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叫什么名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5收藏

文成公主叫什么名字,第1张

问题一:文成公主的真名 电视剧《文成公主》所演,文成公主历史真名为李雪雁

但不是真的。史书没有记载文成公主姓名,新旧唐书很少记载女子姓名。

《新唐书》只留下5个女性的名字:徐惠,武则天,上官婉儿,杨玉环,王珠。这5个人的留名,都出于个人的特殊经历(历史上都有相关故事可寻)。

问题二:文成公主的名字是什么 文成公主原名李雪雁,是江夏郡王的女儿。 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 。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她曾设计和协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来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 民的友好关系。她带来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

问题三:文成公主的名字叫什么 汉名无记载,吐蕃尊称甲木萨。

文成公主原本是李唐远支宗室女,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李世民封李氏为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

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凡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问题四:“文成公主”真实姓名是什么? 李雪雁

李雪雁

问题五:什么的文成公主 已婚,未婚!抱孩子的!穿衣服的!

还是悲催的!

问题六:文成公主是什么人? 文成公主(625―680年),唐朝皇室远枝,任城王李道宗之女。汉族。汉名无记载,在吐蕃被尊称甲木萨汉公主,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第二位王后(第一位王后来自今尼泊尔)。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理,并信仰佛教。640年奉唐太宗之命和亲吐蕃,文成公主对吐蕃贡献良多。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唐贞观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金五千两,珍玩数百,向唐朝请婚。太宗许嫁宗女文成公主。

问题七:文成公主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关于文成公主的故事:

唐太宗灭了东突厥后,又派李靖击败了西南的吐谷浑,打通了西域的通道。西域各国纷纷和唐朝交往,远在西南的吐蕃,也派使者来了。

当时的吐蕃赞普名叫松赞干布,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他在十三岁的时候,就精通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艺,而且爱好民歌,善于写诗,受到吐蕃人的爱戴。他的父亲死去后,吐蕃贵族发动叛乱,松赞干布靠他的勇敢才智,很快把叛乱平定了。

年轻的松赞干布并不满足吐蕃的贵族生活,为了学习唐朝的文化,他派出使者,长途跋涉,到长安来要求跟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唐太宗也听到吐蕃的名声,愿意跟他们结交,还派使者到吐蕃去回访。

过了两年,松赞干布又派使者到长安向唐朝求亲,唐太宗没有答应。吐蕃使者怕松赞责备他不会办事,回到吐蕃后,向松赞撒谎说:“唐天子快要答应把公主下嫁给我们啦,因为吐谷浑王也去求亲,才把我们求亲的事给担搁了。”

吐蕃和吐谷浑两国本来就在闹摩擦,松赞干布听了使者的回报,更加怨恨吐谷浑。他马上出动二十万人马进攻吐谷浑。吐谷浑王看吐蕃军攻势很猛,抵挡不住,就退到环海一带。

松赞干布打败了吐谷浑,乘胜打到唐朝境内的松州,又打了个大胜仗。松赞干布骄傲起来,派人威胁唐朝说:“如果不把公主嫁给我,我就带兵打到长安。”

唐太宗生气了,派大将侯君集带兵反击吐蕃。吐蕃将士对松赞干布挑起跟唐朝的战争,本来不愿意,看到唐朝派大军前来,都要求退兵。松赞干布眼看蛮干下去,要遭到失败,就向唐朝求和。

唐太宗本来愿意同吐蕃友好,也就同意讲和了。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又派了个能干的使者禄东赞带了一百人的出使队伍,备了五千两黄金和许多珍宝的厚礼,到长安去求亲。

唐太宗接见了禄东赞。禄东赞传达了他们的年青国王想跟唐朝友好的心愿,说得娓娓动听。唐太宗心里挺满意,就在皇族的女儿中,挑选一个美丽温柔的,封为文成公主,把她许嫁给松赞干布。

据说,使者禄东赞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后来,在青藏高原的人民中,流传着一个“五难求婚使”的动人故事:

禄东赞在长安求亲的时候,各国来求亲的使者很多。唐太宗下了一道命令,要前来求亲的使者先解答五个难题。哪一国使者能够解答,就答允跟那国和亲。

第一道题目是要求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禄东赞把丝线系在一只蚂蚁的腰部。蚂蚁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九曲孔道,丝线也就带过来了。

第二道题目是把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小马驹儿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出哪匹马驹儿是哪匹母马生的。禄东赞把母马和马驹儿分开关了一天,断绝了马驹儿的饲料和水。第二天,再把它们放在一起。饿慌了的马驹儿分别奔到自己的母亲那里去吃奶。它们的母子关系也就认出来了。

