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文观止》有感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7收藏

读《古文观止》有感,第1张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读《古文观止》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古文观止》有感1

 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流传至今的文诗词不计其数。但现代人的快节奏,让很多人喜欢上了鸡汤文、快餐文,或者偶尔背背古诗词,对古朴悠远的散文等则敬而远之了。我也属于此列。书架上买的《史记》、《资治通鉴》等基本还是原包装。大抵看书也跟吃肉一样,需要一个过程,直接上大块头的,会让人有逆反心理,所以选择了《古文观止》看看。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于康熙年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鲁迅先生评价此书时认为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是人们所能读到的尽善尽美的至文了。我购买的是中华书局的上下两册版本,里面加有作者的评述和近代的白话文翻译,如果要学习古文,那这本作为入门书还是相当推荐。

 书里收录了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每一本文集,收录的篇幅中肯定夹杂了作者的想法,因此也不能说里面篇篇俱是最佳,比如李觏的《袁州州学记》等,而且也不可能一网扫尽全部佳文,但总体来说,入选篇文基本上网罗了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按照时间排序,入选最多的为周、汉和唐宋时期的文章,魏晋和南北朝甚少,元代一篇也没。《左传》、《战国策》、《史记》及唐宋八大家等是入选最多的。

 因为都是选文,加之古文年代越久远越晦涩,考虑从易到难会更简单点,我选择了从近代的先看。三月开始看,断断续续的到4月才全部看完。字里行间,能品味古人的高风亮节,忠、信、仁、义、孝一脉相承。看到屈原、贾谊空怀万字平戎策,却怀才不遇郁郁而死,不禁俯首而叹;翻到诸葛孔明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出师未捷身先死,李陵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寡不敌众被俘,苟活于戎狄之间,让人长叹不已;王羲之于兰亭茂林修竹间,集众贤流觞曲水,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常欣然忘食,艳羡之意油然而生;一介书生王勃,在滕王阁上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文通武达的范仲淹,登上岳阳楼,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令人心旷神怡之;自然也少不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六一居士,也有泛舟赤壁赏“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东坡居士,师徒俩宠辱不惊令人钦佩。

 看完本书,没有了看原文初始时的晦涩艰难,其实文言文也没有那么繁琐,关键还是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从书中,多学学古人之长处,想想现在生活条件之美好,不断修文、修德、修身养性,努力为国、为家、为民服务。

读《古文观止》有感2

 在这个充满意外的寒假里,我接触了一本古文书,名字叫做《古文观止》。

 刚开始的时候,我是与父亲一起看的,有些句子我父亲也不懂,我们还是看着译文才理解文章的意思,到现在我能独自看懂几句了,这也是一个小小的进步吧!

 《古文观止》这本书里面有分先秦、秦汉、六朝、唐朝、宋朝和明朝几个部分。

 而我最喜欢唐朝的一篇文章,名叫《杂说四》,他是韩愈写的,主要说的是这样的:

 世界上有伯乐,有了这样的人之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很常见,但是伯乐却不常见,而这里是指有伯乐才能认出千里马,其他人都不行。正因如此,有些千立马就混在了普通的马中,而普通人根本就认不出来,所以这些千里马吃的是普通马的份量,而千里马每天都跑很远,就这样,千里马天天吃不饱,天天都要跑很远,最后他只能死在马厩中。

 本文是采用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人们对千里马的无知,正因为人们的无知,千里马才死在了马厩中。这便是读书少、观察不仔细引发的悲剧。

 看《古文观止》这这样的书可以明显感受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还可以看到古代诗人是怎么写文章的。在这本书里,一个字就可以有许多种意思。

 《古文观止》里有许多个古文小故事,我觉得很有意思,每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别有一番风味,每看一遍就好像是在看一本新书一样。

读《古文观止》有感3

 作为人类精神和灵魂的结晶,书籍在社会进步中是无与伦比的。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一点也不假,《古文观止》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古文观止》这部书是清初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两叔侄编选评注的。它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付印问世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非常广泛。它的文章,总共不过200余篇,但却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上起东周、下至明末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

