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卤中毒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4收藏

盐卤中毒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盐卤中毒的病因病机 5 盐卤中毒的症状及治疗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盐卤中毒的方剂 2 盐卤中毒相关药物 3 治疗盐卤中毒的穴位 4 治疗盐卤中毒的中成药 5 古籍中的盐卤中毒 1 拼音

yán lǔ zhòng dú

2 英文参考

bittern poison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盐卤中毒(bittern poisoning[1])为病名[2]。是指因误服盐卤所致的中毒病[1]。

4 盐卤中毒的病因病机

因误服盐卤而出现中毒症状者[2]。

5 盐卤中毒的症状及治疗

《辨证录·中毒门》:“服盐卤之毒,必至口咸作渴,腹中疼痛,身蜷脚缩而死。……治法必用甘以解之。方用生甘草三两煎汤救之。如服卤未久,生甘草汤中淡豆豉一两,同煎饮之,必吐;如服已久,生甘草汤中如入当归二两,同煎饮之,肠润未必皆死也。”“此症亦可用归麦榆草汤救之。”

《增广验方新编·解救诸毒》载有解盐卤毒药,如生豆浆、活鹅鸭血、白砂糖水、淘米水等[2]。可参考[2]。

6

所谓:书能解千忧!《庄子》中,所说的“人有八病,事有四患”,是出自《庄子》中的一个故事!

话说,一片繁茂的树林里,孔子的弟子们在专心读书。孔子坐在杏坛之上,却开始鼓琴高歌了。弟子们纷纷放下书籍,合着节拍沉浸其中。

孔子正兴致盎然间,却突然哑了琴声,转头看着不远处,突然出现的一位老渔夫。显然是孔子的琴声,招来的这位渔夫,使得他弃船上岸,也来聆听。

当老渔夫发觉孔子停了琴后,便走到子贡和子路的身边,指着孔子问:“这个人,他是干什么的?”

子贡说:“他就是孔子!仁义先行,修正礼乐,鉴定人伦,教化四方……”哪料老渔夫没等子贡说完,便道:“这个人偏离了大道,可惜啊。”说完转头就走。

子贡大惊,连忙把告知孔子。而孔子则一声惊呼:“莫非这是位圣人?”推开琴就赶到老渔夫身前,躬身施礼道:“您的话,似乎还没说完,我特来请教。我自少年求学,至今已经69岁了,却如何偏离了大道?”

老渔夫笑道:“岂不闻,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天下事,就是人事!若天子、诸侯、臣属、百姓等各司其职,各安其位,还用得着谁来操心吗?可你看如今,上无君侯之势,下无臣僚之职,而你呢,却非要修礼乐,定人伦,还想教化平民,这不是太多事了吗?”

孔子一脸茫然,有些似懂非懂。老渔夫只能继续解释:“所谓,人有八病,事有四患。你知道吗?”孔子摇头,于是老渔夫便细细解释了起来。

一、人有八疵(病,缺点)

第一种“病”: 非其事而事之,谓之摠。不是自己该干的事,却非要揽下来去干。这叫:做了不该做的事。

第二种“病”: 莫之顾而进之,谓之佞。别人不搭理你说的话,你却拎着别人耳朵去说,这叫:说了不该说的话。

第三种“病”: 希意道言,谓之谄。为了取悦和迎合别人,而察言观色,说人家爱听的话,这叫:说了谄媚的话!

第四种“病”: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说话做事,不分是非曲直,张口就来,这叫在阿谀奉承。

第五种“病”:好言人之恶,谓之谗。天天吃饱了没事,为自己的私利,埋汰贬低别人,说别人的坏话,这叫:说了谗言。

第六种“病”: 析交离亲,谓之贼。挑拨人家父子、兄弟、亲朋好友,反目成仇,搞得人家夫妻不和,这其实也是贼人的一种。

第七种“病”: 称誉诈伪以败恶人,谓之慝。喜欢搞虚伪狡诈的把戏,或称赞这些行径,以此想得利,这叫:心存邪念,包藏祸心。

第八种“病”: 不择善否,两容颊适,偷拔其所欲,谓之险。为了谋求私利,管他善恶正邪,永远一副“双面美人”的模样,八面玲珑的手段,这叫阴险,实则是弄险。

这八种病,对外能扰乱试听,对内则是伤身坏性,真正的君子对有这“八种病的人”,根本就不给结交,真正圣明的君王,更不会重用!