禄东赞通过了一道道考试,最后一道是要从二千五百名美貌年青的女子中,找出谁是文成公主。禄东赞凭他敏锐的眼力,一下子就把那仪态大方的公主认出来了。

这些传说不大可能是事实,但是却反映了吐蕃人民对唐蕃友好的愿望和完成这个使命的使者的赞美。

公元641年,二十四岁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动身到吐蕃去。唐朝廷为公主备了一份十分丰富的嫁妆。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当然是少不了的,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吐蕃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药材,蚕种。她还带了大批的医药、种树、工程技术、天文历法的书籍。

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从唐朝边境到吐蕃,一路上都有人准备好马匹、牦牛、船只、食物,接送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亲自从逻些赶到柏海迎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那里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婚礼结束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越过雪山高原,到了逻些城。公主入城的那天,>>

问题八:丝绸之路和文成公主是什么关系 据名料记载,禄东赞“虽不识文记,而性明毅严重。讲兵训师,雅有节制。吐蕃之并 禄东赞画像

[1]诸羌,雄霸本土,多其谋也”。(《旧唐书・吐蕃传》卷一九六、列传一四六、册一六、页五二一九。)松赞干布即位之初,他曾受命为大论,辅佐赞普治理朝政,统一诸羌部落,开拓疆域,创法立制,巩固王权,参与吐蕃军政大计;对内进行除叛臣,分桂庸(即区分武士及奴隶阶级),查户口,划田界,立丁册,征赋税等重大的政治、经济变革;对外平息诸部反抗等等。特别是他主张与唐朝以及邻国尼婆罗和亲,并几次亲自出使长安通好。唐贞观十三年(639年),为松赞干布迎请了尼婆罗尺尊公主入藏;翌年(640年)又从松赞干布之命,到唐朝迎请文成公主。禄东赞携带众多的黄金、珠宝等,率领求婚使团,前往唐都长安请婚。不料,天竺、大食、仲格萨尔以及霍尔王等同时也派了使者求婚,他们均希望能迎回贤惠的文成公主做自己国王的妃子。为之,唐太宗李世民非常为难。为了公平合理,他决定让婚使们比赛智慧,谁胜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这便是历史上的“六试婚使”(又称“六难婚使”,也有“五试婚使”之说, 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至今完好地保存着描绘这一故事的壁画)。

第一试:绫缎穿九曲明珠,即将一根柔软的绫缎穿过明珠(有说汉玉)的九曲孔眼。比赛开始,由于吐蕃以外的使臣们有势力,所以他们抢先取去,绞尽脑汁,怎奈几挽也没有穿过去。而聪慧的禄东赞坐在一棵大树下想主意,偶苫发现一只大蚂蚁,于是他灵机一动,找来一根丝线,将丝线的一头系在蚂蚁的腰上,另踊头则缝在绫缎上。在九曲孔眼的端头抹上蜂蜜,把蚂蚁放在另一边,蚂蚁闻到蜂蜜的香味,再借助禄东赞吹气的力量,便带着丝线,顺着弯曲的小孔,缓缓地从另一边爬了出来,绫缎也就随着丝线从九曲明珠中穿过。

第二试:辨认一百匹骒马和一百匹马驹的母子关系。比赛开始,但见各位婚使轮流辨认,有的按毛 分,有的照老幼搭配,有提则以高矮相比,然而都弄错了。最后轮到禄东赞了,得到马夫的指教,他把所有的母马和马驹分开关着,一天之中,只给马驹投料,不给水喝。次日,当众马驹被放回马群之中,它们口喝难忍,很快均找到了各自的母亲吃奶,由此便轻而易举地辨认出它们的母子关系。紧接着,唐太宗李世宗又出题让指认百只雏鸡与百只母鸡的母子关系。这件事又把其他婚使难住了,谁也指认不清。禄东赞便把鸡珊赶到广场上,撒了很多食料,母鸡一见吃食,就“咯、咯、咯”地呼唤小鸡来吃,只见大多数小鸡跑到自己妈妈的颈下啄食去了。但是仍有一些顽皮的小鸡不听呼唤,各自东奔西跑地去抢食,于是禄东赞学起鹞鹰“瞿就儿”的叫声,鸡娃听见,信以为真,急忙钻到了各自母亲的翅膀下藏起来,母鸡与雏鸡的关系再被确认开来。

