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有关三峡的文言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4收藏

其它有关三峡的文言文,第1张

1 三峡,文言文翻译

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 ī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又读作shang)”翻译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两岸群山连绵,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如有皇帝的命令急于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大约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长风,也不如它行得快啊! 到了春冬的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和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乐趣。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寒冷的树林山涧一片寂静。经常有站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声调非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划分朗读节奏 名字:“三峡” 自 / 三 峡 七 百 里 中 , 两 岸 / 连 山 , 略 无 / 阙(quē) 处 。

重(chóng) 岩 / 叠 嶂(zhàng) , 隐 天 / 蔽 日 。 自 非 / 亭 午 夜 分 , 不 见 / 曦(xī )月 。

至 于 夏 / 水 襄 陵 , 沿 / 溯(sù) / 阻 绝 。 或 / 王 命 急 宣 , 有 时 / 朝(zhāo )发 白 帝 , 暮 到 / 江 陵 , 其 间(jiān )/ 千 二 百 里 , 虽 / 乘 奔(bēn )御 风 , 不 以 / 疾 也 。

春 冬 之 时 , 则 / 素 湍(tuān) / 绿 潭 , 回 清 / 倒 影 。 绝 谳(yǎn) / 多 生 怪 柏(bǎi) , 悬 泉 / 瀑 布 , 飞 漱(shù) / 其 间 。

清 / 荣 / 峻 / 茂 , 良 / 多 / 趣 / 味 。 每 至 / 晴 初 霜 旦 , 林 寒 / 涧 肃 , 常 有 / 高 猿 长 啸 , 属(zhǔ )/ 引 凄 异 , 空 谷 / 传 响 , 哀 转 / 久 绝 。

故 / 渔 者 歌 曰 :“ 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cháng), 猿 鸣 三 声 泪 沾 裳。 ” 注解: 三峡: 选自《水经注疏》。

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郦道元(466或472—527),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

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址、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七百里:约合现在二百公里。

自:这里有“在”的意思。 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略无,毫无。阙,通“缺”。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jí):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飞漱(shù):飞泻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连接。

引,延长。 巴东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古今异义词1、或王命急宣(或 古义:有时 ) (或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 (至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虽乘奔御风 (虽 古义:即使 ) (虽 今义:虽然)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消失) 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断缺) ② 哀转久绝(“转”通“啭”,鸟叫声) 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 1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

2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5。

2 三峡,文言文翻译

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 ī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又读作shang)”翻译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两岸群山连绵,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如有皇帝的命令急于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大约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长风,也不如它行得快啊! 到了春冬的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和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乐趣。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寒冷的树林山涧一片寂静。经常有站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声调非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划分朗读节奏 名字:“三峡” 自 / 三 峡 七 百 里 中 , 两 岸 / 连 山 , 略 无 / 阙(quē) 处 。

重(chóng) 岩 / 叠 嶂(zhàng) , 隐 天 / 蔽 日 。 自 非 / 亭 午 夜 分 , 不 见 / 曦(xī )月 。

至 于 夏 / 水 襄 陵 , 沿 / 溯(sù) / 阻 绝 。 或 / 王 命 急 宣 , 有 时 / 朝(zhāo )发 白 帝 , 暮 到 / 江 陵 , 其 间(jiān )/ 千 二 百 里 , 虽 / 乘 奔(bēn )御 风 , 不 以 / 疾 也 。

春 冬 之 时 , 则 / 素 湍(tuān) / 绿 潭 , 回 清 / 倒 影 。 绝 谳(yǎn) / 多 生 怪 柏(bǎi) , 悬 泉 / 瀑 布 , 飞 漱(shù) / 其 间 。

清 / 荣 / 峻 / 茂 , 良 / 多 / 趣 / 味 。 每 至 / 晴 初 霜 旦 , 林 寒 / 涧 肃 , 常 有 / 高 猿 长 啸 , 属(zhǔ )/ 引 凄 异 , 空 谷 / 传 响 , 哀 转 / 久 绝 。

故 / 渔 者 歌 曰 :“ 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cháng), 猿 鸣 三 声 泪 沾 裳。 ” 注解: 三峡: 选自《水经注疏》。

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郦道元(466或472—527),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

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址、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七百里:约合现在二百公里。

自:这里有“在”的意思。 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略无,毫无。阙,通“缺”。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jí):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飞漱(shù):飞泻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连接。

引,延长。 巴东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古今异义词1、或王命急宣(或 古义:有时 ) (或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 (至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虽乘奔御风 (虽 古义:即使 ) (虽 今义:虽然)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消失) 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断缺) ② 哀转久绝(“转”通“啭”,鸟叫声) 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 1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

2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5、。

3 古文《三峡》的翻译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太阳和天空都遮蔽了。

若不是在正午就看不见太阳,若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在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的船只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有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乘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船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

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溯 同:泝)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巘 写作:山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 关于文言文《三峡》的一些问题

1,俯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仰视:绝……其间

3,颜色:素湍,绿潭,山青,花草

4,一子一景: 清荣骏茂

5,赞叹:良多趣味

特点是:风平浪静

5:峡是两岸夹水的的 地方,有山才有峡

水是夏水 最 有 特点,最迅疾,春冬风平浪静

总之是 根据水 势涨落来写的!

4:侧面表达了3峡渔民的悲惨生活,以及作者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同情,热爱

8: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江水,草,山。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比较静文中的则素湍绿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

PS给分啊!

