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仪有哪些?
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7、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8、五祀
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
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9、傩仪
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
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10、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跪拜、打拱和作揖
“见面齐声道贺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清末以前,普通老百姓见官员仍需行繁琐的跪拜礼,但随着辛亥革命成功建立民国废除跪拜礼后,即便是见官员,老百姓也如上面所描述一般,只需打拱作揖表示礼貌即可。
跪拜礼的废除,是对森严等级制度的挑战,辛亥革命后清风一缕,寻求人性自由的思想,使得这些习俗逐渐瓦解,移风易俗风潮此起彼伏。
:
1、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2、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
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参考资料:
人民网: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跪拜、打拱和作揖
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
①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④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⑤五祀
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⑥傩仪
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又称元旦、元正、新春等。民间有贴春联、舞龙灯、发压岁钱、拜亲访友、吃团圆饭等习俗。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夜,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这天要点灯、放灯,所以又称“灯节”。除赏花灯外,吃元宵是重要习俗之一。
清明民间传统节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中秋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民间传统节日。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除夕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天。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坐向大堂上坐北朝南的位置为尊,内室靠西面东位置为尊。《史记·项羽本纪》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亚文南向坐”。这里的“南向坐”的位置最尊贵,“东向坐”也是比较尊贵的位置。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礼节,多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主持。在泰山顶上祭天为“封”,在泰山脚下祭地曰“禅”。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3)佛道徒之死称: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老、故、逝、终等。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八个字。旧时迷信认为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方;三公面向北方,以站在东方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西,以西为上。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间的礼节。一指禅让,即让位给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稽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
肃拜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先到地,然后拱手,同时头低下去,到手为止,所以又称“手拜”。
空首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合拢,低头到手,头与心齐平而不着地,所以又称“拜手”。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粘脚跟,以示庄重。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饮,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尚右古代左、右所表示地位尊卑不同。周、秦、汉代以右为上。“左迁”表示降职。如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1、“跪拜礼”。
早在原始社会就以产生,但那时人们仅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并无尊卑关系。进入阶级社会后,情况就不同了,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里,“跪拜”是一种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即使是平辈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跪拜礼”其表现形式有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种:“稽首”:是臣拜君之礼。拜者头首着地,并停留较长一段时间;“顿首”:即叩首、叩头。头一触地就起,是一种用于平辈间的,比较庄重的礼节。古人就常常在书信的头或尾书以“顿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还有“空首”、“再拜”等。
2、“揖让礼”。
“揖”是作揖,双手抱拳打拱,身体向前微倾;“让”表示谦让。这是一种大众化的礼节,一般用于宾主相见时,或平辈间、比较随便的场合。“打拱作揖”即是一种引见,也表示一种寒暄问候。这一礼节,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谦让”的美德。
3、“虚左礼”。
古人一般尊崇右,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但乘坐车辆时,却恰好相反:车骑以“左”为尊位。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后生。”后来经过演变,“虚左”就表示对人的尊敬。在“待客”或“给某人留下官位”时。常谦称“虚左以待”。“虚左以待”的行为,就成为尊重人的一种礼节。
4、土揖
《周礼·秋官·司仪》:“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 郑注:“土揖,推手小下之。”即拱手向外伸出。古宾礼中的会同之礼,天子对庶姓诸侯(无亲缘关系的异姓诸侯)即行此礼。按:拱手向外伸出,较低者为土揖,土,地之意;如向上,则为天揖;平推,则为时揖。
5、稽首(qǐ shǒu)
是最隆重的拜礼,凡臣拜君都是再拜稽首,古人以稽首为敬之至。“稽首,拜头至地。”其仪是先屈膝跪拜,而左手按右手,拱手至地,再慢慢伸头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稍许。手在膝前,头在手前。
《礼记·玉藻》篇说“君赐,稽首,据掌,致诸地”。郑注:“致首于地,据掌,以左手覆按右手也。”贾疏对稽首的解释是:“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
6、百拜
多拜的意思。《礼记·乐记》:“一献之礼,宾主百拜。”注:“百拜以喻多。”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八“百拜”:“古人之拜,如今之鞠躬,故通计一席之间,宾主交拜,近至于百。若平礼止是一拜再拜,即人臣于君,亦止再拜。礼至末世而繁,自唐以下,即有四拜。今人书状动称百拜何也?
