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主题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尚书》。
本期选择“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讲述了以秦朝博士伏生为代表的“护书人”传承、守护《尚书》的流转故事,和以“大禹治水定九州”“牧野之战”为代表的书中故事,展现了《尚书》夏九州的家国概念以及“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在戏剧表演环节,撒贝宁与倪大红、吴樾、宋佳伦等演员合作,完成一场跨越千年时空的“古今对话”,用鲜活的方式展现《尚书》的故事及书中思想。
《典籍里的中国》综艺简介:
《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优秀文化典籍,从中甄选最值得讲述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以“文化节目+戏剧+影视化”的方式,讲述典籍的成书、核心思想以及流转中的闪亮故事,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展现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讲述从典籍出发的文明史。节目依托典籍的文化IP,另辟蹊径捕捉典籍中的亮点,把“珍珠”串联成文化之链,构建成深刻全面且有洞见的文化传播、交流的历史图谱,对文明脉络进行梳理。节目设立“历史空间”、“现实空间”两大舞台创新节目形态,在历史空间中采用影视化拍摄手法,对典籍的故事进行可视化呈现。节目邀请知名导演担当影视指导,口碑佳实力派的影视嘉宾进行故事演绎,结合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舞台技术,展现千年历史中经典书籍的诞生源起和流转传承。节目针对新媒体平台进行深度开发,设计网络衍生综艺、短视频、新媒体互动产品等多种内容产品,实现大小屏联动的“叠加刷屏”。
《典籍里的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的文化类节目,包含《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和《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由撒贝宁担任当代读书人,王嘉宁担任节目主持人,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节目聚焦优秀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
节目第一季于2021年2月12日20:00在综合频道首播,2021年10月10日完结;第二季于2022年9月24,20:00在综合频道首播。2022年10月27日,第27届电视文艺“星光奖”正式公布入围名单,《典籍里的中国》入选。11月21日,《典籍里的中国》陈列馆开馆暨《茶经》开拍仪式在浙江湖州举行。
1 伏生者,济南人也 文章翻译
伏生,是济南郡人。
先前做过秦朝博士。孝文帝时,他想找到能研究《尚书》的人,遍寻天下不得,后听说伏生会讲授,就打算召用他。
当时伏生已年寿九十余岁,人很老了,不能行走,于是文帝就下令太常派掌故晁错前往伏生处向他学习。秦朝焚烧儒书时,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里。
后来战乱大起,伏生出走流亡,汉朝平定天下后,他返回寻找所藏的《尚书》,已丢失了几十篇,只得到二十九篇,于是他就在齐鲁一带教授残存的《尚书》。自此学者们都很会讲解《尚书》,肴山以东诸位著名学者无不涉猎《尚书》来教授学生了。
2 羞作济南人,九十诵古文的作者,及意思作者李白,诗名为《赠何七判官昌浩》,全诗如下: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
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
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你问的两句的意思为:不愿意像汉朝的济南人——伏生那样,九十岁还是儒生一个。
附注:
伏生(生卒年不详)名胜,济南人,经学家。秦代朝廷设博士以备顾问,伏生即为博士。秦始皇焚书,伏生藏《尚书》于壁中。经过秦汉之交的战乱,其所藏《尚书》尚存二十九篇。汉初,伏生以二十九篇《尚书》教授于齐鲁之间。汉文帝听说伏生能传《尚书》,欲召其入朝。此时伏生已九十多岁,行动不便,汉文帝便让太常派遣晁错到济南伏生家中学习《尚书》。伏生所传《尚书》,即《今文尚书》,今文是指汉代当时的文字。
3 《义犬冢》文言文翻译 孙权时,李信纯,襄阳济南人也三国时期,住在襄阳的李信纯养着一只名叫“黑龙”的犬,“黑龙”平时与李公子形影不离。
一天,李公子带着“黑龙”进城,因醉酒在归家路上倒在城外草地上睡着了,此时襄阳太守郑瑕在此打猎,由于杂草丛生,难以看清猎物,故命人烧荒。火随风势蔓延到李公子的身边,而烂醉如泥的李公子丝毫不知。
