负责。部屋培养学员少则几个,多则上百人。未来的相扑运动员每天要吃十分丰富的“相扑火锅”,相扑手的过度肥胖是填鸭式的过量饮食“吃”出来的,但他们不是吃油腻腻的脂肪,而是靠独特的食品结构,科学地摄入蛋白质。同时,还要长时间的午睡。不过,一旦退出相扑,体重会大幅度减轻。相扑运动员训练严格,运动量很大,由于对抗激烈,运动年龄不长。在日本,相扑迷相爱好者很多,但参加相扑运动的专业运动员现在只有8000多人。 日本相扑名将中最有人缘的是曾获得16次优胜的横纲贵乃花。他24岁,身高1.85米,体重157公斤。1997年,他迎战美国人横纲曙,沉稳、坚忍的贵乃花顽强拼搏,又荣获全国冠军。 出类拔萃的相扑手像影视名星一样受到日本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和崇拜,成为闻名的风云人物。日本人喜爱相扑,热情地观赏每一场高级别的相扑比赛,这不仅出于对比赛胜负的兴趣, 更多的还是对这项运动反映出来的日本传统文化气氛的热爱。它代表着日本民族好胜求强、又刚又忍的心理和性格。相扑的魅力在 于它提示人们2只要善于拼搏,以小制大,以弱胜强,是可以实现的,相扑运动员即使在精疲力尽的情况下,也有必胜的信念和坚 的毅力,一位日本老教授说:“不懂相扑就无法真正了解日本文化”。 相扑历史悠久,带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在日本《古事记》中就记有相扑神话:远古时代建御雷神和建御方神在出云国那佐的小 角力,赌注是领地,结果建御方神输了,他羞愧逃遁了。这种传说中的相扑,可追溯到2000年前。到5世纪末,人们将自然人格化,通过人与人的角逐预测明年农作物年景,以后又发展成一种敬神仪式。6—7世纪,相扑逐渐从寺院和民间转移到宫廷。在奈良时代, 相扑在宫廷、民间同时盛行。室町时代出现了“武家相扑”;18世纪中叶,相扑正式升格为体育运动项目。但它的仪式、服装都保存了一种悠久的形式。 据史学家考证,相扑运动发源于中国先秦时代,当时宫廷、民间盛极一时,东瀛来客争相学习和仿效,回国后,更将它发扬光大, 逐渐形成今天的局面。现在的相扑运动,技巧进一步提高,规则更 加严格,而且逐渐转向商业化。 近年来相扑运动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日本女子正式加入了这项运动。1997年1月,日本全国首次举行女子相扑锦标赛。据公元720年编撰的《日本书记》的记载,雄略天皇即位时“令宫女脱其衣,去其裙,着以兜挡,令相扑之”。近代认为女相扑有失大雅而被禁止。但山形、秋田、长崎、佐贺等县仍保留女于相扑。北海道现在的女子相扑穿T恤衫比赛。二是日本正在兴起业余相扑运动,业余选手大部属于学校和公司的相扑俱乐部。业余相扑分4个级别: 轻量级、中量级、重量级、自由重量级。上台比赛穿衬裤,不撤盐。女子锦标赛在塑料垫子上进行。裁判穿白衫、白裤、打黑色蝴蝶结。 现在,日本人正在努力,争取相扑运动同柔道一样能走向世界,进入奥运会。

编辑本段级别

  相扑(日本称为力士)按运动成绩分为10级: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两、前头、小结、关胁、大关及横纲。横纲是运动员的最高级称号,也是终身荣誉称号。 以下是各段日语表示 序の口(じょうのくち) 序二段(じょにだん) 三段(さんだん) 幕下(まくした) 十両(じゅうりょう) 前头(まえがしら) 小结(こむすび) 関脇(せきわき) 大関(おおぜき) 横纲(よこづな)

说到相扑这项运动,很多同学心中的第一印象,肯定会把它跟日本联系起来。作为日本如今的国粹,相扑对于日本人来说意义重大。

这些年来,为了让相扑进入到奥运会中,日本人也更是做出了不少努力。

但大家知道吗?作为日本的国粹,相扑实际上其实是源自我国。

根据日本考古学家的研究,他们普遍认为,日本的相扑最早是来自于我国唐朝时期。一是因为在我国吉林省出土的一座魏晋南北朝古墓壁上,发现了一幅角抵图,这与日本如今的相扑运动非常相似。

二则是根据我国唐宋时期的古书记载,当时的相扑,无论是规则还是比赛形式,与日本当今的相扑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不过相扑在我国的历史可没有那么短,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汉书》就有记载,当时之所以会兴起这项运动,是因为在春秋时期结束之后,随着国家之间的吞并与战争,逐渐形成了七国之势。

而这些大国之间自然不可能随意发生冲突,但他们又想找一个理由来展示国家强大的武力,所以这项运动就应运而生了。

《汉书·刑法志》有记载:“ 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角抵,先王之礼没于滛乐中矣。”

