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传递信息的方式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5收藏

古代人传递信息的方式是什么?,第1张

1、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三十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

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用军用邮驿来运送荔枝。

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六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五百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2、烽火台

大多建于明代的烽火台是古代防止外敌入侵的重要军事通讯设施,它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军事警报。烽火台通常建在高处,一可以及时发现敌情,二可以迅速传递消息。

在烽火台上常备有柴草、硫和硝石等,当发现敌情时,白天放烟,夜晚点火并放炮,几千里防线可以迅速传递敌情,是一个有着严密制度的防御通讯网。

3、风筝、天灯传讯

风筝,如今用于娱乐,在古代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春秋时期,鲁班曾仿照鸟的造型用木头做成“木鹊”,这成为风筝的前身。至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人们用竹篾做架,糊纸做成“纸鸢”。

五代时人们在纸鸢上拴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天灯,也称孔明灯,如今俗称许愿灯,又称祈天灯,现代人多作为祈福之用。在古代多用于军事通信,有点像如今的信号弹。

4、黄耳传书

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养了一只狗,名叫“黄耳”。当时陆机在京城(洛阳)为官,因惦念家人,便半开玩笑地将写好的书信装入竹筒,绑在黄耳的脖子上。然而神奇的是,黄耳只用了二十多天便于京城与家乡吴郡横山(今江苏昆山)间往返归来,而且还带回了家人的回信。

5、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被匈奴扣留,他英勇不屈,遂被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汉昭帝继位,汉匈和好,结为姻亲。汉朝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谎称苏武已死去。

后汉昭帝再派使节到匈奴,得知苏武仍活着,便用计谎称汉昭帝打猎时,射到一只足上系有书信的大雁,信上说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匈奴单于听后大为吃惊,见无法抵赖,只好将苏武放回。

我国早期出现的几种文献形态包括甲骨文、金文、石刻文字、丝质文献等。这些文献形态的优缺点如下:

1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出现在距今3600年前的商代。它的优点是能够记录大量的信息,包括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从而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缺点是甲骨文不易保存,容易损坏和丢失。

2 金文:金文是指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出现于西周时期。它的优点是保存时间长,耐磨、耐压、耐腐蚀,便于保存文献。缺点是金文不易携带和篆刻,通常是在贵族祭祀的时候才能用到。

3 石刻文字:石刻文字是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出现于东周时期。它的优点是保存时间长,不易损坏。缺点是石刻文字面积大,不易搬运,容易流失、毁弃。

4 丝质文献:丝质文献是指书写在丝绸上的文献,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它的优点是书写方便,携带容易,保存时间也较久。缺点是丝绸易腐烂,难以保存。

综上所述,我国早期出现的几种文献形态各有优缺点。甲骨文、金文、石刻文字和丝质文献都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但它们的保存和传承都需要特别的保护措施。

1古人写信的一些常识

旧时代的写信传统,格式严谨,讲究礼仪,无论是家事、公务,都叙述简洁明了,有概括性、可读性。称谓按辈份长幼极其礼貌地形成一个公式,比如“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某某夫子尊鉴”、“某某仁兄座右”……等。对子女晚辈多写“某儿知悉”、“某女见字”、“贤妻庄次”、“某夫君如画”等,依关系、身份、区别称谓用辞,看上去会使你觉得写信人文质彬彬,恭敬礼貌;读信如睹人,你会感到一种亲切的安慰。起了互通消息和联络感情的作用。

——赵清阁为“书信选”所写的前言

另外,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

2书信的文体常识,要详细解释

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 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 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否 则,就会违反构段意义单一的要求,变成 多义段了。 ③正文。

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 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

以最一般的“此致”、“敬 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 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 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 一行空两格书写。

“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 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 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 收信人的一种尊重。

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 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 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 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 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

它的基本做法,为 现代书信所吸收。 ⑤署名和日期。

写信人的姓名或名 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 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 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 等。