 《古文观止》里我最喜欢的文章是李密的《陈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动情。一个父亲早丧,母亲改嫁的顽童,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妪。李密此时被举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经是年逾九旬,犹是风中之烛,摇摇欲坠。树欲静而风不止,恩欲报但亲不在,最为人生憾事。儒风自汉武一朝已经吹拂了几百年, “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早已经在知识分子心中生根,更何况乌鸦尚能反哺。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晋武帝任命的当天晚上一定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从他早时任职蜀汉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的表现来看,李密不是一个隐者,但如果此时弃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当时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举孝廉,让道德上的优者来管理国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话,是孝还是不孝?于理何以问?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能断定当时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点可以肯定:李密是一个克己的光辉典范。

 卷一周文中的《子鱼论战》它讲述了宋襄公不听司马子鱼的劝告,使得自己的军队全军覆没。我们在生活也是如此,要多听取别人的建议,然后在自己做决定。《古文观止》中的文言文虽然难读,但是自身蕴含这丰富的文学色彩。是我们所有学生的必须品。

 由于时间有限我只是读了一遍《古文观止》,我深深的了解这对于我远远不够,所以我还会更细更慢的咀嚼这部作品,让自己能体会到文言之美,开卷有益古人诚不欺。《古文观止》,智慧的光芒!

读《古文观止》有感4

 我爱读书,尤其是爱读有营养,有味道的书。那,什么书有营养,什么书有味道呢?我认为吧,书中的营养是指书里蕴含的哲理,让读者读完之后可以在思想上前进一大步;书中的味道又是指作者的写作风格要独树一帜,不要太大众化,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感受。如此说来,所谓“读书”,乃读者与作者的交流互动也!

 即便书海茫茫,而且这样的书也是少之又少。但至少在我看来,《古文观止》就是这样一本好书。我们不妨分析分析:从纵向看,它记载了从战国至清各朝各代文学大家的经典作品,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刘禹锡的《陋室铭》等,读起来的时候,直让我感到我正驾驶着一艘小帆船,荡漾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横向看,《古文观止》兴趣的文章大都是散文。因为散文比较多,所以兼取了骈文。由此看出,这本书的体裁风格多样并别具特色,如书,论,碑,记等。实在是纵横交美的好文选。

 在读《古文观止》之前,我和几个读过的朋友讨论过它。有个朋友告诉我,现在的文坛主要是现代文,而发扬了数千年的文言文却是日渐稀少,所以读《古文观止》没什么意思,既看不懂又没有趣味,随便翻翻即可。后来读的时候,我也算“感同身受”,但随着渐渐的深入,我的心中好像枯涸的河道中涌出了一股小小的甘泉。到这股泉水逐渐溢满滋润我的心灵时,我豁然开朗:现代文是文章,文言文也是文章,两者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更何况,在那个中华民族的鼎盛时期,有多少道理交错纵横在其中,值得我们去瞻仰,去学习呢?

 另外我提出一个建议,建议正在读《古文观止》的朋友慢点读,像品茶一样,静静地,缓缓地品,仅有这样,才能品出《古文观止》这杯热茶的香醇。

读《古文观止》有感5

 人生的百科全书 幼年听家父教过《古文观止》中的几篇文章,古文读后感。那时候,我对家父的讲解听不懂记不住,只知跟着念而已。其实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过后便什么都忘了。后来,等到年岁渐长,走上了工作岗位,我有暇再回过头来通读《古文观止》的那些文章,犹如牛吃草反刍,重新加以咀嚼,才觉得这些文章经天纬地,气壮山河,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从此,我就和这本书相依相伴,结下了不解之缘。《古文观止》的文章,总共不过200余篇,但却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 我特别钟爱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魏征的《该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虑论》等等,由于经常读,便逐渐地会背十来篇。这么一来,我除了平时在家里翻阅《古文观止》以外,还能利用空余帅司,随时随地进行背诵复习。我把这种背诵作为一道“精神快餐,用来滋养心田。我以为,《古文观止》是人生的一部百科全书。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涵。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至理名言,光华夺目,掷地有声。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种境界,那种情怀,早已被后人奉为立身做人的万世楷模。总之,读这本书,能够使人警醒,使人振奋,使人高尚,使人坚强。我现在虽已年过古稀,但有生之年,这本书是一定要继续读下去的,而且要一如既往地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读,为的是从中学做人。学会在任何处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人生的百科全书 幼年听家父教过《古文观止》中的几篇文章。那时候,我对家父的讲解听不懂记不住,只知跟着念而已。其实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过后便什么都忘了。后来,等到年岁渐长,走上了工作岗位,我有暇再回过头来通读《古文观止》的那些文章,犹如牛吃草反刍,重新加以咀嚼,才觉得这些文章经天纬地,气壮山河,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从此,我就和这本书相依相伴,结下了不解之缘。《古文观止》的文章,总共不过200余篇,但却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 我特别钟爱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魏征的《该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虑论》等等,由于经常读,便逐渐地会背十来篇。这么一来,我除了平时在家里翻阅《古文观止》以外,还能利用空余帅司,随时随地进行背诵复习。我把这种背诵作为一道“精神快餐,用来滋养心田。