老渔夫解释完这八种病后,看着孔子。而孔子则是若有所思地请老渔夫继续说那“事之四患”。于是,老渔夫又说了起来。

第一种“患”:好经大事,变更易常,以挂功名,谓之叨(叨:即饕餮,传说中凶猛贪婪的猛兽)!无论做什么事,总喜欢搞大场面,大阵仗,还处处标新立异,想以此谋取名利。

第二种“患”:专知擅事,侵人自用,谓之贪。无论做什么事,都自以为是,独断专行,侵占别人的利益成就自己。

第三种“患”: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狠。无论做什么事,都听不得任何反面意见,甚至别人越反对,越指出其中的错误,却越要去做。

第四种“患”: 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不善,谓之矜。无论做什么事,都党同伐异,搞小圈子。赞成自己的就视为圈内人,不赞同的就打击排斥,哪怕人家说得非常正确。

老渔夫解释完这四“患”后说:“任何人想有所作为,对这八病四患,不可不察,能克服的人,早晚得大道,成大器。”

  五味入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甜入脾。

  酸、辛、苦、咸、甜五味分别进入肝、肺、心、肾、脾。

  由气引起的五种疾病:心是鳗鱼,肺是咳嗽,肝是言语,脾是吞咽,肾是亏,打喷嚏,胃是气倒置是哐当,恐惧,大肠和小肠是渗漏,下焦溢出到水中,膀胱是不利于保留,胆汁是愤怒,这五种疾病。

  洪水和皮肤水肿;膀胱气化不利,是尿潴留,不能抑制,是遗尿症;胆气失调容易发怒。这是五脏失衡引起的病理变化。

  五精气结合:心精气结合好,肺精气结合不好,肝精气结合不好,脾精气结合不好,肾精气结合也叫五精气结合。

  五味禁用:辛与气同用,气病不吃太多辛;血咸,血液病不吃多盐;苦走骨,骨病不吃多苦,甜走肉,肉病不吃多甜;酸行走肌肉,肌肉疾病不吃太多酸。这意味着五个禁令,没有命令和更多的食物。

  五味禁忌:辛味与气同在,气病不能吃更辛味;咸味需要血,血液疾病不应该吃咸味。苦味去骨,骨病不应该吃苦味。肉甜,肉病不宜多吃甜食;酸味在肌腱上,酸味是肌腱疾病所不允许的。这是五种口味的禁忌。不要吃得太多。

  五脏阻贼邪的脉象:春秋时期见的发脉是金科木;夏天,当你在冬天看到石头纹理时,水可以控制火势。漫长的夏天看到春天的弦脉冲,这是木质粘土。秋天看到的夏季洪水脉冲是霍克金。冬天,漫长夏天的慢脉搏是吐口水。这就是所谓的五恶脉。预后是一样的,都属于不治之症死亡证明。

时疫,指一时流行的传染病。

见《温疫论》。因疠气疫毒从口鼻传入所致,有强烈传染性。其发病急剧,证情险恶。若疠气疫毒伏于募原者,初起可见憎寒壮热,旋即但热不寒,头痛身疼,苔白如积粉,舌质红绛,脉数等。

治以疏利透达为主,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若暑热疫毒,邪伏于胃或热灼营血者,可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斑、神志皆乱、舌绛苔焦等。

治宜清瘟解毒,用清瘟败毒饮、白虎合犀角升麻汤等方。参见疫、天行、时行、温疫发斑等条。

扩展资料

“时疫”的分类,一般而言可以分类为:暴发型时疫,迁延型时疫,季节型时疫,地域型时疫,高毒型时疫,低毒型时疫,年龄型时疫,特异型时疫等等。在疫病中,“暴发型时疫”中囊括了西医急性流行传染性疾病的学说。各种急性流行传染性感冒,同样归属于这一类之中。