5 三峡的古文翻译,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成语,词类活用

译文: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层层叠叠的山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季,大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断绝了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大小瀑布,在那里飞射冲刷,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山涧冷落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通假字:1、略无阙处(阙通缺 空缺) 哀转久绝 (转同啭 婉转)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2、林寒涧肃(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一词多义:1绝沿溯阻绝(隔绝)哀转久绝(消失)2、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由)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6 谁知道文言文 三峡的

诗 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唐白居易 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

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还愁。 潇湘瘴雾加餐饭,滟预惊波稳泊舟。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送客归京 唐白居易 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 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尘。

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 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春。

入峡次巴东 唐白居易 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此去同。 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 两片红旌数声鼓,使君艛艓上巴东。

三峡闻猿 唐贯休 历历数声猿,寥寥渡白烟。 应栖多月树,况是下霜天。

万里客危坐,千山境悄然。 更深仍不住,使我欲移船。

三峡闻猿 唐慕幽 谁向兹来不恨生,声声都是断肠声。 七千里外一家住,十二峰前独自行。

瘴雨晚藏神女庙,蛮烟寒锁夜郎城。 凭君且听哀吟好,会待青云道路平。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上三峡 唐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 唐李白 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 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

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唐李白 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疑是天边十二峰, 飞入君家彩屏里。

寒松萧瑟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 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

高咫尺,如千里, 翠屏丹崖灿如绮。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

水石潺湲万壑分,烟光草色俱氛氲。溪花笑日何年发, 江客听猿几岁闻。

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嵩丘梦彩云。 夔州歌十绝句之一 唐杜甫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 瞿塘两崖 唐杜甫 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

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 猱玃须髯古,蛟龙窟宅尊。

羲和冬驭近,愁畏日车翻。 悲秋 唐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初至犍为作 唐岑参 山色轩槛内,滩声枕席间。

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云雨连三峡,风尘接百蛮。

到来能几日,不觉鬓毛斑。 闻范秀才自蜀游江湖 唐杜牧 蜀道下湘渚,客帆应不迷。

江分三峡响,山并九华齐。 秋泊雁初宿,夜吟猿乍啼。

归时慎行李,莫到石城西。 岘山送张去非游巴东 唐孟浩然 岘山南郭外,送别每登临。

沙岸江村近,松门山寺深。 一言予有赠,三峡尔将寻。

祖席宜城酒,征途云梦林。 蹉跎游子意,眷恋故人心。

去矣勿淹滞,巴东猿夜吟。 峡巫 唐杨炯 三峡七百里,唯言巫峡长。

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

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

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

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送人归蜀 唐张祜 锦城春色溯江源,三峡经过几夜猿。

红树两厓开霁色,碧岩千仞涨波痕。 萧萧暮雨荆王梦,漠漠春烟蜀帝魂。

长怨相如留滞处,富家还忆卓王孙。 送王处士游蜀 唐齐己 又挂寒帆向锦川,木兰舟里过残年。

自修姹姹炉中物,拟作飘飘水上仙。 三峡浪喧明月夜,万州山到夕阳天。

来年的有荆南信,回札应缄十色笺。 出峡 唐胡皓 巴东三峡尽,旷望九江开。

楚塞云中出,荆门水上来。 鱼龙潜啸雨,凫雁动成雷。

南国秋风晚,客思几悠哉。 送友人归荆楚 唐许浑 调瑟劝离酒,苦谙荆楚门。

竹斑悲帝女,草绿怨王孙。 潮落九疑迥,雨连三峡昏。

同来不同去,迢递更伤魂。 巫山高 唐陈陶 玉峰青云十二枝,金母和云赐瑶姬。

花宫磊砢楚宫外,列仙八面星斗垂。 秀色无双怨三峡,春风几梦襄王猎。

青鸾不在懒吹箫,斑竹题诗寄江妾。 飘飖丝散巴子天,苔裳玉辔红霞幡。

归时白帝掩青琐,琼枝草草遗湘烟。 琴曲歌辞·三峡流泉歌 唐李季兰 妾家本住巫山云,巫山流水常自闻。

玉琴弹出转寥夐,直似当时梦中听。 三峡流泉几千里,一时流入深闺里。

巨石奔崖指下生,飞波走浪弦中起。 初疑喷涌含雷风,又似呜咽流不通。

回湍曲濑势将尽,时复滴沥平沙中。 忆昔阮公为此曲,能使仲容听不足。

一弹既罢复一弹,愿似流泉镇相续。 峡中即事 唐廉氏 清秋三峡此中去,鸣鸟孤猿不可闻。

一道水声多乱石,四时天色少晴云。 日暮泛舟溪溆口,那堪夜永思氛氲。

词念奴娇 宋曹冠 蜀川三峡,有高唐奇观,神仙幽处。 巨石巉岩临积水,波浪轰天声怒。

十二灵峰,云阶月地,中有巫山女。 须臾变化,阳台朝暮云雨。

堪笑楚国怀襄,分当严父子,胡然无度。 幻梦俱迷,应感逢魑魅,虚言冥遇。

仙女耻求媒,况神清直,岂可轻诬污。 逢君之恶,鄙哉宋玉词赋。

满江红 宋何师心 一水飞空,揭起珠帘全幅。 不须人卷,不须人轴。

一点不容飞燕。

  海神

  一、最早在巴比伦文明中出现。

  曾经居住在现今伊拉克东南部的巴比伦人崇敬“艾亚”,因为她是个海神,她的形状类似美人鱼。

  二、稍后的克里特文明时期,也流传着海神的故事。

  克里特是地中海的一个小岛,岛上的居民善于游泳和潜水。在公元前3000年时,据说有个卓越的潜水夫鲁劳克斯,为了寻找大海的秘密,就奋勇地投身于海洋之中。上帝为他的无畏精神所感动,就使他成了一个不死的海神。

  三、欧洲西方文明中的海神

  波塞冬(Poseidon ),古希腊神话、古罗马神话传说中一位重要的神,即海神、海王、海皇。是克洛诺斯与瑞亚之子,宙斯之兄。与提坦神(泰坦)的提坦之战结束之后,波塞冬成为伟大而威严的海王,掌管环绕大陆的所有水域。他用令人战栗的地动山摇来统治他的王国。他有呼风之术,并且能够掀起或是平息狂暴的大海。手持三叉戟,他坐在铜蹄金髦马驾的车里掠过海浪。尽管他在奥林匹斯山有一席之地,但是大部分时间他都住在海洋深处他那灿烂夺目的金色宫殿里。