 我以为,《古文观止》是人生的一部百科全书。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涵。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至理名言,光华夺目,掷地有声。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种境界,那种情怀,早已被后人奉为立身做人的万世楷模。总之,读这本书,能够使人警醒,使人振奋,使人高尚,使人坚强。我现在虽已年过古稀,但有生之年,这本书是一定要继续读下去的,而且要一如既往地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读,为的是从中学做人。学会在任何处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读《古文观止》有感6

 在这个寒假里,我阅读了由曾帆主编的《古文观止》,全书分为7卷:周文、周秦文、汉文、六朝唐文、唐宋文、宋文、明文。收录了共166篇文章。这本书中所选的文章,上至先秦、下至明末,反映了先秦至明末,古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孔。其中我最喜欢的两篇是唐代诗人柳宗元写的《捕蛇者说》和北宋诗人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传颂不衰的著名篇章之一。本文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税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时代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以衬托、对比的写法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反映了当时“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阅读完了《捕蛇者说》,我看到了当时人们因为各种苛政杂税被压得喘不过气的悲惨命运,我为我能生活在现在这样一个幸福的社会而感到幸运。

 《岳阳楼记》以作记为由,书写了范仲淹个人的济世情怀与政治抱负。全诗立意高远,构思巧妙,实为千古名作。其中流传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达了范仲淹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他一心想要为国家和民族分担忧愁。文章环境描写之多,大部分是以景喻人,表达了范仲淹强烈的爱国品质,以及他想要报国的精神。

 书中的文章皆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诵读,特别适合作为古文学习的入门读物。经过阅读这本书,我也掌握了一些文言文翻译技巧,逐渐的对文言文产生了兴趣。

读《古文观止》有感7

 这个月我看了古文观止这本书,有着深奥的道理,使我甚至有点看不懂虽然有译文翻译但我只用书下的解释来破解原文,有时侯看一片需要20分钟那时我看得头都大了,真得想放弃了,但每当我灰心丧气的时侯,妈妈总会送我四个字: 聊胜于无 ,因此我坚持在看这本书。

 古文观止这本书运用了许多文焉文,讲述了殷商时期和西周时期的历史故事。文中运用了许多 《论语》《老子》《孟子》《墨子》……来生动得描古代故事。其中叔向贺贫令我映像十分深刻,使我终身难忘,文章讲述了韩宣子家境十分贫困,叔向知道了他的心思,却向他祝贺这令韩宣子疑惑不解。叔向举了栾武子等人的例子。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凡事只要能传播美德,遵纪守法各诸侯也能归顺于你。

 的确在生活中的贫穷并不代表你的品德贫穷,只要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有益处的也能交到许多朋友,俗话说得好,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如果你很有钱但贪得无厌,违法乱纪,放利聚财,为所欲为,人家也不会理你,说不定还会讨厌你,不喜欢和你做朋友。我有一个叔叔,因为住在乡下,那个村很贫穷,盖得都是毛草房,每次下倾盆大雨的时候,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但他们有乐观的心态,白天大伙都去干活了,干得满头大汉也不觉得累,因为有了付出也就有了回报, 由于多年的操劳手背粗糙得像老松树皮,裂开了一道道口子,手心上磨出了几个厚厚的老茧现在他们都改上了三层小楼。我被他们的行动感动了。

 心灵美,才能创造家的幸福。

读《古文观止》有感8

 这个寒假很忙,为了小升初以及各个杯赛,一天里几乎都在学习。奥数、英语以及背和阅读古诗文成为了每天的日程。每天的课余时间会和同学出去打会儿篮球,用以保持身体素质。不过我还是会每天坚持阅读,在这寒假的尾声里,细细回想:我在这个寒假中读过的`最有意义、给我感触最深的书当为《古文观止》了。