由于篇幅所限,这里我们只重点讨论“暴发型时疫”,以利于举一反三,从道医学的分析中掌握各种类型时疫的病机、气机原理。运用道医学术观,兼容并畜于中医和西医的学说,完整而执两用中地认知疾病。

“时疫”中的流感,是疫病中最典型的一种流行传染病。20世纪以来,流感已经有五次造成世界性大爆发的记载,即1900年、1918年、1957年、1968年和1977年。

其中,1918年的大流行中竟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大惨剧。这场流感在美国被称为“西班牙女士”,但它却首先起源于美国,有可能也是从猪流感异变而传播的。在那一年,近1/4的美国人得了流感,导致50多万人死亡,几乎一半的死者是健康的年轻人。

猖獗一时的“萨斯SARS”流行暴发,以及当前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扩散开来的“猪流感甲型H1N1流感”,都属于“时疫”疾病中的“暴发型时疫”。

-时疫

问题一:疟疾在古代的情况 我国人民对疟疾的认识甚早,远在殷虚甲骨文中已有“疟”字的记载。传染病在古代医籍中记载最详者首推疟疾。早在《素问》就有《疟论》《刺疟论》等专篇,对疟疾的病因、病机、症状、针灸治法等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讨论。《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常山有治疟的功效。《金匮要略・疟疾脉证并治》篇以蜀漆治疟,并在《内经》的基础上补充了疟母这一病症。其治疟的白虎加桂枝汤和治疟母的鳖甲煎丸,沿用至今。《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首先提出了瘴疟的名称,并最先采用青蒿治疟。《诸病源候论・间日疟候》明确提出间白疟的病证名称,在《劳疟候》里补充了劳疟这一证候。《千金要方》除制订以常山、蜀漆为主的截疟诸方外,还用马鞭草治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治》指明了疫疟的特点:“一岁之间,长幼相若,或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脉因症治・疟》提出了传染的概念。《证治要诀》将疟疾与其他表现往来寒热的疾病作了鉴别。《证治弗绳・疟》对疟疾的易感性、免疫力及南北地域的差异,有所记载。《景岳全书・疟疾》进一步肯定疟疾因感受疟邪所致,并非痰、食引起。《症因脉治・疟疾总论》对瘴疟的症状及病机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并将间二日而发之疟疾称为三日疟。《疟疾论》将三日疟称为三阴疟,指出其特点是患病时间较长,病情相对较轻,“无骤死之理”。

问题二:中国古代得过疟疾的皇帝 康熙得了疟疾,公元1693年,是因为朝廷平三藩之乱,八旗兵深入南方疟疾疫区,回来的时间就把疟原虫也带回来了,先传给了北京的蚊子,然后就在北京城里传来了,连住在紫禁城里的皇帝也不能幸免

问题三:在古代,疟疾很难治疗吗? 别说古代,就是到了近代,疟疾死亡率也很高,后来屠呦呦提取了青蒿素,挽救了不发达国家数以百万计的人民的性命

问题四:中国古代是如何治疗疟疾的 疟疾中医分为邪郁少阳型、暑热内郁、暑湿内蕴、疫毒侵袭、正虚邪恋等五型,并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1.邪郁少阳

寒战壮热,汗出热退,休作有时,伴有头痛面赤,恶心呕吐,口苦。舌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或弦数。

[治法] 和解少阳,祛邪截疟。

[方药] 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2克,黄芩12克,半夏12克,常山(酒炒)7克,草果7克,甘草7克,生姜3片,大枣3枚。若表实恶寒甚而汗少者,加桂枝,羌活,防风各7克,口渴甚者,加葛根,石斛,天花粉各12克,湿盛胸脘痞闷,加青皮、苍术,厚朴各7克.

