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代初期以前有什么乐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3收藏

中国明代初期以前有什么乐器?,第1张

金”类包括钟、铃、鎛(bo)、镛、铙(nao)、笙钟、颂钟等;

“石”类包括玉磬(qing)、、笙磬、颂磬、鸣球等;

“土”类包括埙(xun)、缶(fou)等;

“革”类包括县(xuan)鼓、鼗(tao)、应鼓、搏(bo)拊(fu)等;

“丝”包括琴、瑟、筑、筝等;

“木”类包括圄(yu)、柷(chu)等;

“匏”类包括竽、笙、簧等;

“竹”类包括箫、龠(yue)、笛、篪(chi)等。

这“八音”中的乐器,在后世被称为“华夏旧乐”或“华夏旧器”,意思是指纯正的汉民族乐器,主要是为了与外来的乐器有所区别。

在西汉的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大陆是出现了大量的“胡夷之乐”,如琵琶类、箜篌类、筚篥、羯鼓、羌笛等等,因为这些乐器也能够按照“八音”分类法进行分类,而未重新发明新的分类法。

在唐代时的“骠国”(今缅甸)进贡了大量“骠乐器”,这些乐器用周制“八音”无法分类,故此,在仍然沿用“八音”的名称之下,做了一些变化。据《新唐书�6�1南蛮�6�1骠传》中记载,唐代“八音”将周制“八音”的“石”、“土”、“木”三类改为“贝”、“牙”、“角”,所以唐制“八音”为“金、贝、丝、竹、匏、革、牙、角”:

“金”类包括铃钹、铁板;

“贝”类包括螺贝;

“丝”类包括大匏琴、独弦匏琴、小匏琴、鼍(tuo)首筝、凤首箜篌、龙首琵琶、云头箜篌;

“竹”类包括横笛、两头笛;

“匏”类包括大匏笙、小匏笙;

“革”类包括三面鼓、小鼓;

“牙”类包括牙笙;

“角”类包括三角笙、两角笙。

唢呐确实是古时从波斯阿拉伯地区传到中国来的舶来品;

公元3世纪,唢呐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

西晋时期,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

在金、元时期,传到中国中原地区。曾译作“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等名。

在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明代武将戚继光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明代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

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

到了近现代,唢呐成为中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骨笛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

相关介绍:

骨笛是笛子的一种,也是最早的乐器。用鹫鹰翅骨制成,流行于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省等的藏族牧区。常用于独奏。是藏族青年喜爱的自娱性吹奏乐器,多在夏季放牧或田间劳动休息时吹奏自娱。

距今约8000年,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陶制器皿状笛子和在化妆版上刻画的类似后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早。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2000年,被称为我国笛子的鼻祖。

扩展资料

动物骨骼是远古先民制作生活器物的重要材料之一。进入文字记载的历史,随着人类物质文化的显著进展,骨制品已大为减少。在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了16只完整的骨笛,该笛是用鹤类长骨制成,一般长20多厘米,直径一厘米左右。

自周代雅乐中用竹笛配器以来,古人制笛就常用竹,但偶尔也采用其他材料如铜、铁、银、瓷、玉等,骨亦其中之一,只是似更为罕见。笔者稽诸文献,有这样二例。一是晋代的猿骨笛。唐《酉阳杂俎》载:“昔晋时有人以猿骨为笛,吹之,其声清圆,绝胜竹笛。”一是明代的鹤骨笛。

-骨笛

唢呐的历史是怎样的?它是如何成就现如今的地位的?**《闪灵女郎》中有一首中西乐器钢琴曲的对决,当最后的唢呐声响起时,西乐直接,无法相见,唢呐一声顺服。唢呐的音色可以使其他乐器偏向一边,声音非常响亮,音色突出,它只坐在C位。大约在公元3世纪左右,唢呐从波斯和阿拉伯传入中国。

唢呐的音调明亮而响亮。管体为木质圆锥形。有一根铜管,上端有哨子,下端有一个铜制喇叭口(称为碗),所以它通常被称为喇叭。在台湾,它被称为“古嘴”;它在广东也被称为“滴答”,是广东“八声”乐器之一。西晋有唢呐演奏壁画的记载。金元朝向中原传播;明代古籍中有关于唢呐的记载,对唢呐的最好描述是明代王潘的《天子·号角》,上面写着:“小号,唢呐,小曲,大腔。官船乱成一团,涨价的是你。军队听了他们的担忧,人民听了他们的恐惧,哪里能分辨真假。

他们把这一个吹倒,伤了那一个,但鹅飞走了。”后来,唢呐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唢呐的代表作是最著名的是《鸟祭凤凰》。《鸟祭凤》是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四省流行的民间音乐。它的前身是《百鸟歌》,充分体现了唢呐的艺术魅力;温暖欢快的旋律和鸟儿的叫声展现了大自然的活力。在众多艺术家的努力下,《鸟祭凤凰》更加完整,成为一首优秀的民间音乐。2006年,河南省沁阳市和甘肃省庆阳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唢呐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5月6日,吴天明执导的话剧《凤凰之歌》在中国大陆上映。它讲述了一位受人尊敬的唢呐老艺人焦三爷和他的弟子追求和传承唢呐精神的故事。该片获得了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节最佳剧情片奖和其他奖项。

  唢呐于金、元时代传入我国。

  唢呐:俗称“喇叭”。在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我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较详细的记载见于明王圻编《三才图会》(1607年刊): 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

  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今天唢呐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中国明代初期以前有什么乐器?

金”类包括钟、铃、鎛(bo)、镛、铙(nao)、笙钟、颂钟等; “石”类包括玉磬(qing)、、笙磬、颂磬、鸣球等; “土”类包括埙(xun)、缶(fou...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