再下一行写日期。 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 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行书写 未尽事宜。

3书信的小常识有哪些

例文:(“_”表示空格)敬爱的XX(或亲爱的,等):__您好!__(正文)此致__敬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又及:(注:手写书信,在写完以上内容后又想起有内容要写时用)__(内容)1书信格式 2收信人的辈分和写信的口气 3写信字体(整洁干净,大方美观) 4落款位置和日期 5写信目的和立场 6写信用纸(Email则可适当选择信纸背景以烘托主题) 7信件封面格式和收信人尊称 书信写作格式 书信历史悠久,其格式也几经变化。

今天,按通行的习惯,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1称呼 也称“起首语”,是对收信人的称呼。

称呼要在信纸第一行顶格写起,后加“:”,冒号后不再写字。称呼和署名要对应,明确自己和收信人的关系。

(具体可参见第四编《应酬称谓》)称呼可用姓名、称谓,还可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作称呼。这里简要说明几条细则: (1)给长辈的信。

若是近亲,就只写称谓,不写名字,如“爸”、“妈”、“哥”、“嫂”等;亲戚关系的,就写关系的称谓,如“姨妈”、“姑妈”等。对非近亲的长辈,可在称谓前加名或姓,如“赵阿姨”、“黄叔叔”等。

(2)给平辈的信。夫妻或恋爱关系,可直接用对方名字,爱称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如“丽”、“敏华”、“亲爱的”等;同学、同乡、同事、朋友的信,可直接用名字、昵称或加上“同学”、“同志”,如“瑞生”、“老纪”、“小邹”、“三毛”等。

(3)给晚辈的信。一般直接写名字,如“乐毅”、“君平”、“阿明”等;也可在名字后加上辈分称谓,如“李花侄女”等;亦可直接用称谓作称呼,如“孙女”、“儿子”等。

(4)给师长的信,通常只写其性或其名,再加“老师”二字,如“段老师”、“周师傅”、“宏海老师”等。对于十分熟悉的师长,也可单称“老师”、“师傅”。

假如连名带姓,在信首直称“孙松平老师”、“王达夫师傅”,就显得不大自然且欠恭敬。对于学有专长、德高望重的师长,往往在姓后加一“老”字,以示尊重,如“戴老”、“周老”,亦可在姓名后加“先生”二字。

为郑重起见,也有以职务相称的,如“董教授”、“陈大夫”、“佟工程师”等。 (5)给一个单位或几个人的信,又不指定姓名的,可写“同志们”、“诸位先生”、“XX等同志”等。

给机关团体的信,可直接写机关团体名称。如 “XX委员会”、“XX公司”。

致机关团体***的信,可直接用姓名,加上“同志”、“先生”或职务作称呼,亦可直接在机关团体称呼之后加上“领导同志”、“负责同志”、“总经理”、“厂长”等。 如果信是同时写给两个人的,两个称呼应上下并排在一起,也可一前一后,尊长者在前。

上述五种场合,有时还可按特殊对象,视情况加上“尊敬的”、“敬爱的”、“亲爱的”等形容词,以表示敬重或亲密之情。当然,这要用得适宜,如对好友称“尊敬的”,反而显得见外,对无特殊关系的年轻女性贸然称呼“亲爱的”,那就有失检点了。

2正文 正文通常以问候语开头。问候是一种文明礼貌行为,也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节,体现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关心。

问候语最常见的是“您好!”“近好!”依时令节气不同,也常有所变化,如“新年好!”“春节愉快!”问候语写在称呼下一行,前面空两格,常自成一段。 问候语之后,常有几句启始语。

如“久未见面,别来无恙。”“近来一切可好?”“久未通信,甚念!”之类。

问候语要注意简洁、得体。 接下来便是正文的主要部分——主体文,即写信人要说的话。

它可以是禀启、复答、劝谕、抒怀、辞谢、致贺、请托、慰唁,也可以是叙情说理、辩驳论证等。这一部分,动笔之前,就应该成竹在胸,明白写信的主旨,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