紧急关头,李公子身旁的“黑龙”忙叫、咬拖主人,无效后,见不远处有个小溪,便机智地跑过去跳入溪中,将身体浸湿后,飞奔回醉睡的李公子身边,抖落皮毛上的水将李公子的衣服和周围的草弄湿,往返多次,终因过度劳累而死在李公子身旁。 火没有烧到李公子,待他醒后,明白了发生的一切,扑在“黑龙”身上痛哭不止。
太守郑瑕听到这件事,感叹道:“狗比人更懂报恩,人要是知恩不报还不如狗呢。”人们择吉日厚葬了义犬“黑龙”,并在高坟上立碑”义犬冢”。
4 羞作济南人,九十诵古文的作者,及意思作者李白,诗名为《赠何七判官昌浩》,全诗如下: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
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
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
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
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你问的两句的意思为:不愿意像汉朝的济南人——伏生那样,九十岁还是儒生一个。
附注:伏生(生卒年不详)名胜,济南人,经学家。秦代朝廷设博士以备顾问,伏生即为博士。
秦始皇焚书,伏生藏《尚书》于壁中。经过秦汉之交的战乱,其所藏《尚书》尚存二十九篇。
汉初,伏生以二十九篇《尚书》教授于齐鲁之间。汉文帝听说伏生能传《尚书》,欲召其入朝。
此时伏生已九十多岁,行动不便,汉文帝便让太常派遣晁错到济南伏生家中学习《尚书》。伏生所传《尚书》,即《今文尚书》,今文是指汉代当时的文字。
5 《希孟执法》的文言文翻译翻译:
张养浩,宇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后来他被选授为堂邑县尹。(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是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1出处:《元史》
2原文如下: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3内容简介: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张养浩行义的故事。
4人物简介: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
6 济南道人文言文翻译济南有一个道士,不知他是什么人,也不知他姓甚名谁。无论冬夏,总是穿件夹衣,腰上系条黄带子,此外再 别的衣服。常用一把半截梳子梳头,梳完,把头发挽成个发髻,用梳子别起来,像戴着个帽子一样。道士天天赤着脚在市上游逛,夜里就睡在街头,身体周围几尺以外的冰雪都融化得干干净净。
道士刚来济南的时候,常给人表演魔术,街上的人都争着送他食物。有个市井无赖,送给他一些酒,想跟他学魔术,道士不肯。一次,无赖正好碰上道士在河里洗澡,便突然抱走了他的衣服,以此要挟他。道士向他作揖说:"请你还给我衣服,我一定不吝惜自己的这点小法术。"无赖怕他骗自己,抱着衣服不肯放下。道士说:"你真不还我吗?"无赖说:"不还!"道士默默地不再说话。一会儿,忽然见那条黄带子变成了一条大蛇,有几把粗,绕着无赖的身子缠了六七圈;又昂起头,嘴里吐着红信子,怒目瞪着无赖。无赖大吃一惊,急忙跪倒在地,脸也吓青了,气也喘不过来了,嘴里连喊饶命。道士一把抓过那条黄带子,竟然不是蛇。另有一条蛇,蜿蜿蜒蜒地爬进城去了。
从此后,道士更加出名。那些官绅家听说了他的奇异本领。都把他请了去,与他交往,从此道士不断出入于富贵人家。连司、道的长官都听说了他的名气,每次宴会,也总是把他请了去。
一天,道士声称要在大明湖水面亭设宴,回请各位长官。到了那天,每一个被请的客人都在自己的桌子上得到一份请帖,但谁也不知请帖是怎么送来的。客人们如约赶到设宴的地方,道士躬着腰,恭敬地出来迎接。走进亭子一看,什么都没有,静悄悄的,连桌椅都没设。大家怀疑道士在说谎骗人。道士对几个官员说:"贫道没有仆人,想借借你们的随从,来帮帮忙。"官员们都答应了。道士便去一面墙壁上画了两扇门,然后用手敲敲,墙里面竟传出了答应声,接着是开锁声,哗啦一声,门敞开了。大家一起往里瞧去,见里面影影绰绰地有好多人正来回奔忙,屏风帐幔、床榻桌椅一应俱全。有人不断地把这些东西递出来,道士命官员的随从们接过来排列在亭子里,还嘱咐他们不要和里边的人讲话。双方传递东西时,只是互相打量着笑笑。不一会儿,亭子里便摆满了,用具都极为华丽。接着,又从门里边递出散发着阵阵香味的美酒和热气腾腾的佳肴。客人们见了,无不惊骇诧异。