第三试:规定百名求婚使者一日内喝完一百坛酒,吃完一百只羊,还要把羊皮揉好。比赛开始,别的使者和随从匆匆忙忙地把羊宰了,弃得满地又是毛,又是血;接着大碗地喝酒,大口地吃肉,肉还没有吃完,人已酩酊大醉,哪里还顾得上揉皮子。禄东赞则让跟从的一百名骑士排成队杀了羊,并顺序地一面小口小口地咂酒,小块小块地吃肉,一面揉皮子,边吃边喝边干边消化,不到一天的功夫,吐蕃的使臣们就把酒喝完了,肉吃净了,皮子也搓揉好了。

第四试:唐皇交给使臣们松木一百段,让噶尔・东赞宇松分辨其根和梢。噶尔遂令人将木头全部运到河边,投入水中。木头根部略重沉入水中,而树梢那边较轻却浮在水面,木头根梢显而易见。

第五试:夜晚出入皇宫不迷路(也有说是辨认京师万祥门内的门)。一天晚上,宫中突然擂响大鼓,皇帝传召各路使者赴宫中商量事情。禄东赞想到初来乍到长安,路途不熟,为不致迷路,>>

问题九:文成公主是哪里的人啊? 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宗室女,祖籍山东济宁(任城),其父为江夏郡王李道宗。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因战功被封为任城王,他的女儿就生在任城。贞观14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一道不可违抗的圣旨,将她从任城(今山东济宁)召至长安,被封为文成公主,以待远嫁吐蕃,为传播中华文明致远吐番,也为两国友好关系做出巨大贡献

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宗室女,唐贞观十五年(641)与吐蕃松赞干布联姻。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到达 。据传,玉树县的贝纳沟是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这里的藏族首领和群众曾为她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文成公主深受感动,决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给当地群众耕作、纺织技术。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亲自迎接,谒见李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

高阳公主是唐代最为出名的女性之一。高阳公主的名字在各种影视剧中层出不穷,在小说等娱乐作品中也常常出现。这位女子为何如此惹人关注呢?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她与一位和尚的故事,这位和尚便是“辩机和尚”。高阳公主自身也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喜爱的女儿,自幼饱受宠爱,享尽荣华富贵。成年后更是嫁给了朝廷重臣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本应一路丰顺的人生却最后惨被赐死,高阳公主的一生也可谓之坎坷。

再来谈谈辩机和尚这位神秘人物。他是唐武德2年生人,相传他自幼便出家做了和尚,也有人说他是在十五岁那年才做了和尚,具体年龄亦不为人知了。他在唐玄奘西天取经后便替其翻译经书,撰写经文,传于四方,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具有“慧根”。也因此成为了著名的九名撰文大德之一,此时的辩机和尚,仅26岁,可谓是年少有为了,要知道古代的和尚与文人八十岁古稀才拥有些许成就是常事,辩机小小年纪能取得如此成就是值得称赞的。

高阳公主与辩机和尚的相遇也是偶然。两个本并不相干的人在一起相爱,甚至使辩机和尚被冠以“私通”的罪名,遭受腰斩而死是极为惊人的。高阳公主自幼娇惯,自然会有些小脾气与傲气,而辩机和尚自幼生长在寺庙之中,生活较为清贫,倡导与世无争。两个本无可能相爱的人却在一起,并以轰轰烈烈的结局收场,自然值得人们深思。我认为高阳公主既然会决定与辩机和尚相爱自然会有她的原因,辩机和尚能够使她得到宫廷争斗之外的片刻安宁,使他能体会到常人的感情,是不可多得的。辩机和尚的背景在他看来也并不重要了。

1、固伦和孝(别名:固伦和孝公主,波罗公主,十公主、索朗班吉卓玛)

固伦和孝公主(1775~1823年),满洲正黄旗人。清高宗乾隆帝第十女,母为惇妃汪氏。自幼最为乾隆所钟爱。朝鲜承政院日记载,公主在宫中有波罗公主之号。固伦和孝公主出身显赫,与丰绅殷德同年生,逝于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九月初十日,终年49岁。道光帝对姑姑一生的遭遇备感哀伤,亲临她的墓前祭奠。这份破格的优遇,应该算是十公主一生中最后一次盛大的场面。

2、固伦和敬(别名:耐日勒吐贺其杨贵,固伦和敬公主)

固伦和敬公主(1731年6月28日-1792年8月15日),清高宗乾隆帝第三女,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雍正九年(1731年)五月二十四日生。乾隆初年,封今位号。乾隆十二年(1747年)三月,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辅国公色布腾巴勒珠尔,因乾隆帝不忍爱女远嫁,破例准其留驻京师,其府邸为清代唯一一个固伦等级的公主府。

3、固伦荣宪(别名:和硕荣宪公主)