也就是说,秦汉时期,这项运动有了命名,叫“角抵”,并且成为了皇帝作乐的演出。

《史记》中也有记载,秦二世胡亥就非常喜欢在宫中看人相扑。另外,汉武大帝也有这种爱好。

《史记》记载:秦二世在甘泉宫 ,作乐角觝。注云:战国 时增讲武,以为戏乐相夸,角其材力以相觝鬭,两两相当也。 汉武帝 好之。

不过到了西汉初期的时候,这项运动在民间又成为了一种带有表演性质的竞技活动。人们会带着有角的面具进行比武或者比拼力气。

由于面具的原因,这项运动也被称作为角抵或者是蚩尤戏。

因为史书中有记载,蚩尤一族人头上都带有角。不过这种活动只在如今河北一带比较流行而已,还没有广泛的传到全国。

《史记·乐书》记载:“蚩尤氏头有角,与皇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

而它的名字改叫为“相扑”时,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晋书》中就有说到:“相扑下技”。

另外,相扑在我国古代一直只是算表演一类的活动,宫廷之中还专门有表演的人。

早期的相扑还可以与武术相结合,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定,比如必须要进行摔跤运动。而真正将相扑定义为摔跤运动的,那还是在宋朝时期。

并且给出了真正的规则,比如只许互相扑,不准打,对方也不允许踢脚,胜利的标准就是将对方绊倒。这些规则跟如今日本的相扑,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宋朝作为我国文化包容度非常高的一个时代,在相扑上也展现得淋漓尽致。那时候还出现了女子相扑运动,而相扑在宋朝也成为了最流行的大众体育运动之一。

不仅有日常的节目表演,还会举办全国性质的竞技大赛,所以这也催生了许多跟相扑有关的职业。《水浒传》中的没面目焦挺,就是一个专业的相扑手。

宋仁宗起初也是非常喜欢看相扑的,但重臣司马光却认为在皇宫严肃的场合里,皇帝带着一大波人观看“妇人裸戏于前”,实在是有些伤风败俗。

所以专门上奏,“今后妇人不得于街市以此聚众为戏”,请求宋仁宗取缔在宫廷中进行相关表演的活动。宋仁宗也意识到了自己这么做不对,因此也就废除掉了这项活动。

不过在民间,相扑还是非常流行的。后来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政府对于社会的管束开始越来越严重,城市里的一些娱乐设施开始越来越少,这自然也会影响到相扑的发展。

随后,相扑基本上就很少出现了。因为这种活动与当时宋代严谨的封建礼教相悖,因此遭到了宋代士大夫的反对。

不过到了元朝和后面的清朝,就比较盛行中国式摔跤了,也是体育项目,和相扑大同小异。

但提到日本最早与相扑相关的活动形式,则是出现在公元前23年。当然了,这只是根据八世纪初编撰的一本书中记载的,目前尚且没有考古方面的证据证明。

那个时候相扑还没有名字,只是类似于如今蒙古的摔跤。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正式引入了我国的汉字,才将摔跤命名为相扑。

而后在唐朝时期,又引入了我国的一些比赛形式和具体规则,逐渐形成了日本的相扑。

相扑在日本成为一项职业性运动,是从17世纪开始,那时候称作为大相扑,100年之后,才真正形成了现代的相扑。

在此之前,相扑在日本也经历了从宫廷观赏性运动,到武士专门训练的内容之一,最后才到职业性运动的变化。

说到相扑为什么在日本如此兴盛,也是有久远历史的。它最早是在奈良时代开始流行,日本宫廷甚至会专门成立一个与相扑有关的部门。

那时候的相扑,可是日本贵族才能够欣赏到的运动。不过之后随着日本皇室的势力逐渐衰退,相扑这项运动也普及到了日本民间。

到了平安时代的时候,每年就会在7月份举办与相扑有关的节日。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日本民众会把它跟民间的一些祭神仪式,或者是庆祝丰收等活动拉上关系。

而在镰仓时代,相扑就成为了武士们必须修炼的一种技术。

到了江户时代,随着职业性相扑的兴起,江户也成为了当时全日本的相扑中心。在那个时代里,大相扑可是最高尚的职业之一。

当然,在现在也是一样,很多日本小朋友心目中的偶像都是相扑手。而相扑手不仅会接受严格的技术训练,还会学习思想修养、生理学等等,甚至还会学习传统的汉文化。

所以说,能文能武,如此全能的相扑手,大受欢迎也是必然的事情了。

不过在明治维新的时代里,由于全民都在学习西方文化,所以相扑这种带有传统性质的运动也逐渐衰落。

直到昭和初期,日本人开始怀念起自己的国技,相扑也才再次兴起。

而如今的相扑,已经成为了日本最广泛的群众性体育运动之一,在日本的各地民间都非常流行。

日本相扑,竟是起源于古代中国?

如果提到日本相扑,大多数人脑海里一定会浮现起只穿着大裤兜、满身横肉的相扑选手,以及日本人对于这一国技的自豪。然而事实上,相扑也仅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