扩展资料: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中国的礼节与仪式。中国礼仪以周为最,中国古代一般推行周礼。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祀先师、先王、圣贤;乡饮、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参考资料:
在接触香道之前,你必须了解的知识如下:
1、先从线香香品开始,有些朋友一开始就自己玩原木玩空熏,这一点小编是挺不赞成的。一来是原木的价格比较高,而且价格相差很大。碰到良心卖家还能遇到真货,花了这么多钱最后还没品尝到真正的沉香那可就太不值当了。线香是用原材制作的,在制作过程中应用了科技工艺,可以将原木的味道发挥到极致,也就是说买线香可以找到真正的香味的范本。
也就是说,新手在入门的时候,应该以较少的资金来选购各个级别的线香作为范本,先熟悉好不同级别产地的香味,在以标准的香味去寻找原木的味道,这样是非常捷径的,这样才能知道自己手里买到的原木是不是正货的香味。
2、入手线香,可以从檀香线香开始,有些香友从来都没有点香的经历,那么我非常建议他先从檀香线香或者盘香开始,檀香味道轻盈甜美,而且每个产地的味道变化不大,以甜、香、润为主,每个级别的变化也很容易掌握。只要花一段时间去适应就可以找到范本香味。另外玩香的朋友都清楚,一旦玩过沉香再去体会檀香的香韵,那么就很难找到感觉了。
所以我建议大家要从檀香开始慢慢熟悉香道的魅力,如果觉得想放弃了,檀香价格也不贵现在弃之也无碍。如果觉得自己已经入门,那么就再去体会沉香世界的奥秘。玩香道的最终意义除了品香之外还要讲究香道礼仪,从香道礼仪中去品香修心。就如同功夫茶道是一样的意思。有的朋友在熟悉檀香之后马上就开始玩沉香了,那我觉得还是不适事宜。
3、找到檀香范本以后,开始学习空熏和香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添加一些香道用具,一个闻香炉啊,一包无味香灰和一些简单的道具,先用檀香木或粉进行火攻和空熏。为什么这么讲呢,还是考虑到大家的口袋的荷包啊。檀香相对实惠价格不高,而玩火攻和空熏都需要讲究香灰的和炭火的配合,这个当中,你会浪费许多原粉材料。
沉香因其淡雅清扬的香气,以及养生保健作用,位列我国四大名香之首,随着佛教的传入、皇室的大力推崇,沉香文化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沉香又名沉水香、蜜香,它是一种珍贵的香料,也是重要的药材之一。沉香的形成在《本草求原》中论述到:禀受南方纯阳之气以生, 兼得雨露之阴液, 酝酿于朽木以结。心坚而质美,外拙而内秀,秉天地精华,化人间污秽,不易得之物也。
沉香是由树脂醇化结香形成的,是木质纤维和油脂的固态凝结物;
沉香主要用于焚香、隔火熏香、生闻等,常温下沉香香气淡雅,熏烧时浓郁醇厚,持久不散,
并且随着温度的变化,香味表现出层次感来,奶香浓郁又伴有丝丝凉意,甜香中夹杂着清凉感。
追溯沉香的历史,古籍记载是在汉朝时期,当时丝绸之路开始了,内外贸易大门打开,沉香便进入中原,皇室内开始使用沉香熏香焚香。
此时佛教的传入,沉香在寺庙里广泛应用,成为佛家供养之物。
三国至隋唐时期,帝王用香可以用奢侈来形容,常被拿来说事的就是隋炀帝了,一夜之中则用沉香二百余乘,甲煎二百石。
唐末宋初,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发展成熟,海外沉香开始大量涌入,宫廷中还设立了专门管香的机构;
焚香更是成了文人墨客的四大雅事之一,文人更是不吝啬赞美之词来歌咏沉香。
宋代在海南以及两广地带开始大面积种植沉香,沉香走进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大量的浪费,加上闭关锁国,资源匮乏,其身价也开始攀升。