2.暑热内郁

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痛,口渴引饮。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毒,益气生津。

[方药] 白虎加桂枝汤加减:生石膏35克(先煎),知母12克,甘草s克,粳米35克,桂枝12克。若但热不寒,伴胸中烦闷气短,改用白虎加人参汤,人参16克,病延日久,阴液大亏,舌尖绛而干,加青蒿鳖甲汤:鳖甲25克(先煎),青蒿12克,生地16克,丹皮12克,亦可加入常山、草果、柴胡等截疟之品。

3.暑湿内蕴

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头痛身楚,口不渴,胸胁满闷,神倦乏力.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

[治法] 辛温达邪,散寒除湿。

[方药] 柴胡桂姜汤加减:柴胡12克,桂枝7克,干姜7克,黄芩12克,栝萎根16克,牡蛎16克,甘草7克.苔白腻甚者,加草果7克,厚朴12克:胸腹痞闷加槟榔7克,陈皮12克,汗出不畅去牡蛎;恶寒较重,或泛吐痰延,加附子7克,半夏12克。

4.疫毒侵袭

发病急,病情重,热型不一。

(1)热瘴: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头痛面赤,烦渴饮冷,甚则神昏谵语,惊厥,舌红少绛苔黑垢,脉洪数。

[治法] 辟秽除瘴,清热保津.

[方药] 清瘴汤:黄芩12克,黄连7克,知母12克,柴胡12克,常山7克,青蒿12克,半夏12克,陈皮12克,茯苓12克,竹茹12克,枳实12克,生甘草7克,滑石16克,朱砂1克(处末冲服)。热盛者加生石膏35克,大青叶16克,舌质深绛少津加生地12克,玄参16克,石斛12克,玉竹16克,大便干结加生大黄12克,元明粉12克。

(2)冷瘴: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渴不欲饮,或呕吐泄泻,或神昏不语,舌苔白腻,脉弦。

[治法] 芳香化浊,辟秽理气.

[方药] 加味不换金正气散:苍术10克,厚朴12克,陈皮12克,甘草6克,蕾香12克,半夏12克,佩兰12克,荷叶12克,槟梅12克,苹果7克,菖蒲7克。若痰湿蒙闭心窍,神志昏迷,合用苏合香丸。