若是信中同时要谈几件事,更要注意主次分明,有头有尾,详略得当,最好是一件事一段落,不要混为一谈。 3结尾 正文写完后,都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作为书信的结尾。

习惯上,它被称做祝颂语或致敬语,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祝愿的话可因人、因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词,不要乱用。

(可参见下节《常用书信用语》的“祝颂语”。) 结尾的习惯写法有两种: (1)在正文写完之后,紧接着写“此致”,转一行顶格或空两格写“敬礼”。

(2)不写“此致”,只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安好”、“健康”、“平安”等词,一定要另起一行空两格,不得尾缀在正文之后。也可以在正文结尾下另起一行写“祝你”、“敬祝”,再空两格写上“安好”、“健康”等。

4署名和日期 在书信最后一行,署上写信人的姓名。署名应写在正文结尾后的右方空半行的地方。

如果是写给的亲属、朋友,可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儿、弟、兄、侄等,后边写名字,不必写姓。如果是写给组织的信,一定要把姓与名全部写上。

而在署名之后,有时还视情加上“恭呈”、“谨上”等,以示尊敬。上述自称,都要和信首的称谓相互吻合。

日期一项,用以注明写完信的时间,写在署名之后或下边。有时写信人还加上自己的。

4中国古代文官书信的方式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以"自谦而敬人"为原则,因而要借助于各种礼仪来体现之。

当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见面,只能将情感诉诸笔墨,托诸邮驿时,礼仪依然不可或缺,字里行间,揖让进退之态不仅依然可见,而且显得更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从而形成了富于中国特色的书信文化。第一部分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 一、书信格式 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但先秦两 写信,形式比较随便。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

这类文字在魏晋到隋唐之际非常流行,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谢元撰有《内外书仪》四卷,蔡超撰有《书仪》二卷。《崇文总目》称王宏、王俭、唐瑾,以及唐裴茝、郑余庆,宋杜有、刘岳尚等都有《书仪》传世。

此外还有专供夫人、僧侣使用的《妇人书仪》、《僧家书仪》等。有学者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上百件"书仪"类文书,比较著名的有郑余庆书仪、杜友晋书仪等。

迄今所知最早的书信格式,是晋代书法家索靖书写的《月仪》。我国的书信文化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大体形成了为社会广泛认同的书信格式,一封通常意义上的书信,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署名。

由于收信人年龄、身份的不同,写信时所使用的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祝愿语等也都有相应的区别,弄错了就会贻笑大方,就是失礼。这套语言相当复杂,后文再略述。

二、敬称 首先我们要谈到书信中必须使用的敬称和谦称,这是中国书信文化最基本的常识,它所要体现的,则是君子"自谦而敬人"的理念。敬称是对他人表示尊敬的称呼。

敬称的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是将古代爵称等转换成敬称。例如"君",原指天子或者君王,《诗-大雅-假乐》" 宜君宜王",此处的君就是指诸侯。

后来,"君"转化为比较宽泛的敬称:称父亲为家君,称已故的祖先为先君,妻子称丈夫为夫君等等。也可以用作对他人的尊称,《史记-申屠嘉传》:"上曰:君勿言,吾私之。

"时至今日,君作为尊称的用法在日语中依然保留着。古代天子有三公、九卿,公、卿,也都被用作敬称。

如果对方德高望重,可以在他的姓之后加"公"字,称为"某公",当今中国的知识界还有这种用法。"卿 "用作尊称,先秦就已出现,如荀况(荀子),时人尊称"荀卿",就是大家最熟知的例子。

