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取得那些成就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取得那些成就,第1张

1、改革开放推动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

1978年5月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打破了教条式的理论禁锢,恢复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基石。

2、改革开放推动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经济基础。

3、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全方位开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不仅仅局限于引进来,更提升了走出去的高度,“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亚投行的设立、G20峰会的召开都表明,中国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

4、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能够从根本上保障经济社会在稳定的环境下顺利发展。改革开放推动我国全面走向法治社会,必将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5、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我国人民生活图景。

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一步步变为现实,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我国的发展进步带来了无穷的活力。

人民网-改革开放40年的重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等机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拥有充分保障。我国产业结构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服务业等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合肥日报讯 (程浩 王倩) 今年1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合肥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肥东作为合肥的东部副中心,也蓄势待发。记者从肥东县了解到,肥东将加快推动马钢合肥钢厂环保搬迁项目,推进店埠河航道改造,打造肥东煤化工盐化工园区。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同步推进,以“三化联动”打造合肥东部“明星”副中心。

前4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前

记者从肥东县了解到,1~4月,肥东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5亿元,同比增长416%,比1~3月提高了273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合肥三县四区之首。

据介绍,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积极到长三角地区考察,与金狮科技、台州晨翔润滑油等一批项目签署了正式协议,引进湖州威萨焊接设备、一机机电等10个项目,全部为超千万元项目,其中超5000万元项目7个,亿元项目5个。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下,该县通过主动寻求项目,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第三产业投资和工业投资的拉动效应明显。1~4月,肥东三产完成投资289亿元,同比增长802%;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01亿元,同比增长202%。

“三化联动”促全面提升

通过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发展新农村建设,该县走上一条工业、城市、农业全面提升的道路。

据介绍,今后该县将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的大企业大项目,打造一批百亿元企业。在大力发展钢材深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盐碱材及新型建材、起重机械、家电、光伏六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全面加快以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为核心的重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一批百亿元产业集群。

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力争到2015年,肥东城镇化率达到60%。打造全省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努力培植一批龙头企业、组建一批专业协会、致富一方农民,争取2015年农业产业化率达到80%,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

2009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据《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统计年鉴》最新数据显示:全年高校共出版学术著作25万部,发表学术论文304万篇,提交各类咨询报告上万份,在研究回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有力推进了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为党和政府决策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反响。

——基础研究成果厚重,有力推进学术创新。结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高校积极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对新中国60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中的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系统总结,推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中国基础教育60年》、《中国法制60年》、《中国美术60年》等若干具有重要影响的成果,其中多部入选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组织出版的《辉煌历程——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书系》。在文史哲等基础学科领域,高校学者潜心研究,形成若干积淀深厚的标志性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经过6年跨学科联合攻关,完成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十大集成志书298卷、400册、45亿字的数字化工作。工程成果被文化部作为重要内容参加新中国60年华诞国家汇报展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汇聚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上百名专家历时10年合作编撰完成《内蒙古通史》,被全国规划办列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出版。由我国经济史学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赵德馨历时20年完成的《张之洞全集》正式付梓。全集收录文献14453件,比底本《张文襄公全集》多7802件,同时比1998年河北人民出版社组织编辑的《张之洞全集》多3473件。该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搜集了大量稀见的有价值文献资料,对各类史料进行精心稽考,使文献更加完备,体例更加合理,使校勘更加精审。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专家组对该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誉之为“世纪工程”、“上乘精品”。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卿希泰教授主持编写,汇聚国内众多道教研究专家历时12年完成的《中国道教思想史》,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道教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脉络,深入追溯道教的思想渊源,考察了道教思想的历史影响,从当代社会的视角审视道教思想的内涵和价值,开拓了道教思想研究的新领域。该著作受到相关专家高度评价,认为“填补了道教思想通史研究的学术空白,是我国道教学术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陈永正教授等经过十余年的辛勤努力,编纂完成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最大规模的单个社科项目《全粤诗》。《全粤诗》收录从先秦至明代共804卷,诗家2500多人,诗作6万多首,版面字数逾1500万,所收篇目超过《全唐诗》。《全粤诗》的编纂与出版,对反映历代粤诗创作之全貌,传承岭南优秀文化遗产,凸现岭南地区的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研究关注现实,社会效益十分显著。近年来,高校学者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研究,大力推进成果开发应用,取得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北京大学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围绕“首都教育”(高等教育)学科群建设项目,联合50多所在京高校,与北京市教工委、市教委等开展深度合作,开展了一系列重大项目研究,先后研制出“首都高等教育地理信息系统”和“首都高等教育财政决策支持系统”等应用性成果,直接服务于首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受到北京市教工委、市教委的高度肯定。中国农业大学大力推进“中国农村土地登记试点”项目研究,在安徽省肥东县积极开展试点,编写出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指南》并开发出相关软件,为我国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登记工作提供了重要帮助。首都师范大学多年来积极从事古籍数字化研究开发工作,并大力推进产业化,2009年由该校科技园重点支持的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获准挂牌,成为入主“新三板”的国内首家文化创意类上市企业。在各级政府和行业性“十二五”规划研制中,许多高校主动请缨,成立综合课题组参与研制,其成果被大量采纳应用。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受原国务院西部办委托承担编写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已正式获国务院批准。由中山大学五个学院九位教授共同完成的“湛江建设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规划纲要”重大项目课题研究成果大量转化为湛江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措施。由该校岭南学院主持编制的《东莞市金融业发展规划(2009-2020)》发布后,受到东莞市政府高度评价。

