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的具体位置
天山山系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东起中国新疆哈密星星峡戈壁,西至乌兹别克斯坦的克孜勒库姆沙漠,近东西向延伸,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4国,在中国新疆境内绵延约1760千米。
天山呈东西走向,绵延中国境内1700千米,占地57万多平方千米,占新疆全区面积约1/3。中国境内的天山山脉把新疆大致分成两部分:南边是塔里木盆地,北边是准噶尔盆地。托木尔峰是天山山脉的最高峰,海拔74438米。锡尔河、楚河和伊犁河都发源于天山。
山系构成
天山山系由3列山脉组成,由北往南分别称为北天山、中天山和南天山。天山山体由山地、山间盆地和山前平原三部分组成。
从边境起,天山山脉由三列平行的褶皱山脉组成,山势西高东底,山体宽广。天山北脉有阿拉套山、科古琴山、婆罗科努山(博罗科努山)、博格达山等;天山中脉(主干)有阿拉喀尔山、那拉提山、艾尔温根山、霍拉山等;天山南脉有科克沙尔山、哈尔克山、贴尔斯克山、喀拉铁克山等。
北天山:自中哈边境起,西向东分别为阿拉套山、博罗科努山、阿吾拉勒山、依连哈比尔尕山、喀拉吾成山、博格达山、巴里坤山和喀尔里克山。
以上内容参考 -天山
新疆天山上的天池,被称作是「瑶池」,这已经是有着长远年头的事了。天山的天池本质上讲,是一个高山湖泊,而成因,大部分来讲,主要的原因便是因为堰塞湖的关系。天池是一个著名的经典,得天独厚,整个天池特别壮观,最深处达一百多米,而这样的一个巨大湖泊,竟是置身在海拔接近两千米的天山之上,可见这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天山终年风景如画,因为高山空气稀薄,阳光条件很好,所以直射在天池,倒映着毫无污染的蓝天,站在天山上看,就有如一个蓝墨水池。
两边的树木林立,烟云缭绕,远看会给人一种玄幻奇妙缥缈的感觉,所以自古以来,天山天池的传说,便经常流传在当地之间。
天池被称作是瑶池,自然也是有着其相关的传说及故事。
传说中,瑶池是西王母所住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就是位于天山之上。为什么会盛传西王母是在天山上居住呢,其一是因为自古新疆就是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西王母西王母,自然是住在西边了。
其次则是因为天山神秘而缥缈,景美而奇幻,实在是太符合神话故事里,身居世外天堂的西王母的行宫之地的形象了。再者天池的存在,也为这个地方抹上了一抹浓重的神秘及奇幻色彩,也便,世上流传的故事,都把西王母的瑶池和天山天池重叠起来,就如周穆王曾作客西王母瑶池的传说故事。
1、西域:西域一词特指新疆地域范围从古代一直延续至清朝中期乾隆帝统治时期。清军入关以前,所统辖的疆域仅限于中国东北地区。入关后,迅速统一了中国大部。但在个别地区,它的统治也是经过了多年反复之后才最终确立的。
清朝前期的几代皇帝,都视统一全中国为己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清政府在中国的控制区域不断扩大和巩固。到了乾隆皇帝(公元1736~1796年)时,清政府的政令终于可以施行于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乾隆皇帝将最后由自己所确立的清政府统治的地区称为新疆。
2、安西:安西都护府和安西大都护府乃是唐朝管理碛西的一个军政机构的不同时期的名称,其统辖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至达波斯,在武周时代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
3、新疆省: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之后,将古称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也称为新疆 。新疆这个名称,有另外一层意思。继公元1878年左宗棠自阿古柏手中收复了新疆之后,1882年沙俄侵略者也被迫归还了伊犁地区。于是,左宗棠力主在天山南北建省。
他在给清朝皇帝的奏折中称新疆是“他族逼处,故土新归”。 于是以新疆为省名就有了一层新的意义。即新疆自古是中国固有的领土,但因为是新从阿古柏和沙俄手中收复的失地,故以新疆定为省名,有“故土新归”之意。
扩展资料: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国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新疆现有47个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24省市区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新疆位列第五。新疆将全面落实南疆地区14年免费教育政策,推进其他地区14年免费教育,逐步实现全区15年免费教育,即学前3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
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自治区。新疆现有14个地、州、市,89个县(市),其中33个为边境县(市)。
参考资料:
天山的具体位置
本文2023-11-01 21:14: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1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