此外,"侯"字原本是指诸侯,《梁书-吉翂传》"主上知尊侯无罪 ",此处的"尊侯"是指对方的父亲,这一用法在书信语言中还时有所见。称呼对方配偶也有相似的做法。

古代天子的妃子称"后",诸侯的配偶称"夫人",大夫的配偶称"孺人",士的配偶称"妇人",庶人的配偶称"妻"。时下,人们常常把对方的配偶称为"夫人",也是从古代沿袭而来的敬称。

此外,"公子",原本指诸侯的庶子,后也用于尊称对方的儿子,而将对方的女儿称为"女公子"。称呼他人的亲戚,一般在称谓前加"令"字,如令尊大人、令堂大人、令伯、令叔、令兄、令弟、令妹等。

对于他人的孩子也是如此,称对方的儿子为令郎或令息,女儿为令爱或令媛。也可以在称谓前加"贤"字,如贤伉俪(夫妇)、贤乔梓(父子)、贤弟等。

旧式书信还往往用"台"字来表示尊敬,如台启、台端、台甫、台安等。书信中的台,是三台的简称,三台是天上的三颗星,古人用来指三公,故也用来当作尊称。

古代台与台是两个字,后来将台简化成台,致使许多人误以为是一个字,其实不然。所以,给港台等通行繁体字的地区的友人写信,千万不能将台甫写成台甫,那样就会贻笑大方。

古人行冠礼之后都要取表字,或者还要取雅号。名只有父亲和国君才能叫,所以《仪礼-士冠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直呼其名被视为不礼貌的表现。目前,进入近代以来,一般人已经很少再取表字或雅号,但在文人圈中依然有之,因此,在与他们通信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以免唐突。

此外,与敬称相呼应,书信中凡涉及对方的事物都要用敬语,如对方的住宅,要称府、邸,或者称潭府,潭是深的意思,潭府,意犹深宅大府,是对对方住宅的美称,故信末又往往用"潭安"来表示阖府皆安的祝愿。如果对方有所馈赠,感谢时可称厚赐、厚赠、厚贶等,以表示看重这份情谊。

对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美称,如果是对方来信,可以称大函、大翰、惠示、大示、手示、大教;如果是诗文著述,则可称华章,瑶章;如果是宴请,则要称盛宴、赐宴等。书信中一般不要出现你、我、他之类的代词,这也是简慢或者缺乏文采的表现,凡是遇到类似的地方,应该酌情处理。

如提及对方时,可以用阁下、仁兄、先生等代替;提及自己时,可以用在下、小弟、晚等代替;提及第三方时,一般可以用"彼"或者"渠"表示,渠当第三人称用,始见于《三国志-吴志-赵达传》:" 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三、谦称 谦称是与敬称相对的称谓,一般用于自己或者自己一方。

对他人用敬称,对自己用谦称,是中国人的传统。从先秦文献可以知道,。

5古代的书信格式有什么规定

现在一提“书信”都知道是信件。

古代的“书信”则是两回事。“书”是信件, “信”是使者,也就是送信之人。

如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自可断来信,徐徐 更谓之。”这里的“来信”就是前来提亲的媒人。

把“书”与“信”合成一个词的是 《晋书。 陆机传》。

唐人写诗才有把“信”单指信件的提法。如大诗人元稹《书乐天 纸》:“不忍拈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封诗。”

此类例子举不胜举。 书信是实用性独立文体,写起来比较自由,但也要讲究格式。

古代书信大致分为给 长辈、平辈、晚辈三种。不管给谁写信,至少要有上款(受信人)、正文和下款(写信 人)三个部分。

但是,在历史上这三个部分的先后次序并不一样。汉魏六朝时期,常要 先写自己的姓名,后列受信人的姓名,像《报任少卿书》,写信者是司马迁,一上来就 是“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

写了正文之后,再来点谦词就不写署名 了。但在明清以后,一般是按照上款(受信人)、正文和落款(写信人)、日期这样的 顺序写,一直延续至今。

我国的书信文化经过历代使用、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为社会广泛认同的格式。一封 完整的书信至少应包括六个部分: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和署名。