  当初宙斯三兄弟抓阄划分势力范围,宙斯获得了天空,哈得斯屈尊地下,波塞冬就成了大海和湖泊的君主。

  波塞冬常混同于罗马神话中的尼普顿。天文学家用它的拉丁文名字来命名海王星。宙斯的拉丁文名字来命名天王星。  

  四、中国海神及其名称

  最早见于古籍《山海经》。《大荒东经》云:“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虢。黄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虢处东海,是惟海神”。《海外北经》又曰:“北方禺强(即禺京),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

  中国最早的四海海神名称为:东海海神禺虢(郭璞注:虢又作号)。南海海神不廷胡余,西海海神弇兹,北海海神禺疆(即禺京,禺强)。海神间的亲属关系只有东海海神禺虢与北海海神禺疆是父子关系。

  四海海神的神形特征,东海海神禺虢,西海海神弇兹,北海海神禺疆都是人面鸟身,珥两蛇,践两蛇,只有一个例外,即南海海神不廷胡余是人面,而非鸟身。但珥两蛇,践两蛇的特征也是一样的。东海及北海海神的先祖是黄帝,这说明中国原始海神信仰一开始就和日本、古朝鲜一样,与王权相联系。

  汉唐期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和逐渐兴旺之际,四海龙王取代了我国早期海神,我国第一位女姓的海神,即东海女神南海普陀观世音也在汉唐期间同时诞生了。在观世音之前,可以说,中国早期的海神包括四海龙王都是男性神形,只有观世音是中国海神信仰中第一位女性神形,位列中国女性海神之首,并且逐渐压倒四海龙王,进一步取而代之。

  南海普陀观音,是个慈眉善目的女神,性格温和慈祥,乐于助人,救渔夫于狂风巨浪的苦难之中,而且佛法广大,无处不在,一呼即灵,是以善神的面目出现。二者对比之,观音的海神信仰当然渐渐压倒了四海龙王。

  在北宋初年,还出现了另外一位女性海神,就是大名鼎鼎的福建妈祖。观音作为东海女神是由佛教中的菩萨转化而来。妈祖确是实有其人,是由人死后的鬼魂转化为神。这又是另外一种海神类型。她死后,传说在大海上风波浪险时,屡屡显灵保护和救助遇难的渔民,被尊为“妈祖”。她的神形也像观音一样,是位慈眉善目的女性形象,对人和蔼可亲。尔后,名气越来越大,被宋元明清历代帝王封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影响遍及我国东南沿海以及港台地区和东南亚许多国家。

  关于中国女海神,古籍中记载的还有东海姑、黄衣妇、海神女及宋代道书中所载的南溟夫人等。这些世俗性、人情味极强的女海神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海神的拟神化色彩,比之缺乏生活情趣的男性海神,更为一般渔夫舟子所接受和顶礼膜拜,广为传播。

  除以上三类海神外,第四种的海神类型,体系更为庞大、复杂。主要是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各地的地方海神,有帝王将相的,有历史名人的,还有本岛本地的先哲贤人和为民献身的渔夫舟子。具体地来分,这类海神中应该包括潮神、船神、网神、礁神、鱼神、岛神等等。

  潮神:江浙沿海供奉的是伍子胥。这是一位春秋时代功勋卓绝的吴国大夫,因其直言忠国受谗屈死,被吴王夫差砍头而浮尸江海中,怒而涌起钱江大潮,被尊为潮神。

  船神:在我国东南沿海俗称船老爷、船菩萨。在嵊泗列岛俗称船关老爷。船神的情况较为复杂,有男的,如鲁班,因他是造船的祖师爷。有关羽,因他刚毅勇猛,受到渔夫尊敬。也有杨甫老大,是个捕鱼能手。有女的,如妈祖、观音,还有冠承御。

  网神:在舟山群岛一说网神是海青天海瑞,因捕墨鱼的轮子网是海瑞发明的。一说是龙身人首的伏羲,因伏羲受蜘蛛结网捕飞虫之诱发,从而发明了渔网,为渔民闯海猎鱼创造了诸多方便。

   礁神:中国东南沿海有许多礁群。如嵊泗大洋岛有个圣姑礁,礁上有个庙宇,供祀着圣姑娘娘。圣姑娘娘就是一位礁神。渔船过礁必登礁祭祀,以免触礁、破网等事故发生。传说,圣姑娘娘是个海上巡行娘娘,每逢大雾天和风暴天,娘娘在礁上提灯巡行,好像现在的灯塔一样,为海上航行的海员和渔民指明方位和航向,使之能安全返港,化凶呈祥。

  鱼神:山东沿海有位海神,俗称“老人家”、“老赵”、“赶鱼郎”等,其实是位鱼神,即鲸鱼。鲸鱼能逐鱼入网,故称“赶鱼郎”。鱼丰即发财,又称“老赵”,意谓财神赵公元帅。浙江舟山群岛海神中也有鱼神崇拜。舟山把鲸鱼称为“乌耕将军”,“乌耕”露面,意谓鱼群涌至,渔夫敲锣打鼓放鞭炮,并举行盛大的海祭,以求海神降福兆吉,喜获丰收。

  岛神:中国东南沿海岛屿,岛岛都有地方神,或谓岛神。岛神有主岛神和主岙神,情况非常复杂。如闽南、台湾一带主岛神大都是天后妈祖。舟山群岛的主岛神大都是观音、龙王或关羽。但全国各地不同历史时代也有许多颇具特色的岛神。如台湾、福建还有水仙信仰,水仙庙中供奉的是大禹王、伍子胥、屈原、王勃、李白,都是一些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在黄河入海口一带,各岛还有金龙大王、黄大王之类的海神信仰。在汕头,有长年公和三义女信仰。二者都是由人成神的。三义女原是清代澄海县外砂乡“金兰”三姐妹,因反对包办婚姻一起蹈海而亡,被人拾尸立墓,传闻有灵性,祀典为神。长年公是位捕鱼能手,“建庙塑像祀之”,故当地请渔民入股捕鱼,俗叫请长年。

  在全国第一大渔场舟山群岛较有地方特色的岛神,是中街山列岛的渔民菩萨财伯公和嵊泗列岛的羊山神。因财伯公是渔夫出身,他的神像,上穿背单,下扎龙裤,成为一尊渔民菩萨,这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海神信仰中,绝无仅有。“青浜庙子湖,菩萨穿龙裤”的渔谣也由此而来,并在华东沿海各省渔民中广泛传播,颇有影响。