固伦荣宪公主(1673年6月20日-1728年5月29日),康熙帝第三女,母荣妃马佳氏,康熙十二年五月初六生。康熙三十年(1691)正月受封为和硕荣宪公主,六月下嫁漠南蒙古巴林部博尔济吉特氏乌尔衮,时年十九岁。康熙四十八年晋封固伦荣宪公主;雍正六年四月二十一逝世,年五十六岁。

4、固伦纯禧(别名:和硕纯禧公主)

固伦纯禧公主(1671-1741),康熙帝之弟恭亲王常宁长女,母庶福晋晋氏,康熙十年十月二十八生,抚养宫中,为康熙帝养女,依照年龄排行为大公主。康熙二十九年时年20岁,封为和硕纯禧公主,嫁给蒙古科尔沁部台吉博尔济吉特氏班第。雍正元年二月晋封固伦纯禧公主,班第卒后,居京师(北京)。乾隆六年辛酉病笃归旗,十二月初七日去世,时年70岁。

5、固伦端敏(别名:和硕端敏公主)

固伦端敏公主(1653年―1729年),清顺治帝堂兄简亲王济度次女,母福晋蒙古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年六月十三生。后抚养宫中,为顺治帝养女,初封和硕端敏公主。康熙九年(1670)嫁班第。雍正元年(1723)晋固伦端敏公主,七年去世,年七十七。

太公主叫皇上应该叫皇上。  

皇帝的女儿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妈称大长公主,或者太主,朝廷封的藩王的女儿叫郡主,离皇室较远的宗亲封的郡王较小,他们的女儿称为县主。在北宋有一段时间,因为效仿周朝称天子的女儿为王姬的制度,公主等的称号都改变了,公主称为帝姬,长公主称长帝姬,大长公主称大长帝姬,郡主称宗姬,县主称族姬。

明: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亲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县主,孙女曰郡君,曾孙女曰县君,玄孙女曰乡君。

满清:正宫皇后所生之女,封公主,称固伦格格,品级相当于亲王;嫔妃所生之女,封公主,称和硕格格,品级相当于郡王;亲王之女封郡主,称和硕格格;郡王之女封县主,称多罗格格;贝勒之女,封郡君,亦称多罗格格;贝子之女,封县君,称固山格格;镇国公、辅国公之女,封乡君,称格格。

太平公主叫什么

太平公主叫李令月,是宝岛学者根据皇位继承人所说的一句话得出结论的。 而且太平最小的哥哥原名叫旭轮,里面有个日字,与月相对。可是因为皇太子说的是文言文,换一种方式断句就会变成另一个意思。有学者提出疑问,认为令月只是好日子的意思,并不是太平的名字。

太平公主美图

至于太平这两个字,是公主的道号。李氏皇朝对世人宣告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后人,自然信奉道教。当时的道教认为,如果长辈去世了,晚辈当个道人能够让逝者得到福气。那时候,太平的外祖母去世了,孝顺的太平就提出希望自己去当个几年女道士为外祖母,也为大唐祈福。她的母亲就赐下太平这个道号。

虽然太平当了女道士,但还是住在宫里的,与平常的生活没什么不同。那个时候,武则天希望她的女儿长大后像个寻常女子生活,做一个贤惠的妻子。在几年后,外国使者向皇帝来求亲,指名太平。武则天不忍心女儿嫁得那么远,只得让太平住进了道观,为此特地修建了太平观 ,让她真正成为女道士。并以此为理由拒绝了和亲。后来做女道士成为了大唐的一种风尚,贵族女子都以当过女道士为荣。但逐渐因为皇家女道士的豪放作风,女道士几乎成为* 人的代名词。可是女冠的生活是非常自由的,可以摆脱家庭,父母,丈夫带来的约束。有不少女子为了逃避生活中的压力,不顾名声还是出家去当了女道士。

太平公主号

太平公主号是一艘木帆船,外形与明代战船相仿。它注册于香港。船长想尝试利用风力驾驶它横渡太平洋。2008年,从香港出发,到达了美洲大陆,但在返航时候与一艘商船相撞。这艘船被拦腰撞成两半,幸运的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艘船的所有航行记录全部失去,只有一部在相撞前寄出的照相机作为见证。

太平公主号

这艘船的建造也颇费了一番功夫。船长是帆船爱好者,在完成环球旅行后突发奇想,打算用木质帆船横渡太平洋。但是他没有关于帆船的文献,为此专门求助官方。凭借两本帆船制造文献,船长与他的朋友们,以及十数木匠在泉州复制出了明代外海战船,并为此花费了将近千万人民币。

太平公主号船长16米,船身最宽处约5米,排水量30多余吨,除了导航,通讯,和照明应用到现代科技外,船上并没有其它现代化用品,甚至没有螺丝钉。当然为了符合国际惯例,船上装了引擎,但备而不用。

