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七下西洋,落下帷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3收藏

第三节 七下西洋,落下帷幕,第1张

  宣宗即位之后,继承其祖明成祖朱棣的雄才大略,派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 由于在郑和出使旧港之际,成祖驾崩,其太子朱高炽于永乐二十 二年(1424年)八月十五日登基,同一天,朱高炽下令不准郑和再下西洋。郑和从旧港回国,朱高炽就命令他与王景弘等率领船队及官兵防守南京。仁宗朱高炽 在位不到一年就病死了,他的太子朱瞻基即位后仍然按仁宗的方式对待郑和等人。> > 但宣宗朱瞻基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刚当皇帝时,由于 停止下西洋的活动,海外各国来朝贡的越来越少,与中国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明朝在海外的影响日益低落。宣宗试图让永乐年间万国朝贡的盛况重现,于是决定再次 组织下西洋的船队。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九日,宣宗任命郑和再下西洋,此时郑和已年近六十,身担重任,迅速组织船队准备出航。> >  宣德五年(1430年)闰十二月初六日,船队从龙湾(今南京下关)出发,二十一日抵刘家港。这次出航的人员中有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和副使太监朱良、李 兴、洪宝、周满、张达、杨真、吴忠等,都指挥王衡、朱真,通事费信、马欢、郭崇礼、巩珍等。共27550人,率领大型宝船61艘。在刘家港停留一个多月, 修建天妃宫,宣德六年(1431年)春,天妃宫成,郑和撰《通番事迹记》,于天妃宫内立碑刻石,记载六次出海的经过,祈愿此次出航一帆风顺。宣德六年 (1431年)二月二十六日,船队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重修天妃宫殿,并立石刻《天妃之神灵应记》碑,作为纪念。船队前后逗留了八九个月,一面为郑和再次 下西洋作准备,一面等待季风。临到出发前,为了出航平安,郑和还亲自到天妃故乡福建湄州岛,修整天妃宫庙宇,祭祀天妃。> > 这次下西洋,经过了忽鲁谟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苏门答剌、剌撒、溜册山、阿鲁、甘巴里、阿丹、佐法儿、竹步、加异勒等二十国及旧港宣慰司。> >宣德六年(1431年)十二月九日,船队出了五虎门,开始第七次下西洋。十二月二十四日到达占城,次年二月六日到爪哇,七月初八日到满剌加,送回满剌加 国头目巫宝赤纳。由于郑和下西洋中断了很长时间,暹罗国不断侵犯满剌加,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矛盾,郑和便在暹罗和满剌加之间来回斡旋,表明责备暹罗的立场, 过了一个月,才继续西航。八月十八日,抵达苏门答刺,并前往阿鲁、黎代、那姑儿、喃渤利等国进行访问。十月十日从苏门答刺开船,经过翠兰屿(今孟加拉湾东 南部尼科巴群岛),据说释迦牟尼曾经在此沐浴,袈裟被人偷走,他遂发誓:若今后有人再穿衣,皮肉就会烂掉。于是此地居民都 衣。停留三天之后,派分(舟 宗)前往榜葛剌国,大(舟宗)宝船开向锡兰山,十一月六日抵达锡兰山别罗里。四天后,又派分腙到溜山国,郑和带领大腙船队前往古里、忽鲁谟斯,沿途经过柯 枝、小葛兰等国,随后又派人从柯枝到甘巴里、加异勒等国去访问。十一月十八日又由洪保率分(舟宗)前往古里,在古里,洪保又派通事等人前往天方国(今麦 加)。郑和则率大(舟宗)宝船驶往忽鲁谟斯。大约50天之后,宣德八年(1433年)二月二十八日启航回国。> > 宣德八年(1433年)三月十一日回到古里。船到古里时,郑和因为长年劳累,得了重病,不幸病逝于古里。在古里停丧九天后,王景弘代行郑和之职,率领船队于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六日抵达南京。自此以后,再无类似郑和下西洋的活动。> >郑和七下西洋,经过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共持续29年,足迹踏遍今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等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由于有先进的船舶,高超的航 海技术相助,不仅完成了出使任务,还达到了和平往来的目的,这件事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现在,南洋各地到处都有以郑和(三宝)命名的庙宇、地名,等等,那 些三宝庙、三宝寺至今依然香火缭绕,很多人非常虔诚地跪拜,以纪念这位杰出的航海家。

大多数研究郑和的人都认为,郑和七次下西洋中有三次(第四、第五、第七次)访问了忽鲁谟斯,而且还将其作为基地,从那里派遣分舰队赴红海和东非。也有人认为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就到了忽鲁谟斯。

一般人认为,郑和所到的忽鲁谟斯是现今伊朗霍尔木兹甘省的一个海岛,在波斯湾与阿曼湾之间的霍尔木兹海峡中,离海岸不远。还有人说忽鲁谟斯就是那时的伊朗,是一片很大的地域。当时的忽鲁谟斯应是今天伊朗霍尔木兹甘省南部包括沿海岛屿的范围。忽鲁谟斯就是霍尔木兹的古音译。

郑和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然而,郑和得知这是一场误杀,又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是一支无敌舰队。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 1407年10月13日 。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渤尼 今文莱 、暹罗 今泰国 真腊 今柬埔寨 、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七年二月初一 1409年2月15日 ,郑和、王景弘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夏 1409年 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 1409年10月 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航,11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同年12月从福建五虎门出洋,顺风经过十昼夜到达占城,后派出一支船队从占城直接驶向暹罗。郑和船队离开占城又到真腊,然后顺风到了爪哇、淡马锡 今新加波 、满刺加。郑和在满刺加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以备使用。郑和船队去各国的船只,返航时都在这里聚集,装点货物,等候南风开航回国。郑和船队从满刺加开航,经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到锡兰。在锡兰,郑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 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 、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 1411年7月6日 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 1412年12月18日 朝廷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一次远航。永乐十一年 1413年 冬开航。首先到达占城,后率大船队驶往爪哇、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刺。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 今马尔代夫群岛 。而大船队从苏门答刺驶向锡兰。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 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 。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郑和船队由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 1415年8月12日 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 1416年12月28日 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五年五月 1417年 冬远航,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 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 、柯枝、古里。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 今索马里摩加迪沙 、不刺哇 今索马里境内 、麻林 今肯尼亚马林迪 。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 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 ,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 1419年8月8日 郑和船队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 1421年3月3日 ,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 今索马里朱巴河 、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 今肯尼亚的蒙巴萨 。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 1422年9月3日 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

  宣德五年六月九日 1430年6月29日 ,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同年闰十二月初六,船队从龙湾 今南京下关 启航,2月3日集结于刘家港。在刘家港,郑和等立《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绩碑》。船队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灵应之记》石碑。两碑都记下了他们六次出航的历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队从五虎门出洋。这次远航经占城、爪哇的苏鲁马益、苏门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返航。当船队航行到古里附近时,郑和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于宣德八年 1433年 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郑和船队由正使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经苏门答刺、满刺加等地,回到太仓刘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郑和船队到达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OK

第三节 七下西洋,落下帷幕

  宣宗即位之后,继承其祖明成祖朱棣的雄才大略,派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 由于在郑和出使旧港之际,成祖驾崩,其太子朱高炽于永乐二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