水面亭本是背靠湖水的。每当盛夏六月时,几十顷湖面盛开荷花,一望无际。道士开宴时,正值隆冬,从窗户里往外望去,绿色的湖水一片茫茫,只有清波在荡漾而已。一个客人偶然叹息着说:"今天的盛会,可惜没有莲花点缀!"大家都有同感。过了会儿,一个穿青衣的仆人奔跑进来浣:"荷叶长满池塘了!"满座人吃惊,推开窗子往外一望,果然满眼都是绿葱葱的荷叶,中间夹杂着数不清的荷花苞。转瞬间,千万朵荷花一齐怒放,严寒的北风吹来,送来了沁人肺腑的荷香。大家都大感惊异,便派了一个仆人荡着小船去采些莲子来。远远看见仆人进了荷花深处。过了不久,仆人返回来,空着两手回话。官员问他怎么没采到,仆人说:"小人驾着船去,见荷花总是在前面隔得很远。一直划到北岸,又见荷花远远地开在湖的南面。"道士笑着说:"这不过都是幻梦中的空花罢了。"不久,酒宴结束,荷花也凋谢了。一阵北风吹来,将一片残荷败叶全都吹倒在水中,再也看不见了。
客人中有个济东观察,很喜欢道士的法术,将他请到官衙中,天天玩乐。一天,这位观察与客人一起喝酒,他有种家传好酒,每次请客,最多一斗,不肯让客人多喝。这天,客人喝了酒后,觉得味道很美,喝完一斗,还要再喝。观察执意不许,说酒快没有了。道士便笑着对客人说:"你一定要过足酒瘾,跟我要好了!"客人请他拿酒。道士取过酒壶,塞进袖筒里;一会儿拿出来一看,满满一壶,给在座的都斟上。壶里的酒与观察家的酒味道没什么两样。于是大家尽欢而散。观察起了疑心,客人走后,忙去看看自家的酒坛子,见坛口上依旧封得很严实,抱起来一摇,空空的,一点酒也没有了。观察既羞愧又愤怒,把道士抓了起来,说他是妖怪,命人用棍子痛打。棍子刚打到道士身上,观察便觉得 一阵剧痛;再打, 上的肉像要裂开一样。道士装模作样地在台阶下声嘶力竭,观察 上的血却已染红了座椅。观察只得命令不要打了,将道士赶了出去。
从此道士离开了济南,不知去到哪里。后来有人在金陵遇上他,还和在济南时一个打扮。问他话,笑而不答。
7 刘豫举济南来寇,大名孤城无援,永率士昼夜乘城,伺间则出兵狙击北宋叛臣刘豫率领整个济南的敌军(来攻打大名),大名城为孤城没有援军,郭永率领士兵日夜守城,伺机间或出兵攻击敌人。
围攻的形势更加紧急,被俘虏的济南人东平在城下大声呼喊:“两个州郡都已经投降了。投降的人都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不投降就没有活下的。”
张益谦等人互相看看,脸色发生了变化(想要投降),郭永大声说:“现在正是我报效国家的时候。”过了一段时间,大名城被攻陷了,郭永坐在城楼之上,有的人拽着别人的胳膊回来,众人围观哭泣着离开了。
郭永说:“我世代享受着国家的恩惠,应当以死报国,然而,整座城都被毁了,没有人可以幸存。你们又能怎么样呢?这是命呀,为什么会惧怕。”
8 文言文第一句是”济南府治,为水所经游珍珠泉记(古文散文) ——王昶 济南府治,为济水所经。
济性洑而流,抵巇则辄喷涌以上。人斩木剡其首,杙诸土,才三四寸许,拔而起之,随得泉。
泉莹然至清,盖地皆沙也,以故不为泥所汩。然未有若珍珠泉之奇。
泉在巡抚署廨前,甃为池,方亩许,周以石栏。依栏瞩之,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日映之,大者为珠,小者为玑,皆自底以达于面,瑟瑟然,累累然。
《亢仓子》云:“蜕地之谓水,蜕水之谓气,蜕气之谓虚。”观于兹泉也,信。
是日雨新霁,偕门人吴琦、杨怀栋游焉,移晷乃去。济南泉得名者凡十有四,兹泉盖称最云。
注释:①洑(fú):水伏流地下 ②抵巇:遇到裂缝 ③辄:常常 ④剡(yǎn):削尖 ⑤杙(yì):小木橛 ⑥汩:弄乱 ⑦周:以砖砌池壁 ⑧瑟瑟然:形容长揣拜废之肚瓣莎抱极泉水冒出时发出的轻微的声音 ⑨累累然:指泉水冒出时水珠重叠的样子 ⑩蜕:蜕变 (11)虚:无 译文: 济南府城,是济水流经的地方。济水的水性是潜在地下流动,遇到地面空隙,就立刻喷涌出地面。
人们砍一根树枝,削尖枝头, 地里,只要插下三四寸光景,把树枝拔起,跟着就会有泉水涌出来。这泉水亮晶晶的,很清澈,因为地面都是沙土,所以泉水不为泥土搅浑。
可是当地所有的泉水,都及不上珍珠奇妙。 珍珠泉在巡抚衙门前面,用砖砌成的池子,有一亩地大,四周用石栏围着。
靠在石栏上看泉水,只见泉水从沙土里涌出,忽儿合拢忽儿分散,忽儿中断忽儿又连接,忽儿急忽儿慢。日光照在泉上,大的水珠象圆圆的大珍珠,小的水珠象一颗颗小珍珠,颗颗都从水底直冒上水面,碧绿透亮,一串接一串。
《亢仓子》上说:“自地里钻出来的是水,从水里腾出来的是气,从气里化出来的就成了空虚。”看了这珍珠泉,能相信这句话说得对。
这一天正当雨后初晴,我和我的学生吴琦、杨环栋在这里游览,停留了很久才离去。 济南的泉水有名称的共十四处,这珍珠泉是其中最有名的。
9 文言文翻译《晁错传》 晁错者,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
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
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才,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
谓错曰:“上初即位,公(汉时君称臣,父称子,平辈互称,皆为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
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也。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参考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凭借文学而当上了太常掌故。晁错为人严峻刻薄,不近人情。