船上的人员来自不同国家,都有过航海经验,也懂一些急救措施。船长更是有20年的航海经验,在船被毁后,不当值的船长依旧感到责无旁贷。这艘船的建造成功一共历时六年。船长依旧有征服太平洋的想法,但鉴于资金,只能暂缓。

这艘船的理赔工作并不顺利,在得知没有伤亡后,商船依旧向目的地驶去。因为它已经驶出了公海,是不能够被强制阻止的。

太平公主号这个名字不是为了纪念武则天的小女儿,建造这艘船的目的是横渡太平洋,这个船号的意思是太平洋的公主。

太平公主简介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最小的女儿,她被视为掌上明珠。出生时,她的母亲后宫之位已经很稳了,所以太平的童年过得很安逸,也很快乐。

她8岁就出家了,太平是她的道号。后来吐蕃来求亲,帝后不忍心将女儿嫁入苦寒之地,就修建了个道馆,让她继续做女道姑。以此作为借口拒绝使者的求亲。

太平公主简介

传说太平曾经被姨表兄 ,她的母亲流放并秘密处死了表兄。

太平16岁的死后,嫁给了她姑母的儿子。婚礼十分的豪华,为了让马车通过,甚至下令拆除了道路两边的围墙。皇后认为她的嫂嫂们出生不够高贵,想让女儿夫家休了她们。但那个时代正处于贵族社会向官僚制度过度的阶段,贵族还很有地位。李氏登基也只是皇族,不是第一等的贵族。而皇后的娘家更是微不足道的小族。而太平的嫂嫂出自萧氏,那是第一等的贵族。铁血的武则天在后来大大削弱了贵族的地位,提高了寒门入仕的机会。

这也造就了太平第二次的婚姻,在她第一任丈夫死后,她嫁给了她舅舅的儿子。

这个表兄尽管是武氏家族一员,但远离朝政中心,为人软弱,任由太平养男宠。

太平参与了三次宫廷政变。第一次是诛杀了母亲的两个男宠,因为这件事,被她登基的哥哥封为镇国公主。第二次是与侄子一起粉碎她嫂子想成为第二个女皇帝的阴谋。第三次轮到了她自己变成诛杀的对象。她也想要成为武后一样的人物,但被她侄子赐死了。

李隆基太平公主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是姑侄,是合作伙伴,也是政治对手。那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关系为什么会那么复杂呢?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之间谁又是最后的赢家呢?

陈红饰演的太平公主剧照

李隆基之父李旦与太平公主是一母同胞的兄妹,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自然也就是亲姑侄了。当初,在面对韦氏集团的时候,因为有着共同的利益纽带,他们俩可以联合起来,将韦氏铲除。等度过危险以后,在利益上有了争夺之后,他们俩的矛盾自然也就越来越多了。毕竟在帝王之家,亲情总是要排在利益的后面。

李旦将李隆基立为太子的时候,太平公主仍以为李隆基不足为惧。但是随着李隆基的锋芒毕露,太平公主终于开始忌惮他了,并一直试图将太子换掉。可是,李旦却在突然之间将皇位传给了李隆基,这打乱了太平公主所有的计划,令她措手不及。

经过重新部署,太平公主图谋再次发动政变。她与许多的大臣相勾结,并联合御林军,意欲起兵夺权,并开始计划在李隆基的饮食中下毒药。

太平公主不知道的是,她的一举一动都被李隆基所获悉。在李隆基知道了太平公主的计划后,他决定先发制人。他先围困公主府,再率领三百余人,将太平公主的亲信全部擒获和射杀。

太平公主在不得已之下,逃入佛寺躲避,不久就返回了府中。李旦亲自出面为太平公主求情,但李隆基决意赐死了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崔

太平公主,武则天唯一存于后世的女儿,和其母最相似的地方是对权势的狂热。唐中宗时期的太平公 势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连当时后宫的上官婉儿都要不敢明面上违抗她。

太平公主剧照

太平公主看上崔完全是一个意外,话说有一天崔和上官婉儿厮混在一起,太平公主突然造访。上官婉儿知道太平公主一旦看到崔,肯定会将其收为枕边之人,于是她让崔躲藏起来,但是不满足现在权势的崔,故意弄出了一点动静,被太平公主抓了出来。太平公主一下子就看上了长相清秀的崔,和上官婉儿商量了一番之后,太平公主就带走了崔。至此,崔正式成为太平公主的面首之一,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的关系也因为崔开始恶化。