  羊山神,是嵊泗列岛颇具典型的一位海神。郑成功欲进军台湾,因连续几天刮大风,船不能发。于是郑成功在羊山宰羊祭旗,从而一举收复台湾岛。

  五、日本的海神

  日本最高的东海女神天照大神,据《古事记》与《日本书纪》所载山幸彦在钓鱼时,海幸彦借给他的鱼钩被海中大鱼拖跑了。为寻鱼钩山幸彦前往海中的海神宫,并与海神之女丰玉毗卖结了婚。丰玉毗卖其实是条长达二十多米的巨大的鳄鱼。尔后,丰玉毗卖生下一子叫鹈葺草葺不合,鹈葺草葺不合又和他的姨娘玉依毗卖结了婚,生下四个孩子,其中之一便是日本的首代天皇神武。这就是说,天皇的母亲及其祖母均是海神之女,天皇即为大海之子。

  在日本志摩一带流传的海神中,最有权威的是八大龙王。

  日本的海神除上述众多的原始海神、龙王外,还有众多地方神和职司神,即渔业神、航海神和船神等等。其中也有东海女神观音和天后信仰。

  中国潮神是伍子胥,日本的潮神是山幸彦。

  在地方神信仰中,日本下北半岛和津轻半岛尊孤仙为渔神最为典型。在津轻地区,尊狐仙为渔神的信仰在日本可以说达到了顶点。

  日本的渔业神实质上也是鱼神、鱼崇拜。

  明代以后,日本冲绳一带开始船上供奉妈祖神像,妈祖成了日本人的船神娘娘。

  六、朝鲜的海神

  朝鲜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国和日本之间。他们的海神信仰深受相近邻国的影响。朝鲜的海神亦与王权有关。如朝鲜的《三国遗事》中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妪,名曰阿珍义先,乃赫居王之海尺之母。她发现有许多喜鹊在海上翻飞鸣叫,划船过去一看,发现喜鹊围聚在船上的一只箱子里。她把箱盖打开一看,里面是位端方的少年,即为新罗第四代君王脱解王。

  这就是新罗脱解王的身世,阿珍意味着大海,海尺之母,即为大海部族的母亲,脱解王是大海之子。

  朝鲜的龙宫、龙王和龙神信仰。朝鲜的龙王信仰很繁杂。在古籍《高丽史》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作帝建应龙王的请求射杀了在海礁上戏弄龙王的老狐狸,并娶龙王之女为妻。之后,他们回到陆地,并在窗外挖了口井,直通娘家西海龙宫。龙女要求丈夫在她往返家时不要看她,但丈夫违反了。龙女很生气从此一去不返。但龙女已为作帝建生下四子,长子龙建之子王建便是高丽的太祖。这个传说与日本的海幸山幸神话中,丰玉毗卖的经历十分相似。

  世界上人们对海神的崇拜之热度与深度,以亚洲的东亚地区最为有特色。中国、日本和朝鲜,都处在亚洲太平洋东部这一特定的海域内,他们的海洋文化和海神信仰有许多相同的文化因子,但也有所差异,成为海神文化的杰出代表地区。

  

  越南——安南

  菲律宾——吕宋

  马来西亚——柔佛 / 马六甲

  文莱——泥国

  朝鲜 / 韩国:Korea

  中国古称:乐浪 / 高句丽 / 百济 / 新罗 / 高丽

  来源:汉朝设置乐浪郡。公元4世纪时,在今天的朝鲜半岛上建立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个国家。其中高句丽本来是中国的民族,因为抢地盘,打不过鲜卑族著名的慕容家族,被慕容氏赶出国门,流放到朝鲜半岛北部。高丽为高句丽的简称(但高句丽与高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王国,国号“高丽”,并于936年统一了朝鲜半岛,高丽王国历时近500年,为各国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称音译仍为 Korea(高丽)。1392年,高丽三军都总制使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定国名为“朝鲜”,意为清晨之国、朝日鲜明之国或晨曦清亮之国。《东国舆地胜览》一书说:“国在东方,先受朝日之光辉,故名朝鲜。”朝鲜语中朝字读作Zhao,今转读成Chao。

  在汉朝,如今的韩国地区,分布着三个原始部落,为“三韩”,即马韩、辰韩和弁辰(弁韩)。1897年2月,朝鲜国王高宗宣布改国号为“大韩帝国”。不过这个“大韩帝国”很短命,在1910年就被日本废除了,又改回“朝鲜”。

  日本:Japan

  中国古称:扶桑 / 倭奴 / 东夷 / 海东 / 东洋 / 东瀛

  来源:古代中国人认为日本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故常以“扶桑”来表示,《淮南子》中就有“日朝发扶桑,入于落棠”语句。日本最初的文明实际上起源于中国文明,中国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了关于日本的记载。战国时代,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如古地理书《山海经·海内北经》说:“盖国在矩燕南、倭北、倭属燕。” 这说明当时中国人仅知道日本的地理方位。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才明白地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另据范晔《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后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到隋唐时,始称“日本”。《旧唐书·东夷传》中将“倭” 与“日本”分列并叙,还对改称日本作了说明:“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旧唐书·日本国传》载明:“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Japan 是英语“漆器”的意思,是西方对它的称呼。

  越南:Viet Nam

  中国古称:瓯越 / 占婆 / 林邑 / 环王 / 占城 / 交趾 / 安南 / 南越

  来源:公元前3世纪后半叶,在红河三角洲建立瓯雒国,由瓯越和越两个部落合并而成。中国史书上的占婆(又称林邑、环王、占城等),是越南史上的古国。汉朝设置交趾郡。唐朝设安南都护府。五代时从中国独立出来。1054年李朝改国名为大越。以后几个王朝称为安南或大越。1802年阮福映称帝,改国号为南越。1803年清政F改安南为越南。1804年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越南之名便始于此。越南族就是中国的京族。