汉孝文帝时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济南一伏生是以前的秦国博士,研究过《尚书》,年龄已经九十多了,年纪太老无法征他到京都来,就下诏让太常派人到他那里受学。太常差派晁错到伏生的住所受学《尚书》。
学成归来,就征引《尚书》上书陈说对国家有利的治国方略。孝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
晁错凭借他的辩才被太子宠爱,太子家称他为“智囊”。在孝文帝时,晁错多次上书建议削弱藩王势力,以及修改法令。
上书陈述几十次,孝文帝虽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却很赏识他的才能,升迁他为中大夫。那时候,太子对晁错的计谋策略称善,而袁盎等一些大功臣们都不喜欢晁错。
景帝登基,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曾多次请求陈说一些事情,总是被听取。
他所受的宠爱,凌驾九卿之上,更定了不少法令。升迁为御史大夫后,建议就诸侯的罪过削减其土地,收取他们四周的郡城。
奏书呈上,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宗室聚集商议,没有一个敢责难晁错的,只有窦婴与他争辩,因此和晁错有嫌隙。晁错所更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叫嚣着攻击晁错。
晁错的父亲听到了这个消息,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景帝刚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事,想削减诸侯的力量,疏离人家的骨肉,而被人家纷纷议论,都埋怨你,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晁错说:“事情固当这样做,不这样做,则天子不受尊崇,宗庙不安稳。”晁错的父亲说:“这样做,刘家天下安稳了,然而晁氏家族却危险了啊!我要离开你走了。”
于是饮药自尽,临死前说:“我不忍心看见祸患降临到我身上。”晁错的父亲死后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真以诛杀晁错为名,起兵造反。
等到窦婴、袁盎进谏陈说,景帝下令让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斩了。 晁错死后,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做抗击吴、楚的军队的将帅。
打仗归来,上书陈述军事情况,拜谒进见景帝。景帝问他:“你从吴军、楚军的地方来,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罢兵了吗?”邓公说:“吴王蓄意造反已有数十年了,因为削地而发怒,以诛杀晁错为名,但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呀!再说我恐怕天下的人都将闭口,不敢再进言了。”
景帝说:“这是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强大,无法加以控制,所以请求削减他们的土地,以保持京都的尊崇地位,这实在是有利国家的好事呀!计划才刚施行,竟然遭到杀戮,对内杜绝了忠臣的进谏,对外反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如此。”景帝沉默了好久,才开口道:“你所说的确实不错,我对这事也感到有点悔恨。”
太史公说:晁错当家令的时候,屡次进言,而不被采用。后来掌权,变更许多法令。
诸侯发动叛乱,晁错不急着匡辅挽救这危机,却想报个人私仇,反而因此惨遭斩首身亡。常言道:“变更古法,混乱常理,不死则亡”,大概指的就是晁错这一类人吧! 评赞说:晁错精于替国家长远谋划,却不能看到自身的危害。
他的父亲看到了,只是他长于治理沟渠,对挽回败局没有好处,不如赵括的母亲指出赵括的弱点,来保全他的宗族。可悲啊,晁错虽然不能终其天。
农历牛年大年初一(2月12日)晚8点,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正式首播。古今两代读书人伏生和撒贝宁跨越数千年识读《尚书》 。
《典籍里的中国》作为总台精心策划、倾力打造的开年创新力作,一经播出,就以独特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直指人心 。
**级别的穿越题材戏剧全网刷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作为总台旗舰频道,是传播主流价值的主阵地,也是创新创优的示范田,这两年推出的《故事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主持人大赛》《开学第一课》等多档节目,成为代表总台出品的原创精品与业界标杆。
**级质感节目在舞美、服装、道具尤其是表演上呈现出**级质感,观众大有在电视上看了一场**级的顶尖话剧的酣畅体验。
一部戏穿越九个朝代到惊喜的是,节目里撒贝宁穿梭于上古时期、商朝、春秋、战国、汉代、唐代等数个朝代,和古人进行思想的碰撞和对话,更有“今穿古”“古穿今”双向穿越。