太平公主看上崔,除了崔长相帅气之外,还有着对于自己权力的巩固的意思。当时,崔是唐中宗时期的宰相,虽然这个宰相是靠自己的外貌换来的,但是崔本人也是非常有才能的,朝中虽然有很多人都不耻他的为人,但是迫于上官婉儿的威势,也会给这个宰相足够的尊重的。太平公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也经常和那些朝廷权臣保持着不正当的关系,看上崔也是必然的。

崔投靠太平公主之后,他之前的另一个女人上官婉儿就非常的不开心了,她不能找太平公主的麻烦,就开始找崔的麻烦,这也导致崔后来的仕途一直都非常的坎坷。

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崔和太平公主密谋造反,事情败露,太平公主自缢身亡,崔被流放,后死于流放途中。

很多人认为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女儿,除了是受小说和电视剧的影响外,主要是因为《旧唐书》中的一句话:“初,主(高阳公主)有宠于太宗,故遗爱特承恩遇,与诸主婿礼秩绝异。”

意思就是,因为高阳公主受到唐太宗的宠爱,所以房遗爱待遇优厚,和别的驸马受到的礼遇都不一样。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高阳公主的确是挺受唐太宗的宠爱的,所以连带的,她的驸马房遗爱也受到一定优待。但是,就因为高阳的丈夫“与诸主婿礼秩绝异”,就能以此断言高阳是太宗最心爱的女儿吗?恐怕还不能。

高阳公主受太宗宠爱,与她的出身并没有太多关系。《旧唐书》无公主传,对高阳生母也无记载,但对长孙皇后的七个子女记载得很清楚,所以高阳的生母为长孙皇后或太宗四妃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高阳是因谋反而被赐自尽的,若是四妃之女,四妃及其诸子不可能不被连坐。再观之长孙皇后所生的城阳公主,前驸马杜荷也是因为卷入李承乾的谋逆案被杀,而城阳却活了下来。可见高阳与唐高宗同母的可能性也是极低。所以高阳的生母应当身份较低,也可能早逝,高阳受宠于太宗与生母的关系不大,应该是她本身的个性比较对太宗的脾气。

而根据《旧唐书》《唐会要》等史料的记载,可以称为唐太宗爱女的一共有如下六位公主:长乐公主,豫章公主,城阳公主,高阳公主,晋阳公主,新城公主。不过有意思的是,除了高阳公主外,其他的几位公主都有事例可以辅证她们的确是受到唐太宗的宠爱的。

比如贞观七年长乐公主出嫁的时候,唐太宗诏令有司为其准备的嫁妆比自己的妹妹永嘉长公主多出一倍。然而就在贞观六年的时候,御史大夫韦挺便曾上表批评时风道:“今贵族豪富,婚姻之始,或奏管弦,以极欢宴;唯竞奢侈,不顾礼经。非所谓嗣亲之道,念别离之意。正始之本,实在于兹。若不训以义方,将恐此风愈扇。”结果唐太宗竟然“顶风作案”,要为自己的爱女准备比长公主多一倍的嫁妆,此举自然而然招徕了魏征的严厉制止。

“长乐公主将出降,太宗谓房玄龄等曰:‘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房玄龄等咸曰:‘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何为不得?请倍永嘉公主。’”(《魏郑公谏录》)

而长乐的驸马正是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冲,长孙冲此时极受帝宠,被任命为宗正少卿,驸马都尉,官至秘书监(从三品),比之房遗爱从三品的官衔也是不遑多让的。只可惜长乐红颜薄命,贞观十七年便病逝了。不过根据考古的发现,长乐公主的墓并没有遵照公主墓只设一道石门的规格,而是破格使用了三道石门——这不仅是在昭陵现已发掘的陪葬墓中独属一份,即便是在整个已发掘的唐代墓葬中,也就只有“号墓为陵”、按天子等级安葬的懿德太子墓同属这一情况。可见唐太宗对长乐的宠爱,比之高阳,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豫章公主与长乐相似,虽然嫁了人但贞观十六年左右便过世了,太宗为此穿了很长时间的素服,超过了礼法规定的父亲为子女服丧的时间,惹得群臣悚动不安,最后被魏征劝止。

“豫章公主薨,公奏:‘自豫章公主薨逝,陛下久著素服,群情悚栗,咸不自宁。臣闻古之王者,绝于期服,此乃前书典礼,列代旧章。陛下发上圣之慈,深下流之恸,素服以来,遂经旬月;悼往之义,足为加隆。伏愿割无已之痛,従先王之礼,改御常服以副群下之心。臣滥蒙重任,不敢寝默。’太宗从之。”(《魏郑公谏录》 )