因为收信人的年龄、身份、地位、职业不同,写信时的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祝愿语就要有相应的区别。 比如在称谓语中,给长辈写信,称谓语加敬称但不具名,如 给父亲写信,称谓语加“大人”二字,提称语为“膝下”、“膝前”、“尊前”等,然后 以“敬禀者”引写正文,末尾祝愿语如“敬请福安”等,署名写“男(或女)某某叩 禀或敬叩或拜上”,最后写上日期就可以了。

给平辈写信敬称要讲究一些,如给朋友一 般称仁兄、先生等,对比较亲近或年轻的朋友多用“足下”。末尾祝颂词用“安”、“棋”、“祉”等。

如果对方是公职人员,则应为“敬颂公棋”、“敬颂公绥”。下款署名 多用“某启”、“谨启”、“鞠启”、“手启”、“手书”、“白疏”之类的字眼。

给晚辈子侄 写信可随便些,抬头直呼其名即可,结尾问好与否关系不大,落款用“谕”、“示”、“白”等字。老师给学生写信,落款只写名字即可。

古代书信中一般不会出现你、我、他之类的代词,一是让人觉得简慢,二是看起来 没有文采,凡是遇到这种地方要委婉处理。 如给朋友写信,提到对方可用先生、仁兄、砚兄等。

写到自己可用在下、小弟。说道第三方时用“彼”、“渠”等。

还有,国人向 有“礼多人不怪“的习惯,这点同样适用于写信,对别人用敬称的同时自己要多用谦 称。如称自己的妻子为内子、内人、拙荆,不能称“我夫人如何如何”。

自己给别人的 东西应用“菲”、“芹”、“寸”、“薄”。如“薄酒一杯,聊表芹献”。

请人家吃饭叫做 “略具菲酌”。这类讲究很多,应加以注意。

此外,信封的书写也要讲究,也要体现自谦而敬人的原则。对于收信人的称谓,一 定要用尊称(晚辈除外),在收信人名字、称谓之后一般要加“俯启”、“赐启”。

表明 对方身份高贵。明信片因为不需要开启,所以就不要写“启”和“缄”之类的字了。

6古代人的书信格式

古代书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称语 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

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例如前面提到的台端、台甫等等,这类词语称为提称语。 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

给父母写信,"膝下"一词用得最多,源出出于《孝经》:"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是说人幼年时,时时依于父母膝旁,后来转为对父母的尊称。

"函丈"源出于《礼记-曲礼》,向尊长请教时,要"席间函丈",意思是说,彼此的席位之间要空出一丈左右的地方,以便尊长有所指画;故用作对老师的尊称。 提称语可以几个词叠加使用,如 致其师符定一(字澄宇)称:"澄宇先生夫子道席",以见尊敬之意。

(二)告辞或思慕语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此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如: 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忽奉手教,获悉一是。

奉诵钧谕,向往尤深。顷获大示,井所赐物。

惠书奉悉,如见故人。 思慕语书信的功能之一是沟通彼此的情感。

因此,在提称语之后不直接进入正文,而是要用简练的文句述说对对方的思念或者仰慕之情,这类文句称为思慕语。 (三)正文 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

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再启”字样。

(四)结语 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

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 具体例子如“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

恕不一一,不宣。不悉。

不具。不备。

不赘。书不尽意。

不尽欲言。临颖不尽。”

等等。 (五)祝辞 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

如“即颂近安”、“此致敬礼”、“祝你进步”之类。其中,“即颂”、“此致”、“祝你”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

“近安”、“敬礼”、“进步”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

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 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

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 (六)署名 署名,就是在正文结尾的右下方签署写信人姓名。

如果是写给熟识的亲属友人的,可只写名字,不必写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弟、侄、晚等。 称呼与名字之间,可略空半字地位;或者将称呼用小字写在名字的左上方。

署名的后面,可加写启禀词,也可不加。 在署名或启禀词后面,写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写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方。