 我认为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它汲取了自先秦至明末各个朝代中的文坛精华之所在。每当我读到一片新的文章,我能感受到这篇古文所要传递的文明,以及那个时代的文字特点。总领全文,我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层层传递。我从这本书中吸取了很多“营养”,了解到了我们国家那源远流长的文化是那么有魅力。读完这本书,我可能记不住那复杂的故事与语言,但我认为:它所要传递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早已流淌在了我的血液之中。

 这本书中有很多文人大豪之充满真情实感、富有诗意的作品。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篇文章虽在苍凉感叹,却哀而不伤,具有无穷逸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那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悲、喜二意只为引出一字“忧”。这以圣贤忧国忧民的心地,不能不让人敬佩。此外,这本书中更不乏精忠报国,溢满一片赤子之心的佳作。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便是很好的代表。教之万世之为人臣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言,通篇语言是为“至诚”。

 这本书,使我对古文有了更深的了解。阅读,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它会让我们更有智慧、见识更加广阔、也更有内涵,所以我会坚持阅读。

读《古文观止》有感9

 在鼓楼区古文班学习时,高林生老先生向我们每位学员推荐了《古文观止》这本书。暑假终于到了,我也终于可以细细地读一读这本书了。

 《古文观止》不像《论语》记述孔子的言行,不像《老子》记录老子的文章,也不像《菜根谭》是对人生的领悟。这本书是自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古文观止》选材上起《左传》、《国语》,下止明代刘伯温、归有光,所选222篇文章皆为千古名作,历来为学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学习古文的经典书、必备书。美者皆集,缺者无不备,讹者无不正,集古文之成者也,观止矣,也就是说只要学习这222篇古文,其他的古书都可以不看了。

 这本书中我们熟悉的文章很多,如《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诸葛亮的《出师表》、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看起来耳熟能详,其中的道理发人深省。选篇能包罗历代古文的精华,又能用注释扫除诵读、理解古文的拦路石,评论又能说透文章做法之妙。

 王勃的《腾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同成千古绝唱,但风格却不同台。王勃才华横溢,唐初四杰之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传诵至今。且年少得志,14岁就被表为官。总觉得一个人太早的成功要伴随一些苦果。当王勃在腾王阁上高呤“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王勃的两次获罪大致都与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轻有关。后一次获罪还连累到他老父被贬到南荒做县令,27岁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亲的途是溺水身亡。他的陨落和他的升起一样迅速,实在是令人心痛。本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这个题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洪府”二字来写;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来写;第3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由此看来,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范仲淹青少年贫苦,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庆历新政改革的主持者。而他写《岳阳楼记》的时候已经被贬出京,庆历新政宣告失败,正是人生失意的时候。然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丝毫不见潦倒之义,反而光华夺目,掷地有声,矍烁古今。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那种心胸,那种情怀令无数英雄浠嘘不已。

 这本书中篇篇经典,事事蕴含着真理,给后人以很好的启发和警示。

读《古文观止》有感10

 落霞与诗文齐飞,经典共长天一色。——题记

 初春的早晨,朝霞与一瓣云一样清淡,如梦般轻轻地缓缓地出现,放大的春意弥漫过来。我整理好衣冠,踏上这条铺满鸟语与花香的小径。也许已经很久很久,我未曾有此般纯粹、透明、醉人的感悟了。每迈一步,眼前似乎就多出一段动人的文字,萦绕在心头,久久不去。走着,走着,红日当头,明媚的阳光被树叶割成一片一片,透过破碎的阳光,我望见历史正向我悠悠走来。左氏的一篇《郑伯克段于鄢》,让我了解到春秋时诸侯国中最高统治者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冲突与斗争,在他们的勾心斗角中,历史展现了它的复杂与残酷。