随着清王朝的落败,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割地赔款,一夜沦为了穷小弱国,香文化虽未断绝但也出现断层。
如今,香文化开始逐渐复兴,但大家对沉香的认知度还不是很高,加上资源的匮乏,价格之高也令不少人望而却步。
香道入门必看的7本书如下:
1、陈氏香谱:作者宋代陈敬。北宋末年西京河南府人。《陈氏香谱》是对宋代前期大量香谱做的收集整合。全书四卷,记载了当时的香料出处、历史及香的功效、用途、窨藏、用具、典故等,核心内容是合香的配方。
2、香乘:书中凡有关香药的名品以及各种香疗方法一应俱全,可谓集明代以前中国香文化之大成,为后世索据香事提供了极大的参照。该书被收录于清代《四库全书》子部谱录。
3、香典:阐述了列代名香的特性、提取方法、组方、收藏与焚熏之法,以及香炉、熏球、香囊、香盒、香盘等香器的燃香种类和功效,更对天然香料的真伪辨别及焚香礼仪等进行了详细记述。这不仅囊括了中华香文化的全貌,而且还原了香的天然品质,是今人藏香、用香、品香的必备权威古籍。
4、香识:为京城才女扬之水的品香之作,兼论香诗与香事,分“莲花香炉和宝子”、“香合”、“两宋香炉源流”、“印香与印香炉”、“宋人的沉香”、“龙涎真品与龙涎香品”、“琉璃瓶与蔷薇水”七篇,主题集中,考论精练,彩图丰富,香味四溢,令文人小资倾羡。
5、中国香文化 :对香的起源与发展、香的生产与使用、香的品种与特色、香与养生、香与宗教、香与文学艺术,进行了全面的探究与阐述,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出华夏文明的灿烂光辉。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
6、香生活:将香文化的发源、掌故、流变娓娓道来,更有从入门级到骨灰级的各种香玩法,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是作者对香的理解和感悟,也是爱香人的入门教科书。
7、日本香文化:详细介绍了日本香道的历史、香道用具、仪式流程、日本著名香铺等,此外,书中还增加了一段日本香道泉山御流提供的独家的视频。本书不仅可以使香道学习者、爱好者详细了解日本香道,也可通过作者对香道的研究,唤起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搭建起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香道自古就有,发源地是在我们中国,而后传入日本并得以传承。在日本香道如同茶道、花道、禅道一般得以普及,并在民间流传至今。之所以我们的香道没能传承下来,原因是很多的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讲解了,因为历史只能代表过去。而我要讲的是,为什么香道在日本得以发扬传承,并普及至今,这个倒是很关键的。因为不了解这个道理的话,就是明白不了到底什么是香道文化。 香道之所以能在日本发扬传承,并至今流行,关键就是理念的不同。我们中国的传统或者是不理解香道是什么的人,看到有人点香熏香,你的直觉会想到什么?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你一定想到了佛,想到了宗教祭拜。而在日本,说道香道人们就可以联想到茶道、花道,联想到自然、纯净、健康、长寿、美丽、芬芳等等一系列与生活有关的话题。你看看,这是多大的差异。这也是决定了我们为什么没能传承好香道文化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日本香道如此昌盛的缘故了。 在中国我们更多认识的是佛教、是用香来礼佛,所以更多的人会认为香道就是礼佛的一种形式,或者说香道就是点香参禅。然而我们所说的香道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呢?香道是一种具有古老悠久历史的时尚礼仪,它是应用天然香品传达健康养生的时尚生活礼仪。