——对策研究聚焦热点,成果备受关注肯定。2009年,高校学者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举办上海世博会、研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重大事件或活动中,勇担国家责任,积极建言献策。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有数十篇有关应对金融危机的研究报告得到全国人大、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研究室等单位采纳。上海高校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通过参与工程设计、构建研究平台、培训急需人才、提供决策咨询、策划主题论坛、弘扬世博文化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对接、服务世博会。同济大学世博研究中心被市政府聘为“上海世博会决策咨询机构”。华东师范大学瞄准世博会主题演绎和论坛筹划两大高端,充分联动校内外、市内外、国内外等专家学者,构建多层次多学科的合作交流平台,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库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一批高校围绕教育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提交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报告,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研制提供了重要参考。关注民生,研究民生也是2009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大亮点。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围绕“三农”问题深入研究,《“森林法”已不适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应予修订》等多篇研究报告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师廉思通过大量的实地走访和调查研究,出版了《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反映了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的生存状态,引起了很大社会反响,专家学者对该研究给予积极评价,本书所反映的问题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海洋信息工程专业就业前景较好。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海洋信息工程专业逐渐成为热门的就业方向。海洋信息工程专业主要涉及海洋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毕业生可以在海洋科研机构、海洋工程公司、海洋信息技术企业等多个领域找到就业机会。

拓展知识:

1、海洋信息工程专业概述:

海洋信息工程是一门集海洋科学、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的交叉学科专业。它主要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海洋信息,以满足海洋资源开发、环境监测、海洋灾害预警等需求。

2、就业领域:

海洋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在海洋科研机构、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洋资源勘探公司、航海导航系统企业、海洋信息技术企业等单位工作。他们可以从事海洋信息技术研发、海洋数据采集与处理、海洋环境监测、航海导航系统维护等工作。

3、就业前景:

随着国家对海洋事业的重视和海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洋信息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逐渐变得更加广阔。尤其是在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海洋灾害预警等方面,海洋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4、技术要求:

海洋信息工程专业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要熟悉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另外,对海洋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也需要有一定了解。

5、发展趋势:

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的保护需求不断增加,海洋信息工程专业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海洋信息工程专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综上所述,海洋信息工程专业就业前景较好,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家对海洋事业的重视,海洋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毕业生在就业时可以选择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资源开发等多个领域,为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和海洋信息技术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

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战略机遇期

战略机遇期是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大的背景、环境和条件。同一般的机遇期相比,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时间的长期性

战略机遇期比一般机遇期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时间要长,能给战略实施以更多的回旋时间。

第二、空间的开阔性

战略机遇期比一般机遇期涉及范围广,能给战略实施以更多有利条件和回旋空间。

第三、影响的全局性

战略机遇期比一般机遇期对实现战略目标的影响更带有根本性和整体性。

新能源、半导体芯片以及航空航天等都是重点发展的领域。

在我们国家经济以及科技实力转型的关键期,尖端技术领域的发展也成为了大家重点关注的目标。因为尖端技术领域如果取得重大突破的话,对于国家科技实力的的提升都会带来巨大的帮助。不过尖端技术领域想要取得突破确实会比较困难,因此着重发展几大领域也能够集中优势力量快速实现突破,而新能源、半导体芯片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是尖端技术当中的重中之重。因此这几大领域会成为未来着重发展的方向。

一、新能源领域能够实现国家能源转型。

清洁能源领域对于国家能源转型发展可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些年很多国家都把新能源领域放在了发展的首要位置。如果能够在新能源领域打破现有僵局迎来技术突破的话,对于国家能源转型以及减少对于进口能源的依赖都会起到积极的意义。因此新能源领域未来的发展会充满着潜力。

二、半导体芯片会成为重点发展的方向。

我们国家在半导体芯片领域确实存在着严重的技术落后问题,如果能够大力的促进国产半导体芯片发展的话,对于国内的经济发展也能够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因为现在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半导体芯片的推动,因此缺少高端芯片的话,就会使得我们国家经济转型始终起不了任何的效果。

三、航空航天领域也会成为国家主要发展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对于我们国家科技实力的进步以及国防力量的提升都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而且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对于全人类的生存以及起源的探索都能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虽然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存在着极大的难度,但是我们也相信随着年轻人才的技术积累,也能够让我们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新的进步。

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也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及挑战。如何能够把握好机遇以及挑战,这对我们年轻人提出了更大的考验,只有认真的打好基础才能够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

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主要包括科技创新引导经济转向增长新模式、区域发展新战略带来巨大的增长韧性、消费市场新变化奠定中长期经济增长基础、社会结构大转型带来发展新变化等。

科技创新是未来我国发展的国家战略,是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近些年,我国坚持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较大进展。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为经济增长增加新引擎。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收入持续提高为我国居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消费率与发达国家甚至其他发展中国家还有一定差距,还处于较低水平,但是我国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总体来说,在今后的二十年到三十年,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将发生重大转变,中产阶层的兴起将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机遇。而增加教育投资,产业结构转变和探索多种分配方式是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的有力保障。

消费市场新变化的机遇

1、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创造新的增长点。随着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消费结构必将逐步从温饱型向富裕型、发展型、享受型转变。

2、农村消费市场启动将为消费发展开辟广大空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了消费市场规模存在很大差异。从整体上来看,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要滞后于城镇居民。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