 刘邦的一篇《高帝求贤诏》,让我感受到汉朝明君们的求贤若渴,在他们的诚意与急切中,历史展现了它的智慧与质朴。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让我认识到唐宋文人的羁旅之情与怀才不遇的失落,在“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中,历史展现了它的无奈与伤悲。宋濂的一篇《阅江楼记》,让我领悟到明代学者顺应奉承,却仍委婉规劝,在“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中,历史展现了它的陈旧与高深。不仅是人之史,还有文之史让我如痴如醉。春秋战国时期叙述翔实、语言简练,魏晋南北朝词藻华丽、音韵和谐,唐宋时焕然一新、意蕴深远,而明清二代又可与秦汉时期的辉煌相媲美。正当我望得出神,历史仿佛对我和蔼一笑:“只有在文字中,你们才能认识到真实而多变的我。”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走着,走着,日已黄昏,残阳如血,苍山如海,溪流似花,水声似语。我的目光停驻在苏轼的《赤壁赋》上。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是何等的洒脱。然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苦短,哀叹在悲凉的秋风中回荡。不过,“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变与不变,文人还是如此豁达乐观。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在肃杀的秋景中,免不了有几分伤感,《赤壁赋》不过是古道上的一道风景。自古文人几多愁,即使对人生抱有希望,也终被社会的大浪吞没,而早期史学家亦不敢出一言以复君,不过这未能阻挡他们的思想与情感。他们用文字,各式各样风格的文字,把自己的所想所思刻在这条古道上。我信步前行,感慨于他们细腻的心思。走着,走着,月色悄悄吸走最后一丝余晖,夜已深,万籁俱寂,古道宁谧淡定。我坐在小径旁的草丛中歇息。文字如画般浮现在眼前,乳白色的月光下,更平添几分朦胧之美。语言的魅力,这一刻在我面前展露无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传》中的《阴饴甥对秦伯》。

 秦王威风凛凛地坐在大殿中央,轻蔑而咄咄逼人道:“晋国和乎?”多么奸诈老辣的国君!此刻若说“和”,便是虚张声势;若说“不和”,又无疑是在揭自己的短。这样危急的时刻,我不禁皱紧眉头,为阴饴甥捏一把汗。想不到阴饴甥毫不胆怯地说“不和”,并以小人君子论说服了秦伯。作为战败方巧于应对、不卑不亢的外交辞令让我深深折服。忽然画面一转,一幅中国泼墨山水画缓缓展现在我的面前——原来已是《丰乐亭记》。在《醉翁亭记》中,我已感受过他写作的字字玑珠、音韵优美,而在此文中,我更能领会到他的用字精简——“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寥寥15字,就描绘出游客一年四季不同的感受,让人拍案叫绝。月色下,小径上,我沉醉在文字的精妙中……由古道折返时天空已露出鱼肚白,我朝着前方深深作揖——在古道上,我显得如此渺小,而信步古道带来的感受,甚至无法用语言述尽。漫漫古道兮。漫漫古道兮!漫漫古道兮。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着不可抵挡的神奇魅力。从定义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来说,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一、 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我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来解释着世间万物的变化。这是最朴素的世界观同时也是最朴素的人生观。中国人思想中最为讲究的就是平衡,这种平衡是由内及外的,包括着自己内心的平衡、内心与身体的平衡乃至自己与世间万事万物的平衡。虽然阴阳五行并无科学依据,但是确实很有道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它们之间能够保持“和”也就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时,世间万物也就能欣欣向荣,而当阴阳不和之时则万事不顺。阴阳两个概念涉及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武术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不透露出阴阳的思想,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中也同样如此。阴阳调和则是传统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如同中国古代铜钱一般,外圆内方。“中庸”最早见于《论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我理解的中庸之道则是一种平和的态度,不挣扎亦不平庸,从容而淡定。为人处世不偏激,同时有自己的原则、有所坚持。这正是一种内心与外界的平衡,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是内心与外界的“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体现出了“和”的思想,修身是自身内部的“和”,是一种对于“和”也就是内心平衡与个人能力平衡的不懈追求。齐家则是指小环境的“和”,也是自己与身边环境的“和”,有内心的平衡来影响并带动小环境的平衡。治国则更大一层次,而最终的平天下则是最高的平衡境界:由内及外、循序渐进的来逐步完成自身的平衡直至自身与外界的平衡。许多国学大家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不敢苟同,诸如自强不息、忠孝传家等等精神在我看来是中国人追求“和”的体现。所以我认为“和”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精神与精粹。围绕“和”这一核心才衍生出许许多多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德,然后被放射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流传至今。这个“和”字所体现出的思想包括了“天人合一”、“天下为公”、“贵和持中”、“和而不同”等多方面的精神。同时“和”也是辩证统一的,多角度多方面的探寻才能发掘出它的意义所在。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和”的不懈追求,才有了中国文化强大的融合能力,有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第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传承。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因为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现今社会国人信仰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更显得弥足珍贵。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来重塑国人的信仰是很有必要的。一个守不住自己传统文化精神的国家注定是不能强大的,只有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净化国人的思想,让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传承下去,中华民族才能够真正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也是一笔绝无仅有的财富,它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来自东方的神奇文化有着让西方人赞不绝口的奇特魅力,似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商业开发,我们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大放异彩,同时也可以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物质方面的意义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现在它掌握在我们手中,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其发扬光大。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敬畏的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汇集东方智慧,传播华夏精神。那么关于传统文化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 心得体会 范文,以供参考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