古老是因为它拥有几千年的渊源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时尚是因为它来自天然崇尚健康养生,是时下都市忙碌的人们日益渴望的生活模式,生活礼仪是因为香道讲究庄重的熏香仪式,注重以礼待客,以仪传香,一场精致的香道仪式,犹如一场精美的礼仪表演,让闻香者饱餐嗅觉大餐的同时,尽赏视觉盛宴。 所以我们说香道应该是都市人追求自然纯净健康的时尚生活礼仪,是人皆共享的文化休闲生活,而不应该局限的将香道笼统看做是佛教礼佛的仪式之一。在中国,茶道或者说喝茶,都是家喻户晓的事情,而说到香道了解的屈指可数,原因就在于,我们把茶道喝茶看作了生活的一部分,而把香道则简单的看作为礼佛祭拜的形式,这样的传承就大打折扣了。 而且香道和禅道也有共性也截然不同,共性是两者都提倡养生静修,而不同则在于香道更为生活化更加富有时代感。香是大众均可接受的,如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禅意,不是人人都有悟性可以参觉的了。 香道和茶道、花道似乎更加接近一些,闻香茗茶,可以增加香茶的韵味,可以改善品茶的氛围,可以增进品茶的乐趣。两者都崇尚自然和健康,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待客礼仪。一支妙香可以提升主人的品味,给客人一个舒适的环境。而一杯好茶可以敬客,拉近彼此的距离。 花是爱美人士生活的必须品,品一支好香和赏一盘好花,都需要闲情雅致,才能品出滋味,赏得美意。赏花不乏两种,一是观赏,二是品香。香道也就是品与赏的结合。 香道是崇尚自然和健康的时尚生活,那么它就离不开天然纯净的香品。到底什么才能算是真正的香道用香呢? 首先,我们必须把佛香和香道用香,暂时区别开来。说是暂时区别是有道理的,下面我会单独来讲。香道用香主要是给我们品香用的,就是品味香薰以后的芳香的,如果一支香它烟雾腾腾,烟熏火燎,那么我想你连品香的心情也不会有了。更不用说能否品得滋味出来了。 所以,香道用香在制作工艺上是要求不同于佛香的,工艺更加的考究,用材配料更加的地道,关键的关键,香道用香的香品必须做到烟少,香味的扩香能力强劲,才能让品香者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几米之外便能品析清楚香品的滋味。而我们常见礼佛的佛香,由于出发点的不同,一般制作的用香烟味重,香味淡,扩香能力差。 我就有这么一次经历,我刚接触香道的时候,也是从佛香开始的,结果点了一支香以后,等了许久都没有闻到香味,只看到香在拼命的冒烟。凑近了用鼻子一闻,还把我呛得不行。后来才明白,原来香道用香的制香是有很多讲究的。后来真正接触了香道以后才明白了这个道理,原来人家的香品是不用瞅着鼻子闻的,点上一支,不要几分钟,10平米的范围顿时香味飘逸,香韵阵阵。而且还有一个“怪现象”你真的凑着鼻子去闻它,还一点味道都没有。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怪现象了,这也就是香道用香的特性。就是要品尝这飘逸出来的香韵。 区别佛香和香道用香,没有贬低佛香的意思,毕竟用途不同,也应该有所区别。告诉大家是为了让大家在选择香品的时候有所区分,但是我非常建议的是。你尽可以用香道香品礼佛,当佛香来使用,这也是我之前所说的暂时区别的原因。不用佛香来玩香道,不是说不可以用香品来礼佛,用香道天然香品礼佛,不但是大敬佛菩萨,更是可以保持居家环境的净化,身心两仪,值得考虑。 区别佛香和香道用香,其实就是区别一下工艺不同的两种级别的香品。但是还要区别的关键就是天然香品和化学制剂香品了。天然香品才能达到净化空气,调养身心的目的。而使用劣质的香精香品,那是最最忌讳的了。
中国古代礼仪有哪些?
本文2023-11-01 23:11: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1639.html