  老挝:Lao

  中国古称:堂明 / 南掌 / 寮国

  227年,堂明王遣使拜访东吴。1353年,琅勃拉邦的孟斯瓦王子法昂在真腊帮助下,统一老挝全境,建立了以佬族为主体的封建国家——澜沧王国。明代永乐二年,澜沧国获得中国的承认,封为“老挝宣慰司”,史称南掌。国内第一大民族老挝族(又称“老龙族”,中国称其为“寮人”)占全国总人口1/3以上,以族为国名。

  柬埔寨:Cambodia

  中国古称:扶南 / 真腊 / 吉蔑 / 甘孛智 / 澉浦只

  来源:元代称“甘孛智”,明代转音为“柬埔寨”,为“山地之国”。

  泰国:Thailand

  中国古称:堕罗钵底 / 暹罗

  来源:公元6世纪,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堕罗钵底国。“泰国”泰语中为“自由国度”,“泰族”为“自由人民”。泰族就是中国的傣族。

  缅甸:Myanmar

  中国古称:掸国 / 骠国 / 蒲甘

  来源:掸国,骠国,蒲甘,都是宋以前中原对它的称呼。公元1106年,缅使随大理使节到宋,宋鉴于缅甸山川遥远,道路阻隔,因此称为“缅”,又因中缅边区一带称山间谷地为“甸”,“缅甸”即其合称。

  马来西亚:Malaysia

  中国古称:柔佛 / 马六甲

  来源:Malay 是亚欧大陆最南端的半岛。生活在这个半岛上的人,又称为 Malay 人。后来把整个东南亚的所有群岛,统称 Malay 群岛。柔佛为 Malay 半岛古国。15世纪初以马六甲为中心的满刺加王国统一了 Malay 半岛的大部分。1963年,Malay,与加里曼丹岛上的沙捞越和沙巴地区,共同组成了一个联邦国家,就叫 Malaysia。

  新加坡:Singapore

  中国古称:淡马锡 / 星洲

  来源:公元8世纪,这个海盗猖獗的海岛曾叫Temasek(淡马锡)。Temasek,爪哇语“海市”之意,由于季节的影响,海运的船舶经常云集在此,所以逐渐成为一个船舶停泊的商埠。

  传说,苏门答腊室利佛逝王国的一位王子,为了寻找理想地点建立新城市来到淡马锡。在洁白的沙滩上,王子突然看见一只从未见过的怪兽向他致意后急弛而去。这怪兽红身、黑头、白胸,雄健敏捷。王子很喜欢,便问随从:“那是什么动物?”随从信口答到:“狮子。”王子十分高兴,认为这里是吉祥之地,便决定在此建都,并取名“狮城”。在樊文中,Singa 意即“狮子”;pore 意即“城堡”。

  菲律宾:Philippines

  中国古称:吕宋

  来源:菲律宾群岛的主岛就是吕宋岛。1543年,西班牙占领了这里,便以西班牙国王 Philippe 的名字命名。

  印度尼西亚:Indonesia

  中国古称:爪哇 / 三佛齐

  来源:爪哇和三佛齐都是印度尼西亚最著名的古国。Indonesia,希腊语中“大海上的群岛”,意为“千岛之国”。

  印度:India

  中国古称:婆罗多 / 身毒 / 天竺 / 信度 / 忻都

  来源:古印度,一个名叫“婆罗多”的国王建立起一个国家,于是把这个国家命名为“婆罗多”。古印度人以“信度”一词表示河流。这条河就是著名的印度河。后来“信度”这个地名所指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印度河流域开始,又包括恒河流域,渐渐的席卷整个南亚次大陆。我国用“印度”这个词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书中载:“译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归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印度”。

  不丹:Bhutan

  自称:竹域

  中国古称:主域 / 布噜克巴

  来源:不丹的梵文意思为“西藏终端”。自称为“竹域”,意为“神龙之国”

  斯里兰卡:Sri Lanka

  中国古称:锡兰

  来源:Sri 是该国的自称,即“神圣”之意,Lanka 是“光辉灿烂”之意。

  伊朗:Iran

  曾用名:Persia 波斯

  中国古称:安息

  来源:古代 Aryan (雅利安人)从东迁往波斯,占据了伊朗高原或其东南部地区,并在这儿创造了古代文明。古希腊、古罗马将这片地区称为 Aryana ,意为“雅利安人的地区”。Iran为其转音。Persia(波斯帝国)是伊朗历史上最显赫的一个帝国。(其实 Persia 并不单只是一个国家,而是许多不同的朝代,都被称为 Persia 。)

  俄罗斯:Russian

  曾用名:КИЕВ Росс 基辅罗斯 /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苏联

  中国古称:罗刹

  来源:9世纪下半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诺曼人在东斯拉夫人地区建立基辅罗斯大公国。斯拉夫人把来他们称为 Varangians 或者 Rus意思是商人。这个词起源于古诺曼语 ruotsi,意指“划独木舟的人”,后来为斯拉夫人所采用。元朝称俄罗斯为“罗斯”或“罗刹国”。蒙古人在拼读俄文 Rocia 时,在字母R前面加了一个元音,所以 Rocia 就成了 Oroccia。清朝时期,Oroccia 转译成汉语时就成了“俄罗斯”。苏联曾是俄罗斯最强大的历史时期。

  西班牙:Spain

  中国古称:佛郎机(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称)

  来源:西班牙最早是迦太基的殖民地。这里野兔出没,迦太基把野兔叫做 spa(腓尼基语 Shaphan)。渐渐的,转换成 Spain。

  葡萄牙:Portuguese

  中国古称:佛郎机(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称)

  来源:葡萄牙最早的城市 Oporto 波尔图的名字演变而来的,本来翻译成波秋歌更为恰当

  意大利:Italy

  中国古称:大秦

  来源:古希腊人殖民到亚平宁半岛的普利亚地区附近后,把这里的维图利部落称为 Italoi。后来罗马人沿用了这个名称,拉丁语 ltalia,并用它作为意大利半岛上很多部落的共同称呼。

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降神仪式”和“咒语”构成巫术的主要内容。其极富唯心主义神话色彩,超自然力量与实体奥秘仍有待于科学进一步研究。

