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人生华章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书写人生华章什么意思?,第1张

1、人生自古多曲折,心内雪亮,身外雪亮,旧情一缕独难忘。

  2、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3、出口成章,英雄盖世本无双。才华横溢,多少年来惊天地。

《渡海帖》原本只是苏轼留给朋友的一张字条,无意之中却成为传世书法佳作,这自然体现了苏轼深厚的书法功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古人来说,笔墨纸砚作为文房四宝,是书写的重要工具。“好马配好鞍”,上乘的书写工具对成就书法名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宋朝时期,文房四宝的著名品牌分别为湖笔(浙江湖州)、徽墨(徽州,现安徽歙县)、宣纸(现安徽泾县。泾县古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端砚(端州,现广东肇庆)和歙砚(现安徽歙县)。

苏轼的《渡海帖》创作于经济文化条件大大落后于中原地区的海南,他当时使用了什么样的笔墨纸砚呢?

毛笔是古代人重要的书写工具。宋代的制笔工艺,一改魏晋以前旧风,毛笔趋向于软熟、虚锋、散毫。苏轼自己曾说:“本朝宣州诸葛氏笔,擅天下久矣。纵其间不甚佳者,终有家法,如北苑茶、内库酒、教坊乐。”诸葛笔因出自南唐制笔高手诸葛氏而得名,它也得到苏轼的特别偏好与推崇,将其与北苑茶、内库酒、教坊乐相提并论。在《书孙叔静诸葛笔》中,苏轼如是说:“久在海外,旧所赍笔皆腐败,至用鸡毛笔……今日忽于孙叔静处用诸葛笔,惊叹此笔乃尔蕴藉耶!”从中可见他使用诸葛笔并不频繁。而“久在海外”的他,所携带的毛笔因为气候湿热导致腐坏,只能使用“鸡毛笔”进行书写。但是“鸡毛笔”毛质粗硬,书写效果并不好,因“拒手狞劣”,苏轼只能自嘲为“如魏元忠所谓骑穷相驴脚摇镫者”。《渡海帖》用墨较为肥厚,聚锋不明显,大概就是使用“鸡毛笔”书写的缘故。

宋朝时期,因为天然墨(石墨)严重匮乏,人工制墨已经比较常见,其中最有名的当为“廷珪墨”(南唐李廷珪所制)。对于当时物资匮乏的海南来说,莫说廷珪墨,就是一般的墨都是紧缺之物。没办法,苏轼只好自己动手用油烟制墨。据苏轼《记海南作墨》一文记载,在元符二年(1099年)腊月二十三,他在家燃烧松明制墨,几乎酿成火灾将房屋烧毁。苏轼对自己的制墨水平相当自负,甚至认为和廷珪墨不相上下。当时金华的制墨工匠潘衡甚至漂洋过海到儋州向苏轼学习制作油烟墨之法。

端砚也是苏轼的心爱之物。四川眉州(苏轼家乡)“三苏祠”收藏有一方端砚,背后有一段题记:“元符三年,东坡移廉州,过琼,端溪砚赠余为别。余得之,不胜宝爱之至,而岁月迁流,追维先生言论,巡不可即,因志之以示不忘云。崇宁元年十月十九日,琼州姜君弼谨识。”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苏轼在离开海南之前,将一方端砚送给姜唐佐。可以推断,这方端砚应当是苏轼在海南日常所用之物,临别留给弟子以作纪念。

还需要说明的是,《渡海帖》原本是苏轼留给赵梦得的字条,并非专门创作的书法作品,因此用纸不可能太讲究,极有可能是非常普通的一般书写用纸。因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渡海帖》是苏轼用“鸡毛笔”、自制油烟墨、端砚以及一般书写用纸无意中成就的书法名作。

辗转流离今藏台北

苏轼在北宋时期就是书法名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四大家”,他在世时就已经有人开始收藏他的书法作品。但是因为时代久远,苏轼留存至今的书法作品仅有几十幅,《渡海帖》就是其中一幅。

《渡海帖》原本只是朋友往来的一般书信,肯定是无意于书的,但越是不经意越能体察人的性情,越能彰显苏轼的书法风格,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渡海帖》高286厘米、长402厘米,只比现在的A4纸略大。这幅以行书写成的书法名作,在千年文化史上经历了怎样的辗转流离呢?

北宋时期,新旧党争剧烈,失意者往往受到严厉打击。率性的苏轼并没有选择站队,只是凭着自己的判断行事,他既批评过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操之过急,也批评过旧党对新党的迫害过于严苛,是一个新旧党均不讨好的人物。因此,这极有可能导致苏轼的书法作品散入民间。《渡海帖》在明代由著名收藏家、鉴赏家项元汴收藏,又被书法家陈继儒摹写收入《晚香堂苏帖》。清初时,《渡海帖》流入书画家笪重光之手,后入藏清内府,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乾隆时成书)。20世纪30年代,《渡海帖》被收录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后又由台北故宫博物院选入《故宫法书》。《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渡海帖》真迹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纳入“宋四家小品”之中。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