倪大红让《尚书》“活”起来了倪大红用不显山露水的表演惊艳无数年轻网友,他在举手投足间将2000多年前倾尽一生读《书》、护《书》、传《书》的老人,刻画得入木三分。古今穿越,对话先贤,《尚书》“活”起来了!以“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破题点,《典籍里的中国》对蕴含在古籍中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
“文化之链”《典籍里的中国》带给观众的感受也是足够有兴奋度的。
节目播出后,片中提及的“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满招损谦受益”等经典名句,观众们看懂了,记住了,而且这些精辟有力、耐人寻味的句子能在脑海中反复回荡;
从“华夏自古一体”的文化溯源,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传承发展,思想的珍珠被串联成“文化之链”,努力构建着文明的脉络和历史的图谱。“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
《典籍里的中国》作为总台的最新文化力作,彰显着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着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期待《典籍里的中国》为我们展示更多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典籍里的中国》重新定义了“历史穿越”,是有历史感的“穿越”。
“穿越”是近年来备受年轻人喜爱的题材类型,人们认为,这类创作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纵横时空的恣意,实现了精神消费的反哺。然而,不少穿越作品因为架空、失真而饱受争议。在历史题材领域,“穿越”一时间甚至成为了“戏说”的代名词。
牛年伊始,一部全新文化作品的出现,校正了人们的认知,它就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磅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

《典籍里的中国》是在《故事里的中国》基础上升级打造的又一档文化节目,主创团队融合“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手法,在一部典籍、一个人物、一条主线的严谨构架体系里,创新设计出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用时空对话营造“故事讲述场”。
节目中,“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以典籍为舟,带领观众畅游华夏文明之长河:今人穿越到古代,看先贤如何燃万古之明灯;古人穿越到当下,看后世如何传千年之经义。这档节目以强烈的仪式感、厚重感和时尚感,重新定义了“历史穿越”,涵养着坚守初心、向新而行的精神力量。

从新春伊始至今,央视在黄金时段陆续播出了《尚书》和《天工开物》,让我们眼界大开、脑洞大开、胸襟大开。细细研读这两部作品,呈现出以下创新亮点。
第一,从历史感出发,做有思想穿透力的节目。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典籍里的中国》用追根溯源、旁征博引的方式纵横上下五千年,从文明的起源讲到现代的传承,目光之深邃,格局之远大,让人抚今追昔,胸怀天下。以《尚书》为代表的中华典籍,见证了民本思想的发端,构建了古老文明的体系;以《天工开物》为代表的科技典籍,记载了古代良工巧匠的奇思妙想,铭刻了先贤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这些瑰丽的文化密码,讲述着我们中国人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该去向何方。

“穿越”在这档节目中,是一种知来路、明去路的手段。戏剧演绎和专家阐释的双线赋能,有效地帮助观众理解今日之中国。
比如,理解了《尚书》里民本思想的由来,以及后世的继承发展,特别是对当代的影响。为什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中,我国会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为什么中国***会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决心和勇气,带领人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为什么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为自古而今,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明其所愿。