  中国

  巫术来自于舜帝部落,传说,舜帝的时候,为了给老百姓生产食盐,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舜就让他的一个儿子到巫咸国做了酋长,咸即善于煮卤土为盐而得名。巫咸国的人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龙,地处大荒之中,它与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称作十巫。巫咸国在安邑城南,传说有盐池,上承盐水,水出东南薄山,西北流,经巫咸山北。巫咸山在安邑县南。

  山西运城的潞盐历史在上古时期已有。运城之“潞”名,最早称“卤”即产盐的“卤土”,后来因为音同,篡作“潞”。“潞”今作运城,地在古安邑西。

  传说舜的儿子做了巫咸国的酋长。带领巫咸国生产食盐。因为当地的巫咸人掌握着卤土制盐的技术,他们把卤土蒸煮,使盐析出,成为晶体,外人以为是在“变术”。加上巫咸人在制盐的过程中,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希望南风为他们带来好的气候等,以利于析盐。她们的祭祀,有各种表演,并且附有各种许愿和祈祷的言语。最后,开始各道工序,直至生产出白色结晶的食盐。

  这一整个过程,在别的部落,把它看成是在实施一种方术,于是,人们称这种会用土变盐的术为“巫术”。这就是“巫术”一词的由来。

  今人知“巫术”就是会“变术”其实,巫术最早是指巫咸人有制盐技术。这种制盐技术,称作“巫术”,其实,即是“巫人制盐之术”。今天的巫师就是由此得名的。

  西方

  要对巫术追根溯源是件希望渺茫的事情,但很多对此感兴趣的学者都没有放弃过努力。在业界,被认可的巫术起源说大致有三种: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诞生的天然存在说;万物有灵论;伴随人类情感和精神出现的心理学说。然而,最晚在八万年前左右的尼安德塔人已经开始安葬死者,并拥有灵魂的意识及信仰时,人类已有巫术信仰。

  法国社会学学者涂尔干(1858-1917)认为巫术源于人类开始有宗教意识。

  德国社会学者马克斯·韦伯(1864-1920)认为源于无文字时期的前泛灵信仰。

  法国人类学者李维史陀(1908~2009)认为巫术是正常思维在尽力理解它所面对的宇宙,却又无法掌握它时,所产生了病态思维及解释来充实不足的现实。

  猎杀女巫:从十二世纪开始,到十四世纪时是最高峰的时期。当时基督教已经传入一段时间了,并且成为欧洲的主流宗教,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结束容忍异教的政策,开始排他政策,也就是猎杀女巫。

  在十四世纪时,德国还出了一本专门对付和分辨女巫的书──《女巫之槌》。不过当中的描述准确度和真实度值得人们商议。

  分类

  从巫术的性质角度,可以把巫术分为黑巫术和白巫术。黑巫术是指嫁祸于别人时施用的巫术;白巫术则是祝吉祈福时施用的巫术,故又叫吉巫术。

  从施行巫术的手段角度,巫术又可分为两类,一为摹仿巫术,另一种叫接触巫术。

  摹仿巫术

  一种以相似事物为代用品求吉或致灾的巫术手段。如恨某人,便做人形,写上该人的生辰八字,或火烧或投水,或针刺刀砍,以致那人于死地。从性质上讲,这属于黑巫术。再如小儿常常落井,为避灾,常做一偶人代替小儿投入井中,这种行为称作破灾破煞。在上古生产习俗中,稻花开时,男女相会于田,以促进稻谷结穗。人若生疮,画在植物叶或黄纸上,便可移走病患,也叫摹仿巫术。白云观里拴娃娃、民间的 “偷瓜”等祈子习俗。

  接触巫术

  是一种利用事物的一部分或是事物相关联的物品求吉嫁祸的巫术手段。这种巫术只要是接触到某人的人体一部分或人的用具,都可以达到目的。如某人患病,在病人病痛处放一枚钱币或较贵重的东西,然后丢在路上任人拾去,于是认为病患便转移到了拾者身上。放碗、姜原履大人迹生周始祖弃都是接触巫术。过去害人的黑巫术常常搜集不和睦人的头发、胡须、指甲以及心爱之物,以备加害对方。小孩子的名字也不能随便告诉别人,否则便要受制于人。

  在凉山彝族,奴隶主发现奴隶逃走,除派人寻找外,还要请巫师施行巫术,方法是把奴隶丢下的破衣片招来,放在石磨内磨,由于布片不易磨下来,便认为奴隶也必然在山间转来转去,找不到逃生的路;奴隶为能逃出虎口,也以巫术对抗,一般在逃走时,背一小扇石磨,顶在头上,这样奴隶主磨的布片就会很快掉下来,自己也能逃跑成功。

  黑巫术

  通常以诅咒和巫蛊为主。寻求黑暗或邪恶的力量惩罚施术者的仇人,不过一般要付出同等的代价。例如:普通人使用诅咒时,一般使用自己的血作为媒介召唤恶灵/邪灵,如果诅咒成功,施术者必须以自己的生命力(灵力)作为诅咒的力量来源。否则诅咒将无法进行,甚至招来的邪灵还会反噬施术者。

  多用于对复仇人或报复他人,亦可用作治病、诛邪、对抗黑巫术的咒语等。行巫的巫师也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历代相传,由老巫师传授;另一种是所谓神灵在梦中传授的巫师,称为梦巫。巫蛊娃娃便是黑巫术中,用来报复人的一种手段。与黑巫术相对的概念是白巫术。

  随着人类文明的兴起,尤其是城市的形成,人与自然日渐分离,一种新的精神亦出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情形,在城市里比任何一个地方更激烈,人类开始发展他的野心和侵略性,只有骑到别人头上,自己才可以出头,在这种情形下,巫术变成个人事斗的恐怖工具,成为人所惧怕的黑巫术,巫术至此亦为大多数人唾弃。