城阳公主的第一任驸马是杜如晦之子杜荷,《旧唐书·杜如晦列传》中说得很明白,“初,荷以功臣子尚城阳公主,赐爵襄阳郡公,授尚乘奉御。”显而易见,杜荷的郡公爵位是因为尚主得来的。而根据《唐六典》中的记载:“四曰郡公,正二品,食邑二千户。”比之房遗爱如何?只可惜贞观十七年的时候,杜荷卷入了太子李承乾谋反案被处决,之后城阳改嫁的薛瓘任左奉宸卫将军(从三品)。而城阳改嫁时,太宗曾专门为她卜卦,并欲打破黄昏行吉礼的婚制而改由白天行吉礼,不过被马周谏止了。

“公主改适薛瓘,太宗使卜之。卜人曰:‘两火俱食,始则同荣,末亦双悴。若昼日行合之礼,则终吉。’上将从之。马周谏曰:‘臣闻朝谒以朝,思相戒也。讲习以昼,思相成也。燕饮以昃,思相欢也。婚合以夜,思相亲也。是以上下有成,内外有亲,动息有时,吉凶有仪。先王之教,不可黩也。今陛下欲谋其始而乱其纪,不可为也。夫卜筮者所以决嫌疑,若黩礼乱常,先王所不用。’上从其言。”(《唐会要》)

新城公主,既是唐太宗嫡出子女中的最幼者,也是唐太宗最小的女儿,八岁时初封衡山公主——衡山自古以来便是五岳之一,位在名山之列,而《唐六典》中则有言:“凡名山、大川及畿内县皆不得以封。”可见唐太宗将衡山作为封邑册封了自己最年幼的小女儿,究竟有着何等的宠爱之心了。

衡山后来被许配给了魏征的嫡长子魏叔玉。魏征在太宗朝的重要性不需要多强调,而魏叔玉身为嫡长子将来是要继承从一品郑国公的爵位的,比之房遗爱又如何?不过出人意料的是,魏征去世不久后就被人安上了荐人失当邀名卖直的罪名,太宗亲自写诏书下令悔婚仆碑,并为衡山另选了一门婚事。贞观二十三年二月,衡山出降长孙诠,太宗为了给爱女长面子,特意将长孙诠的父亲长孙操升为岐州刺史。

“操……(贞观)二十三年,以子诠尚太宗女新城公主,拜岐州刺史。”(《旧唐书·外戚》)

遗憾的是,太宗虽然希望能在临终前看到自己的爱女出嫁,但是很可惜,由于公主出嫁的仪式十分繁琐,分为“册公主、公主受册、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同牢、见舅姑、盥馈舅姑、婚会、妇人礼会、乡丈夫送者、乡妇人送者”等步骤,且“诸土冠婚,公主降嫁等并筮日于南门之外,择日举行吉礼”。所以一直到五月份太宗去世,衡山的婚礼也没能完成,等到永徽三年除掉丧服后,唐高宗将自己最年幼的胞妹改封为新城郡长公主,这才正式完成了婚礼。

所以在贞观十七年的时候,六位得宠公主中已出嫁的有长乐、豫章、城阳与高阳这四位,新城则是许婚待嫁。然而无论是从驸马的地位来看,还是就公主们本身所受到的特殊优待而言,很明显,长乐、城阳、新城都要比高阳有宠得多。

不过同样有意思的是,虽然《旧唐书》说房遗爱“特承恩遇,与诸主婿礼秩绝异”,但是纵观整个贞观年间都没能发现房遗爱因为尚高阳公主而得到了什么好处。

杜如晦之子杜荷还能够因为娶了城阳公主,得封正二品的郡公——不要以为杜如晦死得早,杜家就渐渐没落了,房谋杜断就不能相提并论了。要知道贞观十七年的时候唐太宗建立凌烟阁,将杜如晦排在了第三名,房玄龄还落后了两名。而那时杜如晦已经死了十三年了,房玄龄仍健在,可见唐太宗仍时时挂念着杜如晦的。长孙操也因为儿子尚新城公主为驸马,得以升为从三品的刺史。唯独不见房遗爱因为尚高阳公主而得到了何种特殊待遇,反倒是贞观二十二年的时候,因为房玄龄病危,唐太宗亲至其病床前与之握手诀别,并当即授予了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正四品下),房遗则为中散大夫,让房玄龄能够在活着的时候亲眼看见儿子们的显贵。