比如,理解了《天工开物》里的“贵五谷而贱金玉”,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把重农固本视为安民之基;为什么从宋应星到袁隆平,一代代科学家怀揣着“禾下乘凉梦”,殚精竭虑致力于提高农业技术;为什么我们国家全力保障“粮食安全”,为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把“种子”视为农业的芯片提速攻关。历史和现实都在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这样的穿越,才有历史的格局,才有时代的情怀,才有文化的担当。它贯通了时空、打破了隔断,让我们回望来时的路、看清脚下的路、坚定前行的路。如果说“穿透力”是思想性的最高境界,那么《典籍里的中国》几乎可以称之为当下文化节目的扛鼎之作——它跨越了时间的墙,推开了历史的窗,吹拂起新时代的风。
第二,任想象力驰骋,做有艺术震撼力的节目。
文艺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它需要创作者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而前提是要有史识、史才、史德。
《典籍里的中国》,充分体现了电视人的理想与追求,呈现出文化人的品格与造诣。纵观整部作品,真可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将陆机在文艺理论传世经典《文赋》里的名句,转化为时代作品,搬上舞台,呈现于荧屏。

《尚书》中,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古代护书人”伏生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穿梭于上古时期、商朝、春秋、战国、汉代、唐代等多个朝代,围绕《尚书》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传承的巡礼,并且一直延展到2021年,在现代化的图书馆里,驻足观赏今天的孩子如何读《书》。

《天工开物》这一期更有魄力和胆识。撒贝宁邀请老年宋应星来到300多年后的今天,看后世如何在天空、大地、海洋里续写《天工开物》,今天的人们过上了怎样一番“衣食富足,禾下乘凉”的美好生活,尤其是宋应星和袁隆平跨越时空的握手,当宋应星从袁隆平院士手中接过那株超级稻谷时,时间静止,空间无垠。

中华美学讲求知、情、意、行相统一。无论从电视文艺、还是用**艺术、戏剧艺术的视角来打量融合创新的《典籍里的中国》,它都彰显出1+1+1>3的复合魅力。古风习习的诗意舞台,汩汩流淌着光彩夺目的中华审美风范。
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用层层递进、节节攀升、步步生花的创新,不断树起文化节目新的座标,恭贺这支“梦之队”在向着文化高峰不懈攀登的征程中,创作了又一部载入史册的“中国”品牌作品。我们期待,未来会有更多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涌现,持续惊艳我们,滋润我们,鼓舞我们。
藏在夹壁里
伏生,曾为秦博士,其本人对《尚书》有深入的研究。秦始皇焚书时,他将《尚书》等书藏于旧宅墙壁之中,而后流亡他乡。秦亡汉立,儒家学派逐渐复兴,汉惠帝四年,除"挟书律"。伏生掘开墙壁发现尚有29篇保存完好,这便是成为中国古代史宝贵资料的《尚书》。
尚书
伏生壁藏《尚书》并将其传播的事迹传到朝廷,汉文帝非常重视,欲召他进朝,但此时伏生已年愈九十,不能出行。于是文帝派时任太常掌故之职的晁错到章丘伏生家中,当面授受。伏生因年迈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说话,他的话只有其女羲娥才能听懂,只好先由伏生言于其女羲娥,再由羲娥转述给晁错。终于将伏生胸藏《尚书》整理记录下来,补叙出所失篇章,才使《尚书》得以完整流传。
王绘春。《典籍里的中国》孔子扮演者是王绘春。《典籍里的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本集讲述了以秦朝博士伏生为代表的“护书人”传承、守护《尚书》的流转故事。
伏生曾为秦博士,在秦始皇焚书坑奴的时候将诗书藏于哪里?()
A墙壁中
B湖底
C墓穴中
D土里
正确答案:A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主题
本文2023-11-01 21:49:3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1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