另外,还可以在日期之后,写上撰信时的处所、氛围、心境等,如“舟中”、“灯下”、“万籁俱寂”之类。 (七)附候或致意 如写信人的家属、近处朋友也和收信人熟悉,署名后一行或加上这些人的附候。

如“某人嘱笔问候”。 如应向收信人的家属、近邻亲友问候的,可加上“请向某某致意”,倘是长辈,可作“请在某某前四名问安”之类。

扩展资料:

书信举例: 1鲁迅写给母亲的信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去年十二月二十日的信,早已收到。

现在是总算过了年三天了,上海情形,一切如常,只倒了几家老店;阴历年关,恐怕是更不容易过的。男已复原,可请勿念。

散那吐瑾未吃,因此药现已不甚通行,现在所吃的是麦精鱼肝油之一种,亦尚有效。至于海婴所吃,系纯鱼肝油,颇腥气,但他却毫不要紧。

“去年年底,给他照了一个相,不久即可去取,倘照得好,不必重照,则当寄上。元旦又称了一称,连衣服共重四十一磅,合中国十六两称三十斤十二两,也不算轻了。

他现在颇听话,每天也有时教他认几个字,但脾气颇大,受软不受硬,所以骂是不大有用的。我们也不大去骂他,不过缠绕起来的时候,却真使人烦厌。

“上海天气仍不甚冷,今天已是阴历十二月初一了,有雨,而未下雪。今年一月,老三那里只放了两天假,昨天就又须办公了。

害马亦好,并请放心。 “专此布达,恭请金安。

“男树叩上广平海婴同叩。一月四日” 2、 致老师符定一(澄宇)先生: 澄宇先生夫子道席: 既接光仪,又获手示,诲谕勤。

首先是中国古典语言学。了解古代文学和经典的编排和研究。它以古代文献和经典的形式和内容,组织其校对、标点、注释、鉴定、汇编、汇编等各个环节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史以经典史为中心。经典成为古代文献学的中心。确定哪些异文必须注出,以示读者。从义理、考据两方面着眼,(异文)版本来源是重要方面。

其次是书籍版本。中国古籍是指1911年革命前出现的书籍。对于各种形式的古籍版本,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善本仅限于清朝乾隆60年,即古籍。1795年以前的书籍一般都是稀有书籍。现存的古籍中,有史迹、学术资料、艺术表现的,或虽不完整但只有一两本,且很少流传的,都可以算是珍本。周代末期出现的简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图书。1930年在内蒙古发掘的居延汉简,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成册书籍。

再者中国电子文献数据库。内容包括经、史、子、藏四个部分,其中以史为主,经、字、藏为辅。如果按门类归类,又可分为宗教文献、医学文献、文献与收藏、政治书籍、阶级书籍和史料收藏。新书目),77246万字,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经典。文字周围大多围以长方形边框或图案,刻书者用以申明版权以及广告宣传的一种特殊标识。

另外可以从汉学典藏数据库中学习。是面向中国图书馆、中国文化研究机构、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史爱好者的中国古籍全文信息检索系统。它囊括了从先秦到民国2000多年所有以汉字为载体的古籍,也囊括了清代学者对当代相关古籍研究的重要成果。数据库包括古籍精选版本,即古籍母本或现存最早的版本和精炼版本,基本涵盖了所有重要的古籍文献。

准备工具:

win10系统电脑,浏览器

具体步骤:

1、在电脑上打开任意浏览器,如下图所示:

2、然后在百度浏览器中输入“重庆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官方”,如下图所示:

3、然后在搜索结果中找到“重庆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官方”官网,如下图所示:

4、然后就可以进入到官网首页。

5、然后在右侧找到账号密码登录框,如下图所示:

6、最后输入账号密码点击登录即可。

7、登录成功后就可以阅读书籍了。

古代人传递信息的方式是什么?

1、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