  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 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 规章制度 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

  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结晶。点,横,竖,撇,捺,每一笔都至关重要。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写一手中国字。小时候吧,用铅笔写字,我不是班级中写字好的。那是我经常抱怨:这可恶的汉字这么难写。长大一些觉的这想法似乎有些大逆不道,况且用上了钢笔,字歪的不那么厉害,也就不那么讨厌了。现在,我爱汉字,虽然我的字仍旧歪歪扭扭不好看,虽然老师已经让用可擦及中性,但是我仍旧喜欢用钢笔,因为钢笔可以练字。汉字在整整一天都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早晨起来读着课文,我爱课本上的汉字。中午,打开练习册,做着题,我爱练习册上的汉字。晚上,打开电视,我爱电视上的汉字。整整一天,我都爱汉字!

  追遂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有8000多年的历史。至于汉字的个数,没有人细细的统计,但是可以从古代的调查中看出问题。从秦朝的《仓颉》、《博学》开始,一共有3300字。有人统计过十三经(《易经》、《尚书》、《左传》、《公羊传》、《论语》、《孟子》等十三部典籍),全部字数为589283个字。汉字在时代的不断变化中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大致可以分为改革和自然流变。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路走出来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修缮之后,路又渐渐发生一些变化,如变宽、变直、损毁,或者出现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缮。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路渐渐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需要建设新的道路,如铁路、高速公路等等。从繁体字到简体字,汉字经历了多少蜕变啊!

  我爱汉字。因为它飘逸,它整齐。我爱汉字。因为它轻盈,它欢快。我爱汉字。因为它就像中国人,坚韧不拔,端端正正,因为它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不但要牢记历史的耻辱,更要感谢祖先为我们创造了汉字。做一个中国人写一手中国字!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首先,这个不用专门学习,或者说不感兴趣也不用强迫自己去学习。我们的身边各种事物,接人待物的礼仪方式方法,书写的汉字,中餐,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就算古代,通读四书五经的人也是极少数,中华传统文化不也传了这么多年吗只是近些年有点不同,西方的工业和科技让我们只有在西方的体制和框架内发展才能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里生存,所以了解西方变得更急迫,所以留学,英语就变得很重要。但学习绝不等于变成他们,实际上也很难变成,因为中国传统多数存留在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这方面想改还远得很,东方和西方的融合在自然而然的发生着,所以,学习传统文化与否,只是个人兴趣而已,无关乎民族的未来。

  接下来说说我为什么喜欢传统文化。

  首先,是一种天然的亲近。小时候喜欢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哪怕不知道佛教道教为何物,也知道有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吧。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不会去质疑这些东西,就像西方人不去质疑上帝的存在一样。所以每次看外国的东西,就总觉得哪里不舒服,语境不对,看外国**不能理会很多微妙的设计。

  其次,喜欢中国的思维方式。中国文化被诟病最多的是不喜欢创新,没有科技,这也许就是性格基因决定的吧。西方的所谓先进科技其实是笨办法,一个实验一个实验的做啊,就连心理学,哲学也搞出一套实验方法来,而中国哲学一下子通天地宇宙真理极限,什么都是道,中医也是有关人体平衡的哲学,而不是研究细胞和细菌,打仗是势的哲学,而不是研究新武器,书法国画也是道,而不是追求画得更像。感觉东西方完全是在不同层面上研究问题,他们暂时领先了,但暂时的领先不代表永远的领先,我总是很自豪的觉得中国思维的境界更高一层,有种通观全局的视野。我在美国读博士时候的导师就感叹过,现代医学攻克癌症的速度还赶不上癌症变异进化的速度,他很欣赏中医对待疾病的态度,以一个整体看待,头疼不一定是头出了问题,而是整个系统的一个不平衡。

