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气血指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1收藏

中医的气血指什么,第1张

简单的讲,血就是指的人体内的血液,‘气’指的就不是空气的‘气’了,而是人体内的一种先天性的‘能量’,这个‘能量是无形的,故而看不见摸不到,西医解剖不出来,但是,在中医它却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故而人们一般的讲是‘气血’,‘气’是放在‘血’的前边的。由于中医有‘气行血亦行’的说法,故而‘气’在人体内是首重的,比如西医讲的‘脑血供血不足’,西医只能诊断,却不能给病人治疗,原因就是西医不懂‘气行血亦行’的道理由于‘气’行‘血’才会跟着‘气’行,,故而在中医只需要补气,把‘气’补足然后再使气能够升提到脑部运行,血液自然就会上升到脑部,所谓的脑供血不足自然就可以得到解决,当然,由于中医补气的方法各不相同,所以,也不是每一个挂名的中医就会治疗的,也需要看医生个人的技术,此问题比较复杂,讲明白需要大篇幅,所以,在这里只简单一提。

气血决定了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健康程度。有很多俗语都说明了这一点,毕竟这些都是万古不易的真理。气是生命最本质的体现,血是生命最有力的支撑,气和血构成了人体健康的能量和物质基础。

在中医上,血的概念和我们目前的概念差不多,而气的概念就比较复杂,它包括我们常说的呼吸之气,还把我们脏腑器官的功能归属于气,比如胃气指的是胃的消化功能。

人在日常生活,是因为什么情况会导致自己吃不好,睡不好,气血不通的呢到底人生病的根源又是因为什么呢和上面的树根例子相似,其实大树生病长不好,和跟营养吸收不好一样,我们生命缘由根源于气血,原来气血是生命的能源,气血充足生命才处处有活力,自然就没有什么病痛了。因为气血足,所以身体旺盛,因为气血亏则身体虚弱气虚,所以调补气血是护养生命的重中之重。尤其气血足则五脏滋润、六腑通,气血亏则五脏枯焦六腑滞。气血化生运行于脾胃,气血充盛不但面色红润、精神饱满,而且上通下达、腑通肠利,腑通肠利则毒尽出,毒去则面容姣好、能吃能睡五脏安好。

中医认为肾脏是先天之脏,有藏精的作用!精又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受于父母,后天之精为自己所化,精与血的关系是很密切的,精能化血!补气血的方法很多!不过最常用的是补肾养血之法,气血不好从脉象上就可以看出来,气血虚弱脉象沉迟!

(1)饮食是造血的原料中医学早就有“人以水谷为本”的说法。人体所摄入的食物,经过胃肠的腐熟消化,取其精微化生而为血。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中医最早的经典著作《内经》就已指出:“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更直截了当地说:“盖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血不生。”这些认识都阐明了饮食的数量和质量与生血有着密切的关系,饮食是造血的原料,饮食的精微物质经过脏腑的作用化生为血。(2)血的生成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血的生成是在五脏六腑共同作用下完成的,需要脏腑之间的相互配合,决不是一脏一腑所能完成的。题名华佗所著的《中藏经》借用五行理论,以心、脾、肺、肾、肝的母子关系来说明五脏在血生成上的内在联系。如“心生血,血为肉之母;脾生肉,肉为血之舍;肺属气,气为骨之基;肾应骨,骨为筋之本;肝系筋,筋为血之源。”为什么怎么说呢因为饮食入胃,是经过五脏各自的功能和相互配合作用才完成的。①心在血生成中的作用:中医学中的心包括解剖学上的心脏,如“心主身之血脉”和中枢神经系统,“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与造血有关主要为前者。“心生血”的过程,唐容川已有解释:“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为血”。可见饮食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过程后,其精微物质,再通过“心”对造血器官的作用变成血液。②肺在血生成中的作用:《内经》指出:“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说明肺参与造血活动,而且肺所朝的百脉为造血提供了场所。③脾胃在血生成中的作用:中医认为,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而营气和津液都是来自于所摄入的饮食物,经过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水谷精微,所以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内经》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明代皇甫中《明医指掌》指出:“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 这里的气主要指水谷之气,汁指水谷中的精微物质。中焦接受水谷之气与精微物质,变化而赤,造成血液。中焦指的是脾胃,两者功能失调,可以影响造血。可见,脾胃与血的生成有密切关系。脾胃功能失调可以影响血液的生成,出现血虚之证。④肾在血生成中的作用:中医认为营血的生成不仅源于后天脾胃的生化,还须赖肾精作为生化之本。肾主骨,藏精生髓,与血的生成非常密切。《内经》载有“肾生骨髓”,“骨者髓之府”,“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明代《类经》指出:“精髓同类”。中医自古即认为精血同源,精与血可互相转化。如隋代《诸病源候论》指出:“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说明血可化为精。清·张志聪《侣山堂类辨》说:“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说明精可化为血。所以,明代张景岳《类经》指出:“肾之精液入心化赤而为血”。总之,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精血之脏,主藏精生髓,精髓同源。所以肾脏功能的盛衰直接影响着血的虚实。中医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血为精所化”、“骨者髓之府”、“髓者骨之充也 ”、“骨髓坚固,气血皆从”、“五谷之精液,和合而为血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这些记载,说明了肾、骨髓、血液三者之间的关系。骨髓与造血有直接关系。骨髓藏于骨,又为肾所主,肾之功能强弱与否,可以影响骨髓生精造血。⑤肝在血生成中的作用:中医认为,肝藏血在血生成过程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内经》指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气于筋”,意思是说饮食物经脾胃的腐熟消化吸收后,其精微物质进入肝脏而化气血。清代张璐《张氏医通》说得更明白:“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中医认为,“肝者……以生气血”,说明肝与造血有关。因为肝能储藏食物中的精微物质,作为造血原料。根据以上认识,心、肝、脾、肺、肾等脏腑都与造血有关,其中任何一种功能失调,都可影响造血。血的生成须经过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的共同作用来完成。但五脏之中最为重要的是肾和脾,肾和脾在造血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医的气血指什么

简单的讲,血就是指的人体内的血液,‘气’指的就不是空气的‘气’了,而是人体内的一种先天性的‘能量’,这个‘能量是无形的,故而看不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