这样看来,虽然史官说了房遗爱是因为娶了高阳公主而在众多驸马中脱颖而出的,然而就史实而言,房遗爱备受优待更多的是托了他父亲的福而不是妻子的福。更别说房遗爱在贞观一朝的地位根本不能与长孙冲、杜荷等人相提并论了,即便是在同样尚庶出公主的一干驸马里,比起萧锐、高履行等人身为凌烟阁功臣长子承袭的从一品国公的爵位,房遗爱得到的待遇也是毫无出彩之处。所以若要由房遗爱受到的待遇来推断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女儿,证据未免太过单薄,何况高阳公主固然“有宠于太宗”,不过一旦与晋阳公主相比,明显是小巫见大巫了。

《唐会要》:“晋王及晋阳公主,幼而偏孤,上亲加鞠养。”

史书里明明白白地记载了,李治与晋阳因为长孙皇后早逝而被唐太宗亲自抚养。这一殊荣别说是在唐太宗年间独此一家别无分号,便是放眼历朝历代,恐怕也就只有清朝康熙皇帝那个两废两立的太子可以稍相媲美。而高阳虽然有宠,却从未能像晋阳那样日日都与父亲相亲相见,陪伴左右。更何况史书中所记载的关于晋阳深得太宗宠爱的事件还有很多。

“晋阳公主字明达,幼字兕子,文德皇后所生。未尝见喜愠色。帝有所怒责,必伺颜徐徐辩解,故省中多蒙其惠,莫不誉爱。……主临帝飞白书,下不能辨。薨年十二。帝阅三旬不常膳,日数十哀,因以癯羸。群臣进勉,帝曰:‘朕渠不知悲爱无益?而不能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因诏有司簿主汤沐余赀,营佛祠墓侧。”(《新唐书》)

晋阳能够临得一手飞白体,与太宗的亲笔真假难辨,想必是时常与太宗一起待在书房的缘故;晋阳不幸夭亡后,太宗悲伤不能自己,又下令将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钱在公主墓旁修建佛祠,为晋阳的往生祈福求祷;而晋阳这个封号本身就饱含了太宗对这个爱女的宠溺之情——孰不知晋阳正是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

在了解了晋阳公主的事迹后,还会有人草率地认为高阳公主才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女儿吗?

身份不一,有些朝代还是贵族,可以嫁给本朝皇帝,或者是小的贵族,比如,唐朝,有隋朝的公主嫁给了唐朝皇帝,有些朝代是平常人,这是大部分情况,还有些朝代是被追杀,比如,明朝崇祯的女儿,等等。看前朝和本朝的关系。大多数朝代,对于没有封号的王女/皇女,就是使用“公主”二字。具体来说:

周代以前不明。

周代的王女称“王姬”、诸侯女称“公主”。公主二字自此开始。

秦代一统,皇帝之女称公主。

汉代以皇女称公主,诸王女称“翁主”。公主中尊宠者也有晋号“长公主”。新莽时曾称为“室主”。东汉以降,公主之中尊宠者始有加爵位封号,为县、乡、亭公主。

自晋始,公主始封郡侯爵,并有时省略公字,即“郡主”、“县主”等。

自唐始,公主封号只固定于特定身份,帝姑母为大长公主、帝姊妹为长公主、帝女为公主,皇太子之女封郡主,亲王女封县主,郡王女封乡主,宗室女封亭主。此时郡主、乡主等号,皆已定名,不得再称郡公主、县公主等。

宋朝继承唐朝封号制度,惟徽宗年间,蔡京上表请奏,改公主为帝姬、郡主为宗姬、县主为族姬,北宋灭亡后遂废止。辽金二朝则复用东汉故事,封县、乡、亭公主。

元代公主不赐封爵,皇女、诸王之女皆称公主。

明代:

皇姑母为大长公主。

皇姊妹为长公主。

皇女为公主。

亲王女为郡主。

郡王嫡女亦为郡主、庶女则为县主。

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等,夫婿称驸马;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等,夫婿称仪宾。

亲王孙女为郡君。

亲王曾孙女为县君。

亲王玄孙女为乡君。

清代:

皇帝嫡女为固伦公主、庶女为和硕公主。

亲王嫡女为郡主、庶女为郡君。

世子、郡王嫡女为县主、庶女为县君。

长子、贝勒嫡女封郡君、庶女为乡君。

贝子之女为县君。

入八分镇国公、入八分辅国公之女为乡君。

不入八分公以下之女不受封,只称宗女。

顺便一提,清代“格格”二字,实际是对所有未婚女性的称呼,并非正式的“公主”称号,只有部分公主封号有“格格”的别称:郡主——和硕格格,县主——多罗格格,县君——固山格格

文成公主叫什么名字

问题一:文成公主的真名 电视剧《文成公主》所演,文成公主历史真名为李雪雁 但不是真的。史书没有记载文成公主姓名,新旧唐书很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