  再次,我喜欢读思想哲学类的书,没有一个国家有我们这么丰富的古代典籍,其他国家的语言几百年都已经变化巨大无法读懂了,可供我们去研究我们的民族曾经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以及思想的转变。我也选修过美国哲学系的课程,那上课的枯燥无味,完全是把哲学当科学一样的死板教学。读古代书籍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因为中文语言文字的意境内涵是外国语言不能比的,可能汉语表达没有英文法语精准,但汉语绝对是处在另一个维度的。儒释道三家,加上法家,墨家,兵家等先秦哲学家们的思想二千多年依然熠熠生辉,与其说是哲学,更不如说是中国文化的根,中国人所散发出来的精气神多半来自先秦诸子百家,其博大精深我恐怕穷其一生也不能完全领会。《道德经》和《孙子兵法》是被翻译成外文最多的书籍之一,我看了一些英文的道德经,真的牛头不对马嘴,和我的理解大相径庭,很多都是字面上的意思。我想,理解东方哲学,还是要靠我们自己人。

  最后,我来试着说说学习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我学习只是出于兴趣,也没有任何压力,如果真的从事这方面的职业,估计也不会有这么美好。对我来说,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一,对自我的精神提升。现在社会普遍浮躁,我的心中需要一块净土来耕耘,我选择了传统文化。它让我找到自己的根,一些仪式感的节日项目,如茶道,开笔礼,成人礼,不仅提醒着我们从哪来,更是集体的归属感。

  二,对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外国的很多文化和传统多来源于宗教,而中国传统力量之大几乎就是一个民间宗教。宗教是让让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我们又没有一个强力的宗教,如果不靠传统文化,估计社会会乱。这方面韩国做得很好,韩国人至今保持着对岁数比自己大的人鞠躬的习惯,很多我们不在乎的文化,他们都拿了去,并且大力宣传。所以,不是韩国要抢我们的文化,而是他们真的很重视这方面。

  三,有志之士考虑如何传承并推动文化的自新。学习传统文化不等于开倒车,包容是一个民族一个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我们现在的很多东西都是西方引进的,比如学位制,服装,阳历,这些东西不需要也不能摈弃,可以融合进我们的文化体系中,让文化中不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部分慢慢消失。不自新的文化不能长久,我们应该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学习传统文化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到哪些是需要发扬的,哪些是需要剔除的。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3月16日,联合中心学习组组织了第二次集中学习,邀请我区社会科学首席专家XX教授作《认祖归宗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这次学习从深层次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认知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从认识上加深了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

  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

  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

  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更进一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

  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以身作则,努力践行。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身为一名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一

  是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自己,为夷陵区建设发展、为史志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传统文化凝聚了五千年来所有人的智慧,我们的先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传统文化学好?我们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也要把它运用到现实当中,与时代结合,让五千年来祖辈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熠熠生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我龙的传人背后的悠久历史带给我们的力量!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打开了那扇久闭的窗户,久违的西方文明一下子出现在了“落后”的中国人面前,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面临着西方文化的严重挑战。

在这中、西文化的冲突中,大概出现了三种思潮:

(1)“民族虚无”论。

在他们看来,中国民族文化就是沉重的包袱、历史的惰力,中国民族文化一无是处。

他们主张全盘西化。

(2)“儒学复兴”论。

他们就像清朝的顽固派,完全排斥西方文化。

他们相信在新时代传统儒学必定会有新的发展。

他们主张完全复兴儒学文化。

(3)“中西合璧”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西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他们主张把这两种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说集和两者优点,优势互补。

应该怎样评价中国传统文化,这不仅是一个理论(想)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做)的问题。

历史总是那么喜欢捉弄人。

其实,只要你留心当今世界文化的整体发展动态,你会看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国人怎么怎么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之时,正是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掀起“中国热”“中国文化热”方兴未艾的时候。

