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文忠好推挽后学文言文翻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3收藏

欧阳文忠好推挽后学文言文翻译,第1张

欧阳文忠好推挽后学文言文翻译如下: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修)喜欢提携好学的年轻人。王向年轻时以三班奉职的衔名,管理滁州一个镇的公事,当时文忠公为滁州知州。有个教书的儒生因为学生不交学费入学,就亲自到学生家授教,结果学生闭门不接纳。

儒生就找王向递状子告这个学生,王向在他的状子上批写判词说:"自古礼数,只听说弟子来学,没听说先生往教。先生既已自己屈尊前往,弟子又怎能不会慢待师道何不行罚以收回你的师尊,哪用双方争竞来对簿公堂!"

儒生以为王向的判决不公正,就直接拿着状子去找欧公。欧公一看王向的判词,对他的才华大为称赏,因而为他传布名誉,鼓励他进取,终于使他成就了功名,成为知名的人士。

原文

欧阳文忠好推挽后学。王向少时为三班奉职,干当滁州一镇,时文忠守滁州。有书生为学子不行束修,自往诣之,学子闭门不接。

书生讼于向,向判其牒曰:"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先生既已自屈,弟子宁不少高盍二物以收威,岂两辞而造狱!"书生不直向判,径持牒以见欧公。公一阅,大称其才,遂为之延誉奖进,成就美名,卒为闻人。

欧阳公多谈吏事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张芸叟与石司理书云:“顷游京师,求遏先达之门,每听欧阳文忠公、司马温公、王荆公之论,于行义文史为多,唯欧阳公多谈吏事。既久之,不免有请:“大凡学者之见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今先生多教人以吏事,所未逾也。’公曰:“不然。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大抵文学止于 口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吾昔贬官夷陵,方壮年。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无以遣日,因取架阁陈年公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以无为有,以枉为直,违法狗情,灭亲害义,无所不有。

且夷陵荒远小,尚如此,天下固可知也。当时仰天誓心日:自尔遇事不敢忽是时苏明允父子亦在焉,尝闻此语。”又有答孙子发书,多论《资治通鉴》,其略云:“温公尝舌'日:"吾作此书,唯王胜之尝阅之终篇,自余君子求乞欲观,读未终纸,已欠伸思睡矣。

书十九年方成,中间受了人多少语言陵藉’”云云。此两事,士大夫罕言之,《浮休集》百卷,无此二篇,今豫章所刊者,附之集后。

翻译:张芸叟和石司理在游览京城时,向欧阳文忠公、司马温公、王荆公请教。他们认为欧阳公更多地谈及吏事,而其他两位更多地谈及道德和文史。

他们向欧阳公表达了对此的疑虑。欧阳公回答说:学生们都有时才和不同的人生经历,面对不同的事情应该自己去认识和处理。文学只能润口润身,而政事可以及物。

他曾经因犯错被贬官到夷陵,无聊之时阅读大量官场案卷,发现其中枉直乖错、不可胜数,充满虚伪和利益冲突。因此,他发誓日后面对政事,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应该忽略或妥协。苏明允和他的父亲当时也在场,并听到了这些话。

此外,欧阳公曾经给孙子发写一封信,谈论了《资治通鉴》。他说:这本书编写了19年,中间遭受了许多人的批评和打击,但只有王胜能认真地看完了全书。

其他求阅的士子却读几页就瞌睡了。这表明读者的素质很重要,书本身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认知和态度。这些故事很少被士大夫们提及,《浮休集》也没有这些篇章,直到现在才被收录在豫章本的集后。

欧阳公在政治讨论中,始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理性,不屈从于权威的压力,也不被情绪所左右。他在治理国家方面,主张“君人有责”,即君主要肩负起治理国家的责任,带领百姓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欧阳公的历史地位

欧阳公在文学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文学才华被誉为“欧体”,并主张“文以载道”,即文学应该用于承载和传达思想道德,有助于培养社会的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欧阳公还是一位注重养生和饮食的人,带动了后世对健康和食品安全的重视。

原文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1]!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2],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3]。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4],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5],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ㄓㄨㄣ谆ㄓㄢ沾)困踬(ㄓˋ至)[6],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7],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8]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ㄇㄟˊ眉)[9]。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10],且犹为涕泣而歔欷[11]。而况朝[12]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13]!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14]!

注释

[1]溟漠:幽暗寂静,这里是渺茫的意思。推:推知,琢磨。

[2]器质:才能、度量和品质。

[3]瑰琦:奇特,美好。形容事物、文章卓而不凡。

[4]幽韵:优雅的韵调。

[5]闳辩:博大的辩论。

[6]屯邅: 处境艰难困苦。困踬:困厄不得升进。踬:跌倒,受挫。

[7]指顾:手指目盼,比喻行动迅速。

[8]庶乎:大概,几乎。

[9]湄:水边,岸边。

[10]无贤不肖:无论贤与不贤之人,这里指全国上下的人士。

[11]歔欷:感叹、抽泣声。

[12]朝:同朝,一同上朝,作动词用。

[13]向慕:仰慕而亲近。瞻依:瞻仰,凭吊。

[14]其谁与归:我将归向谁?

译文

人的力量能够做到的事情,还不一定成功,何况天理渺茫不可捉摸,又怎能推测知晓呢!

先生生时,闻名于当代;先生死后,有著述流传后世。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可以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悲切的呢!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气质,高远的见识,加以精微的学术功力,因此作为文章,发为议论,豪放、强劲,英俊、奇伟,神奇、巧妙、灿烂、美好。在心胸中的才力,浩大有如江水的积储;发为文章,明亮有如日星的光辉。清亮幽雅的韵调,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的突然来到;雄伟宏广的文辞,明快敏捷如轻车骏马的奔驰。世上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唉!先生做官四十年来,升升降降,调出调进,使人感到这世上道路的崎岖不平。虽然处境艰难困苦,到边远州郡流放,但到底不会埋没无闻,因为是是非非,自有公论。既经压抑,再又起用,就名闻全国。先生果敢刚正的气节,到老年还是保持不衰。

当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身后的事情,曾经说过,像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给他。后来确定方针,从容行动,当机立断,辅助今上即位,真可说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一朝决定。功成名就,不自居有功而请求退职,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处,这样的英灵,想决不会随著躯体消灭,而长留在箕山之旁与颍水之滨。

现今全国上下的人士,都在为先生的逝去而哭泣哽咽,何况我是同朝的士大夫,长期交游往来,失去的并且又是我向来仰慕而亲近的人呢!

啊!事物兴盛衰废的规律,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而伫立风中怀念,情感上不能忘却,想到再也见不到欧阳公了,我将向谁归依呢?

注《祭欧阳文忠公》总结、评论、赞美欧阳修一生人品功业。文章立意超卓,笔力雄健,为唐宋八大家古文中的名篇。欧阳修对王安石有知遇之恩,作者曾感慨「非欧公无足以知我」。后以政治见解不同,也有过意见分歧。作者得知欧阳修去世的消息,不能忘怀于欧公,写下这篇表达无比崇敬和绵绵哀思的祭文。附记:苏轼和王安石也历来不睦,民间也有不少两人斗智的故事,如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一篇。

欧阳文忠好推挽后学文言文翻译

欧阳文忠好推挽后学文言文翻译如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修)喜欢提携好学的年轻人。王向年轻时以三班奉职的衔名,管理滁州一个镇的公事,当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