揖礼分为哪三种
揖礼分为天揖(或上揖)、时揖(或中揖)、土揖(或下揖)。
1、天揖(或上揖)
在正式礼仪场合,如祭礼、冠礼等礼仪场合中,对尊长及同族中人行此礼。行礼时,身体肃立,(见图解),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推手时,双手缓缓高举齐额(略高过眉心),俯身约60度,起身时,恢复立容。
2、时揖(或中揖)
同辈日常见面,辞别礼。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30度,起身,同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3、土揖(或下揖)
用于长辈或上司还礼。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30度,推手稍向下,然后缓缓起身,恢复立容。
揖礼的起源和姿势含义:
1、起源
抱拳揖礼在民间流行起于周初,盛行于明、清、民国时期。抱拳揖礼在民间流行,主要是春秋至两晋期间,朝庭与官府等官场活动,强调周礼制,周礼仪施礼等级繁锁,礼仪仪容要求复杂,相对难学难记,而唐宋期间,盛行叉手揖礼。
抱拳揖礼相对式微,直到明朝,民间习武风气盛行,因而抱拳揖礼也在民间得以推广,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章出于民间,长期军旅,因而对抱拳揖礼应用起规范性作用。
2、姿势和含义
抱拳的标准姿势是:左脚上前一步,右脚跟上;并步的同时,两手环抱胸前,右手握拳,拳面外向左手,拳顶对着左掌中指下端;左手四指伸直,或左手四指并拢自然覆裹右拳上,左手拇指扣右手虎囗,拇指弯曲,两手手心朝胸,向外前平推出。
此礼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道家以左手为敬手,抱拳揖礼在道教礼仪中,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而它的文化正是绵延不断,清酒不息地流传下来,就拿中国古代的抱拳作揖礼来说吧,虽然很少使用,但是还是被人们传承至今,那么中国的抱拳左手在上和右手在上有什么寓意呢?我认为左手在上表示恭敬,右手在上表示挑衅。
抱拳礼又称拱,揖礼,开始于周代之前一直传承,至今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并步站立,左手手指并拢成掌,右手成拳紧贴于左手掌心,左手的手指尖与人的下颚齐平,双眼目视正前方。在道德经中讲道: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意思是喜庆的事,左手在上,而凶丧的是则是右手在上,因此,左掌右拳是切磋,而右手执掌,左手成拳,则包含了决定生死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在古代,许多人舞刀弄剑,因为右手常常握住兵器,所以遇到对方的时候无法把剑和刀放下再行礼,因此,只有将手里的剑和刀收在右手手心握住剑柄和刀柄,左手手掌覆于右手上进行回礼。因此,在古代,左手覆盖在右手上是吉祥之意,既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又表现出自己谦虚恭敬的态度,蕴含着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相比较之下,右手成掌覆盖在左手上,如果遇到对方家中有白事而并非喜事的时候,就用此种行礼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悲痛和对对方家的哀悼。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礼仪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无处不在。此前国礼仪专家在电视中多次提到,一度呼吁废除握手,恢复作揖和抱拳礼,认为这是十分可行的,因为抱拳礼寓意明确让人一目了然,左手成掌右手执拳表恭敬,右手成掌,左手执拳表则有相反之意。yī。
“揖”,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yī。本意是指拱手行礼,也指古代的拱手礼,还有让出,逊主的意思。
最早见于秦朝小篆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揖”的基本含义为古代的拱手礼,如作揖、揖让。引申含义为让出,逊主,如揖让、揖盗开门。
大致符合古代揖礼的要求。对于古代的作揖,要求了左右手要怎样摆,身体的倾斜度,手心的方向。但并没有明确提出拇指的摆放位置,所以,只要其他这些方面符合的话,就完全可以符合古代揖礼的要求。因此,古代应该存在这样的揖礼方式。
1、天揖(上揖:揖礼手位于高者,标准揖礼):正式礼仪场合,如祭礼、冠礼等行此礼,对尊长及同族中人行此礼。
身体肃立,双手抱圆,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推手时,微向上举高齐额,俯身约60度,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2、 时揖(中揖:揖礼手位于平者,又叫:拱手,推手,抱拳):同辈日常见面,辞别礼,汉服或便装均可。
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30度,起身,同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3、 土揖(下揖:揖礼手位于下者,又叫:下手):用于长辈或上司还礼。
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30度,推手稍向下,起身,同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揖礼分为哪三种
本文2023-11-01 21:03:5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1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