众所周知,日本企业让美国都很头痛,可就是这些曾经的战败者硬是经常到中国传统文化里边寻找精神武器。

《论语》《老子》《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成为日本企业家的必读书。

他们的企业文化核心------团队精神正是儒家家族伦理观念在企业中的应用,无怪乎日本企业文化被称为“家族主义企业文化”,日本的资本主义被称为“儒家资本主义”。

《孙子兵法》在韩国的销售量创造了韩国销售史的最高纪录,它的精髓可以概括为“智信仁勇严”五个字,企业家称之为“企业的经营指针”。

新加坡近几年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儒家伦理教育,诸如勤劳、节俭、和谐、忠诚等思想。

新加坡总理讲出了他们这样做的意图:“新加坡人越来越西化了,人们的价值观也由儒家伦理的克勤克俭和为群体牺牲的精神转为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

这样的价值观的改变将会严重削弱我们的国际竞争实力,从而影响国家的生存与繁荣。”我想,这个看法是颇有见地的。

日本、韩国、新加坡的经验和教训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它告诉我们应该积极吸取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拒绝学习的盲目排外是愚蠢的,但我们不能也不应该照搬他们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保守因素应当抛弃,但其重视伦理道德的全体价值观却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文化遗产。

日本学者村山孚说得好:“我希望中国朋友在时下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道路上,不要以为只有外国的新奇概念和奥妙的数学公式才是科学,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同样是实现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宏大源流。”

我想上面一段话不仅对企业家是金玉良言,他同样提醒我们所有的中国人,别在对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用以鄙视的眼光,我们应该正确定位和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众多。

无形的文化有汉字,有诗词曲赋,有戏曲小说,有琴棋书画,有中医……

有形的文化有万里长城,古城古建筑,瓷器丝绸,茶叶美食……

我们的传统文化非常吸引人,看多了也会有困惑,比如很多文化都不好理解,这个不好理解不是指文字不好理解,因为毕竟我们的文字一脉传承,每个字都能认得,但是这些文字组合到一起就难以理解了。

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

上古时代,祭司掌握着知识,轻易不会传授别人,那个时候人们都很蒙昧,也确实难以传授,文化被藏在祭司心中。

商周时代,大家族掌握着知识,作为家族立足根本,知识不会传给外人,文化被藏在贵族之中。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知识开始扩散,尤其是孔子有教无类,知识文化走出深宅贵院,文化藏不住,贵族们很不高兴,他们想来想去,想出一个办法,把话绕着弯说,把文章晦涩了写,把简单的话用复杂了写,本来需要一百个字写明白的意思,偏要用十个字来写,告诉人们这是精简。这个状况,用当下词语来比喻,就是压缩,对文化思想进行压缩,还设置了密码,你要想读懂这些文化,不仅需要密码,还要知道压缩算法。

大,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中国,历来都是一个大国,大国不只国土面积大,人口也多,而且还普及了文字教育,所以人才也多,不是天才根本入不了统治者的眼,入了眼后也是想杀就杀,根本就不在乎,因为随时可以从大量人口里再选出一位来。

对人才不珍惜,同样对知识不珍惜,中国历史上不是没有出现过科学,四大发明,天工开物,秦朝精巧的弩箭,明朝广泛应用的火药,可后来都被统治者抛弃,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太大,任何科学技术提供的便利,都能靠堆积人力来取得同等效果。没有弩箭,大不了多死几万士兵,战争也能获得胜利,不懂水利没关系,大不了河水泛滥淹死些老百姓,反正国家那么大,百姓还有很多。

藏与大,依然在中国现代社会存在。

我们如今很多人说话弯着说,文章雾里写,想表达什么意思就是不告诉你,这就是藏。如今大学生遍地走,确只能拧螺丝,政府招个保洁都有研究生学历,这就是大。

所以,如今年轻人了解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注意这两点,不要人云亦云,中国很多文化有人认为是垃圾,是糟粕,但其实是因为藏起了精华,或者因为优点不够大被抛弃,我们要用自己的心去看,用头脑去分析,确定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那么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感受颇深的,中国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有着很深和浓郁的传统文化,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维持于骄傲,有着自己本国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底蕴,那么每一个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都应该做到了解,都应该以自己的祖国为荣,树立起爱国的心情。并且在闲余之际要及时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网络系统,电视媒体和书籍方面都做以充足的了解,这样的话才能够对自己对国家起到更好的作用,能够使自己具有更高的文化底蕴,能够使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

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简单地说,中国传统文化以儒佛道三家为主干。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筑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这三家传统文化之思想,在中国合称为“三教”。

读《古文观止》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读《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