  黑巫术,在所有的黑魔法中最为黑暗的毫无疑问的非死灵术/通幽术(Necromancy)莫属!而且也是最丑恶和最令人厌恶的魔法仪式之一。Necroma ncy一词出于希腊文,意即死亡和超自然的神力。而死灵术本身是指古代与死亡世界沟通的一种方法。死灵魔法可以追述到古波斯、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巫师。死灵术可以分为两个支派:一派召唤和支配鬼魂(死灵派),这派比较常见;一派掌握死尸回魂大法(死尸派),而两派都与被禁的黑魔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死灵派通常以开坛和符咒来作法,而死尸派通过掘尸和盗墓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恐怖黑色魔力。死灵师通常被恐怖的死亡所包围,他们身穿从死人身上偷来的衣服,沉思着死亡的意义…

  如果在灵魂和死亡的知识上没有一定程度的造诣,是不可能明白死灵术的奥秘的,而且如果贸然从事,后果是很危险的。由于在一般情况之下,死人是不会返回人间的(不论是以实体或鬼魂),如果真的发生上述情况,那一定是因为有非常特别的原因。如果一个活人想与另一个世界建立联系,支配灵魂但却不顾死者的请求的话,那就要小心学习黑魔法中有关的知识,以免反倒成为怨灵手下的受害者!

  最初,那些与死灵沟通的人多是出于谋利的动机。因为大家都认为死后是可以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见的,所以死灵师召唤死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雇于那些想知道宝藏位置的人,而这些召唤仪式通常都在人死后1 2个月后才进行,因为民间相信在人死后的12个月内,灵魂一直都在墓地附近徘徊,不能见到活人想见的东西。但太老的尸体通常是不会被选择的,因为就死尸派来讲,太烂的尸体是不能清楚回答问题的。到后来,死灵师开使召唤死灵和尸体用来攻击他人,这些多发生在古埃及和希腊。

  由于出于以上的目的,所以通常都要抑制死灵的怨气,而这样做是需要特别的魔法帮助的,这些通常只有很有经验的巫师才能做到。在英国的巫师古籍中曾有死灵师在死尸胸部画上符咒施法的记载。有时,死灵师更需要召唤一些强大的魔神来保护自己或驱使死尸和鬼魂服从自己。在古希腊咒文中记载着死灵师曾召唤过哥尔(K ore)、珀耳塞福涅(Persephone)、厄里斯克革(Ereshkigal)、阿多尼斯(Adonis)、赫密士(Hermes)和托提(Thoth)来保护自己和控制死灵。而在罗马的戏剧中,对死灵仪式的描术还包括烧烙和歃血。在另一些仪式上,死灵师会吃象征着海克特(H ecate-巫师的守护神)的狗肉;还吃未腌过的和未发酵的黑面包、未发酵的葡萄汁,这些象征着腐烂和死亡。

  在欧洲大陆,对死灵魔法仪式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了。仪式的地点通常被小心地指定在一些荒废的十字路口、地下室、废墟、人迹罕至的森林或枯萎的灌木丛中。一但决定了仪式的时间,一些像征力量的同心圆和难以形容的符号便被画在场地中,并冠以神圣的名字。

  这些圆圈都是被魔力诅咒过的,而死灵师的助手就站在圈子的中央,并用魔法保护起来。最后,死灵师权仗在手,作法召唤阴间的灵魂。如果作法成功,死灵从法阵中出现,死灵师要面对死灵们无法忍受的尖叫和恐怖且无法听懂的怨语…有时,强大的死灵更加以怪兽的形态在圈中狂啸,威胁着要把死灵师撕成粉碎!当死灵最终屈服在巫师的脚下时,通常会变形为裸体的幽灵,然后回答巫师的提问和要求。

  当降灵会结束的时候,死灵通常会消失于硫磺的毒雾之中,而死尸则要由巫师用生石灰烧掉。在这之前,死灵师务必留在圣圈之中,如果非要离开的话,一定要再举行一些其它的仪式才行。死灵师还要在仪式前后除去所有该地的花草,并烧掉它们,再将其灰烬深埋在该地。整个仪式都充满了恐怖的危险,最轻微的失误也会导致死灵师的死亡,甚至灵魂上的永久创伤…1 7世纪时,名及一时的埃及死灵师和预言家齐严刚及(Chiancungi)就是因为心急离开了圣圈而被怨灵碾得魂飞魄散…

  教堂派死灵师,一个黑魔法中很特别的支派。该派死灵师用的是很奇特的黑魔法。相传在午夜时分,该派死灵师会在墓地吟诵黑暗诗篇:「亡灵复活近我身」然后分散进入教会墓地。在召唤时,他们会哭唱:「E go sum te peto et uidere queo」,而在退散时,他们会命令道:「回到神所指定的国度吧」。

  以下是史上最伟大的教堂派死灵师:约翰帝依博士(Dr John Dee)和他的助手:爱德伍德凯尔雷(Edward Kelley)的一段描述:当助手用火把照亮了死亡的仪式的时候,博士站在墓地里,手持权仗并同时读着咒语。在火光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具刚刚被召唤的死灵在白布中颤抖着…而另外两个巫师则在圣圈中暗吟着保护自己的咒语,隐约听到一些天使的名字:「拉斐尔(R aphael)、拉依尔(Rael)、米拉顿(Miraton)、泰米尔(Tarmiel)、雷克斯(Rex)…」…

  另一位史上最著名的死灵师是因达尔(Endor)。在圣经中记载了他曾经为扫(所)罗王召唤死去的预言家撒母尔(Samuel),而预言了扫(所)罗王的灭亡。

  另外在1世纪的希腊,有著名的死灵师阿波罗尼俄斯(Apollonius)和泰安那(Tyana)。

  16世纪的英国,有上述的约翰帝依和他的饭桶助手爱德伍德凯尔雷。

  在17世纪的法国,有伟大的埃利法斯利维(Eliphas Levi)。他曾试图召唤伟大的阿波罗尼俄斯,但却被阿波罗尼俄斯的灵魂所震慑!