5.正虚邪恋

遇劳即发,反复发作,寒热不清。胁下痞块,神倦乏力,面黄肌瘦,懒言气短,自汗心悸。舌淡、苔少、脉细弱。

[治法] 益气养血,调和营卫。

[方药] 何人饮加减:人参16克,当归12克,何首乌25克,陈皮12克,干姜7克,甘草6克。若胁下积有痞块,合用鳖甲煎丸。

问题五:求详细的疟疾在中国的历史 疟疾,又称打摆子,在百度上给搜到如下答案:“打摆子”是疟疾的俗称,在我国的病史有数百年。清代康熙皇帝1692年冬就被这种疾病传染过,后服用传教士带来的金鸡纳霜才治好,由此可见这种病的厉害。1949年以前,由于科技发展的限制,人们不知道为什么会得“打摆子”这种病,尤其是那冷得像掉进冰、热得像烤火这种现象是咋回事,更无法理解发病的周期性和定时性。  现代医学科技告诉我们,疟疾是由疟原虫经雌性中华按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传染性寄生虫病。疟原虫进入人体后寄生于肝脏和红细胞内,并以血红蛋白为养料生长发育,当疟原虫把红细胞胀破时,人体就会出现先冷后热的病理现象。人体寒热发作周期和红细胞内疟原虫裂体增殖的周期相一致。如果没有适当药物治疗,病毒又会进入了新一轮的繁殖周期,并再次引起病人的寒热发作。  1949年前的襄樊一直处于小农经济时代,人们没有这方面医学知识,在迷信和敬畏心理的作用下将疟疾妖魔化。  那时的襄樊,经济破败,民生凋零,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让百姓生活举步维艰,雪上加霜的是战乱、水灾加剧了生活、卫生环境的恶化,一些恶性传染性疾病耿霍乱、天花、疟疾横行,每次爆发都会造成数以万计百姓死亡。据《保康县志》记载,1940至1941年保康县瘟疫流行,全县死亡2万余人,占人口总数的20%。百姓实实在在地挣扎在生死线上。传染病中危害人数最多的当属疟疾,在这个死亡瘟神的阴影中,百姓们过着朝不保夕的悲惨生活。据一些老年人回忆,1935年襄樊大水灾后疟疾爆发,当时数以万计的难民们流离失所,露宿街头。由于水源被污染,蚊虫大量滋生,城里、乡下几乎没有不打摆子的。当时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都卖得比黄金还贵,多数得病人不是求神拜佛,就是“姜汤、棉被、晒太阳”,每天倒毙街头的难民数不清,惨状触目惊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为解决人民的疾苦,毅然向疟疾宣战。1950年,襄阳地区各级 利用幻灯片、广播、展览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卫生知识。1952年,襄阳专署成立爱国卫生领导小组,认真贯彻“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在全区开展了消灭“五害”的卫生运动。同年襄阳区开办县级以上综合医院11个,镇卫生所75个,联合诊所174个。1956年又开展了对污水坑、水塘每半月用666粉、223液消毒一次的夏季卫生运动。随着基层卫生组织的逐步健全和群众性卫生运动的持续展开,上世纪60年代末,恶性疟疾在襄樊绝迹。1974年以后,襄阳地区开展了休止期治疗,全民预防服药的措施来防治疟疾,至今未发生疟疾大范围流行。  35年过去了,疟疾这个横行襄樊数百年的妖魔,终于离襄樊人民越来越远。回首襄樊抗击疟疾,我们除了要感激党和 对百姓健康的重视关心外,不应该忘记多年来坚持在抗疟一线的卫生和防疫工作者们,是他们用锲而不舍的努力加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技术,守护了襄樊人民的健康和幸福,我们当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参考网址: xfrbhj/ReadaspNewsID=132314

问题六:古代有哪些病症 风寒(感冒)、伤寒(伤口感染)、疮(皮肤发生肿烂溃疡的病)、瘟疫(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问题七:古代瘟疫都有什么病呢? 天花

霍乱

鼠疫

时疫

麻风病

问题八:屠呦呦“催红”青蒿素,古人是何时发现青蒿可治疟疾的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借鉴古人用青蒿治疗疟疾的方法研发出抗疟原虫成分的“青蒿素”,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中草药的关注。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已开始寻找对付疟疾的方法。疟疾,民间称之为“打摆子”, 甲骨卜辞中疟写作“ ”,似老虎张着大口朝人扑来。在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归入“疟”类的疾病有风疟、温疟、寒疟等10多种,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治寒热诸疟方”中的第二方即是使用青蒿治疗疟疾的“青蒿方”……

古人是从何时开始认识疟疾的?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已列出“疟论篇”

疟疾,民间称之为“打摆子”。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已谈到了疟疾,并单列出“疟论篇”:“黄帝问曰:夫疟皆生于风,其盖作有时者何也?”《黄帝内经》托名中华人文始祖黄帝而作,其成书最晚不会晚于秦汉,可见,疟疾在先秦时已出现。

中国疟疾最早是从南方地区流行的,先秦人已大体摸清了疟疾的发病规律。《周礼・天官》“疾医”条称:“秋时有疟寒疾。”当时,负责全国疫病防治工作的“疾医”,都要掌握季节性疫病的流行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古人还总结出了疟疾的不同类型。如在《素问》中,归入“疟”类的疾病有十多种,有风疟、温疟、寒疟等。其病症是:“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疼如破”、“间日而作”。中医这些关于疟疾的总结,与现代医学观察完全一致。

对发病原因,古人也进行了研究。如《素问》中,黄帝问上古时最有声望的医学家岐伯:为什么疟疾是隔日发作?岐伯回答:“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岐伯认为是“阴阳失衡”引起的,虽然这种理论缺乏科学性,但其探究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古人还认为疟疾与气候变化有直接关系。《礼记・月令》称,如果春行夏令,“ 多疾疫”,这意思是,如果春季的气温偏高,当年疫病多发。现代医学已证明,春季气温高,蚊蝇便多,通过蚊虫传播的疟疾一类疫病自然就多发;同样的,如果秋天气温偏高,即所谓秋“行夏令”,也会暴发疟疾。

疟疾在甲骨卜辞中为何被写作“ ”?