  对死灵师而言,数字9和13是极具意义的。9代表了在古信仰中,灵魂由生到死所要通过9个领域。13则代表了耶苏的最后晚餐及其复活。

  在巫毒教中,尸体被复活时是以巴隆撒麦迪(Baron Samedi,衣衫褴褛的丧尸之神)的形态出现。在海地,死灵尸是以奈布爸爸(Papa Nebo,死亡之父)的化身来主持仪式的,在仪式中,以白腊滴在尸体的脚、唇,死灵师身穿僧袍,头戴银帽,奈布爸爸的符饰挂在十字架上。当巫师的僧袍和帽子振动时,证明已唤醒巴隆 撒麦迪,仪式也作成功。

  之所以死灵魔法为人所唾弃,除了其目的不正之外,最令人法发指的是,在仪式中,多要用死尸来作施法所用之物的原料。而且死灵魔法相信,在暴力中死去或是夭折的死尸是最好的药引!因为他们认为这类死人有更多未用的灵力。在古北欧人的巫术中,最强的死灵师甚至可以令刚死在绞架上的人复活!1 6世纪的宗教审判官保罗斯格瑞兰迪俄斯(Paolus Grillandus)曾记载着:「死灵师用一些烧焦了的死尸碎片,尤其是那些吊死和受辱而死的人…用小块指甲或牙…头发、耳朵或眼睛…肌肉、骨头或鲜肉…」更有一些死灵师有食尸的行为,尤其奢食未受洗的婴儿。所以在当时有很多坟墓被盗。而史上最出名的有关案件是爱尔兰女死灵师-爱丽丝 吉蒂勒(Alice Kyteler)她因为偷掘和使用死尸的头发和头骨而被起诉,俱说在死尸头上长出的苔草对死灵师是十分珍贵的…

  在16、17世纪掀起的猎巫运动中,大量的死灵师也不可避免地成为被猎的目标。教会高喊他们是魔鬼的仆人,而圣经中有关因达尔的描写更证明死灵师是毁灭的象征。而死灵师们则一直争拗着亡灵和魔鬼的区别。经过几世纪的抗争,死灵师们终于演化成今天的通灵师,从而避过了宗教上的迫害。不仅如此,通灵师们在媒体的渲染下,更进一步被人所崇拜和接纳。近代比较著名的通灵师有乔瑟夫 格兰威尔(Joseph Glanvill)、法兰西斯冯海尔墨特博士(Dr Francis van Helmont)、亨利摩尔博士(Dr Henry More)、罗卜特波伊尔(Robert Boyle)等。

  白巫术

  通常以赞美神明和向神明祈福为主。寻求光明或善良的力量帮助别人,不需要付出任何太多代价。例如:使用特殊材料为他人祈福时,只需要向神明告知目的并献上贡品祭祀即可。在祈福结束时,向神明答谢就可以完成祈福。

  白巫术是巫术的一种,即普通人民求晴、祈雨、驱鬼、破邪、除虫、寻物、招魂,甚至使不孕妇女生子,使没有感情男女相爱的巫术。是相对于黑巫术而言的。

  白巫术从主观上是想在神秘的环境中预占到未来的情况,或采取有效的方式治愈病魔,给人以健康。卜筮巫术是商周时最常用于诊疗活动的巫术。除此之外,还有:

  1禁咒。在施行一些巫术前,要配合以语言,如咒枣治疟之术,其方式与敬重鬼神恰恰相反,而是以语言配以模仿巫术活动进行,禁咒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对鼓舞病人的勇气,增长信心可能有一定作用。

  2祝祭。它是期望得到天帝、祖先和神灵的保护,有一定的精神作用,《史记》载:“初成王少时病,周公乃自揃其蚤(爪),沉之河,以祝于神……成王病乃瘳。”

  3祝由。它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并辅以一些仪式的祛除病邪的巫术,《素问·移精变气论》说:“余闻古之治病者,唯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也。”可知祝由治病的巫术古已有之,行术者与患者都想通过祝说病由而使病邪解除,具有心理治疗的某种成分。

  4禹步。相传大禹本人常主持祭祀、占卜活动。《禁经》受禁肿法中说:“五日旦即作法禹步法,闭气握固,若治病时,作想此手作热铁,义想前人病如雪,手著病(处)即散。又治病时常在病人生气上,若病人头上有浮肿,不得顿治使尽即伤人,当留少许明日更治。”关于禹步的使用,尚有三、七、九步之区别,并记载与呼吸相配合的方法。禹步之法是逐渐形成的,但与夏、商、同时期的传承是分不开的。

  5祓除、傩舞及桃茢。这些均属于行为巫术,《周礼·女巫》“掌岁时拔除衅浴。”这种洗浴、清洁身体,在巫术观念中,认为可除灾灭病,特别是利用春天的桃花水洗涤妇女身上的不洁,名曰洁身洗垢,其目的为驱鬼求育。

  傩舞之风,在周代颇盛,大傩是在腊月前驱逐疫鬼的一种巫术活动,用以驱除疫鬼,故名打傩,或驱傩。

  桃茢是用苕(芦苇花)作的桃木柄扫帚,古人认为它有驱赶魔鬼邪恶及疫病的作用。

  6卜筮测疾病。卜辞中诊断最灵的莫过于对妊娠和产期的推断。《易经》中关于“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都是对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

  模拟巫术

  模拟巫术是可以模拟某物或某状态的巫术,像是化兽术就是其中的一种。甚至有人认为巫女的飞行术也是属与模拟巫术的一种,因为这种巫术可能不是实际在空中飞行,而是给人一种在空中翱翔的感觉。

  反抗巫术

  反抗巫术是可以反射或抵挡对方对自己发出攻击魔法的一种巫术,也可以称做防御魔法。最常见到的就是使用护身符。不过在西洋巫术里,正统的防御魔法,则是需要在魔法阵之中拿短匕首在身体周围画圈,这是比较简易的过程。

  蛊道巫术

  蛊道巫术就字面上看来是使用虫来进行施法的一种巫术;不过到现在已经泛指为使人生病的法术了。在中国使用蛊道巫术最出名的就是中国的苗族,但也不是所有苗族皆会使用蛊毒,只是在古时候有段时间盛行而已。另外,在东南亚下蛊也是非常盛行的一种施术方法。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因为汉代儒家学者把它奉为经典,于是叫做《诗经》。《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二、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

其它有关三峡的文言文

1 三峡,文言文翻译 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 ī )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