疟疾在甲骨卜辞中为何被写作“ ”?

东汉刘熙在《释名》中认为疟疾“似酷虐者也”

对于疟疾到底是怎么引起的,古代医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瘴气”致病,故也称疟疾为“瘴病”。唐王焘《外台秘要方》“山瘴疟方一十九首”条,有这样的说法: “《备急》夫瘴与疟,分作两名,其实一致。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岭南率称为瘴,江北总号为疟,此由方言不同,非是别有异病。然南方温毒,此病尤甚,原其所归,大略有四∶一山溪毒气,二风温痰饮,三加之鬼疠,四发以热毒,在此之中,热毒最重。”

在古代传染病中,瘴病是古人眼里最为可怕、凶猛的一种传染病。早期古人直接将疟疾写作“虐疾”或“疟疾”,《礼记・月令》中便称“民多虐疾”。“疟”字从“疒”从“虐”,正是因为“虐”太厉害了。“虐”字是老虎头,在甲骨卜辞中写作“ ”。从字形上看,似老虎张着大口扑向人。这意思很明了:疟疾是似老虎一样凶猛的传染病。东 刘熙在其《释名・释疾病》中释“疟”时称:“疟,酷虐也。凡疾或寒或热耳,而此疾先寒后热两疾,似酷虐者也。”

在古代,岭南、川贵一带多瘴气,所以这些地区也是疟疾的重灾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泸江水”条称,泸江两岸“时有瘴气,三月、四月迳之必死”。过去云南一带有民谣称:“五月六月烟瘴起,新客无不死;九月十月烟瘴恶>>

问题九:中国古代有哪些古老的传染病 鼠疫,疟疾,霍乱,伤寒,痢疾、结核病等等

天花不是,我国古代就有接种牛痘来预防天花。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肺脾郁的方剂 2 治疗肺脾郁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肺脾郁 1 拼音

fèi pí yù

2 注解

肺脾郁 病证名。郁证之一。《类证治裁》卷三:“肺脾郁,营损肌瘦,养营汤去桂心,减熟地黄。”参见五脏郁证条。

治疗肺脾郁的方剂 芍药地黄汤

方四物补血、丹皮、焦栀、柴胡清肝火,香附、陈皮解脾郁,泽兰、荆芥祛风热,桔梗开乳窍,甘草泻内热。《普

归脾汤

药一滋心阴,一养脾阳,取乎健者,以壮子益母;然恐脾郁之久,伤之特甚,故有取木香之辛且散者,以闿气醒脾

更多治疗肺脾郁的方剂

治疗肺脾郁的中成药 丹参

或瘀血壅滞而百节攻疼,或经闭不通而小腹作痛,或肝脾郁结而寒热无时,或症瘕积聚而胀闷痞塞,或疝气攻冲而

更多治疗肺脾郁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肺脾郁 《类证治裁》:[卷之三]郁症论治

络伤胁痛,金铃子散加桃仁、归须、郁金、降真香。肺脾郁,营损肌瘦,养营汤去桂心,减熟地黄。心脾郁,怔

《类证治裁》:[卷之三诸气论治]诸气脉案

攻胸脘胀痛,身热口干便秘,寸脉浮长,关小数,此肺脾郁久化热,致津液不行,故便燥而艰也。用苦降法,枇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二十六郁证门]治法

郁宜用苍术、半夏、砂仁、神曲、陈皮、越鞠丸之属。肺郁者,毛皮枯涩,燥而不润,欲嗽而无痰者是也。治肺

《医学妙谛》:[卷下杂症]口病舌病章

亦口咸食酸明。肺热口辣内热苦,口干欲饮皆热因。心脾郁热,曰舌生疳,唇赤且燥小生地生甘草麦冬鲜石斛滑石

《女科指掌》:[卷之三胎前门]胎上逼

盐卤中毒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盐卤中毒的病因病机 5 盐卤中毒的症状及治疗 6...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